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78W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一

<<雲雀的心願>>   教學反思

上完了三節課後,指導教師與聽課的成員對我這次的教學進行總的點評。他們一致認為這篇課文的導入環節做得不是很好,有點生硬。指導教師還説在教學中應給多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説,讓他們學會從課文找知識、從課文掌握知識。事後我自己也對《雲雀的心願》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覺得這次教學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不當,沒有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國小生都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沒有考慮到這方面,把導入設計成讓學生來猜猜雲雀的心願是什麼?這一設計是想讓他們帶着他們所猜的心願來閲讀課文,看看雲雀的心願和他們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結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學生們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雲雀的心願説出來了。出這一問題主要是學生們在預習課文時已經知道雲雀的心願了,這顯然引不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慾望。

(2)沒有讓學生説,而是代替了學生説。

在對課文進行分段落時,沒有放手給學生。這一部分的教學都是學生在我的牽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説出來的,這不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因而這三次課下來都是我所説的多,學生説的機會很少。如果在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自己去歸納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機會讓給學生説,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那麼教學效果也許就會好些。

(3)忽視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知識、掌握知識。

這次教學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要從教學中的每個細節去培養的。比如先舉手後回答問題、要善於從課文中找知識等。這些我都在教學中無意識地忽視了。如有一處提問學生:“描寫雲雀的心願是在哪個段落?”學生回答:“第十四段。”學生回答到這我就停止往下問而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如果我能繼續追問“哪些句子是寫雲雀的心願的?劃出相關的句子。”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且也能使他們加強記憶力,從而掌握課文的知識。

(4) 朗讀指導不當,過多地採用自由讀、小組讀的形式,忽視了全班齊讀。

學生在自由讀、小組讀的時候沒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沒能從朗讀中體會出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害性。這主要是我在教學中沒能很好地起到範讀的作用。

這次的教學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習慣、學情、班級常規等情況來設計的重要性。《雲雀的心願》的教學設計沒能考慮到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沒有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自己也沒有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沒能調動課堂氣氛。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學技巧而造成的。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二

《雲雀的心願》是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中心句,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它們去旅行一圈。一起看到了漫天飛舞的黃沙,目睹了氾濫成災的洪水,感受到了森林的涼快,這些現象讓學生知道:“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森林可以保護土地,可以防沙護林,可以蓄水防洪,還可以調節氣温。我以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心情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助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起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同時還讓學生説説,自己在大風中走時的感受?體會風沙給我們帶來的壞處。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讓學生 看有關洪水的圖片,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心情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教室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森林的作用“調節氣温”。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多種形式的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文章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因此,我就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男女生進行朗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默讀。最後讓學生共讀雲雀的心願。

四、句式訓練,強化語言表達能力

有效的句式訓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可以……也可以……”讓學生練習造句,既讓學生鞏固了對森林作用的理解記憶,也讓他們在口頭造句時鍛鍊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五、把課後問題融入到課文中。

對於蘇教版教材,課後的問題一般很重要,所以在備課時,我努力把課後習題,很自然的融入到課文中。

上完課,自己感覺還不錯。呵呵,繼續努力。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三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針對教材的特點,我抓住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抓住線索,理清思路

雲雀的心願是到沙漠去種樹,讓沙漠變成綠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願呢?因為小云雀認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然後讓學生跟着雲雀一起去看看。抓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這條主線展開教學,並且以雲雀媽媽和小云雀的心情變化這條暗線作為輔助,這樣就使主題凸顯了,幫助學生把握重點。

二、聯繫生活經驗,加深理解

比如,當雲雀們飛到沙漠上空時,我先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和雲雀一起飛到沙漠上空。試問學生看到了什麼?學生各抒己見,説出了心中的沙漠。這樣不但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 。當雲雀飛到大河上空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看書上的插圖,用自己話説説大河怎樣?心情怎樣?這樣學生不但走進了雲雀的心裏,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提高。當雲雀飛到森林的時候,我讓學生説説家裏面空調的作用,這樣學生就很自然地理解了“為什麼稱森林是空調器”。 這樣他們就能在情景中感知砍伐森林的危害,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讓他們有感而發,並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以此表達心中的願望。

三、體驗心願,進行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通篇採用擬人化的寫作方法,融科學知識、優美語言、思想啟迪於一體,生動有趣,富有藝術魅力。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有感情的朗讀中體會到森林的重要。

