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500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500字多篇

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説我們的心靈總會應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明白人類都是如此,都應對着如此的命運,這讓我明白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一向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裏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後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於能看多少,在於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裏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應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説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説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後理解。

作者説過,放下人生的某些東西,必須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應對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須高度上説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能夠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應對放下,應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説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説青春期叛逆,但是隻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一一光青春然後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應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着於痛苦,而是微笑,應對然後理解,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觀後感)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應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應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着才能放下執着,有過應對,才能夠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必須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此刻我覺得説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説“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就應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能夠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但是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十分睿智豁達,也十分平和包容,他説過其實人未必必須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理解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説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温牀;年齡的增長和衰老,能夠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瞭解到生命的好處;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哈哈,説起來他的太多話我都覺得凝鍊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並不僅僅僅來源於高遠的精神境界,也來源於心靈的深淵――每個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葉》中的戴西“原先一個人沒有信仰,也能夠十分堅韌。一個人不是為了大眾而吃苦,也能夠持續頑強的尊嚴”。關鍵還是在於,你究竟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然而,放下對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靈,是相當困難的。就好像佛教説,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裏,但是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説,要發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實在也是太難了。

“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潰,使我們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彷彿體會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變得強大有力。”正因為感情如此狂熱激動,所以很長時期我們會以為感情無所不能,能夠幫我們排除萬難,對方就是我們僅需的一切(當然,此刻患有“愛無能”的患者除外。),然而,“這種因為機遇和緣分,不請自來,讓我們暫時失去自我,無法做出理智選取的感情,只是真愛偉大而神奇的佈局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提前品嚐到愛的滋味。因為它並非真愛,所以它最終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實上我們想要獲得持續的狂喜,到達涅磐和永生的境界,獲得神性的啟發,我們就務必體驗到真愛是什麼,愛的感覺是什麼,並且要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那裏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理解宗教的朋友或許會覺得反感,但是其實派克其並不是那種狹隘排他的教徒,他稱自己為“離經叛道”的天主教徒,卻一向擔負着關懷他人心靈的“心靈牧師”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們心靈中的神性,絕不侷限於宗教。看起來要想獲得真愛也是讓人倍感壓力的一件事,男女間直接的相吸,緣分的牽引,愛戀的錯覺及無法自拔,迷失自我也許痛

苦,付出的代價也許高昂,卻都只是順着自己的性子,所心所欲,而要想獲得真愛,則“務必讓雙方的心靈得到成長和完善,幫忙彼此心智成熟,即使在愛的激情過後,仍能醉心於那種完美的感覺”,要兩個人都付出艱苦的努力啊,想起來,的確十分困難。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關於孩童的説法就存在必須的矛盾性,比如我們可能會刻意追求成熟而擯棄幼稚――“在我們最脆弱的時候,內心中的小孩一方面孤苦無依,另一方面卻又躍躍欲試。要關懷心中的孩童,我們就務必應對自己較為低極的本性――無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癲狂的願望,以及各種形式的軟弱無助。我們務必接納這種流浪、迷失和無助。有些時候我們需要停止生長,甚至務必後退,因為‘小孩’本來就意味着沒有長大。童心是心靈的一個側面,而心靈的任何層面遭到漠視,都會成為痛苦的根源。”

有觀點認為嬰兒是無罪的,是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是神性的,但是同時他們也是不能獨立生存的。“我們不是要變成犧牲自我,最後只剩下潛意識的嬰兒;也並非要變成高高在上,遠遠超越日常生活,自以為所向無敵,對凡俗生活的弱點和缺陷也絲毫不感興趣的少年;我們最終要找到自己的內涵和分量,落回地面,培養出成熟、自覺的自我,承擔痛苦和職責,進而發展成神性的自我。”偉大的哲人也會讓自己時而像小孩一樣的放鬆和玩耍,“事實上孩童的‘無知’才藴涵着無數可能,我們務必時而設法忘記那些阻礙我們領悟真理的知識”,這也就是禪宗所説的“空”的境界。我們追求理想,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應對現實,我們有時要追求超脱,但是也務必控制自己的虐待傾向。

“我們不就應把人體視為機器,把思想視為一系列生化反應的結合,把人類世界視為人類智力與科技創造的奇蹟,事實上,人的身體是心靈的外在體現,我們就應體會身體所表現出來的詩情畫意,內心中的意象與大自然和文化意象同樣重要。我們需要聆聽身體與心靈的節奏、音調、和聲與不和諧的音符,醫生在治療疾病時,也需要這種聆聽,我們就應將身體從‘行屍走肉’的狀態中解脱出來,重新與心靈融為一體。”看到這種觀點,其實讓我感覺很焦慮,此刻的醫生都已經演變成直接把患者的症狀輸入電腦,從數據庫中搜尋可能的疾病,然後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病情,最終得出可能的結論。如果讓病人花錢買藥更加有賺頭,更加有效率,那就不太可能鼓勵病人靠自身的免疫力去獲得更自然的康復,這種狀態與“關懷心靈”差得太遠了。

