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品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9W

讀《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品多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一

我想我恐怕患了拖沓症,買了很多的書,下載了很多的資料,可是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完全用在書上,我想也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吧,只是有這種毛病的人多些罷了,所以在20xx即將來臨的時刻,好好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年來哪些習慣是值得堅持發揚的,哪些習慣是必須摒棄改變的。我想在一年間把買的書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消化掉是最應該做的事情,20xx年我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後來就差勁很多,這個讀書還是要堅持好的。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買的書,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的書,主觀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堅持,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客觀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著作讀到後面,難免枯燥,學術詞過多,抑制閲讀樂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於身體成長,偏學也不利於一個人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須拿下的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學習了金字塔寫作邏輯,也希望用這種思維邏輯去寫寫讀後感,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與痛苦”這個話題作為該書之作多少讓人有些詫異,畢竟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宣揚的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憧憬,催人上進,諸如什麼偉大的復興之類的,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卻是不多的,然而細細讀來卻是茅塞頓開,有種醍醐灌頂的大悟。

當今國人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諦,相反一些所謂中國特色式的成功經驗卻被人們傳頌,卻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與普世價值相距深遠,格格不入。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指出一條成功的正確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同樣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機取得一切,面對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帶領自己走向未來。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就是想成長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長的你管理也用處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長也看自律,別人終究是外人,如果內心深處不去改變,則一切外力都是徒勞的,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壞了大事。

曾經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比如工作,一個問題去掉後一個又接踵而至,讓人心煩不已,所以我經常自嘲,男人也總有那麼幾天不舒服,心情煩躁,食慾下降。自律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認識,看問題的眼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發發牢騷,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讓我們發泄的一種小手段,不會因為問題和痛苦讓我們沉淪,不會破罐子破摔,去樂觀面對問題和痛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現在看來既然人生苦難重重,所以心態也就順了很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一切都會不錯!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二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也是一本偉大的心理學著作,在這本書裏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説出了人們從來不敢説的話,提醒了人們從來不敢提醒的事,這就是: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可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

在現今社會,很多人一遇到難題,就雙手一攤:“這不是我的問題。”是他們果真技不如人,還是不敢應對自我的問題?……人能夠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能夠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説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不管此刻如何變化,我們都有自我調節的本事。逃避挑戰是人類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當的態度,不意味着我們無法作出改變。我們必須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已經發生諸多的變化,這説明我們完全能夠在必須程度上,違背與生俱來的本性,發展第二天性。人之為人,或許就在於我們能夠超越本性,乃至改變本性,嘗試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勵我們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不要逃避。直面問題,我們的心智就會逐漸成熟;逃避問題,心靈就會永遠停滯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礙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們的人生之旅都是從直面問題開始的。

理解挑戰,才能夠愛來真正的安慰……我們只要勇敢地應對自我的問題,我們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三

今天摘抄和理解關於書中愛之“愛的定義”的讀書筆記。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我約束去承受人生的痛苦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着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

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

愛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愛,意味着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別人。愛需要付出努力。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愛不能坐享其成,而要真誠付出。愛是一種意願。想愛不等於去愛,愛的想法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產生的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的讀後感 篇四

讀《少有人走的路》一書,看到一段話,主要意思是説,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出於自我的意願,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我們生孩子,是因為自己想要孩子;我們對人好,是因為想被人認為是好人;我們去愛別人,是因為自己需要去愛人;我們愛孩子,是因為自己想成為充滿愛心的父母……真正的愛能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展,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如果我們常常對人説,你看看我對你多好、看看我有多愛你,那麼,説明我們並不真正愛這個人,我們愛的只是自己,我們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這個人有多好!我這樣還不值得你來愛我嗎?!

現在,我已經不再對學生説,我這樣是為了你好,因為我現在覺得這句話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話。因為,絕大多數時候,當我們自以為對學生“好”的時候,其實是想通過這種“好”,讓學生考得更好、做得更優秀,然後我們也會被認為是優秀的。因此這種所謂的“好”,其實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想被人認為是“優秀”的需求。讓我們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沒有任何人來評價你的教學,你還會對學生“付出”那麼多嗎?你還會對學生那麼“好”嗎?發自內心、對學生無條件的好才是真的好,這種好,不用我們多説,學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學,只是因為覺得地理教學還有點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學,不研究如何將一節課上得更精彩,學生會不願意聽課、會搗亂,會沒人聽課,我的心情就會很差,我在課堂上就會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斷研究教學,想盡一切辦法將課上得更精彩,是為了讓自己更開心,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難道不是嗎?當我上完一節精彩的課回到辦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嗎?當我照顧好了自己的感受,學生也能從中獲益。一個自己都不快樂、不幸福的老師,是很難教出一羣快樂、幸福的學生的。

