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案網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49W

國小數學教案網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布貼人像》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布貼畫簡潔、概括、粗獷的形式美感。

2.使學生進一步瞭解布貼人像的工藝技法知識。

3.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布料人像的裁剪、粘貼製作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瞭解布貼畫的工藝技法知識,並感受簡潔、概括、粗獷的形式美感。

教學難點:

布貼人像的製作。

作業要求:

有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布料,粘貼一幅同學、老師或家長的像。

課業類別:

工藝設計製作課。

學生學習用具準備:

圖畫紙、彩色布(要顏色不同、質地不同的布料)及人像圖片、膠水。

教師教具準備:

範畫、步驟圖、彩色布、剪刀、膠水。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組織教學

1.鼓勵學生上課專心聽講,踴躍回答問題。

2.檢查學生帶圖畫紙、布料、人像圖片的情況。

二、複習舊知識

設問:什麼是布貼畫?

:運用布料的不同顏色,不同質地進行組織、粘貼,以表現形象的方法。

三、上次作業

(出示6幅優秀的、有代表性的作業講評)

優點:裁剪、粘貼技巧有提高,注意了巧用布料。

不足:畫面的組織、疏密、遮擋處理不好。

四、講授新課:

(出示範畫。書16頁上三幅學生作品教師課前製成大幅範畫)

1.分析範畫內容。(意圖:使學生學會分析作品,並引發美感,提高興趣。)

設問(1)三幅範畫表現了什麼內容?

:作品表現的是人像。有男、有女,有短髮、梳辮子的,還有戴頭巾和戴眼鏡的。還表現了不同的相貌特徵,有的人臉形是橢圓的,扁圓的。眼睛有大有小,鼻子有窄有寬,嘴也有大有小。還穿着不同顏色的衣服。

設問(2)三幅範畫是用什麼方法進行表現的?

:是用布貼的方法表現人像的。

2.出示課題:布貼人像(板書)。

3.向學生講清本課及本課時的教學任務。

本課將在前面布貼《一籃水果》、《瓶花》作業的基礎上學習用布貼製作人像的方法。本課時進行設計,並根據畫面需要確定所需的布料。本課學習用布貼為同學、家長或老師製作一幅肖像。

4.分析範畫的表現形式特點:

設問(1)選擇布料應注意什麼?

:比如對顏色的選擇,根據表現的人的膚色、頭髮顏色、衣服的色彩及圖案來確定布料的顏色,並且可以進行誇張。在選擇布料質地時,根據人體各部位的特點進行質地選擇。比如頭髮、眼睛適合選用較厚而帶毛茸茸感覺的布料,去表現頭髮、眼睛的厚重感。皮膚則應選擇薄料去表現皮膚的細嫩、光滑。甚至巧用布料質地與顏色。(出示範圖:書上下面一幅作品。)這幅作品用了一塊小白花的花布做衣服,給人感覺穿了一件藍底印花的衣服,又用了一塊花布做蝴蝶結,與紅頭髮的顏色形成對比,花布與一種色的布又是一個對比,使要表現的各部位又清楚、又有變化地表現了出來。

5.分析作業步驟:

(1)構思:確定表現的對象(舉起教師已準備好的人像圖片)是同學、老師還是家長。通過認真觀察人像圖片,找出人物最明顯的形象特徵。

(2)畫草圖:用較大的作業紙8開或16開都可以。

按以下步驟草圖:(示範)定頭的位置,畫頭的基本形,畫出脖子的位置,畫領口及衣服上半部,刻畫頭髮及五官的特點。她是一名活潑可愛、關心同學、幫助別人、尊敬老師、家長的優秀少先隊員。

(3)根據表現的人物的膚色、頭髮顏色、衣服的顏色和樣式確定選擇不同顏色、質地的布料。

五、課堂練習:

構思、畫草圖、選擇和確定布料。

六、課堂:

選擇設計人物形象特點突出的作業講評。佈置下次課準備的學習用具:草圖、選擇好的不同顏色、質地的布料、剪刀、膠水。

第二課時

一、組織教學:

檢查草圖、布料、剪刀、膠水的準備情況。

二、複習舊知識:

設問:布貼畫怎樣來選擇布料?

