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03W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精彩多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一

《少有人走的路》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編寫,它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學著作。派克運用大量的心理學治療案例來啟發讀者學習愛、學習獨立,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完善、更好的自己。

書中開篇就是以"人生苦難重重"最為闡述的根本,人們只有瞭解到這點,並接受這點,才能從苦難中解脱出來。遇到困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連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難的、坎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成長。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間是以相互矛盾的,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後悔過後又忘記,再次品嚐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擔起責任,然後才獲得相對的自由。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只有通過我們從小培養的好的自律方式去解決。

很多人都有書中所提到的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裏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説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罷了。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讀《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二

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本書。

人的成長是一生的過程,它不是18歲的時候就能完成的“作業”,而很多人甚至到臨死之前也沒能做到,甚至不曾意識到。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我身邊的家人,朋友當中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吧?父母給我的傳統觀念認為:立足社會,並能夠為社會,人類作貢獻才是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個人的成長是擺在這個首要目標之後的,又自己在“私下”的時間裏慢慢去做的事。總而言之,人精神上的成就和物質上(被社會承認)的成就相比是不足掛齒的。但是,沒有強大的精神後盾,人生又怎麼能走的“順暢”呢?我認為,個人心智的成長是必須的,是比在社會能力上的進步更重要的。社會,不管是否“正常”,它都可以被稱為“社會”;然而不健康的人生,將導致一個人一生的不幸。

這本書的作者在我面前展開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一個與我們社會中所“習慣”的人生定義所不同的人生。的確,我們的社會太過於依賴“習慣”,依賴“和大多數保持一致”。因為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好像是“最安全的”,雖然這可能不是“最正確的”。但“安全”可比“正確”重要多了!所以,我們寧可放棄“進步”和“成長”;我們寧可“墨守成規”,做 “習慣的事”,而不冒險改變。在書中,作者提到“人的一生都要冒險”。我覺得如果以作者的人生定義為基準,那麼這句話是正確的。因為,不冒險改變就無法實現“個人成長”。

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調整前行的方向。

我們生活中有太多不願意冒險改變自己那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人了。即使,他們的習慣已經給自己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他們仍然拒絕改變!這些當中,也包括我自己,包括我親愛的家人和我的“知己”們。如果我們不努力尋求改變,我們的祈禱和對命運的抱怨都將是徒勞的!

也許,我們還真的像書中説的不夠“自尊自愛”吧?

在此書的第二和三部分,作者(譯者)的文筆十分犀利!我幾乎無法以平和的心態去閲讀。作者在書中多次討論了在童年時期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和教育方式對子女未來心理成熟度的影響。並提出“什麼是真愛?”這一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以後能過上安穩的生活當作自己對孩子最現實,最真誠的期望。然而明確地指出“孩子,我希望你能成長為具有智慧的成熟的人”的家長是比較少見的。“安穩”在傳統的觀念上一直被認為是“幸福”的體現;而尋求子女生活上的“安穩”,這真的是對子女最大的關愛嗎?這真的完全是對子女未來最無私的考慮嗎?在這一點上,作者提出了反對意見。實際上,本書作者的觀點和孔子的“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的思想比較相似,是對常人的幸福觀念的一種挑戰。

我很想把這本書推薦給現在我生活中的人們,雖然我知道他們就如書中所説的“把自己的心靈藏在厚厚的盔甲下”,而且孔子也説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而止…”。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三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靈活運用傳統心理分析方法去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的書,讀完本書給我最直觀的的感受就是心靈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本書的作者是M·斯科特·派克,畢業於哈佛大學。書中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對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自律這部分。書中開篇就是以“人生苦難重重”最為闡述的根本,人們只有瞭解到這點,並接受這點,才能從苦難中解脱出來。遇到困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連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難的、坎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成長。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間是以相互矛盾的,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後悔過後又忘記,再次品嚐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擔起責任,然後才獲得相對的自由。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讀《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四

從作者在寫“先苦後甜”中,問到平時吃蛋糕的習慣反映一個人是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感覺挺有意思。

如果一個人先吃奶油——好吃的先吃。那麼在工作中,他所表現的就是先幹容易做的工作,最後再做有難度的工作,最難做的工作放在了最後。然而,我們再做工作的時候已經知道哪個工作最難,哪個工作最容易,這樣一來當我們做容易的工作時,始終惦記着還有個很難的工作在後面,所以在做容易工作過程中的這段時間裏備受煎熬。因為,他一直想,哎呀,我還有更難的工作沒做,我得抓緊時間。

按照一天工作7個小時計算,假如困難的事情需要做1個小時才能做完,簡單的事情需要6個小時做完。那麼,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先甜後苦的話,他做簡單事情的6個小時都要受到煎熬;如果先苦後甜的話,他做困難的事情1個小時搞定,後面的6個小時就可以很輕鬆的心態下完成,而不必承擔壓力。

《少有人走的路》還強調,要讓孩子養成先苦後甜的習慣,就必須讓他們學會遵守規矩,讓他們養成自律意識,產生信任和安全感。這需要父母的真心投入,需要表裏如一的愛和持之以恆的照顧,這是父母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五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靈和精神方面的書,很多時候它讓我不舒服,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努力,會讓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歡這句話。

平心而論,我是個害怕麻煩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響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會選擇視而不見,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決的時候。至於,別人口中所説的熱心的幫助別人如何如何,基本與我無緣。我得承認很多時候,我是個冷漠的人。

