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秋思教學設計菁選(精品多篇)

欄目: 教學設計 / 發佈於: / 人氣:3.88K

秋思教學設計菁選(精品多篇)

《秋思》教學設計 篇一

十五  天淨沙·秋思

上海市澄源中學    任曉燕

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品味語言,感悟小令悽婉、蕭瑟的意境。

2、通過與《天淨沙·秋》的比較閲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

3、完成背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藉助品讀、想象,領會小令悽婉蕭瑟的意境與悲秋思鄉的思想感情。

2、難點: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通過兩首小令描寫的景物上的異同等方面的比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學技術與學習資源應用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教學設施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激發興趣

1、課前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詩句接龍:回顧學過的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

1、欣賞歌曲。

2、自由發言。

以遊戲的方式,從學生學過的詩句入手,激發學生對文本的閲讀興趣,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為後面的學習作鋪墊。

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

1、作者馬致遠簡介。

2、播放課文視頻。

3、範讀課文。

1、認真聆聽,自由朗讀課文。

2、個別朗讀、小組朗讀、全班齊讀。

讀課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礎,有助於把握文本。

研讀課文

深入理解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小令內容:

1、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何特點?

2、從這些景物的描寫中,你品讀出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縱觀這首小令,請你用簡潔的語言來給這幅圖畫擬一個恰當的名稱。

4、作者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詞句體現出來?表現了他怎樣的情感?

5、介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

閲讀課文,思考品味,交流讀後感受。

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作者描繪的景色。

通過秋景的描寫,表現羈旅遊子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

“斷腸人在天涯”表現了作者傷心欲絕的感情,以及背井離鄉的遊子思鄉悲秋之情。

引導學生抓住小令中的關鍵詞,細細品味,領悟意境,感悟作者在文字背後隱藏的情感,瞭解本文的寫作特色。

比較閲讀

賞析領悟

1、出示表格。

2、指導學生從多角度對兩首小令進行比較。

3、課堂小結。

4、播放中國台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

1、全班齊背《天淨沙·秋》。

2、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各組選派組員交流發言。

4、背誦課文。

小組合作學習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及合作的能力。通過與《天淨沙·秋》的比較閲讀,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悲秋情懷和思鄉之情。

作業佈置

基礎題:朗讀背誦。

提高題:把小令改寫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拓展題:閲讀中國台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體會詩的意境。

學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作業。

分層作業的佈置適應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作業的多元化設計意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訓練與評價(見附頁)

附:學生學習工具紙

《天淨沙·秋思》

1.《天淨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  ___。天淨沙是__  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2.《天淨沙·秋思》作者___  ___,是______代著名___ ___作家、___ ___家。他與_____ __、______ _、____ ___被稱為“雜劇四大家”。他的《天淨沙·秋思》被稱為“___________”。

3.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這首曲的題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樹”是最有特徵性的秋景,給人以蕭條、寂寞、悲涼的感覺。

c.“小橋”一句讀來令人親切,可仔細想去,卻更增添了“斷腸人”的愁緒。

d.“斷腸人”句中的“斷腸人”是一位“離人”,“天涯”即“極遠的地方”。

4.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九種景物,有靜有動、有聲有色,而加在名詞前的定語則體現了詩人對那些景物的獨特感受。

b.這首小令,寫景由近到遠,感情抒發由淺入深,開頭一句“枯藤老樹昏鴉”是詩眼。

c.這是一幅秋景圖,又是一幅絕妙的秋思圖。圖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最能表現“秋思”。

d.這首小令用極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極豐富的意象;人與物結合,情與景交融,有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5.對這首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選取了富有特徵的九種事物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圖。

b.第二句描寫詩人所見異鄉的幽美、恬靜的景象,越發使人感到孤獨。

c.從整個構圖來看,前四句寫景,末一句寫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體。寫景是為了烘托人。

d.從此曲的題目來看,作者所要表達的是對秋的傷感,而並無思鄉之情。

6.比較《天淨沙·秋》與《天淨沙·秋思》的異同,填寫下表

《天淨沙·秋》 白樸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作者描寫的景物

畫面呈現的色彩

給畫面配一名稱

作者表達的情感

兩首曲的相同點

《秋思》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的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以及作者的表達手法。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這一單元,我們被濃濃的親情包裹着,《遲到》中爸爸那温暖的眼神,《秋天的懷念》中媽媽那聲嘶力竭的呼喊,《被袋裏裝的是什麼》中那一沓沓的家信,都讓我們深深的感動。今天,讓我們隨着這秋日的落葉一起夢迴唐朝,與唐朝著名詩人張籍一同吟誦一首古詩——《秋思》

1、板書課題。

2、一首詩的詩題就像是詩的眼睛,它能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所以咱們在讀詩之前一定的好好讀讀題目!

3、指名讀。並説説你讀到了什麼?

4、師:是啊,這是張籍在秋風乍起,落葉紛飛時抒發自己思念之情的一首詩。在宋代王安石眼中思念是那春風又吹綠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思念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張籍的眼中思念又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到詩中去品味一下吧!。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指名讀詩。正音:見重

3、全班齊讀。

4、師:這首詩同學們都讀得字正腔圓了。老師也想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老師讀得怎麼樣?(分析師生讀法不同,再練讀。)

5、師:同學們,古詩的朗讀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講究節奏,這種節奏就是古詩所特有的美——韻律美。同學們,你們也能這樣有節奏的讀這首詩嗎?自己在小組裏面試試吧!

