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虻讀書筆記1500字

欄目: 讀書筆記 / 發佈於: / 人氣:2.44W

第一篇:《牛虻》讀後感1500字

牛虻讀書筆記1500字

當第一眼進入此書開始閲讀時,雖不懂文字串聯所表達的意思,但是語言的優美已深深吸引了我。牛虻,這個理想與追求的化身,沒有人可以否認你的傳奇。

故事一開始是發生在比薩神學院.。書中描寫道:他身體十分單薄,常常的眉,薄薄的脣纖細的手足,身上的沒一個地方都過於精細,過於弱不禁風,看上去不像三十年代的英國中產階級青年,倒像是十六世紀肖像畫中的意大利人.如若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裏別人一定誤會以為他是一個身着男裝的嫵媚動人的女孩而不是男孩.但是就在他走動的時候,那輕盈敏捷的體態又使人想象到一隻被馴服的,沒有了利爪,失去野性的豹子,大概沒有人會想到,那個曾經的俊美少年會變成最後這“醜陋”的模樣,然而我想,這就是作者伏尼契最成功的地方。《牛虻》之所以能令人心絃激動,就是因為在牛虻的身上,集中了許多方面的“衝突”之故。這就應驗了文學評論家勃蘭兑斯説過一句名言:“沒有衝突,就沒有悲劇。”

這“衝突”或者是政治信仰的衝突,或者是愛情與理想的衝突,而由於這些不能調和的衝突,就爆發了驚心動魄的悲劇。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當他進入比薩賓查大學以後,神父即比薩神學院長蒙泰尼裏常常給他講解哲學,並且和他一起讀書,學習.他們相互信任,尊重.亞瑟.非常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然而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亞瑟決定獻身於爭取民族獨立這項事業。當時蒙太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得知蒙太尼裏神甫不僅是出賣他的叛徒,更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他一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這大概是整本書中最大的衝突,牛虻與他父親蒙太尼裏,這不僅僅是政治上的衝突,更是信仰上的不一。亞瑟在17歲時,明白了上帝只不過是一尊用榔頭就可以敲爛的泥塑,他最親愛的padre騙了他,上帝不是慈悲的,人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亞瑟在苦難中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他憎恨那些虛偽的禱告,憎恨所有的神父,可是他知道,無論如何,他還是愛padre,他不恨他,只要padre能夠在餘生好好愛他,他就會滿足,他就會幸福。可是蒙泰尼裏沒有這樣做,他的選擇依然是上帝。

蒙泰尼裏是看着自己的兒子死去的,是他親手殺死了他,是他,在上帝和兒子之間,毅然選擇了虛假的慈悲的上帝,而放棄了自己那麼可憐又那麼需要愛的兒子。作為偉大的紅衣主教,選擇上帝是理所當然的,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他註定是慈悲的,他註定可以接受所有人的懺悔,而他能做的,也僅僅是接受懺悔而已。他並不能為人們做什麼,他救不了蒙泰尼裏,更救不了亞瑟。可是蒙泰尼裏不懂,一直都不懂,他這樣對待自己的兒子,是多麼得不公平,可是他卻不瞭解,他被上帝所迷惑,他的心裏只有那個空洞的上帝。在牛虻死後,神甫也被這對與錯所糾纏,他痛苦,他無奈,最終,偉大的紅衣主教還是瘋了,還是死了,死在痛苦交加中。上帝不是慈悲的,上帝沒有因為他的忠誠而對他忠誠。他是以這樣一個醜陋的姿態,結束了一生。那麼,蒙太尼裏,你有醒悟嗎?當你必須面對天堂抑或地獄裏的那個上帝時,他又會説什麼,你還愛上帝嗎?還堅持自己的信仰嗎?你會後悔,一定會。你用兒子換了上帝,所以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心愛的兒子了……這是無可避免的衝突,無可奈何的宿命,父親與兒子,這對本來應該站在一起的至親,卻不得不刀槍相向,在生與死中選擇,但是無論選擇哪一邊,都是悲傷的結局,都是無可挽回的境地。

第二篇:牛虻讀後感1500字

牛虻讀後感

國中的時候最早接觸的外國名着是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仲馬的《茶花女》,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喬納森·斯威夫特的《格列夫遊記》,還有一些現在已經記不清了。唯有《牛虻》這本書是我很遲才接觸的,國中課本上有關於牛虻就義的一篇文章,起初是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揣測它展現的應該是一個平凡的人,以剛強的心去戰勝所遭受的艱難困苦,最後取得偉大成就的故事。但是,這本書冠以悲劇之名還差不多。

