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W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多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一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了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文章的情感線非常明顯,那就是小錢身患絕症的的痛苦、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台灣青年、李博士捨己為人救助小錢的愛心,讀者讀了這篇文章都會被海峽兩岸血濃於水的愛心所感動。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這種情感不會這麼強烈,因為他們年齡小、閲歷淺,沒有這樣感同身受的生活經歷,因此教學中教師的情感的激發就尤為重要。聽了餘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上得非常真實,也很樸實,在文本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有效學習的橋樑,其中有許多環節值得回味。

一、教師營造親近的課堂氛圍,引領學生走進文本。

整節課餘老師用非常富有激情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孩子與老師、與文本引起共鳴,使課堂營造出一種濃濃的平等民主氛圍。課堂上餘老師真切的話語中包含着挑戰,更包含着鼓勵,因此學生閲讀文本的積極性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用語上會用平和、親近地語言來引導孩子,用真誠、中肯的評語來肯定孩子。那麼我們的孩子必然會以一種輕鬆、積極的心情去對待學習。

二、以情感為主線,抓住關鍵詞句,體驗情感,走進人物內心。

本文的情感線非常分明,餘老師抓住文本中的三個人物,通過品詞析句,引領學生走進小錢、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內心世界,感受小錢身患絕症的絕望和無奈,感受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捨己為人的血濃於水的親情。

餘老師在引導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主要是抓住了“凋零、含苞、綻放”這三個詞語。先讓學生感受到含苞的花朵“充滿無限生機,充滿無限希望”,想象十八歲的小錢會在這丹桂飄香的日子裏做些什麼呢?孩子們想象一切美好的生活、事物都在召喚着小錢。接着餘老師打破這幅美好的畫面,呈現殘酷的一面,讓學生深深地震撼。

但整節課雖然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本較深入,但沒能讓學生迴歸文本進行充分的朗讀,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一大遺憾。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二

一、對讀寫結合的一點認識

讀寫結合是國小語文教學的一個傳統話題,更是一個與時俱進、永遠創新的話題。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協調發展的研究,既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又是一個前沿的課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讀的能力是目的,培養寫的能力也是目的。

國小語文大綱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聽説讀寫的能力。”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內化的吸收;作文是運用,是外化的表達。教師要理順讀寫的關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讀寫的訓練,將訓練真正落實到實處,提高學生讀寫能力。一個完整的閲讀教學過程,不僅要實現從語言到思想,也要實現從思想到語言。長期實踐證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強化體現文道統一和讀寫結合這兩個基本原則。在教學實踐中,要進行讀寫結合的教學,使學生在閲讀教學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運用到作文教學中去。

中年級階段是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讀寫訓練,使學生在閲讀理解文本的基礎上獲得一定的寫作方法,這將對他們的寫作練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設計思路

本單元以“人間真情、真愛”為專題。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台灣青年的骨髓。文章用深情的筆觸謳歌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讚美了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是一篇教育學生感受愛、學會愛的好教材。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二是體會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設計本節課,我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此外,我還力求做到抓住讀寫結合點,把閲讀和寫作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一)努力做到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指導學生理解“凋零”“輾轉”“連忙”“奔波”等詞語的意思時努力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感情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體會詞語的含義;另外,在學習課文3、4、5段時,我引導學生勾畫出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抓住了“這位青年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隔,台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裏涓涓流出??”這些鮮活的形象銘心的場景、抓住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牀旁,”等感情強烈的內容來引導學生體會、交流,在理解這些重點句子的同時,還使學生全身心注入到文本的人物身上,感受人物形象帶給心靈的感動,感受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效地統一,突出了語文教學的特點。

(二)抓住讀寫結合點,培養學生的能力。

1、從讀入手,教給孩子讀書的方法。

以讀促寫還要多做筆記,靈活運用。教師指導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力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在本課教學中,在學生默讀學習課文3、4、5段時,我特別強調讓學生邊讀書,邊勾畫出自己受感動的句子,在書邊用簡短的詞語寫出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養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如果學生能夠長期堅持這樣讀數,他們就會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為自己寫文章積累更多的語言。在學生理解“輾轉”這個詞語意思的時候,我也有意識地介紹了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這對學生平時自己讀書理解詞語意思,積累詞彙還是很有幫助的。