所以,親愛的同行們,別再説“我怎麼怎麼努力,是為了你們”這樣虛偽的話了。説實話,現在的我再聽到這樣的話,會臉紅。

對兒子,我也要慢慢進化成絕不説這句話。是為他好、還是為我自己舒服,不用説出來,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五

很多書籍熱銷排行裏靠前的都是心靈雞湯、心理著作、名人傳記。今天我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真誠是生命的藥》就是一碗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的心理學雞湯。

所謂心靈雞湯在我看來分兩部分説。首先如果你不相信有什麼勵志的事會發生在平凡的自己身上,那麼這一生再好喝的“雞湯”對於你都是毒藥;另外一方面,如果你是一個經歷過生活的一切還滿臉微笑去迎接新生活的人,那麼這份“雞湯”我推薦給你。

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印象讓我想起了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聽清。那仰望的人,心底的孤獨和歎息。夜空中最亮的星,能否記起曾與我同行,消失在風裏的身影。我祈禱擁有一顆透明的心靈和會流淚的眼睛,給我再去相信的勇氣”

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的社會,很多人一直在強調你要去適應社會,不要讓社會來適應你;你做任何事要講情商,智商只是決定了這個事對不對,情商才決定這個事情做的成不成功。確實很久很久沒有人説過真誠這個説法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灰色地帶變成了上台面的祕密。

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禮儀必不可少,但如果濫用,反而會鉗制住良知,成為捆綁生命的絞索,讓人們之間充滿了虛偽和情商。因此,人與人之間交往最重要的不是禮儀而是真誠。

現代社會中無論工作、生活、愛情、婚姻、社交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當然,問題總會給人帶來煩惱和痛苦,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選擇無視問題的存在。這樣的做法可以讓人暫時逃避,但最終卻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引發更強力的痛苦。著名哲學家尼采曾經説過:凡不能摧毀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逃避痛苦,就猶如麻木的人感覺不到疼痛一樣,會使心靈變得不堪一擊,最終走向畸形。保持真誠,就意味着我們必須勇敢地去面對,必須經歷痛苦,承擔責任,而不是對問題視而不見,或者用虛假的東西加以掩蓋。

還記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剛剛提出來的時候,每天反覆的學習始終感覺體會不到這個精神的真正意義。通過閲讀這本書突然大徹大悟,這不就是在提醒每個中國人要直面問題,拒絕逃避,敢於解決,勇於擔當。

真誠必然會帶來誠實的痛苦,而這樣的痛苦必將得到回報,那就是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內心更加的堅韌不屈。是的,真誠,你就像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笑着在黑夜裏飛奔。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六

假期讀了校長推薦的兩本應屬心理範疇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説實話,就兩本書的書名而言實在引不起我多大興趣,尤其前者還讓我產生些牴觸情緒,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所説的潛意識的恐懼吧!(“少有人走的路”讓我聯想到:坎坷艱辛困苦孤獨……)我是作者説的那種吃蛋糕會先吃蛋糕後吃奶油的人。於是我選擇先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除了因譯文的原因讀起來有些生澀難懂不順暢之外,書中的內容對我個人的心智成熟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我很快產生興趣。在閲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書中所説的那種神奇、神祕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就是我人生中的一隻“聖甲蟲”。回顧近年來,隨着年齡的增長,人生的一再縮短,常對青春不再,對生老病死,對時常厭倦的工作生活,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茫然無措的恐懼。每當這時我便習慣於藉助書籍給自己增添勇氣,並且總能碰到挈和當下心情的一些頗受鼓舞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內心的平靜甚至愉悦。這大概就是神祕力量的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説以往這些對我有幫助的文章書籍是“偏方”,那麼《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則是良藥,區別在於後者比較專業,它帶給人內心的並不是短暫的平靜和安慰,我想那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直麪人生的堅強和勇氣。

很佩服作者敢於選擇這樣一條“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艱難、漫長、充滿的挑戰性,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否則是沒有辦法體會的。僅從作者的描述還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樣,讀者看到他描述的過程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戲劇性,但實際心理治療的過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這條路一定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苦無數倍。從作者敍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堅韌的意志,充滿愛和智慧,而且勤奮的人才能從事這項了不起的職業。作者不僅具備了這些職業素質,更具備了放棄舒適人生之路的勇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之路走得更遠!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靈之路卻可以無限延伸並且不會老去。寫到這兒,我想到了假期中讀到的另一本書《夏山學校》,校長尼爾説:“我覺得年齡和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什麼關係,我遇見過二十歲的老頭子和六十歲的年輕人。我現在是以年輕、熱忱、生氣勃勃和樂觀來衡量一個人。”我相信,一個人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籃球課時,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薦並借閲給一位家長,於是她也把很珍愛的這本《夏山學校》借給我,據她説幾次出國都帶在身邊。我讀了也很喜歡,得到不少啟示,推薦給大家!這位家長朋友的朋友也推薦她讀《少有人走的路》,看來這本書確實像書中介紹的那樣是由口耳相傳而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愛的。

