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4W

心理學知識運用論文(精品多篇)

心理學知識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 篇一

心理學知識在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的論文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剛上高中的學生在描述政治學科的特點時,往往使用“枯燥”、“假”、“抽象”、“無聊”、“説教”、“沒用”等具有負面意義的詞彙。而高中階段的政治學科較國中階段理論性更強,對邏輯性思維的要求也較高,並且涵蓋的社會生活範圍也更廣。如果學生以這種心態來學習,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變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偏見,樹立高中的政治課良好的形象,是當務之急。這就為“首因效應”的應用提供了契機。

所謂“首因效應”,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會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任何信息對於事物整體印象產生的作用都強。因此,上好第一堂政治課極為重要。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在第一堂課上我首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習高中的政治課的意義是什麼?學生進行了熱烈討論後,我總結道:“就六個字,安身立命之道。”何意?學生不禁會問。我分析道:“高中的政治課主要由《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四個必修模塊構成。通過對《哲學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學習,同學們對如何樹立起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探索了人生的意義,開始了對人生的思考。此即安定身心之學。《經濟生活》介紹了社會的經濟體系,教給同學們生存的`基本知識;《政治生活》能讓同學們瞭解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必備常識,使同學們上可以匡世救國、下可以維持生存。此即立命之學。故高中的政治課的意義由此可見。”如此一來,第一堂課就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為政治課教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事實上,每一學期的第一堂課、每一堂課的第一階段,都是運用“首因效應”的良好時機。因此可以説,用好“首因效應”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

二、構建順暢的溝通渠道

社會物質財富的累積、資訊傳媒的發展、家長對獨生子女的寵愛,使得這一代高中生有着強烈的平等意識和維權觀念,他們不再接受刻板的説教,也不再唯書、唯上。他們有着明顯的優越感,自信中帶着自負;他們的個人活動能力較強,喜歡我行我素;他們的學習熱情隨情緒起落,經不起挫折;對於學習成績,他們有的很在乎,有的無所謂。對這樣年輕又老成、簡單又複雜的一代人,傳統的權威型教育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如何在全新的情境中既教書又育人呢?我們不得不重新來定位師生之間的關係。

作為一個教育者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那麼如何以學生為本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它們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據此,重新定位師生之間的關係,可從以下兩方面人手。

1 建設理想家園,合力共促發展。

中國的國情使得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時間長達八至十二個小時,和他們在家裏的時間幾乎一樣多。學校是他們重要的生活空間,同學是他們重要的生活夥伴。建設好班集體、構建學生的心靈家園,其意義可見一斑。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從高高的講台上走下來,走進學生,把自己看作是他們中的一員,同他們榮辱與共、同喜共悲,通過各種形式融入他們中間。在課堂教學中,也應經常使用諸如“我們”、“大家”、“咱們”、“一起”、“共同”等具有平等性色彩的課堂用語,儘量少用諸如“你們”、“給我”等易產生分離性的詞語。在課堂舉例中,可以多舉一些通過學生共同努力取得榮譽的事例。如:學習“整體的功能大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內容時,將校運會及歌詠比賽等集體性活動做為事例都比較適合。教師只有通過多種形式促進學生形成集體歸屬感,才能排除外界干擾,使學生將學習作為主要任務,專心致志,努力學習。

2 展現人格魅力,力促心想事成。

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捲風。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應”。在生活中,初始條件下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層層放大,就會對未來事物形成巨大的影響。政治教師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會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教學的意義所在。政治課自身的特點使得其教學理論既是理論教育的內容,又是進行理論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如果政治教師安於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就會導致學生認知的混亂,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更何況,隨着改革開放的發展,社會思想多元化時代下的青少年面臨着信仰危機,政治教師必須在生活中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知行統一,方能正人正己。因此,我們要認真對待教學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凡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堅持人性的本真和做人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對其人格產生強烈的影響,從而達到感化、教育學生的目的。

有人説,教師是蠟燭,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我説,教師是太陽,使人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摩西奶奶75歲以後開始作畫,80歲舉行首次個人畫展,直至人生暮年才找到並實現自己的理想,可喜亦可歎。時代的發展使得一切都具有可能性,怎能讓時間空空而過?在政治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呢?這需要教師恰當展示自己的“弱點”,在教學中巧妙“留白”。在教學設計時儘可能放開手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對課題、節題、框題的閲讀,自己探索、歸納本課的思路,尋找恰當的學習方法,論證各種理論、教學觀點,總結重難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僅僅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讓學生去充分展現自己的能力、發掘自己的潛能。例如,在學習“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內容之前,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於自己理想的文章(篇幅長短、體裁可不限,文盡其意就好)。教師在講課前可任選數篇,然後讓學生在課堂上結合自己的文章,討論、歸納、論證本節的內容,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新學內容的認識,又能使其甄別錯誤觀點,發現自己的潛能。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就是進行自我創新、自我定位的一個過程;教師則好比是“催化劑”與“助產士”,應從各個方面幫助學生不斷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真正的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心理學化。政治課教學更應該遵循心理學規律,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與學生進行靈魂的對話與碰撞,真正實現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心理學冷知識 篇二

