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虻讀書筆記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3.04W

第一篇:《牛虻》讀書筆記

牛虻讀書筆記

2014.3.23午後《牛虻》讀書筆記

從舊書堆裏搜索到《牛虻》。記得在國中時代似乎讀過,讀卻是走馬觀花,今天再看到此書,耐心讀讀,很有教益。牛虻身上很多哲理在,最起碼堅強地生活,幽默地生活是我所追求的。以下是有關牛虻的文字。保存至此。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着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造成這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他們樂於閲讀革命志士傳奇式的故事,學習並且仿效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英雄形象。六月裏一個炎熱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開着,大學生亞瑟•伯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裏翻查一大疊講道稿。院長蒙泰尼裏神父關愛地注視着他。亞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伯頓家中,名義上他是伯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泰尼裏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又看到母親受他們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亞瑟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泰尼裏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不安,想方設法加以勸阻;但亞瑟覺得作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祕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

蒙泰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瓊瑪本是不相信亞瑟出賣了革命黨人的,但亞瑟卻在出獄時精神崩潰般的説出了是自己出賣的。並且沒有發現瓊瑪一直在自己的身邊。瓊瑪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而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泰尼裏神父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想過要自殺,但為了一個該死的教士不值。他一鐵錘打碎了曾經心愛的耶穌蒙雕像,對於現在的他來説,他們都只是昨日曾崇拜的偶像,泥塑的雕像!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亞瑟度過了人間地獄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鍊了亞瑟,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他受命於瑪志尼黨揭露教會的騙局。他用辛辣的筆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太尼裏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乃是教廷的忠實走狗。牛虻贏得了大家的喜愛。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準備着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泰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

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因曾經的舊傷發作,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泰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訴説了他的悲慘經歷,企圖打動蒙泰尼裏—那個自己一直深愛的人。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泰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因心臟動脈瘤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自己解決掉了自己的槍決,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裏,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來飛去的牛虻。

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深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

長篇小説《牛虻》的作者艾捷爾•伏尼契(1864-1960)是英國進步的資產階級作家。出身在愛爾蘭科克市。她早年喪父,從小就養成堅強的性格。1885年要柏林音樂學院學成歸國後,她結識了一些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革命者,她的丈夫是一位波蘭革命活動家。這些對她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牛虻》是伏尼契的代表作,描寫的是19世紀意大利愛國者為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作品通過對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青年革命家的形象。他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革命,捲入了火熱的鬥爭,鍛鍊成了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戰鬥的革命者。他的光輝形象,曾使很多革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中就對牛虻的勇敢和非凡的毅力作過高度評價。《牛虻》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擁有廣泛的讀者。

《牛虻》-經典段落

他們沿着湖邊走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坐在一段低矮的石頭牆上。緊挨着他們的旁邊長着一叢玫瑰,上面結着猩紅的果子。一兩簇遲開的乳白色花兒仍然掛在高處的一根花莖上,帶着沉重的雨滴在淒涼地擺動。在碧綠的湖面上,一隻小船在裹着露水的微風中盪漾,白色的風帆無力地抖動。小船顯得輕盈柔弱,就像是一束銀白色的蒲公英被扔到了水上。高處的薩爾佛多山上,某個牧人小屋的窗户敞開着,就像是一隻金黃色的眼睛。玫瑰花垂下頭來,在九月裏悠閒的白雲下浮想連翩。湖水拍打着岸邊的鵝卵石,發出喃喃的低語。

第二篇:《牛虻》讀書筆記

《牛虻》讀書筆記

---收費一班 成國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合上小説《牛虻》,我已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動了。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江,它闖過淺灘和激流,浪花撞擊在礁石上,奔騰着,跳躍着,又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

從打開小説的第一頁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這浪潮所席捲,欲罷不能。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的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

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偽外表下的醜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撻;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一樣走進刑場,昂首面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麪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也

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態度看待生與死。

小説的封面上寫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來讀這本小説,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氣長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説《牛虻》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麪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第三篇:《牛虻》讀書筆記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牛虻》讀書筆記

