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有感精彩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03W

讀少年維特的煩惱有感精彩多篇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一

名著是我們接觸世界文學頂峯的一個途徑;名著是增進知識的一個魔法棒。總之,名著是百讀不厭、百看不倦的。最近,我便讀了一本《少年維特的煩惱》是著名的德國作家歌德寫的。這書讓我受益匪淺。

這本書是以書信的方式來寫。主要寫了維特與綠蒂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只有的強烈的願望。是啊,我們小時候的個性是多麼重要,有時,我們任性時一個撒嬌的動作,開心時一個激情的微笑,煩惱是一個沮喪的哭臉,這都是我們不經意間流露個性。在小時候保持那純真無瑕的個性是多麼可貴。大了,反而我們會機械去遵守大人們定下的規矩,老師們説下的規矩,一點也沒有自己的真實感情與真實想法。我是多麼失望!雖然我自己也是孩子,也不可能去違反那“早已成文”的規律,但是我還是迫切地希望我們以及所有的人都能找回自己那埋藏在深處那純真無邪的個性。

維特成為一時間風靡全球的人物,就是因他的追求個性的精神被人們所敬仰所愛戴。我也要追求個性,但是也不會做出過分的事情。你們也要這樣哦!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二

在這個寒意朦朧的假期裏,我讀了德國大作家歌德的一本小説—《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小説運用日記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動聽的故事。

這本書主要講了:少年維特反對舊社會的習俗,卻屢遭碰壁。他來到這座孤寂小城①是為了處理母親的遺產,②是為了擺脱一場愛情帶來的苦惱。他喜歡上了朋友的未婚妻!維特異常痛苦和鬱悶,在他認為愛情無望之時,他選擇了自殺。在他的葬禮上沒有一個親人,沒有一個朋友,連牧師也沒有一個。他就這樣冷清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讀完之後我哭得唏哩嘩啦。但是轉念一想:這樣一個富有詩意。崇尚自然。自由向上的好男孩為愛情而死,值嗎?我認為不值,維特不值得為愛情而死。他完全可以重新振作起來,另覓他人。可是他太過於執着,哎。.。.。.

這本書告訴我們:什麼事情都要想開些,不要向維特一樣想不開哦!而且做人,做事何必那麼固執呢?

書,它會讓我們懂得更多道理;那就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做一代優秀的書人吧!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能輕言放棄。這是我讀完《少年維特的煩惱》後的第一感受。

《少年維特的煩惱》講述的是青年維特愛上了姑娘綠蒂,可沒想到綠蒂早已訂婚,這給了他沉重的打擊。之後,一系列的煩惱也隨之而來。最終,處處碰壁的維特絕望透了,在奧西思的悲歌中,用槍對準了自己的頭顱……

主人公維特所處的社會充滿等級的偏見和鄙陋習氣:官場的保守腐敗、市民的庸俗屈從、貴族的勢利傲慢……維特那麼純真樸實的一個少年,卻遭遇種種不公,最後只能憤而自殺。我為維特的命運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種樂觀的精神,一種越挫越勇,永不言棄的品格。如果是我,我會選擇再覓一處適合的工作,再尋一個值得愛的人,而不是為了一段風一般的愛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還記得名人張海迪嗎?張海迪5歲時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國小、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海迪15歲時便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的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裏給村裏國小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鍼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讚譽。從她的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蘇聯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説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騰,不遇着島嶼和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都是鳥語花香。我們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要勇敢面對,不言放棄。明代著名的醫學家李時珍,曾三次考舉人,三次失敗,後來立志學醫,終於寫成了流傳千古的《本草綱目》;南朝的祖沖之,在當時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進行大量複雜的計算,一遍又一遍,歷經無數次失敗,終於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愛迪生在發明燈泡中,尋找可以作燈絲的材料,實驗失敗了2300多次,才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維特傾注了所有的希冀,卻只能用孤獨絕望來結束一場本就虛無縹緲的愛情。雖然作者最後讓維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讓一個虛幻的角色代替我們去釋放痛苦,而不是讓我們步入後塵。我們的確需要逃脱,但我們需要逃脱的是煩惱而不是生命。當我們慢慢長大,那些所謂的煩惱,多年之後就會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隨風潰散在時光的角落。他告訴我們,生命,不要輕言放棄!莫虧待自己的韶華!“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也要百折不撓,永不言棄。只有這樣,我的生命才有意義!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四

