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所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5W

《所見》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一

一、看圖激趣,初讀感知

1、示圖:

誰知道這是什麼呀?

(知了)

圖上畫着誰想幹什麼?

有一天,清代大詩人袁枚在樹林邊親眼所見這樣的情景,為此他還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學生答)《所見》。

2、課件出示課題,師:

誰願意把詩題讀給大家聽聽?

“所”的字音讀得真準:

你讀,我讀,齊讀。

“見”什麼意思?

“所見”就是所看見的。

3、這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認為難讀的字音可以做一下小記號,多讀幾遍。

4、指名讀,檢查字音。

(正確豎起大拇指表揚他,不正確幫助指出並帶讀)

5、同桌互讀:

先互相檢查讀音,再説説你記住了哪些生字,有什麼好辦法。

6、出示生字詞:

猜字謎:

騎牛看文章──牧 牧童是幹什麼的?

門裏有個人才──閉 閉口是什麼意思?

“捕”為什麼用提手旁?

捕捉:小動物最怕小朋友捕捉他們了。

“蟬”為什麼用蟲字旁?

“立”的反義詞是什麼?

“所”在哪見過嗎?

開火車讀。

7、看,生字寶寶又回到了古詩,沒有拼音的幫助,會讀嗎?

齊讀。

二、簡述詩意,感知大意

1、老師這有關於這首古詩的動畫,想看嗎?可要仔細看哦,説不定,你看完動畫就知道這首古詩的意思了。

2、小組讀,討論:

你讀懂了什麼,不懂的地方打“?”。

3、反饋:

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不懂的?

(板書 ?)

4、齊讀:

學習古詩,朗讀是個好辦法。其實讀古詩跟唱歌一樣是有節奏的,這種每行都是五個字的詩叫五言絕句,讀時一般是前二後三。

(板書記號)

5、範讀。

6、朗讀競賽:

每個小組推選出讀得最棒的小朋友。

三、圖文結合,再讀感悟

教師配樂簡述第一句詩意,激發詩情。

1、出示課件(課文插圖):

第一句詩打在“牛與牧童”圖上。

自由讀──指名讀。

做動作讀──齊讀。

2、課件演示“牧童捕蟬”圖,問:

牧童正快活地騎着黃牛,高聲地唱着歌兒,可忽然他卻閉上嘴巴,悄悄地從牛背上下來,站着,這是怎麼回事呀?

3、反饋:

讀詩第二句。我們讀這句時,可要小聲點,別把蟬嚇跑了。

4、讀“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指名讀──齊讀。

5、多美的一首詩,我們連起來讀一讀?

男女生讀。

四、讀詩想畫面,背誦

1、這首詩配樂朗誦可美啦,聽。

2、多好聽呀,請你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讀讀背背,待會兒我們配()樂背一背 。

3、扮演小牧童,邊做動作邊背:

⑴ 引背。

⑵ 同桌對背。

⑶ 齊背。

五、指導書寫

1、觀察位置:

提醒學生“林”字左邊“木”的捺變成點,“童”、“黃的中間一橫要寫長,其他的橫要寫短。

2、教師範寫,同時講解。

3、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指導。

4、評價。

六、拓展延伸

補充詩歌。

《所見》教學反思 篇二

袁枚詩作的《所見》描述了一個鄉間牧童坐在牛背上,在林中快樂地邊唱歌邊放牛,突然間見到了一隻蟬,想把它抓住,所以閉上嘴巴,跳下牛背這一動靜結合的搞笑的畫面。

本詩生動搞笑,生活情趣盎然,詩情畫意,躍然紙上。

古詩中,天真爛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們喜歡的:坐在牛背上高聲歌唱時的情景,是那樣自在神氣!捉蟬時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麼專注啊!整首詩童趣橫生,情趣盎然。因此,詩趣,就應是我教學這堂課的靈魂所在。只有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領悟到這種詩趣,他們才能在學習全過程中全心投入,渾然忘我。而一旦學生領悟到這種詩趣,那麼他對詩的意境就體會得更真切。那麼,在教學中怎樣幫忙學生領悟到這種情趣呢?我主要實施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

第一、反覆朗讀,學生的感受是透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我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事實上,對同一篇課文或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站在不一樣的角度讀,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感受。歌是唱出來的,詩是誦出來的,詩只有朗讀出來,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這一課中,詩歌的理解,詩意的體會,詩情的領悟,都是透過吟誦來完成的。在吟誦中,學生體味到牧童騎在牛背上的神氣十足;在吟誦中,學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嚇跑蟬兒的心思;在吟誦中,讓孩子們化牧童為“我”,化“我”為牧童,完全融入到詩境中。

