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優選15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32W

【導語】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優選15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優選15篇 由本站會員“無盡的流雲”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4: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5: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6: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7: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8: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9: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0: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1: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4: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篇15: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正文】

篇1: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説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温飽問題,那麼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敍説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着父母不斷地説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説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説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篇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學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一部關於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學著作。

大多數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為他們都有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總是不去應對問題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我的不幸,甚至用各種極端的方式去麻醉自我,讓自我不去想,營造一個與現實脱節的完美的虛幻空間,這無異於作繭自縛。“惟有痛苦才會帶來教益”,應對問題我們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選取逃避,而是就應迎難而上,直至將其戰勝為止。

書中第一篇談到了“自律”,人生苦難重重,我們的人生就是不斷的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自律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案。所謂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動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現實、持續平衡。對於推遲滿足感,我們不要貪圖暫時的安逸和一時成績的滿足,要時刻持續清醒的頭腦,工作時要先難後易,徹底剋制自我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長自我的滿足感;而對於承擔職責,我們對待問題要有承擔職責的勇氣,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增強自我的信心;對於尊重事實,2015對於各個行業都是一個嚴冬,我們要認清這個事實,結合我們自我的特點,找到2015年屬於我們的機會;最終就是持續平衡,一味的自律,就會變成壓抑和束縛,我們要用一種平衡的自律方式去應對問題,張弛有度,建立正確的解決問題方式。

2015作為公司的“變革年”,我們更要加強自身的“自律”意識。2015年的航運市場好比一座獨木橋,我們沒有退路,唯有奮起跨過。俗話説“狹路相逢,勇者勝”,2015要亮出我們的中谷精神。

篇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鋭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説: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持續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並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搞笑的遊戲和小説,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單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單,當我寫完之後,感到情緒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用心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並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用心應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説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可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一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潛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僅是付出,不僅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潛力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就應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並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務必持續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個性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一習一,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並且值得一精一讀的書。[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4: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同事推薦我讀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當第一次聽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我做自我的心理醫生,解決自我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務必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務必透過實驗來驗證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宗教,只是也許自我不明白而已。當你坦然應對自身的問題並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我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我是可能到達“神”的境界的。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好處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務必如此。此刻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提高。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此刻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我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到很難進入須臾納芥子的境界;事實上“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而懷疑、自省、反思、進取、追求,的確是那麼難。

篇5: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在素質班的要求下,我翻開了一本以前從未聽説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國傑出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後才出此刻暢銷圖書榜單上,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這本書創造了空前的銷售記錄,至今長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共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承載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時間不一樣而已。規避問題和逃避問題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視問題開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難的旅程。

解決問題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時間這些原則,關鍵在於你的態度,你要勇敢應對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個應對問題病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困難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個習慣,比如説在吃一碗雞蛋麪的時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愛的雞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選擇都是把蛋留到最終,即使吃麪的時候有點勉強,可是有蛋在後面等着我,所以最終的感覺大多還是滿足。這不也是一個推遲滿足感的過程嗎呵呵……

很幸運有機會了解這本書,否則將會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個遺憾。我會慢慢學會自律,學會愛,學會獨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進取平和的心態迎接生活!

篇6: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着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麼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説這是一本治癒心理的書籍,不如説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我與自我對話的嚮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就應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慾、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我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我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癒,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此刻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能夠在閲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用心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並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透過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症、人格失調症患者的症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我沒有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並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職責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我在跟隨着作者做了一次對自我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並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我是這麼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我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應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取自由、選

取尊重事實、選取重新學習愛的潛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境有所不一樣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麼是愛,那裏的愛當然不是隻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提高,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裏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總之,推薦給期望成熟、期望提高和提高的童鞋們~

篇7: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讓人覺得“孤寂”的書名,是當初吸引我去翻閲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據説曾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簡介,發現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難道這是一本心理學書嗎?隨手翻閲一下,卻發現語言很平實,還有一些真實的事例,於是,我開始了此次閲讀之旅。

一向以來,作為特教教師的我,當被其他人問起職業時,他們都會追問兩句:是國小還是中學教師啊?是教什麼的?當了解真相後,大都會“誇”上一句:很有愛心的工作啊!“愛”這個字眼似乎總會在我耳邊響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來,做教師的都要有一顆愛心,而做特教教師的,這顆“愛心”的分量應當還要重!所以,我也曾單純地認為,只要抱着對學生的愛,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了。但當我讀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愛”時,頓時啞然失笑,我對於“愛”的理解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誠如書的作者説道:“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我,也是愛他人”。看來,愛不僅僅是為了促進他人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促進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像這樣,對於“愛”的一系列的闡述,頓時讓我覺得心域寬闊了許多。這又讓我突然記起導師在我們新教師帶教會上提及的“愛”的意義:“用愛打開心靈”!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讓自我的心靈更充實豐腴,就必須要懷有“愛”意。

要愛我們的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要愛我們的家人,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要愛我們的工作,這樣才會找到自我的人生價值!

