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1W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精品多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一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

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

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

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

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

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

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

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二

今年暑期,我看完了一本美國作家派克寫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我印象特別深刻。

這是一本心理書,講述瞭如何自律、愛的定義等種種方面的知識。如何去調解自己的心情,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所作所為。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他自己的從業經歷寫下了這本書,才會給我們的心靈和精神帶來了如此巨大的衝擊。這本書很深奧,甚至是很枯燥,但是如果你認認真真地讀完這本書,我相信,你也會永生難忘的。

以前我的自律很差,但是自從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的自控力正在往好的方向改變。文章中説到一種方法叫“推遲滿足感”。我以前不知道什麼叫先苦後甜。暑期過半了,我的暑假作業還是一拖在拖,原因就是我通常喜歡玩在前面迴避作業,到開學前幾天才急急匆匆地趕那些不得不交的作業。但是自從瞭解到了“推遲滿足感”,我明白了做事不能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先要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才能享受更大的快樂。

於是,我強迫自己先去解決對我來説很頭疼的作業,而且我先做我認為最難的科目,容易做的放在後面完成。全部完成了再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這樣,剩下的暑期生活我過得比以往更自在,更快樂。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它並不僅僅教會了我自律。而且讀了這本書以後,我又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書籍,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像這本書一樣給我帶來了這麼多的觀點和思想,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我。因此我迷上了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三

在我閲讀《少有人走的路2:勇敢地面對謊言》後有以下感觸和收穫:

一、謊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

每個人都會撒謊,有些謊言無傷大雅,而有一些卻在一步步摧毀我們的內心,為什麼這麼説,謊言是我們並不想或並不敢去正視我們的錯誤和痛苦的時候選擇逃避問題的一種表現。我們把那些真正令我們痛苦的事壓制在潛意識層面,從而展現出輕鬆的一面而形成我們的意識。表面上風平浪靜,其實不過是我們的潛意識為我們承受一切。就比如遇到不開心的事或承受不了的事,我總是不斷問自己是不是在做夢,一定是在做夢,忘記吧。不敢正視自己的痛苦,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直面內心,在做正確的事與輕鬆的事面前永遠選擇後者,讓自己看起來輕鬆,實則在壓抑痛苦,這些痛苦一件件的積累,遲早會找上門來,把自己壓垮,讓內心崩潰。因為意識好控制,潛意識並不好控制,不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只有勇敢的拆穿謊言,我們才能活在真實的自我當中,邁向心智成熟的第一步。

二、如何識別偽善,遠離邪惡。

邪惡是由顛倒是非的謊言產生的。這就像單詞“生命”(live),如果顛倒過來,就變成了“邪惡”(evil)。邪惡定義為:“運用一切手段,拒絕心靈成長而惡性擴張自我的行為。”也就是説,面對自己的惡,惡人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嫁禍他人。“邪惡用謊言和欺騙來維護病態的自我。惡人,做了邪惡的事,卻往往沒什麼罪惡感,用謊言和欺騙來保護“完美”的自我形象,而處心積慮維護道德完美假象的那類人。這類人往往是偽善的,對別人的傷害極大卻從來不把錯誤歸咎於自己,往往所有的責任都在別人。這類人自私,自戀,喜歡控制別人。識別一個人是不是偽善的惡人,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聽從自己的直覺,具體來説就是“反感”,“反感”往往是心理健康的人遇到偽善和邪惡之人時的一種本能的反應,我想面對這樣的人是,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大概是最明智的選擇了。

