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走在路上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4.6K

走在路上讀後感(多篇)

《在路上》讀後感 篇一

這是一本關於親子旅行的書。作者一位韓國媽媽,辭掉了從事了20多年的工作,帶着7歲的女兒:純陽,進行了一次長達80天的旅行。母女二人在80天裏遊歷英國、土耳其、希臘、埃及和德國這五個國家的30多個城市。將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女兒的成長、自己的變化記錄了下來。80天,5個國家,30個城市,一邊行走,一邊長大,讓孩子用雙腳,用心靈,和這個世界聊了聊。

這是一本簡單的書,寫的並不那麼美,甚至有點像記流水賬。但是書裏有很多温暖人心,通俗易懂,耐人尋味的故事。當你打開這本書就不會想合上它,你會期待下一秒純陽又會有不一樣的成長。

母親帶女兒旅行在路上,每一次際遇就是一次歷練,每一次歷練都讓心靈起航,讀完這本《最好的教養在路上》之後我的心靈也在起航。

書裏面有一些孩子的見解和媽媽的感悟,其實對讀者來説也是一種啟迪~

雖然只有7歲,但是純陽在旅行中有了一雙善於觀察事物的眼睛,她記得旅行中看到過的英國姐姐們都是濃粧示人,而德國的時候那些姐姐們沒有畫濃粧。除了學會觀察還知道對比,自學能力在增長。

“媽媽,德國的姐姐們不跟英國的姐姐們似的,她們不化濃粧卻還是那麼美。個子也高。那是為什麼呢?”

“誰知道呢,理由是什麼呢?那些姐姐在地鐵裏不是一直在看書嘛,也許看書多了就變得那麼漂亮了吧。”

但面對純陽的反駁,我差點兒暈倒。

“奇怪啊?媽媽也看過很多書,可是怎麼長成那樣呢?”

面對媽媽的解釋,她簡直是古靈精怪,讓人哭笑不得。

在路上旅行的好處之一,就是你可能隨時根據所在情景對孩子進行有實物的心靈教育。效果是平時你説一萬遍她可能也不會明白的道理,只有通過閲歷才會有感悟。

“國家貧窮的話,那個國家的人也會變得貧窮嗎?”純陽問。

“大部分情況下是這樣。如果國家想變富,國民就得更加努力地工作,就應該讀很多書。要是所有的人都像我們家的純陽一樣擴展自己的思想的話,國家也會變富的。”

這個道理我想純陽已經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個體,還有需要擔負的責任。

旅行中還發生了很多故事,在埃及,她們備受欺騙,也看到了埃及的貧窮和落後,可是她們學會了用心去接近別人的方法,她們學會了寬容和理解。在德國,她們看到了親情的温馨與關愛,由此及彼,她們有了更多熱情擁抱世界,努力生活的動力。在英國,她們領略着來自陌生人的濃濃温暖和情意,讓她們學會要充滿一種感恩之心……

更重要的是,一路辛苦旅途的歷練,小純陽的心智迅速成長也慢慢變的成熟,我想這是這次旅行最大的收穫。

在路上讀後感 篇二

再見傑克!

躁動、瘋癲、荒誕的氛圍貫穿了小説的自始至終,畫面感極強的美國風光和迷惘浪蕩的混沌生活形成了鋒利對比。

三次東西橫穿美國和一次南下直入墨西哥,紐約、丹佛、舊金山像一個個美好的願望,也是一次次夢想的破滅。現實的殘酷不斷趨勢着這羣年輕人向着心中的應許之地追逐和漂泊。

字裏行間的BebopJazz與mambo音樂,Hudson、Cadillac、Ford汽車,酒精、姑娘,構成了那個時代一個個鮮明的標緻。

貧困、流浪、搭車和豪無意義的廝混描寫了一整個羣體的青春。作為半個世紀後成長在東方國家的人,雖能感受,但仍然無法真正理解這樣的精神狀態。只是也在幻想,在已經逝去的青春中,如若也曾勇敢的拋開一切教條去追尋內心深處的自己,會否將有不一樣的收穫。

閲讀《在路上》的期間,手邊一直對着美國地圖,隨着每一次旅途進行對照,不得不説這也是瞭解美國地理的一個意外捷徑。希望在不遠的將來也可以有機會踏上美帝的國土,對那無數耳熟能詳的風景人文來次深入體驗。

這本書即是特定年代特定人羣生活狀態的重要詮釋,其永遠“在路上”的精神也激勵着一代人不斷向前。這其實也正是我們的生活,幸福或痛苦,歡笑與淚水,説聲再見,還需上路。

《在路上》讀後感 篇三

感恩媽言爸語羣裏各位爸爸媽媽們的無私分享,雖然不太説話,但卻一直在學習,有幸讀到萱媽的博客文章《路知道我在路上》,這是萱兒寫的。主要內容是説要專注自己,不自作多情,避免爭吵,堅持等,既切實可行又直擊人心。

