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66W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一

1、以持續發展為着眼點,重組教材,引導探究。|||

按傳統數學教材,周長的概念描述為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它的周長。但我從數學新課程空間與圖形的整體目標出發,從學生持續、和諧的發展出發,加強了周長與日常生活聯繫,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周長的理解,並一一進行充分肯定,這樣教學,充分反映了我對新課程理念的正確認識。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以學生為探究主體,儘可能讓學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主評價,自我感悟,老師成了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共同參與者。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和圖形周長推理能力的發展,體現了跳出數學教數學的教學思想,充分地讓學生經歷了數學化和再創造的學習探究過程,為學生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準則,強調算法的多樣化

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經過人們的不斷總結而獲得的。它的特點是計算簡便、迅速。但對初次接觸的國小生來説,是把重點放在周長公式的結果上,還是注重引導學生在測量具體圖形中探索周長的過程,則是兩種不同教育觀的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我並沒有採用傳統的公式─例題─習題的教學結構模式,而是採用新課程努力倡導的問題情景─猜想─建立模型─驗證與解釋─應用與拓展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的。

3、採用多種有效策略,調控探究進程,做到自由而不散亂

新課程強調算法的多樣化,就必然要引導學生。但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時,又可能出現吵吵鬧鬧、課堂氣氛嘈雜甚至失控的現象。因此,面對新課程的教學,如何讓學生充分討論,又保證學習進程的順利進行呢?對於這些情況,我認為首先能夠有一顆平常心,同時有一些容忍,即在討論與交流的過程中,有一些吵鬧是難免的,但有兩點原則必須把握好:一是吵鬧的東西必須是討論話題相關的,二是吵鬧要不影響別人和教學進程。違反了這兩個原則,教師就不能再坐視不管了。

但這節課中與探索新知中似乎有重複的地方,而且僅僅就這幾個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説對周長的理解效果不一定好,這節課不能僅限於書上或教師給出圖形和實物,完全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摸、畫、量、算身邊熟悉的物體或圖形,通過大量例子感知各種物體的周長。還有,在推導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中,我急於歸納公式,而忽略了過程。在今後的教學中,既要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但又不應該追求任何強制的統一。在類似的計算周長教學中,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算法,對他們的不同算法,教師不要急於歸納到公式中去,可以讓他們説説算的道理。在多次的測量和計算的過程中,學生自己逐步會掌握用周長公式計算的方法。而是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與計算的過程,自己會去體會他喜歡或者能夠理解的算法,真正體現了算法的多樣化和讓不同的人學不同的數學的新課程理念。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着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像含苞的即將凋零的花朵,他在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灣花蓮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在學校的信息化教學的引導下,本次課我採用了pad授課的模式,分別向學生推送了關於9.21台灣大地震的相關圖片、文字資料,能夠引起學生對地震的認識,幫組學生更好的走進課文的情景中去。其次我在授課時重點培養孩子們閲讀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提出了“聯繫上下文”和“藉助課外資料”的方法,學生也確實有些收穫。但是我覺得這節課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一、情境朗讀不足,進入問題較突兀。

在分析第二個場景的時候,因為是第二個課時,我急於拋出自己的閲讀方法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心理,沒有去讀第三自然段,直接進入了問題的模式。雖然一部分同學反映很快,立馬就找到了關鍵點,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同學沒有進入情景中來。如果當時我先讓學生去讀,然後再思考問題,這樣就能順其自然的提出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生也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聯繫上下文”分析的方法。

二、在品味課文時,對學生的引讀指導還不夠。

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我只是讓學生髮揮想象,設想此時手術室的情景,卻沒能利用這個機會去引導學生讀這些句子,導致學生的感受不夠強烈。如當時,我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並給予恰當的範讀,用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三、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部分關鍵詞語的感悟。

比如“靜靜地”,雖然讀了句子,也讓學生思考了為什麼他能“靜靜地”,但是卻沒有與第二自然段小錢的“靜靜地”進行對比。

四、課文的主題是頌揚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和愛心,但是對於這個主題的點撥和深化還不夠。

五、自身應變能力不夠靈活。

對學生回答問題之後的評價語言比較單一,有些語言不夠乾淨利落,這些還需在教學中多多鍛鍊。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正視自己的不足,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復華國小 劉綵鳳