第二、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覓得詩趣。

想覓得詩趣,須進入詩境。想象是通往詩境的佳徑,只要透過想象,才能欣賞到絕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我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張開學生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彷彿看到小牧童朝我們走來,讓學生在小牧童停步凝神望蟬的神情中,想象小牧童的想法。

但在詩的教學中,我發現理解古詩的意思以及正確地朗讀古詩都沒有多大的問題。但在想象古詩的意境的時候,學生就不太流暢了。我讓學生在理解了古詩的意思後,讓學生閉眼伴着老師的範讀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景象,然後讓學生來述説自我腦海中呈現的畫面。但是發言的學生們寥寥無幾,即使發言了也是語言平淡,沒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詩意重複一遍。我很茫然,為什麼學生們的想象力是如此貧乏,語言的表達是這樣的枯寡。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説話潛力的培養。

所見的教學反思 篇三

在備《所見》一課時,我在最後設計了“續編故事”這一環節。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呢?在思考了一番後,我決定在上課伊始就創設一個講故事的氛圍,讓學生覺得學古詩是很搞笑的事。首先,我説:“同學們,老師明白你們十分愛聽故事,所以這天這節課上,我們就來講故事、聽故事,大家喜歡嗎?”學生齊答:“喜歡!”

之後,我出示教學課件,請學生仔細觀察後編故事。我是這樣啟發的:“同學們,這是一幅畫,這幅畫畫了一個故事,你們能講講嗎?請仔細看這幅畫,把這幅畫所畫的故事講出來。這是大家的強項,相信大家必須能講好的,我就等着聽故事啦!”於是學生開始自我練習講。幾分鐘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請了兩個人來講。這兩個人既把畫面上的情景全講了出來,而且還十分流利,這是我沒有料到的,也許是我的啟發起了作用。在表揚了一番後,學生想講的興致更濃了。緊之後,我引出了作者和詩題,我是這樣説的:“清代有一位詩人叫‘袁枚’,他來到鄉間,正好看到了這一幕,就用詩把它記錄了下來,題目叫《所見》。”我就介紹了詩人,開始學詩。由於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就放手讓學生兩人小組自學,效果很好,學生對詩句理解得很到位。

最後,我讓學生續編故事:“這個搞笑的故事我們透過看圖和讀詩已經弄明白了,可故事似乎還沒有講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呢?你能發揮合理的想象,編下去嗎?”學生開始輕輕地説,漸漸地聲音大起來了,我明白學生已經進入了情景。不一會兒,有學生躍躍欲試了。我等幾乎沒有聲音後請了五個學生講,有的説蟬被牛的叫聲驚跑了;有的説牧童很聰明,回家拿工具把蟬捉住了;有的説牧童很性急,徒手去捉蟬,結果嚇跑了蟬;有的説蟬被牧童捉住後又放了。説得頭頭是道,條理清楚。我不禁感歎:學生的想象力需要教師去激發、培養。我還追問學生:“那你期望看到什麼結果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説蟬逃走了,因為他們不想看到蟬被人捉住後的可憐樣,期望人和動物和諧相處。多麼好的理由啊!我想:這教書又育人的目的就應到達了。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四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六個字,會寫“林”“閉”兩個字。

2、正確、流利、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對朗讀古詩有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的生字、詞。

2、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預設:

一、看圖導入

1 、觀察課本插圖

同學們,你們從圖上看到了什麼?

生:看到了一個小孩子(這是個放牛的孩子,古詩裏把他叫作“牧童”)

生:看到一個孩子騎在牛背上,手裏拿着竹棒。

生:看到了一片樹林。

生:看到了樹上有蟬。(猜一猜,這蟬正在叫嗎?是啊,夏天到了,它停在樹上,不停地叫着“熱死啦,熱死啦”,古詩裏把正在叫的蟬叫——鳴蟬)

2這樣一個有趣的畫面被一個叫袁牧的清代詩人看見了,於是呀,他把看到的這些寫成了一首詩,名字就叫《所見》。(揭題,讀題)

二、初讀課文

1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這首詩。(聽配樂朗讀)

2 、咱們也來讀讀,請大家輕輕地打開書本到59頁,聽清楚要求再讀。(要求讀三遍:1大聲地讀,讀準字音。2 輕聲地讀,記一記圈出的生字。3 大聲地讀,把句子讀通順。)

3 、袁枚説,大家有沒有把我的古詩讀正確啊,我得考考你們。

1)開火車讀生字

2)彙報讀古詩,讀準字音。 分句朗讀(個別讀,齊讀或男女生讀)

三、品讀古詩

過渡:詩人具體都看到了些什麼?咱們現在就來研究研究。

(一)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1、出示此兩句。讀讀這兩句,説説你從這兩句詩中知道了些什麼?