6、小組練讀。指名小組讀,齊讀。

師:真不錯。可單單會讀還不夠,咱們要想讀好詩,還要做什麼準備啊?對,還要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掌握的自學方式,自由研讀古詩吧!弄懂詩意。

7、指名交流詩意。

三、再讀古詩,品悟詩情。

1、師:秋風又起,客居洛陽的張籍準備寫一封家信抒發自己萬重心意。捎信人即將出發,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趕快再添上幾句,説不盡的心事,無奈太匆匆。誒,我突然發現全詩28個字中沒有一個“思”字,那詩人的思念你們是從哪裏讀出來的呢?詩人把思念藏在哪兒呢?捧起書,拿起筆,再讀讀詩句,哪些詞的背後藏着詩人深深的思念呢?2、學生自由讀悟。3、交流。預設:洛陽城裏見秋風。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

生:看不見。

師:那作者看見的是什麼?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師: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見什麼?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師:站在淒涼的秋風中,作者見到的是秋風後面那不可見的——家。那麼,就請你把悲哀、思念---融入到你的朗讀中吧。讀:

張籍的家在哪?在洛陽嗎?有誰知道?

生:交流張籍資料。(課件出示)張籍的老家是吳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蘇州。幼時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就離家外出,成年後考取功名,開始四處遊歷做官,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正獨自一人居住在洛陽。又是一年秋風至,望着蕭瑟的秋風,詩人不禁感慨萬分,揮筆寫下了這首《秋思》。大家想一想,那時,詩人佇立在街頭,看見漫天飛舞的黃葉,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再讀。

師: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轉,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傾述呢?

生:寫家書。

師:可這是一封怎樣的家書呀?他表達的是什麼心情呢?

欲作家書意萬重。(板書:意萬重)

師: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個日日夜夜呀?年邁的父母、翹首遙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張籍只能把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會在信中説些什麼呢?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説的話寫下來吧!(課件出示小練筆)

師:我看同學們都寫得差不多了,來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

(師生互動交流,生讀完寫句再讀詩。)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讓我們用朗讀來表現“意萬重”吧!齊讀前兩句。

領悟: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秋思,秋思,思還藏在哪裏呢?(板書: 説不盡又開封)

師:捎信人馬上要走,所以匆忙之間----(指板書,生讀:説不盡),因為意萬重,所以----(指板書,生讀:説不盡)

3、師:我們再來看“封”字。“封”是什麼意思?這裏的意思是把信封上。那“開封”就是----“又開封”就是-----把信合上,打開,又合上,又打開……詩人為什麼要重複這樣的動作?

4、師:(課件)我們來看一下這幅圖。詩人張開手要從捎信人手中拿回家書,在要回這封信的同時,他會和捎信人説什麼?

5、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書就是詩人與家人溝通的唯一渠道啊!這封價值抵千金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6、他還會和捎信人説什麼?

7、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詩人年年想回去,卻年年不得行!這封飽含着萬重意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8、他還會和捎信人説什麼?

9、故人萬里無消息,便擬江頭問斷鴻。有多少話要問,有多少情要表達!這封分量沉甸甸的家書,作者怎能輕易的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又開封呢!讀——(課件: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師:張籍呀張籍你已經看了一遍又一遍,為何呀?——生: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四、回讀,深化情感。

師:是呀,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遊子濃濃的鄉愁呢!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那他還帶走了什麼?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裏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讀詩;

1、這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千百年都不會變,看,當年邁的母親思念自己遠在他鄉的孩子時,她會輕輕的吟誦——師誦讀。

2、當漂泊在外的遊子疲憊、孤獨的時候,她會輕輕吟誦——生誦讀。告訴遠方的親人,她雖身在他鄉,卻心在故鄉。

3、當獨自在家的孩子想念遠方的父母時,他會輕輕吟誦,齊誦《秋思》。用這首詩帶去自己的思念。

五、拓展昇華。

1、師: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裏。瞧,這是唐朝另一位詩人岑參的《逢入京使》,和張籍的這首詩比較着讀讀,看看你能讀懂些什麼?(課件出示)

2、學生自由讀,交流。

3.全班交流。

4、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短短的時間就讀出了這兩首詩中共同的情愫——思鄉之情。是啊,張籍的思念是那封抵萬金的家信,岑參的思念是一句淡淡的“平安”。就是這極平常、極平淡的事物、動作,卻承載着一種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難怪王安石會這樣評價:“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六、總結。

1、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讓我們再一次吟詠這首傳世之作吧!

2、配樂背誦。

作業:

1、將這首樸實的詩帶到遠方的親人耳邊,為他們背誦這首詩,寄託你的思念之情。

2、課外閲讀中國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你會發現“思念、鄉愁”這種情感的另一種內涵!

《秋思》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重難點:

1、品位詩句、背誦積累語言。

2、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是通過什麼來表達自己感情的。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泊船瓜洲》

一、導入

1、齊讀單元導語。

2、釋題。泊:停船

3、知詩人:王安石,北宋詩人,祖籍江西臨川縣,因父親在江蘇南京擔任官職,後死於南京,因此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據説這首詩是詩人從南京趕往北京做官上任的途中寫的。

4、讀題。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

2、生根據註釋理解整首詩的大意。

3、前兩句: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理解詩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幾座山。

●體會詩情:

人在途中,心繫家鄉

我從故鄉南京出發去北京,途中將船停靠瓜洲,看見江蘇的鎮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鎮江離我的家鄉南京只隔着幾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門主要靠的是?走習慣了,“一水之間”“重山之隔”已經算是很近了,雖然我現在離家只有“一水之間”“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趕路啊,在慢慢地遠離家鄉啊。(板書:人在途中,心繫家鄉)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後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天過去了,又有再來的時候,你瞧,他把江南大地吹綠了,那麼團圓的明月呀,你什麼時候才能照我回家鄉。)

(2)朗讀體味情感

這種還沒走遠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嗎?送進去讀!

心在家鄉,人卻離家越來越遠,這是一種南轅北轍的矛盾。你邊讀邊體會!

就把這種想重返家鄉的感情寄託給象徵着團圓的明月吧!你讀吧!

