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認知心理學論文範文(整理5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8.2K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篇《認知心理學論文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認知心理學論文範文》相關的範文。

認知心理學論文範文(整理5篇)

篇1:認知心理學論文

摘 要: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重要分支,經過學者的不斷探索,近些年來認知心理學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本文具體從闡述認知心理學的定義和沿革入手,揭示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機制,與此同時就認知心理學的重要分支——具身認知進行了闡述,並對認知心理學的未來進行了展望.本文所指的認知心理學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是把人的心靈看作是信息加工的系統,把人的注意、知覺、記憶、心象、思維等認知過程看作是接受、加工、儲存、運用和傳遞信息的歷程.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信息加工 具身認知

1.起源及理論基礎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心理學研究方向, 是西方科學心理學的重大發展,其核心是信息加工理論,所以又稱信息加工心理學,是西方當代心理學中佔主導的學術思潮或研究取向.自建立以來, 認知心理學受到了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並取得了一系列豐富的研究成果,成為當今心理學發展的主流,並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研究中,至今已廣泛支配了心理學各個分支領域的研究.認知心理學對人的心智活動過程與機制的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對心智現象及其內部過程的細微認知和理解[1].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指的是對人的認知或認知過程的心理學研究,如皮亞傑對人的認知的發生和發展的研究,完形心理學對人的內在心理意識的研究等.狹義的認知心理學指的是採納信息加工的立場和觀點對人的認知過程的心理學研究,這也被稱之為信息加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採用實驗和功能模擬的方法探討人的內心活動和外顯行為,認為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主動地尋找信息、接收信息、存儲信息並在一定的認知結構中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2].

2.主要研究機制

認知心理學在研究中主要有兩種取向.一是信息加工取向, 也被稱為符號操作系統或物理符號系統.強調對認知過程進行抽象的串行的分析.認為心理活動的機制類似於計算機工作的原理,心理過程就是心理程序的運行過程,它們對人從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內部貯存的信息進行操作,使之符合當前的目標.二是聯結主義取向,強調基於神經元的平行加工的觀點.認為心智活動的機制就是腦神經系統活動的機制,研究中十分強調心智的神經基礎和數學模型[4].一個完整的物理符號系統具有信息的輸人、輸出、存儲、複製、建立符號結構和條件性遷移六種功能.物理符號系統假設提出,任何一個系統,如果能夠表現出智能的話,就必能執行上述六種功能,反之,任何系統,如果具有這六種功能,就能表現出智能[5].

奈塞(neisser)提出,認知心理學與感覺輸人的轉換、衰減、精細加工、貯存、恢復和使用的全部過程有關.如奈塞所言,認知活動始於感覺輸人,然後,感覺輸人被轉換,即人的感官與神經系統將外界存在的某種物理能量轉換或編碼成為神經能量.在認知心理學中,編碼的概念極其重要,它既指信息的具體表徵(representation),也指信息的加工過程(process).認知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要説明和解釋人在心智活動過程中是如何進行信息加工的.奈塞認為,心理學可以從這個信息加工的角度探討心智問題,即只研究“軟件”(過程),如考察人對信息的編碼、儲存和提取過程,而不研究“硬件”(結構),如不考慮腦定位或腦機制.[6]

3.重要分支——具身認知心理學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認知科學再次掀起一場認知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一個幽靈盤旋在認知科學實驗室的上空,這個幽靈就是具身認知”[7].

視頻時長:48:15加州伯克利大學開放課程:社會認知心理學.第04集.社會知覺I.中英雙字幕播放:22899次 評論:8089人

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代表了認知科學一個新的研究綱領和研究取向,它強調認知過程並非抽象的符號加工,而是與身體的物理屬性、感覺運動系統的體驗緊密聯繫在一起.身體與世界的互動決定了認知的性質和種類,認知、知覺和行動是一體化的過程.正因為如此,ff ,son以具身認知為標誌,將傳統的disembodied cognition稱為“第一代認知科學”,將embodied cognition稱為“第二代認知科學”[8].