我初讀此書是在國小,只記得當時把這本書當作了一本言情小説,覺得看了很沒勁,印象中一直是維特在抱怨,似乎他的煩惱是挺煩人。但十多年過後,當我再次翻開這本書,聞着書香重新回味時,我突然意識到以前的思想是多麼的單純,認識是多麼淺薄。以下便是我現在對這本書的一些感受的記錄……

維特的中,開始幾天的幾句話讓我很有共鳴,也認識到他是個很單純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記中寫到:“我不會再像往常那樣反覆咀嚼命運賜予我們的點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過去的事據讓它過去吧。”可見,他對自己的人生是有過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認識的。讓人感覺不到像這樣的能認識到這一點人生哲學的人居然會最後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句話也讓我想起泰戈爾的一句話: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你也錯過羣星了。説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認為的)時。

在他後幾天的日記中都有記載他十分嚮往大自然,願意居住在小鎮上;厭倦都市喧囂、嘈雜。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裏,貼近地面,觀賞千姿百態、形狀迥異的細草”,“門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牆護圍,高聳的樹木遍佈四周,綠蔭如蓋,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種田園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認為唯一能使他的心靈獲得平靜的,就是小鎮周圍的優美動人的自然風光。在小鎮居住的那段日子裏,他常常流連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記時間、忘記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瀉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叢中,仔細觀察泥土中千差萬別的小草和種各樣的小昆蟲,用心聆聽大自然萬物所發出的天籟之音。只有在這時,在與大自然接近的過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靜。維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畫下眼前的景色,卻覺得自己失去了繪畫的能力,“一筆也畫不出來”。在維特給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這樣寫到:“今後唯獨以自然為本。只有自然才無限豐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藝術家……所有的規則(別人想怎麼説就怎麼説)偏偏破壞了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以及對自然的真切表現!”由此可見維特的思想和智慧閃爍着崇尚自然的質樸光澤。他敢於衝破舊有的藝術觀念的束縛,從對生活的細緻體察中體味藝術的真諦。

維特沒有任何世俗的等級偏見。作為一個出身於中上階層的人,他並沒有盲從社會時尚,像這個階層的。其他人那樣,對下層普通老百姓採取冷淡而疏遠的態度,更不會以恩賜者的身份去對待他們。他對於“此地貧賤百姓”最初的粗魯和敷衍,報以寬容、理解的態度。最後在真誠的打動下,他終於被他們接受,還幫助一個年輕女僕把水罐放到頭頂。

我感覺,綠蒂在作品中不僅僅是維特鍾情的一位妙齡少女,而實際上是維特生活、社會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後她選擇離維特遠去,則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維特夢想的破滅。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600字 篇五

很早就聽過《少年維特的煩惱》這本書,但一直沒有去看,今年閒暇時候就跑去圖書館三樓去看書,在書架前搜尋着,無意看到了這邊兒本書,心中的那股被塵封的好奇心所引發,於是那其它,找了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來,靜靜的看它。

看着看着就覺得自己漸漸融入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中,彷彿自己就是書中的那個我,那個維特。

維特開始是出去散心,來到了一個美麗小鎮,這裏自由的空氣,寂靜的山林,優美的自然風景,深深吸引了年輕的維特,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放鬆。他喜歡這裏淳樸的人們,快樂的孩子。後來,他遇到了美麗的綠蒂,她是

以為善良的,勤勞的少女,是很多弟弟妹妹的姐姐,失去母親的她,一個人堅強的承擔起了照顧弟弟妹妹的重任。年輕的維特對綠蒂一見鍾情,因為她的快樂而快樂,她的憂傷而憂傷,似乎她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裏,早上醒

來想着我要去見她,那是一種怎樣充滿期待的幸福啊!