三、惡,總是出現在需要愛的地方。

這是書中第四章的標題,也是我感觸最深的一章。書中寫到:夫妻之間真正的愛,不是樹纏藤,也不是藤纏樹,而是彼此獨立、心心相印。這樣的愛能不斷拓展雙方的自我界限,讓彼此的心靈都獲得成長。相反,如果一方把自己的自我依附於另一方,或者一方極力要控制另一方,這就不是愛,而很可能產生惡。所以我認為,情侶或者夫妻或者其他親密的關係,要敞開心靈,但不要把心靈交給對方管理,把心靈交給對方管理,意味着失去自由和自我,意味着奴役和被奴役。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心甘情願成為別人的累贅,成為別人累贅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抑鬱,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讓別人成為自己的累贅,他們想法設法讓別人依賴自己,在被人的依賴中,他們能夠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內心沒有安全感,就像控制外面的一切。這些心理和行為很像愛,但卻不是愛,而是惡。從本質上來看,它是通過加強別人的依賴感來控制別人,不僅阻礙了別人的心靈的成長,而且也阻礙了自己心靈的成長。我想愛,是為了成長,成長需要足夠的空間;而邪惡的本質是壓制,它壓制別人的自我,壓縮別人的空間。但偏偏有些人把這種壓制當成了愛。這種關係中,對方體會不到愛的關心與呵護,感受到的只有窒息。

勇敢地面對謊言。只有勇敢地面對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地面對謊言,才能忠於事實。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四

我們國小教師最容易見證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可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長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間,我遲遲未動筆的原因來自於我整個假期期間讀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貓撲論壇,看到一個關乎自我成長的帖子,帖子中推薦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網搜索了下,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驅動下我輾轉買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書中對我們平時有感覺,但卻神祕的情感做出了詳盡深刻的剖析,不僅僅有説理還有案例,讓人看了不禁反思自我的生活:為什麼要自律?揭開愛的神祕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愛?成長與宗教有什麼關聯?

我是一名女性,毫無疑問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愛的話題。在此書中關於愛有這樣一段論述:“古往今來,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説,墜入情網起碼是愛的體現。”看到這句話,我不禁疑惑:難道不是嗎?難道我誤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認知。看了後我才明白:每個人從孩提時代最初發育開始就會衍生出“自我界限”,這種自我界限能讓自我產生安全感,並且有利於自身心理髮展。可是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寂,不歡樂。但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脱寂寞,衝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似乎能夠使之實現“逃亡”,擺脱孤獨和寂寞;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潰,是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湧向所愛的人,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是一種幻覺。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齊,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現實會擊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號》中,Rose和Jack因為陰差陽錯相識,彼此吸引,Rose跟隨Jack在下等艙盡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頭感受海風,並與之墜入愛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於他們的不一樣,生活背景、經歷、環境,這些不一樣讓Rose看到了與眾不一樣的Jack,在她內心本身就隱含着冒險的因子,想要離經叛道,想要在她的那個生活圈子與眾不一樣。他們打破了自我界限,觸角互相融合,被吸引,產生衝動,想把活力乃至生命獻給對方。泰坦尼克號遭遇海難,這場海難讓這份感情得到永恆。

試想一下,如果船沒有遇到海難,他們的感情還能維持下去嗎?可能彼此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思考方式都會成為這段感情發展的桎梏,最終無疾而終。真正的愛,必須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讓自我的觸角不斷延伸,延伸到必須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能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最終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愛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

誠如對愛的認識,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會在挫折、痛苦中得到昇華,僅有承受這種種生命之痛,心智才會得以成長,找到真正的自我。靜下心來,細心體會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五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靈和精神方面的書,很多時候它讓我不舒服,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為解決問題而付出的努力,會讓思想和心智更成熟。”我喜歡這句話。

平心而論,我是個害怕麻煩的人。很多事情只要不影響到我基本的正常生活,我都會選擇視而不見,直到拖到不得不去解決的時候。至於,別人口中所説的熱心的幫助別人如何如何,基本與我無緣。我得承認很多時候,我是個冷漠的人。

為了躲避很多無謂的麻煩,我會盡量避免跟別人有更進一步的接觸。就我工作的環境而言,或許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於生活嘛……我的朋友曾直言不諱的告訴我:“你不是一個容易接近的人,有時候話也不多,又理性,真是很難交到新的朋友啊!”

