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牧童》語文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1W

《牧童》語文教案(多篇)

《牧童》教學反思 篇一

教學《畫家和牧童》一課,學生讀畫家和牧童的對話,説自己的感受,有的説:“戴嵩很謙虛,牧童很大膽,有經驗。”這個孩子很會讀書,概括能力強。有的説:“畫家畫的畫也不一定是全對的,沒有一個人會十全十美。”這個孩子還會辨證地看問題,不簡單。……大家的發言基本上都是在讚揚牧童的大膽和畫家的虛心。這時,一個孩子的發言也像“炸雷”:“小牧童説的是錯的,美術楊老師説過,畫畫沒有對錯,你隨便畫個什麼動西,都是沒有錯的。”

我不禁暗暗為這個孩子叫好。這是多麼富有個性的理解啊,現在的孩子他接受到的繪畫不是一些寫實的技巧,而重在想象力、創造力的培養。這個孩子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解讀文本,是很不錯的,尤為可貴的是面對課本、教師、同學的一致的觀點,他勇於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身上具備的不正是小牧童所擁有的品質嗎?──率真,不盲從,勇於挑戰權威。

當時我沒有否定這個孩子,也沒有充分肯定,只是説,國畫是要求按實際情況來畫。雖然沒有得到老師的讚賞,那個孩子坐下來後很自豪地看看周圍的同學,看來他對自己發言是很滿意的。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激發學生求異思維,鼓勵學生有創見,同時加深對文本理解的契機。如果抓住這個機會,讓孩子認真讀課文,展開適當的討論,我想課堂上一定會出現令我們意想不到的精彩,老師接下來的那些費力的引導,迂迴的問題都可以拋開,學生更能在這種動態生成的課堂中激活思維,體會語言,可能有的會説:牧童是放牛的,天天和牛在一起,看見過牛相鬥,他沒説錯;有的會説:牧童説的是他的生活實際,哪有錯呢?有的會説:古時候人畫國畫都是按真實的情況畫的。也有的會説:畫畫想象最重要,我還可以把太陽畫成五彩的呢?

《牧童》教學設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是這首七言古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着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為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二、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牧童》,進一步感受詩詞的豐富內涵。

2.通過運用課後註釋、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想象詩詞描寫的意境。

3.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所描繪的童年生活的快樂,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眷戀。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詞的意思,背誦、默寫詩詞,體會童年生活的無邪和美好。

2、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傳神,感悟詩詞中童年生活的快樂、田園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薰陶。

四、分析學生

由於在城鎮生活的孩子,大多數人對“蓑衣”的形象、“草鋪橫野六七裏”的情景、“牧童”的生活等尚不知曉,所以,我採用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以形象的畫面增加孩子們的感性認識,激發想象的熱情,幫助孩子在頭腦中建立畫面,進入意境,賞讀詩文,體會詩句的凝練和意境之美。

五、確定整合點:根據課文目標和學生特點,我把如何創設一系列教學情境作為整合點進行教學,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六、教學準備:

1、收集有關宋詞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介紹詩人:

出示電視劇“八仙過海”片頭,讓學生猜出片名,也可試着説出“八仙”是哪八個人?

師:大家聽説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唐代人。(相機出示詩人呂巖人像圖片)本單元的主題是童年,那在呂巖筆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首古詩——齊讀課題《牧童》。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閲讀的慾望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慢慢地,認真、仔細地將這首詩讀三遍以上。

2、指名讀。(評價:讀通順,流利) 誰還願意讀?

他讀準了一個生字,生板書:“蓑” 強調字音不捲舌 分析字形

3、自由默讀全詩,想想每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境。

1、詩句的意思清楚了嗎?老師要考考你們:誰先來讀這首詩?小結:讀得字正腔圓 有節奏

大家注意詩中有一個多音字,是哪一個?板書:鋪

詩中“鋪”字為什麼讀pū?:(多音字從字義上區分讀音)

鋪:把東西散開放置,平擺。

在詩中“鋪”指什麼?(草長得很茂盛,像平鋪開一樣)

2、自由讀第一小句,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描述一下那是一片怎樣的原野?