牽着蝸牛散步

國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強烈推薦我們看《牛虻》這本書,那時也就是走馬觀花的過一遍,並不理解那些文字的內涵,這兩天再讀《牛虻》,看完後感觸頗深。《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中,錘鍊成一個為意大利的統一和獨立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

主人公亞瑟從小在家裏就受到同父異母的哥哥和嫂子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 神父也就是比薩神學院院長蒙泰尼裏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泰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親切的稱呼他為padre,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泰尼裏對自己的關懷。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泰尼裏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不安,想方設法加以勸阻;但亞瑟覺得做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革命者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祕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並悄悄地愛上了她。當時蒙泰尼裏被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後,瓊瑪本是不相信亞瑟出賣了革命黨人的,但亞瑟卻在出獄時精神崩潰般的説出了是自己出賣的。瓊瑪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而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泰尼裏神父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敬重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想過要自殺,但為了一個該死的教士不值得。他一鐵錘砸碎了自己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 ,從此化名裏瓦雷茲,後來又被人稱為牛虻。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泰尼裏,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 亞瑟在17歲時,便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用一尊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在流亡途中,為了生存,亞瑟在銀礦、咖啡地、可怕的雜耍班子裏受盡折磨。當再次回到出身的地方時,亞瑟已經蜕變成為聲名顯赫的激進革命黨人

- 1 -

牛虻,並在革命團體裏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發表了許多言辭激烈、思想尖鋭的諷刺教會的文章。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當自已的親生兒子在執行革命任務時因為自已生身父親的出現而誤了逃跑的最佳時機鋃鐺入獄、飽受折磨、命垂一線時,在監獄探監的蒙泰尼裏知道了自已的兒子亞瑟並沒有死,亞瑟要求蒙泰尼裏在上帝(宗教)和兒子(革命)兩者之間選一個。而蒙泰尼裏毅然選擇了虛假仁慈的上帝,在亞瑟的死亡判決書上籤了字,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慈悲的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些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一直被上帝迷惑着,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 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 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 那麼,蒙泰尼裏,你醒悟了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後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 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愴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選擇宗教還是革命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了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州,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在他死後,她終於知道了原來亞瑟沒有死,牛虻就是她一直深愛的亞瑟。在他痛苦的所有時間裏,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可以釋然,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就這樣命運大方的給了她兩次重創。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愛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

者的失望等待等等。但是,正是因為有這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悲劇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的感受更加真切。

作品通過很多細節描寫成功的刻畫了主人公牛虻的形象,使人映像深刻。一開始在比薩神學院時,書中對亞瑟的描寫是:他身體十分單薄,長長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每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會誤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在亞瑟蜕變為牛虻之後,通緝書中對他的描寫是:費利斯.列瓦雷茲,綽號牛虻。年齡:大約三十歲;籍貫:不詳,大概系南美人; 職業:新聞記者;矮個子、黑頭髮、黑鬍鬚、皮膚黝黑、藍眼睛、前額既闊又圓;特徵:右腳跛、左臂彎曲、左手少了兩指、臉上有最近被馬刀砍傷的疤痕、口吃。 下面還有一句附言:精於槍法,逮捕時要加以注意。大概誰也不會想到,曾經那個俊美少年會變成這副“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前後的鮮明對比正突出了主人公從亞瑟蜕變為牛虻所經歷的苦難與折磨。從牛虻救助一個窮苦的被遺棄的孤兒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儘管牛虻外表冷漠,嚴肅,他的內心依然很善良。在他舊病復發時,他不願讓任何人知道,一個人默默的承受着,堅持着與死亡抗爭,他説:“我會把黑暗當作新娘。”體現了他頑強不屈的性格。在瓊瑪家吃最後的晚餐時,“他從盤子中拿過一塊甜餅,謹慎地比畫成兩半,一絲不苟地從中折斷”寫出了他孩子性的一面。在關進牢房的時候,軍官統領説:“牛虻活活就是一個惡魔的化身。”因為“我得依靠監獄的看守,但是他們好像全被那個傢伙給迷惑了。我在三個星期內更換四次了看守。我已不厭其煩地處罰了那些士兵,可是這一切全都沒用。我不能阻止他們來回傳遞信件。那些傻瓜愛上了他,好像他是個女人。”就連從一開始就很討厭牛虻的革命同志馬爾蒂尼也意識到:“沒有了牛虻,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空洞乏味。我發現你是一位勇敢的人,忠於你的朋友。你也使那些士兵熱愛你,並且欽佩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牛虻非凡的領導才能。在牛虻果斷解決了自已的槍決後,他只留下一首兒時與瓊瑪一起學習過的熟稔的小詩:不管我活着,還是