三、背誦並默寫。

第二課時《秋思》

一、複習導入

1、背誦《駁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駁船瓜洲》中傾訴了自己還未遠離他鄉,就盼望着回家之時,於是他把自己的這中感情寄託在象徵着團圓的明月身上。今天我們要學的也是一首關於思鄉的詩,詩人又是看到什麼想起自己的故鄉呢?

3、讀課題,釋題,知詩人。

二、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學習生字“洛”。

2、看註釋,知詩句的內容。

3、男、女生分別齊讀全詩。

三、體會詩情

1、學生試着翻譯詩前兩句。

2、體會“見”:請你閉上眼睛想想作者眼裏的秋風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3、“意萬重”:此時他最想最想對親人説什麼。

4、齊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5、捎信的人臨出發前,你幹嘛又把信拆開來呀!

四、朗讀體味詩情

1、秋風乍起之時,你想起了自己的故鄉。指名讀!

2、秋風乍起,年關已近,對親人的思念之情説不完,寫不盡。男同學讀!

3、思鄉的季節裏,擔心捎回故鄉的思念有遺漏,趕緊把信拆開來看看。齊讀!

五、背誦並默寫

第三課時《長相思》

一、導入

1、如果説王安石的鄉愁是融欲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蕭殺的秋風引起,那麼身在邊關的戰士呢,他們的鄉愁是由什麼勾起的,讓我們讀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2、齊讀詩題,釋題。知詩人:納蘭性德“清代第一詞人”。

二、明大意

1、自讀古詩,學習“榆、畔、帳”。

2、看注,明大意。

3、再讀古詩。

三、悟詩情

1、旅途的艱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的行軍旅程你體會到了什麼?他們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身向榆關那畔行,要面臨什麼?夜深千帳燈,説明了什麼,你體會到什麼?

2、朗讀體會。

3、長相思:夜的靜謐更加顯出了風雪的聲音聒耳,睡夢被無情的打斷,漫漫長夜,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無。讀題!北方的風雪勾起了邊關戰士的鄉愁,他們會想起什麼?家鄉的温暖、安靜、祥和。舍小家為大家,社會動盪,戰爭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讀題!長相思,相思長!齊讀全詩!

4、朗讀體會。

四、朗讀體會詩情

《秋思》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自主閲讀,藉助註釋等理解詩句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覆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藴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秋風起,黃葉黃,鄉思深,愁滿懷。“秋思”已經轉化為文化的符號,已經成為古今文人吟詠不斷的命題。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藴深刻。本課教學設計着力體現“兩重” : 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澱。即通過反覆吟誦,想象補白。情景寫話、對比閲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後的內藴。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出示“秋”的演變的過程:

甲骨文、小篆、隸書,推薦學生讀《漢字字源學》。

2、在你眼裏,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那麼,在詩人張籍眼裏,秋天又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秋思》。

3、指導讀題:

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

4、理解題意。

二、初讀知意

1、自由讀詩:

按照平時讀課文的要求把詩讀正確、通順,注意停頓。

2、檢查正音:

特別注意讀準“意萬重(chóng)”。

3、齊讀:

讀出古詩的節奏。

4、再讀一讀:

試着聯繫註釋等方法,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大意。

過渡:洛陽曾經是繁華之地,可到了張籍的時候卻已是繁華不再。那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客居異鄉的張籍的思鄉之情呢?

三、入境悟情

1、鄉愁生於秋風裏:

⑴ 指讀:

洛陽城裏見秋風

⑵ 探究“見”字:

① 秋風看不見,或許那是一個早晨,也或許那是一個傍晚,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裏,他看見的是什麼呢?

生敍述(大都敍述的是看到的景),師提醒,除了看見景外,還會看到什麼?

② 孩子們,詩人佇立在瑟瑟秋風裏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着”的是什麼?

③ 相機閲讀詩人所寫的部分關於家鄉、親人的詩句:

夜月紅柑樹,求鳳白藕花——《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骨肉待我歡,鄰人望我榮——《南歸》

④ 讀着這些詩句,你體會到了什麼?

兄弟之義、鄰里之情、骨肉之親。

⑤ 可是在這洛陽城裏,詩人見不到紅柑樹、白藕花,他看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風,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他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____,引讀:“洛陽城裏見秋風。”

⑥ 體會“見”的意藴。

⑦ 補充閲讀張籍的資料。

⑧ 這是怎麼樣的一種心情啊,這是怎麼樣的一種見啊?

(悲傷的見;無奈的見;淒涼的見……)

2、鄉思寄寓家書中:

⑴ 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詩人難以回鄉,愁腸百結,他想寫一封家書,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請你再細細讀後面的幾句詩,用筆在邊上寫寫你的體會。

⑵ 重點交流之一:

“意萬重”。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麼? 假如你就是張籍,你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麼呢?

⑶ 引導學生重點交流:“又開封”。

3、鄉心仍在寂寞處:

⑴ 營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儘管帶走了家書,但留在詩人張籍心裏的還是孤獨與寂寞。

⑵ 回讀《秋思》。

四、對比閲讀

1、呈現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2、自讀思考:

從中體會到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從哪兒可以看出秋帶給詩人的是快樂?