雖然是從孩子的角度來説的,但對父母同樣適用。對我感觸最深的是孩子對父母的建議,考完試後儘量不要對孩子説考不好沒關係等貌似安慰的話語,實際上這不是減壓而是增壓。發現我常常這樣做,雖然嘴裏説着要給孩子減壓,但考試前後説的最多的似乎就是“不要緊,不就是一次考試麼,考不過沒關係”等等自以為安慰孩子,但在孩子眼中,這卻是不相信他們,這讓他們感覺壓力更大,“還不如直接批評他們一頓更為好受”(文中萱兒這樣説)。

趕緊推薦給布點同學,他很認真的看完,畢竟是同齡人寫的,更容易接受。詢問他的感受,説自己對於文中關於考完試後看成績,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深有感觸,因為每次考完試後,他就很擔心別人如何看待他。試卷一發下來,他來不及掃視自己的成績,就趕緊把試卷遮起來,擔心或者在意別人的眼光,對於成績,來不及思考高了還是低了,是進步了還是落後了,而是想着別人會怎麼看待自己。其實人人都在關注自己的試卷和成績,沒人看你的,但孩子就是過不了這個心理關。

“考完試後,看成績,沒人在乎自己,只有自己在乎自己。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起你,大家都很忙,沒有人看你的。沒有人會在意你考得好與不好,所以你不必感到羞愧、更不必談什麼不好意思,你只需要鈍感力強一點、內心更堅硬一點,把心思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去在意別人怎麼看你,就好。”若非文中這樣寫到,若非孩子看到這兒跟我分享他的真實感受,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居然對於成績是這個態度,真是一個不稱職的媽媽。

平時和孩子關於考試,關於成績的交流,都是流於表面的安慰,僅僅是從家長的角度出發,説什麼我們不在乎成績,在乎的是你的考試過程,這是不是有點自欺欺人了。實際上孩子的眼光和感覺是很敏鋭的,他們對於父母的這種強裝的不在乎猶如在看戲,看父母們為了扮演一個好父母的角色而在進行蹩腳的表演,不説透,只是看着,想着孩子都充滿了悲憫,看破而不説破,只是對於成績在進行自己的真實的感受和觸摸。想起了國中的一次考試,看着孩子不高興,就説:“沒事兒,我能過去。”孩子説:“你能過去,可我過不去。”當時只以為孩子在反駁我,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可能説的就是自己真實的感受。

從自信滿滿到後來缺乏成就感,在意或在乎別人的看法以至於差點失去自我,這個心路歷程孩子是怎樣一個人走過,可惜當時我居然在這個世界之外。看了這篇文章,傾聽了孩子的心聲,實際上孩子的心理更值得關注。

在路上讀後感 篇四

因為我們年輕,我們有着天馬行空的理想,我們想走出家門擁有一次自己的旅行。在同一個地方居住着久了,就會有想出去的衝動。我們嚮往着出門,我們有着離家的'渴望。而當我們真正的走出家門,才發現少了一份温暖的庇護,多了一份思鄉的情懷。只有真正的經歷了,你才能真正的感受的到那種思念的味道、家的味道。

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所能想到的第一個人就是與你有着血濃於水的關係的親人。他們永遠是我們堅強的後盾、避風的港灣。當我們縱容着那顆闖蕩的心的時候也要懂得回過頭去看望那早已印刻下歲月年輪的父母。年少的我們總會有着旅行與闖蕩的想法,但是不要像斷了線的風箏,在路上,也要想想家裏的那些親人。

故事的主人公在在面對艱難的旅途是也會懊悔自己為什麼要出門,家的力量永遠都是強大,讓人依戀卻無法抗拒。回家永遠是最美的歸途,還記得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家的那種興奮,也記得第一次坐火車歸家的那種急切。所有的心境,也像那句詩般“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罷了。旅行能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旅途的精彩,還有思鄉的味道。

《在路上》讀後感 篇五

“讓孩子用雙腳,用心靈,和這個世界聊一聊”,多麼有吸引力的一句話,最初對《最好的教養在路上》感興趣,也是被這句話感染。

開始以為像大多數家庭一樣,每個假期帶孩子遠遊幾天,看看名勝古蹟,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讓孩子放鬆心情,陶冶情操,增長見識。

然而拿到書後,“80天,5個國家,30個城市,一邊行走,一邊長大”這句話就讓我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想自己帶孩子的旅行,最長的一次旅程是9天,當時還有相識的朋友相伴,前七天我們還在享受旅行的樂趣,欣賞悦目的景色,但到最後兩天,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已經疲憊不堪,可以説是數着時間熬過來的。而書中這位年輕的媽媽,選擇了自助遊方式,竟然帶一個七歲的小孩子旅行了80天,太不可思議了,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位“超人”母女的旅程。