生:知道了詩人看到牧童騎在黃牛身上。

生:知道了牧童在唱歌。

2、(播放歌曲)聽,小牧童坐在黃牛寬厚的背上一邊唱着歌,一邊朝我們走來了,他搖呀,晃呀,就像坐在搖籃裏,真舒服呀!小樹林裏,花兒在笑,風兒在吹,小樹還發出“沙沙沙”的聲音,多美,多快樂呀!

3 、聽這嘹亮的歌聲都已經穿過了整個林子,小樹也為之陶醉,歌聲——振林樾(再響亮點,動聽點)

4、小詩人,你來念念這兩句(個別讀,指導)

5 、小組讀

(二)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1、出示句子。趕緊再讀讀這兩句,你又知道了些什麼?

生:他閉上嘴巴,立在那裏。

生:他想捉蟬。

2 、突然,歌聲停了?小牧童呆呆地站在樹下。他怎麼不唱歌了?他為什麼不唱了呀?

用詩歌中的句子説説。

3、指導朗讀(意欲捕鳴蟬)老師聽不出他很想捕蟬。在試試(範讀——跟讀)

4 、小牧童太喜歡這隻蟬了,特別想把它捉回家,於是,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在樹下。咱們來讀讀這句,可要小點聲,千萬別把蟬給嚇跑了。(個別讀)

5、誰來試試?(指導朗讀,師:哎呀,蟬兒飛跑了,你太大聲了。你再讀一讀)

6、咱們這兩句連起來讀讀。(齊讀——男女生讀)

7、現在我們把整首詩連起來讀讀。(同桌互讀——個別讀——齊讀)

四、複習生字,背誦古詩

1、老師也想和大家一起念念,我們合作下好嗎?我念一句,你們念一句。

2 、我説古詩意思,你們來説詩句好嗎?

3、我把古詩的其中一部分拿走了,留下了個別的字,你們還能念出來嗎?

1)先來讀一讀它們(搶讀漢字)這幾個生字寶寶的樣子可容易記了。

猜幾個謎語就記住了。

謎語:牧:牛背上寫文章?閉:人才進了門?所:一户一斤米

2)把剩餘的部分填上。

4 、現在就給你們這幅畫,你們能不能把整首古詩念出來?(個別背,齊背)。

5 、我們的詩人到最後還給我們留了個小小的懸念,不知道小牧童有沒有捉到那隻蟬,大家課後可以去猜一猜,想一想他是用什麼方法捉蟬的。

五、書寫漢字

1 、這裏還有兩個生字寶寶還想請大家來寫一寫它們。

“林”還記得“兩個木”是什麼字嗎?兩棵小樹站在一起太擠了,於是一棵小樹非常懂得謙讓,把小樹枝收了一點回來,撇變成了點。另一棵小樹和它並排站,兩棵樹長得一樣高。(師邊説邊範寫)

“閉”“人才進了門”是什麼字啊?先寫一扇“門”,再寫一個“才”,“才”不胖不瘦,剛好藏進門去。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所、牧”等6個生字,會寫“詩、林”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的牧童機靈可愛、天真可愛的形象。體會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蟬時的反應機敏,感受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由畫入詩,理解詩題:

1、師:在一個炎熱的夏天中午,詩人袁枚走在鄉野的林陰小路上,不覺一幅畫面進入他的視線。(板書:畫 播放牧童騎牛圖)

2、師:誰説一説,怎樣的畫面?

3、(好一幅牧童騎牛圖、蟬兒鳴叫圖、歌聲響林圖、鄉野風光圖)

4、師:正是這一幅普通的生活畫面被詩人袁枚瞬間定格,從而演繹成一首詩(板書:詩),題目是——所見(生齊讀)

5、師:你對詩題是怎麼理解的?