要愛我們的生活,這樣才會讓熱情和自信充滿每一天!

篇8: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這是一本滋養心靈的書。

讀完此書後,我並不試圖轉述此書的資料,只是提議每個人都去認認真真讀它一遍,相信你必須會有所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

在必須意義上,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心理問題,出現問題,我們就要去勇敢的應對和解決,而不能逃避,因為越逃避,隨着時間的積累,問題就會越大。

心理疾病實際上比身體的疾患更嚴重,它不但影響自我的生活質量,還嚴重的侵擾自我周圍世界,讓自我的親人也因你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選擇自我的命運,但每個人都要有改變自我命運的念力。念力越大,你能實現的可能越大。

我最喜愛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是獲得自身解放和成長的方法論。愛則讓我重新認識真我,找到完善人生的原動力。

人生就是不斷地尋找平衡的過程,我們永遠不能放棄尋找認識真我的可能,我們在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發展自我。不要輕易地向命運妥協,應當是在不斷地抗爭中去尋求心靈的解放。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作者給出愛一個與眾不一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愛是自我完善的需要。這讓愛不再是狹隘的和自私的,這讓愛不再以佔有為目的,這讓愛能夠全然的去理解。

愛不是縱容,但也不是出於善意的約束和糾正。它一方面是自我完善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經過改變自我去改善別人,是渴望滋潤對方的心靈,讓對方獲得成長、因自我而逐漸完善。

篇9: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共分四個部份:自律、愛、成長與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愛”為中心,書中告訴我們什麼是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告訴我們如何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智的成熟。

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所以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鋭指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本書開篇即説:人生苦難重重。人生是一連串的難題。而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謂自律,是以進取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

其中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們不願意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讓人感到痛苦。而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並且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的問題和更大的痛苦,持續的時間也會更長。例如:我此刻正在寫這篇讀後感,其實已經拖了很久,總覺得有個事沒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寫永遠不會有。當我應對現實,放下趣味的遊戲和小説,雖然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設,可是靜下心來去寫的時候,,心理上卻感到很簡便下來。也許需要絞盡腦汁,沒有了玩樂的簡便,當我寫完之後,感到心境舒暢,好像放下了一個包袱。而類似的事情其實經常會出現,有時候會我們能夠直面問題,以進取的態度去解決它,而有時則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過且過。並且越是安逸的時候,越是不願意進取應對,也就是不願意推遲滿足感,這也許就是古人所説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吧。

記得有過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夠。可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能夠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應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本事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動力則是——愛。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歡樂的極致。愛,就要不斷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獲得成長,從而促進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不僅僅是付出,不僅僅是奉獻,更重要的是你的愛是否令自我獲得成長,同時使你愛的人也得到成長。就像我們愛自我的孩子,但絕不願意將他們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讓他們去搏擊風浪,在風雨中變得更堅強。而那種處處包辦代替,時時噓寒問暖絕不是真正的愛。因為在包辦代替中,是職責心的缺失;在噓寒問暖中是自理本事的退化。“付出真愛的人,應當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作者是一位心理醫生,所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了許多心理治療的例子來解釋自我的觀點,所以使人在看的時候一點都不覺得枯燥乏味,並且作品中不乏精闢的觀點,凝練的語言,讀後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靈必須堅持中立,能夠容納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悖論,異常不要輕易受到倫理觀念的影響。”

“勇氣,不意味着永不恐懼,而是應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克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

“對於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舊習,採取冷靜和懷疑的態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選擇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艱辛與磨難,最終才能到達人生新的境界”。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並且值得精讀的書。

篇10: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裏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應對自我的問題?……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説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此刻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本事。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説明我們完全能夠在必須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理解挑戰,才能夠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篇11: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一向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裏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可是看過之後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於能看多少,在於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裏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可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應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説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説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後理解。