翻開書本,看到母女倆精心製作的足跡地圖,我不禁耳目一新,真是一位有心的媽媽,值得我們學習。

跟隨母女倆的足跡,遊覽了英國、土耳其、埃及、希臘、德國,平常語言娓娓道來一路的遭遇、美景、各地風土人情以及總結的經驗教訓,我時而欣喜,時而憤怒,時而感動,時而無奈······

一路走來,這個善良、勇敢、智慧、有計劃的媽媽令我欽佩不已,而那個古靈精怪、人見人愛、純潔善良的小女孩純陽更深入我心,讓我忍不住一遍遍欣賞書中圖片上她可愛的笑容。純陽用一雙孩子單純的眼睛及簡單直率的個性教會了我們另一種旅行方式,反而來得更加愜意,更能獲得意外收穫。

看完整本書,我大致給兒子講了一下內容,並跟兒子約定:以後跟爸爸媽媽旅行,一定不要光顧着自己跑到最前面,而是要跟爸爸媽媽並肩,一路欣賞,一路交談,通過旅行,讓我們的心貼得更近!

《在路上》讀後感 篇六

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叛逆的一夥”,他們“試圖用能給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來看世界。試圖尋找令人信服的……價值”。他們認為這一切通過文學都可以實現,產生了要創造一種批判現有一切社會習俗的“新幻象”的念頭。《在路上》裏的人物實際上是在“尋求,他們尋求的特定目標是精神領域的,雖然他們一有藉口就橫越全國來回奔波,沿途尋找刺激,他們真正的旅途卻在精神層面……

這個女子,有喜歡的工作,自己的房子,聽話的孩子——有自己上軌道的安逸的人生。一直這樣努力地走下去,一定不過不失。前景可以看到,優雅的,漸進的,走進夕陽紅。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17歲小姑娘的聲音在她心中喋喋不休,就這樣了嗎?不想改變一下?那是年輕時,有夢想、敢闖蕩、無所畏懼的她。這個她,已經似乎消失很久了。世俗的責任、規則、生存、坎坷經歷,讓她慢慢的揮別了有夢想的那個她。但是,這個“她”從未真正離去,一直在她心房的某個角落據守。現在,“她”越來越按耐不住了。她想要過一下,體制外的,自己的生活。不要那麼多禁錮的,屬於一個自由自在的女子的生活。想去聽歌劇,就去;想去參加個託斯塔納攝影課程的,就去;看到蘇格蘭高地牧場提供住宿,趕緊電話詢問,體驗放牧的生活……她想過不一樣的生活,體會更精彩的人生。很多人夢裏想了一下,就算了。這些還是有敏感度的人。而她,她靜下心來問自己,這個時候,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孩子已經長大,謹慎存的錢可以支撐一陣,工作永遠做不完的,她堅信自己的努力。她怕什麼?單身上路,也許會就此消失?煩不了了,這樣那樣的顧慮永遠都會有。行動起來,什麼都可以割捨。於是,她做了詳細攻略計劃,請好假、數好錢,鎖上門,把貓咪送到朋友家,義無反顧,脱韁而奔自己想去的地方去了。並且,用了半年的時間,她做到了。她去了她想去的地方,認識了新的朋友,見識了不一樣的民情與風情。那些以前只在她的記事本上出現的名字:巴黎、倫敦、牛津、意大利、西班牙、託斯塔納、哈瓦那、日本……她一一探訪,住下來,吃吃小館子,看看塞納河的流水,喝喝海明威、畢加索之類俊傑喝過的咖啡館。她參加布拉格的文學營,到蘇格蘭高地訓……

最開始買OnTheRoad的時候僅僅是因為它封面。除去了其他的顏色,僅僅是黑白配就已經讓人深深的喜歡上這本書了。最開始看着本書會不習慣它所敍事的語調有一點點的奇怪。沒有太多的情節的曲折剩下的是在語文上面叫做白描的手法。但是漸漸看下去就會被裏面的故事吸引住。這樣一部給人勇氣的書。在看到最後的那些段落的時候會有一種想要掉眼淚的感覺。迪安他到底怎麼樣了呢,沒有人會知道的吧。那一點點沉下去的夕陽在那一瞬間甚至讓人覺得連同看着這本書逐漸培養起來的勇氣也快要消失了呢。在傷心的或者是難過的壓抑的時候,看看這樣一本給人勇氣的書未必不是一種很好的選擇。但我們看完之後,會不會,可不可以告訴自己,嘿夥計,我們一起上路吧。會擁有像迪安一樣無所匹敵的勇氣麼……