“探求真理是科學家的天職,但科學家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樣,在潛意識裏,他們也期望為最複雜的問題找到最簡單、最明確的答案。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因此科學家容易把嬰兒和洗澡水一道潑掉。科學家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能夠意識到,和其它宗教一樣,科學也可能流於教條主義。科學本身也容易成為文化偶像,我們就應持續懷疑的態度。分清科學的領域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帶來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但是,應時代需求做出的一個無意識反應則是,將政府、科學和宗教的勢力範圍按不成文的社會契約劃分,正是這個劃分,在確定科學和宗教的本質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問題是,這項不成為的社會契約在這天已經毫無好處了,相反它成為了一種可怕的分裂工具,將我們的社會拆得七零八落。人類天生具有一種十分傑出的潛力,他們能夠把相互關聯的事物分割在各個密閉的空間裏,使它們彼此無法接近,結果導致巨大的麻煩。而聯合,就是要求我們勇敢應對各種相互衝突的力量、思想以及生活壓力。所以,當我們綜合思考問題,並願意承受隨之而來的痛苦時,我們就就應經常問自己:我忽視了什麼?或早或晚,我們會發現,在必須程度上,每個人都要對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負責。”最後這句話,我到一向都很贊同。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走的人會越來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是美國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書中提到了我們人的一些本質性的問題。全書包括,自律,愛,成長與宗教和神奇的力量四個部分。他在第一部分剛開始寫到,人生困難重重,是一個問題接着一個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首要的條件就是自律。,自律四元素有,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和保持平衡,並且分別講述了原和實。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愛。他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真正的愛,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幫助我們學習了獨立。獨立。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真正的愛別人,愛是自由,真正的愛,可以擴展彼此的自我界限,界限,促進彼此的心智的成熟,根本的説,是讓我們學會怎麼找回真正的自我。在現實生活裏有很多情況,被人誤認為是愛。比如説,依賴性,現在這個社會啊,家人對子女付出的很多,包括洗衣服做飯,都不讓子女做。導致現在有好多都不會做飯,甚至是洗衣服,有一些還要讓家人弄呢。還有一種,墜入情網,這個也是經常被人誤解的,墜入情網的人,經常會激情洋溢的表白,我愛他,她。這個只是他自己的主觀意識罷了。這個大多和性有關吧。墜入情網的前提必須是在潛意識裏有性的衝動,才能引起。所以,墜入情網這種愛,持續的時間很短。這個只是自我界限的暫時性的崩潰,等到自我界限恢復了,這種愛也結束了,他在書中對愛有一段描述,覺得寫的很好。我吧他摘抄出來了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着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裏,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稱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對象,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對象,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例如,有的人喜愛園藝事業,他"愛"他的花園,他從嗜好中得到無窮的滿足感,園藝是他的一切。為了照顧好花園,他週末早晨也不肯多休息,很早就起牀去花園鬆土和施肥。他甚至寧願放棄外出旅行,寧可忽視他的妻子。為花園付出的精力之多,使他很快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他了解土壤、肥料、根系、嫁接的知識,清楚花園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他能夠説出每株花草的特性、花園所處的地形、花園的優點和缺點等。他部分的人格、經驗和智慧,也與園藝事業融為一體。對於園藝的愛和關注,極大地擴充了他的自我界限。"(p64)看完這段話時候,我想:

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享受自己的工作。因為人的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得工作,如果不熱愛自己的工作,只是當成謀生的手段,就很難享受工作中的快樂。熱愛自己的工作,擁有一個快樂、樂觀、積極向上的工作心態是無價的,許多外部條件固然是我們生存的必備品,但對一個人來説,更有價值的是在工作中體現自己的價值、找到快樂。快樂工作吧!學着愛上你的行業,愛上你的學生,學會去享受每一堂課。只要擺好心態,就會發現原來學生們都是那麼地可愛,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的煩惱了。作為一名教師,熱愛自己的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從"嗜好"中得到無窮的滿足感,"教書育人"是他的一切。就可以享受"人類心智的成熟旅程"。成熟會帶來發自內心的謙虛,知道自己的智慧並不是來源於自身,而是一種人類的智慧。

自我界限。指人們意識到自己和其他人或事物之間,存在一定的界限。並且,自己與其他人或物又都是互相獨立存在的不同個體。補充: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

心智。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根據指導其行為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鋭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説: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而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現在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面對現實,放下有趣的遊戲和小説,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但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輕鬆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輕鬆,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情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而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積極面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説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快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己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責任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因此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保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特別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達到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而且值得精讀的書。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開篇即説,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鋭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文章還説,“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勇氣不是忽視內心的恐懼,而是承認恐懼仍能勇敢前進。

這並不是一本容易讀懂的書,對於心理學門外漢來説,書中提及的很多心理問題並不容易理解,但是面對和勇氣是每個人都能獲得信息。面對是開啟心智成熟旅程的鑰匙,勇氣是前進的動力。

Tags:讀後感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