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1年牛虻讀後感體會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57W

2021年牛虻讀後感體會

《牛虻》是一部能深深打動人心的作品,那麼這部作品的讀後感大家寫過嗎?下面是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牛虻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請您閲讀。

牛虻讀後感1

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奏出世間的絕唱。——泰戈爾

歷經了十三年的煉獄,從成長到蜕變。從天真的青年阿瑟到堅強的聖鬥士“牛虻”,從虔誠的信徒到決心擺脱“害人蟲”而離家出走的他,亞瑟伯頓終於成功蜕變。

《牛虻》講述了亞瑟因年輕不懂事而泄露組織祕密,捱了心愛的女友琴瑪一記耳光而無比懊喪。接着,他又得知自己竟然是自己所崇拜的神父的私生子,因此陷入迷茫甚至絕望。他製造了投海自盡的假象,從此流亡南美。十三年後回國時,他已成為革命者牛虻——一個為意大利的自由而奮鬥的鬥士歸來。這意味着他此生再無安寧。最後為了理想,牛虻割捨了愛情與親情,也捨棄了深愛他的吉卜賽女郎綺達,含笑走向刑場。

他的一生堪稱坎坷離奇,他的精神令人佩服不已。

他堅強——13 年似流放的生活他熬過頭了。他一度掙扎在死亡邊緣,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他脆弱——他無法面對這個事實,自己是最景仰的神父的私生子。他開始痛恨這個世界。

他理性——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堅持不與自己心愛的女人相認。只因為一個還沒有被解開的誤會。

他感性——在琴瑪一次又一次的試探下,他終於在死亡前夜向琴瑪坦白了自己的身份,不過為時已晚。

他終於成功蜕變,而我呢?

由於國小畢業考試的失利。我未能考上心目中的中學。在蛹期,我失去了羽化的機會。自然而然我進入了新街中學。在這所熟知的中學裏,我賦予了很大的希望。短短的兩年,讓我收穫了很多。剛剛進入的九年級,是緊張的一年,是艱苦的一年,也是充實的一年。在九年級,即將面臨會考——一個關乎我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也許,我們因為它已失去了課間十分鐘的休息;也許,我們因為它失去了雙休日的放鬆;也許,我們經常會熬夜到很晚做作業,早上又早早地起牀。我們努力學習,我們會叫苦、叫累。但我們是快樂的,因為學習充實着我們的生活,我堅信,在付出後終將會得到收穫。所以,加油吧!繼續努力,然後發揮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去考取一所理想的高中。

九年級的生活對每個人來説都非同尋常,但我想只有適應了這樣的環境,才不會被淘汰。九年級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的起點,它關係着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所以我們必須牢記:讀書、讀書、讀書。雖然心裏還有別樣的天空,但畢竟我們還沒有獨闖天下的勇氣,因此,我們要平靜、坦然、勇敢地面對它,我相信,在這一間四四方方的教室中,我們將創造“苦盡甘來”,駛向成功的彼岸。

我認為,所以的莘莘學子都是這麼想得吧!學習牛虻,學習牛虻精神,努力把自己蜕變成一隻最美的蝴蝶吧!

牛虻讀後感2

昏黃的燈光下,合上剛剛讀完的《牛虻》,長舒了一口氣。

《牛虻》這本書的結尾部分,全書給人一種提心吊膽的感覺。我覺得,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在伏尼契筆下處處都是精彩。此時的我也受到了意大利自由青年黨的感染,我不禁開始熱血沸騰。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亞契的年輕革命者,經歷了人生的忐忑,最終,在行動中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故事。

在他19歲那年,在一次懺悔時,卻不曾想,亞契無意間透露出了行動和隊友的姓名,致使隊友被抓,行動失敗,而他也被認為是叛徒。後來女友的一耳光深深打傷了亞契的心。

他無力面對生活,開始尋找解脱……

面對親生父親的真相與女友的誤解,走投無路的亞契選擇了偽裝投海自盡,逃到了南美的巴西。

亞契的逃避凸顯了他的懦弱,反而讓更多的人誤會他。他的心理難道就如此的脆弱嗎不,他難道連一次誤解都承受不了嗎?只是因為他不願意去面對生活,去改變生活,去追求他想要的自由。幸好在逃避的20--年裏,他逐漸醒悟了。