小組內交流,互相説説你所想象的畫面。

(“鋪”字,讓我們想起眼前綠草葱蘢,一片生機。 “六七裏”:眼前似乎浮現寬闊的原野)

[設計意圖:想象是理解詩意的翅膀,通過再現詩歌畫面,有助於學生對詩歌意思的理解,充實詩歌的內涵,使學生易學、樂學。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能夠使課堂更加生動,形象的演示比枯燥的説教在效果上要好很多。]

相機出示遼闊原野碧草葱蘢的畫面,學生欣賞。

看着眼前綠草茵茵的畫面,你能美美地讀出這樣的原野嗎?

3、眼前綠草茵茵,我們耳畔似乎又聽到什麼?(清脆悦耳歡快牧童的笛聲)

你是從哪個字中,聽到了這樣的笛聲?生 … 板書:弄

“弄”什麼意思?(逗弄)

“笛弄晚風”是笛聲逗弄晚風嗎?你從弄字體會出什麼?

(把風中笛聲時斷時續,悠揚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出來)

師:剛才抓住一個”鋪、弄”字去體會詩句的意思,這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

出示:“抓重點字體會詩意” 齊讀。

【使學生在情境中瞭解漢字的音形義,領悟詩文內容。】

4、快樂的牧童邊吹笛邊嬉戲。同學們,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聽着晚風中傳來的牧笛聲(點音樂《牧童短笛》)或許,他剛一吹氣,老牛便抬起頭看着牧童;或許,不遠處傳來了更悠遠的牧童歌聲,或許老牛一聽着笛聲,便安詳的吃着草…或許……

誰能試着邊想象畫面邊朗讀這兩小句詩?讀出視覺上的寬闊和聽覺感覺上的美好

5、一片葱蘢的廣闊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爾吹出幾聲清脆的笛聲,好不悦耳。 隨身一躺,都似乎躺進了大自然的懷抱。可是牧童在哪裏呢?

出示:你看到了什麼樣的牧童?

(你看他,正撐着小肚皮,一路歸來,吃飽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風明月為伴)

你從古詩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根據剛才學古詩的方法,你認為這句詩中的重點字是哪一個?

板書:飽 卧

你能試着説一説這句話的意思嗎?

6、的確,廣闊的原野上,鋪滿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閒地放着牛,吹響了短笛,幾聲悠揚的笛聲和着徐徐的晚風傳來。多美的風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裏已到了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連蓑衣都沒脱,就躺下來,有滋有味地觀賞那漸漸升起的明月。這正是“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麼意思?怎麼知道的?(出示蓑衣圖片)

出示:“學看註釋理解字義” 也是學古詩的一種好方法。 齊讀。

“蓑衣”絕不是一件漂亮舒適的衣服,牧童為什麼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裏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樣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來不及脱下蓑衣。

② 他是很自在瀟灑的,沒有想那麼多。他可能想用蓑衣當被蓋吧!)

以地為牀,以天為帳,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無牽無掛,自由自地,是多麼可愛的牧童啊!請你們用自己的喜愛之情,再讀這句詩。

(2)這樣的生活真是——? (悠閒、自在、無拘無束)

(3) 請同學們想象一下,牧童會是怎樣歸來呢?(展開豐富的聯想)

8、眼前綠草茵茵,耳畔牧笛聲聲;白日老牛牧笛為由,晚上清風明月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這樣懷抱中的牧童,是怎樣的感受?

師板書:安然自樂

師:如此悠閒、自在、輕鬆,誰能將他的感受讀出來?(讀出牧童吃飽後躺在月夜下的愜意)你嚮往這樣的生活嗎? 自由讀讀全詩,讀出你的嚮往。

【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發表個人的感受,讓學生與書中人物產生共鳴,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自然而然地昇華情感。】

(四)想象畫面,體會詩情

1、閉上我們的眼睛想象,眼前綠草茵茵,耳畔牧笛聲聲;老牛品草靜靜,夜晚清風習習,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愜意了!你能再讀出這樣的快樂嗎?(齊讀)

師:剛才大家一邊想象,一邊用朗讀把牧童的情感表達出來,這又是學習古詩的另外一種方法。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 。齊讀。

[設計意圖:再次聽讀全文,再現畫面,並用自己的語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來。不僅是對全文意思的鞏固,又鍛鍊了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通過多媒體課件來播放切合詞中意境的樂曲,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入情入境。]

2、作者呂巖為什麼要寫這樣的牧童?大家從《呂巖小傳》中或許就能明白。

出示課件。指名讀。

你明白了嗎?生於兵荒馬亂的呂巖多麼渴望能過上這樣悠閒快樂、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誰還能讀出作者這種渴望 ?