首先是找到雲雀們飛到沙漠時看到的情景後的一番對話,用不同的符號畫出他們的對話,然後教師出示相應的畫面,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有感情地讀出對話,(指名讀,引讀,齊讀等。)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在讀他們飛過大河的對話時,讓學生同桌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朗讀,檢查時再出示相應的,讓學生讀。最後飛回森林的對話讓學生自己讀,教師再出示相應的檢查讀的情況。我覺得通過讓學生先感受雲雀的心情,再指導讀——同桌互讀——自己讀,體現了由扶到放。

我在指導學生讀的時候,雖然有的學生已經是讀得相當不錯了,但我指導讀的時候每一次要求落實不夠到位。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四

上完了三節課後,指導教師與聽課的成員對我這次的教學進行總的點評。他們一致認為這篇課文的導入環節做得不是很好,有點生硬。指導教師還説在教學中應給多點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説,讓他們學會從課文找知識、從課文掌握知識。事後我自己也對《雲雀的心願》這篇課文的教學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覺得這次教學的問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導入不當,沒有引起學生的學習慾望。

國小生都有課前預習的習慣。我在設計導入環節時沒有考慮到這方面,把導入設計成讓學生來猜猜雲雀的心願是什麼?這一設計是想讓他們帶着他們所猜的心願來閲讀課文,看看雲雀的心願和他們所猜的是不是一致?結果令我想不到的是學生們根本就不用猜就直接把雲雀的心願説出來了。出這一問題主要是學生們在預習課文時已經知道雲雀的心願了,這顯然引不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慾望。

(2)沒有讓學生説,而是代替了學生説。

在對課文進行分段落時,沒有放手給學生。這一部分的教學都是學生在我的牽引下跟着我的思路把答案説出來的,這不能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因而這三次課下來都是我所説的多,學生説的機會很少。如果在教學時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課文、自己去歸納段落和段落大意,把機會讓給學生説,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學習那麼教學效果也許就會好些。

(3)忽視讓學生從課文中找知識、掌握知識。

這次教學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的學習習慣是要從教學中的每個細節去培養的。比如先舉手後回答問題、要善於從課文中找知識等。這些我都在教學中無意識地忽視了。如有一處提問學生:“描寫雲雀的心願是在哪個段落?”學生回答:“第十四段。”學生回答到這我就停止往下問而轉入下一個教學環節了。如果我能繼續追問“哪些句子是寫雲雀的心願的?劃出相關的句子。”這樣做不僅能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知識點,而且也能使他們加強記憶力,從而掌握課文的知識。

(4) 朗讀指導不當,過多地採用自由讀、小組讀的形式,忽視了全班齊讀。

學生在自由讀、小組讀的時候沒有做到真正地投入感情,也沒能從朗讀中體會出破壞森林給人類自身所帶來的危害性。這主要是我在教學中沒能很好地起到範讀的作用。

這次的教學還讓我深深地體會到每個教學環節都要緊密結合學生的習慣、學情、班級常規等情況來設計的重要性。《雲雀的心願》的教學設計沒能考慮到這幾個方面的因素。因此,教學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也沒有很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自己也沒有能力對教學過程進行調控,沒能調動課堂氣氛。這些都是自身所掌握的人文知識太少了,以及缺少教學技巧而造成的。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五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呼籲環保的童話故事,通過雲雀媽媽帶着小云雀在外遊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告訴我們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呼籲我們要植樹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語言通俗易懂。 第二課時,我將教學目標定為突破重點句子“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引領全文教學,從而讓孩子們瞭解森林的作用,認識保護森林的重要。 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説説“雲雀的心願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心願?”當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課文,找到答案“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時,我以此導入全文的教學“為什麼説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呢?讓我們跟着小云雀和它媽媽一起去看看吧。”。接下來小組同學根據課前預習進行討論交流。在小組展示的時候,學生們主要從這麼幾個方面展開了回答: (一)保護土地 通過視頻瞭解目前土地沙漠化正在越演越烈,給人們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然後拋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學生很容易從雲雀媽媽的話語中得到答案,——由於人們的亂砍濫伐。最後請他們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學完這一部分之後,我開始引導進行學法的總結:通過抓關係認識了沙漠環境的惡劣,同時也歸納了森林的作用,最後又進行了有感情地朗讀。 (二)合作學習——蓄水防洪 接下來,小組開始合作學習描寫大河的這一部分,氣氛非常好,每個人都參與了其中。在交流的時候,也能夠抓住“水位很高”、“渾黃”、“脱韁的的野馬”、“咆哮”、“沖垮”、“淹沒”等詞語體會此時大河的兇猛、兇險、所帶來的災難之大,用一個詞來表示就是“氾濫成災”。 (三)自主學習——調節氣温 有了前面學法的鋪墊,再加上這一部分本身就比較簡潔,所以這一部分的教學可以説是水到渠成。 但我相信,長此以往堅持學法的指導,學生必將成為學習的主人。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六