作者説過,放下人生的某些東西,必須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應對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須高度上説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我、自我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能夠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應對放下,應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説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説青春期叛逆,可是僅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我,一一光青春然後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應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着於痛苦,而是微笑,應對然後理解,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温一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應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應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着才能放下執着,有過應對,才能夠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必須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歡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篇12: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記得大概一年半前我就看過M斯科特派克的這本著作,然而,當時並沒有看完。從此刻的角度看過去,我發現自我當時是“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境界,所以當時並沒有覺得此書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此刻,我明白自我不明白了,所以覺得此書真是句句金玉良言。如果按照這個説法的話,那麼今日又有多少我自我不明白自我不明白的呢?恐怕不會比從前的更少,我又有什麼理由滿足於已經明白的道理呢?

全書第一句:“人生苦難重重”,讓我有醍醐灌頂之感。是啊,人生本就是苦難重重的,無論你怎樣努力,你都無法永遠擺脱苦難。不一樣人生,人生的不一樣階段,都有各自的苦難,這是不可避免的。有些人十分的努力,而其努力的目標是擺脱苦難,那麼他註定是備受挫折的,因為他會發現苦難如影隨形。有些人可能被認為生來就不需要受任何苦難,可是餓漢又怎樣會理解飽漢的苦惱呢?

如果能平靜地理解“人生本就是艱難的”這個觀點,就再也不會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了。那麼,為什麼人生本來就要是苦難的呢?有些宗教歸結為“原罪”,有些宗教歸結為“來世”,我覺得原因是“僅有經歷苦難才能取得提高,而人類本身就是天然地追求提高的。”

人生就是一連串的難題,應對它,你是哭哭啼啼,還是勇敢奮起?你是束手無策地哀歎,還是進取地想方設法解決問題,並慷慨地將方法傳給後人呢?

Part1:推遲滿足感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應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歡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如果孩子童年的時候缺少父母的愛,孩子就會對未來充滿恐懼。他們覺得世界不安全,甚至把世界看成是地獄,這種感覺會一向帶到成年時期。他們不願推遲滿足感和安全感,更想選擇當即透支歡樂和滿足。他們覺得未來遙遠而渺茫,讓他們缺乏起碼的信賴感,哪怕未來要比此刻好過許多倍,他們也寧可選擇得過且過。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問題降臨,必將帶來程度不一樣的痛苦體驗。儘可能早地應對它們,意味着推遲滿足感,放棄暫時的安逸和程度較輕的痛苦,體驗程度較大的痛苦,如此才會得到回報。此刻承受痛苦,將來就可得到更大的滿足感;而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Part2:承擔職責

我們必須應對屬於自我的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避之唯恐不及,認為“這不是我的問題”,顯然一點好處也沒有;指望別人解決,也不是聰明的做法。唯一的辦法——我們應當勇敢地説:“這是我的問題,還是由我來解決!”相當多的人只想逃避,他們寧願這樣自我安慰:“出現這個問題,不是我而是別人的原因,是別人拖累了我,是我無法控制的社會因素造成的,應當由別人或者社會替我解決。我絕不是我個人的問題。”

我們請求別人為自我做決定,是力圖把職責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着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者、上司。為遠離職責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Part3:尊重事實

尊重事實,意味着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虛假、錯覺和幻覺,只能讓我們不知所措。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裏;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這個地圖其實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我們出生時,並不是帶着地圖來到這個世界的。為在人生旅途上順利行進,我們需要繪製地圖,為此顯然要付出努力。我們的努力越大,對事實的認識越清楚,地圖的準確性就越高。相當多的人卻對認識事實缺乏興趣。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製地圖。他們原有的地圖窄小、模糊、粗略,對世界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諮詢,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僅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我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繪製人生地圖的艱難,不在於我們需要從頭開始,而是在於唯有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資料翔實和準確。

Part4:堅持平衡

自律,是艱苦而複雜的工作,你需要擁有足夠的勇氣和確定力。你以追求誠實為己任,也需要保留部分事實和真相。你既要承擔職責,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職責。為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經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歡樂多於痛苦。換句話説,自律本身扔需要特殊的“約束”,稱之為“堅持平衡”。