版本:人教版 四年級上

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交流:同學們,昨天,老師到你們學校去的時候,一進校門,就被你們學校傳達室對面牆上的一幅圖吸引住了,猜猜是什麼圖?(出示地圖),就是這幅祖國的版圖,那上面還寫着——“愛我中華”。哦,你們每天都會看到祖國的版圖,那我想考考你們,看地圖,你們的家鄉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嗎?用手指一指。在這裏,(出示太原)是祖國的中部。再看這是哪裏(出示哈爾濱)這是我的家鄉。老師這次從哈爾濱到太原來坐了兩天的火車。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我們之間的距離嗎?我們之間可以説隔着千山萬水,好遠啊!如果,請你在哈爾濱和太原之間架一座大橋,讓老師直接通過這座橋來太原,你有什麼想法?(如果學生提到無形的橋,如友誼之橋等:你説的這種橋指的是我們感情上的溝通,能讓我們的心連在一起,可是,老師的人還是過不來。你能架一座這樣的橋讓老師的人過來嗎?)看來,跨越這麼遠的距離架一座實實在在的橋,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圖,這裏有一座美麗的城市杭州,這裏是祖國的寶島台灣,在他們之間不僅隔着千山萬水,還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峽,在它們之間架一座跨海大橋,怎麼樣,那就更難了。好了,關於橋的話題,我們就先説到這兒,大家準備好我們來上一節語文課。準備好了嗎?上課!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導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2課,齊讀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都有這樣的疑問嗎?(生舉手,提問。)是啊,生命橋指的是什麼?它靠什麼跨越了茫茫的海峽呢?帶着這些疑問我們一起走進一個真實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學習詞語,理清脈絡,把握主要內容。

1. 請大家打開課文,自由讀書,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不好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請教老師,可以和附近的同學討論,也可以查查字典。(4:00師巡視時安排學生提醒凋零、輾轉、暫停的讀音。)

2. 都讀好了嗎?這一課的生字詞語很多,請大家看屏幕上的詞語,自由讀一遍,看看哪個詞語需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生自由讀,指名:你想提醒哪個詞語?)

a綻放、凋零、含苞:一起讀,凋零是什麼意思?草木枯萎,花兒凋謝。屏幕上有個詞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綻放(課件變紅)對了,是綻放。還有一個跟花有關係的詞,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課文中的句子裏,這三個詞語還是在形容花嗎?快速讀一讀這句話,看看它們分別指的是什麼了?(自由讀,回答。)大家讀懂了,我們一起讀這句話。好,繼續看詞語。還要提醒哪一個?

b輾轉,都是翹舌音,(指名3人)。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嗎?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麼解釋的?(生讀解釋)查字典理解詞語是個好方法,你很會學習。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讀課文理解這個詞語。大家看,輾轉這個詞語出現在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裏。(出示第三句)不過,要理解“輾轉”的意思,只讀這一句話不行,我們得先讀懂它前面的兩句話,(出示前兩句)。誰先來讀前兩個句子,(指名)大家看看這兩句話都是在説什麼?(生讀)是呀!十萬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幾個有適合骨髓的人?一個。十萬分之一呀!而且還是有可能,不確定啊!真是談何容易!想象一下,醫生可能曾經在哪些人當中為這個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尋找過適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嗎?還可能在哪些人當中找過?找到了嗎?在他的家鄉杭州找到了嗎?在祖國大陸找到了嗎?最後,在哪裏找到了?像這樣的尋找過程,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就是輾轉,現在明白輾轉的意思了嗎?不用説出來,讀第三句話,用你們的語氣表現出輾轉的意思。 起:“小錢是幸運的,……”

c暫停:平舌音,第四聲。指名讀兩人,用暫字組一個詞。很準確!放回到句子裏還能讀得這麼準確嗎?誰來讀?他很努力,暫停得讀音讀得很準確,不過我們發現讀這個句子有好幾個地方需要注意,首先,這裏有一個多音字是間隔的間,要讀第四聲。男生讀,女生讀。還有一個生詞骨髓,髓要讀第三聲。自己練兩遍。看這一部分,該怎麼讀?大地震動,一起讀!現在能讀好嗎?指名一人讀。(讀好了鼓掌)

d好了,同學們,其他詞語我們邊讀課文邊理解,現在我們把屏幕上所有的詞語大聲讀一遍,讓老師聽見每個人的聲音。

3. 好極了!詞語都能讀準,長句子也都讀通了,現在我們把整篇課文連起來讀,一定比剛才讀得好,有信心嗎?誰願意來分自然段讀?指名4人讀。

4. 彆着急,其他同學有更重要的任務,注意聽他們讀,一會兒,老師請你用自己的話概括的説一説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5. 交流初讀感受:

6. 1)都進步了!其他同學的任務完成了嗎?誰來説説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敍述的過程中,板書“杭州 小錢 白血病 中國台灣 同胞 餘震中 捐獻骨髓”。這位同學講得很清楚。老師在聽她敍述的過程中把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一些關鍵詞記了下來。我們把這些詞語連成一句話,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內容説得明白又完整?怎麼樣?既明白又完整。那麼,從這邊開始,還是用這些詞語説一句話,還能説明白麼?誰來試一試?鼓掌)

2)課文講的就是這樣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這個故事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呢?

