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49W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多篇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篇一

“生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目前“生理心理學”課程教學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本課程的總學時為40學時,理論課程32學時,實驗課程8學時,課程內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學生反映“生理心理學”課程理論性強,枯燥難懂,尤其是對生物知識缺乏的文科生來説更加難懂。由於實驗設備缺乏和實驗學時少的原因,學生在具體實驗的實際操作上能力較弱,不易掌握實驗設計方法。同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弱,原因是他們覺得本課程內容離現實生活很遠,內容過於抽象,很難找到學習的意義,學習模式變成了機械背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教學內容陳舊

目前“生理心理學”的教材為沈政主編的《生理心理學》[3],內容翔實,但缺乏先進性和系統性,原來的課程大綱為如下內容:神經系統的形態學、神經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產生機制、生物信號的傳遞機制、感覺的生理心理學、知覺的生理心理學、注意的生理心理學、學習和記憶的神經生物學、語言和思維的腦機制、情緒的生理心理學、睡眠與生物鐘、性生理心理學、人格的生理心理學問題。教材內容很多、缺乏系統性,而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近一半是文科生,他們的生物基礎相對較差,要求在32學時內理解和消化本課程的知識存在着一定的困難。同時,實驗內容也存在着問題:實驗課為8學時,時間較短,加上實驗受設備的限制(大腦最新的結構模型、生物實驗條件的缺乏等),有些實驗無法演示和進行,導致學生在實驗操作技能上訓練不夠,很難讓學生體驗到實驗的深度,從而影響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

(二)教學模式有“三輕”

目前“生理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有“三輕”:第一,重講授、輕研討,教學方法主要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缺乏參與性的思考和討論;第二,重知識、輕思考,教師授課側重於各種心理過程的生理和腦機制的介紹,缺乏系統性、前沿性和邏輯性的思考,也缺乏與其他心理學課程的聯結;第三,重機制、輕應用,教師側重介紹心理活動的生理和腦機制,而缺乏用應用機制解釋生活中的心理現象。

“生理心理學”的課程建設

(一)教學目標的定位

生理心理學在心理學體系中屬於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着重研究心理現象和行為產生的生理過程,與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生物化學、精神藥物學、神經病學及行為遺傳學等有着密切的聯繫。然而隨着心理科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和新技術的發展,本學科已超越了傳統生理心理學方法,突顯出其自身與多學科交叉的發展特點和趨勢[4]。目前,生理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整合臨近學科的研究成果來揭示心理現象和行為而產生的大腦結構和大腦運作機制,隨着研究技術的突破即腦成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得人們的心理活動過程中大腦功能的變換能夠被直觀地“看到”,這項技術的發展促成了新學科“認知神經科學”的產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滲透應用到心理學的各個領域,如認知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諮詢與臨牀心理學等。本課程教學目標有3點。①理論知識的講授:通過理論知識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及最新的發展方向;通過生理心理學實驗課的操作和觀摩學習,使得學生理解生理心理學實驗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術。通過科研實踐學習進一步鞏固生理心理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並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科學思維。②科學思維的培養:課程教授過程中,通過製作文獻卡,討論最新的研究成果報告,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以及批判和創新的精神。③科學素質的培養: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嚴肅的科研態度、嚴謹的科研思路以及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還要提倡有共同興趣和目標的學生組成科研小組,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一起客觀地對事物進行觀察、討論和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課程建設的步驟

第一,應建立課程教學的內容模塊。教師可以借鑑國內外優秀的教材,整合性地建構本課程的理論知識體系。第二,重新建立考試模式,更新現有的試題庫,使得新的。試題庫既能滿足本科教學,同時又能滿足研究生入學考試的需要。第三,要增加期會考核環節,因為理論知識的內容很多,分階段考核對於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增強知識的穩固性有所幫助。第四,可以運用網絡教學的交流平台,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加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細化與理解。第五,應增加文獻卡製作和報告環節,要求學生查閲最新的生理心理學研究論文(尤其是腦成像技術的應用),按不同研究領域分成小組,做報告,從而提升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