在那20--年中,亞契逃亡到南美,過着非人的生活。現在他又重新回來了,又回到了意大利。不過她已經不是原先的那個懦弱的亞契了,他成為了一位真正的革命戰士,他的名字叫牛虻。

經過了20--年的煉獄,是他逐漸走向了成熟。為了意大利的革命事業而奮鬥,不是努力着……

但是,革命總是會有犧牲,直到再一次偷運軍火的任務中再次被捕,他的革命生涯就真的結束了。他和他的親生父親相認了,但面對教會和自己的親生父親,他並沒有選擇妥協,最終他英勇就義,英勇就義,死在了他曾經最敬仰的親生父親的手中。

牛虻的愛國主義精神最讓我感動。他為祖國的革命而獻身.

眼光回到國內,近代以來,何嘗不是有許許多多有着愛國主義精神的偉人。他們有的為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有的為國家科技付出……詹天佑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個傑出代表,他克服重重困難,修建了我國第一條鐵路。楊靖宇,戰死沙場的抗聯英雄。還有錢學森,克服重重阻撓回到中國……

他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精神,引領我們到達一種新的境界,他們無形中教導我們怎樣去熱愛我們的祖國。所以,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要報效我們的祖國。

再次打開這本書,我的眼淚情不自禁地滴在了書上,那是對意大利青年黨人的敬佩,那他們的追求自由,愛國主義精神,為革命犧牲獻身的大無畏精神所感動。他們詮釋了什麼是革命,什麼叫信仰。

看到這樣的革命者,我還能説些什麼呢?意大利青年黨人的信仰,為追求自由的執着與奮不顧身,還有革命戰士的成長……

牛虻讀後感3

終於看完了《牛虻》。這次我是全身心地投入,從頭到尾一字不漏看完的。

我不能想出有任何其他的結局來取代這一看似註定的悲劇。深沉的,有如宿命一般。雖是肉體的毀滅,卻是靈魂的永生。我不能記起看過哪部小説有如此震驚、痛苦、惶惑而又釋然!結尾我讀了幾遍。初讀後是極其悲哀的,卻似乎是哀歎命運對人的無情捉弄。真是讓人難以置信,卻是現實,是黑暗的現實。因而,它的悲劇是無法挽回的。雖讓人扼腕,卻也是最好的結局。讀後把全書聯繫起來深思之後,我深深地被震撼,震撼於一個人的堅強。這更像是一曲偉大英雄的讚歌,一個身體被錘子擊得支離破碎,而精神上卻比別人堅強的人,難道不值得讚美嗎?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着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一悲劇中,另一個人,卻不禁引起我的尊敬與伶憫,那便是蒙泰尼裏教士。他生平也許只做過一件錯事,但他卻虔誠地用他的一生來懺悔。他是眾矢之的的“敵人”,卻因慈愛善良而不失為一個聖人。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我想造成他一生悲苦的也許是年輕時犯下的那樁“罪”。這樁罪所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他同牛虻兩個人一生的幸福和最後的毀滅,同類的故事在教會世界中並非少見。如《十日談》中所述,一個教士如不犯七宗罪中的任一條,反倒是不可思議的了。也許,正因為他是個如此善良的人,便註定他要負“債”一生。他與亞瑟母親都是善良而虔誠的人,這便也造成了亞瑟天性憫人,嫉惡如仇,堅持正義不動搖的性格。他最終的選擇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換上我,我也必定做出同樣的選擇,不得不把自己最心愛的人送上斷頭台,最終導致自己的精神崩潰。當他領悟到現實真相後,他悔恨不已,在他瘋狂地砸下聖像之後,他選擇了死亡。這也是他最好的歸宿。於是,他也如牛虻一樣獲得瞭解脱。他最終跟隨心愛的兒子去了。餘下的人們,我想他們都將繼承他的遺願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要革命少不了流血,能讓“聖子的鮮血”喚醒那些沉睡的民眾,這便是那些仁人志士肝腦塗地而在所惜的原由。

瓊瑪也是個極讓我尊敬的人。她的沉着冷靜,她的堅定不移和深明大義,都無愧於牛虻對她的執着的愛。然而,她也承受着多年的悔恨。她永生也忘不了那個從童年時代就一直印在腦海中的名字。逝者已矣,生者可追!我相信瓊瑪會更加執着地頑強地戰鬥下去。前進吧!為了自由。