:要根據表現對象的各部分結構特點來決定。如人的皮膚適合用薄一點的布料,毛髮則需要厚而有毛茸茸感覺的布料。

三、講授新課:(板書課題)

1.分析布貼人物畫的結構層次。

用布粘貼人像時,一般是頭髮、五官粘在臉的上層,脖子在臉的下層,衣服領口壓在脖子上層,紅領巾在衣服上層,領子下層。

2.向學生講清本課的任務。

3.分析作業步驟並示範

(1)按粘貼的順序進行裁剪。

A.用已選定的適合表現人物膚色的薄布料,按草圖的位置、大小、臉的基本形狀剪下來,放在一邊。

B.用已選定的帶毛茸茸感覺的布料,按照頭髮的樣式剪下來。用適合表現衣服的布料,剪出上衣的上半部分形狀。放在一邊。

C.用已選定的花布剪出蝴蝶結,用較厚,毛茸茸感覺的布料剪出眼睛,選出比膚色略深的布料剪出鼻子的形狀。用紅布剪出上下嘴脣、紅領巾放在一邊。

(2)將剪好的的布料,按粘貼的順序放在草圖上,檢查裁剪是否合適,可以進行修改。

(3)按層次、順序粘貼。

A.將“臉”的背面塗上膠水,粘貼在恰當位置上用手撫平貼好。

B.將“頭髮”的背面塗上膠水,粘貼在臉的上層位置。將“上衣”的背面塗上膠水,粘在頭下部衣服的位置上,高領還可壓住臉的一部分。

C.將“蝴蝶結”粘貼在頭髮一側上層,使其壓在頭髮上面。將“眼睛”粘貼在恰當位置上。將“鼻子”,上、下嘴脣粘貼在恰當位置上。將“紅領巾”粘貼在領口位置上。

(4)一幅完整的人像製作完成了。

四、課堂練習:

剪貼臉、頭髮、上衣、剪貼五官、蝴蝶結、紅領巾。

(教師巡迴指導)。

五、課堂:

(1)選擇人像特點突出、巧用布料、有層次的作業講評。

(2)也可把全班作業排列在一起,搞一次小型觀摩會形式的。

國小數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認真組織拼擺,觀察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使學生體會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視圖的不同擺法,從不

同位置觀察不同的物體可能看到的視圖,以提升學生對實物及視圖進行轉化的能力。

2、通過學習,使學生髮展空間觀念和藉助想像和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物體的不同視圖,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用4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分別將它拼擺成以下形狀。

請同學們分別説説它們從前面、後面、左面、右面看,分別看到了什麼形狀?

2、指出:剛才的形狀分別是由4個大小不同的正方體拼成成的,但由於拼擺的方法,觀察的位置不同,我們在各個面看到

的形狀也不太相同,這節課,我們繼續用物手中的大小相同的正方體拼擺,進一步學會如何觀察物體。

二、教學新課

1、剛才我拉用4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了這個形狀。

⑴想一想,此時從正面看,你看到什麼?

⑵提問:如果此時再添加一個小正方體,放在什麼位置不影響正面看到的形狀?你想怎麼擺?

⑶指名彙報,並分別演示,啟發學生再想一想還有些什麼其他擺法。

⑷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想一想,這幾種辦法擺放後,從正面看到的形狀不變,再添加一個正方體擺放時有什麼規律?

指出:在原來物體的前面或後面,與原來的某一個正方體對齊着放一個都可以。

⑸請學生們仔細從上面側面觀察,

提問:這時看到的形狀與剛才一開始的形狀一樣嗎?

小結:由於觀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形狀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同一方位觀察不同的形狀,卻是可能相同的。

2、教學試一試:

先還原成以上形狀。

⑴現在這裏的幾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從上面看一看,你看到什麼形狀?

組織討論:如果從上面看形狀不變,再添加一個可以擺在哪兒?

學生們分組討論並操作。

指名彙報,交流想法並擺一擺。

提問:此時再分別從正面、側面觀察,你們看到的形狀一樣嗎?為什麼?

⑵還原之後,讓學生從側面看一年,記住你所看到的。

提問思考:如果從側面看形狀不變,再添一個可以擺在哪兒?

學生分組討論並操作。指名交流彙報並擺一擺

提問:相懷想,如果此時你從其它幾個方面去觀察,看到的形狀會一樣嗎?為什麼?