然而綠蒂已經和亞伯特訂婚了,他是一位很好的男士,很愛綠蒂,對維特也很友善。維特開始煩惱,開始自我矛盾,開始嫉妒亞伯特,他常常在腦海中思考着充滿矛盾的對話。他很痛苦,他想除了他之外,怎麼可以還有

人會愛她,還能愛她?最後,維特憂傷的離開了美麗的小鎮。

他開始工作,然而,他過得並不如意,社會的黑暗也讓他絕望;而曾經美麗的小鎮也發生了很大的變故,可愛的孩子離去了,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麼絕望。在未通知維特的情況下,綠蒂和亞伯特結婚了,這讓維特感到

屈辱,維特依然對綠蒂念念不忘,他們三人的關係也漸漸不似以前那樣和諧了,似乎有一股暗流,徹底絕望的維特選擇了決絕的離開,在轉身之前,黯然的選擇了退出,他在一個夜晚,留下了最後一封信,帶着對綠蒂的深情

,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800字 篇六

其實自殺並不是唯一一種解決的方案,後者是説對於現實生活中(而不是情節發展的需要),維特覺得自己有種衝動,要把綠蒂殺了,把綠蒂的丈夫殺了,把自己殺了。他又認為自殺(以成全他人)才是最好的結局。假使書中的故事是現實生活中的,維特的自殺就應該是不可原諒的了。不少自殺的人都自認為自己的離去就是給他周圍的人帶來釋放、幸福的原因,才會“大義凜然”地赴死路,讓自己的肉身與煩惱全部消失了。而他們怎麼就沒有想到一個人的自殺根本就不能讓旁人感到幸福,用一種昂貴的生命代價成為他人(甚至可能就是他所愛的,要成全的人)一輩子的心理枷鎖。而如果致使他自殺的關鍵人物,稍有良心的,必定會受到不小的影響,更有甚者可能再也走不出來。可以説自殺的人是最懦弱最自私的人,他們只是一相情願地認為這樣可以了卻一切了,卻不知道他們正是把這一切加重了砝碼扔給周圍的人。沒有人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致使他人自殺後仍會感到比此人仍在世時候更幸福吧?

再看維特,他也是很自私的。他自己不能度過心理難關就一槍了結了生命,他用“死”這樣“偉大”的禮物要奉獻給綠蒂夫婦,真的會像他所期待的那樣夫婦倆感到幸福嗎?我們可以看到綠蒂夫婦與維特建立了很深厚的友誼,綠蒂對維特有着一種很強烈的依賴感,她幾次下決心要與他斷絕關係,但想到自己習慣了有什麼事情都要維特分享時,她已經不能習慣了沒有維特的生活,她也不能想象這樣的生活;而她丈夫在與維特的思辯中也得到過不少的快樂。他們平靜的生活是由三個人組成的。維特的自殺,這兩個人又要遭受什麼樣的良心譴責呢?從綠蒂夫婦對得知維特自殺後的反應就知道,維特是用自己的“死”來向他們宣戰了!

德國青年中也不乏有人步其後塵。但是這樣的消極影響不在於維特是否是自殺的。而是這本書中過多地描寫了維特對綠蒂的戀情,渲染了他失戀之後孤獨、傷感的情調,使青年們把它僅僅看做是一本傷感的愛情小説,一本愛情的悲劇,而遺忘了它的誕生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維特真正的抗爭之意,某些戀愛至上的人、情場上的失戀者在這單方面得到共鳴了,才會有不理智的舉動。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七

