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手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68K

《手指》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手指》教學反思 篇一

一、成功之處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啟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為: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二、不足之處

為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但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讚一讚時,學生都顯得嬌羞。

三、改進措施

多設計些開放的話題,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道理。

《手指》教學反思 篇二

本節是手指點畫課,選擇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羣結隊地在水裏遊,圓圓的、黑溜溜的身體,短短細細的尾巴。幼兒對此很感興趣,往往會認真地看上好長時間。本課讓幼兒用手指隨意地點畫小蝌蚪的身體,用棉籤棒添加尾巴,這樣的作畫,幼兒容易獲得成功的喜悦,有利於培養幼兒學習美術的興趣。其實這是一節很有趣的美術課,在課前我也做了充分的準備,可是整個活動下來,卻不如我自己設想得那樣滿意。剛開始的時候還挺好的,後來由於我自己再示範的時候講得時間太長,然後又請了兩個小朋友上來表揚,可能相對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時間有點長。

幼兒的注意力都有點不集中了。不過,最後的遊戲部分還是挺成功的,孩子們都能拿着自己畫的小蝌蚪聽着音樂跟隨教師學小蝌蚪游來游去。雖然,此次的教學活動,效果不是令我很滿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點,這也是一大收穫。

《手指》教學反思 篇三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豐子愷先生一開始就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給我們的啟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難點。懂得“團結就是力量”。教育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團結,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大的勝利。

在教學本文前,我先組織學生交流認識這五根手指,並説説自己的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談的絡繹不絕,眉飛色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引出豐子愷筆下的手指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列表比較它們的長處和短處。再和同學們交流總結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然後讓學生總結出“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人也一樣”的道理。發現並體會出“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我還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主地合作學習,通過朗讀、默讀、劃出重點詞句等形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氣氛。

最後讓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着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和“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為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兩句。看看能發現什麼?再齊讀思考,讓學生在讀中發現文章結構上的特點:總分總,還有首尾呼應的特點。

回想這節課的亮點是讓學生用列表的方式填寫五個手指的特點,條理直觀,易於理解比較。學生不僅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有關語句,而且透過表格看到了每根手指的優缺點,從而總結出“各有所長,團結就是力量”這一深刻道理。再讓學生繼續深入理解,並指名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是不行的,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揚長避短,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到極致。

最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讓同桌,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並讚一讚,鼓勵大家的優點,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教學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老師指導的有點多,而學生表達的相對有點少,以後我再教學這一課時,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理解文本,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閲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自己的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背誦。

《手指》教學反思 篇四

有一句佛教俚語説:用手指着太陽,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遠也看不到太陽;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難以知道太陽的所在。這無非是參禪悟道這的修身之階,但卻讓我產生了那麼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學。

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曾幾何時,教育界颳起了一陣風,美其名曰:“要讓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於是一時間鋪天蓋地是説算理之風一刮數年。孩子們儼然一個個小哲學家,道理講的頭頭是道。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聽課,讓我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們居然説的順暢自如,酣暢淋漓。可隨着閲歷的增加和聽課經驗的豐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們不眠不休、備受折磨、死記硬背來的。在説算理之前,孩子們已經早就學會了方法。如此算理説它何用?我們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這無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課堂,原來不過是行屍走肉,豈不悲哀!都説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麼啊?愛因斯坦不是説過嗎?能力就是當人們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以後剩下的東西。如果我們什麼都問個所以然,恐怕窮其一生也學不完先人經驗的皮毛。更何況那“所以然”是我們不久就會忘記的呢?既然有那麼多先人的間接經驗在傳承,我們何不留下寶貴的時間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偏要捨近求遠,繞路而行呢?

這就猶如指引人們看太陽之説,只盯着手指,被其牽絆,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無目的

還記得看過一篇關於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説陶先生去演講,帶了一隻雞。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後按住機頭,強迫雞去吃,雞不肯吃。而後,他鬆開手,向後退了幾步。雞就放鬆了吃了起來。看後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藝術,這讓我受益匪淺。這無非是對填鴨式教學的否定,要我們壞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多麼好的想法啊!可中國人做事,往往矯枉過正。這些年來,許多教學模式隨之誕生。有些模式,將學生的空間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於教師形同虛設,以至於丟了指引孩子們看太陽的手指,弄的孩子們滿世界找太陽,弄得孩子們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繩子”嗾使象。老師捨棄引領者的地位,儼然成了旁觀者。

我認為教學要有度。把握好這個度就是一門藝術。不能説“説算理”是錯的,也不能説給孩子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不對。只能説這個度沒有把握好我們iushi指引孩子看太陽的手指,引領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們不是主體,但我們仍然很主要,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去“畫龍點睛”,但不要“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