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虻讀書筆記優質作文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1.21W

牛虻讀書筆記優質作文多篇

《牛虻》敍述的是統一意大利鬥爭中的一個故事:篤信上帝的貴族子弟亞瑟經過了一次次現實生活的挫折,改變了自己對上帝的信仰,投入了統一意大利的火熱鬥爭中,從而引起一系列親情與信仰的矛盾和鬥爭。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牛虻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閲。

牛虻讀書筆記1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閲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裏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裏神甫不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裏,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裏是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裏,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後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作品在圍繞這這個大沖突中,還穿插着很多小衝突,比如牛虻和他的愛人瓊瑪之間,那更是包含著錯綜複雜的矛盾,瓊瑪以為他是告密者,一個巴掌把他從意大利打到了南美,多少年的苦難,他全忍了下來,終於,他又回到了意大利,他又見到了瓊瑪,他們相愛,卻得不到永遠。他死了,她哭了,他痛苦的所有時間,她也痛苦着。而正當她知道他還活着,她可以釋然,她可以漸漸忘記自己曾經的錯誤時,他又一次活生生地死在了她的面前。除此之外,牛虻和瓊瑪之間還有政治的誤會,有愛情的妒忌,有吉普賽女郎的插入,有瓊瑪另一個追求者的失望等待等等。但是,正是因為着重重的矛盾,這一波一波的衝突,全都在在牛虻的身上集中,所以這個悲劇就更加的悲愴,更加的易於產生共鳴,讓人感受的更加真切。

我想,最震撼的應該是最後牛虻留給愛人瓊瑪的遺言吧,那也是他一生的寫照——不管我是活着還是已化作亡靈回城,更覺自負。

牛虻讀書筆記2

南方,水牛。小時候常陪大伯二叔家的堂姐們一起看牛,偶有借他們家的牛犁田用…夏天裏牛在吃草的時候,常有牛虻附在它身上吸血,牛左右晃動的尾巴打不到它,便會左右晃動着頭,想要驅趕它,總是被折騰的發脾氣。

顯得牛氣哄哄的,也因為夏天炎熱、牛虻常有,所以牛總喜歡在泥潭裏窩着。這便是我對牛虻的最初印象——敢惹牛、食牛血的小東西。而文中的牛虻,由最初的天真爛漫,無所心計的亞瑟,在經歷欺騙、背叛、苦難、蔑視等挫折以後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牛虻,睿智靈敏,機動堅韌,敢愛敢恨…書中除了個性鮮明又糾葛矛盾的牛虻,還有聰穎果敢的詹瑪,可愛可恨的紅衣教主蒙太尼裏…都是叫人好生探究的角色,這本書值得一看,安利一下。

牛虻讀書筆記3

説到閲讀,讓我想起《牛虻》這本書,我在二年級的第一學期讀了它。

我記得當時我在讀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傑作,然而,主人公保羅在身體疼痛時,回答的話卻是“你可以讀《牛虻》這本書”,所以這本書引起了我無法控制的好奇心。最後,正如我所希望的那樣,我讀了《牛虻》,並被它引人入勝的情節迷住了……

主人公亞瑟讓我敬佩。十八歲的亞瑟從小缺乏父母的照顧,和哥哥住在一起。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顛覆了他的日常生活。他被一個偽君子誹謗,後來又因為神父調職,痛苦偷渡到南美洲,到處遊蕩。不屈不撓的意志與滿身傷疾成為他見證了他所經歷的一切,他的眼睛,散發着光芒,不曾黯淡過。

亞瑟,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遇到困難時保持鎮定的態度,無私奉獻的英雄精神,這些深深地吸引了我。他是一個陽光燦爛、性格開朗的少年,經歷了異常的艱難,但他已經一個個克服了,他把名字改為“裏瓦雷士”,成為了諷刺現實的小説家——牛虻。他扭傷的左臂和身上的傷痛並沒有阻止他,反而使他更強壯了。

看看他,再想想自己,我臉紅了,感到羞愧難當。主人公亞瑟經歷了那些挫折,沒有讓他放棄。而我,面對一次小小的挫折,一次小小的考驗,我為什麼不採用他那種冷靜沉着的態度呢?為什麼不向他學習不屈不撓的精神呢?為什麼自己會考試不及格,那還不是因為自己上課不認真聽講,回家不認真學習。所以,我必須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這又讓我想起了“無論我活着,還是死了,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這句話。

牛虻讀書筆記4

看完牛虻,淚眼婆娑,心緒久久不定。現實和小説已經混為一談,彷彿自己已經化身為小説中的路人甲親眼目睹了牛虻這一生的種種遭遇,心痛卻無能為力,崇敬卻內心沉重。

只是一個旁觀者,內心都備受煎熬,何況是當局者的牛虻。心中的信仰在得知教士是自己父親的時候轟然崩塌,對瓊熾熱的愛再被心愛的女人冤枉一巴掌打碎,自小養尊處優覺得世界是粉紅色的卻在離家出走後經歷了非人的磨難,侮辱,艱辛,不管是人格精神肉體還是靈魂,全部被拷打折磨。那個眉毛濃郁,有這純淨藍眼睛的亞瑟再一次出現在我們面前卻變成了一個渾身傷痛,腿部殘疾,皮膚黝黑,枯瘦體弱的中年人。可是就算這樣,就算他經歷了非人的折磨,經歷了驚心動魄苦不堪言的歲月,儘管他傷痕累累,疲憊不堪,他也沒有忘記他所肩負的革命使命,義無反顧,不畏艱險去追求去奮鬥;沒有被仇恨淹沒他對瓊,對教父的愛,矢志不渝,感人肺腑。在看到他與教父在監獄的那部分,看到他的頭埋在教父的臂彎,看到他熾烈的渴望得到父親的愛而嘶吼,看到他靈魂不堪重負的咆哮以及小説最後瓊看牛虻寫給他的信的那部分,愛恨糾結的纏繞,這些所帶給我的衝擊讓我淚水漣漣,情不能已。小説最後,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的飛來飛去。至此,我想説這部小説對心靈的衝擊太大。