走在路上讀後感 篇七

奶奶,這是一個多麼親切的稱呼啊!它代表的是自由和縱容。每一個孩子都認為奶奶對我們的愛是理所當然的,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去哪裏就去哪裏……以前還不懂事的我也曾這樣認為,偶爾想孝順孝順奶奶的時候我也是有的,不過馬上就被打消了。直到我看了這個故事,我就瞬間懂了許多。

故事講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已經七十了,老了,所以動作有點慢。小遠等了她二十多分鐘,還沒好。於是就生氣地甩下奶奶自己先走出去。奶奶對小遠這個時代的事不太懂,只懂小菜場裏的事。小遠走着走着,想起了小時候……小時候,小遠老要趴在奶奶的肩上,到各處去玩。奶奶還沿路告訴他一些小知識。夏天,奶奶要去拉勞動車,小遠看着她。小明明明不想讓奶奶買棒冰,奶奶還是買了。她的鈔票都被汗水浸濕了……小遠猛一轉頭,突然發現奶奶一下子變老了許多。一瞬間,他突然覺得應該等等奶奶,攙着奶奶……

看完這個故事,我眼淚傾盆而下,腦子裏想的全是奶奶。小時候奶奶天天揹着我上幼兒園,放學,奶奶又從一樓把我背到五樓。還有一次,奶奶突然腳骨折了,奶奶沒來接我。我等得眼淚都快出來了,才出現爸爸的身影。我剛才埋怨的情緒全都沒了。奶奶呢?我要奶奶……我回到家,奶奶在燒飯。她是單腳跳來跳去在移動。那個時候的我簡直不懂事的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居然在房間裏大笑着。那時候,奶奶六十五歲,我竟然沒有想到奶奶這樣跳來跳去會很累。如果時光能倒流,我一定選擇幫奶奶燒飯,也不要奶奶每天接送。現在,我比奶奶高了,奶奶漸漸渺小了,每次回去奶奶總是燒好一大桌的菜等我們。偶爾,可以住老家,奶奶也總是強烈推薦我住姑姑家,因為這樣我有玩伴,其實我知道,奶奶心裏有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可她為了我能高興,還是這樣説。

珍惜眼前的人吧,當我們漸漸長大,長輩們也在悄悄地老去,歲月的衝擊使他們更蒼老,哪一條皺紋、一根白髮不是為我們而生?哪怕為他們擦擦汗,陪他們走走路都是對他們最好的慰藉。

走在路上讀後感 篇八

這個寒假,我讀了著名作家梅子涵伯伯的短篇小説《走在路上》。本文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小遠帶奶奶去看電影,奶奶年紀大了,出門慢,路上走得也很慢,小遠要遲到了!小遠開始不耐煩,甚至開始討厭,他想丟下奶奶一人朝前走去,回頭之間突然發現奶奶變得非常老,想起奶奶陪伴自己成長的一幕幕往事,他眼睛濕潤了,他覺得自己應該等一等奶奶,攙着奶奶一起走,哪怕遲到也沒有關係。

這篇小説寫得十分感人,它沒有用十分幽默的語調,也沒有驚天動地的內容,但卻可以抓住我的心,讓我情不自禁地讀下去,看完覺得心裏酸酸的,差點掉下眼淚,我可以體會出作者寫這篇小説時,十分仔細,寫得很慢,很不着急,並從容地寫出了這篇短文應有的天然情感和它那飛揚的人格。

小説中“哦,小遠突然發現奶奶走路時背弓得這麼厲害,踉踉蹌蹌的,讓人看一眼都覺得怪可憐的。奶奶變得多老啊!小遠天天和奶奶在一起,卻沒有注意奶奶已經這樣老了。”看到這段,帶給我不小的觸動,小遠的奶奶已經很老了,天天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小遠居然對這一切毫無察覺,我們有時就是這樣,平時只知道接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的關心,卻忘了在我們長大的同時,他們卻在一點點老去,忘了去關心他們。

記得從我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是婆婆接送我,幫我拿這拿那,接的時候還要給我帶上一些吃的,就怕把我餓着,有時下雨,婆婆撐的傘總是一大半在我這邊,深怕我淋濕了生病,全然不顧自己會被淋濕。讀了《走在路上》這篇文章,想起我有時對婆婆的態度,讓我覺得非常羞愧,婆婆現在年紀也大了,我應該多關心她們,而不應該覺得他們囉嗦,感覺厭煩,他們需要有人關心,有人陪伴。《走在路上》讓我更加懂得了要關心家人,尤其是為你付出很多的祖父母,要像他們關心我們一樣去關心他們,那樣他們才會覺得晚年過得真幸福真開心!

Tags:讀後感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