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音樂賞析論文通用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4W

音樂賞析論文通用多篇

音樂賞析論文範文 篇一

(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自2008年整合以來,可以看到課程的改革對這門課程的發展規劃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這5年期間,課程整合後有着怎樣的調整和完善,在今後的發展中,如何與中國小音樂教育結合?文章將會針對這些問題作出分析。

【關鍵詞】中國音樂史;名作賞析;課程改革;中國小音樂教育基金項目:本論文系四川師範大學2013年度校級教改課題‘《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

中國音樂史課程的發展從20世紀八年級三十年代到今天,不足百年曆史,而在這近一個世紀的發展與完善中,中國音樂史的學科界定、教學方法、教學思路、教材編著以及教學手段的運用等各個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系統的體系。而由於中國音樂史課程更重視文本講授,課堂上有文理性而缺乏趣味性,使得這門課程在如今的大學音樂課堂中不被重視。在本文中,作者將以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為例,分析中國音樂史課程在2008年至今的發展、改革現狀,希冀對本門課程的發展略盡微薄之力。

一、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的現狀分析

(一)《中國音樂史》課程與《音樂欣賞》課程的分離到結合

為了進一步適應我國音樂教育發展的新時期需求,教育部對全國普通高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的課程設置做出了調整,將《中國音樂史》與《中國音樂名作賞析》兩門課程整合為《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旨在將中國音樂作品的欣賞置於中國音樂文化的背景中來進行,同時也使得中國音樂史的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促使學生的音樂歷史知識與音樂的思辨能力能得到均衡的發展。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也響應教育部的號召,在2008年將《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兩門課程整合為了一門課程。

如楊蔭瀏先生所言:“音樂史不能沒有音樂,不能離開音樂,不能從書本到書本。”如何將《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這兩門課程充分地融合起來?需要進行系統化的整合,不僅是學科的整合,也包含了教學方法的整合。從2008年開始,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將這兩門課程整合到現在,已有5年的時間,作為從事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將這門課程在整合以後的優缺點做一階段性的總結:

優點:《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的教學通常是在中國音樂史的框架下,結合具體的音樂作品,來完成音樂的審美體驗。這樣可以利用直觀圖像、音響來彌補中國音樂史缺乏形象性、趣味性的缺憾,從音樂作品的創作、演奏和欣賞、內容與形式、樣式等音樂現象中探討審美價值。相比較之前的以史論為主,課堂多了“聲、色”,增加了課程的形象性與趣味性,在情感的體驗中達到教學效果。

缺點這門課程的教學通常是按照歷史分期,分為古代音樂史、近現代音樂史、當代音樂史,時間跨度較長,課程設置總學時是一學年,共64個學時,存在着學時少和教學內容多的總體矛盾。對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安排教學內容和授課方法,適時地做出調整。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的教材有田可文為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編著的《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書中囊括了中國音樂史的三個時期,分析了75首作品(附有譜例),較為適合音樂學專業的學生使用,同時也給予了授課教師很大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二)與中國小音樂課程的脱軌

分析中國小音樂教材,中國音樂在教材中主要的內容是聲樂演唱、聲樂及器樂作品欣賞。低學齡階段主要是通俗兒歌和民謠,器樂作品和聲樂欣賞的內容編排相對較少。隨着學齡的提高,音樂作品本身的歷史寓意和情懷也不斷增多,同時器樂作品也是逐漸增多。在教材編排上有循序漸進的編排思路。從這些內容來看,大學課程《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與中國小的音樂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脱節,這也導致學生在畢業後進人中國小教學“學無所用”之處。

因此,在我們的中國音樂史課程中,尤其是針對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僅要傳授中國音樂史的知識,更要結合中國小音樂教材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講解,使學生在今後的工作中能夠“學以致用”。

二、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課程改革的構想

(一)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相適應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如果用單一或者較為簡單的教學方法來授課,不僅不能更好地完成這門課程,也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講解理論的部分多采用講授法、講解法,而完成音樂欣賞的部分應該是多采用欣賞法、情景陶冶法等。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分離開來教學。由於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的複雜性也決定了教學方法應更加多樣化。

當然,為了適應教學內容要選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也要求教學方法的系統化。不管是理論的講解還是音樂的鑑賞,教學方法的運用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音樂史與音樂欣賞兩門課程的結合,使得教學內容大量的增加,知識面也較廣,因此教學方法上要有一定的變革,也對我們從事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音像資料的建設

中國音樂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音樂史資料包括文、譜、圖、音、像、物等內容。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將這門課程進行改革的這5年期間,也在不斷完善課程使用的音像資料。我們現在應將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及信息與我們的課堂相結合,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形象化,把音樂作品視覺化,通過建立虛擬的歷史展現場景,使聲像同步、視聽結合,使學生對音樂歷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現在有部分作曲家創作的一些古風作品,是在音樂學成果和音樂考古成果的基礎上,依據當時社會發展情景所創作的作品,例如錢兆熹的《原始狩獵圖》,運用骨哨與樂隊的結合,向我們展示了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們在狩獵時的情景。雖然不能完全地復原以往的音樂,但是卻能給學生們帶來聽覺的震撼,讓他們能運用想象,對那個時期的音樂有深刻的體會。