《雲雀的心願》蘇教版四下課文,這是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氾濫成災,心裏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後,小云雀明白了保護森林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既有故事性、趣味性,又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根據這個特點,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第一,理解課題,抓住文章的中心——雲雀的心願是什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心願?

第二,講故事,明條理。小云雀和媽媽外出,看到了什麼?產生什麼想法?

第三,明道理,講心願。森林如此重要,要多植樹,保護環境。

尤其在講到森林重要性的時候,讓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環境和以前的知識:夏天樹下涼快;鐵路旁種植樹木,減少噪音,有利於人們健康;森林裏的空氣很清新;樹多了,灰塵少了等進一步瞭解:森林太重要了!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確破壞森林的重要性,我佈置這樣一項作業:辦一份“保護環境,珍愛森林”的手抄報。

這堂課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以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局,讓學生講述。所以學生的朗讀很少。下節課補上。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七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科普童話,是一篇非常人性化的童話。主要講小云雀跟着媽媽飛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後,有的地方變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洪水氾濫成災,聽了媽媽的話,知道了森林防沙蓄水的作用。回到森林後,它又明白了森林有調温的功能。於是,它有了一個心願:到沙漠裏去植樹。本文藉助童話體裁,將雲雀人格化,借雲雀表達了人類美好願望。

對於這一課的教學,我藉助課件,通過自己的描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這都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樹木而受到的懲罰。語文情境教學情感性是關鍵。知識的傳遞不應該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識、冷冰冰的思想,學生是不會接受的,即使強制接受,也是暫時的。知識的傳遞伴隨着濃烈的感情,才能達於學生的心胸。也只有飽和“感情的知識”,學生才樂於接受、理解、記憶和運用。如在我的生動描述下,學生看了觸目驚心的畫面,很自然能感受到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從而更真切的體會到森林的作用大。教師的感情是火種,能點燃兒童感情的火花。課堂上,我把自己放到創設的情境中,使自己的“情”與課文的“情”融為一體,並能把這種“情”傳導給兒童,激起他們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感悟課文語言文字的內涵。第二,在指導朗讀上,我引導學生以男女生、分組、師生這些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讀,體會雲雀的不同語氣,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另外還指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個別讀,齊讀等形式讀中感悟沙漠和洪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大以及森林的作用大。第三,注重語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篇課文主要讓學生認識森林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及破壞森林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八

這篇故事以擬人化的手法,以描寫人物對話為主要形式,寓環境保護的科學道理於有趣的故事中,便於學生閲讀感知。課文主要部分是小云雀和雲雀媽媽的對話,因此,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學習方式是比較恰當的。分角色朗讀也是練習朗讀的一種重要方法,目的在於讓學生進入角色,進入情境,較好地把握語言包含的情感,從而較快地讀好語言材料。

本節課中,教師兩次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第一次是在指導理解第1—~4節後,同桌分角色練讀第3、4節,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雲雀媽媽,學生基本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第二次是學完全文後,三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小組內明確分工:一人讀旁白,一人一人扮小云雀,一人扮雲雀媽媽。但學生合作練習朗讀時,都只顧自己讀,很少去認真傾聽他人的朗讀,更沒有去評價、修正他人的朗讀,所以小組展示的時候,沒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效果不夠理想。當然,教師在組織學生理解感悟人物語言時還不夠到位,浮於表面,這也是原因之一。

建議:

一、教師要參與合作朗讀

教師可以先扮“雲雀媽媽”的角色,和學生對話朗讀,以作示範,再讓學生與同桌配合練習分角色讀,並組織交流或比賽,師生共同評議,促進提高。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評讀能力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善於傾聽,對他人的發言能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才能是一個積極互賴的小組。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九