有很多人對於維特自殺的這種行為很不贊同。他們認為自殺是一種對個人的生命和對一些你的親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種不負責任。就比如説維特,他一自殺可能能擺脱自己的煩惱;但他卻會使他的朋友,比如説給綠蒂造成不可抹滅的精神陰影,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國名間的一句俗話那樣,好死不如賴活。因為只要你活着,就會有目標追求,可能一些你認為實現不了的目標經過你的努力後實現了,而死了你卻永遠不能了。我們應該知道,永不言棄的人,看到的永遠是希望;而輕易就放棄的人,等待他的後果只會是絕望。永不言棄的人,心中總會是一個樂觀安適的心態;而輕易放棄的人,心緒煩惱萬分,終日生活在困惱與悲觀之中。永不言棄的人,往往會享受到勝利與成功給他帶來的喜悦;而輕易就放棄的人,失敗永遠是他心中無法抹去的一道陰影。

其實,死亡解決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戰勝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敗,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即使最後沒有成功,但至少努力過、奮鬥過了!努力,並不一定成功;但放棄,則一定會失敗。堅持就是勝利,在最後一秒還未到來之前,結果永遠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難面前我們應選擇堅持奮鬥,永不言棄,努力向成功的彼岸進發生活中,我們無法迴避挫折,只能面對。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堅持到底,永不言棄,直至擊敗挫折。還記得劉翔永不言棄的速度,中國女排永不言棄的頑強,愛迪生永不言棄的勇氣嗎?他們之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堅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驗。這一切都告訴我們,永不言棄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頑強的精神,永不言棄的人總會勝利。

當然,在抱怨、無助、哀傷、氣憤等種種悲觀情緒中掙扎了良久之後,維特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光明,最後只好用自殺的方式來尋求解脱。這是一種消極解脱,或者可以説是一種逃避。而在現代社會比歌德所在的那個時代的社會要開放民主多了。所以我們更不能像維特那樣悲觀,畢竟這個時代是可以接納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永不言棄,就遲早有機會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更加樂觀,在各個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我們必須牢記這樣一個道理:我們無論遇到了什麼煩惱,什麼挫折,都不能像維特一樣選擇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佈滿鳥語花香,我們決不能跌一跤就説沒路好走,就放棄。

同時,我們也要記得雖然我們所處的時代,允許我們張揚個性,追求自我,我們是何等的幸福,不需反抗便得來。但是反抗精神依然要存在,面對原則與正義,我們必須與邪惡反抗到底。

《少年維特的煩惱》真是一本好書,我認為歌德把維特的心理活動,感情描寫的非常細膩,似乎經歷這一切的不是維特,而是自己。維特的一些感覺也能也讀者產生共鳴,手法很細膩,扣人心絃。我個人認為是一本很好的書。讀完此書,我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少年維特的煩惱讀後感 篇八

《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書信體小説,以維特寫給朋友威廉的書信展開整個故事。作者歌德非常善於描寫人物的內心情感,整個小説類似人物的自白。

小説的第一部分:維特來到瓦爾海姆,他稱這個地方是“天堂般的地方”。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唱出對自然風光的讚頌。他説“我不知道,這地方是有迷惑人的精靈在遊蕩,還是我心裏温馨、美妙的奇思異想把我周圍的一切變得如伊甸園般地美好。”除了瓦爾海姆的明媚春光温暖了維特的心,當地的下層老百姓,水井邊的青年女僕,酒店的女老闆,菩提樹下的孩子,掛着提籃的年輕婦人,愛着寡婦的青年農民,都成了維特觀察和讚頌的對象。他説“這樣的人在他們狹窄的生活圈子裏過的快快活活,泰然自若”,“每當我情緒不好的時候,一看到他們,我紊亂的心境就會平靜下來。”可以説,鄉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淳樸的人們是治療維特心靈的一劑良藥。