3、人們常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者用精煉、生動的語句,描繪了一幅寧靜、悠閒的鄉村生活圖,刻畫了一個可愛、調皮、安然自樂的牧童形象。這樣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歡、熱愛、嚮往,連我們都十分的羨慕,讓我們一起帶着這種情感再來讀一讀或背一背這首詩吧。

4、能背下來了嗎? 試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總結學習方法: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學習方法、詩意……)

相信同學們今後能用今天學到的方法靈活學習。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今天我們一起欣賞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時,認識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實古代有不少詩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寫入詩裏。你讀過這樣的詩嗎?

如《所見》、《小兒垂釣》、《清明》、《村晚》、《舟過安仁》等。

鼓勵學生課下多積累背誦這樣的詩。

2、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對千年之前的兒童的生活有了一些瞭解。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鏡頭,只是無聲的電影。如果這個鏡頭再放大一點,電影裏的人物動起來,這部電影有了聲音,有了色彩,那該多好啊!很多反映歷史的電視電影,其實是幾句話就能寫完的事,可經過現代人的想象復原,就成了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

能不能試着今天學的這首古詩改寫成一個故事,讓詩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離我們更近!

牧童教學設計 篇三

教材分析:

課文講述的是唐代的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事。畫家的從善如流,牧童的大膽率直,是這個故事向我們展現的兩種品質。而這兩種品質都藴含於繪聲繪色的人物語言和動作的描述之中。

設計理念

1、識字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使之逐步形成識字能力。在積極倡導新課改的大潮中,我們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基本功訓練。安排學生自主、個性化識記生字,讀通讀順課文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模仿、想象等理解、感悟字詞的精妙與意藴。

2、閲讀教學是學生與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首要任務就是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的讀書實踐,與課文的作者交流,從而內化課文的語言材料及其豐富的內涵,並學會閲讀。對於本篇文章,閲讀過程讓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悟,以讀帶思,以思促讀。

3、中央教科所張田若先生説:“語文課講得多,分析得多,是國際通病,閲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尤其是對低年級孩子來説,更不能作過多的講解,而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入情悟理。《畫家和牧童》是一篇比較容易讀懂的課文,所以本節課的整體課堂教學以“讀”為主,主要經歷“初讀—精讀—品讀—賞讀”四個階段。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藹、慚、拱”等17個生字,正確書寫“抹、商”等12個字。

2、理解“拱手、絕妙之作、指教”意思。

3、能熟練朗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口述這個故事。

4、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重點:

1、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口述這個故事。

2、會寫12個生字。

教學難點:

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策略:

實施以讀代講,以讀促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鬥牛圖的課件,生字卡片,詞語卡片,小黑板。

2、學生準備;鉛筆字帖,新課堂同步學習與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能夠正確認讀17個生字,會寫“抹、商”兩個字。

2、熟練朗讀課文。

3、體會畫家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24課《畫家和牧童》(同學們請伸出右手和老師一起把課題寫在黑板上)齊讀課題,牧童是幹什麼的呢?(放牛、放羊的孩子)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畫家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件什麼事呢?注意讀書的時候,不認識的字對照下面的拼音多讀幾遍。

2、指名檢查朗讀課文,隨機糾正學生讀錯的詞語(抽出準備好的卡片,不是認讀的字可以寫在黑板上),並指導學生注意停頓。

3、檢查讀詞語,引導理解“拱手、牛蠅”。(拱手: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傳統禮節,是左手抱右手。表示感謝的意思。牛蠅是專門叮咬牲畜的蒼蠅)

4、讀生字

提醒學生組詞讀。讀對的跟讀。

5、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説一説畫家和牧童之間發生了什麼故事呢?(隨學生的發言,板書“鬥牛圖”“畫錯啦”)

三、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1、課件出示《鬥牛圖》。這就是當時的那幅鬥牛圖。看看畫得怎麼樣呢?(學生自由發言)請默讀,標出人們“稱讚”的話。

看了大畫家的鬥牛圖,圍觀的人怎麼稱讚的?把人們稱讚的話找出來畫上橫線

【設計意圖:採用學生喜歡的形式,引導學生觀看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由景生情,這樣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在體會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效果會更好。】

2、讀出人們“稱讚”的話,理解“絕妙之作”。

(1)讀商人的話,體會“絕妙之作”,(“絕妙之作”是説鬥牛圖畫得怎麼樣?好到什麼樣呢?看到這樣的“絕妙之作”應該怎樣稱讚?)