我死去 ,我都是一隻牛虻 ,快樂地飛來飛去。道出了他作為一名革命黨人,獻身於人類偉大的革命始終無怨無悔,並且對革命的前途始終充滿信心。

讀了這本書讓我知道,成長,是艱難的,就好像一羣小鹿,誰有勇氣,誰跑得快,堅持到底,誰就活下來;否則,就被淘汰。挫折中是難免要流眼淚的,擦乾了,站起來,就長大了,堅強了。用牛虻自己的話説,他從死亡那裏走來,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對人民的熱愛、對敵人的憎恨、對朋友的坦誠、對愛情的忠貞、對生活的投入、對死亡的蔑視,永遠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一個楷模。雖然生命已盡,但愛與希望永存!牛虻是個強者,真正的強者!

第四篇:淺談《牛虻》!

淺談《牛虻》

英國女作家艾· 麗· 伏尼契的小説《牛虻》, 是一部影響巨大的優秀作品, 像奧斯特洛夫斯基、卓婭、奧列格這些無產階級英雄都曾從中汲取教益和力量。《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説過“ 單就牛虻的本質, 就他的強毅、他那種忍受考驗的無限力量, 以及那種能受苦而毫不訴苦的人的典型而言, 我是贊庫的。我贊成那種認為個人的事情絲毫不能與全體事業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 《牛虻》中譯本出版,發行達二百萬冊, 成為我國讀者、特別是青少年最喜愛的外國作品之一。近年再版後, 仍深深激動着千百萬讀者的心靈。下面就《牛虻》的思想和藝術成就等問題, 談點粗淺意見。

《牛虻》所反映的正是一年這一時期意大利的社會政治生活, 其基本主題是表現意大利人民反抗國內外敵人的殘暴統治, 為爭取祖國解放和民主自由而進行的正義鬥爭。作品着重揭露國內敵人一一教會的偽善與罪惡, 突出愛國志士牛虻同紅衣主教蒙太尼裏之間的矛盾。作者這樣處理有其特定的社會歷史原因。意大利本是政教合一的國家, 羅馬教廷不僅利用宗教神道進行嚴酷的精神統治, 而且參與世俗政權, 教皇委派到各地的主教, 握有極大權力, 有的甚至兼任警察總監, 直接奴役人民, 神父牧師高踞於凡人之上, 收賄通姦這類醜事在高級教士中時有發生。長期以來, 教會利用人們想擺脱現實中的各種厄運,改善生活的願望, 反覆進行“ 慈悲” 、“ 博愛” 的説教, 極力散佈關於“ 上帝” 、“ 天國” 的謊言, 使不少人深受毒害, 認不清教會的反動面目, 甚至幻想上帝能幫助他們消災免禍, 賜福人間。正如恩格斯所説, 宗教越來越變成統治階級專有的使下層階級就範的統治手段了。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 如果説奧地利軍隊的刺刀和本國封建主的皮鞭, 早就擦亮了人們的眼睛,那麼基督、教皇卻還被不少人奉為引導自己走向“ 天國” 、“ 樂園” 的聖人先哲, 起着麻痺人民的反動作用。尊重歷史, 忠於生活的作者, 精心構思和着力表現蒙太尼裏與牛虻的特殊關係, 以反教會的思想線索貫串全書的始終, 正有助於揭示人物活動的時代特徵, 深刻地反映出當時重大的社會矛盾, 適應日益高漲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政治需要。