小説得第二部分:維特去參加鄉村舞會,認識了綠蒂。維特去莊園接綠蒂時,對綠蒂一見鍾情,他説“我整個靈魂全都稽留在她的容貌、聲調、舉止上了,等她到房裏去取手套和扇子時,我才有時間從詫異中恢復過來。”在馬車上的交談中,綠蒂獨特的見解讓維特大為吃驚,他説“她生動的雙脣和活潑的鮮豔的面頰把我整個靈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辭的精闢的底藴中,往往連她所用的詞都沒聽見。”在舞會上,維特和綠蒂跳起了華爾茲,他説“臂中擁着個最可愛的造物,帶着她像清風一樣四處飛舞,周圍的一切全都消失了”。舞會尚未結束,由於天氣惡劣雷鳴閃電,留住了舞會的客人。綠蒂建議大家玩“數數”的遊戲,誰要是數得慢或者數錯了就要挨耳光。維特捱了兩記耳光,他説“我發現,她給我的兩記耳光比給別人的重,我好暗自欣喜!”至此,維特的心完完全全給綠蒂俘獲了。“從這時起,日月星辰任其悄悄地又升又落,我卻不知白天和黑夜,我周圍的整個世界都消失了。”

舞會過後,維特常常去探望綠蒂。他陷入了熱烈的愛戀之中。他説“她純潔無邪,她的靈魂毫不拘謹,全然感覺不到這些細小的親密舉動使我受到多大的折磨。”這裏細小的親密舉動,只指談話時無意間碰到手指,或者為了談話方便綠蒂和他捱得很近,綠蒂嘴裏的`氣息可以直接送到他的脣上。某一天,維特不能去見綠蒂,他便派了一個僕人去見綠蒂,他説“好使我身邊有個今天到過她眼前的人。”

小説的第三部分:不久,綠蒂的未婚夫阿爾貝特回來了,曾經使維特幸福的愛情,此時反過來又成為了他的痛苦之源。當局外人勸維特放棄對綠蒂的愛戀,他説“這些草人,快給我走開!”,當他的朋友威廉勸他放棄對綠蒂的希望,他説“假如一個不幸的人正被日益惡化的疾病慢慢耗去生命而無法阻擋,你能要求他自己捅上一刀,一勞永逸地結束其痛苦嗎?病魔消耗他的精力,不同時也摧毀了他自我解脱的勇氣嗎?”

在這一部分不得不談到維特和阿爾貝特關於自殺的一段對話,這一段對話為維特最後的自殺做了一個鋪墊。阿爾貝特認為自殺這種行為本身就是罪惡的,自殺是軟弱的表現,他説“我想象不出,人怎麼會這樣傻,竟會開槍自殺,單是這種念頭就讓我噁心。”在此之前,我看待自殺也是持這樣的一種非對既錯的觀念,可以説這本書讓我對待自殺有了另外一種看法,少了一份自以為是,多了一份包容。讓我們來看看維特怎麼説,“人的天性都有其侷限:它可以經受歡樂、悲傷、痛苦到一定的限度,一旦超過這個限度,他就將毀滅。”“我認為,把一個自殺者説成懦夫,正如把一個死於惡性熱病的人稱為膽小鬼一樣,都是不合適的。”“沉着而有理智的人雖然對這位不幸者的處境一目瞭然,雖然也勸説他,但都是徒勞的!這正如一個健康人站在病人窗前,卻一點兒也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輸送給病人一樣。”

小説的第四部分:維特離開瓦爾海姆,離開綠蒂去擔任公職,去尋找人生新的希望。維特無法忍受拘泥刻板,虛文浮禮的公職生涯,尤其在公爵的舞會上受辱之後感到很壓抑和憋屈。他説“據説有一種寶馬,要是被激怒了,趕急了,它就會本能地咬破自己的血管,好透透氣。我常常也是這種情形。我也要割斷一根血管,是自己獲得永恆的自由。”