⑶小結:觀察物體時,在同一個位置看到的相同的視圖可能有不同的擺法,而從不同位置觀察不同的物體可能有相同的

視圖,但也可能不同。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⑴出示圖並説明要求

⑵學生獨立完成,如學生有困難可讓學生先擺一擺⑶集體訂正。

2、“想想做做”第2題右邊兩題。

⑴按要求請同學們先照着樣子擺一擺。⑵請學生們依次從正面側面和上面觀察。

⑶再請同學們同時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讓學生們比一比在同一個方位看到的形狀是不是一樣的。

3、“想想做做”第3題。

⑴獨立完成⑵分組彙報。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全班交流,如果學生感到困難,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完成家庭作業書觀察物體地一課時練習。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掌握口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

2、掌握筆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3、運用乘除法關係,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數。

二、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方法。

難點:提高計算正確率。

三、教學準備:卡片和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口算訓練:P-30第一題。

要求學生掌握口算技能,提高口算能力。

B、計算訓練:

1、P-46第二題。

a、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掌握方法。

b、説一説你為什麼算得怎麼快?

c、學生報得數,進行校對。説一説你錯誤的原因。

2、計算並用乘法驗算。P-46第三題的第一排。

a、抽三名學生板演,校對。

b、説一説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3、求未知數P-45第四題。

a、抽四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幫助學困生。

b、説一説每題計算的依據是什麼?

C、講解應用題:P-46第五題和第六題。

1、學生用分析(本站★)法或綜合法分析解題思路。

2、説一説時間、速度和路程的三者之間的關係。

3、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D、發展題:

1、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推理。

△÷△=□□是幾?

△-△=☆☆是幾?

△+△=○○=11.4-1=10.4

□+○+☆=11.4

△=△=5.2

E、佈置作業:P-46第三題。

課後小結:本節課的最後,我安排了一道發散題,重在發現學生的思維,以及綜合運用小數乘除加減法的能力,在這一題的練習中,我先通過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小組派代表交流。最後選擇其中一題講解思路。效果不錯。

國小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知識遷移,使學生能根據要求正確地運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2、使學生初步瞭解一個小時的近似數時表示的精確程度,理解求得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

3、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舊知遷移新知和類比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求小數的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0”不能去掉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情境導入。

1.師:同學們好!很高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學習。我一看見同學們就感覺很聰明,是不是這樣?既然如此,老師就來考考你們,看看同學們表現如何!

2.板書出示:老師這有個數,請省略萬後面的尾數,求出它的近似數。

先寫黑板:12953≈1萬

3.師:你是怎麼想的?(省略萬以後的位數,就是看尾數的最高位千位。千位是2,比5小,捨去。)

師:得數約等於1萬,千位還可以是哪些數?(0、1、3、4)尾數的最高位比5小,直接捨去尾數。

師:如果得數約等於2萬,千位上又可以是哪些數呢?(5、6、7、8、9尾數的最高位等於或大於5,向前一位進1,再捨去尾數。)

4.師:剛才我們求的是整數的近似數,你能説出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嗎?

學生説方法。(板書:求整數的近似數,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數是不是滿5,再用四捨五入法保留。)學生齊讀。同學們讀得真好,和你們一起學習真快樂!

二、整合情景,探究交流。

1.師:今天我們來研究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沒必要説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如:昨天豆豆體檢,量得身高是(板書):0.984米。平常不需要説得那麼準確,我們一般怎麼説豆豆的身高呢?(學生講,紅紅姐姐説豆豆身高0.98米。或1米。看回答情況板書。)

這就是0.984的近似數,你是怎麼得到豆豆的身高的近似數?你們能利用已學的知識來説一説嗎?

保留兩位小數,就要省略百分位後面的尾數,看千分位。千分位是4,小於5,把尾數捨去。所以0.984≈0.98。

誰再來説一遍?(2-3名同學。表揚。)

2.(如果説的是1米,0.984的近似數還可以是多少?)小白弟弟的説法和小紅姐姐不一樣,他認為“豆豆身高約1米。”你能説説他的想法嗎?

(保留整數,就要省略整數後面的尾數,看十分位。十分位是9,大於5,向前一位進1。所以0.984≈1。)誰再來説一遍?。請同桌把這兩題的思考過程互相説一説。

3.同學們真能幹,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求小數的近似數。(板書課題)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求近似數的過程,你發現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是怎樣做的?(學生回答。)求小數的近似數和求整數的近似數的方法相同。板書:小數。全班讀--求小數的近似數,先看所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數是不是滿5,再用四捨五入法保留。

4.現在,老師來考考你們,0.984可以保留整數、保留兩位小數,如果0.984保留一位小數,應該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數,就要省略十分位後面的尾數,看百分位。百分位是8,大於5,向前一位進1。十分位上9加1得10,再向個位進1,所以0.984≈1.0。)

5.學習了求小數的近似值,老師有一些疑惑不能解開,(幻燈出示)0.984保留一位小數得1.0,小數末尾的0能去掉嗎,為什麼?(指名回答。)

不能,題目要求保留一位小數,必須要0佔位。求近似數時,小數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求得的近似數1.0和1比較,哪一個更精確一些,為什麼?