《平凡的世界》裏面的講孫少平的時候,也有提到這本書,總之我已經不是第一次在中國的讀物當中看過它的身影,以至於一直對它抱有很好奇的心態。想着,如果尋到這本書,一定會經歷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就像吃了仙丹一樣,飄飄欲仙。但實際,我想多了。

這本書,可以説,我看過之後,心裏是拔涼拔涼的。它裏面傳達的可以説是一個很悲壯的人物,他甚至沒有任何一篇小説裏的英雄人物一樣,受到哪怕一刻時間上帝的眷顧。從頭到尾,他都在遭受着苦難,掙扎着,向命運和現實抵抗。

故事的主人公叫亞瑟,是母親和教父蒙泰尼的私生子,而他最初對自己的身世毫不知情,他是以勃爾頓和其後妻之子的身份居住在這個家庭,以至於常常受到排擠。其親生父親蒙泰尼以亞瑟的懺悔教父的身份來關心他,亞瑟也一片赤誠之心尊崇他,他們之間的感情很深厚,亞瑟向他透露了自己的一個夢,他覺得這是上帝的指示,他要根據夢的指引去幫助意大利贏得戰爭,贏得解放。蒙泰尼對他的想法感覺很恐慌,幾次都想要勸亞瑟放棄,卻正趕上蒙泰尼不得被調去羅馬擔任主教。

在蒙泰尼離開後,亞瑟在新的神父卡爾狄的誘使下,透露了自己的這一個想法,緊接着就遭到了逮捕。悲劇就從這裏開始上演,亞瑟和他的戰友都遭到了逮捕,連他最心愛的瓊瑪也以為是他告的祕,打了他一記耳光。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又得知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感覺蒙泰尼欺騙了他,最後他偽裝自殺,逃到了南美洲。

就這樣亞瑟在那遭受了許多的苦難,變得面目醜陋,肢體扭曲,最終化名為牛虻,堅持與教會抗爭。後來,他在受命於意大利黨起義軍時,又重新遇到了瓊瑪,可是瓊瑪已經認不出亞瑟了。此時的亞瑟,應該叫牛虻,性格剛毅,不羈於世事,做事情歷雷風行,完全變了一個人,在他身上,你所能體會到的,是赤裸裸的堅韌。

小説最後的結局是在偷運軍火的過程中,牛虻被捕入獄,與蒙泰尼相認,他要蒙泰尼要麼選擇教會,要麼選擇自己的親生兒子。在蒙泰尼做出了放不下教會的選擇之後,牛虻仰天大笑,親生兒子還比不上一個虛假的信奉,於是他毅然地簽下了死刑判決書。偉大的親情,在宗教面前,卻顯得如此的不堪一擊,到底是悲劇。

牛虻的堅強,在他慷慨就義的最後情節顯示的淋漓盡致,也是小説中,最昇華,最感人的一部分。情緒一下上到了最高點,牛虻的死是那麼的悲壯,我總是在期待着奇蹟會發生,可是結局就是這樣,他已經飽經滄桑,看透了這個世界,也許,死亡,對他來説是最好的解脱。

最後,蒙泰尼也悲劇死去,小説還算是以一種相對平和的方式收尾。牛虻給心愛的瓊瑪留下了一首詩,那是他們小的時候讀過的一首詩: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活的牛虻

一個人精神的超脱之處,就在於開始温柔的對待這個世界。牛虻一輩子只愛瓊瑪一個人,一輩子只堅定一個信念,他開始的時候是那麼的善良天真,到後來又是那麼地勇敢堅強。讀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領悟是,不管生活的鞭子如何打在你身上,都永遠不要放棄活下去,更不要,忘了最初的美好。

第三篇:簡愛讀書筆記1500字

簡愛讀書筆記1500字

簡·愛是個孤兒,從小寄養在舅母家中,受盡百般欺凌,《簡愛》讀後感1000字。後來進了慈善學校洛伍德孤兒院,靈魂和肉體都經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許正是這樣才換回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她以頑強的意志以成績優秀完成了學業。為了追求獨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爾德莊園任家庭教師。故事的重點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師簡·愛與男主人羅切斯特之間歷經磨難的愛情。這段愛情因男女主人公懸殊的社會地位和個性的差異而充滿了激烈碰撞,也因兩人志趣相同、真誠相愛而迸發出燦爛的火花。作者以簡·愛鮮明獨特的女性視角和敍事風格娓娓道來,真實而有藝術感染力。特別是簡·愛的獨特個性和思想,愛是一個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頑強的自尊心,讀後感《《簡愛》讀後感1000字》。在打動身為貴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時,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

簡·愛作為愛情小説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現在這部十九世紀的文學作品中的。以往愛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麗温柔、高貴賢淑的女子形象。而簡·愛,她"貧窮,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擁有的一顆智慧、堅強、勇敢的心靈,使那些外在的美在這內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為可貴的是簡·愛並不因為自己的貧窮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堅定:"我和你的靈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樣有靈魂,--也完全一樣有一顆心!""我現在不是憑習俗、常規,甚至也不是憑着血肉之軀跟你講話--這是我的心靈在跟你的心靈説話,就彷彿我們都已離開了人世,兩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

就像我們本來就是的那樣!"