3、比較閲讀。

五、積累延伸

1、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收集與“秋”相關的古詩,辦一次“秋”的詩會。

《秋思》的優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學內容

語《本站·》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第25課《天淨沙秋思》

二.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識記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掌握“散曲”的文體知識。

⑵正確朗讀、背誦全曲,能準確把握這首曲表現出的思想內容和思想感情。

⑶學習分析詩歌的方法,感知詩中的藝術形象,提高鑑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瞭解詩歌的朗讀技巧,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的韻律美。

⑵通過品味詩歌的語言,體會詩歌的情味,領悟詩歌的意境,培養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論世,通過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把握詩歌主旨。

3.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⑴學習作者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態度。

⑵體味詩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發的思想感情,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曲的內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誦、默寫全曲。

2.教學難點

⑴通過誦讀,發展語感。

⑵從語言角度賞析詩歌,領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互動設計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導入課文,簡介散曲。

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體式,如唐詩、宋詞、元曲。《天淨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繼唐詩宋詞後興起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新的詩體,包括雜劇和散曲兩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數。小令在元代又名“葉兒”,每首能獨立,相當於一首詩或一闋詞;由於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調;每個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譜式,規定着不同的字數、句數、平仄、韻腳。曲牌表示曲調,另有題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個,即一首小令一個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淨沙秋思》屬於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寫作歷史背景簡介。

馬致遠(1250~1321)號東籬,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貫滿梨園”的作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代,民族矛盾十分尖鋭,人民受到沉重的壓迫,知識分子被降到與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一些走上仕途的文人,因受統治者的歧視,思想仍多苦悶,正如明胡侍所説:‘中州人每每沉鬱下僚,志不獲展……於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聲歌之末,以舒其佛鬱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馬致遠年輕時迷戀功名,曾做過地方小官,五十歲左右脱離官場,過着“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生活,沉溺於山水之間,寄情詩酒,成了一個嘯傲風月、玩世不恭的詩人,其內心仍然充滿了一股牢騷不平之氣。他最著名的劇目是《漢宮秋》;一生寫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稱“歎世”之作中的代表。今天我們就來品味這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淨沙秋思》。

(二) 與文本對話,感知文本。

1.學生活動:學生聽錄音範讀,聽準字音、節奏,再自己朗讀。注意找出文中你認為易讀錯的字,難理解的詞。

2.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

抽生敍述課文所寫的內容:一個秋日的黃昏,騎着一匹瘦馬的遊子正在蒼涼的古道緩緩前行。在小橋流水人家的院旁,枯藤纏繞的老樹上,昏鴉正在歸巢。遊子不竟悲從中來。

3.學生再讀課文,從內容、思想感情、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質疑探討,分小組討論、交流,然後師生共同總結。

⑴曲的前三句描繪了怎樣的畫面?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用詞上有何特點?

詩的前三句描繪了一幅蕭瑟荒涼怡靜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詩用了九個名詞,一字一詞,一詞一景。各個事物名詞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各事物又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還使本來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深秋的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一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在簡約中更見細深。像這種把幾個彼此相關的典型景物巧妙而有機地排列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羣體的、生動的畫面,用以烘托氣氛,深化意境的語言現象,人們稱之為列錦手法。這種手法使詩句語句凝練、文辭簡潔。

但我們在閲讀中只要少加留意,就會感覺到九種事物的名詞並列,節奏 基本上是兩個音節一個節拍,顯得非常單調而遲緩,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拄着枴杖,句僂 着身子,顫顫巍巍地行進。這種節奏與詩歌內容的基調是一致的,正適合表達作者心中那種淒涼、無助,甚至有點呆滯的感受。這種節奏讀起來一詞一頓,這種多次的停頓,給人一種呆板、枯燥、乏味之感。加之第一句中的“枯”“老”“昏”,第三句中的“古”“西”“瘦”等詞藴涵着無限淒涼悲苦的感情,又點染出一種讓人生愁、生悶的“哀景”,這就讓讀者很容易感知到作者當時那種孤獨悽苦之狀。

⑵詩的最後兩句各自寫的是什麼?

“夕陽西下”點明瞭特定的時間,也照應了前文的“昏”字,屬於寫景鋪墊。“斷腸人在天涯”點出了主人公,直抒天涯遊子之悲,屬於卒章顯志。此句為全篇的主旨。

⑶詩的第二句與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對全詩主旨的表達有何作用?

第一句寫秋末之景,乾枯的老藤,蒼老的樹木,烏鴉哀鳴,“枯藤”、“老樹”、“昏雅”,呈現在人們眼前的畫面是一片灰黑色,給人的感覺是毫無生氣、暮氣沉沉,就如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這渲染出一種蕭瑟荒涼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遊子無家可歸之意。第三句寫古道荒涼,西風驟起,馬也因長途跋涉而累瘦了,再次凸現了無家可歸的哀怨與迷惘;從側面反映出遊子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一個“古”字,把遊子的個人悽苦推及古今,足以引起讀者的豐富聯想和共鳴。第二句描繪出一幅温情脈脈、幽雅恬靜的畫面。“小橋”是溝通障礙的建築物,在情感上也意味着溝通;“流水”是清澈純淨的 ,藴含着豐富的 活力;“人家”是温馨的場所,是產生歡歌笑語的地方。這裏寫他人有家而我獨無,更添一份思鄉之情;與一、三句形成鮮明的對照,更加引發遊子的戀家思親之情。倘若詩的其他幾句是正面寫遊子之思之悲,那麼第二句則是從反面來寫,更添悲愁,可算是“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了!

總之,曲的前面幾句寫景都是為後面的人物出場營造環境和氣氛的。斷腸人出現在那些撩人心情的意境中,可以説那景也是斷腸人的“斷腸景”了。

⑷同學們再細讀這首小令,看看寫法上有何特點?

①靜景與動景相應。在這首小令中,作者將九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如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與“小橋”“家”的靜態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

② 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於景的寫法,把本來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藉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與“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碎斷腸之觸發物,使圖景帶上了悲涼的氣氛。“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即是此理。

⑸通過我們對這首曲的閲讀、討論和分析,你對這首曲表達的主旨有何看法?