小説第一卷是情節的開端。作者在開頭幾章為我們再現了三十年代初期意大利的真實歷史圖景地下的熔巖開始流動, 青年意大利黨人的活動正在興起, 青年學生爭相傳閲進步書刊, 紛紛思考、探索拯救祖國的道路, 連虔誠的天主教徒亞瑟也不例外。但這時他還深受宗教勢力的影響, 而表面謙和慈愛的蒙太尼裏的活動又比卡爾狄等人隱蔽得多。正是這個道貌岸然, 向上帝立誓不娶的教士引誘一個已婚的女天主教徒, 與之私通, 生下了亞瑟。他疼愛不合法的親生兒子, 但始終以不損害他所屬的階級利益為限。他帶亞瑟鑽進書齋或外出旅行, 目的是為了誘使亞瑟脱離正義事業, 甘做神的奴僕和統治階級的順民, 一旦察覺亞瑟捲入政治漩渦, 開始走上與自己的階級利益相違背的“ 危險道路” ,他即憂心如焚, 惶恐不安, 始則以亞瑟沒有意大利國籍為藉口妄圖阻攔, 繼而用自己“ 將要心碎” 來軟化對方, 告誡亞瑟切勿曲解“ 上帝” 的本意, 極力用“ 温和的勸解和理喻” 把亞瑟拉回自己為之安排的生活軌道。分明是他的效忠博得了教皇的賞識, 調升主教替自己的飛黃騰達打開了新的前景, 但他卻佯裝“ 關心”

和“ 矛盾” , 表示要由亞瑟來決定他的去留, 暗中則交代間諜卡爾狄神父嚴密“ 關注” 亞瑟的思想動向。這樣在作品的主要人物之間就發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和矛盾, 亞瑟直至自己被捕, 才認識蒙太尼裏作為警察工具的真面目, 看清教會的本質, 毅然和神道徹底決裂, 形成情節發展的第一個高潮。

小説第二卷是作品情節的發展。作者在更廣闊的畫面上描寫了四十年代中的社會政治生活, 反映出矛盾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和鬥爭的深入。這時, 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 年輕的馬志尼黨人已經成長起來, 一些山民和市民相繼投入鬥爭。反動階級也變換統治策略, 新教皇偽裝開明, 特別重視那些“ 品行聖潔” 、善於偽裝的高級教士, 蒙太尼裏已由一個普通的督察工具升為新教皇的代理人。統治階級的新策略在爭取祖國統一運動的內部引起分化, 圍繞着如何看待新教皇及怎樣開展有效鬥爭等問題, 民主派和自由派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立場堅定的牛虻嚴厲批判了自由派的虛偽和卑怯, 向執行新教皇密令的代表人物主動發起進攻, 他寫作的許多揭露性極強的雜文政論, 有如一把把鋒利的匕首、投槍, 刺向蒙太尼裏。小説二卷十一章, 牛虻還喬扮香客, 針對蒙太尼裏的罪惡、偽善和隱私, 當眾提出尖鋭的質詢和嚴厲的指控, 破壞了他內心虛假的平衡, 嚴重動搖了這位主教大人的精神支柱。作品第三卷是情節的繼續發展和高潮。這時, 爭取祖國統一運動內部的民主派—馬志尼黨人由一般的謀劃宣傳轉入武裝行動, 運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牛虻私運軍械, 在布西蓋拉城醖釀起義時不幸被捕。聲稱要“ 向上帝和聖父負責” 、“ 不准許任何陰私卑劣行為” 的紅衣主教蒙太尼裏單獨接見牛虻, 誘勸他“ 改邪歸正” , 放棄自己的信仰和鬥爭, 牛虻當即嚴詞拒絕。為維護反動的社會秩序, 蒙太尼裏實際上已同意上校處決牛虻, 但又詭稱為避免因劫獄引起流血事件, 是執行上帝“ 保護無辜人民” 的意旨, 要牛虻替他“ 設身處地想一想” , 自願在死刑判決書上簽字, 陰謀用革命者的鮮血沖洗自己罪惡的雙手, 妄圖以“ 舍子救世” 來恢復內心的安寧。但這一切都遭到牛虻的怒斥和抨擊。三卷七章, 牛虻英勇就義的壯烈場面, 是全書情節發展的高潮, 正面人物的精神力量得到充分展現, 作者借牛虻鮮血沾滿十字架上耶穌聖像的細節描寫, 再次控訴教會的偽善和罪惡。結尾, 蒙太尼裏的暴卒向人們指明, 素以上帝為生命的主教大人在精神上完全破產, 最後也成為宗教的殉葬品, 而牛虻的思想光輝則照耀着瓊瑪、馬梯尼等人的前進道路。從小説二三兩卷可以看到, 主人公的活動和事業並沒有落空, 人們對教會的不滿、敵意潛滋暗長, 宗教觀念的社會基礎正在動搖。羣眾爭讀牛虻寫的諷刺小品, 無情嘲笑神父的偽善, 甚至斥責蒙太尼裏就是“ 耶穌會派的奸細” , 抵制他的佈道, 連獄卒也受到牛虻的“ 煽動” , 迫使統領四次更換自己的衞隊,這一切都説明, 鬥爭教育着被壓迫羣眾, 人們正在擺脱歷史重負, 開始從政治上認清教會這個最狡猾的敵人, 預示意大利人民革命運動的洪流正在沖決統治階級設置的種種網羅, 必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小説《牛虻》的突出成就之一, 在於成功地塑造了牛虻這個意大利愛國志士的藝術典型。主人公牛虻的一生, 是獻身祖國, 頑強戰鬥的一生, 他走過了一段極其嚴峻的生活歷程, 那種認為牛虻性格“ 毫無變化發展” 的觀點, 是不符合作品實際的。敏感、熱情、幼稚的少年亞瑟, 本是教士蒙太尼裏同英國某輪船公司老闆勃爾頓後妻葛蘭兑斯的私生子, 在大學讀書期間, 由於正在興起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感召和青年意大利人的影響, 內心也萌生了獻身正義事業的願望和理想。但亞瑟這時的愛國熱情, 同蒙太尼裏灌輸給他的濃厚宗教感情是雜揉在一起的。他對蒙太尼裏説“ 我要把生命獻給意大利, 幫助她從奴役和貧困中解放