從開始讀這本書,我就一直跟隨作者的敍述和指導來學習並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對我個人而言書中第一部分內容對我的幫助更多一些,推遲滿足感,懶惰與恐懼,自律等方面的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舉出的生動事例讓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作者的案例分析讓我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使我豁然開朗,作者提出的指導方法對我也很有幫助。讀完這本書我還清楚地認識到,要讓心靈得到不斷地滋養,使其成長,逐步成熟,僅靠閲讀一本書籍,學習其中的幾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條艱難的路程,如果確定要走這條路,那麼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要學習作者身上許多的優秀、堅強的品質;努力瞭解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補充、擴充自己的人生地圖;不斷與懶惰、恐懼作鬥爭;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堅持下來的人卻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麗的人生風景!書中對於我的很多啟發指導,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進行慢慢消化實踐,來實現自己心智的不斷成熟。

在閲讀《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學校》這兩本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即作者並不避諱談論他們失敗的經驗。這能夠給我極大的安慰,這些失敗的經驗在告訴我們,這些成功人士也非“聖賢”,避免了我們對其言論的望而卻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靈就是這樣,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擁抱失敗,這樣的心靈才能更加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2019關於著作《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範文作文精選五 篇七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着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麼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説這是一本治癒心理的書籍,不如説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嚮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就應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慾、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己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癒,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此刻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能夠在閲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用心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透過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症、人格失調症患者的症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己沒有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並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職責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在跟隨着作者做了一次對自己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並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應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取自由、選

取尊重事實、選取重新學習愛的潛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麼是愛,那裏的愛當然不是隻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裏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總之,推薦給期望成熟、期望進步和提高的童鞋們~

《少有人走的路》讀書筆記 篇八

最近有幸拜讀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當第一次看到這個標題時,我便被他吸引住了,帶着好奇心,我走上了少有人走的路。

這是一本美國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寫的關於心理學的書,裏面討論了我們心理現象中一些比較本質性的問題。書中提出,當我們能夠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解決自己所有的心理問題時候,我們也許不再需要宗教,至少,能夠比較正確的看待宗教,把它當做一種真正實際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精神寄託或理論。

書中提到,在西方一些神學家的眼中,佛教不算真正的宗教因為佛教不承認永久的“神”的實在性,而缺少這種第一因的宗教不是真正的宗教。但作者卻不這麼看,並非所有的宗教都必須要有一個神存在,比如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只是特殊的地方在於,這種宗教不承認“神”的存在,或者説即使承認“神”的存在,也是必須通過實驗來驗證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佛教倒是真的相比於其他宗教來講更接近於現代科學一些。

作者説,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宗教,只是也許自己不知道而已。當你坦然面對自身的問題而且每時每刻都在不斷改善自己的時候,你就離“神”越來越近。甚至於,你可能會發現,自己是可能達到“神”的境界的。

很感歎作為一名西方學者,能夠提出這樣的觀點並且在長時間的行醫生涯中能夠去踐行它。是的,離開了現實的土壤的學説是沒有意義的,即使崇高如哲學或者宗教,也必須如此。現在這個社會,人們很多已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人們轉而信仰科學,這是社會的進步。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科學,正在某種程度上代替傳統宗教所起到的作用。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對宗教的認識會越來越清楚,宗教中的正面成分會越來越展現,而負面的東西自然而言得以消弭。但願大自然能夠給人以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種提升。

所以看看吧,心智成熟有多麼難,讓心靈成長有多麼難,我們如何才能勉力克服自身的種種侷限?或許我們會排斥宗教,或許我們會認為科學深奧難懂,或許我們會認為藝術過於高雅我們無法涉及,再加上由於現在分工極細的因素,我們往往只侷限於自己的行業中,似乎掌握更多的知識成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們往往安居狹小的心靈一隅而自娛,很難進入真正的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九

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有點“奇葩”的人,明明可以活成像芸芸大眾一樣,卻又活成了一個有點思想的獨立“作家”。在滾滾紅塵中不斷挑戰寫作的極限。

人生其實苦難重重。這是世界上最偉大喵星大作戰的真理之一。不過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那麼我們就會釋然。人生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就能使心靈變得更健康。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拓展了我的思維界限,打開了自己更多的人生地圖。此書的作者是美國最傑出的心理醫生M·斯科特·派克先生。按照書中的邏輯,我是個不懂真愛的人。