二、由詩入畫,體會內藴:

(一)、賞牧童騎牛圖:

1、師:詩人究竟如何表現所見的?請大家自由讀2—3遍,字音正確,停頓得當。(播放古詩)

2、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3、指名讀。(字正腔圓,推薦給大家一種讀詩的好方法——緩緩地讀)

4、誰再一試?(在或急或緩中體味到古詩的節奏美)

5、最後一位。(在抑揚頓挫中感受到古詩的韻律美)

6、齊讀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師:詩人所見是怎樣的牧童呢?(課件呈現前兩句)同桌間相互議一議,括號中可填什麼字,放入句中怎樣理解?(師進入學生討論間傾聽指導)

8、指名分句回答,並請學生板書。

9、詩中的留白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此時,一個什麼樣的牧童豁然呈現於眼前?

10、指名説。

11、用朗讀表現出來。誰讀前兩句?(你離詩人不遠了,陶醉是讀詩的一種境界。)

(二)鑑牧童捕蟬圖:

1、師:就在這曠野中,林陰下,小小牧童騎着牛,就這樣旁若無人地唱着,就這樣陶然自在地唱着,如雲行天際,如水流山野。忽然歌聲停止,這是為何呢?(播放後兩句)

2、齊讀後兩句。

3、師: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麼?

(由所見猜測內心、打破了牧童原來的平和的環境,氣氛緊張、猶如聽到蟬鳴、表現出牧童的反應機靈、寫出了牧童怕驚跑了蟬兒,體現出牧童站在那兒仔細察看蟬兒的確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師:區區10個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豐富的意藴,讓我們一起細嚼慢品,女聲讀(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讀(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師:學到這裏你是否會有這樣的疑問:詩人寫就此詩,想表現或表達什麼?

6、指名説。(你已經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你品到了詩的精髓,你捕捉到詩的靈魂)

7、師:請大家閉上眼睛,齊背古詩,由此詩再現詩人所見的清新畫面。(標出箭頭)(播放全詩,播放音樂)

三、同題拓展,積累古詩:

師:可見畫中的畫境可以入詩,詩中的意境可以入畫,詩和畫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板書:入)袁枚的《隨園詩話》中有一百四十餘首為畫而題寫的詩,《題畫》就是其中的一首。(播放《題畫》)請大家參看譯文,自由誦讀,看誰最先會背。

指名背誦。

師:你還積累過哪些表現兒童生活的詩句?

指名説。

四、創作實踐,提升表達:

1、其實,我們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許多畫面可以入詩,請你做回小詩人,以觀察到的兒童生活的某個畫面為內容,創作一首小詩。(播放課件,播放背景音樂)

2、學生創作詩歌。

3、詩歌展示。

4、師評:

五、結語:

本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在畫與詩、詩與畫之間走了個來回,感受到極平常極普通的字詞,帶給我們的無窮新意、無窮妙趣,課後把你創作的詩歌與你的親朋好友一同分享,好嗎?

教學反思:

瀏覽了很多教案,我最終選擇了這篇,原因是此教案的問題設計有深度,可以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而不是簡單的來理解古詩的意思。問題一:從詩中你感受到一個怎樣的牧童?學生交流後得出結論:他生活的很悠閒,很瀟灑,無拘無束,他是一個機靈的小男孩,他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小男孩!通過他們的回答我感受到學生能夠透過文字,體會到文字背後的東西。問題二:後兩句,其中你最欣賞詩人用的哪個字或詞?為什麼?學生對於每個字都有自己的體會,如:“捕”體會到牧童可能在思考:我要想個辦法把知了給逮住,如果用捉就不能表現他的機靈。“忽然”也可以看出牧童的機靈。

在學生充分感受到詩的意境之後,我問:“想象一下:牧童是怎樣捕知了的?”

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回答得很好!生1:他可能輕輕地從牛背上下來,跑回家拿個網兜子,然後躡手躡腳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網兜子把知了捕到。生2: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讓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後輕輕用手去捉知了。生3: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樹枝輕輕地拿下來,準備用手去抓,可知了卻忽得一下飛走了。

最後,我出示一些關於描寫兒童的古詩,讓學生讀一讀,多做一些積累!