(三)課程內容的改革

生理心理學理論知識模塊的建構,應以系統性、應用性和前沿性為原則,逐步確定教學內容體系。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材、更新教學內容。筆者在對比和參閲國內外優秀教材時,發現Neil R.Car-son教授主編的《生理心理學》第六版被美國眾多高校採用,近幾年也逐漸為國內高校所採用,是世界上最經典的生理心理學教材之一[5]。筆者參考該教材將課程內容按照從低級到高級、從微觀到宏觀的順序分為5個模塊:第一部分為基礎知識模塊(神經系統和細胞的基礎及功能、精神藥理學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輸入模塊(感覺和知覺系統);第三部分為“動機或本能”的生理機制(睡眠、生殖、情緒和攝食行為);第四部分為學習和言語交流模塊;第五部分為神經學和心理障礙模塊。首先,模塊間的邏輯關係是按照從低級到高級的順序描述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生理機制,這保證了課程內容的系統性。其次,課程內容將整合神經科學和生理心理學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這樣才能跟進國際最新的研究進展,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再次,課程內容應與生活實際聯繫緊密,每章內容都以案例形式導入,結束時給出相關障礙的生物學病因和研究成果,而且第五部分的模塊涉及各類神經系統失調和心理障礙的生理因素,這對於學生來説具有實用性的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並徵求學生的反饋意見和建議,再對內容體系進行修正和補充,將講授者的教育方式與學習者的需要更好地進行整合。綜上所述,重新建構後的教學內容在理論系統性、學科發展前沿性及實踐應用性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林文娟曾對國內外生理心理學研究進展進行概述,反覆提到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正密切關注21世紀最令人關注的心理衞生課題———各類心理疾病的基礎研究[4],其中涉及的心理應激、精神疾病、抑鬱症、成癮問題研究成果可以與第五部分教學模塊相結合。認知、情緒、學習記憶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則可以與高級心理過程的模塊相結合。而林文娟在概述中提出中國生理心理學發展方向應集中在行為與腦的關係和心身關係的研究上,關注心理行為因素影響健康的生理狀態的機制,這將使得生理心理學與心身健康、與生活拉近了距離,使課程的理論知識教學變得更為人性化,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論知識,也會對生理心理學更有興趣。目前有許多生理心理學研究成果正應用於各個領域,如周芸將生理心理學研究成果運用在人才選拔工作中[6],以激素水平學説為依據,闡述了性激素對性格與能力的影響及激素知識在人才選拔中的具體應用。此類研究能激發學生對激素理論知識學習的興趣,且瞭解自身激素水平對於認識自己的個性、規劃今後的職業生涯更具有指導意義。此外,生理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如心理測試技術和腦電波心理測試技術在測謊技術中的應用,有學者將這兩種技術的優點和不足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概述[7]。這部分的研究對於學生來説是理論知識在實驗與實踐中的具體體現,能加深學生對於生理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理解與應用,從而增強學生的科研興趣,在條件允許時便可開展研究活動。