2、抓住重點修辭句子,進行讀寫結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文不在長,佳句則成。一篇文章中若有幾個充滿靈性的佳句,就會錦上添花,畫龍點睛。而這些佳句多是用了一些修辭手法的句子。我們引導學生閲讀文章,就是要使學生讀有所悟,盡得奇妙。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對學生進行指導,使學生懂得像比喻這樣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句子表達得更具體、更形象,鼓勵學生在作文時多多使用。

3、讀寫結合,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有人説作家就是兒童,因為他們都有無限的想象力。那麼在閲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必然的。只有讓學生在閲讀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課文情感,作文中才可能會更有可寫之處,更有可看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幾次為學生創造藉助文本展開想象練習説話的機會,如:想象醫生可能在哪些人中為身患白血病的小錢尋找過骨髓,鼓勵學生仿照“可能在( )找過,可能在( )找過,也可能在( )找過,可是都沒有找到。.。.。.最後終於在( )找到了。”這樣的句式練習説話;想象小錢希望自己的骨髓能給小錢帶來什麼,仿照“台灣青年心裏想着,自己的骨髓會讓小錢_______”練習説話等。這些想象交流既是為深入理解

文本內容服務,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為學生寫話,寫文打下基礎。

在教學最後,我還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讀寫結合。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錢和台灣青年相遇,他們會説些什麼。學生在想象的基礎上得到了作文的素材,為作文創造了條件。

4、體會文章的細節描寫,進行讀寫結合。

在研讀課文,感悟愛心的過程中,學生交流了文中令自己感動的地方。在學習之後,我告訴學生文中李博士和台灣青年令自己感動的地方,都是細節描寫,明確了細節描寫的好處,鼓勵學生在自己作文時也要注意細節描寫。

(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而閲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學生為主體的閲讀教學則是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在本課教學的設計上,儘可能多地考慮到學生理解能力,降低門檻,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讓他們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學反思

由於自己心理素質較差,所以上課時有些緊張,把第五自然段中備課時精心準備地對“突如其來”的理解丟落了;還有在最後理解課題意思後,我原來想問學生:“此時小錢得救了,你們一定也會為他感到高興吧,就讓我們一起再來飽含深情地讀讀大屏幕上的這句話!(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把感情推向高潮,可是我一着急地忘了;還有為了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完整性和情感感悟的連貫性,我沒有讓學生進行詞語運用的練習,感覺還是挺遺憾的。

四、教學收穫

讀寫結合是閲讀教學中最自然最實惠的語言實踐方式,只要我們能在閲讀教學中找準讀寫結合點,把讀與寫有效地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教材,發揮好每篇文章在讀寫結合中的載體作用,就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我在本課教學中,有收穫,有遺憾,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老師、領導多多批評指正。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不斷努力,虛心向大家學習,不斷完善自己。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三

1、在教學中,對中心的理解始終藴涵在課堂教學的始終,但是在最後的解題“跨躍海峽的生命橋指什麼,是什麼架起了跨躍海峽的生命橋?”的時候,顯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這個問題“那涓涓流出的只是台灣青年5%的骨髓嗎?”的處理中,能夠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時光能夠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峽兩岸醫護人員對的愛心都理解得更透徹一些……那在最後的解題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課文講授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感悟。比如“輾轉”一詞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雖然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尋找骨髓的艱難,急迫與曲折。但沒有點出這個詞。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更忽視了這個詞的用法。有老師在點評中説到:老師在文本中發現“金子”,告訴學生這是好東西,更就應把它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會應用它,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在今後的教學中,更加踏踏實實地把課文中的最基本的、最優秀的東西,教給學生。

3、我還想在最後添加一份想象寫話,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小錢對台灣青年、對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説不盡,那份感激我,

(一個剛滿18歲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陽光普照,桂花飄香,

也無法(盡情綻放)。

因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台灣青年),

在罕見的大地震的餘震中,

不顧(對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牽掛),

不顧(自身的安危),

讓那骨髓從身軀裏涓涓流出,

為了海峽彼岸的(那個充滿期盼的生命)。

感謝你呀,

(可愛的)青年,

是你的(愛心)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給了我(生的期望──骨髓)。

讓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陽光中綻放)。

感謝你們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峽兩岸醫護人員,

是你們的(愛心)架起了(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讓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能夠(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飄香)。