也正因為此,簡·愛敢於去愛一個社會階層遠遠高於自己的男人,更敢於主動向對方表白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極其大膽的。幸福不再是某個人、某個階層的專利,她屬於芸芸眾生的每一個人。只有兩個相互對等的靈魂才能組成一份完整的愛情,所以簡·愛堅持,自身的獨立與追求愛情的完整是不能分離的。

小説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説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於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誌着浮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淹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樸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淨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同時引起讀者,特別是女性讀者的共鳴。

第四篇:圍城讀書筆記1500字

當、當、當……”已是深夜班10點了,輕輕合上《圍城》的最後一頁,內心很平靜,夜已悄悄地爬滿整個天空。方鴻漸原來是有夢想的,正如我們的每一個人一般,年少輕狂的我們,按捺不住熱血的沸騰,無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規的事物妥協。我們總相信我們的人生只有我們能駕馭。於是鴻漸乘上開往法國的航班,開向自認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歲的時候,我信心滿滿的,只差沒有報告天下,憑海為證,大言不慚地説有一天自己會如何如何。那時候總是很單純的,沒有意識地去做許多事。沒有責任的包袱,不懂世間的複雜,指天誇耀自己的偉大,卻在深夜獨自嚶嚶哭泣,很脆弱的。其實這是每一個孩子都會犯上一回的狂病,但這又何嘗不是一回人生的轟裂呢?幾年後,二十七歲的鴻漸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帶着一張作假的文憑,心裏是滿滿的內疚。二十七歲的他仍會天真地想起嚴父,慈母的失望。彷彿當他多少年前踏上甲板的那一刻,人生的鎖鏈斷了一般,幾年的巴黎生活只是一場華麗的美夢,終有醒來的那一刻。鴻漸意識到了,當他意識到紅海早過了時,他就覺悟的認識,他並不能夠完全掙脱那條無形的鏈子。只不過三年後,當我面對滿地的落葉,我再也沒有多少傷感之情;當我再也不會為漫天的雪花而歡欣鼓舞時,我已記不清多少年前説過了什麼。不是因為時間很久,只是發現那些誓言很飄渺。過去也試着去實踐,但當我發現要用一生去允諾時,我放棄了。少了年少時的傲氣和心無旁騖的毅力,取而代之的是種顧慮,一種對現實的認識,不知是那位學者曾説過,孩子出生時都有他的角,死去時卻是一枚鵝卵石。鴻漸的身邊曾留有過鮑小姐的鮑肆之臭,也曾吸引過蘇小姐的文質之

香,鴻漸也曾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過,但無論是哪一種,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後一縷輕煙從指尖劃過,沒有勇氣跨出最後一步,鴻漸學會了妥協。在經過三閭大學一行後,他才真正意識到人世險惡。鴻漸有點累了,於是他選擇躺在孫小姐這張柔順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親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贊同的。沒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愛情,沒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遠為瑣事忙碌的身影和時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的聲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如此甘心地被對方牽絆着自己的後半生呢?平靜的海面往往醖釀着巨大的風暴,鴻漸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鴻漸覺得自己很無能,總認為自己是一場悲劇的主角,他要發泄,既然不能對外人那就只能對自己的妻子出氣。柔嘉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兩人之間的矛盾因為更多人的參與而顯得不可收拾,鴻漸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禮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淚,看着與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爺爺消失在殯儀館最後一道門後,最後一滴淚也悄無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爺爺去世許多年後,奶奶口中批評着種種不是與眼中流露出的無限依戀竟是如此和諧,和諧地讓人辛酸,讓人猜不透。就如《圍城》中所講“年齡是個自然里程中無法超越的事實。”凡事一經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況是城裏城外呢?後記: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當 當 當……”響了六下。六點種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對柔嘉好,勸她別再為昨天的時鬧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

晚飯,希望他會同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記時器無意中對人生包涵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十一點了”我想“也該睡了”掩上日記本,掩上門,讓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這一室之中。