或許,我該嘗試着去改變一下,多和別人交流,多接受一些別人善意的邀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去幫助別人,甚至,偶爾去請求一下別人的幫助。

當我選擇面對問題而不是逃避的時候,大腦就會就會產生一種自我壓力,潛意識裏就會運作,自動選擇一條針對當前環境下的最佳答案。當動力戰勝惰性行動起來的時候心裏更加有底。久之,自信就會回來,而當精、氣、神都有的時候,人離好運還會遠嗎?

2019關於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作文精選五 篇六

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殘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夢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況且,一種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離不開成熟。

1、”輕視異性”

能夠“輕視”異性,不把異性當回事,這是成熟的標誌,所以把它放在第一條,因為它是人生邁向成熟的第一步能夠不把異性當回事,這對於人們、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説,是困難的,唯其難,所以它才成為一種成熟的象徵。

那裏説“輕視異性”,不是指性別歧視,它既指男人不要把女人當回事,也指女人不要把男人當回事。膚淺的人可能會有膚淺的疑問:不把異性當回事,這,這能行嗎,這不是太無情了嗎?其實,那裏説“輕視異性”,主要是指能夠用一種平和、健康、冷靜的心態理解和交往異性。輕視,不是拒絕對異性的好感和感情,而是拒絕見到異性就心驚肉跳骨頭軟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表現。

少男少女天真單純,對異性充滿了好奇心、神祕感,而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有一天你會明白男人但是如此,女人也但是如此。我們能夠對異性懷有好感,而不必好奇神祕。這神祕感好奇感將導致人們情緒的起起伏伏,為之歡欣鼓舞,為之痛不欲生,為之幸福,為之痛苦。也許戀愛中的人們不能持續應有的清醒,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也能常常見到人們在異性面前的種種失態。不把異性當回事,不是讓你對生活失去熱情,而是少一些失望,少一些傷害,以及能夠表現得自然和從容。

2、否定自己

否定自己、不斷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條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標誌。否定自己是深刻的思想活動,是出於對真理和對自我的認知,而不是妄自菲薄和自輕自賤。否定自己是思考的結果,而不是“觸景生情”。只要你時時地反省和應對自己,你就會時時地否定自己。

認識自己並不容易,否定自己同樣困難,人最容易自以為是和固執已見。

在真理面前,沒有誰有資格自負。有句話説的好,我們最需要改變的可能就是我們最堅持的東西。但是,人們往往認為自己總是對的,把傲慢當作成熟,把固執當作個性,最後只能是“追悔莫及”。其實人們的認識本就淺薄,再加上一切都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你們如何能夠不改變?事物在變化,時局在變化,真理也在變化,這就要你們不斷在改變自己原先的認識,否定自己曾堅持的東西。

3、學會寬容

寬容不僅僅象徵成熟,寬容更是一種境界。幼稚的心從來不會寬容,他們偏激、暴怒、盲目行動、“疾惡如仇”,而且自己卻屢犯不可“寬容”的錯誤,他們追求完美,卻並不明白自身所存在的缺憾。另外,暴君和強權也從不寬容,他們心胸狹隘、噬血如命、殺人無數,最後,愚蠢只能導致他們的覆滅。

盲目追求抽象的正義,使“敵人”的觀念在人們心裏得到強化。實際上,沒有誰是天生的敵人。記得哪位作家説過,一片落葉不經過全樹的允許,是掉落不下來的。同樣,一個人所以淪為了罪犯,並不僅僅僅是個人之過,整個社會都是有職責的。況且,在大多數狀況下,所以敵人、罪犯都但是是權勢強加的人為的定性,而並不是根據正義的標準。

寬容不是容忍,因為容忍仍是一種消極的反抗,這種並不明智的情緒其實是暗暗跟自己過不去。生活的閲歷、生命的體悟,構成了寬容的前提與基礎。寬容別人,也是寬容自己,這體現了對人性缺陷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寬容不但是一種成熟,也是智慧。其實,這“不寬容”也是值得寬容的,因為他們的幼稚。伏爾泰説,“我們所有的人都有缺點和錯誤,讓我們互相原諒彼此的愚蠢,這是自然的第一法則”。