從個別稱讚到集體稱讚;模仿商人的大腹便便讀。

(師及時表揚讀出稱讚語氣的學生)

(2)讀教書先生的話,理解“畫活了”。

還有誰稱讚這幅畫了?

<1>指名讀一讀。

師生共同讀書;學生自讀;同桌互相學一學教書先生,讀一讀這句話;大家一起學學教書先生的樣子搖頭晃腦地讀。

3、讀牧童的話

就在這時,傳來一個炸雷似的聲音,是什麼聲音?誰讀一讀“炸雷“似的聲音?(師適時點撥引導。讀出着急的心情。)

個別讀;集體讀;加上動作表演讀。

4、讀戴嵩的話

<1>自己讀一讀,戴嵩這時是怎麼説的?

個別讀;齊讀;表演讀。讀出和藹的語氣。

5、讀牧童的話

牧童説戴嵩的畫哪畫錯了?(個別讀;自讀。)

同桌互相説一説,老師是畫家,你是牧童,告訴老師哪兒畫錯了?(體會牧童急於想把答案告訴畫家的心情,所以讀得要快。)

學生自讀;加上動作讀;指着課件表演讀

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戴嵩的畫哪兒畫錯了?

【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將文字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你從牧童指出大畫家的錯誤中體會到了什麼?(學生自由發言)板書:細心

6、讀戴嵩的話

戴嵩聽了牧童的話,怎麼説的?

(理解“指教”一般是誰指教誰呢?大人指教小孩),從這裏可以體會到戴嵩的什麼?板書:虛心。

當一下戴嵩,加上動作連連拱手,説:多謝你的指教。(讀出戴嵩虛心接受批評的語氣,並用動作表演來理解“拱手”這個詞語)

學生加上動作表演讀。同桌互相拱手讀一讀。

【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引導他們在讀、説、評、演中進行充分的角色體驗,用原生態的自身感受,入情入境的讀文,來進一步體會戴嵩的虛心和牧童的細心。】

四、自由朗讀,總結昇華

1、分角色讀讀課文,你喜歡課文中的誰?你想對他們説點什麼?(同桌互相議一議,説一説)

【設計意圖: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讀書過程中的感受通過表情、動作等有聲語言盡情地表達出來,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多種能力。】

2、學生自由交流發言。

五、指導寫字

教寫“抹、商”(注意寫字姿勢)

1、同學們看看“抹”,是什麼結構?

2、寫這個字應該注意什麼?

3、和老師一起來書寫。

4、學生自己練習書寫。

5、糾正學生寫得不規範的或者寫錯的地方。並讓學生再寫兩遍。

同樣教這個商字,注意:商字應和摘的右邊區分開。

板書設計:

畫家鬥牛圖虛心

牧童畫錯啦細心

第二課時

課時任務:

1、複習鞏固已經認識的17個生字,完成寫字任務。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造句練習。

4、練習有感情地口述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檢查讀生字(組詞讀)。

二、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人物的對話。

三、分角色朗讀(指名讀)

角色分配:虛心的畫家,細心的牧童,圍觀的人(商人和教書先生),其他的話。

注意讀出人物不同的語氣。

四、指導寫字。

1、認讀田字格中12個“我會寫”的字並組詞。

2、觀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説説寫這些字要注意什麼。

3、對於書寫困難的字,老師有重點地指導,學生練習書寫生字。(注意書寫握筆姿勢)

4、學生展示自己認為寫得最滿意的字,師生評議,老師隨機指導。

5、寫得不規範的字,老師加以糾正,並讓學生再寫兩遍。

五、造句練習。

1、出示例句:(小黑板)