《雲雀的心願》是一篇呼籲環保的童話故事,通過雲雀媽媽帶着小云雀在外遊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告訴我們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呼籲我們要植樹造林。文章富有童真童趣,語言通俗易懂。 在教學時,我立求完成這樣幾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通過聯想法、找近義詞法、抓關鍵字理解詞語的方法理解漫天飛舞、埋怨、亂砍濫伐、氾濫成災、貧瘠等詞語。 3、通過第二大段的學習指導,總結學習方法,並以此方法自學第三、四大段。 4、學習課文重點段第10小節,理清雲雀媽媽説理順序,能有序地複述森林的蓄水作用,並進行生活拓展,利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進行説話訓練。 5、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能有條理地説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的原因,體會人類植樹造林的美好心願,增強環保意識,滲透科學發展觀。 在設計教案之初,我思考着能否在學生理解詞語的基礎上,教學生一定方法,這樣的話,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就可以很自然地運用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嘛。為此我特意選擇了漫天飛舞、埋怨、亂砍濫伐、氾濫成災、貧瘠這六個重點詞語的學習,並琢磨着這六個詞在理解方式上的異同,後來,我發現,漫天飛舞、貧瘠這兩個詞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景,自然就理解了。埋怨這個詞,我覺得平時學生經常用的找近義詞的方法肯定也沒有問題。而亂砍濫伐、氾濫成災這兩個詞的理解,我認為這是我本節課要着重指導學生掌握好的兩個詞語,為此我查了字典,發現字典上“濫”字就兩種意思:1、江河湖泊的水溢出;2、過度,沒有限制。嘿,這不是特意為本文準備的嗎?為些我設計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選擇“濫”相應的意思,學生很快就作出了準確選擇並能很好地説出“亂砍濫伐、氾濫成災”的意思。對此環節的設計,從學生上課的反映來看,我個人還自以為是成功的。 《學記》有云:“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説的就是:高明的教育者只教給人應該怎樣做,告訴他做的標準、方法、步驟,而不是代替他們去學習。在語文精緻教學中,我認為,有目的有計劃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直接教給他們現成的知識,或直接幫助他們學到知識要有效得多。學生一旦掌握了精妙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將大幅增大學習成功的機率,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加輕鬆、有效,有助於增強其學習的興趣與學習自信心,而且由於能從中享受到學習活動的快樂,便會強化學習動機,更加主動、努力地學習。在解讀教材時,我就發現《雲雀的心願》這一篇課文結構非常清晰,小云雀和媽媽分別飛到沙漠上空、大河上空、森林裏,看到了不同的景象,產生了不同的心情,發現了森林的重要作用。為此我設計了教-扶-放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二大段教學生劃雲雀看到的景象,談雲雀的心情,體會森林的作用,最後以“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____________。”作結。第三段由於是全文的重點段落,所以上課伊始,我讓學生總結了第二段的學習方法,然後扶着學生學習。到第四大段時,我則是徹底放手,簡單讓學生交流了學習結果。這樣一步一步學下來,最後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完成“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_________,可以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這一填空時,大多數學生都舉手要求回答時,“能有條理地説出‘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的原因”這一目標的達成就水到渠成了。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就閲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其實閲讀是寫作的基礎。是寫作的積累,寫作是閲讀的目的,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總法方設法把握閲讀與寫作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為此我把第10小節作為了教學的重點段落,先讓學生讀第10小節,然後通過填表格的形式説説森林的哪些部分可以蓄水,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條理的複述雲雀媽媽的這一段話。再分析“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庫嗎?”這句話的寫作特色。最後總結第10小節在寫作上的特色:先總的説森林是可以蓄水的,然後按從上到下的順序具體地説怎樣蓄水,再用反問的語氣作總結。按照總——分——總的順序説的。然後鼓勵學生寫文章時也要學習這樣的方法有條理去寫。同時抓住這一段中“可以……也可以……”一句的句式,一方面説説“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為它可以_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另一方面,我安排了一個拓展環節:“同學們是不是生活的有心人,注意到什麼事物不止一種作用呢?或者一個問題有兩種不同解決方法呢?用這一句式來説一説。”我還提供了一定的語境,如手機、電腦的作用,課間、自修課時,某道數學題目等等。這樣的設計既為有條理地説説為什麼“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作好了鋪墊,也完成了課後第四題要求造句的目標,可謂一舉兩得。 至於感情朗讀這一要求,我則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訓練。 課文最後,我本打算讓學生説説森林的其它作用,並讓學生為樹幹添上樹枝,寫上森林的作用,但由於時間關係就刪減了。還有倡導學生植樹造林時,我讓學生聯繫學過的第一課《走,我們去植樹》,使學生意識到課文前後的一個內在聯繫,本打算要朗誦一下的,也沒時間,結束地比較匆忙。 縱觀全課的教學,我認為,預設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但在一些環節的處理上不盡如人意。在拓展延伸的部分,因為受時間關係,結束得比較匆忙,相比之下,在指導朗讀第三、四自然段時的時間就花得太多了一些,這樣也導致了分角色朗讀有些倉促而沒有進行更多層面地讀。因此我認為,在教學環節上還應做適當的調整,上課的節奏可適當加快。

