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馬説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1W

馬説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馬説》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一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古詩簡介

《馬説》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説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韓愈文選》中《雜説》的第四篇,“馬説”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公元795—800)。“説”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裏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並列死在馬廄裏,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餵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註釋

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

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

食(sì):通“飼”,餵養。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着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着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難道,表示推測。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其:其實。

知:懂得。

賞析

《馬説》是一篇説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説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説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歎詞和連接詞),體現出一唱三歎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為人求薦書》及《送温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説》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説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於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 人,而是“祇辱於奴隸人之手”,受無知小人的醃氣。這些寶馬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包含着這樣的意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説得透徹,卻有很多辛痠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內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後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於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藴涵着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裏,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着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使文章生動深刻,也表現出作者的憤激。作者並沒有立即譴責這種不識馬的“人”,反而讓他面對着千里馬不懂裝懂,還説“天下無馬”。意思是説,這樣的“人”在主觀動機方面還是不錯的,他並非不想選拔人才,並非沒有求賢用賢之心,無奈賢人賢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觀上出了問題,卻把這種局面的形成推給客觀條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馬,食馬者卻對着千里馬發出了“天下無馬”的慨歎,認為這不過是一匹連常馬也不如的馬。這是作者的諷刺。文章寫至此處,作者立即點明主題,用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結束,把“無馬”和“不知馬”這一矛盾形成一個高潮。這是韓愈凝聚濃縮手法的結果。

馬説原文及翻譯及註釋 篇二

《馬説》

作者:韓愈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ì)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註釋

伯樂:春秋時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只:同“只”,只是。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

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一食:吃一次。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鬥為石。

食:同“飼”,餵養。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且:將。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全發揮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着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着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辱: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故:所以

於:在。

以:把。

一食:吃一頓。食,吃。

或:有時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石,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

外見:表現在外面見:通“現”,表現;顯現。

且:猶,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樣。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策之:鞭打馬。

之:指千里馬,代詞。

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辦法。

道:正確的方法。

食之:食,通“飼”,餵養它。

之:無意義。

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臨:面對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其真無馬邪(yé)?”):恐怕,表推測

邪:同“耶”,表示疑問。

雖:故雖(即使)有名馬雖(雖然)有千里之能

知:懂得。

通假字

(1)食馬者:“食”通“飼”,喂。

(2)才美不外見:“見”通“現”,顯現。

(3)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5)祗辱於奴隸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古今異義

是古義:這樣的。例: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今義:判斷詞。安古義:怎麼。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義:安全;安定;安裝。等古義:同樣。例:且欲常馬等不可得。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後表示複數或列舉。或古義:有時,有的人。例:一食或盡粟一石今義:或者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僕役的馬車伕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古文韓愈馬説的翻譯 篇三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伕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馬説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四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馬説翻譯:

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僕役的馬伕的手裏,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吃完糧食一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里,而沒有餵養。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都做不到,怎麼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註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千里馬:原指善跑的駿馬,可以日行千里。現在常用來比喻人才;特指有才華的人。

3、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4、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5、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伕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祗(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6、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7、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出名。

8、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9、一食:吃一頓。食,吃。

10、或:有時。

11、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2、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13、石(dàn),容量單位,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等於一百二十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4、食馬者:食,通“飼”,喂。

15、其:指千里馬,代詞。

16、是:這樣,指示代詞。

17、雖:雖然(與前面的雖不一樣,這裏指雖然)

18、能:本領。

19、足:足夠。

20、才 :才能。

21、美:美好的素質。

22、外見(xiàn):表現在外面。 見:通“現”,表現;顯現。

23、且:猶,尚且。

24、欲:想要。

25、等:等同,一樣。

26、不可得:不能夠得到。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27、安:怎麼,哪裏,疑問代詞。

28、求:要求。

29、策之:驅使它。策:馬鞭,引申為鞭打,這裏指鞭策,駕馭。之:代詞,指千里馬。

30、以其道: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確的方法。

31、食之:食,通“飼”,喂。

32、盡其材:竭盡它的才能。這裏指餵飽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 材:通“才”,才能。盡(2):竭盡,發揮出。

33、鳴:馬嘶。

34、通其意:通曉它的意思。

35、執:拿。

36、策:馬鞭。

37、臨:面對。

38、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39、其(1):難道,表反問語氣。

40、其(2):大概,表推測語氣。

41、邪:通“耶”,表示疑問的語氣詞,意為“嗎”

42、知:懂得,瞭解,認識。

文言文《馬説》原文及翻譯 篇五

韓愈《馬説》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zhǐ)辱(rǔ)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chēng)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cái)美不外見(xiàn),且欲(yù)與(yǔ)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cè)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cái),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wū)(hū)!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説》翻譯: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即使是名貴的馬,也只能是在低賤的人手中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因為日行千里而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來餵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就無法表現出來,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辦不到,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馬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馬不能竭盡它的才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對着千里馬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註釋

1伯樂:孫陽。春秋時人,擅長相(xiàng)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2 而:錶轉折。可是,但是

3 故雖有名馬:所以即使有名馬 故:因此 。 雖:即使。名:名貴的。

4 祇辱於奴隸人之手: 也只能在馬伕的手裏受到屈辱(或埋沒)。祇(zhǐ):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裏指餵馬的人。

辱:這裏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5 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駢,兩馬並駕。駢死:並列而死。於: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6 不以千里稱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馬的千里之能被埋沒。以:用。 稱:著稱。

7 馬之千里者: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8 一食:吃一頓。食,吃。

9 或:有時。

10 盡:全,這裏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

11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糧食。

韓愈《馬説》原文及翻譯 篇六

馬説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祇辱 一作:只辱)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説翻譯: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僕役的馬車伕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裏,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擔糧食。餵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飼養馬的人)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説:“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

作品評價

《馬説》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泄。

重慶工商大學教授付正義:《馬説》的結構十分精巧。從正面提出問題。筆鋒一轉,從反面展開議論。作者對封建統治者發出了憤怒的斥責,其中有諷刺,有反問,有慨歎,抑揚反覆。

韓愈把人才喻為“千里馬”,把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喻為伯樂,這種人才觀念,在中國具有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