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7.36K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一

課文通過畫楊桃這件事情啟發學生理解“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也就是實事求是這個道理。如何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這一道理,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角色朗讀,理解內容。

這篇課文裏的對話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時間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藴含的道理,所以我並沒有展開來讀,而是抓住課文裏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後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剛開始學生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後,就基本明確的同學們由“嘲笑”到“慚愧”,抓住這一點,我馬上讓學生想象,該怎麼讀好這兩句,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之後,我模仿課文,在師生之間進行對話,在朗讀中,還有的同學還帶上了表情動作,如:嘲笑時,不僅有哈哈大笑的,還有嘻嘻笑的;在慚愧時,有幾個同學甚至感覺到像自己做錯事情一樣,邊説邊把頭低下來。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以個性化的方式走進文本,給學生部分添加提示語。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與文本展開對話,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去發現,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想象,最後在敞開心扉的對話中,在表達閲讀感受中,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這種源自學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資源是富有生命力的 —— 處處呈現着精彩的感悟,煥發着靈性的光芒。

二、聯繫生活,想像拓展。

讓語文拓寬,走出課本,利用資源,讓學生搜索在日常生活中你聽到或遇到過像畫楊桃這樣的事情。並通過學習和聯繫生活實際都有哪些體會、感受,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請大家也拿起筆用概括性的語言寫一寫自己的這些體會、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寫在大家準備好的小書籤上。寫後讓學生讀一讀把書籤送給老師或自己的好朋友,讓他們與你共同分享。活躍了大家的思維。

三、親身實踐,思考體驗。

為了上好《畫楊桃》,我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特地從水果店裏挑選了一隻楊桃。並有意將楊桃放在教室的中間,讓學生從各自的角度去畫自己看到的楊桃。學生興致很高,都轉過身靜靜地畫起來。展示中間與前排旁邊同學的畫,看看有什麼不同。或者讓同學從前排靠邊的座位上實際觀察一下,使學生增加感性認識,並激發閲讀與思考的興趣。讓學生親身實踐、親身體驗課文所講的事實,並進一步理解這些事實所藴涵的道理。人們要做到“是什麼樣,畫什麼樣”,並不像説起來那麼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説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對比、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這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體驗課堂教學展示活動。老師們從容不迫、大氣自然的教學風格,紮實深厚的教學基本功,獨到智慧的教學設計,充滿濃濃人文關懷的交流氣氛令我受益匪淺。回頭再來反思我自己執教的課《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同時,“生命橋”的意義又是課文的難點。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1、整體把握,抓主線。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教學環節中老師設計的導言、問題、引讀等都不能偏離文章的主線。在這堂課上,文章的情感主線很清晰、明朗,始終圍繞“台灣青年無私為大陸患白血病的青年奉獻骨髓的動人故事,為血脈相連的兩岸人民架起一座生命橋為主線”創設情景,達到學有目標,學有重點。

2、以兩個“靜靜地”為點,巧對比,重體驗。

以文中描寫的小錢和台灣青年都“靜靜地躺在病牀上”這個細節做為教學的突破口,這兩處的語句看似是普通的細節描寫,其實是對比中突出了人物的高大形象,點明瞭文章的主旨。因為小錢是因患了嚴重的白血病,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期盼着拯救他的骨髓,而台灣青年則不然,他是在餘震中冒着生命的危險,為大陸青年小錢捐贈骨髓的,神情截然不同。在教學“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的時候,教者首先創設情境:“清晨的陽光灑滿大地,空氣中還有甜絲絲的香氣”,以這樣的句子喚起孩子對所有美好事物的遐想,然後讓學生想象在這樣的美麗的一天會做些什麼,而“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接着出示“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強烈的矛盾對比中,初步感知生命的可貴與脆弱。然後抓住重點詞語“唯有”來體會生命垂危的小錢迫切需要移植骨髓,同時讓學生知道骨髓難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使學生們更深入的體悟了小錢的痛苦,急需愛心奉獻的渴望;激發孩子對小錢的同情,學生自然明白“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的原因。在這時候,老師話鋒巧妙一轉,引出話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吸引孩子閲讀和探究的興趣。接着老師通過放地震錄象,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可怕,讓學生想象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青年人應該做什麼?讓學生想象這位台灣青年家人可能遭遇的困境。並且讓學生進行角色轉化,通過讀的方式走進台灣青年的內心世界,設計巧妙的問題使學生理解台灣青年不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險,連親人的安危也不顧的高尚情懷。整個環節的設計巧妙自然,不是通過簡單地講解,而是創設很多情境,拓展課文以外的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理解兩個“靜靜地”的含義。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從而理解人物的品格,以達到突破中心與難點的作用。

