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花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52W

花鐘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花鐘》教學反思 篇一

老師們,在我們看了《花鐘》一課以後,相信老師們都會為教者精彩、實在的課堂呈現所打動,正是教師匠心獨運的導學設計,為學生高效率地學習創造了可能。對於一些精彩的課,許多時候,我們會情不自禁地帶入自身的經驗積累,大都會有這樣的感歎:哎!這樣的設計我怎麼沒有想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向有限的教學時間要質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就需要我們不能滿足於對教材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和掌握。一位老師,對教材、對學生的瞭解越深入,越是能做出更為科學的設計。要引導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教師首先要深入地與文本展開“對話”。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相互之間是平等的,既要充分尊重文本,認真鑽研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恰當的教學目標,又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紹了不同的花卉開放的時間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紹了不同植物開花時間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講植物學家利用花的這種特點製作了有趣的花鐘。單獨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年段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但是,對於三年級上期這個特定的年齡段,根據課文在整個教材中的位置,我們需要確定這篇課文在發展學生語文素養方面應發揮的具體作用。根據教材的位置,結合課後的生字和練習,教者對教學目標有了這樣的“定位”——通過該課的學習,學生要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爭奇鬥豔、芬芳迷人、豔麗、甦醒、嬌嫩”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讀懂課文內容,激發學生觀察興趣,初步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認真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其中,難點是“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學習用不同的説法表達同樣的意思”。

確定了以上教學目標以後,李老師是怎樣制定科學的導學方案,以促使目標的達成呢?我認為特別值得我們關注的有三點,教材內容的處理、訓練點的設置和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1、教材內容的處理。

在《花鐘》一文的教學中,我們看到,李老師將教學過程分為兩個課時,我們看到的這一課是第一課時,教者主要引導學生學習了生詞,課文學習的重點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學詞學句。從這一課時的整體上看,李老師設計了六大環節:(1)初讀課文,理解大意;(2)學習生詞,欣賞詞句;(3)依託文本,理解運用;(4)品位詞句,當堂積累;(5)修建花鐘,引導探究。本來李老師在開初的設計中還有一些環節,比如背誦課文、介紹花鐘等環節,後來根據實際情況做了適當的調整,這也叫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上述這些教學環節,既有前後關聯,又有層次推進。這一課從對花鐘字面意思的理解——“花鐘是用花草做成的鐘”,隨之瞭解花鐘是“把鐘錶的機械結構設置在地下,將花卉之美同鐘錶的工藝結合在一起”,繼而進行紮實有序的感悟和訓練,讓學生參與實踐,明白真正的花鐘是“不需要指針”的,最後讓學生帶着探究的慾望走出課堂,一氣呵成,讓人感動的不只是花卉之美,而是感動於教者與文本、與學生的深入“對話”,感動於這樣精巧的設計!

2、訓練點的設置。

要讓學生在語文素養上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沒有科學的“訓練”是不行的。那麼,何謂科學的訓練呢?我的理解是,必須注意訓練內容的難易和分量,體現訓練的層次和角度,把握訓練的節奏。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李老師有“三個結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將字詞句的學習、理解、運用結合起來,使語言文字的訓練紮實、有序。拿生字詞的學習來説,一開始,讓學生在文中劃出生詞認讀,然後是在課文中讀,接着在屏幕上出現生詞,離開拼音讀,隨後讓學生找一找在課文中哪些詞語是用來描寫花的,到後來看看課文中那些描寫花色的詞語等等。二是將字詞的學習與特定的語言環境結合起來,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不是孤立地學習字詞。我們看到,教師多次提醒學生到課文中去理解字詞,這樣就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豐滿起來。第三是將積累運用與課文的學習結合起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足見教師對語言積累的重視,敢於在課堂上利用時間讓學生進行語言積累並進行方法的引導,對我們當前的語文課堂,應該很有啟發。同時,在積累的時候,老師注意了對生字書寫的引導,老師説:“我想你們應該把這兩個詞抄在積累本上,要注意看清田字格中這個字的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學策略的運用和教學手段的選取。