第五篇:《牛虻》讀書筆記

2014.3.23午後《牛虻》讀書筆記

從舊書堆裏搜索到《牛虻》。記得在國中時代似乎讀過,讀卻是走馬觀花,今天再看到此書,耐心讀讀,很有教益。牛虻身上很多哲理在,最起碼堅強地生活,幽默地生活是我所追求的。以下是有關牛虻的文字。保存至此。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牛虻。”他,算是經歷了世上所有的災難,拖着殘損的軀體,卻始終快活。因為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他活下去的目標。他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他把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深深埋在心中,把他的愛與怨恨一併埋葬,直至末日降臨。他對主教深沉的永遠無法化解的愛與恨困擾了他一生,也成了他悲劇的根源。神父是他一生最敬重最信賴的人,他曾經奉為神明,直至最終忍不住向神父告別時,他還是滿懷希望。可是神父辜負了他的愛,“殺死”了他。在他心中,這一切也是情有可原的,是預料中的事,他如同飛蛾赴火般“成功”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牛虻》1897年在英國出版,在本國文學界一直默默無聞。但半個世紀後被譯成中文時,深受中國廣大青年的喜愛,先後發行一百多萬冊。造成這種比較文學中罕見的事例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中國青年所持的文學觀念和思想傾向,他們樂於閲讀革命志士傳奇式的故事,學習並且仿效那些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為人民而戰鬥的英雄形象。六月裏一個炎熱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開着,大學生亞瑟•伯頓正在比薩神學院的圖書館裏翻查一大疊講道稿。院長蒙泰尼裏神父關愛地注視着他。亞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伯頓家中,名義上他是伯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泰尼裏的私生子。亞瑟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又看到母親受他們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亞瑟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

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亞瑟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蒙泰尼裏發現了亞瑟的活動後十分不安,想方設法加以勸阻;但亞瑟覺得作一個虔誠的教徒和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是不矛盾的。在一次祕密集會上,亞瑟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

蒙泰尼裏調到羅馬當了主教,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父。在他的誘騙下,亞瑟在懺悔中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瓊瑪本是不相信亞瑟出賣了革命黨人的,但亞瑟卻在出獄時精神崩潰般的説出了是自己出賣的。並且沒有發現瓊瑪一直在自己的身邊。瓊瑪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亞瑟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而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泰尼裏神父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想過要自殺,但為了一個該死的教士不值。他一鐵錘打碎了曾經心愛的耶穌蒙雕像,對於現在的他來説,他們都只是昨日曾崇拜的偶像,泥塑的雕像!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

在南美洲,亞瑟度過了人間地獄般的13年。流浪生活磨鍊了亞瑟,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他受命於瑪志尼黨揭露教會的騙局。他用辛辣的筆一針見血地指出,以紅衣主教蒙太尼裏為首的自由派實際上乃是教廷的忠實走狗。牛虻贏得了大家的喜愛。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

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準備着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泰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

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因曾經的舊傷發作,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泰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牛虻則動情地訴説了他的悲慘經歷,企圖打動蒙泰尼裏—那個自己一直深愛的人。要他在上帝(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作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泰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因心臟動脈瘤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自己解決掉了自己的槍決,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裏,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

無論我活着,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來飛去的牛虻。

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深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

長篇小説《牛虻》的作者艾捷爾•伏尼契(1864-1960)是英國進步的資產階級作家。出身在愛爾蘭科克市。她早年喪父,從小就養成堅強的性格。1885年要柏林音樂學院學成歸國後,她結識了一些流亡在倫敦的各國革命者,她的丈夫是一位波蘭革命活動家。這些對她的思想和創作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牛虻》是伏尼契的代表作,描寫的是19世紀意大利愛國者為祖國的統一和獨立而進行的英勇鬥爭。作品通過對牛虻一生的身世和遭遇,塑造了一個資產階級青年革命家的形象。他在黑暗、污濁、欺騙、虛偽的現實教育下,背叛了他所篤信的上帝和階級,投向革命,捲入了火熱的鬥爭,鍛鍊成了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戰鬥的革命者。他的光輝形象,曾使很多革命青年受到巨大鼓舞。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他寫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書中就對牛虻的勇敢和非凡的毅力作過高度評價。《牛虻》在世界許多國家都擁有廣泛的讀者。

《牛虻》-經典段落

他們沿着湖邊走到一處僻靜的地方,坐在一段低矮的石頭牆上。緊挨着他們的旁邊長着一叢玫瑰,上面結着猩紅的果子。一兩簇遲開的乳白色花兒仍然掛在高處的一根花莖上,帶着沉重的雨滴在淒涼地擺動。在碧綠的湖面上,一隻小船在裹着露水的微風中盪漾,白色的風帆無力地抖動。小船顯得輕盈柔弱,就像是一束銀白色的蒲公英被扔到了水上。高處的薩爾佛多山上,某個牧人小屋的窗户敞開着,就像是一隻金黃色的眼睛。玫瑰花垂下頭來,在九月裏悠閒的白雲下浮想連翩。湖水拍打着岸邊的鵝卵石,發出喃喃的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