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虻》讀書筆記多篇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6.21K

《牛虻》讀書筆記多篇

《牛虻》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牛虻》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

《牛虻》讀書筆記範文1

人們讀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這一段時,一定會對《牛虻》這本書產生巨大的好奇心。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能使保爾有着如此堅毅的性格呢?那就不妨來讀讀它吧。

《牛虻》的故事發生在幾百年前,意大利人為了推翻奧地利的殖民統治,成立了意大利青年黨,進行各種革命活動。十八歲的大學生亞瑟就是它的成員之一。因為接受懺悔神父的誘騙,單純幼稚的他無意中泄露了黨的機密,自己也被朋友誤解。於是假裝投海自盡,實則通過一艘輪船偷渡到南美。經過十三年的磨難,他由一個神父最愛的學生、虔誠的宗教徒變成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他以“牛虻”為筆名,在報刊上發表各種諷刺文章,來支持黨的運動。在一次起義行動中,牛虻被捕,經受住敵人的種種折磨,最後英勇就義。

小説非常通暢,容易理解,不失為一部經典名著。讀完它後,我倒感覺有點像外國版的《紅巖》。不過寫作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牛虻》帶有意大利人濃郁的宗教氣息和女作家細膩、憂傷的敍事格調,和許多中國革命小説是不太一樣的。

書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亞瑟這個人物形象了。十八歲時,他還是一個單純天真的愛國青年,神父最喜愛的學生。因為宗教信仰,他無意中泄露了黨的祕密,導致自己和同志被捕。出獄後,因為朋友的誤解才無奈走上了出國歷練的道路。我們無法想象他在南美洲遭遇了怎麼樣的痛苦,僅憑書中的一些片段來看,那一定是極其難以忍受,不僅是肉體上,還有精神上的——他的尊嚴也在被人踐踏。這些無法想象的痛苦,被亞瑟一一隱忍了下來。痛苦,磨練出了他那堅韌、頑強的性格。他完全變了一個人兒。回國之後,他以像十三年前那樣不改的熱情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卻少了一份青澀,多了一份隱忍。他的語言犀利、辛辣,猶如一把長劍刺入敵人胸膛。同志們形容他是一隻牛虻,這再貼切不過了。他像一隻牛虻,叮得敵人瘙癢難忍,不覺露出了醜陋的真實面孔,暴露在世人面前。怪不得敵人對他又恨又怕,語言啊,永遠是最具有威力的武器。

讀《牛虻》,我們可以學習到亞瑟那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以及對國家、事業的滿腔熱情。這些優秀的品質,足夠我們受益終生。

《牛虻》讀書筆記範文2

今天,我又把《牛虻》讀了一遍。以前,我讀第一遍時,簡直就是囫圇吞棗,今天這一遍總算讀出了個子醜寅卯。

牛虻,原名叫亞瑟。十九歲以前,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富家公子。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明白了自己原來是一個私生子,他的親生父親就是神學院的院長蒙太尼裏,一個他牛虻自己在他面前懺悔的人。牛虻熱愛生活,一心為國家作鬥爭,想把奧地利人從意大利趕出去,所以他參加了一個當時比較隱祕的組織,積極參加革命。當蒙太尼裏離開了他,換了一位新的神父挺他懺悔時,牛虻説出了自己的真實的感情,他深愛着瓊瑪,所以把喜愛瓊瑪的波拉當成了自己的情敵。誰知這位神父是個奸細,把他懺悔的語言報告給了當時的反動派。就這樣,不僅牛虻被捕了,連他的同伴波拉也未能倖免。

牛虻在監獄裏不屈不撓,勇敢地同反動派做鬥爭,但是反動派還是設計陷害他,説他是個叛變的人。當他出獄以後,被大家誤會,就製造了跳河自殺的假象,跟輪船偷渡出國了。

十三年以後,牛虻有回到了意大利。這時,他已經改名範里斯.列瓦雷士,他的身體已經嚴重的傷殘了,臉上帶着刀疤,腿瘸了。他善於寫諷刺教會的文章,所以大家都叫他牛虻。回到意大利的牛虻,仍然同宗教做鬥爭。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就是現在的紅衣主教大人,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與反動教會做鬥爭。可是,在一次偷運槍支的過程中被捕了,犧牲於反動派的槍下。

蒙太尼裏,一個虛偽透頂的主教,寧可犧牲自己的兒子,也不離開根本不存在的上帝。真是一個可憐和可悲的人,最後死於自殺。

《牛虻》的作者是愛爾蘭作家伏尼契。這時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多少年來,無數的人讀過這本書,我想他們都曾深深地被牛虻的堅強、勇敢和不屈不撓所感動,都從牛虻的身上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吧!當然,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不知不覺讓人感受到牛虻所處的環境的險惡,那種感覺就像處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中,不時還刮來呼呼的北風;又像站在波濤洶湧的大海邊,即使不靠近小舟也是渾身戰慄。