千言萬語説不盡(我心中的這份感激)。

讓風中的桂花香帶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設計這道題,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按常規的教學,讓學生進行想象説話:“小錢得救了,他的身體會慢慢康復,他蒼白的臉會慢慢紅潤起來,他的心中必須會充滿了感激,你想他會感激誰呢?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台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台灣青年説些什麼?”學生的語言可能會流於蒼白,情感會流於膚淺。而讓學生一齊來完成這份以詩形式表達的感激,能夠讓優美的詩的語言牽引出學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們的語言表達得到提升;讓學生一齊來完成這份敍事詩,能夠讓學生學習用簡練的語言重敍這個故事的同時,使心中的感悟得到昇華。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教學反思 篇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描述了同一時刻兩個觸動人們心靈的場景:一個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個是不顧危險,抽取骨髓,只為挽救一個並不認識的陌生青年。本課時重點是學習第一個場景,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危情的嚴重,捐獻的可貴。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邊講故事邊出示課本插圖,創設情境,設立懸念,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然後圍繞課題讓學生質疑,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梳理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學習課文。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是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充分的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性。其次,以讀代講,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通過自由讀、輕聲讀、默讀、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錢病情的危險,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尋找合適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礎上再讀課文,以悟促讀,使學生感受到台灣青年捐獻骨髓的可貴。在閲讀中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是學生的心靈受到愛的洗禮。此外,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也是每節語文課必須考慮的問題,本節語文課中首先讓學生藉助工具書獨立學習本課生字詞,把握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閲讀的能力。然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究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從而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也存在着許多不足和遺憾,首先,我覺得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若在講課時能通過範讀,以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朗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對資料的整合運用不夠充分,此外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沒有留給學生充足的寫字時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五

《醜小鴨》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在讀中體驗和感悟。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引導他們自主閲讀,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的情感。讓孩子們透過聲情並茂地朗讀,如:“從什麼地方讓你感受到醜小鴨的醜,讀出它的醜”、“讓我們也當一回醜小鴨吧,讀出你內心的孤單與可憐”,讓他們純真的心靈與醜小鴨的完美心靈產生共鳴,使醜小鴨的情感,醜小鴨的精神就真正走進了孩子們的心靈。從整堂課的表現來看,學生個別讀挺出色,但羣眾朗讀今後還需加強指導和練習。

第二,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成功的是在教學中能多次設計拓展延伸。在體會醜小鴨的丑時,我拓展了説話訓練:醜小鴨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那其他的小鴨子的毛(,嘴巴(,身子(呢設計本意是透過説話訓練,把醜小鴨和其他小鴨相比,尤其是跟其他鴨子的美比較,突出醜小鴨的醜,其次再講其他鴨子的説話訓練,又是對文本語言的一次學習和運用。在課堂上,學生出乎意料地把其他鴨子的話説的很好,又如在理解醜小鴨變成天鵝的過程時,透過填寫表示季節的詞語,讓學生一看便知,它經歷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又有那些遭遇呢此處設置了一個疑問,能使學生對醜小鴨的不幸遭遇及他對完美生活追求和嚮往精神有進一步的學習願望。

這節課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對生字的教學上有點“蜻蜓點水”,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也就是識字教學,這節課中對於生字的識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個性是有些生字如“葦、孤”在讀音上要引導學生注意,另外對生字還能夠運用多種方法或者遊戲去識記,但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好好的處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把握好這一點,以後的教學中合理的利用每一分鐘,做到課堂的高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六

李雪瑩老師為我們撩開了第一課時的面紗,那麼第二課時又該怎樣呈此刻學生面前,怎樣上才能使第二課時更具有實效呢?為此,我想透過《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來探尋第二課時的佳徑。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透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完美的情感以及台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讀,抓住重點詞句在讀中感悟。

一、抓住“靜靜地”,體會不平靜,感受人與人之間完美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和“台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兩句話為切入點。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