2、讀一讀例句。(注意重讀,讀中領會)。

3、口頭造句。

指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練習口頭説一句話。

(1)從學生身邊經常發生的事情中造句,如我一放學就出去站隊。

(2)變換人稱造句(這裏不需要對學生講出人稱這個概念)。如媽媽一起牀就做飯。

(3)放眼觀察,引向大自然。如風箏一飛起來就很高。春天一來到,小草就發芽了。

【通過口語表達訓練,學生將文字和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通俗易懂,

並且通過層層遞進式的練習,調動了學生的思維,為説一大段話積累語言,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4、做到新課堂上(第四題)。

5、交流自己造的句子。

六、練習口述這個故事。

讓學生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表演口述這個故事。(注意:學生説不出來的。地

方教師可稍做提示)

【設計意圖:課文小節清楚,結構明快,反覆地朗讀,學生早已琅琅上口,這時要求學生試着口述,學生會非常踴躍地嘗試,口述得聲情並茂,這時的口述就是對領悟的一種檢驗。給學生一個舞台,展示自己,增添學生學習語文的成就感。】

七、語文實踐活動。

回家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身邊的小朋友聽聽。

《牧童》教學反思 篇四

“語文”是什麼?它在語文課程中的意思是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課程究竟幹什麼?教學生學習祖國的語言文字,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新課標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理念,但是,在新課改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曾一度走入誤區,有時把語文課上成科學課,有時又把語文上成美術課,音樂課。課後我們認真的反思一下,熱鬧過後,我們又給學生留下了什麼呢?學生又收穫了一些什麼呢?崔巒教授説:我們要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對崔老師的這三個“教語文”,我仔細地揣摹,認真的思考,細細地咀嚼。在教學《畫家與牧童》這一課時,我努力將語文課堂還給“語文”。

一、閲讀識字,理解語言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國小低年級閲讀教學中的識字不是“孤軍奮戰”。在閲讀中識字,能夠達到鞏固識字的目的,在識字中閲讀,能增強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情感的目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進,相得益彰。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識字,將識字與閲讀理解融為一體。比如,“和藹”“呆”“慚愧”等字詞的教學,融入到閲讀教學之中,通過看圖理解人們呆住了的樣子,引出“呆”字,然後通過“呆”是會意字的特點,理解“呆”的意思,做一做此時圍觀人的表情,體會圍觀人此時的心情,想象圍觀人心裏會想些什麼,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小牧童的勇敢。教師通過做兩種不同的表情,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和藹”的意思。通過對“慚愧”二字字形上的觀察,讓學生明白“慚愧”與心情有關,然後引導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很快就能記住“慚愧”一詞,並且能明白此時戴嵩不好意思的心情,更好地體會戴嵩謙虛地向小牧童學習的可貴品質。這樣教學,學生在閲讀中鞏固識字,識字教學又能促進學生閲讀理解。

二、模仿練習,學習語言

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沒有模仿就沒有創造。在教學中,以教材為例子,我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比如:在學習了句子“他的畫一掛出來就有許多人觀賞。”後,我讓學生用“一……就……”練習説話。有的學生説:“我一放學回家,就做作業。”有的學生説:“我一進超市就來到賣玩具的地方。”通過説句訓練,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再如,當學生讀到圍觀的人紛紛誇讚戴嵩的句子時,我順勢引導學生: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誇讚戴嵩的畫呢?學生通過對文中語言的學習,模仿説句子,同時也有自己創造。

三、想象説話,發展語言

葉聖陶先生説:“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從文字看出一幅圖畫。”在教學中,我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結合文字進行大膽地想象,發展學生的語言。如,在教學中,我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樣一句畫:“他一會兒濃墨塗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你彷彿看到了些什麼?一生説:“我好像看到戴嵩在那裏認真的畫畫。”另一生説:“我好像看到了一幅生動的‘鬥牛圖’”。還有學生説:“我感覺到戴嵩畫畫的技術很好,畫得很快。”還有一個鏡頭:假如你是圍觀的人,你會怎樣誇讚大畫家的畫呢?這時,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打開了語言的閘門。有的説:“哎呀,你真不愧為大畫家啊,實在是畫得太像了!”有的説:“畫得太神了,這兩頭牛就像要從畫裏跳出來了一樣。”當讀到“這聲音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時,我引導學生:“這時,假如你就是圍觀者中的一員,你心裏會怎樣想?”有的學生説:“大畫家怎麼會畫錯呢?”有的學生説:“你這小毛孩,知道什麼呀?別胡説!”這樣,學生在想象中入情入境,同時,也發展了語言。