幻燈演示:保留整數為1,原來的準確長度在1.4與0.5之間,保留一位小數是1.0,原來的長度在0.95與1.04之間。儘管兩個數的大小相等,但表示的精確程度不同,小數保留的位數越多,精確的程度越高。

三、練習。(智力闖關。)

同學們利用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求整數近似數的方法來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能運用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1.第一關。保留一位小數。

0.58≈0.63.788≈3.8

精確到百分位。精確到百分位就是保留幾位小數?

12.004≈12.001.987≈1.99

保留整數。

9.956≈109.0448≈9

2.第二關。在□裏填數。

2.9□≈2.98.5□7≈8.56

3.第三關。

姚明的身高約為2.2米,姚明的身高可能是多少米?

2.15(6、7、8、9)2.155……

2.20(1、2、3、4)2.……

四、全課。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保留一位小數,就是精確到十分位,……

板書設計

求小數的近似數

12953≈1萬0.984≈0.98保留兩位小數,看千分位。

小於5,捨去。小於5,捨去

0.984≈1.0保留一位小數,看百分位。

0.984≈1保留整數,看十分位。

大於5,向前一位進1。

國小數學教案 篇五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具體例題安排如下表:

二、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操作和實驗探索等活動,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

2. 通過分類、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知道這些三角形的特點並能夠辨認和區別它們。

3. 聯繫生活實際並通過拼擺、設計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轉化思想,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學會欣賞數學美。

4. 使學生在探索圖形的特徵、圖形的變換以及圖形的設計活動中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三、編寫特點

1.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強調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以自我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這些知識與經驗是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基礎。為使兒童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認識新問題,建構他們自己新的知識與經驗,教材的編寫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豐富多彩的與現實生活聯繫緊密的情境和動手實驗活動,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例如:對“三角形的分類”這一內容,教材根據學生已懂得了角的分類,能區分鋭角、鈍角、直角、平角與周角這一基礎,設計了“給三角形分類”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在“給三角形分類”的探索活動中瞭解和把握各種三角形的特徵。

2.重視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

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徵還是圖形特徵、性質,對於國小生來説,都比較抽象。要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國小生思維特點之間的矛盾,就要充分運用其直觀性進行教學。基於這樣的考慮,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加強了數學問題情景、操作探索活動的設計。例如“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這一部分內容,創設了“我上學走中間這條路最近”“這是什麼原因呢?”這種學生熟悉而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實驗、去發現。從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積極探索的活動過程中掌握知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學內容的呈現不但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給學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

經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直接經驗,獲得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圖形的性質打下了基礎。為方便教師領會教材編寫的理念與意圖,開展有效的教學,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教材在呈現具體教學內容時,不但重視體現知識形成過程,而且注意留給學生充分進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間,為教師靈活地組織教學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這主要體現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給出結論,而是提供豐富的動手實踐的素材,設計思考性較強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探索、實驗、發現、討論、交流獲得。例如,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係,三角形的內角和、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等,均是讓學生在操作、探索中發現,形成結論。

4.加強對圖形之間的關係的認識。

本單元增加了“圖形的拼組”,讓學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徵及三角形與四邊形的聯繫與區別,從而瞭解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探索能力。

四、具體編排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圖。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直觀圖,目的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並説一説“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激發學生學習三角形的興趣,而且引起學生對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畫三角形”的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屬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學的垂直概念的基礎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後,教材説明為了便於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讓學生對三角形有更為全面和深入的`認識。設計思路是“情景、問題—實驗、解釋—特性應用”。

(4)例3。

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係的思考。然後讓學生動手實驗,探究規律。

2.例4。

教學三角形的分類。用集合圖直觀地表示出,三角形整個集合與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之間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三角形按邊分類,教材不強調分成了幾類,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3.例5。

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先通過讓學生度量不同類型的三角形的內角度數,並分別計算出它們的和,使學生初步感知到它們的內角和是180?。在此基礎上,教材再提出用實驗的方法加以驗證。

“做一做”應用這一結論解決問題。

4.圖形的拼組。

(1)例6。

用同樣大小的三角形拼四邊形的活動,讓學生體會三角形與四邊形的關係。具體活動時,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讓學生自主拼,看用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邊形,並説一説是怎麼拼擺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麗圖案的活動,進一步感受三角形與其他圖形的關係,同時享受創作的快樂,感受數學美。

五、教學建議

1.適度把握本冊關於“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目標。

這一學段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空間與圖形”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間感。他們對周圍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圖形及其關係的願望不斷提高,具備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可以在比較抽象的水平上認識圖形,進行探索。因此,本冊對三角形認識的教學目標與第一學段“獲得對簡單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有所不同,應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認識三角形。因此,在進行本單元的教學,如落實“瞭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於第三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等內容的具體目標時,不僅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而且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提高能力。