“生理心理學”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生理心理學”的授課手段只侷限於黑板畫或掛畫等形式,對學生來説動態的生理機制顯得抽象、枯燥而不容易理解,教師也是使盡渾身解數卻仍講述不透徹。隨着教學硬件的改善,多媒體教室的建設,課堂上的動畫、聲音等效果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心理學實驗室也加強了建設,增添了如生物反饋儀、腦模型等儀器和模型,這些都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基礎,也是直觀教學的重要基礎。王立新、李新旺兩位學者的教學改革研究都十分重視直觀教學,他們的做法有兩種:①通過計算機powerpoint、大量圖片演示使得大腦及工作原理圖文並茂[2],並在實驗課中輔以教學錄像;②將抽象的知識通過圖片和歸納的表格呈現出來[1]。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學生在理解和記憶課程內容上變得容易些,另一方面由於教學內容直觀形象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參考這個思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是將直觀教學的材料蒐集起來(主要以Discovery和BBC系列節目的記錄片為主),按照課程的5個模塊進行歸類,一一與教案對應。如:①基礎模塊有《裂腦人的行為實驗》《愛因斯坦大腦結構解析》;②感知覺模塊有《BBC人類感官系列:聽覺、味覺、視覺、觸覺》;③學習與語言模塊有《BBC記憶的實現》《BBC語言機制》;④動機與本能的生理機制模塊有BBC的《夢研究的最新發現》《犯罪與大腦結構關係》《神經遞質與愛》;⑤心理障礙模塊有《Discovery大腦迷思》《BBC多動症living with ADHD》《BBC紀錄片:恐懼症》。其次,重新整理知識講授的思路,改變之前“重知識、輕思考”的模式,將各個知識點用圖示的方式呈現其邏輯關係,並將生理心理學的知識點與其他心理學領域相聯繫。如教材內容呈現的思路是:以案例引出問題→生理基礎→研究方法→經典實驗→生理機制→現實應用,這樣就使得內容上直觀而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對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大腦神經通路、大腦運作機制有很大幫助,不僅增加了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直觀教學的方式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學時不足和教學內容更新的問題,因為該方式能呈現更大的信息量。再次,教師在有效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還需要關注教與學兩個主體。以往的教學模式是重講授、輕研討,意味着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因此,為了提升學生的參與性與主動性,需要加強研討的環節,尤其在重點和難點的環節讓學生也參與到心理活動的大腦運作機制系統直觀圖示的繪製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接收與理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理心理學”課程實踐教學的改革

加強實驗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鼓勵學生應用腦機制解釋現實中的心理現象,才能使學生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加深對理論知識的應用。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將生理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模式,如運用聽覺與平衡覺的知識解釋暈車現象、運用長時記憶的生理機制進行學習時間管理、運用性激素知識理解個性特徵和競技潛能等等。在每章內容結束時,增加總結和討論環節,讓學生分小組進行總結應用知識的心得和查閲科研材料的收穫。此舉調動了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善於動手的能力,學會了觀察和分析問題,加深了對知識技能的應用。同時通過查閲科研資料,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質。五、“生理心理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成果經過課程建設,在實驗環節中學生能夠通過研讀實驗相關的科研論文來加深對本課程的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得到提升;考核環節中大部分學生已能夠比較到位地運用生理的機制來分析心理現象。從教學效果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良好評價逐年提高,學院理論課程的教學評價名次排序從117名提升到45名。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教材與課件、實驗課程與實踐教學、考試形式和試題庫等方面的建設,努力提高“生理心理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管理心理學論文 篇二

論文摘要:通過管理心理學的學習,發現個體在組織中的積極性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根本的是個人的需要、動機、價值觀與態度等等。本文立足於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對“參與式管理”進行了分析,並根據筆者在學生組織中的工作經驗,探討如何將參與式管理與學生組織的建設結合起來,為高校學生組織的發展提出一個新的思路,更好地實現學生組織的“以學生為本”的目標。

論文關鍵詞:參與式管理學生組織管理影響因素

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和國際化、信息化、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他們的思想具有更強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新性,他們不再盲從傳統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而是自主地選擇道德價值和規範。同時也希望自己的人格、地位、權利得到尊重,作為成熟的個體,他們的獨立意識、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大學生這種自我意識的覺醒、主體意識的增強,向傳統的學生組織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如何進一步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自覺性、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成為高校學生組織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近些年來,在管理學中參與式管理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領域,這種管理方法符合“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從個體心理這個微觀層面來深入的剖析“參與式管理”在學生組織管理中的積極作用。