篇13: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這本《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自我內心感覺彷徨無助的時候看的,我想這本書,它給予我最多的是勇氣,它告訴我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人生悲喜參半,它告訴我應以勇氣,以職責感,直面屬於自我的職責,自我的人生問題,而不是逃避他。僅有直面自我的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才能超越自我,自我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變得越來越成熟。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裏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應對自我的問題?……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説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此刻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本事。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説明我們完全能夠在必須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理解挑戰,才能夠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引用書中的一句話,“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裏疾病的根源。”

幾乎人人都會出現心理問題,或者説我們的心靈總會應對天性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然而讓人覺得釋懷的是,趨利避害是人類的天性,大部分人都是如此,都應對着如此的命運。

然而想要成長為一個心靈健全的人,就絕對不能夠去選擇逃避,可是懶惰,抱怨,藉口,卻總是與我們如影隨形。我們時不時的還要應對來自外界的各種誘惑。所以我們總是在和我們的弱點抗爭,並且時有輸贏。

人生的問題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沒有勇氣去應對它,如果能以堅毅果敢的勇氣應對它,百折不撓的精神去解決它,那麼問題這個東西,對我們來説將不在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筆十分難得的精神財富。是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所學校能教給你的。你的問題僅有你自我能解決,除了你自我誰也幫不了你。

人生是一個應對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可是要做到戰勝恐懼,克服懶惰,就必須要學會自律,缺少了自律人生不可能會解決任何問題。

每一天都規劃好自我要幹什麼,每一天把自我要學的東西,要完成的進度都記在本子上,每一天都按照自我安排好的計劃來進行學習,生活,工作,運動。我想這就是自律,經過自律,培養出自我的一種進取向上的心態,在應對麻煩時,能夠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去選擇,去應對。

自律的原動力是愛,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十分睿智豁達,也十分平和包容。他所説的愛,並不是過去自我認為的狹義的男女之戀情。而是一種大愛。一種即包容自我,也包容他人的愛。自我越是愛自我,便越是愛他人。

內心沒有愛的人,心靈裏是必須沒有能量的。

派克醫生給愛下的定義是:愛是一種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的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愛能幫忙他人提高,也能幫忙自我更加成熟。

愛是什麼呢?我覺得他使人有了信念,催發人生夢想,甘願應對困難承擔職責。

一個懂愛的人,一個有愛的人,他必須是一個自愛,自律,自立,自信,自強的人。

因為心裏有愛,《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的和鯊魚展開殊死的搏鬥。

因為心裏有愛,《黑客帝國》中的尼奧,明知有死無生,應對着強大無法戰勝的史密斯,説出那句“Mychoice”。

因為心裏有愛,《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安迪,能夠忍受長達兩年被“姐妹幫”毆打,而不屈意志,堅持尊嚴,歷經將近20年,在長度約有3個足球場那麼長的臭氣熏天的下水管道中,逃出昇天。

因為心裏有愛,紅軍長征二萬五,等等,這樣貌的例子不勝枚舉。

然而這條心智成熟的道路又是多麼艱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

我想如何做到,也僅有靠我們自我去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書上也説了,沒有任何一位先哲會拉着你的手向前走。一切或許只能靠自我。每個人都有自我應當經歷的人生歷程,都有自我應當應對的人生選擇。

少有人走的路,期望越來越多的人會來走!

篇14: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我們國小教師最容易見證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可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長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間,我遲遲未動筆的原因來自於我整個假期期間讀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貓撲論壇,看到一個關乎自我成長的帖子,帖子中推薦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網搜索了下,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驅動下我輾轉買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書中對我們平時有感覺,但卻神祕的情感做出了詳盡深刻的剖析,不僅僅有説理還有案例,讓人看了不禁反思自我的生活:為什麼要自律?揭開愛的神祕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愛?成長與宗教有什麼關聯?