2.重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獲取知識。

“數學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數學活動的過程”,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是在活動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學習理解抽象的幾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教學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出發,給予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抽象出幾何圖形的、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對圖形的認識,發展空間觀念。

3.注重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的直觀性。

幾何圖形的直觀性為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教學技術,可以使學生認識和探索圖形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也是進一步發展學生空觀念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但在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時,要注意切合實際,易操作而有實效。一些農村學校由於經濟困難,不能配備豐富多彩的教學具,教師必須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積極發動學生製作。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不但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可以加深對圖形的認識。

國小數學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事例,使學生理解三張餅的最佳烙餅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透解決問題最優的意識。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從解決問題的多種中尋找出最優,初步體會優化的,形成優化的意識。

教學難點: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優,形成優化的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等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師:請大家猜猜老師的平時業餘愛好有哪些?(出示老師在廚房裏烙餅的情境)

師:廚房裏會有什麼數學問題呢?引出:“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

師:根據以上信息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如何烙一張餅?兩張餅?各需要多長時間?

設計意圖從簡單入手,通過烙一張與兩張餅的時間對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同時能夠烙兩張餅的鍋裏,一次烙一張餅在時間上是顯得多麼的浪費,為下一個環節“三張餅“的最優化探究作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實踐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雙數餅

師:“烙1張餅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6分鐘。

師:“烙2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生:“還是6分鐘。把兩個餅一起放進鍋裏,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師:“如果烙4張餅最少要用多少分鐘?怎樣烙?”

生1: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兩張,6分鐘,兩個6分鐘共12分鐘。

生2:烙1次用3分鐘,4張餅共8個面,每次兩個面,共烙4次,4×3=12分“6張呢?8張呢?請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裏寫一寫。交流方法。

:當餅的個數是雙數時,怎麼計算時間?所需時間與烙2個餅所需時間有什麼關係?

教師:“剛才我們都是每次烙兩個餅,前兩個餅的兩面都烙熟後,再烙後兩個餅。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同時”“節省時間”,滲透優化的。通過老儀仗兵讓學生進行比較,明白“同時烙兩張”會“節省時間”,從而初步感知“優化的”。

(2)探究單數餅

師:“現在要烙3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預設

如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不對!烙3個餅不應該是12分鐘,只要9分鐘。”

師:“你為什麼認為只要9分鐘?”

生:“如果像他這樣烙,在烙第三個餅的時候,鍋的一半位置是空着的,這不浪費了時間嗎?我把前兩個餅烙熟一面後,馬上換上第三個繼續烙;然後將取出的那一個放回鍋裏和第三個一起烙另一面。鍋就不會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鐘。”

①合作探究

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這種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動手試一下吧!為便於操作,建議各小組在試驗中給每個餅編號、並記錄烙餅步驟及所需時間。”

(如沒有學生想出這種最佳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後彙報。)

②交流彙報,請一個小組上台用“餅”演示。

③用課件:

第一次:烙1、2號餅的正面,用3分鐘。

第二次:把2號餅暫時取出,把3號餅放入,烙1號餅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又用3分鐘。第三次:取出1號餅,放入2號餅,烙2、3號餅的反面,用3分鐘。

一共用9分鐘。

加載中。

師:這種烙法為什麼會節省時間呢?

我們注意了充分利用鍋,不讓它有空的時候,所以節省了時間,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如何儘快地烙三張餅,是本節課的難點。這裏通過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試一試,烙一烙,説一説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儘量不讓鍋空着才是最優。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單數餅計算時間方法

師:“那麼烙5個餅你打算怎麼烙?先烙幾張?再烙幾張?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3張用9分鐘,一共15分鐘。

師:烙7個餅呢?……”自己試着寫一寫,同桌互相説一説。

交流彙報。

師:“當餅的個數是單數時,所需時間有什麼規律?怎麼烙?”

預設

生1:“只有烙1個餅時鍋才空着一部分,而烙兩個以上的餅都有可通過合理安排始終不讓鍋裏出現空位。所以每增加一個餅,時間只增加3分鐘。”

生2:“實際上烙2張也好,3張也好,都是為了使這口鍋在烙餅時一直不會有空位。”

師:為了能節省時間,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和空間。

設計意圖以兩三個餅的最優化方法為基礎,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優化,這裏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研究發現規律,進一步體現了學習的

(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合理安排時間,説説學習感受。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要善於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今天你有什麼收穫嗎?”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想培養學生、歸納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