因此,音像資料的建設在大學史論課程中是尤為重要的環節。如今,在各高校音樂專業中,音樂史的課堂所反映出的是缺乏互動,課堂效果不如人意,音像資料的完善對上課的效果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有一定的幫助。

(三)文字與聲響的結合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賞析》這門課程主要是以中國音樂史的脈絡講解為橫向線索,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賞析各個時期的音樂作品作為縱向線條。雖然看似兩門課程,卻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而要將文字與聲響更好地結合起來。在中國音樂史的課程講解中,運用現代科技技術,把大量的文字講解與圖片、視頻、音樂等相結合,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面,而且對歷史源流中的音樂作品有感性的認識。例如我在中國音樂史的課程講授中,根據每個時期會向學生展示大量的相關圖片以及樂器的演奏視頻等,藉助音響來幫助學生來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

在美育教育不斷完善與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與電子設備參與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獲得一個比較輕鬆、直觀的視覺與聽覺感受,也能讓學生對書本中的知識有更加全面而且完善的認識,學生也能通過這樣的學習氛圍深化音樂歷史的認識,感悟中國音樂歷史的魅力,通過文字與聲響的結合使得學生對音樂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三、結語

音樂賞析論文範文 篇二

關鍵詞 高校 民族音樂 賞析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生產生活方式的民族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和音樂,民族文化成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音樂教育中,傳播和弘揚優秀的民族音樂,是對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尊重。

一、民族音樂賞析的特點分析

(一)文化性

對民族音樂的賞析,要求欣賞者具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知識,要求其對民族的歷史傳承、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進行了解。民族音樂產生於民族的特殊的土壤中,其產生和發展都受到當地的語言、宗教、哲學思想和社會思潮等的影響,民族音樂作品來源於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因此在民族音樂作品的賞析中,欣賞着應知曉當地的社會風貌和日常生活面貌。同時,文化具有平等性,不同民族的音樂都具有同等的價值,我國民族音樂發展的歷史就是各族人民在民族交往中不斷髮展的歷史。高校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對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進行賞析,讓學生對民族文化進行相應的瞭解,在音樂學習中體會民族文化的互補性和差異性。

(二)地方性

民族音樂因為產生的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我國根據地域的劃分,將民族音樂分為音樂文化組:如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北方草原、中亞綠洲、中南丘陵等等。在民族音樂中,不同民族的音樂有着自己獨特之處:有奔放悠長的內蒙古民歌,有歡快活潑的新疆民歌,有悠揚悦耳的江南絲竹,也有激昂高亢的信天游。高校在民族音樂的賞析中,應體會不同民族的音樂特色。

(三)藝術性

民族音樂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學生在學習時要充分挖掘民族音樂的美,對民族音樂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賞析。首先應對民族音樂的基本的曲調進行賞析,掌握音樂的基本主題,在此基礎上,將詩詞分析的方法移入音樂的賞析中,創設必要的情境,瞭解音樂作品的思想內涵。

二、民族音樂賞析課程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一)賞析課程的設置不合理

在高校音樂課程的設置上,對民族音樂的關注度不夠。在教學中以現代音樂為重點,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也僅涉及對民族音樂形式上的分析,並沒有深入挖掘民族音樂的內涵,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缺乏思想深度。

(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

民族音樂因為其自身的地方性,導致與學生的生活脱節,學生在學習民族音樂時,不能與之進行情感的交流,不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同時,學生對民族文化知識的匱乏,對民族音樂進行賞析時往往會束手無策。

(三)師資力量薄弱

在高校的教師隊伍中,民族音樂教師的師資力量比較薄弱。而民族音樂的地域差異性和範圍的廣泛性,對音樂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音樂教師不僅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同時必須對地理、歷史、風俗學等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對民族音樂進行比較深入的賞析。

三、高校民族音樂賞析的對策分析

(一)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在民族音樂的賞析中,必須對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進行深入挖掘,對影響民族音樂的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才能瞭解音樂作品的象徵意義,才能知曉民族音樂中所飽含的深厚的感情。藝術來源於生活,民族音樂產生了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只有在文化層面上深刻理解了作品的內涵,才能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偉大魅力。因此,在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中,要加大對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培養,引導學生學習民族優秀的文化,同時,可將中西音樂文化進行對比學習,培養多元文化的音樂學習方法。

(二)加強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

音樂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高校在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中應重視對作品的旋律、和聲、節奏的學習,對音樂作品的民族性和文化性應重點把握,同時應結合現代音樂的基礎知識和音樂理論對作品進行技術層面分析。

(三)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進行分析

民族音樂賞析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點,要求高校在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中,必須對作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進行準確的把握。民族音樂為民間音樂,它可以反映出當地的社會形態和文化特色。同時,民族特色是民族音樂賞析中的重要內容,在引導學生學習民族音樂中,要讓他們明白民族音樂的精髓和核心,學會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

四、結束語

民族音樂賞析課程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高校在民族音樂的賞析課程中,存在着賞析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沒能真正挖掘民族音樂的內涵,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師資力量薄弱,這些都影響着我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民族音樂賞析具有文化性、地方性和藝術性的特點,在高校的賞析課程中,應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和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同時,在欣賞民族音樂中,對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進行深入分析,傳承我國優秀的文化。

參考文獻:

[1]黃宇。高校民族音樂賞析思考[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5(8):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