3、情境的巧妙創設,適度的拓展,再輔以多媒體及影像資料,輕鬆突破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這堂課上,有多個情境的創設,如課前談話的情境、體會小錢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場面的情境、角色轉換體會台灣青年內心世界的情境創設。情境的成功創設充盈了課堂,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視頻出示地震場景,再如補充李博士資料及一天工作時間表,再如多媒體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探索,再通過教師激情講解,輕鬆突破了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4、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生動、樸實。

整堂課由於課前談話、導語、過渡語、結語設計巧妙,樸實自然,所以整個課堂如講述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學生恍若在聽故事中對本課進行了學習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如:課前通過和孩子交流姚明捐獻骨髓的故事,讓孩子們對姚明肅然起敬,同時又對白血病知識作了一定的瞭解。這樣的設計既為課堂教學做了鋪墊,也節約了教學時間。而導語、過渡語、結語也流暢自然,如導語:當清晨的陽光灑滿了大地,空氣中飄着甜絲絲的桂花的香氣,此情此景,你會油然而生出什麼感覺?在這樣美好的一天人們會做些什麼?過渡語:小錢的生命即將凋零,他只能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在海峽的另一端,一個青年也和小錢一樣,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你知道為什麼嗎?結束語: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去幫助身邊的人,但很少是需要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的,有時候,一句温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甚至一個甜甜的微笑,都會給別人帶來鼓勵,帶來幫助,也給自己帶來快樂,請記住: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無論是課前談話,還是導語、過渡語、結語的設計都展現了教師的細膩和智慧。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説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總感覺平均用力,沒有出彩的地方。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溶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課後反思猶如照鏡子,讓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一覽無餘,但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讓我知道了自己今後該怎麼做。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一、對讀寫結合的一點認識

讀寫結合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話題,更是一個與時俱進、永遠創新的話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調發展的研究,既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又是一個前沿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讀的能力是目的,培養寫的能力也是目的。

國小語文大綱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聽説讀寫的能力。”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內化的吸收;作文是運用,是外化的表達。教師要理順讀寫的關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讀寫的訓練,將訓練真正落實到實處,提高學生讀寫能力。一個完整的閲讀教學過程,不僅要實現從語言到思想,也要實現從思想到語言。長期實踐證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強化體現文道統一和讀寫結合這兩個基本原則。在教學實踐中,要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閲讀教學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

中年級階段是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讀寫訓練,使學生在閲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寫作方法,這將對他們的寫作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設計思路

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真愛”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灣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筆觸謳歌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讚美了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是一篇教育學生感受愛、學會愛的好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設計本節課,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此外,我還力求做到抓住讀寫結合點,把閲讀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一)努力做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指導學生理解“凋零”“輾轉”“連忙”“奔波”等詞語的意思時努力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感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體會詞語的含義;另外,在學習課文3、4、5段時,我引導學生勾畫出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抓住了“這位青年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隔,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這些鮮活的形象銘心的場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牀旁,”等感情強烈的內容來引導學生體會、交流,在理解這些重點句子的同時,還使學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帶給心靈的感動,感受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統一,突出了語文教學的特點。

(二)抓住讀寫結合點,培養學生的能力。

1、從讀入手,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

以讀促寫還要多做筆記,靈活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力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本課教學中,在學生默讀學習課文3、4、5段時,我特別強調讓學生邊讀書,邊勾畫出自己受感動的句子,在書邊用簡短的詞語寫出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養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學生能夠長期堅持這樣讀數,他們就會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為自己寫文章積累更多的語言。在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我也有意識地介紹了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這對學生平時自己讀書理解詞語意思,積累詞彙還是很有幫助的。