《所見》教學設計及反思 篇六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6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瞭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中牧童的機靈活潑,天真可愛。

教學重點:學會本課生字,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

(一)觀察課文配圖

1.圖上都有什麼?(兒童、牛、大樹、蟬)

2.仔細觀察圖畫,看看這個兒童是什麼時候的人。是幹什麼的。(引導學生抓住兒童的衣着及牛和兒童手上的鞭子的聯繫,明白這個兒童是古時的一個放牛娃。也叫牧童。)

3.圖上的兒童在幹什麼?(指導觀察兒童的表情,初步體會牧童看見樹上的蟬時的心情。)

(二)揭題,解題

1.解釋題意:牧童騎着牛,唱着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於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切給一個叫袁枚的詩人看見了,他就寫了一首詩,叫“所見”,意思是説詩中寫的內容是自己親眼看到的。

2.出示課題:“所見”,讀題。“見”還可怎麼組詞呢?請大家想一想,“所見”是什麼意思?

3.介紹作者:袁枚,清代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

二、反覆練習,讀準讀熟

(一)初讀課文

l.教師範讀古詩

2.學生輕聲自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

3、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字詞卡:

(2)注意翹舌音,前鼻音:振、蟬

4.學生試讀、教師檢查讀。

(三)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這幅圖,,想想我們讀的詩句,你發現我們剛才只是從圖中用眼睛看了畫面上的內容,可作者所見的,還有什麼?

1、“見”不光是“看見”,還包括“聽見”……再看看這幅圖,再讀讀課文,,你能説出這首詩的意思嗎?先看第一句“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中那些詞語不理解?

2、學生質疑。3、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

4、牧童在牛背上高聲唱歌時的心情怎樣?想象這時畫面的情景。

5、指導讀出牧童高興的心情。

6、起初,牧童在牛背上高興地唱着歌,後來呢?請大家看第二句“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這一句有那些地方不懂呢?

7、學生質疑。

8、誰能用自己的話説説這個句子的意思?這句話還可以怎麼説?

9、你捉過什麼東西?“忽然閉口立。”,你能想象出牧童當時的樣子嗎?

10、你認為這句怎麼讀?與第一句的情景有什麼不同?你認為那些詞語寫得最有意思?你喜歡這個小牧童嗎?

11、教師引讀。

12、這個小牧童捉到蟬了嗎?為什麼?

四、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1、想象着古詩的內容,練習背誦。

2、檢查背誦。

五、指導寫字

1、分析結構,説偏旁。

2、分析字形,指導寫字。

所見教學反思 篇七

具體的教學環節是這樣的:我先按照題目的意思板書了夜、書、所見,讓孩子們藉助詩文和課下的註釋來弄明白這樣板書的目的。接着就是讀詩。由於這是一首思鄉詩,讀的時候語速要慢,感情稍低沉。在這我借鑑了一下別人得經驗。給孩子們簡單插入了一些平仄的知識,告訴孩子們每個節奏中最後一個字讀的時候要慢些,音拉得稍微長一些。我先範讀,引導孩子讀好第一句。後讓孩子們配合我的手勢去讀,把快慢、節奏讀出來。然後我從“動客情”入手來感悟詩歌的意境。是什麼牽動了詩人得感情?客遊在外得他會想些什麼?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和孩子,他又會想些什麼呢?引導孩子們去想象,去體會。最後我適時地進行了延伸,在浩瀚的詩國裏,思鄉、思親歷來都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詩人通過詩歌來抒發他們心中的離愁別緒。這樣的詩也有很多,同學們不妨課下去收集一些,來感受一下。

縱觀這節課,優缺點並存。

1.本節課我覺得的成功是孩子們的讀書。他們不僅讀出了詩歌的輕重緩急,還把自己的感受也讀了出來。看來有時的一些想法是完全可以在孩子們身上實現的,關鍵在老師的引導。我就是和鄭州的那個老師一樣,配上手勢,讓孩子們根據手勢來讀書。雖然沒有大家做的那麼完美,但讀的效果還是有一點點的。由於孩子們很好奇,詩歌還可以這樣得讀,他們都很興奮,反覆誦讀,沒有覺得很厭煩。注意力也很集中。前面大量的讀書,也為後面理解詩歌做下了鋪墊。孩子們的理解也很好。看來還是得讓孩子們多多讀書。

2.不足也有很多。由於讀書的時間太多了,課堂的時間畢竟有限,本節課的內容沒有完成。只是理解了一點。時間得把握不好,我的課堂調控能力不是很強,以後還需要多多努力。讀書和課堂這兩個方面該怎樣協調在一起呢?我真的好好反思反思。還有課堂上的語言還是顯得過於瑣碎,不簡潔,不像別的老師上課乾脆利落。評價語也是乾巴巴的,就像我這個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