1人們喜歡短行閲讀,但長行閲讀可增加閲讀速度。雖然人們喜歡閲讀把文本分為相對較窄的專欄式的文章,但當文本的寬度以頁數為單位時人的閲讀速度會大大加快。

2七加減二心理學表明,人類的短時記憶一次只能儲存5至9個信息塊,也就是“七加減二”原則。

3每個人的朋友數量有限也許你是一名社交媒體能手,擁有4000個好友,事實上你並沒有這麼多朋友,至少沒那麼多親密好友,人類的親密好友的上限在50和150之間。

(據説壓力越大,轉得越快)

4潛意識造就了人類的大部分決定儘管人們認為每個決定都是通過有力控制而作出來的,但研究表明人類大多數決定實際上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產生。

5名單上的第一個名字將成為人們選擇和投票的對象人們習慣於選擇名單上的首個對象,無論是菜單還是候選人名單。

6人類不是多任務處理者你自認為是一個專業的多任務處理能手。很遺憾地告訴你,這未免太過自信了。當你一邊走路一邊和朋友講話時,你的大腦一次只能專注於具有高級功能的動作上,也就是説你無法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到兩件事上。

7紅藍搭配傷眼雖然許多國家的國旗喜歡紅藍搭配,但這個搭配是十分傷眼的,這種效果會使某個顏色在另一個顏色的影響下顯得特別突出或模糊。

(據説壓力越大,動得越快)

[心理學冷知識]

學生心理學知識 篇三

知識點梳理

1.學習的實質與類型

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並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其學習內容大致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知識、技能和學習策略的掌握;

二是問題解決能力和創造性的發展;

三是道德品質和健康心理的培養。

2.學習的一般分類

3.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

布魯納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他的理論常被稱之為認知一結構論或認知一發現説。

(1)學習觀

①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②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2)教學觀

①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②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

動機原則[學生具有三種最基本的內在動機,即好奇內驅力(即求知慾)、勝任內驅力(即成功的慾望)和互惠內驅力];結構原則;程序原則;強化原則。

4.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1)學習分類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係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並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意義學習,奧蘇伯爾認為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繫。

意義學習的產生既受學習材料本身性質(客觀條件)的影響,也受學習者自身因素(主觀條件)的影響。

(3)接受學習的實質與技術

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奧蘇伯爾認為,影響接受學習的關鍵因素是認知結構中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組織者”的教學策略。“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5.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是:

(1)知識觀

建構主義者一般強調,知識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它會隨着人類的進步而不斷地被“革命”掉,並隨之出現新的假設。

(2)學習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學生觀

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是要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

重點難點提示

重點:學習的類型、桑代克的嘗試一錯誤説、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苛勒的完形一頓悟説、布魯納的認知一結構學習論、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難點: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動機複習提要

本章主要介紹了學習動機的基本概念、學習動機的理論以及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知識點梳理

1.學習動機的含義與結構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是學習需要和學習期待,兩者相互作用形成學習的動機系統。

(1)學習需要與內驅力

學習需要是指個體在學習活動中感到有某種欠缺而力求獲得滿足的心理狀態。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習者的學習願望或學習意向。

(2)學習期待與誘因

學習期待是個體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目標的主觀估計:

誘因是指能夠激起有機體的定向行為,並能滿足某種需要的外部條件或刺激物。

學習期待是靜態的,而誘因是動態的,它將靜態的期待轉換成為目標。所以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説就是學習的誘因。

2.學習動機的種類

根據學習動機內容的社會意義可以分為高尚的與低級的動機。

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係可以分為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以分為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3.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往往以學習行為為中介,只有把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之間既一致又不一致的關係。

4.學習動機的理論

(1)強化理論

(2)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種,它們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層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人的需要層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實現作為一種最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審美和創造的需要。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

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把個體的成就動機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

(4)成敗歸因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可控制歸因和不可控制歸因。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機遇)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等。

(5)自我效能感理論

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説的強化,並把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二是替代性強化;三是自我強化。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個體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

5.學習動機的培養

(1)利用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互動關係培養學習動機

(2)利用直接發生途徑和間接轉化途徑培養學習動機

6.學習動機的激發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心理學研究表明,表揚與獎勵比批評與指責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因為前者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在學生完成某一學習任務後,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成敗歸因。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找出成功或失敗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師也應根據每個學生過去一貫的成績的優劣差異,從有利於今後學習的角度進行歸因。一般而言,歸因於主觀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重點難點提示

重點:學習動機的含義、類型、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維納成敗歸因理論、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論以及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難點:維納成敗歸因理論。

[學生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