《雲雀的心願》教學反思 篇十

每一次上完課,我都會問自己:你進步了嗎?我對自己沒有嚴格的要求,只是希望,每一次都能進步一點點。回身看這一次教研活動執教的《雲雀的心願》一課,我欣然地發現,這一次真的進步了“一點點”。這種“一點點”主要體現在自身的教學意識中。這種所謂的“教學意識”,我只是簡單地理解為“我想要這麼做”。

我想要讓課堂有一個大問題。記得去年上公開課的時候,高語組的老師們給我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意見就是“設計要集中”。是的,設計不集中,我的課堂就會非常散,學生所要掌握的知識也會顯得比較凌亂,這在無形之中會造成學生的學習壓力。記得在那一次教研活動之後的每一堂課,我都試圖以一個大問題去引領課堂教學。有了大問題的領導,課堂教學便有了中心,避免了“散”。潛移默化之中,似乎已經並不需要去有意設計,教學已經習慣圍繞中心而展開。就像這一次執教的《雲雀的心願》,緊扣住“森林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一中心,層層推進,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開口説話。我喜歡“熱鬧”的課堂,我所理解的“熱鬧”是要讓學生張開嘴巴説話。上課伊始,我就通過ppt出示了相關的短語(也包括詞語),或者讓學生把短語連起來説一句話,或者讓學生運用其中一兩個説個文中的比喻句,變換不同的形式,目的卻只有一個,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張開嘴巴説起來,在説話中開始新課文的學習。在課堂設計中,運用示意圖引導學生説一説“森林水庫”的由來,也是我有意想讓學生説一説,幫助他們在説中理解“森林水庫”這一概念,這也是課文的一個教學難點。“説出來了,其實一點都不難”,這是我希望達到的目標。

我想要提高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我記得遇到課文中難理解的詞語,我都是現場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雖説是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希望他們養成勤查字典的習慣。但是久而久之,我發現,動作快的永遠是那麼幾個人,而小孩子的好勝心理也往往讓他們在查到意思的時候馬上報出答案。這部分同學是記住了詞語的意思,但是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説,這種理解是不深刻的,他們會很快就產生遺忘。這種有效面太窄了,並不適合我在教學中一直用下去。對此,我轉變着方法,通過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孩子理解詞語的意思。本課中,在理解“漫天飛舞”一詞時,我是通過圖片的展示去加深學生對詞語的印象,而沙漠中黃沙飛舞的景象,也體現着“沒有水,沒有莊家,幾乎沒有植物”的環境,順勢引出“貧瘠”一詞,相信學生對“貧瘠”一詞的理解應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要促進課本中知識之間的遷移。課本編排的科學性不僅體現在每一個單元的各篇課文當中,也體現在整本課本的聯繫中。第十九課《雲雀的心願》與本冊教材的開篇課文《走,我們去植樹》相應成趣,都告訴了我們植樹的重要性。《走,我們去植樹》是一首詩歌,孩子們早已背得朗朗上口。在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用“可以……也可以……”説話時,我結合之前詩歌的內容,讓學生通過句式説一説森林的作用。“可以染綠祖國美麗的版圖”、“可以送來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把第一課中背誦的內容全部都搬了出來,有效地完成了知識的遷移與運用。

課堂教學中,我踐行着我的“我想要這麼做”。這些“我想要這麼做”是在我的一次次課堂教學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希望他們會越來越豐富,更好地指導我的教學。這些是一種淺淺的意識,每一次都會在教學設計中無意地涉及;亦或者説,這些意識又是強烈的,因為它們指引着我與領孩子們走進一篇篇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