M·斯科特·派克先生: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願。當我們能夠有一個力量,為自己和對方的心智成熟帶來不斷地進步,讓兩個人不斷地去喵星大作戰實現親密關係,這種努力的過程就是愛。愛不會因害怕失去就放棄去愛。愛是保持自己獨立,也允許伴侶獨立。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喵星大作戰。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可以讓自己和他人都獲得成長。

真正的愛,需要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真正的愛不是忘乎所以,而是深思熟慮,是奉獻全部身心喵星大作戰的重大決定;真正的愛,其價值在於始終如一的行動,這遠遠大於轉瞬即逝的感覺或者精神貫注。

真正的愛是為了努力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表現出來的一種勇氣。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產生的行動。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並會以此促進雙方心智的成熟。所有建立在真愛之上的情感關係,都是互相勉勵、共同促進的關係。

每個人都想要獲得愛,但在此之前,我們必須讓自己值得被愛,做好接受愛的準備。當我們不求回報地滋養自己和別人時,愛就會在不經意間降臨到我們身上。在愛情中博弈,誰都不會是贏家,只有坦誠相待,喵星大作戰才能幸福。

M·斯科特·派克先生詮釋了愛的真正意義和路徑。我想我的人生以後多少會有些不同。因為我應該學會了怎樣更好的去愛自己和他人,還有這個温柔又殘酷的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篇十

我們國小教師最容易見證的就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可是有多少成人真正成長為心智成熟之人呢?在假期期間,我遲遲未動筆的原因來自於我整個假期期間讀的這本書——《少有人走的路》。

在偶然上貓撲論壇,看到一個關乎自我成長的帖子,帖子中推薦了這本《少有人走的路》。上網搜索了下,這本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連續上榜近20年,盛名不衰,好奇心的驅動下我輾轉買上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幫忙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歸根結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書中對我們平時有感覺,但卻神祕的情感做出了詳盡深刻的剖析,不僅僅有説理還有案例,讓人看了不禁反思自我的生活:為什麼要自律?揭開愛的神祕性,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愛?成長與宗教有什麼關聯?

我是一名女性,毫無疑問我最感興趣的是關於愛的話題。在此書中關於愛有這樣一段論述:“古往今來,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或者説,墜入情網起碼是愛的體現。”看到這句話,我不禁疑惑:難道不是嗎?難道我誤解了20多年?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認知。看了後我才明白:每個人從孩提時代最初發育開始就會衍生出“自我界限”,這種自我界限能讓自我產生安全感,並且有利於自身心理髮展。可是永遠活在“自我界限”中,只會給人帶來孤寂,不歡樂。但大部分人還是渴望擺脱寂寞,衝出自我界限的牢籠。墜入情網,似乎能夠使之實現“逃亡”,擺脱孤獨和寂寞;墜入情網,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奔潰,是我們的“自我”與他人的“自我”合而為一。我們突然衝出自我界限,情感就像決堤的洪流,聲勢浩大地湧向所愛的人,於是寂寞消失了,代之以難以言喻的狂喜之感。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是一種幻覺。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齊,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現實會擊碎一切。

影片《泰坦尼克號》中,Rose和Jack因為陰差陽錯相識,彼此吸引,Rose跟隨Jack在下等艙盡情舞蹈,跨出甲板上在船頭感受海風,並與之墜入愛河。Rose和Jack之所以互相吸引,是源於他們的不一樣,生活背景、經歷、環境,這些不一樣讓Rose看到了與眾不一樣的Jack,在她內心本身就隱含着冒險的因子,想要離經叛道,想要在她的那個生活圈子與眾不一樣。他們打破了自我界限,觸角互相融合,被吸引,產生衝動,想把活力乃至生命獻給對方。泰坦尼克號遭遇海難,這場海難讓這份感情得到永恆。

試想一下,如果船沒有遇到海難,他們的感情還能維持下去嗎?可能彼此生活環境、成長背景、思考方式都會成為這段感情發展的桎梏,最終無疾而終。真正的愛,必須要痛苦地打破自我界限,讓自我的觸角不斷延伸,延伸到必須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能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最終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這種愛會更加穩定和持久,也使我們更為滿足和愜意。

誠如對愛的認識,每一種人生體驗都會在挫折、痛苦中得到昇華,僅有承受這種。種生命之痛,心智才會得以成長,找到真正的自我。靜下心來,細心體會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厚重。最終以泰戈爾的一首詩作為結尾:

在山中

寂靜湧起

以探測山峯自我的高度

在湖裏

運動靜止

以靜觀湖水自我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