台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我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是因為他明白小錢正期盼着他的骨髓。那裏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着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讀這一點的時候,我用“周圍的環境能靜嗎?”和“他的內心能靜嗎?”兩個問題來襯托出那位台灣青年的不平靜。將台灣青年一心為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能夠不顧自我生命的安危,能夠把自我的家人拋在腦後。透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閲讀、自主品讀、讀寫結合體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三,整合學習資源,使學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資料,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台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台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線圖,體會他無私奉獻,急人之所急得醫德高尚醫德。

四、不足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我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最先提出了轉變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式的學習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和以書本為中心的局面。

作為新課改研討課,我必須要在這方面進行嘗試。課前學生去搜集有關奧斯威辛集中營的資料,加深對納粹罪惡的瞭解,學生蒐集的過程本身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蒐集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自己的思考;同學小組內交流材料,並選代表課上展示最讓本組同學震撼的一張圖片,體現了合作交流;課上同學根據自己的閲讀體驗,提出問題,生生互動,互相啟發;探究學習,是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並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問題的答案的學習方式,本課中我也給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教師在這堂課上起到了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着的作用。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篇八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台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牀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着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台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台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着生命危險,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像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我在教學時,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一、以讀為主,體會課文的情感。

讀是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課堂伊始,我就讓學生初讀,把課文讀通順正確,重點讀好課文的第2段。這段不僅生字詞多,難以讀通順,而且正是這節課研讀的重點;接下來輕聲讀,想想課文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瞭解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接下來的帶問題默讀,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的情感,引起學生和作者的共鳴。最後的彙報讀更是學生情感的抒發,內心的感受。讓學生每次的朗讀都是為品讀文本而服務,層層遞進。

二 、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學生體會文中的感人之處。

學生在初讀課文後,我便出示幾個關鍵詞。如“凋零”“含苞”“綻放”“輾轉”“沉着”“奔波”“連夜”等詞語,讓學生體會李博士的勇敢,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受台灣同胞不顧個人的安慰,一心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開課文最動人的場面的教學,讓學生感悟到課文的感人之處。

理清文章主線後,我就讓學生找找課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動,此時主要要求學生順文本思路,聚焦課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要分析一個人的內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這個句子作為重點句進行解讀,目的是讓學生走進小錢的內心。讓學生敏鋭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謝、綻放”學生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小錢病情嚴重,體會到了他的無奈,體會到了他的痛苦。

教學中,以“讀”做肉,以“情”注血,讓學生在人文關懷下感受語文課堂教學的魅力,讓學生在情感的薰陶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反思這節課,存在着許多的不足與遺憾。比如在課文講授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學生已經對關鍵詞語的感悟到位了,但沒有及時進行朗讀訓練,致使錯使了朗讀訓練的良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999年的真實的故事。語言樸質而生動,洋溢着濃濃的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台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向李博士一樣的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從而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

在設計教學時,我主要圍繞以下幾點展開:

1、理解詞語。通過這段時間的瞭解,學生沒有理解詞語的方法,於是我就想把“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這個訓練加進來,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詞語。例如,“凋零、花 苞、綻放”這三個詞,學生都知道他們是描寫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瞭。於是就把這三個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在體會“18歲,是個美好的年齡”基礎上,明白這三個詞在文中是在寫小錢的生命,馬上就要結束,進而理解小錢的不幸。

2、概括主要內容。對於中年級的學生來説,用簡練的話概括主要內容是個難點。針對這篇文章來説,學生很難概括完整,於是我就想如何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困難。仔細 研究發現,只要抓住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們之間的發生的事情就簡單多了。於是,在教學中我就確定這樣分兩步走,通過老師的板書,給學生一個扶手。 從課堂上來看,對於課文內容的概括,學生也真正的經歷了一個從不會到會的過程。

3、以感動展開重點段落的學習。我先讓學生找找事情發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過後,餘震不斷的危險情況下發生的,然後再找出令自己感動的語句?隨後給學生充 足的時間自主研讀、自我感悟。學生以中國台灣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現為研讀點,獨自閲讀、獨立思考。在學生交流之中,引導學生想象手術的情景,從詞、句中體會不同 人物的心理,從而帶領學生深入的體會課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鳴。

4、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 經歷了一次次與文本的對話之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已經很深入了,如何引導學生從文本中走出來,慎重考慮之後,我決定不用課文後面的設計——我們來想象一 下,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台灣青年相遇了,他會對青年説些什麼,而改為寫感謝信。因為這個訓練,學生思維的空間更廣闊,而且會使學生收穫更豐富的 情感。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反思

一、解讀課題

1、説説海峽這個詞的意思。

2、橋具有連接的作用,那麼課文中的這座橋把誰連接在了一起?