我國學者主要從廣義把握具身認知的基本內涵:即身體及其與環境(世界)的交互關係在認知活動中的關鍵作用.理論心理學家葉浩生對具身認知觀念的內涵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認知是大腦、身體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心智、大腦、身體和環境(世界)交互作用,構成一個一體的自組織的動力系統.簡而言之,具身認知具有三層含義:1.身體的狀態直接影響着認知過程;2.大腦與身體的特殊感覺運動系統在認知的形成中起着至關重要作用;3.認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腦嵌入身體,身體嵌入環境,它們構成了一體的系統.

篇2: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知識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時,認知的需要就會作用於學生的行為,我們看看下面的認知心理學的論文吧!

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摘 要】認知心理學關注學生認知的需要,當知識能夠與學生的生活需要息息相關時,學生更趨向於主動學習新知識,因此,教師把生活的實際和化學知識聯繫起來,適當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更有效率。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 認知需要 知識呈現

學生更樂於學習新知識,更容易將被動的接受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因此,知識如果能夠聯繫生活,來源於生活,同時又作用於生活,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即我們常説的好奇心),學生的學習效果則會改善。而學習動機的培養恰好需要教師適當的引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己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更能夠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培養科學服務生活的素養。

化學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最能夠引發學生學習思考,而且化學作為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最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學習效果自然就會提高。

例如在講鐵及鐵的化合物時,教師可以先由鐵是人體必需的元素之一、缺鐵會導致的缺鐵性貧血導入,再展示“速力菲”的`藥品説明書,讓學生得出藥品的主要成分及有效成分,再根據藥品説明中的“本品與維生素C共用效果會更好”引發疑問,進而與學生共同探究二價鐵的化學性質。從二價鐵的價態出發,對二價鐵的還原性、氧化性,以及如何檢驗藥品是否變質等進行探索,由點到面,鋪開知識的網絡,學生能夠將所學過的Fe、Fe2+和Fe3+相互轉化的方程式回憶起來,教師替代學生總結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聯繫,並指出其中的本質,即低價態的Fe到高價態的Fe3+需要強的氧化劑來氧化,弱的氧化劑能將Fe氧化為Fe2+,相應的,高價態的Fe3+要變成低價態的Fe,就需要強的還原劑來還原,弱的還原劑會將Fe3+還原為Fe2+,最後再回歸生活,用二價鐵的還原性(維生素C具有還原性,可以防止二價鐵被氧化)來解釋藥品説明,昇華情感。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服務於生活。

教師在歸納知識網絡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於學生在回憶之前學過的鐵與鐵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方程式時已經造成了思維的負荷,若讓學生繼續完成化合物轉化之間的本質關係,造成學生的認知負荷加重,出現厭學的情緒。教師替代學生完成知識脈絡的梳理,學生會有“白鷺立雪,智者見白”的感覺,因此,教師替代性策略是在學生自身歸納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困難的時候進行的。教師在講氯氣的性質時,可以讓學生收集漂的使用説明書,巧妙地將課程轉變為對漂性質的探索,由點切入面,回到氯氣的基本性質上,其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生活中常見的物質導入――由點出發,探究物質的化學性質――學生思考並提出學過體現物質性質的方程式――教師歸納知識網狀結構――解釋物質作用於生活的原理。

再比如,許多教師講授硫及硫的化合物時,一般是從硫的價態出發,通過低價態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具有氧化性、中間價態既具有還原性又具有氧化性的普遍原理,講授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過程,完成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後知識的轉化運用到酸雨的產生之中,此時的知識呈現邏輯是:物質結構――物質性質――知識運用。這種教學方案相對保守,當然也能達到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但是有的教師則先將酸雨的危害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再繼續和學生探討酸雨的形成過程,從而將硫與硫的化合物之間的反應轉化為對酸雨形成過程的探究,總結出各價態之間的轉化是通過氧化還原反應來進行的,即中間價態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還原性,而低價態只具有還原性,高價態只具有氧化性,揭示了物質之間轉化的本質關係,最後昇華學生的情感態度,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知識的呈現邏輯是:知識的運用――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昇華。