四、多讀感悟,積累語言

語文教學,“讀”佔鰲頭。因此,在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讀的訓練。每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學生通過讀、思、畫、議、悟等幾個環節,將文章讀通、讀懂。最終使學生的言語得到豐富,能力得到發展。例如,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重點句子的品讀,感受戴嵩畫技的高超。在讀中理解“深思片刻、濃墨塗抹、輕筆細描、和藹、慚愧”等詞語的意思,知道“誇讚、稱讚、讚揚”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義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學習中積累了語言。在教學的結束時,我設計了一個拓展,讓學生説説讀了課文,你想對誰説點什麼?通過學習,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深的理解和感悟。這時,他們盡情潑灑情感。有的説:“我想對戴嵩説,你畫畫得那麼好,還那麼虛心地向小牧童請教,我要向你學習。”有的説:“我想對小牧童説,你真勇敢,敢向大畫家提意見。”還有的説:“我想對圍觀的人説,不要以為大畫家就沒有錯,以後做什麼事都要多動腦筋想想。”此時,學生的思維在靈動,情感在昇華,同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再如,課末贈言,“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真實的話永遠是最好的。”我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意思。這既是對文本的拓展,也是對語言文字的積累。

總之,我們的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應引導學生在讀書中理解語言、品嚐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讓學生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

《牧童》教學反思 篇五

根據課前的教學設計和課堂實施教學後,對本節課有幾點思考。

一、以生為本

在體驗中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説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仍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體驗學習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本課通過學生喜愛的牧童笛來輔助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歌曲的演唱、演奏和律動中來,在本課中的吹一吹、唱一唱、練一練、演一演等環節中都充分讓學生律動參與體驗學習,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中,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到知識,達到教學目的。

二、新媒體輔助

在互動中解決難點隨着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交互式電子白板走進了中國小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效益。本節課,電子白板在課堂中的恰當使用有效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切分音節奏“X X X”的理解)。本節課的開始,老師運用了奧爾夫的節奏教學法把各項體育項目(跳高、乒乓球、廣播體操、廣播O操……)節奏化,層層運用了各種體育項目進行練習,學生通過模仿和體驗基本上能掌握“X X X”節奏,但不夠理解。那如何讓學生自然而有興趣地理解和接受這個知識難點,通過電子白板特有的拖拉功能的直觀演示,讓學生清晰地理解了切分音節奏“X X X”的意思,解決了本課的重難點。

三、樂器進課堂

提高學習的效率在學生中普及牧童笛是我校的研究課題,二年級以上的同學都能夠吹奏牧童笛。本課是描繪了一幅牧童快樂放牧的畫面,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進牧童笛到課堂參與課堂輔助學習。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順利地把歌曲《牧童》較整齊地吹奏出來,為演唱的同學作伴奏,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增添了課堂學習氛圍。

四、查找不足,在教學中不斷完善

1、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問題生成方面還做得不夠,有待於加強和探究。

2、對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電子白板)的使用還不夠充分和深入,在往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挖掘和運用白板特有的功能,提高課堂效能,優化課堂教學。

《牧童》音樂教案 篇六

教學思路:

引導學生通過聆聽-賞析-閲讀-學唱-交流-表現等環節,從感知入手,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內涵,逐漸升華學生審美情感,培養學生會欣賞、善交流、能創造的藝術能力。本課擬採用多科切入、橫向滲透的形式,充分發揮藝術教師自身的學科優勢,取長補短,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能力,使其更具人文性。

程序:

一、激趣

1、教師自我介紹。

2、為大家表演節目:老師唱一首《走在鄉間的小路上》。

3、對學生提出要求聆聽音樂感受詞曲之美交流感受初步感知主題(這一環節目的是活躍氣氛)。

二、揭示課題

1、出示畫面:李可染的《牧牛圖》

2、教師彈奏三段音樂要求學生為畫面選擇合適的音樂片斷並説出依據

3、過渡到主題《牧童短笛》看畫面聽音樂説主題

三、展開課題

1、鋼琴曲《牧童短笛》旋律、曲式賞析。

2、介紹賀綠汀生平,引入人文化話題交流對鋼琴曲的感受,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引導學生了解生活與因素的關係。

四、交流與技能表現

1、引導學生自行賞析李可染的《牧牛圖》組畫,挖掘作品內藴,提升學生的情感。

交流:

1)畫了什麼?