出來, 要把奧地利人驅逐出去, 使意大利成為一個除了基督沒有帝王的自由共和國” 。可見, 宗教和祖國都是少年亞瑟的生命, 他把基督視為引導人們和社會走向光明的先哲, 真誠地將神父與瓊瑪並列, 看作是自己事業的同志。然而, 第一次被捕擊潰了他的幻想, 使他認識了懺悔神父卡爾狄的間諜和幫兇的真面目。緊接着兇狠的兄嫂對他施以無情的羞辱和嘲弄, 並公開了他那沒有合法地位的身世, 這時, 他才恍然大悟, 原來使他蒙受許多恥辱與痛苦的罪魁禍首, 不是別的, 正是自己一向篤信, “ 不會開口、,沒有靈魂的神道” , 正是他最親近、最尊敬的“ 慈愛” 、“ 謙和” 的上帝代言人一一蒙太尼裏。這種嚴酷的事實, , 摧毀了他原有的精神支柱,促使他從空前的幾乎是絕望的憤恨與痛苦中驚醒過來, 就像奮臂砸爛耶穌蒙難像那樣, 粉碎了自己過去的一切, 堅決摒棄反動騙人的神道, 擺脱齷齪的環境, 開始走一條新的生活道路。顯然, 第一次被捕是亞瑟一生的轉折點, 他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經歷了空前的考驗, 初步顯示出他忠於革命, 堅信戰友的思想品質。在腐敗、醜惡的社會面前, 他不甘做時代的犧牲品, 便隻身流亡南美, 決心同黑暗的現實對抗到底。

亞瑟在南美的“ 新生活” 充滿了數不清的屈辱和苦難在甘蔗場裏做過苦工, 替走江湖的的雜耍班當過小丑、在下等妓院裏洗過碗碟, 被酣醉的水手打碎頭骨, 留下了經常發炎作痛的不治之症, 在沒有任何温暖、幸福的“ 人間地獄” 裏整整折磨了五年, 受盡蹂躪摧殘, 身心傷痕累累, 拖着被警察打成殘廢的瘸腿, 一拐一拐地流浪乞討。但他沒有沉淪, 沒有自溺, 為祖國人民的自由獨立要回來“ 同上帝作戰” 的信念支持他在非人的環境中磨鍊得更加,“冷酷” 、“ 剛強” 。接着又給探險隊帶路, 參加了阿根廷的獨立戰爭, 在南美輾轉流徙達十三年之久。經歷了這一連串的嚴峻考驗磨鍊之後, 第二、三兩卷中的亞瑟, 就以堅定成熟的愛國志士的戰鬥姿態出現在讀者面前, 他化名“ 牛虻” , 決心像牛虻那樣, 不斷襲擾貌似強大的腐朽事物, 以不停頓的進攻打擊統治階級反動勢力, 用犀利的戰鬥筆觸, 刺醒仍然在臃腫麻木狀態中昏昏欲睡的人們。