一、“參與式管理”的概念界定

參與或參與式管理意味着個體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中,強調每個人對自己工作任務的責任義務和主人翁意識。激勵、提倡並獎勵員工時刻想到以客户滿意和提高企業運作水平為目標。但是在任何一種條件下,參與的管理模式並不排斥最初的外部管理和指導,去塑造和引導個人,包括教導個體如何學習自我控制。

參與式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讓成員參加組織的決策過程及管理工作,讓組織的下級成員和管理者處於平等的地位共同討論組織中的重大問題。這樣使得成員能夠感到來自管理者的信任,從而體驗出自己的選擇與組織發展密切相關,繼而激發強烈的責任感;同時,參與式管理也喚起每一位成員作為“組織的主人翁意識”,從而給人一種成就感。組織成員因為能夠參與討論組織中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問題而受到激勵。這種參與式管理既能對組織成員個人產生激勵,又可以為組織目標的實現提供保證。

二、學生組織實施參與式管理的基礎

(一)組織內部成員的認同感

認同是通過組織成員間的相互影響來發揮作用的,即組織成員通過自己的言行影響他人,同時成員的思想和感受也受他人影響。所以,認同是一種雙向互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每一位剛剛進入高校的同學,選擇加入的學生組織或學生團體時,都要經過一番思量,加入這個組織能否得到鍛鍊,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等等。同學們選擇加入某個學生組織並且在其中發揮作用,首先都是必須建立在對這個學生組織認同的基礎上。個體只有對自己所在的組織加以認同,對組織負責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風予以認同,才能產生融入這個學生組織的歸屬感和促進學生組織進一步發展的使命感。所以,個體參與組織的管理是基於對組織的認同,同時,參與式管理也會增強個體對組織的歸屬感與使命感,進一步加深已有的認同感。

從以上的分析可見,要使成員形成參與行為,首先必須要讓成員個體對學生組織以及組織的負責人產生認同感。作為學生組織負責人要獲取認同,就需要展現出自己工作能力突出、富有感召的一面,使得同學們被負責人的能力所吸引,促動他們加入組織當中;通過日常工作的交流進一步突出該學生組織的理念,“工作理念”反映了該學生組織的價值觀以及使命感,可以將理念以口號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這種口號讓成員對該組織以及組織所堅持的理念產生認同和價值歸屬感,使成員進一步團結起來,極力發揮自己的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在組織建設中,學生組織的負責人應當充當本組織精神理念的傳呈者,一個具有一定權威、值得成員信賴的管理者會使得價值觀念人格化,形成開放、平易近人的管理風格。

(二)平等

馬斯洛認為,組織中的平等滿足人們對自尊、和安全的需要併產生一定的歸屬感,這都源於個體在組織中得到的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同時,這種平等的感覺也直接影響和作用着個體的心理因素,決定參與動機和積極性。

一個平等的學生組織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掘成員的參與積極性,緩解新成員的緊張感,營造一種輕鬆民主的氛圍,使成員易於融入其中。人的發展是多方面的,個人特質的不同導致了不同的才華,在學生組織中有些人是天生的管理者,有些人是天生的輔助者,天生的管理者似乎更有領導的能力,有號召力感染力,但在執行力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然而組織中的輔助者似乎更加沉默,但是卻有着縝密的思維,遇事可以冷靜地思考,執行能力強,所以二者沒有優劣之分,都是學生組織中所需要的人才。如果“管理型”與“輔助型”能很好的結合,就利於組織的發展。在日常的管理中無論是中層管理者還是高層管理者,都應該努力樹立一種“組織是一個大家庭,所有成員都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的觀念,愛護每一個幹事和下屬。營造一種平等而温馨的組織氛圍,使學生組織逐漸發展為一個大家團結一心,互相關愛的組織,發展一種“家文化”的概念,這將會極大地促進幹事們的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並且有助於參與式管理的進行。