從對全詩的閲讀欣賞中,我們知道了浪跡天涯的遊子此時的心情是:看到傍晚歸巢的烏鴉,溪邊橋旁的小院,不禁頓生思鄉念親之情。這便是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作為遊子的詩人,“夕陽西下”時,仍“斷腸”“古道”,此時,連馬都已瘦,可見人又何堪呢?即使如此,也還得如古往今來的遊子一樣,從那裏來、要到那裏去、沒有人知道,他們只是這樣默默行走着,漂流天涯。這就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漂泊羈旅之愁。詩人為何會產生那些羈旅之愁、思鄉之愁呢?我們從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的時代來看,主要是詩人一生不得志,漂泊於外,或許正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吧?這就更進一步流露出詩人的人生失意之愁。總之,詩人在詩篇中所流露出的思親戀鄉之愁、漂泊羈旅之愁、人生失意之愁,充分説明了作者的秋思實乃秋愁也!詩篇細緻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抒發了那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

3.學生自讀課文,用散文的語言將曲中描繪的意境寫出來。

例: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户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4.學生默讀、背誦、並默寫全曲。

5.完成課後第3題。

《秋思》教案 篇六

基礎訓練

一、看拼音,寫詞語。

luò yánɡ yú ɡuān hú pàn   qiān zhànɡ dēnɡ

( ) ( ) ( ) ( )

二、多音字組詞。

間┌jiàn( )   重┌chónɡ( )

└jiān( )    └zhònɡ( )

還┌huán( ) 更┌ɡēnɡ( )

└hái ( )   └ɡènɡ( )

三、辨字組詞。

┌泊( ) ┌洲( )

└伯( ) └州( )

┌何( ) ┌洛( )

└河( ) └格( )

┌勿( ) ┌榆( )

└匆( ) └愉( )

四、默寫《泊船瓜洲》和《秋思》。

泊船瓜洲

.

.

.

.

秋 思      .

.

.

.

.

五、讀下面的詩句,解釋加粗詞的意思,並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1.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 還: .

詩句的意思:

2.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意萬重:

詩句的意思:

3.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聒:

詩句的意思:

綜合應用

六、課內閲讀。

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有感情地朗讀《長相思》,想象詩中描繪的情景,把它改寫成一個故事。

七、課外閲讀。

望天門①山

李白

天門中斷②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③。

兩岸青山相對④出,孤帆⑤一片日邊⑥來。

[注]①天門:指安徽省和縣與當塗縣西南的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夾江對峙,好像是天設的門户。②中斷:指兩山從中間斷開。③至此回:指長江流至天門山,猛地轉變,向北流去。④相對:互相爭比。⑤孤帆:指一隻小船。⑥日邊:指太陽偏西。

1.填空。

(1)這首詩用“ ”描寫山的險峻,用“ ”描寫山的秀美。

(2)這首詩用“ ”描寫水的湍急,用“ ”描寫一葉孤舟。

2.根據註釋,説説詩句的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 的思想感情。

拓展提升

八、寫出下列詩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

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

3.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 )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

5.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 )

九、讀句填古詩。

1.走進公園,當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即將開放時,我不禁大聲吟誦起 朝詩人 的著名詩句“ , ”。

2.當我們回憶起母愛,要報答母親的恩情時,我們會自然地吟誦起 朝詩人 的《 》:“ ”。

3.老師常用《漢樂府•長歌行》中的“ , ”告誡我們,要趁年輕,好好學習,不要到老,一事無成,只留下傷悲。

參考答案:

五、1.吹綠 回 春風又吹綠了長江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鄉。

2.形容要表達的意思很多 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説的話太多,竟不知從何説起。

3.聲音嘈雜 入夜,又是颳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鄉。

七、1.(1)天門中斷楚江開 兩岸青山相對出

(2)碧水東流至此回 孤帆一片日邊來

2.天門山緊鎖江面,絕壁千仞,勢如斧劈。長江流至天門山,猛地轉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爭比地出來,彷彿在歡迎那從西邊駛來的一葉孤舟。

3.新鮮喜悦

《秋思》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以“讀”為主線,讀通讀順、讀出節奏、讀懂詩意、讀出感情。

2.以“思”為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句意藴,體會作者情感。

3.以“思鄉”為主線,引導學生感受張籍的思鄉情,古今詩人的思鄉情。

4.通過主題拓展,積累詩句提升情感。

教學重難點:

1.讀出層次,讀出感情。

2.以“思”為主導,品味詩句藴藏着的情感。

教學流程:

課前談話

師:聽説同學們積累了不少古詩,今天老師想來考考你們。

出示月夜圖。

看着這輪明月,你想到了李白的什麼詩?《靜夜思》

一輪明月勾起了李白濃濃的思鄉愁緒。這種抒發思鄉之情的古詩稱為“思鄉詩”。(板書:思鄉)思鄉詩是古詩中一個很重要的題材,老師收集了幾組有關思鄉的詩句,一起讀一讀。 (齊讀)

今天咱們來學習一首特別出名的思鄉詩,是由唐朝詩人張籍寫的一首七言絕句《秋思》。請同學們看老師寫下題目。(板書:秋思)

一、初讀設疑,切入“思”情

1.讀詩題。

師:請讀詩題。(生讀)

師:讀得很正確,滿懷愁緒地讀一讀。(再讀)

師:題目也能讀出味道來。

2.書寫指導。

師:詩人張籍的“籍”筆畫較多,我們一起觀察一下。要把這個字寫正確寫漂亮,需要注意什麼呢?(學生交流)

師:這個字上下結構,書寫時結構要緊湊,竹字頭寫扁些,下面要寫得飽滿。讓我們在田字格中寫下最漂亮的“籍”字。

3.解詩題。字寫清楚是第一,寫漂亮是一種水平。我發現不少同學是水平很高了。現在把筆放下,讓我們將目光再次聚焦詩題——秋思。你們讀懂題目了嗎?

