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67W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

《牛虻》生動地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國家獨立統一的鬥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黨人牛虻的形象。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供大家參考。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1

人們讀到《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這一段時,一定會對《牛虻》這本書產生巨大的好奇心。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能使保爾有着如此堅毅的性格呢?那就不妨來讀讀它吧。

《牛虻》的故事發生在幾百年前,意大利人為了推翻奧地利的殖民統治,成立了意大利青年黨,進行各種革命活動。十八歲的大學生亞瑟就是它的成員之一。因為接受懺悔神父的誘騙,單純幼稚的他無意中泄露了黨的機密,自己也被朋友誤解。於是假裝投海自盡,實則通過一艘輪船偷渡到南美。經過十三年的磨難,他由一個神父最愛的學生、虔誠的宗教徒變成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他以“牛虻”為筆名,在報刊上發表各種諷刺文章,來支持黨的運動。在一次起義行動中,牛虻被捕,經受住敵人的種種折磨,最後英勇就義。

小説非常通暢,容易理解,不失為一部經典名著。讀完它後,我倒感覺有點像外國版的《紅巖》。不過寫作的風格是完全不同的。《牛虻》帶有意大利人濃郁的宗教氣息和女作家細膩、憂傷的敍事格調,和許多中國革命小説是不太一樣的。

書中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亞瑟這個人物形象了。十八歲時,他還是一個單純天真的愛國青年,神父最喜愛的學生。因為宗教信仰,他無意中泄露了黨的祕密,導致自己和同志被捕。出獄後,因為朋友的誤解才無奈走上了出國歷練的道路。我們無法想象他在南美洲遭遇了怎麼樣的痛苦,僅憑書中的一些片段來看,那一定是極其難以忍受,不僅是肉體上,還有精神上的——他的尊嚴也在被人踐踏。這些無法想象的痛苦,被亞瑟一一隱忍了下來。痛苦,磨練出了他那堅韌、頑強的性格。他完全變了一個人兒。回國之後,他以像十三年前那樣不改的熱情投入到革命事業中去,卻少了一份青澀,多了一份隱忍。他的語言犀利、辛辣,猶如一把長劍刺入敵人胸膛。同志們形容他是一隻牛虻,這再貼切不過了。他像一隻牛虻,叮得敵人瘙癢難忍,不覺露出了醜陋的真實面孔,暴露在世人面前。怪不得敵人對他又恨又怕,語言啊,永遠是最具有威力的武器。

讀《牛虻》,我們可以學習到亞瑟那堅韌不拔的頑強性格,以及對國家、事業的滿腔熱情。這些優秀的品質,足夠我們受益終生。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2

今天,我又把《牛虻》讀了一遍。以前,我讀第一遍時,簡直就是囫圇吞棗,今天這一遍總算讀出了個子醜寅卯。

牛虻,原名叫亞瑟。十九歲以前,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個富家公子。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明白了自己原來是一個私生子,他的親生父親就是神學院的院長蒙太尼裏,一個他牛虻自己在他面前懺悔的人。牛虻熱愛生活,一心為國家作鬥爭,想把奧地利人從意大利趕出去,所以他參加了一個當時比較隱祕的組織,積極參加革命。當蒙太尼裏離開了他,換了一位新的神父挺他懺悔時,牛虻説出了自己的真實的感情,他深愛着瓊瑪,所以把喜愛瓊瑪的波拉當成了自己的情敵。誰知這位神父是個奸細,把他懺悔的語言報告給了當時的反動派。就這樣,不僅牛虻被捕了,連他的同伴波拉也未能倖免。

牛虻在監獄裏不屈不撓,勇敢地同反動派做鬥爭,但是反動派還是設計陷害他,説他是個叛變的人。當他出獄以後,被大家誤會,就製造了跳河自殺的假象,跟輪船偷渡出國了。

十三年以後,牛虻有回到了意大利。這時,他已經改名範里斯.列瓦雷士,他的身體已經嚴重的傷殘了,臉上帶着刀疤,腿瘸了。他善於寫諷刺教會的文章,所以大家都叫他牛虻。回到意大利的牛虻,仍然同宗教做鬥爭。雖然他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就是現在的紅衣主教大人,但是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與反動教會做鬥爭。可是,在一次偷運槍支的過程中被捕了,犧牲於反動派的槍下。

蒙太尼裏,一個虛偽透頂的主教,寧可犧牲自己的兒子,也不離開根本不存在的上帝。真是一個可憐和可悲的人,最後死於自殺。

《牛虻》的作者是愛爾蘭作家伏尼契。這時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多少年來,無數的人讀過這本書,我想他們都曾深深地被牛虻的堅強、勇敢和不屈不撓所感動,都從牛虻的身上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吧!當然,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也不知不覺讓人感受到牛虻所處的環境的險惡,那種感覺就像處在零下20度的冰天雪地中,不時還刮來呼呼的北風;又像站在波濤洶湧的大海邊,即使不靠近小舟也是渾身戰慄。