我是一名女性,毫無疑問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愛的話題。在此書中關於愛有這樣一段論述:“古往今來,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説,墜入情網起碼是愛的體現。”看到這句話,我不禁疑惑:難道不是嗎?難道我誤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認知。看了後我才明白:每個人從孩提時代最初發育開始就會衍生出“自我界限”,這種自我界限能讓自我產生安全感,並且有利於自身心理髮展。可是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寂,不歡樂。但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脱寂寞,衝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似乎能夠使之實現“逃亡”,擺脱孤獨和寂寞;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潰,是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湧向所愛的人,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是一種幻覺。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齊,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現實會擊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號》中,Rose和Jack因為陰差陽錯相識,彼此吸引,Rose跟隨Jack在下等艙盡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頭感受海風,並與之墜入愛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於他們的不一樣,生活背景、經歷、環境,這些不一樣讓Rose看到了與眾不一樣的Jack,在她內心本身就隱含着冒險的因子,想要離經叛道,想要在她的那個生活圈子與眾不一樣。他們打破了自我界限,觸角互相融合,被吸引,產生衝動,想把活力乃至生命獻給對方。泰坦尼克號遭遇海難,這場海難讓這份感情得到永恆。

試想一下,如果船沒有遇到海難,他們的感情還能維持下去嗎?可能彼此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思考方式都會成為這段感情發展的桎梏,最終無疾而終。真正的愛,必須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讓自我的觸角不斷延伸,延伸到必須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能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最終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愛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

誠如對愛的認識,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會在挫折、痛苦中得到昇華,僅有承受這種種生命之痛,心智才會得以成長,找到真正的自我。靜下心來,細心體會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在山中

寂靜湧起

以探測山峯自我的高度

在湖裏

運動靜止

以靜觀湖水自我的深度

篇15: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與《撒下好運的種子》一樣,《少有人走的路》同樣屬於心理輔導方面的書籍,出自美國傑出的心理醫生作家斯科特·派克之手。斯科特的傑出不僅僅在於他的智慧,更在於他的誠懇和勇氣。因為經過本書,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應對了人們從為不敢應對的問題。

今日竟然用整整一天的時間浸泡其中,絕不是心血來潮找書打發時間,只覺得,自我的心智還很不成熟,精神還過於膚淺,自身太需要這方面的滋養與潤澤。

作者認為,人生苦難重重,唯有自律方能消除人生的痛苦,而推遲滿足感、承擔職責、尊重事實、堅持平衡是實現自律的四大原則。

推遲滿足感,意味着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歡樂與痛苦的次序;承擔職責,告訴我們敢於應對,主動選擇和決定,付出更多的愛,才可擁有承擔職責的勇氣與本事;尊重事實,告之我們敢於理解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不讓自我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裏;堅持平衡,意味着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如果將這四種原則持之以恆地實踐,任何人都能夠使精神、心理和靈魂到達更高的層次。

對此觀點,本人感同身受,異常是“尊重事實”這一原則,好似讓我看到了身邊諸多沒有尊重事實而被困擾或束縛的人和事。

“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憑藉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協調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我的位置,明白要到什麼地方,怎樣到達那裏;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是啊,任何人來到世界,沒有偉大與卑微、高貴與貧賤之分,上帝也沒有給誰繪製過地圖,但我們在不一樣的時期,必須給自我繪製不一樣的地圖,才會擁有準確的人生航向,愉快的人生旅程。為此,顯然要付出代價。

很多人,因為得意於自我的經驗與資歷,從未有過繪製地圖的意識與做法,純憑感覺做事,遇到麻煩,不是進取應對,而是拒絕新的資訊,甚至指責新的資訊混淆是非,所以,常常埋怨人生的道路總是荊棘密佈,障礙重重,好似上帝不公,時時被命運捉摸。

當然,有一部分人,曾有過藍圖,對自我成長有過規劃,但時這境遷,也不更新。原有的地圖日漸窄小、模糊、粗略,對世界觀的認識狹隘而偏激。對於新的信息與資訊,不是難於對付,就是漠不關心,所以,生活中,常處於恐懼與無奈狀態,碰壁也成了尋常之事。

極少數的幸運者,勤於努力,從未放棄過自我的追求與夢想,不斷地更新和調整自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斷地修訂自我的地圖,對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不會漠然,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與驚喜。還會發出如此的感歎:我們貧窮時,世界是一種樣貌,我們富有了,世界又是另一種樣貌;社會在前進,我們唯有尊重事實,不停地修訂地圖,方可讓心靈獲得成長,讓心智走向成熟。

我以為,給自我繪製前行的地圖——是每個人必做的功課。

《自律》部分,只是《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個篇章,就讓我獲得瞭如此厚重的饋贈,相信其它三部分同樣精彩。過些時日,筆者定好好琢磨,再作分享。

【小編簡評】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優選1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整體算篇好文!

Tags:讀後感 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