(“思”是思念家鄉;“秋”是秋天或者秋景抑或是秋風。)身在異鄉的遊子總是滿懷思念愁緒。

4.初讀設疑。同學們發現了,詩題傳遞出一份濃濃的思念情愫。那張籍是如何在這首詩中埋下思念的種子呢?請拿出課文,自由朗讀《秋思》。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兩遍。讀詩之前,老師有個温馨提示。

(課件出示)要求:吐字清晰,字音正確,讀通句子。(請一位學生讀。)

明白要求了嗎?好,自由讀《秋思》,開始。

5.正確朗讀,解多音字“重”。

師:誰願意第一個來讀給大家聽?(指名讀)

師:詩中有一個多音字,你注意了嗎?

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念 “zhòng”,一個念“chóng”,在這裏該怎麼念呢?我們先來看看不同讀音的意思再做判斷。(課件出示)重的讀法和意思。

你們認為該怎麼念?

為什麼在這裏念“chóng”?

(你可真會讀書,註釋中有提到,藉助註釋理解詩意這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方法。)那你能讀一下這一句嗎?(指名讀)請你也來讀。(指名讀)大家一起正確地讀一遍。(齊讀)

6.讀出節奏。

師: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得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儘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今天咱們來一次合作,我讀第一句,你們讀第二句。好嗎?

(課件出示)帶節奏的古詩。

師:好,你們自己試着讀一讀,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明白嗎?按自己的節奏讀。(生自由讀)

有誰願意再給大家吟誦一遍。

二、品讀古詩,探尋“思”源

過渡語:不錯,有那麼一些味道了。同學們,這首《秋思》僅28個字,卻抒發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愁緒。到底是什麼引發了詩人的思鄉情緒,讓他提筆作家書呢?請大家默讀古詩,快速找出原因。

品讀“見秋風”

師:都説“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原來是這場秋風撥動了詩人的愁緒。請你來讀這一句。請你再讀這一句。讀着這句詩,你們有什麼疑問嗎?(生談)我也疑惑了,風本無形,詩人為什麼説看見秋風了呢?請你想象一下,詩人獨自站在洛陽街頭,瑟瑟秋風中,他看到了什麼呢?

(預設1生:看到飄落的樹葉。師:是飄零的落葉撥動了詩人的心絃呀。你都已經讀出畫面了。除了落葉飛舞的情景,詩人還看到了什麼呢?)

(預設2生:看見別的人一家團聚。師:看到他人和家人團聚,詩人會想起些什麼呢?(生談)我想這對離鄉的遊子來説更是一種深深的刺痛,因為和別人的團聚相比,他就顯得更為——孤單了。這正是他當時的心情啊。

師:又是一年秋風至,詩人佇立街頭,看着漫天飛舞的黃葉,看着他人團聚的温馨場面,他的內心會怎樣?你能用一個詞來表現詩人的心情嗎?(孤獨、憂傷、寂寞……)

你真是詩人的知己啊,就請你讀,讀出他的孤獨;

都説知音難覓,詩人有你這位朋友,一定會感到温暖的。請你用朗讀表達出來;

張籍的寂寞深深埋於心底,也請你讀出來。

師:一陣秋風,一份愁緒,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帶着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秋思》。試着把詩人內心的那份孤獨與寂寞的心情讀進去,讀到詩的字裏行間去。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生自由讀)

師:好,誰再來讀一讀《秋思》(指名讀)

三、悟讀古詩,品味“思”意

(一)品讀“意萬重”

師:同學們,站在這個街頭,孤獨的詩人思緒萬千,此刻他最想做的是什麼呢?(板書:作家書)

出示: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詩人提筆想寫封家書,千言萬語便湧上了心頭。他想起了誰?想對他説些什麼呢?(生自由交流)

師:是啊,正如你們所説,詩人一提筆,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畫面,都浮現在了腦海。你們都感覺到了詩人內心的那份牽掛與思念。現在,請你提起筆,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幫他將這份意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小練筆:張籍提起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

他對 年邁的父母 寫道:

他對 和睦的兄長 寫道:

他對 乖巧的小妹 寫道:

……

師:好,同學們,請停下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來聽聽詩人的心聲。誰先來!

學生指名交流。

師:我想,剛才同學們所説的,一定也是詩人想説的,那這些就是詩人想説的所有的心裏話嗎?

(迴環讀)

這份對父母的牽掛,三言兩語怎能寫得完呢?這正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敦厚的兄長多年未見,不知近況如何呀?兒時的快樂時光怎能一一書寫出來呀!這正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故鄉啊故鄉,我是多麼想回來看看你呀。一起讀——欲作家書意萬重

(二)品讀“説不盡”“又開封”

1)師:這份濃濃的思念和牽掛怎是幾張薄薄的紙所能承載的呀,正如他自己説的——復恐匆匆説不盡(板書:説不盡)

師:“説不盡呀説不盡”,説不盡的是什麼?(思念 牽掛問候 ……)

師:用上一句的3個字,那就是——意萬重

師:千言萬語濃縮成了三個字,這是一份多麼厚重的思念呀!正是因為意萬重,正是因為説不盡,詩人才會——行人臨發又開封

(板書:又開封)

2)師:同學們,請看黑板,“封”是什麼意思?(信)

“開封”是什麼意思?(打開信)

“又開封”是什麼意思呢?(又把信打開)

師:把信封好,拆開;再封好,又拆開。詩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動作呢?(生談)

師:因為説不盡,所以——“又開封”

師:知道“行人臨發又開封”中的“行人”是什麼人嗎?(捎信的人)

是專門送信的人嗎?

補充資料:古時候並沒有郵政局,也沒有郵遞員。老百姓的家書要麼由家中的僕人傳送,要麼就是託人捎帶。詩中應該屬於什麼情況?(託人捎帶)你們知道嗎?對於遊子來説,遇到一位可以捎家書的人,是多麼不容易呀!