為了躲避很多無謂的麻煩,我會盡量避免跟別人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就我工作的環境而言,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於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諱的告訴我:“你不是一個容易接近的人,有時候話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難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許,我該嘗試着去改變一下,多和別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別人善意的邀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去幫助別人,甚至,偶爾去請求一下別人的幫助。

當我選擇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的時候,大腦就會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壓力,潛意識裏就會運作,自動選擇一條針對當前環境下的最佳答案。當動力戰勝惰性行動起來的時候心裏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會回來,而當精、氣、神都有的時候,人離好運還會遠嗎?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六

自律這是讓我們心智成熟的重要途徑,而愛,則是讓我們自律下去的動力。

斯科特派克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裏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怎麼才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成熟呢?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唯有通過自律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得成熟。

那麼如何做到自律呢?他提出了四種自律的方法:

第一種叫推遲滿足感。意為先苦後甜、先難後易,而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選擇的先做容易的事情,把困難的事情往後拖,拖着拖着,就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越來越重,思想負擔更會加劇,導致幸福感降低。

第二種叫敢於承擔責任,遇到問題敢於承擔,敢於面對,不讓逃避的愧疚和不安感時刻侵襲着自己。用一句“這是我的問題”、“這是我的責任”大大方方的承擔下來,而不是推卸給別人。不然你偶爾會響起時,還是會被自己的逃避所困擾。

第三種叫忠於事實,我們要真實的瞭解自己,瞭解我們周圍的環境,繪製出一個自己的人生地圖。我們不能抱着幻想去做事情。就單單這一點,我做的並不好。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還抱有各種幻想,可能是對感情,可能是對友情,可能是對美好人性。所以,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第四種叫保持平衡,生而為人,不可能一點脾氣都沒有,人怎麼可能不發脾氣,但是我們又要具有不發脾氣的能力,既要發脾氣,又要具有不發脾氣的能力,這就是保持平衡的這樣一種方法。

通過這幾種方法,能夠達到我們的自律。通過自律來解決心智不成熟的問題。但是,斯科特如果只寫到這兒,就不能算是一本經典著作了,關鍵還在後面的部分。如果我們人,我們一直在自律中,就會出現一種風險,”我們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所以斯科特在這裏就提出了衣蛾非常重要的概念——愛。

自律能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並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自律是人們心靈金華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麼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律約束自己去承受人生的苦痛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有了愛以後,我們的自律才能堅持下去。那麼什麼是愛呢?

斯科特在這本書裏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愛不是慾望,愛是意願。就是我願意去做,而且我真的做了,這就是真正的愛。而慾望呢,往往是我想做,但是我卻沒有做。愛與自律在這裏提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愛是自律能持久能夠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因。

愛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愛實際上也是對自我界限的一種拓展,只有拓展了你的自我界限,讓我們跟世界融為一體,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與世界是融為一體的了,那麼我別人,其實也是愛自己。這樣就能持續的擁有這樣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七

在素質班的要求下,我翻開了一本以前從未聽説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才出此刻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共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承載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時間不一樣而已。規避問題和逃避問題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視問題開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難的旅程。

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時間這些原則,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你要勇敢應對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個應對問題病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困難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個習慣,比如説在吃一碗雞蛋麪的時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愛的雞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選擇都是把蛋留到最終,即使吃麪的時候有點勉強,可是有蛋在後面等着我,所以最終的感覺大多還是滿足。這不也是一個推遲滿足感的過程嗎呵呵……

很幸運有機會了解這本書,否則將會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個遺憾。我會慢慢學會自律,學會愛,學會獨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進取平和的心態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八

閲讀《少有人走的路》緣起於某日偶然收看的節目——“總裁讀書會”,當期節目中國投創新董事總經理徐海瑛女士向大家推薦了她多年珍藏案頭、時看時新、不斷汲取養分、開導心靈的心理學讀物——《少有人走的路》。

光是“總裁推薦”這樣的光環,就讓我對這樣一本人人可讀的心理學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20年的時間這樣的銷售業績和暢銷程度更是書本內涵品質的保證。

書本開篇“人生苦難重重”,一句話道出了生而為人各個年齡階段都可能會遇到的成長難題。人生就是由一連串的難題而組成,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我們的思想和心靈就會不斷成長,心智就會不斷成熟。

整本書通過四個章節,為我們提供了自律、愛、信仰以及恩典等戰勝難題、治癒心靈的鑰匙。這些打開成長之門的鑰匙,每一把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用心揣摩。

由於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療醫生,他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臨着一些心理問題,因而整本書所普及的心理治療案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行為,只有跟隨作者慢慢揭開面紗後隱藏的心理問題,才讓我們更清醒的認知自己的行為,從而找到改善習慣、感受幸福的正確道路。

感恩偶然之中發現的這樣一本耐人尋味的治癒系讀本,讓我在審視自身的同時,也將目光放到孩子的身上,我想有了心理學知識的支撐,我能更好的教會他們理解、感受自律、愛與尊重。感謝作者讓我能夠更加清醒的看到自己走向成熟的過程,這是一本神奇的讀本,大概需要一輩子去慢慢領悟和感受。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九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裏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應對自我的問題?……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説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此刻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本事。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説明我們完全能夠在必須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理解挑戰,才能夠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十

本書開篇即説: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着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説,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説,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裏,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麼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願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