維特找不到真正能與他產生共鳴的朋友,“他也很器重我的智慧和才能,但不太重視我的心,可是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驕傲,唯有我的心才是我一切力量、一切幸福和一切痛苦的源泉。”知音難覓也是少年維特的痛苦之一,因此,維特把感情全部寄託在綠蒂身上,造成了最後悲劇的根源。

小説的第五部分:維特辭去公職,順從了心的意願,又回到了瓦爾海姆綠蒂的身邊。此時,瓦爾海姆在維特的心中變了,成了一個讓人傷心的地方。婦人的兒子漢斯死了,兩顆美麗的胡桃樹被砍倒了,尤其是暗戀綠蒂的那個文書的兒子瘋了,愛着寡婦的青年農民因殺人被捕了(“愛情和忠誠,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現在變成了暴力和兇殺”),這兩件事對維特的震動很大。這一切的一切,讓維特感到人生如朝露,他説“我失去了生命中的唯一歡樂,失去了我用以創造周圍世界的神聖而生氣勃勃的力量;這個力量現在已經消逝!”維特一次又一次想到了死亡,離開世界的心越來越堅定。

他最後一次與綠蒂見面,為綠蒂唸了幾首莪相的詩,這幾首哀怨悱惻的詩放在結尾,更渲染了小説悲劇的色彩。唸詩唸到動情處,兩人心靈交融,衝破理智相擁在一起。最後,維特差遣僕人去向綠蒂的丈夫阿爾貝特借槍。“當維特得知槍是綠蒂親手交給僕人的,心裏喜不自勝,便把槍拿了過去。”他將槍吻了千百遍,給綠蒂寫完最後一封信,夜裏十二點,維特開槍自殺。

讀書過程中,很多地方和書中的人物維特產生了強烈共鳴。比如:維特所感受到的純樸鄉村生活的快樂,“我好高興呀,我的心能感受到一個人將他自己培植的捲心菜端上餐桌時的那份樸素無邪的歡樂,而且不僅僅是捲心菜,得以品味的還有那些美好的日子:他栽種秧苗的那個美麗的清晨,他灑水澆灌的那些可愛的黃昏——所有這些,他再一瞬間又重新得到享受,因為他曾為其不斷生長而感到快樂。”

比如,維特對孩子的看法,“在這個世界上同我的心捱得最近的便是孩子。我從旁觀察,在小事情上看到了他們將來所需要的品德和力量的萌芽,在他們的執拗中看出他們未來性格的堅定和剛毅,在他們的任性中看出足以化解世道險阻的良好的心態和灑脱的態度,而這一切又是如此純潔,點污未沾!”

又比如,維特反對一味抱怨,強調要享受當下的幸福。“我們人啊,常常抱怨好日子這麼少,壞日子這麼多,我覺得,這種抱怨多半是沒有道理的。倘若我們豁達大度,盡情享受上帝每天賜給我們的幸福,那麼,如果遭到什麼不幸,我們也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承受。” “惡劣情緒既害自己,又害親人,所以稱它為罪惡是恰當的。我們不能使彼此幸福,難道這還不夠,還非得互相搶奪各自心裏間或所得到的那點快樂不成?請您告訴我,有沒有這樣的人,他情緒惡劣,卻能將它藏於心中獨自承受,而不破壞周圍的歡樂氣氛?”

還有,維特對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歸根到底還不統統都是毫無價值的雞毛蒜皮的小事,一個人只是為別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沒有他自己的激情,沒有他自己的需要,那麼,此人便是傻瓜。”

小説命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但書中並沒有交代維特的年齡。由於此小説融進了歌德自己的部分經歷,據推測維特的年齡應該是在22、23歲左右。因為歌德出生於1749年,而1772年歌德遇到夏綠蒂。歌德在完成“維特”之後,了卻了一段情緣,把自己從痛苦的心境中解救出來。此後,歌德思想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起了重大變化,不再一味聽憑感情的宣泄,而是主張感情與理智、理想與現實。不得不説,這部小説反映的是人生中青年時代的狂風暴雨式的激烈的情感,非常可愛和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