師:張籍“又開封”是在什麼時候?大家來看這幅圖。詩人將千言萬語化作書信交給行人,行人收好信件剛要離去,詩人叫住了他,拆開信件,看還要補充些什麼,這正是——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坐上馬鞍,準備啟程,詩人又大步跑上前叫住他,要回書信查看,他擔心自己對家人的話沒有説完呀,這正是——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不明白,詩人為何要反反覆覆查看這封信呢,他説——(模擬“行人”和張籍的對話。

“行人”:張籍啊張籍,你怎麼如此麻煩,為何反反覆覆拆信查看?天色已經不早,我得啟程趕路了。

張籍: )

師:面對行人的發問,詩人會怎麼説呢?

學生交流。

師:同學們,你可能不明白詩人此時的心態,他獨自一人漂泊他鄉,已經十年沒有回家了。如果你對他有更多的瞭解,或許會有新的體會。

補充資料:張籍簡介

張籍,中唐詩人。其文學成就極大,但仕途卻並不順利。原籍吳郡(現在的江蘇蘇州),後來遷到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由於家境貧寒,他很小的時候就遠離家鄉,四處求學、作詩,也數度返回故里,一直沒有找到立身之所。大約三十歲左右,得到韓愈的賞識和推薦,後來憑藉自己的才華考取功名,卻又默默地做了十年九品芝麻官。

創作這首詩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又已近十年。十年來,他無時無刻不想起故鄉,想起家中年邁的父母,想起兒時一起玩鬧的兄弟姐妹,可是這一切都只能深深埋藏於記憶深處了。而這一封家書不知道要何時才能送到遠隔千里的家人的手中。

師:讀了這段材料,我們再聯繫杜甫寫下的詩句“家書抵萬金”,此時的詩人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就是詩人,面對行人的發問,你會説些什麼?

(生交流)

師:在外漂泊與家人聯繫,只能靠這封家書啊。這封飽含着萬重意,價值抵千金,分量沉甸甸的家書,詩人怎能輕易地就把它發走啊。在發走之前,他怎能不開封呢!來,我們齊讀後兩句——

師:聽着你們的朗讀,老師也忍不住想吟誦一回,可以做我的聽眾嗎?

師吟誦。你們也一起來,用朗讀把詩人的這份思鄉情傳遞給遠方的親人吧。

師:詩人因秋風而起思鄉之意,欲提筆卻難訴萬千離愁。終於,捎信人帶着這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信漸行漸遠,詩人一直站着,望着“行人”遠去的方向……

這一刻,詩人的感受,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課件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歸信吟》)孟郊説當家書被帶走的那一刻,自己的心好像也被帶走了。就像詩人此刻身在洛陽,心卻早已回了故鄉。這是一份深入骨髓的思鄉情呀!讓我們再次吟誦《秋思》(配樂朗誦)。

四、拓展延伸,凸顯“思”情

1.師: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與孟郊。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寄託於這封薄薄的家書了。你們看——

課件出示:

師:一封家書寥寥數字,卻重比千金。李紳寫下了——

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信抵千金。

——李紳

師:在遊子的心中,大雁也是那可愛的信使呀。難怪杜牧説——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杜牧

師:望眼欲穿的家書等得遊子心都碎了,陸游曾寫下——

寫得家書空滿紙!

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陸游

五、默寫古詩,沉澱“思”意

1.師:借家書抒發思鄉之情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故鄉是遊子心中永恆的家,而鄉愁又是詩人心中難解的結啊。詩人張籍將對故鄉的思念與牽掛藏到了書信的背後,就這樣化作了這首《秋思》。最後,讓我們一起將這首充滿詩人思鄉愁緒的《秋思》默寫下來,以表達我們內心的一份祝福。(生默寫古詩)

2.作業鏈接

根據古詩內容和插圖發揮合理想象,將《秋思》改編成一個小故事。

六、板書

秋 見秋風

作家書 思鄉

思 説不盡

又開封

《秋思》教學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

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重點: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

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藴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着“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悦,現在讓我們透過古詩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一串寫秋的詩句: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海上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

出門未免流年歎,又見湖邊木葉飛。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生讀。

問:這些詩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樣一幅景象?(生答)

蕭瑟的秋風,枯敗的草木,飄飛的落葉……構成的一幅秋景圖給你怎樣的感覺?

這蕭條肅殺的秋景勾起一多少遊子的思鄉情懷啊!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説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説説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品味秋韻,感秋愁

是什麼讓張籍產生了思鄉的情懷?(見秋風)

秋風是見得着的嗎?

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裏,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着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呀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你的心中湧起的是怎樣的思緒呀?(指名説説)

這是怎樣的一種愁緒呀!讓我們走進另一位詩人馬致遠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別樣的愁緒。

出示馬致遠的《秋思》,師讀生想畫面。

聽着聽着,你的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你的內心有種怎樣的感受?為什麼?馬致遠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蕭條的秋景,瘦弱的老馬,浪跡天涯孤獨的遊子,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請你用朗讀把這一份別樣的憂愁表達出來吧!(自由讀,指名讀,)

離愁漸遠漸無窮,逢秋向晚腸寸斷,寸寸都是遊子愁。你看(生齊讀馬致遠的《秋思》)

2、讀寫結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此時此刻,面對此情此景,你想做什麼?

張籍面對此情此景又做了什麼呢?我來問問詩人。

看着學生,問:秋風乍起,你——生答:欲作家書意萬重。(2—3人)

你想要家書中説些什麼呢?快拿起你的筆,把你想説的話在家書中盡情傾述吧!

指名説説家書的內容。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説那也想問,想説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説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一封家書承載了遊子幾多思念幾多牽掛,這實在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3、説不盡,又開封

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繫的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着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説不盡的是什麼?輕輕一開開出的又是什麼?

這首詩,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四、想像畫面,拓展昇華

1、《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讓我們再一次用心品讀這首詩,邊讀邊想像畫面,去體味那份遊子情懷。

師生合作讀,然後説畫面。

2、讀着古詩你心中產生的什麼疑問?