牛虻讀後感4

《牛虻》這本書,是一個朋友去旅行帶回來給我的。當時拆開,就在扉頁寫了:“願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可是當時忙於備戰考試卻並沒有一口氣讀完,而是在兩年後的暑假工中慢慢將它錄入腦海……

從“亞瑟”到“牛虻”,是時隔13年的苦難磨礪,是一個信奉上帝青年到想要推翻宗教信仰的革命者的轉變。他因為不小心透露了組織的祕密而被心愛的人打了一耳光而傷心,後來又得知自己是自己深愛的神甫的私生子的雙重打擊下,他選擇了假裝死亡的方式消失,離開愛情與親情。

異鄉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在南美洲他過着非人的日子,在甘蔗園當苦力,為了一口飯成為被人戲弄嘲笑的小丑,在船上被毒打乃至毀容,在回到國土以至於他深愛以及愛着他的兩個人都無法認出他。他受盡肉體與心靈的摧殘,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卻是變得更加強大,猶如“鳳凰浴火,涅槃重生”!所以,在他回來之後,他成了筆鋒犀利、幹練冷酷而無所畏懼的列瓦雷士!

他投身於革命,不僅因為他對教廷充滿仇恨想要換回父親,而且他想要“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隸和苦難中解放出來!”所以他一直堅持下來,他自己也説過:“如果我自殺了,我的工作怎麼辦?誰來替我完成?”他的崇高信念與精神感染鼓勵了許多人。但他最後還是因為對神甫的愛而放下了槍被捕獲,這令很多人心痛!那些給他行刑的士兵是那麼地愛戴他,握着槍的手發抖,把子彈打偏……但他最後還是離開了人間……神甫在牛虻死後,才後悔莫及,後悔選擇上帝放棄了需要他的自己的孩子,他最後也逼瘋了自己。到了這裏,宗教在主教心裏慢慢退去,這也暗示着牛虻的犧牲沒有白白浪費。

而最後,牛虻在給瓊瑪的信中寫到: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活的牛虻。“瓊瑪知道一切後,也落下了淚,愛的人又再一次死去。或許從一開始註定是悲劇。

但世人知道,牛虻雖死,他的精神卻長存。

牛虻讀後感5

説起《牛虻》,多數人對它的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小説。我們的父輩甚至爺輩們對它愛不釋手,提到它時感慨萬千。我們則一臉的不解,然後好奇的拿起來讀。至少我是這樣的。

當我在讀完以後沒有像父母他們那樣的感慨。原因什麼的很明顯:今時不同往日,一部描寫革命烈士的傳奇小説與在和平環境下成長的我這樣一代的年輕人沒有太大的共鳴。這部小説可以影響一代中國人,但它畢竟不是公認的名著。畢竟作者是受到革命者的事蹟激勵才寫的這部小説。可能是因為它的第一次出版地點是在與革命毫不相關的,以保守和陳舊聞名的英國。所以在一百零三年前出版時它是那麼的默默無名。不過,在半個世紀後翻譯成中文卻廣受當時的青年(也就是我們的父母或他們的上一輩人)的喜愛。無他,就因這部革命傳奇獲得了當時廣大革命青年的共鳴,人們樂於去閲讀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英雄形象。

似乎説了很多題外話,現在來講一講具體的讀後感。首先我感覺《牛虻》雖然不是什麼名著的,但是卻可以像金庸的武俠小説那樣從很多角度閲讀它。想看傳奇的人可以把它當一部革命傳奇來看,想看言情的可以當它言情小説看(不過這愛情的結局有些悲慘),想看懸疑的甚至也可以當它懸疑小説來看。用輕小説的觀點來講,就是它集合了各種元素於一身的多元小説。當然不管你怎麼看,他的故事始終只有一個,他的人物形象永遠也是那幾個。主人公亞瑟給人的感覺是熱血過了頭結果犯了錯誤(不能全怪他),經過一番的磨練後成為了一位老練的,冷酷的革命者並有所成就,最後因為意外被捕就義。他是我們理想中的革命志士,他有着不管自己的外在怎麼改變,對祖國獨立的思想根基依然沒有動搖。他在親情與革命中選擇了後者,捨生取義。也符合中國傳統的忠孝難兩全的思想。可以説,關於亞瑟這一形象的創作還是挺成功的,當然似乎有些絕對化、簡單化、甚至模式化,給人感覺有些生硬。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描述他在各種情感與各種思想之間的矛盾心理與行為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