當然,毋庸置疑,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孩子們閲讀的書籍。我讀完後,會引領本班的孩子來仔細閲讀的。

《牛虻》讀書筆記範文3

夜色逐漸籠罩了大地,我伸手打開了枱燈,繼續全神貫注地看着書。

這本書我很喜歡,它講的是意大利青年亞瑟,出生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露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這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裏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十三年,歷盡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夜,更深了。雖然已經讀完了《牛虻》這本書,但是我仍直愣愣地盯着那最後一個字,心裏有些某名的惆悵,像牛虻這樣如此完美的英雄人物,竟也會死得如此悲慘,我緩緩合上了書本。

這小説主人公亞瑟是在各種矛盾衝突的洗禮下一步一步地成長的。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裏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父。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父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教徒與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希望將來能打消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父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父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父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裏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説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在這殘酷的現實教育下,亞瑟選擇用自殺來逃脱這一切。而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那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喜愛嘲諷別人,看似十分冷酷且能讓軍方感到恐懼的“牛虻”。

我緩緩站起身,來到窗前,欣賞着窗外那些正在少且匆匆趕路的行人和車輛。我輕輕歎息一聲,為這個令人尊敬的人物的犧牲,倍感痛心。

“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蹟的創造力。”萊蒙托夫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成為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那堅強意志的真實寫照。牛虻,這個如此堅強的革命者,在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之後,他依然能夠憑藉自己那堅強不屈的毅力進行成長,且在南美洲度過了如人間地獄般的十三年,整整十三年!這,便是牛虻堅強意志的偉大,也是我為何如此敬佩的原因。

你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你卻不能讓你的意志變得軟弱,因為,如果你擁有了堅強的意志,那你便有能力去創造你想要的。而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這位意志堅強的革命者才能在南美洲度過了這慘不忍睹的十三年。

這便是革命者!擁有堅強意志的革命者!令人崇敬的革命者!

《牛虻》讀書筆記範文4

“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牛虻,快樂地飛來飛去。”

合上小説《牛虻》,我已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動了。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條波濤洶湧的大江,它闖過淺灘和激流,浪花撞擊在礁石上,奔騰着,跳躍着,又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

從打開小説的第一頁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這浪潮所席捲,欲罷不能。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即使淪落到拖着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的耳邊迴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於意大利,幫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

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着他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偽外表下的醜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撻;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着輕鬆的心情,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童”一樣走進刑場,昂首面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屍走肉。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麪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脱的態度看待生與死。

小説的封面上寫着: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今天,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來讀這本小説,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代,只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氣長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可以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説《牛虻》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恆的,它將繼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牛虻》的故事告訴我們:逃避現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直麪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牛虻》讀書筆記範文5

《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作者(伏尼契)以出色的藝術手段,通過跌宕有致的情節(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裏瓦雷士。

在那裏,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鮮明生動地塑造了牛虻這個為意大利民族解放忍受苦難英勇犧牲的典型人物形象,體現了意大利愛國志士的剛毅精神及他們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牛虻在革命鬥爭中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剛出場19歲的亞瑟有點像十六世紀肖像畫裏的意大利小夥子。“從他那長長的睫毛,敏感的嘴角和嬌小的手腳看,身體各個部位都顯得過分精緻,輪廓格外分明。”而經過革命鍛鍊之後的牛虻則是“空空寂寞中把他壓垮的幽靈似的恐懼、虛幻世界裏的幻像,都隨產生他們的夜消失了,而一旦太陽光芒四射,敵人出現在眼前,他便鬥志激昂,再也無恐懼可言。”牛虻所有的一切,在監獄執行死刑的士兵則是這樣認為的:“他那直剌人心的雄辯,他那無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氣,曾像太陽的光芒一樣在他們死氣沉沉的生活中閃耀。”

牛虻變得成熟了、堅強了,成為一個為國家命運不顧個人安危的真正的革命者。堅強的牛虻在犧牲前一夜給他深愛的人瓊瑪的遺書裏這樣寫道:“我將懷着輕鬆的心情走到院子裏去,好像一個國小生放假回家一樣。我已經做了我應做的工作,這次死刑判決就是我忠於職守的證明。”與牛虻關係密切,給他巨大影響的人是他的懺悔神父主教蒙太尼裏(其實是他父親)。主教蒙太尼裏欺騙了牛虻,從而使牛虻對上帝產生了懷疑。從此,牛虻開始恨蒙太尼裏,“上帝是—一隻泥巴做就的東西,我只需一錘就能夠把它砸個粉碎;而你呢,卻一直用謊言欺騙我。”出走前牛虻這樣説道。

蒙太尼裏影響了牛虻的一生。應該説,牛虻的死,他要負大部分的責任。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