4、重視簡單

從思考潛力的角度講,成熟的標誌就是對“簡單”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不再把簡單看作簡單,或者説,不再輕視簡單。真理就是簡單的,而這簡單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樸素的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從簡單處尋找和發現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無知的人總是認為自己無所不知,什麼都不瞧在眼裏。無知的人以及少年最常説的話就是:我懂、我明白、這太簡單了,如此等等。在一個有思想和有探求精神的人那裏,沒有什麼是簡單的,儘管他們能夠舉重若輕。一個蘋果的落地,科學家能夠思考到天體運行的規律,一粒簡單的沙子,哲學家能夠透過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

理論學術的建立,是在簡單、原始概念之上的;思想的產生和深入,也是來源於人們對樸素世界、簡單問題的深入思考。恩格斯有一個觀點我覺得很好,他説哲學的根源“在於矇昧時代的愚昧無知的觀念”。我們能夠作這樣的理解,哲學(深刻的思維)就是來自對於簡單事物和樸素世界的思考。如果真正懂得了簡單,那麼這個世界上就不存在複雜。

因此,你若想尋找真理,就不要輕視那些你所輕視的簡單的事物,就要善於從尋常的生活、習見的事件中領會和獲得並不尋常的道理。

我明白很多人看了之後,卻不知從何下手,因為大家還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那麼,我還推薦大家看一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這是一本經典之作,必讀之書。

它的中文版序:

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我們的一生只是追求心智成熟的一個過程)。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它出自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斯科特的傑出不僅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誠懇和勇氣。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但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但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己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

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逃避問題的人比比皆是:你是老闆,你必須會明白你的手下有幾人敢於承擔自己的職責;你是父母,必須明白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躲躲閃閃;你是公務員,你必須會明白,面臨問題時,你是在用心主動解決,還是在消極迴避……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

如果你是一個渴望成熟的人、一個正在成熟的人、一個因拒絕成熟而導致心理障礙的人,那麼,請你勇敢地翻開這本書吧!只要你有勇氣翻開這本書,你就必須有勇氣應對自己的問題;只要你勇敢地應對自己的問題,你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七

今天摘抄和理解關於書中愛之“愛的定義”的讀書筆記。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着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愛需要付出努力。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愛是一種意願。想愛不等於去愛,愛的想法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產生的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八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説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説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後理解。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應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着於痛苦,而是微笑,應對然後理解,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

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

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應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應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着才能放下執着,有過應對,才能夠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必須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九

《少有人走的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書,非常好,收穫不小!自己表達能力差,這是另外一位讀者的讀後感,分享!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談判的勇氣 每年春節後,都會迎來辭職的高峯。

大多數人辭職的理由,想都不用想,最常見的有兩條:

(1)待遇問題;

(2)發展空間問題。 現代社會,換個工作,無可厚非。但是,經常有人辭職的時候一邊感謝公司的栽培,一邊私下對人説出自己的抱怨:原來是如此,如此! 如果是換了我。在我確認離開之前,就要先找上面的頭兒,談一談。 一般的人,覺得談待遇很難,其實,如果頭兒有決定的權力,這個反而是最簡單的。直接説出自己期望的要求。公司的代言人,肯定會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來解釋或搪塞的。

發展空間的問題,略微不同。可能有這麼幾種狀況:

(1)信息不對稱,你不瞭解公司的運作,這時候,需要認真評估自己的短期收益和長遠受益;

(2)公司發展很好,但現在的定位有問題,希望調整;

(3)不喜歡公司的人文環境。 無論怎麼談,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自己想要什麼,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裏,然後再做決定。離開有時是一種方法,但或許不是最好的結果和時機。 工作多年,我遇到不少人,為了工資上增加幾百塊錢跳槽,放棄了大好的發展前途,不值得。説實話,這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實在令人遺憾。