(三)組織與個體發展的機會

對一個學生組織而言,如何獲得長足的發展,可持續的進步?有以下兩種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幹事進行技能培訓,使他們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便於更好地服務於組織。另一方面,對幹事進行經驗的傳授,並多提供鍛鍊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靈活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這兩個方面共同進步及符合個人成長的需要也能夠便於組織工作的更好開展。伴隨着參與式管理的實施,幹事能力的提高就變得更加重要。但需要明確的是,對於剛剛接觸學生活動的一年級同學而言,經驗的不足使得工作中難免會出現疏忽,這時,組織的管理者應當將錯誤和問題當做促使下屬進步和發展的機會來對待,耐心進行指導、傳授經驗,給予適當的鼓勵,這有利於提高組織成員參與活動的能力和積極性。此外應當明確,只有組織成員的進步,才能實現組織的發展。

三、參與式管理的心理因素分析

作為一種行為,參與也必定受行為主體的心理特徵所決定和影響。參與行為主要是受個體的需要,動機,價值觀以及激勵等因素的直接作用和影響。下面筆者就運用這些管理心理學中基本的概念來解析參與式管理的作用。

(一)需要與動機

依據心理學界的定義,“需要是指有機體內部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體現在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的源泉”所以,需要產生於個體對某種事物或目標渴望或要求,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能夠得到適當的滿足,那麼其積極性就會被調動起來。但是需要並非如此的簡單,不同個體有着不同的要求,學生加入各種學生組織是一種對於“自我實現”的要求。在學生組織中實施“參與式管理”就是由於幹事們有着主動參與組織管理,提高自身能力以實現自我成長和發展的需要。滿足下屬的這些需要能夠有效地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也滿足了幹事“實現自身價值”的需要。

“動機是直接推動個體行為以達到一定目的的內部推動力”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高校中同學們的目光不再僅僅侷限於書本上的知識,而開始追求社會性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加入各色的學生組織,他們迫切的希望通過在組織中的鍛鍊提升個人能力,增長才幹、挖掘自身的潛力,如果學生組織的管理者對幹事們這種強烈的需要不予重視、支持和鼓勵的話,那麼這種參與的願望就很難實現,會挫傷成員參與的積極性。相反,如果管理者隊成員這種參與願望做出積極的迴應,並予以支持,那麼這種參與的願望就會被轉化為參與的動機,和一種行動力。

(二)態度與價值觀

態度決定着個體的參與行為和參與程度。由於個體所處的立場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每個人對某一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也不同。在學生組織中,有的成員對於參與管理的態度是積極的,有時成員則可能是被動的,服從他人制定的規範。組織內的不同態度主要是由成員對組織的認識和主觀評價決定的。對於學生組織的管理,需要通過塑造學生組織的良好形象,來來獲得同學們的認可,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加入組織;營造開放、平易近人的組織氛圍,有助於增強成員對該組織的認同感,一般而言,多是大學三年級的同學在學生組織中擔任管理者的職位,他們可以用自身豐富的經驗來幫助幹事們解決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做到不僅是工作中的上下屬的關係,更是生活中的良師益友。

學生組織中幹事的態度以及價值觀對其參與行為都有這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作為組織的管理者,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着兩個重要的因素呢?筆者認為要改變幹事對於組織的態度,就必須要使幹事的價值觀與組織的核心價值觀念實現統一。對於高校中的學生組織而言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宗旨,是貫穿着學生的主體性和自覺性的組織。任何一個學生組織的正常運轉都要以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為基本前提。作為學生組織的管理者,要把“以學生為本”作為本組織的基本立足點,強調組織中每個學生的價值和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地體現,形成一種以學生為本的核心價值觀。“以生為本”的價值觀實質是以組織中每位成員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站在幹事的立場考慮問題,這樣能夠強化幹事們對組織的認同並且鼓勵參與行為,激發幹事們參與組織管理的積極性,實現個人和組織的雙贏。

四、結語

通過對學生組織中實施參與式管理的分析,我們發現這種適當地參與可以確保成員個體在組織中能夠體現自我的價值,通過賦予幹事們一定的自主權利來激發他們不斷地進取,以達到學生組織存在的真正目的即“以學生的利益為本”,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調動成員進行管理的學生組織會更加具有活力,能夠實現組織與幹事的雙贏。