化學教學中不乏這種聯繫生活的例子,例如用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檢驗醛的方法在檢驗糖尿病中的作用,氧化還原反應使蘋果變黑,使出土的秦始皇兵馬俑變色,用化學反應速率和平衡原理解釋氨的工業合成,食品乾燥劑硅膠的運用,日常生活中金屬的腐蝕防護等……

以上探討的僅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化學教學設計,很多教師都有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方法有多種,以認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導課已經被廣泛的運用,而將它貫穿於整個課堂還在繼續探索。教師若能夠將生活的點滴運用在教學中,不僅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知識間的橋樑作用,併為知識的提出奠定應用基礎,讓學生更加熱愛化學。

【參考文獻】

[1]張慶林,趙玉芳主編.心理髮展與教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石敬珠.“鐵的重要化合物”教學設計.化學教學,2010(9).

篇3: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得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得科學,兼顧突出得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下面是認知心理學論文請參考!

認知心理學論文

認知心理學中國中思想品德教學應用

【摘要】本文通過對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得認識和應用實現對國中思想品德課程得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教育心理學中得遷移知識理論和學習策略是本文得重點,以此使教師認識到科學得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得重要指導作用,促進教師水平得提高和專業素質得發展。

【關鍵詞】教育心理學;思想品德教學

心理學認為,“非智力因素雖不直接介入學習得認知活動,但它形成個體意識傾向性中得學習態度,積極得個性品質不僅能激勵、驅策學習活動得有效進行,而且能促進和推動智力得充分發揮,而消極得個性品質則會阻礙、干擾學習活動得正常進行”。注重學生良好素質得培養是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得重要途徑。要使思想品德課真正走進學生心靈,必須讓心理教育成為國中政治教育得重要內容,並通過心理教育使政治教學充滿生機活力。

一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得研究對象

教育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分支學科,針對教育和教學過程中涉及得心理現象及其變化,揭示在教育、教學影響下,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學習在傳授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等得心理規律,研究受教育者道德品質形成得心理特點,以及教育和心理髮展得相互關係等。圍繞國中思想品德教學過程,逐個分析各元素對學生心理得影響,起到指導教育、教學,提高學生成績得同時提高學生得思想品德修養得教學目得。制訂完整得教學計劃,環環相扣。

二教育心理學得研究方法

1.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是一種社會心理效應,指得是教師對學生得殷切希望能收到預期效果得現象。羅森塔爾效應,切實地表明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得積極作用,該現象通過暗示改變老師對學生得認知,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度、表情、體諒和給予更多提問、輔導、讚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得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得反饋,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得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並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循環往復,使學生得智力、學業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着教師期望得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實。最終實現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得效果。2.鼓勵語言得積極作用據研究,南半球一隻蝴蝶偶爾扇動翅膀所帶起來得微弱氣流,由於其他各種因素得摻和,幾星期後,竟會變成席捲美國德克薩斯州得一場龍捲風!紊亂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蝴蝶效應”,並做出理論表述:一個極微小得起因,經過一定得時間及其他因素得參與作用,可以發展成極為巨大和複雜得影響力。“蝴蝶效應”告訴我們,教育學生無小事。一句話得表述、一件事得處理,正確和恰當得,可能影響學生一生;錯誤和武斷得結論,則可能貽誤孩子一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得言行,更加註重細節,充分照顧學生得自尊心,學生在心智未成熟得狀態下,容易受到教師不經意得言行傷害,對待膽子小、性格內向得學生更是如此,易打消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得積極性,會影響學生未來思想品德得發展。