2)你有些什麼感受?

3)哪些字最能體現題意?

2、學生朗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段,讓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學生讀散文,感悟藝術作品的魅力

3、引導學生

1)利用已有的材料運用自己擅長的藝術手法嘗試創作一與主題有關的作品

2)為“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配曲。

學生根據自己喜好分組完成練習

(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需要認真分析突破嘗試創作目的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本課主題的理解)

五、評價師生互動評價

學生展示作品或表演並進行評價

六、小結課題適當延伸

1、小結課題

2、適當進行延伸以深化課題的人文性

(通過小結進一步感悟課題的人文性。)

七、教學後記這是一節公開課,借班上課往往師生比較隔膜,為了營造良好的氛圍,我們在開始時設計了一個環節,老師為大家表演節目,這樣學生很快與老師熟悉起來。課堂配合也比較理想。這一節課老實説我們準備得並不是很充分,課前也未與學生接觸,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各位老師聽一節原汁原味的藝術課,不帶表演成分,因此我們一直和學生保持着一種神祕感。而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則動了一番腦筋。幾易其稿,直至上課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調整課件,上課那天早上我們還加了兩個環節:讓同學讀劉心武的散文《牧童短笛》片斷。最後讓同學們將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在座的聽課老師,讓聽課的老師參與課堂評價,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了他們的自信。

縱觀本節課,我覺得我們基本達成了預設的目標,學生雖未提前鋪墊,但配合還是比較到位的,顯示了一定的藝術能力。當然,由於我們準備得不夠充分,因此在時間的把握上,課堂節奏的調整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結題部分也顯得宂長。再有,就是本節課的人文性的體現也略顯不足。

《牧童》教學反思 篇七

第二單元的語文教學,第一課便是《古詩詞三首》的教學。古詩詞的學習及學習方法對於五年級的學生已經不再感到陌生。由於課前讓學生做好預習,於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取了,複習古詩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自學、彙報的方式進行學習。

開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體會自己童年時光的幸福和美好,激發學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兒童是怎樣度過自己童年的興趣。進而引入本課的教學。在學生初讀古詩,互讀古詩,提示容易出現錯誤的字的讀音,落實重點生字“牧”“蓑”之後,我便引導學生複習古詩一般的學習方法。解詩題,知作者;抓字眼,明詩意;多誦讀,悟詩情。於是放手讓學生分小組按照方法進行自學。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的狀態,由讀到悟,在整個的自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抓住相應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詩所傳達的意境。有的同學從“弄”字體會到了一種情趣。有的從“卧”字中體會了那種隨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在“月明”體會到了古時候生活的靜謐,兒童與自然的親近。還有的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腦海裏就湧現出了許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在彙報的過程中,更是精彩紛呈,充分展示了孩子們個性化閲讀背後的個性化理解。他們往往從古詩的一個字入手就能體會到其中深藴的意味,很輕鬆就將古代兒童那種自由自在的兒童生活體會的淋漓盡致,接着,“你覺得詩人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寫的?”這個問題也很快的解決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對於朗讀也就不費吹灰之力了。並且在當堂就完成了古詩背誦,教學效果較好。在教學過後,我反思了整個的教學過程,能有這樣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於教學的教學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地信任學生,學生也會充分地信任自己,從而產生課堂教學的火花。在啟發學生的思維,開拓廣闊的練筆空間,讓學生把古詩改寫成一則小故事。這一教學環節,使讀寫更緊密地在一起,既加強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培養創新思維的一種體現,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本質。

反思之於也發現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在充分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同時,教師的主導性在課堂反映的還不夠。

《牧童》音樂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古詩。背誦《牧童》。

2、學習古詩,理解故事大意。體會古詩描繪的自由自在的情境。

【教學重難點】

1、邊誦讀邊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

2、對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的體認。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教師導語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一首和童年有關的古詩《牧童》,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