2、抓住重點修辭句子,進行讀寫結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不在長,佳句則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幾個充滿靈性的佳句,就會錦上添花,畫龍點睛。而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辭手法的句子。我們引導學生閲讀文章,就是要使學生讀有所悟,盡得奇妙。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懂得像比喻這樣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得更具體、更形象,鼓勵學生在作文時多多使用。

3、讀寫結合,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有人説作家就是兒童,因為他們都有無限的想象力。那麼在閲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讓學生在閲讀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課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會更有可寫之處,更有可看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幾次為學生創造藉助文本展開想象練習説話的機會,如:想象醫生可能在哪些人中為身患白血病的小錢尋找過骨髓,鼓勵學生仿照“可能在( )找過,可能在( )找過,也可能在( )找過,可是都沒有找到。.。.。.最後終於在( )找到了。”這樣的句式練習説話;想象小錢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給小錢帶來什麼,仿照“台灣青年心裏想着,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_______”練習説話等。這些想象交流既是為深入理解

文本內容服務,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為學生寫話,寫文打下基礎。

在教學最後,我還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讀寫結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錢和台灣青年相遇,他們會説些什麼。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為作文創造了條件。

4、體會文章的細節描寫,進行讀寫結合。

在研讀課文,感悟愛心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在學習之後,我告訴學生文中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地方,都是細節描寫,明確了細節描寫的好處,鼓勵學生在自己作文時也要注意細節描寫。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而閲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教學則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課教學的設計上,儘可能多地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降低門檻,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學反思

由於自己心理素質較差,所以上課時有些緊張,把第五自然段中備課時精心準備地對“突如其來”的理解丟落了;還有在最後理解課題意思後,我原來想問學生:“此時小錢得救了,你們一定也會為他感到高興吧,就讓我們一起再來飽含深情地讀讀大屏幕上的這句話!(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還有為了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連貫性,我沒有讓學生進行詞語運用的練習,感覺還是挺遺憾的。

四、教學收穫

讀寫結合是閲讀教學中最自然最實惠的語言實踐方式,只要我們能在閲讀教學中找準讀寫結合點,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教材,發揮好每篇文章在讀寫結合中的載體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課教學中,有收穫,有遺憾,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領導多多批評指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虛心向大家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四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病情的嚴重使他不得不平靜。但是對於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靜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靜。讓學生通過對於“你們猜作者最不願意用的是哪個詞”的思考,引導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詞體會小錢的病情嚴重,骨髓移植對他的重要性。

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着他的骨髓。這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五

時光老人就有這樣的本事,他把一切新的變成了舊的,剛在嘴邊掛叨的新學期轉眼間就變成了舊學期,一年級的帽子也即將送給幼兒園大班的孩子了

回首這逝去的一年,我有頗多感慨:

一為慶幸

為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為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裏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二為欣慰

今年的一年級學生人數多。學生活潑好動,年幼無知,特別是男生人數又居多,真所謂七歲八歲狗都嫌,於是不遵守紀律之事反覆發生,真又所謂屢教屢犯,沒有記性。惱火之時,我也真想以暴制暴,來個武力鎮-壓。但我還是時常提醒自己温習佛典中記載的這樣一個關於心靈選擇的故事:有位老禪師住在深山中。一日他很晚才踏着月光回家,到家時發現有個小偷正在光顧他家。老禪師初見之時起了些微嗔怒之意,想將小偷抓住,但佛法的教誨令他放棄了這個念頭,他選擇了仁慈與寬容:脱下身上的長袍,靜靜地候在門外,等小偷出來之時,老禪師對小偷説:您大老遠來看望我,可我實在窮,沒什麼好讓你拿的,就把這件長袍送你吧。説着便將長袍塞在小偷手中。小偷有些驚慌,抓着長袍跑了。老禪師看着小偷遠去的背影,又看看頭上的明月,歎了口氣:但願我能將這輪明月送給他,第二日,當老禪師打開門時,發現他的長袍整整齊齊疊放在門口,老禪師慶幸自己選擇了仁慈,説道:我終於送了一輪明月給他。一年級的孩子是無知的,有些事他並沒有判斷的是非標準,然而正是這樣,他更需要教師春風化雨,循循善誘。我告誡自己,我要有責任和耐心去等待,育人不是做速食餐,不是立竿見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有責任教會孩子選擇善良,放棄粗鄙;選擇誠實,放棄虛偽;選擇崇高,放棄低俗。正確的、美麗的選擇,不僅感化了他人,也美化了自我,所謂予人玫瑰,手留餘香。孩子們在這樣教育氛圍中,漸漸學會了做人,也漸漸懂事。