當然,毋庸置疑,這是一本值得推薦給孩子們閲讀的書籍。我讀完後,會引領本班的孩子來仔細閲讀的。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3

夜色逐漸籠罩了大地,我伸手打開了枱燈,繼續全神貫注地看着書。

這本書我很喜歡,它講的是意大利青年亞瑟,出生於富商家庭,但成年後毅然投身革命。由於疏忽,他泄露了機密,使得戰友被捕,這令青梅竹馬的女友瓊瑪誤會,並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是崇拜已久的蒙太尼裏神父的私生子。在嚴酷的現實教育下,他以假自殺為掩護,憤然出走,在外漂泊十三年,歷盡艱辛,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化名“牛虻”,回國組織武裝,偷運軍火,積極準備起義。最後不幸被捕,面對軍方的威脅和生父的勸降,不為所動,從容就義。

夜,更深了。雖然已經讀完了《牛虻》這本書,但是我仍直愣愣地盯着那最後一個字,心裏有些某名的惆悵,像牛虻這樣如此完美的英雄人物,竟也會死得如此悲慘,我緩緩合上了書本。

這小説主人公亞瑟是在各種矛盾衝突的洗禮下一步一步地成長的。開始時,亞瑟並不知道蒙太尼裏是自己的親生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父。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父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教徒與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鬥的人並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父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希望將來能打消亞瑟反教會統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父因父子私情而產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一的,並且不恰當地把神父看作是教會統治的代表。由於這一錯覺,當新神父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父告密,以及蒙太尼裏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説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在這殘酷的現實教育下,亞瑟選擇用自殺來逃脱這一切。而從此之後,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那個飽經憂患,意志堅強,機智勇敢,喜愛嘲諷別人,看似十分冷酷且能讓軍方感到恐懼的“牛虻”。

我緩緩站起身,來到窗前,欣賞着窗外那些正在少且匆匆趕路的行人和車輛。我輕輕歎息一聲,為這個令人尊敬的人物的犧牲,倍感痛心。

“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蹟的創造力。”萊蒙托夫的一句話或許可以成為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那堅強意志的真實寫照。牛虻,這個如此堅強的革命者,在心靈受到嚴重的創傷之後,他依然能夠憑藉自己那堅強不屈的毅力進行成長,且在南美洲度過了如人間地獄般的十三年,整整十三年!這,便是牛虻堅強意志的偉大,也是我為何如此敬佩的原因。

你可以失去一切,但是你卻不能讓你的意志變得軟弱,因為,如果你擁有了堅強的意志,那你便有能力去創造你想要的。而牛虻或者説是亞瑟,這位意志堅強的革命者才能在南美洲度過了這慘不忍睹的十三年。

這便是革命者!擁有堅強意志的革命者!令人崇敬的革命者!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4

他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他影響了我的一生。學會堅強,無論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難,向困難挑戰——這是《牛虻》給我的啟示!故事的主人公牛虻出生在意大利的一個英國富商勃爾頓家中,曾經天真地以為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美好。名義上他是勃爾頓與後妻所生,但實則是後妻與蒙太尼裏(神父主教)的私生子。牛虻從小在家裏受異母兄嫂的歧視,精神上很受挫傷,卻始終不知道事情的真相。牛虻崇敬蒙太尼裏神甫的淵博學識,把他當作良師慈父,以一片赤誠之心回報蒙太尼裏對自己的關懷。但是,當他接觸了青年意大利黨人,看到了自己懺悔神父的間諜行經、認清了教會和反動當局狼狽為奸、鎮壓革命的殘酷現實之後,他大徹大悟,從而走上了與他們進行義無反顧、不屈不撓的鬥爭的道路。