牛虻重返意大利政治舞台時所面臨的鬥爭形勢比三十年代初期更為尖鋭複雜自由主義熱潮波及全國, 自由派力主妥協, 某些馬志尼黨人把解決問題的希望寄託在新教皇身上, 就是羅馬亞省那些平時憎惡神父的強悍山民, 也將“ 慈愛” 、“ 清廉” “ 一向過着無可非議的嚴肅私生活的” 蒙太尼裏奉為聖人, 不知道他也是羅馬教皇的一個工具。面對這種形勢, 牛虻冷峻堅定, “ 像一團永遠噴發不完的烈火” , 燒向教會統治的黑暗世界, 為粉碎羅馬當局的政治陰謀, 他研究蒙太尼裏的佈道文集, 撰寫大量諷刺文章和通俗小冊子, 着重揭露蒙太尼裏的偽善, 他巧妙地佈置一場論戰, 無情地戲謔和抨擊主教大人的神聖佈道, 撕去“ 品行聖潔” 的迷人外衣。他反對空談, 鄙視懦怯和請願, 堅決踢開那些“ 攔路的石頭” 。牛虻以深刻明睿的思想見解, 敏鋭過人的洞察力, 機智幽默的談吐和大膽果決的行動, 很快贏得人們的注意與欽敬。他把意大利比作一個醉漢, 正摟着扒手天主教的脖子在哭泣, 而扒手卻趁機掏盡他的錢袋。牛虻這個辛辣的的諷喻, 藴含着深沉的悲憤, 表達了他對鬥爭形勢任務的理解和熾熱的愛國激情。

愛僧強烈、敵友分明是主人公的重要性格特徵。他蔑視敵人的無恥與殘暴, 對激烈的鬥爭和殘忍的報復,內心早有準備, 認為“ 戰鬥就是戰鬥” , 敵人千方百計追捕和折磨自己, 正是出於維護現存統治秩序的政治目的。針對蒙太尼裏誘他在死刑判決書上自願簽字的卑劣行徑, 牛虻當場戮穿了對方這種狡詐卑怯、推卸罪責的無恥陰謀。雙方確認父子關係之後, , 蒙太尼裏表示“ 痛苦” , 願

助牛虻“ 越獄” 但這絲毫動搖不了他的堅強信念、牛虻再次宣告彼此之間“ 除掉戰爭還是戰爭” , “ 只要你還相信你的基督, 我們就只能是仇敵” , 表現了清醒的誓不妥協的戰鬥精神。反之, 對人民和戰友, 牛虻愛得那樣深摯而熱烈。少年亞瑟向卡爾狄懺悔自己對波拉的嫉妒之情, 不只是由於年輕幼稚和對上帝的篤信, 也説明他純真地熱愛和信賴戰友, 具有嚴以律己, 不斷內省的品德。

《牛虻》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鑑於作品反映的衝突和作者處理衝突的藝術原則有別於同時代的許多作品, 小説的積極樂觀主義精神也就更為強烈。如所周知,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 個人同社會相對抗這個普遍的現實, 決定了十九世紀許多文學作品的基本主題, 乃是個人與環境的對立和衝突。而《牛虻》所表現的則是以牛虻為代表的進步愛國力量同反動黑暗勢力之間的殊死搏鬥, 作者注意的重心遠不限於揭露舊世界的毒瘡, 更不是宣泄沒落階級瀕臨毀滅的預感和對未來的恐懼, 而是着力揭示正面人物的性格特徵, 滿腔熱情地謳歌主人公為之奮鬥的奔騰前進的革命事業。牛虻知道, 個人生命的終止, 並不是正義事業的完結, 先行者付出的代價, 將贏得勝利的早日到來, 他寫給瓊瑪的那封遺書, 表明他在生命的最後時刻, 對自己獻身的偉大事業和光明的未來, 仍然充滿了自豪和確信, 顯示出高度的英雄主義精神, 使作品的戰鬥樂觀氣氛更為濃郁, 確為同時代作品所罕見。《牛虻》在讀者心田激起的是巨大的感情波濤和行動的渴望, 它像一股凜冽的清泉, 沁人心脾, 教人振奮, 激勵後繼者去爭取光明的未來。