三教育心理學對國中思想品德教育得意義

結合思想品德課程得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思想品德課程教育本身是針對學生道德進行培養得課程,而道德水平得提高需要大眾心理得評價,同樣屬於心理學範疇,教師要教好思想品德課程,避免不要引入教育心理學得方式、方法。只有抓住和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心理,才能有效實現國中思想品德課程得教學目得。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逐漸創新、融入教育心理學知識。教師在日常得工作和生活中,應注重自身衣着、行為和道德品質得修養,自覺總結和反思實踐中得道德知識,以理服人、以德服人,發揮榜樣作用。如果平常教育學生得東西自己都做不到,對學生認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很難有説服力。要充分地發揮學生得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得學習知識。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得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出正確得處事方式和處理問題得能力。教師與學生和諧共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蓉蓉.基於國中思想品德教材得心理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14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4: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下面是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論文,請參考!

關於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高師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實踐

摘要:為全面提升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的質量,針對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和措施。實踐證明,積極進行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能不斷完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豐富學科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高師院校 認知心理學 實驗教學

認知心理學是高師院校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必修課程,其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決定了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重視實驗教學工作。作為認知心理學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和實踐運用,提高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是提升心理學專業人才實踐技能的核心所在。高師院校應當積極進行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問題反思

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心理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實驗教學特別是對一些極具代表性實驗的操作,可促使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的研究方法,並使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是認知心理學科理論知識實際應用與演練操作的重要平台,是認知心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既要求學生系統掌握心理學科實驗設計的基本知識,更要讓學生掌握心理實驗設計與實施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獨立從事心理實驗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故此,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必須改革傳統的實驗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及評價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科實驗教學體系,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社會對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綜觀當前許多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的實驗教學工作現實狀況,由於缺乏足夠的認知心理學科相關的專業實驗儀器和配套設施及囿於其他各種教學條件的限制,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尚存諸多問題。

主要表現為認知心理學的實驗教學形式相對單一,主要以小組進行簡單的驗證性實驗為主,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機會不多,不太會設計綜合性和操作性的實驗。特別是最近幾年新升格的本科師範院校,整體而言師資力量較弱,辦學條件相對較差,設備經費投入不足,大多購置一些傳統的常規心理實驗設備,學科前沿和高端設備極少,難以滿足心理學科專業常規實驗教學工作的需要,更不要説對學校科研工作的助推作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大多采用傳統的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先進行理論講授,然後由學生具體操作,再由教師加以總結。

常常是教師先擬定或安排好實驗教學內容,直接向學生介紹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學生被動地按照相關要求去複製實驗,實驗內容多為學科內容相關的演示性和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極少,這種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最終導致學生缺乏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高師院校應當重視改革傳統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適量增加學科綜合性和研究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升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改革路徑與實踐探索

針對傳統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對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進行改革和探索成為必然,這對於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效果與促進認知心理學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結合我校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工作的實際,我們在以下方面進行了系列實踐探索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科學把握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在心理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從心理學專業發展的角度而言,在確定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時,首先應當認真考慮如何將認知心理學學科實驗設計的相關理論、實驗操作能力與培養心理科學研究能力有機結合,全面實現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的目標。隨着當前心理學各領域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許多新的實驗方法、技術和手段被廣泛使用,研究內容也逐漸向各領域的縱深方向發展。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必須突出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的核心引領作用,科學把握學科實驗教學目標,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培養,幫助學生全面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提高學生進行綜合設計並進行綜合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生活。特別是要順應當前時代與科技的發展,以生理學為突破口,適當增加腦與認知方面的實驗項目,因為傳統的心理學科實驗對這一內容的研究相對薄弱,而腦與認知的研究又是當前認知學科發展的重要組成。為此,我們在傳統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基礎之上,增加了系列認知心理學新實驗,主要藉助心理測試儀、生物反饋儀、眼動儀、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等設備開設學科新實驗項目。

實踐證明,重視心理學專業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概念與原理,掌握學科的基本實驗設計方法,深刻領會認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和應用領域,熟悉認知心理學科的常用實驗技術和儀器設備,初步形成從事心理實驗研究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實驗教學不斷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觀察現實、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及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實踐能力和服務意識,促進學生成長為高水平的心理學應用型人才。