三、細讀課文談感受,指導朗讀感受深的語句。

1.看起來,台灣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險捐獻骨髓的那一幕,感動了我們每一個人,就是課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內容。同學們,對於感人至深的文字,我們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尤其是讓我們心中一動的詞語和句子,我們最好畫下來,再聯繫課文的其他內容去思考,我們就會發現,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詞語表面的意思。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這三個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讓你感動,把最讓你感動的語句畫下來,反覆讀一讀,你能體會到什麼,用一兩個關鍵詞簡單地寫在旁邊。一會兒我們交流。

2.默讀畫語句,小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學們讀得這樣認真,讓老師很感動。誰願意先來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語句“在這場災難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評價:你能把兩句話的內容聯繫起來體會,真會讀書!對於這兩個句子,還有不同的體會嘛?再指名交流。

3.評價:這位同學更了不起,能聯繫自己體會到中國台灣青年的精神。

4.大家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出示句子“但是,他知道……”)(再點課件)注意紅色的詞語,看看中國台灣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險,離開自己的家人,躺在病牀上,心裏想着什麼?

5.那麼,中國台灣青年心裏想着的,小錢期待的,是怎樣的希望呢?請同學看課文第二自然段,聽老師讀,我們一起去感受小錢那滿懷着希望的期待。(音樂起,教師深情朗讀第二自然段。)

6.聽老師讀了這段話時,你心裏都有什麼感受?你是個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為小錢着急呢!你希望小錢的生命之花綻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顆純真的心!是的,小錢是幸運的,他在中國台灣找到的這個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時刻,心裏想着的依然,讀書,讀剛才的那個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峽的……”

7.請大家看這段話裏這些紅色的詞語,你能不能用上一個或幾個,説一説中國台灣青年心裏想着,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的生命出現什麼樣的希望呢?(屏幕:中國台灣青年心裏想着,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 )中國台灣青年想着一個生命康復的希望,多麼善良的心啊!多麼博大的愛心啊!聯繫課文前面的內容,我們已經走進了中國台灣青年的內心世界!現在再讀這句話,(齊讀)你能感受到中國台灣青年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善良的心,讓她變得無私,博大的愛,讓她變得無畏。感動我們的正是這顆善良的心,這份博大的愛!再來讀書,(讀你畫出的描寫中國台灣青年的句子。)用你們的朗讀再一次感受中國台灣青年那顆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愛:在這場災難中,起——(齊讀。)

b交流表現李博士高尚品質的語句。

1.你們用朗讀表現出中國台灣青年美好的心靈,感動了自己也感動了老師。誰畫了描寫李博士的地方,體會到了什麼呢?(指名朗讀、交流。“沉着”句。談體會。)

2.評價:他抓住“沉着”這個詞語來體會,會讀書!還有誰也畫了這句話?

3.評價:發現了嗎,她把整個第五自然段的內容都聯繫起來了,在體會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讀書。(板書:沉着)來,我們像她這樣把整個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聯繫起來體會這個“沉着”:他在什麼情況下還這樣沉着?讀哪一句話(指名)。餘震都能使針頭都從肌膚裏脱落出來,多麼突然啊!哪個詞語是突然的意思?強調這個詞,誰再來讀一遍(指名)。想象一下,當時手術室裏可能還有什麼東西在搖晃?這麼危險的時刻,李博士怎樣地站在病牀旁?(沉着地)繼續讀書,此時此刻,跑到哪裏才比較安全?讀哪一句?(指名)。手術室是空曠的地方嗎?可李博士卻怎樣地站在那充滿危險的地方?(沉着地)他沉着地站在那裏等什麼呢?!他説對了!齊讀最後一句話——“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這涓涓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是的,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種,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愛心。骨髓流出的這一刻,你高興嗎?你感動嗎?再讀這一句,讀出你的高興和感動。(齊讀36分)

4.(音樂中深情朗誦)“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李博士帶着這生命的火種出發了……”(屏幕出示: 10時20分,李博士從花蓮飛往台北。

14時15分,由台北抵達香港後,立即飛往上海。

16時45分,飛機在上海降落。

20時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時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護車開進了杭州的醫院。