當然作者寫這部小説肯定不會簡簡單單只是為了故事情節而寫,小説所宣揚的宗教態度,當時社會所處的背景,人們的麻木與無知,少部分人的覺悟與成長,以及革命人的信念與決心等等,都是值得人玩味探索的。所以我覺得我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説所寫時期的歷史背景然後再重讀一遍。

牛虻讀書筆記5

19世紀的意大利被肢解的四分五裂,奧地利帝國專橫的統治人民的肉體,天主教會逐步麻痺着人們精神。

亞瑟同所有人一樣,在黑暗中成長。年輕人是國家的希望,政治的壓迫,思想的窒息,使很多青年加入革命進步組織亞瑟同所有人一樣,期待着一場暴風雨的到來。而這又隱隱在他和他最親愛的懺悔神父蒙泰尼裏之間埋下了一些芥蒂。一次心上人的誤會,無意中揭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對自己疼愛無比的神父竟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一切都來的太突然了:“青梅竹馬”誤會的鄙夷,最信任的神父多年的欺騙,家庭的四分五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的無法面對這麼多。他把衣服扔進大海,裝作自殺,踏上了一條不知開往何處的船。

這一走就是十三年,十三年間,政治癒加黑暗,伴隨壓迫各處革命此起彼伏,祕密警察遍佈全國。然而,人民與統治者的普遍矛盾,卻只引起了革命階層的鬥爭。微薄的力量得到的註定是失敗。“我們這兒太臃腫,太麻木了,應該有一隻牛虻來刺醒大家。”十三年,牛虻回來了,他從未忘記自己的信仰,他更明確了鬥爭的對象,亞瑟也許永遠沉睡在了冰冷的海水中。

牛虻是一個真正的戰士,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他們的敵人是誰。奧地利人的兇殘和新任教皇的寬容,善良使人們將矛頭對準當局,只有牛虻知道仁慈的宗教才是麻痺人民的精神鴉片,才是使人們不知醒悟的罪惡根源。這是牛虻私人恩怨的鬥爭,是人民解放和壓迫的鬥爭,更是“神”和人的鬥爭。在南美流離的十幾年中,他發現奴隸卻更願擁有自己的奴隸,並加倍的剝削他;愈是可憐粗鄙的人見到醜陋不堪畸形的,尤其是殘疾的小丑於是興奮並加倍的欺凌侮辱他。當然,牛虻是後者。“我,曾在骯髒的妓院裏洗過碗碟給那些比畜生還惡毒的農場主做過馬伕;我,曾在那走江湖的雜耍班裏戴上帽子,掛上鈴鐺,當過小丑,在鬥牛場替鬥牛士幹過苦役;我,曾向人家起乞討一點發黴食屑而遭到拒絕,因為人家的狗應該有優先權。”他見過真正的地獄所以他知道沒有上帝,沒有天堂。

在為起義走私軍火時,他被捕了,終於他始終沒有當面對他最愛的瓊瑪,坦承一切;“你到底對我有多愛呢?夠不夠使你為我放棄你的主呢?”“想一想我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吧!我可還一直不肯去死!我把這一切都忍受下來了,我拼命忍耐着,等待着,因為我一切一定要回來跟你那個上帝作戰。”讀後感獄中對神父的坦白道盡牛虻的辛酸信念,身負的精神崩塌,卻也沒為他放棄信仰;那麼在個人的鬥爭中,可以説牛虻沒有成功。“那些陷在泥淖裏的傢伙這樣快就重新使用起祕密審問和處決的手段來,這就給了我們一個有利的轉機。”“他們要殺我是因為他們害怕我。”他用自己的犧牲不平了革命的道路,而後宗教的改革都説明了牛虻在革命事業上是沒有失敗的。“我是愛你的,瓊瑪,當你還是一個難看的小姑娘,穿着一件花格子布的罩衫,圍着一個皺縮不平的胸搭,背上拖着一條小辮子的時候,我已經愛上你了,我現在也還愛着你,你還記得有一天我吻了你的手,而你那樣可憐的央求我“請你以後不要在這樣”那件事情嗎?這是一種不光明的把戲,我也知道的,可是你一定得饒恕我;現在,我又在這張紙上寫着你名字的地方吻過了。這樣,我已經跟你親過兩次吻,兩次都沒有得到你的允許。”獄中的絕筆信讓人看的熱淚盈眶。最相愛的彼此一生只有兩個“虛構”的吻。亞瑟永遠沒有離去,他活在幾百萬讀者的心中。

《牛虻》是一本有強大生命力的書。據説--期間,即使作為禁書仍以無封皮的形式在青年中廣泛流傳。革命年代,他會激勵保爾柯察金那樣的人物成長,和平的現代和未來,願讀者能謹記那個笑着上刑場指揮士兵打準一點永不倒下的形象以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