(二)優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內容,完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方法

較長一段時間裏,人們在認知心理學科教學工中重理論知識教學而輕視實驗實踐活動,或只注重基礎性和驗證性實驗,對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關照不足。特別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科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加快,學科相關實驗設備不斷推出,如生物反饋系統、事件相關電位分析系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技術的廣泛應用,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與時俱進,要打破常規的實驗教學形式,實踐中應當認真篩選驗證性實驗,保留學科較為經典的實驗項目,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基本功及實驗素養,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科研素質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安排認知心理學實驗內容時應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的高度統一,將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向綜合性、創新性實驗拓展,增加學科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拓展部分開放性實驗,培養學生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體系。相對傳統的實驗教學手段而言,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應當特別注重認知心理實驗教學與計算機科學技術有機結合。

如當前廣泛應用的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技術,其核心就是將心理實驗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結合,學生可通過知覺刺激記錄和分析個體的腦電活動以研究或預測其心理活動,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針對性,能夠全面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充分滿足心理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需求。認知心理學的教學理論多來源於實驗研究,又能在實踐教學中得以驗證,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必須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積極建構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為核心的實驗實踐教學體系。

(三)加強認知心理學科教師隊伍建設,建立高水平認知心理學教學團隊

要全面提升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水平,必須重視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充分挖掘教師的`潛能,建立高水平的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團隊,倡導合作與創新精神,這是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前提基礎。當前,社會對心理學人才結構需求模式發生轉變,這必然促成對心理學科教學模式的積極轉變,對高師院校心理學科教師的知識結構也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師院校認知心理學科教師必須加強對認知心理學科新理論、新成果的吸收和應用,及時追蹤本領域最新研究進展,並廣泛涉獵交叉學科的知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特別是當前認知心理學科極為關注腦與神經認知研究,教師要更好地進行復雜的認知科學研究,這必然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實驗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進行相關研究工作。我院現有三名博士專業從事認知學科相關研究,併成功申請到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分教師也將研究的視角轉向認知領域。同時,教師通過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習過的心理學科相關原理,自行設計認知心理學實驗範式、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啟發學生積極參與研究教師的科研課題,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心理學專門人才。

(四)改革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教學評價體系,突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改革認知心理學實驗教學模式,首先必須打破認知心理學科過分倚重理論考試這種傳統單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僅憑理論考試卷面分數來簡單評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優劣。有些學校雖然有了實驗考核板塊,但僅僅是流於形式。綜觀現有的認知心理學科實驗成績評定方式,一般是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評價標準過於單一,不利於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在認知心理學教學實踐中嘗試將學科的考核分成理論考核、實驗考核和麪試能力考核三大板塊,按六三一分值計分。實驗考核重點考查學生能否根據學過的知識對教師給定的實驗內容進行獨立操作,考核內容可包括認知心理實驗設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實驗原理與設計、數據處理與結果分析等方面;面試考核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學科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如要求學生採用專業知識回答駕車使用手機的危害等問題,並將考核工作貫穿日常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我們還嘗試讓學生結合學科實驗報告進行學科小論文寫作,部分優秀學生甚至可以參與到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之中,這些都是認知心理學科行之有效的評價方式,在實踐中可結合使用。

參考文獻:

[1]傅亞強.實驗心理學研究性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12,(02):151-155.

[2]朱儁卿.論地方高校實驗心理學的實驗教學改革[J].教育評論,2010,(02):44-46.

[3]張學民,舒華,張亞旭.實驗心理學理論與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33-38.