2、講解“牧”字的偏旁,讀題。

3、複習古詩的學法

(1)對照註釋。

(2)查工具書。

(3)聯繫上下文和生活。

(4)看插圖

板書:看—查—聯—照

二、學習古詩

(一)自主讀詩,理解大意。

(二)誦讀指導

1、教師指導誦讀:

想象:鋪(望無際鬱鬱葱葱)

聽音樂:弄(悠揚優美動聽)

動作演示:歸(悠閒愜意)

猜測:卧(舒適安閒)

2、整體誦讀

3、寫法指導

(1)有遠及近

(2)景人情的融合

三、拓展練筆

“不脱蓑衣卧月明”

(1)牧童睡不着,他在想什麼

(2)牧童睡着了,他會夢到什麼呢?

教學反思

1、逐句教誦既費時又切割了古詩的整體美。

2、古詩教學重點應落腳到意境上,而不是寫法上。

3、一課一得。教者應該有時間觀念。微型課要在前12分鐘突破重難點。

4、教學設計要有時間節點的劃分。

5、板書是一堂課的骨架,應有主次之分。

6、失敗只是暫時的!

《牧童》教學反思 篇九

《畫家和牧童》是人教版新課標 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6組的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唐代一個牧童指出著名畫家戴嵩畫中的錯誤,戴嵩虛心接受的故事。讚揚了大畫家畫畫本領大,而且虛心,知錯就改,小牧童勇敢,善於觀察。文中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情感豐富,具有深刻內涵,而且非常貼近學生認知水平的文章。以下是我教學完《畫家和牧童》的教學反思 。

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我側重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感悟語言、通過動手改畫來感受語言、通過動筆標畫詞句來學習語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我在教學《畫家和牧童》時,綜合運用以讀代講的教學方式,以老師講評和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能更好的體會大畫家戴嵩在畫畫時的認真態度和向小牧童求教的虛心精神以及小牧童的勇敢。

2、我引導學生在看圖時主動展開想象,充分體驗畫中人物的內心活動。師生在交流“還有什麼人在誇讚大畫家的畫?”時,讓學生領會到“紛紛誇讚”的意思。另外,教師又以讓學生對大畫家、小牧童説句話的交流形式,入情入境的體會他們的好品質。這樣既注意了學生養成善於觀察,敢於表述自己真實感受的習慣,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3、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動筆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和由這些生字所組成的詞語,然後同桌之間交流標畫的詞語,合作學習。在學習第3、4自然段中,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誇讚、稱讚、讚揚”等近義詞標畫出來,並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這三個詞語的意思。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來理解這些詞語。

《牧童》音樂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主動思考音樂在電影藝術中的作用,其樂於和參與電影音樂在影視中的作用和特點。

2、能力培養:聆聽《悍牛與牧童》這首動畫音樂。能體驗、領會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音樂所傳達的情感信息。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電影音樂的熱愛。

教學重點:

瞭解電影音樂的主題思想,在樂曲中運用了人的聲音和樂器混合在一起的效果,讓學生體會其樂曲的風格特徵。

教學難點:

樂曲的背景簡介、分析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

多媒體設備、教學課件、短笛等。

教學方法:

講解法、討論法、分析法、欣賞法。

教學過程:

(一)播放動畫片《悍牛與牧童》的音樂

1、音樂中聽到了什麼聲音?(人聲、笛聲、牛叫、打擊樂器。)

2、根據對音樂的理解選配畫面。

3、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音樂所表現的是什麼情景?

思考:

(1)壯漢們馴服不了牛時,音樂是如何表現的。(音樂極不協合,旋律出現了半音關係。)

(2)牧童馴服了牛時,音樂又是如何變化的。(音樂平穩流暢,一種迴歸自然的感覺。)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音樂的表現選擇畫面,講解音樂表現的特點,讓學生真正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

4、為什麼只有牧童馴服了牛,説明什麼道理呢?

(1)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

(人與動物要溝通,人要發解動物,愛護動物,帶給我們最深的是人與動物、大自然間的和諧與質樸的關係。)

(2)實踐與創造

看幾段動畫片片斷,你覺得用什麼音樂相配好?並作下列練習:

(3)課堂小結

通過欣賞,電影音樂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多學習一些電影音樂,在以後的時間裏再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