3、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4、解決問題:橋把誰連接在了一起? 小錢——青年

李博士

醫護人員

設計意圖:這樣的板書設計原本是想讓學生把這條線理得更加清晰一點,這座生命橋不僅存在於小錢與中國台灣青年之間,也存在於小錢和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之間,這不僅是幾個人的生命橋,這也是兩岸同胞之間的一座生命橋。

教後反思:學生在理這條線時未能很好地體會到兩岸這個層次,後來,聽小郭老師一分析,頓時茅塞頓開。我沒有把“中國台灣”與“大陸”這兩個關鍵詞出示,而且也沒有出示“海峽”具體所指代的區域,因為沒有視覺上的明確,必然也就沒有了腦海中的明確。

二、解讀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時30分,陽光灑滿了美麗的杭州市,桂樹還沒有開花,晨風中已經飄來甜絲絲的香氣。這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這一刻,杭州的小錢正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理解句子: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從“靜靜地”這個詞中體會到什麼?(病情嚴重、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通過朗讀相關的語句進行體會,並反覆練讀這個句子。

病情嚴重:你從哪裏體會到的?相關語句:這個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朗讀句子體會。

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相關語句:小錢是幸運的,幾經輾轉,終於在中國台灣找到了這樣的人。

因為有了這樣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麼他的內心會想些什麼呢?

讀句子體會。

設計意圖:對小錢的心理進行一個剖析,讓學生知道雖然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但他的內心卻是不平靜的,他的病情嚴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實他的內心是豐富的,他具有對生的渴望。正因有了這份渴望,才有了後面那一個感人的場面。

教後反思:小錢病情的嚴重學生有體會,但是對於他對生命的渴望與期待卻不是很明確,這需要老師反覆的引導,而且這次課讀的東西相對少了點,致使學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礙。

☆ 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就在此刻,海峽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讀句子。

當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時,外部的環境是怎麼樣的呢?(餘震不斷)出示地震錄象,讓學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當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時他的內心會想些什麼?

⒈擔心他的家人;相關語句出示

⒉擔心自己的生命危險;

⒊惦記着大陸彼岸的小錢。你從哪裏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擔心自己的家人,擔心自己,為什麼他還是那麼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為什麼他要那麼堅定地躺在病牀上。

練筆:此時此刻,他的內心會怎麼想呢?

是呀,他的內心充滿了對小錢的一份愛、一份承諾,因此他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反覆練讀:他很擔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卻——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他也很擔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舊——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他為了小錢能夠早日得救,他甘願——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終於青年的骨髓從身體裏涓涓流出,你彷彿看到小錢的生命如同     。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當時青年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但是為了大陸彼岸的這位小錢早日得救,這位青年甘願冒着死亡的危險,完成手術。

教後反思:在上這位青年的內心時,我明顯感覺自己的思路很亂,特別在處理青年矛盾的內心時,由於學生沒有答到點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該如何引導,結果,這個矛盾就這麼過去了,青年的內心戲就這麼簡單過場,可以説“雷聲大,雨點小”,後來反思一下可能自己還沒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舊停留於表面,而且讀的內容仍舊很少。這是要我好好改進的。

三、小結

這座生命橋的跨越不僅有這位青年的愛,還有李博士以及醫護人員的愛,還有海峽兩岸很多的愛,正因為有了那麼多的愛,這座橋才顯得更加堅固。那麼下次課我們就來解讀博士以及另外人的愛。

總反思:這堂課下來,感覺比第一次上得順一點了,思路清晰一點了,但是很多細節的東西還是沒能很好地處理。朗讀還需要再多一點,畢竟學生的悟性就是從朗讀中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