篇5:認知心理學的論文

一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所起的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行為主義主張研究外顯的、可觀察的行為,而不管內部的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轉移到了內部的心理過程。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強調嚴格的實驗室方法,排斥一切主觀經驗的報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對於認知心理學家來説,改變外部條件並不是目的,它只是揭示知識結構的輔助手段。認知心理學企圖把全部認知過程統一起來,它認為注意、知覺、記憶、思維等認知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對於一組現象的瞭解有助於説明另一組現象。由於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很可能會發現人類認知過程的統一加工模式。

認知心理學不但要把認識過程統一起來,而且要把普通心理學各個領域統一起來,也就是要用認知觀點研究和説明情緒、動機、個性等方面。認知心理學的觀點還進一步擴展到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等領域。認知心理學重視心理學研究中綜合的觀點,強調各種心理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制約。認知心理學在具體問題的研究方面,在擴大心理學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貢獻。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也有貢獻。

二 認知心理學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西方興起的一種心理學思潮,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説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它將人看做是一個信息加工的系統,認為認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覺輸入的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的全過程。按照這一觀點,認知可分解為一系列階段,每個階段是一個對輸入的信息進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單元,而反應則是這一系列階段和操作的產物。信息加工系統各個組成部分之間都以某種方式相互聯繫。

認知心理學在中國的傳播,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心理學家對認知心理學的興趣,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在理論方面,認知心理學有助於揭示人的認識過程的特點和內部機制。認知心理學反對行為主義的機械論,強調人類認知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人的認知結構在獲得知識中的作用。這些看法對中國心理學傢俱有強烈的吸引力。在應用方面,認知心理學重視研究高級的認知過程,如學習、問題解決、決策等,從而使心理學能走出實驗室的小天地,更直接地為社會服務;認知心理學與一些高、新技術的聯繫,也是人們嚮往的應用前景。近年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開始深入到社會實踐的許多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出現了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教育、教學過程的新思路。這些應用研究的成果也同樣吸引着中國心理學家。

三 認知心理學的應用

1、認知心理學在教學方面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無論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還是作為一種方法,都已經滲透到教學研究和實踐的許多方面。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將學生看成主動的信息加工者,並採用認知心理學的方法、理論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活動。行為主義和認知心理學對學習和指導的看法有許多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認知心理學家強調大腦內部發生的認知活動,認知心理學家不但需要了解學生做什麼,還需要了解學生正在想什麼。認知心理學的很多研究方法,如自我報告、錯誤分析等都可以應用於課堂教學,幫助教師瞭解那些不可見的認知活動。對認知任務進行分析的常用方法有概念地圖、過程分析和流程圖等。它們都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了有效的認知操作所需的知識和過程。

2、認知心理學在閲讀方面的應用

閲讀是許多認知活動同時參與的非常複雜的過程,是人們熟悉的複雜行為,同時也是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認知心理學有關知覺、記憶、思維和言語的研究,特別是有關閲讀的認知加工的研究,都對實際生活中的閲讀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有關閲讀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於閲讀教學,以提高學生閲讀能力,促進閲讀理解。一些研究者假設詞彙識別加工是閲讀技能重要決定因素。字詞識別包括字詞編碼和詞彙通達。能夠流暢閲讀讀者能夠自動對字詞進行編碼,快速提取出單詞意義,以滿足更高水平句法、語意加工需要。對於閲讀中遇到不認識詞,讀者能夠利用句法、語意和語境信息推論出它意義。對閲讀過程中各種高水平認知加工進行訓練,也可以促進讀者閲讀理解。

3、認知心理學在工程設計上的應用

認知心理學在工業上的應用是一個傳統的重要研究課題,它屬於人類工程學的範疇。人類工程學家可以幫助人們設計機器和工作設備。機器和設備必須設計得與使用它的人相和諧,才能使人與機器設備更好的相互作用,從而獲得最高的工作效率。在人機系統中,人是機器的操縱者,始終起着主導作用,機器則是人的能力的補充。操縱者的機能包括接受信息、進行決策和操縱控制器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於控制器和顯示器來實現。顯示器將外界的信息轉變為操縱者可接受的信號,並傳遞給操縱者;而操縱者則通過控制器改變設備當前所處的狀態,而設備狀態的改變又通過顯示器反饋給操縱者。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操縱者和機器設備之間不斷地進行着信息和控制的流動。

參考文獻

[1]彭聃齡、張必隱、張春興、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