三為愧疚

當然,匆匆逝去的一年,有着太多的遺憾,許多美好的設想仍是設想。新課程的號角聲嘹亮又逼人。接手新的班級,曾打算開設許多活動:走進新課程家長彙報課、每週家長聽課日、我去書店(海)遊一遊、好書知多少、比比誰的手兒巧、在班級設立生物角然而,主觀的,客觀的,自身的,外環的,讓許多美好的設想都成了永久的遺憾

傳説中有一種荊棘鳥,它一旦離巢去找荊棘樹,就要找到才肯罷休,它把自己釘在最尖

最長的刺上,在蓁蓁樹枝間婉轉鳴唱,歌聲勝過百靈和夜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它的生命洋溢着義無反顧的絕美,它用生命蜿蜒成不朽的樂章。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我輸給了那隻叫荊棘的鳥!我隱約聽見她對我的嘲笑之鳴

為孩子們的安全慶幸。安全是第一任大事,今年的一年級,人數多,每班高達67人,但我始終牢記安全第一。孩子是整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中華民族的未來。特別是當自己的兒子融入一(1)班這個集體時,我更深刻地領悟到了這一點。

《晨會課》,我苦口婆心,寧可多給孩子打預防針,少讓孩子吃安全上的後悔藥;《品德與生活》課上,我模擬各種急發現場,教孩子學會自救,讓孩子遠離危險。切實為孩子考慮,你就會更愛護孩子,當我把教鞭高高揚起又輕輕落下時,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笑臉,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魏巍老師那輕輕落下的教鞭裏不僅有對孩子身體的愛護,更有一份對孩子心靈的呵護。萬分慶幸的是一學年下來,沒有讓人擔憂的事發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六

愛是人間永恆的主題,是人間最美好的感情,在街道中年級教學交流上,我教學了頌揚人間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文章主要講述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獲得思想啟迪。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我設計了以“感激”為話題,以“感激”為線索,激起了學生情感的千層浪花,他們從自己的閲讀中去發現,去感悟,去體會,各抒己見,明白了“生命橋”的深刻意義。

內心的情感積聚太多需要寫的方式來宣泄。寫是對內心情感的梳理、積澱,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閲讀感悟便發生了質的飛躍。課上,我讓學生動筆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感激。這個教學過程讓我從中真切感受到閲讀感悟是説、寫的基礎,説、寫反過來能促進閲讀感悟的提高,閲讀感悟可以通過説、寫的方式呈現出來,只重感悟,不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如從霧裏看花一(樣不真切,相反,只重説、寫訓練的教學,學生的感悟就像空中築樓一樣不現實,只有讓學生“讀”進去後,通過説的形式“浮”出來,再通過寫的訓練“沉”下去,課堂教學才能綻放溢彩。

課後,街道學校的老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評價,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使我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