快算一算,從李博士帶着骨髓出發,到把這生命的火種送到小錢的身邊,用了多長時間?(生答)只差5分鐘。就是整整十二個小時啊?這是怎樣的12個小時?用一個詞語形容!(緊張、爭分奪秒、扣人心絃、艱辛、辛苦、漫長、驚心動魄、疲勞)課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個詞語表達的就是這十幾個小時的艱辛、緊張與漫長,快找一找是哪一個?(板書:奔波)讀這個詞語,讀出緊張的感覺、讀出艱辛的感覺、讀出漫長的感覺……經過了十幾個小時的奔波,李博士沒有休息,(再出示:22時50分,骨髓移植手術開始了。第二天凌晨 2時整,手術才順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還有一個詞語寫出了李博士不顧疲勞,一直在工作。看書。是哪一個?(連夜)連夜啊!多麼讓人感動啊!讀詞語。讓我們把內心的全部感動,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裏行間讀出來吧!38:00(引讀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時,接下去——。)

三、激情扣題,結束。

1.小錢就這樣得救了!同學們,故事讀到這裏,相信大家對課題的疑問一定已經解決了,(如果時間夠:同學們,故事讀到這裏,大家對課題的疑問解決了嗎?是什麼架起了這座能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正是兩岸骨肉同胞的愛(畫愛心)架起了一座(指課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面對着祖國的版圖,讓我們用心來讀一讀這兩句話“也許,小錢和中國台灣青年……傳下去”

3.同學們,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這位中國台灣青年見面了,他們會説些什麼呢?下節課,你們可以在班級裏討論討論這個問題。下課!

課後反思

各位評委、在座的專家、老師們:

大家中午好!雖然知道大家可能已經飢腸轆轆了,但我還是很想耽誤大家幾分鐘時間,借這個機會,把備課過程中的收穫與大家交流。

8月份,在貴陽會議上抽籤時,一抽到《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我就非常高興,甚至可以説興奮。因為,這篇課文的內容講述的是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飽含着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飽含着中國台灣與大陸同胞之間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能通過這一樣一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間真愛,感受到兩岸親情,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是語文教師的驕傲!這就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語文課畢竟不同於政治課,語文課也不是單純的思想品德課。在語文課堂上,要通過聽、説、讀、寫等一系列屬於語文的學習活動,讓孩子在語言文字的實踐中獲得語文知識、技能的訓練與提升,經歷語文學習的過程,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這才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那麼,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怎樣把這兩者統一起來,把三個維度的目標都落到實處呢?這個問題是本次賽課的主題,也一度困惑着我。

通過近一個月以來備《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我突然發現,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真的很簡單,那就是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也就是説,在課堂上如果我們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為出發點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那麼,三維目標就自在其中。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每一個語言符號都表現着一種思維,承載着一種思想,藴含着一種情感:對語言的理解,就是對思維的訓練;對語言的積累,就是對思想的傳承;對語言的運用,就是情感的傳遞。比如,剛剛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的過程,既是對學生想象思維的訓練,又引導學生經歷了理解、積累語言的過程,學習了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同時還使學生感悟到尋找適合移植的骨髓有多麼艱難,為閲讀理解時的情感體驗和感悟到中國台灣青年的博大愛心埋下了伏筆。再比如,我引導學生體會李博士的愛心,運用的是把一個自然段的幾個句子都跟“沉着”這個關鍵詞聯繫起來朗讀體會的方法,在這種瞻前顧後地閲讀與朗讀實踐中,對李博士博大愛心、高尚醫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這40分鐘的教學中,只設計了兩個層面的閲讀實踐:第一個層面是初讀整體感知。這個層面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真正讓孩子把課文讀通,把內容説明白。我設計了這樣3個實踐環節:第一,自由讀,給足時間讓學生真切感知課文;第二,自主提醒詞語,給足空間與方法理解詞語,讀通長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聽讀檢查讀書效果和組織語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給足機會讓每個孩子參與實踐。這樣的幾個可以説是很常規的學習活動過後,第一個層面閲讀目標就基本落實了。第二個層面是品讀理解內容、感悟精神。根據四年級上學期學生閲讀感悟能力的實際水平,我在這個層面的引導中採用了以讀代講、代説的策略。引導學生通過以下2個實踐感悟到中國台灣青年的博大愛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環節,默讀畫出令自己最感動的語句簡單標註感受;第二環節,交流感受。在第一個環節開始和交流感受的過程中,我試圖充分的發揮教師指導、引導和組織的作用,讓學生學得更有實效。比如點撥默讀感悟方法;還有配樂範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再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遷移到對中國台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想象中,通過運用恰當的詞語練習説話表達出來;以及通過補充材料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奔波、連夜”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總之,理念決定呈現,呈現決定效果。在這次會議理念的引導下,我體驗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的快樂,體驗到了紮紮實實為學生的充實。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四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閲讀,體會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閲讀描寫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閲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説,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台灣青年來説,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説,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悦;對讀者來説,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