張籍為何思家不歸家呢?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資料,也許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讀 、説再次引讀全詩:或許是公務繁忙,或許是生活困頓,張籍思鄉卻不能歸,一年將盡,秋風乍起,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生讀全詩

又一年過去了,秋風又起,他不由再次吟誦起——生讀全詩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詩人離開家鄉已是十年,家鄉已多年未親近,可是對家鄉的思念卻越來越濃郁,而這思鄉情中或許帶着絲絲無奈。因此每當秋風吹過,他都要深情地吟誦起——生讀全詩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是人類共同的情懷。自古以來有多少遊子抒發過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出示古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薛道衡)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 (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杜甫)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馬戴)

明月有情應識我,年年相見在他鄉。 (袁枚)

家在夢中何日至,春生江上使人愁。 (盧綸)

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 (劉著)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生讀積累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它古詩。

2、繼續積累其他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藴含的情感。

3、發揮想象,把《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

《秋思》教學設計 篇九

一、創設情境導入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你能聽出這首歌抒發了一種什麼感情嗎?

(思鄉之情是古代詩人常常會抒寫的一種真摯的情感。)

二、理解詩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簡介作者。

2、“秋思”怎麼講?作者思什麼?

三、自讀古詩,瞭解大意

1、觀察詩中插圖,想象圖中畫的是什麼意思。

2、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名試讀,指名評價,全班齊讀。

4、再讀全詩,結合註釋理解每句詩的大意,把不懂的詞句做上標記。

5、班級交流: 你讀懂了哪些詩句?還有什麼難以理解的地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1、抓住重點詞句導讀:

體會“見”、“意萬重”、“恐”、“又開封”等詞的含義。

2、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畫面和藴含的故事,體味詩中的情感:

詩人這樣做是因為什麼?從他的行為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3、讀完此詩,你被什麼感動了?你最感動的是哪些詞句?

4、感情朗讀。

五、拓展延伸

1、把此詩改寫成一個小故事。

2、課外蒐集、積累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

見秋風

欲作書

意萬重

恐不盡

又開封

【教後反思】

《秋思》是人教實驗版第九冊第六課《古詩詞三首》的第二首。這三首詩都是抒發作者思鄉之情的詩歌。通過前一首詩《泊船瓜洲》的學習,學生基本上已經掌握了理解詩句意思,體味詩中感情的方法,因此在進行這首詩的學習時,教學設計的思想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依*自己的閲讀理解詩句的意思,而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想象詩境,體味詩情之上。

詩歌是講求意境的,而古詩更有語言高度精煉概括的特點,思維跳躍,因此留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非常大。基於這一特點,在教學設計中,我努力引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境,通過設身處地想象來體味詩人的情感。如首句“洛陽城裏見秋風”,“秋風”是不可見的,那麼作者見到的是什麼?引導想象詩外之境,從而感悟到正是蕭瑟的秋景勾起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本課的教學基本按照教學設計進行,結構比較完整,教學效果也比較滿意。但是課堂氣氛仍然不夠活躍,沒有調動所有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教者説得過多,學生説得不夠,在啟發引導上花了較多的時間,以至於拓展環節──把這首詩改寫成一個故事──沒有能夠當堂完成,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由此,在本班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仍然要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多給學生創造口頭表達的機會,提高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積極性。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説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譯詩:

一年一度的秋風,

又吹到了洛陽城中,

催我寫一封家書,

將萬重心意與親人溝通。

捎信人即將出發,

我又拆開了緘上的信封,

趕快再添上幾句,

説不盡的心事,

無奈太匆匆。

鑑賞:

盛唐絕句,多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較少敍事成分;到了中唐,敍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 ,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於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 秋思 》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異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羈旅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第一句説客居洛陽,又見秋風。平平敍事,不事渲染 ,卻有含藴 。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而彷彿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肅殺之氣,也可使木葉黃落 ,百卉凋零 ,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態。它無形可見,卻處處可見。羈留異鄉的遊子,見到這一派淒涼搖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羈泊異鄉的孤孑悽寂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這平淡而富於含藴的見字,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異常豐富的。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 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 :‘ 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祖籍吳郡 ,此時客居洛陽,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彷彿,當他見秋風而起鄉思的時候,也許曾經聯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但由於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託思家懷鄉的感情。這就使本來已經很深切強烈的鄉思中又平添了欲歸不得的惆悵 ,思緒變得愈加複雜多端了。欲作家書意萬重,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心中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説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説起,也不知如何表達。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由於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無法下筆的神情意態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易於想象了。

三、四兩句 ,撇開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剪取家書即將發出時的一個細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既因意萬重而感到無從下筆,又因託行人之便捎信而無暇細加考慮 ,深厚豐富的情意和難以表達的矛盾 ,加以時間匆匆,竟使這封包含着千言萬語的信近乎書被催成墨未濃(李商隱《無題四首》)了。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裏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 ,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 。復恐二字 ,刻畫心理入微 。這 臨發又開封 的細節,與其説是為了添寫幾句匆匆未説盡的內容,不如説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而這種毫無定準的恐,竟然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當然,並非生活中所有行人臨發又開封的現象都具有典型性 ,都值得寫講詩裏 。只有當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狀態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方才顯出它的典型意義。這首詩,在見秋風、意萬重,而又 復恐匆匆説不盡 的情況下來寫臨發又開封的細節,本身就包含着對生活素材的提煉和典型化 ,而不是對生活的簡單摹寫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詩》),此評深得張籍優秀作品創作要旨和甘苦三昧。這首極本色、極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詩,其實印證了王安石精到的評論。

張籍

(約767-約830) 唐代詩人。字文昌。原籍蘇州(今屬江蘇),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799)進士,歷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祕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徵婦怨》;另一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採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緻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着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