對於教學策略,上面其實已經談到了一些。在第一課時,則採用讓學生“感悟”、“體驗”的方法去理解字詞,避免了空洞的説教。(舉例:比如“豔麗”、“淡雅”、“嬌嫩”、“舒展”等詞語的學習)後面安排了學文以後讓學生動手製作花鐘的活動。這個活動之所以好,就是因為活動不是形式上讓學生“熱鬧起來”,而是以課文學習為基礎的真正的語文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和鞏固學到的`知識,進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讓孩子帶着問題走出課堂。另外,熟悉課件製作的老師們都知道,這一課中使用的信息技術手段是比較簡單的,而這些簡單的手段直接指向語文學習。比如,屏幕出現花,讓學生叫花名,隨後在直觀的形象感知中理解豔麗和淡雅的意思,幫助學生學習語言和內化語言。這樣的例子本課教學中還有一些。

有老師把教學設計提到課程策劃的高度,我是贊成的。要使課堂發揮儘可能大的效益,必須做到精心的策劃——而這都需要教師與教材,與學生展開深入的“對話”!

三年級語文《花鐘》的教學反思 篇二

《花鐘》一課按照“歸納現象——揭示本質——實際運用”的思路,説明一天之內不同的花會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最後植物學家修建“花鐘”,其做法很奇妙。本堂課着重第一自然段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不同的花開放時間是不同的,並設計“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為教學題目,為了讓語文課堂教學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是由於對課標研讀不深,教材鑽研不夠,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對教材把握不到位

課堂的教學還是要有自己的方法,學習了很多老師的教學,但不能學到其“神”,以致於出現依葫蘆畫瓢的現象。對於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説,修辭手法是其學習的重點,尤其是比喻、擬人常用的修辭。本課形容花朵開放的詞語或短句,很多都用了擬人的手法,因此應該重點講解。但是由於設計時過分注重作者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現花開,所以教學時的重點變成了不同的表達,但就不同的表達中是用了擬人的修辭原因這點,沒有給學生講,出現了重大失誤。

圍繞“同一個意思,不同的表達”這點,課堂引入時出示了張秋生的《“死”了十二次》,讓學生髮現文章的形容詞太單一死板,之後學習文中作者對花朵開放的不同形容,發現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説法,最後再次出示《“死”了十二次》,讓學生學以致用,把“死”變為“活”。但是對學情的把握不到位,最後的思考太難,應該給學生與花朵接近的事物,不能一下子跳到人的角度。

二、情境引導不夠

課前的準備不夠充分,老師的引導十分重要。《花鐘》一課有很多形容花朵美麗開放的句子,美美的句子就要美美地讀,而且是應該以讀代講、以讀促悟,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自然而然地體會花的美。並且學生的想象感悟也很重要,不能只靠圖片展示,要讓學生進行想象,腦海中要有畫面感。這樣才能帶出有感情的朗讀。

三、提問有效性不夠

課堂不提無意義的問題,不提模稜兩可的問題,不提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教師的問題要有針對性,有效性。課堂上要注重學生的反應,有效的提問能夠帶動學生,不能讓學生出現習慣性的“為老師着想”而回答問題的現象。本課,出現了較多的無意義提問,如“下一個開放的是什麼花?”而且提問的密度太重,深度不夠,在引導發現不同的表達方面坡度太陡,以致於提問有效性不夠。

課標是基準,教師要立足於課標,鑽研進教材,本次課堂教學讓我深刻反思,正視自己的問題,態度決定一切。

《花鐘》教學反思 篇三

《花鐘》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描寫,生動,優美。所以,在第二課時教學中,着重於學生體會到各種花的美,並讀出這種美。通過兩種句式的對比表達,學生體會到同一句話的不同表達方式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既而提出要求“一邊讀一邊想像花朵的樣子”,朗讀自己喜歡的花的句子,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想像和動作讀。然後,心腸自己喜歡的花的句子,再讀。當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花如此美麗的時候,感情再度昇華,朗讀的就更好了。最讓我感動的是,講完課之後,我在和一位學生交流的時候,學生説到一句話:她撿了一些樹葉,對我説,她就喜歡這種黃色,是那麼淡雅。“當時我的心情別提有多激動,這正是剛學到的”曇花綻開淡雅的花蕾,啊!她會用“淡雅”這個詞了!

上完課後,總的感覺是鬱悶。原本設計的比較輕鬆、有趣的問題,卻調動不起學生的激情,課堂氣氛有些沉悶,還是課文讀得不到位,節奏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