我深深震撼於這驚心動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為主線。牛虻因誤會被認為出賣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為裏瓦雷士。在那裏,牛虻成了殘疾人:跛腳,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參加了革命,在偷運軍火時由於疏忽被捕,最後被殺。大筆勾勒和細緻描繪了牛虻飽受壓抑和摧殘後,背叛了他曾篤信的上帝,投入了火熱的革命鬥爭,錘鍊成一個為統一和獨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戰鬥的革命者。人的靈魂,系在那個扭曲的身軀裏,被迫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眾人的面前瑟瑟發抖,羞辱和苦難使它透不過氣來當時的意大利正遭到奧地利的侵略,青年意大利黨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想吸引着熱血青年。牛虻決定獻身於這項事業。在一次祕密集會上,牛虻遇見了少年時的女友瓊瑪,悄悄地愛上了她。在羅馬,警方的密探卡爾狄成了新的神甫。在他的誘騙下,牛虻透露了他們的行動和戰友們的名字,以致他連同戰友一起被捕入獄。他們的被捕,連瓊瑪都以為是牛虻告的密,在憤怒之下打了他的耳光。牛虻痛恨自己的幼稚無知,對神甫竟然會出賣自己感到震驚,同時得知蒙太尼裏神甫原來是他的生身父親,他最崇仰尊敬的人居然欺騙了他。這一連串的打擊使他陷入極度苦之中,幾乎要發狂。他一鐵錘打碎了心愛的耶穌蒙難像,以示與教會決裂。然後他偽裝了自殺的現場,隻身流亡到南美洲。在南美洲,流浪生活磨鍊了亞瑟,回到意大利時,他已經是一個堅強、冷酷、老練的牛虻了。此時,他又遇見了瓊瑪,但瓊瑪已認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戰友們積極準備着起義。在一次偷運軍火的行動中被敵人突然包圍,牛虻掩護其他人突圍,自己卻因為蒙太尼裏的突然出現而垂下了手中的槍,不幸被捕。牛虻的戰友們設法營救他,但牛虻身負重傷,暈倒在越獄途中。敵人決定迅速將他處死。前來探望的蒙太尼裏企圖以父子之情和放棄主教的條件勸他歸降;而牛虻卻企圖打動蒙太尼裏,要他在宗教與兒子革命之間做出抉擇,但他們誰都不能放棄自己的信仰。蒙太尼裏在牛虻的死刑判決書上籤了字,自己也痛苦地發瘋致死。

刑場上,牛虻從容不迫,慷慨就義。在獄中給瓊瑪的一封信裏,他寫上了他們兒時熟稔的一首小詩:不管我活着,還是我死掉,我都是一隻。快樂的飛虻!至此,瓊瑪才豁然領悟:牛虻就是她曾經愛過而又冤屈過的亞瑟。

牛虻讀後感中學生範文5

我是非常快樂的,滿意的,覺得不能向命運之神要更好的結局了。我已經徹底進了我工作的本分了,這次死刑的判決,就是我已徹底盡職的證明。他們要殺我,是因為他們害怕我。一個人能夠這樣,還能有什麼別的心願呢?——《牛虻》

很小的時候在一堂語文課上就聽老師提起過《牛虻》,但因當時條件有限沒能拜讀,但也許是小孩子崇拜英雄的原因,我心底深深地記住了他——牛虻,甚至直到今天也無法忘懷。

前幾天到圖書館看書本來並無意去找它,卻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遇見了它,在擺列的眾多新書中它是那麼渺小和蒼老,泛黃的書頁似乎已經無法引起想去觸摸它的興趣,但當我看見它時一種神聖而莊嚴的情感油然而生,因為那久經時間洗滌的泛黃的書頁中記載着我心目中偉大的英雄——牛虻。

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上一個世紀意大利人民處於深重的災難之中,奧地利侵略者、教皇和封建統治者形成了三座大山,無情而殘酷地壓迫着意大利人民,但是勇敢的意大利愛國志士們毫不屈服,他們堅強而勇敢地為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獨立而奮鬥着。亞瑟,單純、天真、幼稚的愛國青年,在苦難的磨練下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有血有肉的愛國英雄。當知道牛虻就是亞瑟時,我震驚了,很難想像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使他由天真、單純變的成熟而幹練,又是什麼樣的動力使他肢體殘疾、疾病纏身後仍不屈不撓。都説時勢造英雄,我想確實是這樣的,在那個黑暗污濁的社會裏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牛虻傲然獨立,為着民族的解放和自由而奮鬥着。

他早就知道“很可能我有一天就被人家殺死——這是一個革命工作者的自然後果”。但是他毫不畏懼,更不會因此而退縮。在給瓊瑪的信中,他寫道“我已經盡了我工作的本分,這次死刑的判決,就是我已經徹底盡職的證明。他們要殺我,是因為他們害怕我”,“如果你們留下來的人能夠堅定地團結起來,給他以猛烈的打擊,你們就要看到偉大的成就了”。讀到這裏我看到了他對敵人的蔑視、不妥協,他面對死亡威脅時的威武不屈,以及他臨死前絲毫也不放棄對敵人的嘲弄與譏諷。他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和對正義事業的必勝信念,對民族解放事業的無限忠誠,以及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的英雄行為深深地感動着我。

牛虻,我心目中的英雄,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強者。他讓我明白了人生中遇到挫折並不可怕,關鍵是無論遇見怎樣的苦難都不要輕言放棄,要堅守自己的理想,要充滿信心堅強的面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