牛虻來自塵土歸於塵土,但塵封的歲月並沒有掩住他的光輝,牛虻的精神飛越了百年的時光,這主要得益於這部名著的無窮魅力,她使人常讀常新。希望現在社會上多些“牛虻”,也希望牛虻們像下面詩中這樣的快樂:

不論我活着,

或是我死掉,

我都是一隻

快樂的飛虻!

第五篇:讀書筆記

安豐初級中學教師讀書心得

《問題學生診療手冊》讀後感

安豐國中 趙 嵩

自從上學期學校安排了教師讀書活動,我從圖書室借閲了幾本自認為適合自己閲讀的圖書,有《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等。起初,也只是隨手翻翻,可真正在閒暇時打開閲讀,卻又不一樣的感受。對《問題學生診療手冊》這本書,我特別喜歡,因為我們都知道我們學生的生源質量,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這樣那樣的問題。那麼,如何面對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這都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從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告訴我們,應該將教師與醫生放在一起聯想。醫生看病的原則首先是“望、聞、問、切”,即要實事求是,再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刨根問底,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出藥方治病救人。

王老師的這本書實際上就是這樣在引導我們的教師應該更加專業一些,不是簡單的一刀切,或是僅憑經驗來處理問題。誠然經驗對教師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經驗引來的思維定勢,逐漸懶惰的思維方法有時卻有致命的危險,或者説對於教師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人們都説“人心隔肚皮”,很少有人能夠對每一個人都能洞察心機,再加上可能出現的代溝,國中生當中的一些想法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看似簡單幼稚的問題在他們眼中卻顯得至關重要,反而需要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教育是什麼?是考試?是成績?是升學?這些教育手段漸漸成了目的,凌駕於教育之上,而教師本身也就成為了一種謀生的手段,教育過程甚至成為一種追名逐利的捷徑,試問有多少老師能夠真心去教每一個學生?在這種“目的”的引導下,問題生就真成問題了,很多本不該劃為問題生的也變成問題生了,也許原因很簡單,就因為他的學習成績上不去。這應該是每個教育者都不願看到的。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我們的學生呢?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為什麼以外,就是要我們關心學生的需求。現在有太多的學生被家長當做白板從而複製或打印出自己想要的模板了,學生也是人,是人就有需求,白板僅僅是家長看來的白板,實際上經過學校及社會的影響,學生這塊板上並不是隨意能刻畫的來的。比如書中分析學生去網吧的原因時就很透徹,説到底就是學生把自己在家在學校以及和同學朋友間未能發泄的東西 1

安豐初級中學教師讀書心得

在虛擬世界裏尋找天堂的過程。 而且處於青春期的學生,越是直接跟他説不要去做某事,他反而越想去做一樣,因為這種教導與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所產生的矛盾更成為了一種催化劑。不問青紅皂白,只問是非對錯,到頭來真不知道到底孰是孰非,孰對孰錯了。

對於老師來講,這本書堪稱工具書,特別適合任課老師閲讀,它比較全面地羅列出了學生在青春期所出現的一系列典型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以及對應方法,現在很多老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沒有從更深層次去研究學生的心理,因此時常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書告訴我們,遇到問題時應該首先問: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想清楚後再進行處理,而不是想當然地馬上批評教育,孩子的心靈很可能因此而受到傷害,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出現更多的問題。老師僅靠學校裏學到的心理學知識是很難對付現在的學生的。

如果你還在為問題生而煩惱,建議你讀一讀《問題學生診療手冊》,相信你您在教學過程中會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