(二)學歷依賴症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有人好好的在發展,突然覺得想讀研考博,讀了幾年書出來,不僅收入上比以前退步,而且失去了大好的發展時機。這樣的機會成本太高。 學的多,以後就一定賺錢多,發展就一定好嗎? 錯! 當你還沿着傳統的思路一條道走到黑的時候,有你哭的時候!有些人非常擅長考試,以為考試就是今後的一生的保障。書讀的越多,你今後的生活之路就越難開始。 盲目地追求高學歷,不過是希望高學歷給自己帶來工作的保障,一種看上去很穩定的依賴性! 但是,這種感覺,是真實的嗎?鬼才知道! 無論你怎麼推遲走向社會的那個時刻,那個時刻最終都會到來。該來得都會來得!社會的經驗只能在社會中獲得。 很多人希望自己能準備“充分”,才走出第一步。其實,要拋棄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只需要誠實和少許的勇氣。 如果今天不能面對就業的事情,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以後一定有更多的麻煩需要面對。

(三)寵物病 現在,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了,先是老人養,然後年輕人也養。然後,開始在街上,看見被拋棄的流浪狗。 養寵物的目的,是出於排解孤獨,出於愛的渴望,或好玩什麼的,但很少是出於愛。 人可以安排寵物的生活,訓練寵物,帶他們鍛鍊、洗澡和散步。寵物付出的代價是順從。一旦寵物生病無用或咬他們一口,立馬被拋棄。 人在寵物上投注情感越多,對自己的感受就越深。他們一想到自己的付出,就驕傲和激動。 人對動物如此,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

(四)愛的名義 有一次,去兒子的學校聽心理健康的公開課,家長們都去了。 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他的父親,因為他考試沒有達到要求,而用皮帶抽他。他一直都記憶猶新。 孩子的家長按耐不住,跑上講台,説道:我也心痛啊,我也是為了他好啊! 中國有句古話:黃金棍下出好人。那意思是,不打不成器! 我想,我們這一代,我們的孩子這一代,我們的孫子這一代,還有多少的棍棒的教育,要以愛的名義進行! 孩子就是家長的寵物,家長的面子,或是未來。 以未來的名義,以愛的名義,家長們怎麼樣的行為都可以得到解釋,可以得到諒解。 但是,這時候,愛意味着什麼呢? 意味着:愛是一種權力,一種單方面的要求; 意味着:愛是強制的,暴虐的,嚴格地近乎苛求,讓人感到沒有人性! 意味着:在壓力下,對權威的盲從。 意味着:不關心對方的獨立存在,只關心自己內心的結果。 明白了這些,就會理解現在社會中的年輕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不滿或不幸: 他們已經習慣於按部就班地前進,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卻不敢或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希望和想象。

(五)心智成熟的旅程 未來生活的所有不幸,都來源於我們糟糕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收錢多少沒有多大關係,跟高校擴招也沒有多大關係。 上學完成的只是知識的學習,而心靈的成長,只在家長的手中。 只要我們不關心人的心靈,讀再多的書也是白搭,上面那位孩子的家長是一位研究生,自己的事業也算小有所成。可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他的心智和他的智慧好像不成比例。 為什麼我們的教育,不能有這樣的一些課程,去教會孩子們: 如何去觀察和發現周圍的一切,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如何勇敢地面對困難和變故,説出不,和老師討論教材的錯誤和立場? 如何去傾聽朋友的談話和傾訴,和家長探討和交流? 如何沒有限制地想象和賦予自己神聖的使命? 回首人生,我們需要一種心靈的力量和支持,我們到底要學習怎麼樣的一種本領去面對:恐懼、懶惰、威脅和愛的壓力。在我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中,除了馬斯洛的書外,我覺得《少有人走的路》給了我想要得一切解釋和行動的指南。在這本偉大的通俗心理學作品中,處處充滿了溝通和理解的氣息,它跨越了20年的時間限制,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教誨我們成為更加稱職,更有耐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告訴我們怎麼找到真正的自我。它帶領我們去如何面對艱難甚至痛苦的轉變,最終達到自我認識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十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