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不到位,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很緊急,很危險,朗讀時要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的仍舊不夠到位。感覺完全是為了讀而讀,朗讀時聲音也不夠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沒有到位,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通過講授這一課,還暴露出自身應變的能力的不強。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七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此刻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透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完美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完美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我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明白小錢正期盼着他的骨髓。那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能夠不顧自我生命的安危,能夠把自我的家人拋在腦後。透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資料,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台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我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八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講的是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文章告訴我們,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如何更有效地選擇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生命橋”的含義,習得語言,從而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我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反覆研讀課文,發現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步履匆匆”與“7。3級大地震”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想象到李博士救死扶傷的高大形象;“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着骨髓”聯繫起來讀,就更能感受到台灣青年雖心繫家人,但堅持躺在手術枱上的不平凡的舉動。“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聯繫起來,他們一心為小錢着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讀。一是通過自由讀,看哪些細節感動了你,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險做骨髓移植手術。聯繫上下文,比照閲讀,體會台灣青年和李博士博大的愛心。二是以“期待”為切入點,老師示範朗讀描寫杭州小錢的第二自然段,創設情境,使學生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是一種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三是在理解了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後,返回來閲讀描寫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句段,學生的感受就會更深。經過這三個層次的閲讀,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種種細節就會潛移默化的內化成一種人性的美好,植根於學生心中,海峽兩岸的血脈親情會變成學生心中一座永遠割捨不掉的心橋。

對於“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一句的感悟,我着重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深入不同人物的內心,體會就會不同: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説,意味着生命的火種;對台灣青年來説,意味着濃濃的愛心;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説,意味着手術成功的喜悦;對讀者來説,流出的是深深的感動。

但遺憾的是,由於課堂中安排了寫的環節:台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牀上,他會想到誰,會想什麼課堂時間沒有調控好,所以沒有把預先的設計完整地呈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篇充滿情感的文章。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緊緊圍繞情感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昇華。

一、精心創設情境,感受人物品質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了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學中採用自讀自悟、拓展想象、彙報交流等多種方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不顧個人安危,一心救小錢的高尚品質。

二、指導品味語言,感悟血脈親情

在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對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有了初步感受後,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及時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設計問題,圈畫讓你感動的詞語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進行品讀、思考、交流,將對語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實處。

三、展開合理想象,與人物對話

當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感受到小錢的病情危重後,我開始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強化他們的情感。如孩子們對白血病患者的痛苦,沒有充分的心理體驗,如何去體會小錢的無助、可憐和悲慘呢?這裏我設計了補白練習,通過對比,豐富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與重病在身的小錢進行了一次心靈的對話。學生在填空的基礎上,想象着自己的幸福快樂,與小錢疾病百般折磨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心理的共鳴,當然能更有感情地朗讀。同時也恰到好處地落實了一個簡單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四、拓展空間,昇華血脈親情

為了讓學生不僅為課文講述的故事而感動,還要把對課文的血脈親情的認識再提升一個高度,我深挖教材,補充了拓展練習。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怎樣?如果小錢與台灣青年見面了,他會説些什麼話呢?這一過程昇華了情感,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延伸。

這節課,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撥旺學生的生命之火,讓學生深切地感受人間真愛,感受兩岸親情,希望在他們心中埋下善的種子,植入愛的根苗,這應該是語文課的驕傲,也是語文教師的驕傲!同時也是我最大的期望。

課上完了,對於本堂課,自己特別想説的一句話是:經過了不少努力,卻留下了不少遺憾。

1、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讀與體會是極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由於課文容量較大,時間緊迫,對關鍵的句段只是倉促地形式的一走而過,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着感情去品讀,去體會。另外,指導朗讀時情境設置不充分,指導的深度不夠,致使學生在朗讀時總感覺缺少點什麼,還沒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針頭向皮膚刺去,一陣突如其來的餘震,使針頭從肌膚裏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點是要學生體會到當時情況緊急,李博士和台灣青年的生命面臨危險,朗讀時要讀出這樣的感情來。雖然我叫了好幾個學生來讀來感受,但是學生讀得仍舊不夠到位,朗讀時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沒有到位,只是為了讀而讀,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果我當時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用範讀帶動學生,將會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2、整個教學設計雖然花了大量的時間去準備,教學設計經過反覆琢磨,但是整個課堂出彩的地方還是有限。

3、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感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完全融入到朗讀中。由於本節課有些環節無法預知,所以在處理上語言不豐富、也不夠精煉,教學機智不夠靈活。

4、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本節課上提升不夠,補充這一項能力發揮較好,可是有條理的進行轉述的訓練較少。在今後的語文課堂上要多進行訓練,力爭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