管理心理學論文 篇三

摘要: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及空巢家庭的增多,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特別是孤獨感成了影響我國空巢老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提出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繼續弘揚“孝”文化傳統、發揮空巢老人主體優勢並構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務體系等對策來幫助空巢老人克服孤獨感。

關鍵詞:空巢老人;孤獨感;對策研究;精神慰藉。

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空巢老人的增加,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人身安全、精神慰藉、經濟供養等問題也日益突出。有研究發現,當前我國老年人存在着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其中孤獨感是老年人羣中最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影響老年人心理孤獨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空巢家庭的增多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筆者試着對我國空巢老人孤獨感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其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並提出合理建議,為解決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問題提供指導和幫助,使他們能夠安度晚年。

一、我國空巢老人孤獨感現狀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説,孤獨是指一種被對自己和他人、羣體有意義地融合的系統排斥在外時所產生的感覺;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説,孤獨的形成不僅與個人的心理、生理因素相關,而且與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因素相關。由於空巢老人缺少來自家庭的精神慰藉,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滿足,其心理孤獨感尤為嚴重。上海的一項調查顯示,60—70歲的老年人羣中,有孤獨心理症狀的佔到1/3左右;在80歲以上的老年人羣中,這一比例達到60%。由此可見,老年人的心理孤獨感現狀不容樂觀。

現在將“空巢”和“孤獨”聯繫在一起的研究有很多,王玲鳳(2009)的研究認為城市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情感問題,其中最主要是孤獨感。訪談結果顯示,城市老人普遍遭受孤獨,且部分老人常年承受孤獨,這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也有類似研究發現與非空巢老年人相比,空巢老年人有着較低的社會支持和經濟收入,更易產生孤獨感。孤獨感不僅嚴重降低了老人的生活質量,而且損害或嚴重損害其社會功能。

高級心理諮詢師張沛超指出,孤獨感對於空巢老年人來説,是常見的心理問題,通常表現為寂寞、苦悶、心煩、少與人交談,如果不加以及時防治,久而久之強烈的孤獨感有衍生出精神疾病的可能。有的喪偶獨居老人,由於性格孤僻內向,加上子女親友平時疏於關懷,孤獨抑鬱心理日益嚴重,進而產生悲觀厭世的想法。目前由於孤獨感引發老人自殺率不斷升高的現象,引起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對孤獨感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瞭解孤獨感的表現和危害,尤其是男性老人。這很可能與社會文化、社會角色期待有關,男性普遍被認為是不拘小節、心胸寬闊且能承受壓力的,這種角色期望可能導致男性較少關注自己心理狀態。同時當意識到自己遭受孤獨時,也很少有老人主動採取措施減輕或消除孤獨。老人普遍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識,對孤獨感產生的危害認識不足,特別是空巢老人普遍缺乏行之有效的消除孤獨感的調節技巧。因此如何排遣老人的孤獨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

二、空巢老人孤獨感的原因及危害

(一)空巢老人孤獨感的成因

一般認為,子女不在身邊是老人產生孤獨感的直接原因,中國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有可能是造成空巢老人內心失落的根本原因。而林明鮮等人的研究則表明,分住並不一定會導致老人孤獨感的產生,它不能成為老人晚年生活感到孤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最重要的是代際之間有沒有親密的交往關係。“空巢”背後真正影響老人內心孤獨感的是其晚年婚姻狀況和子女的孝順程度。

隨着社會發展和老人認識的提高,傳統的居家養老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與兒女分住,成為當下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來看,“空巢”其實並不是老人被動接受的現實,而是很多老人自主自願的選擇。然而如果空巢老人沒有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情緒宣泄途徑和社會支持系統,無處不在的孤獨感就可能對他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二)孤獨感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危害

1、損害空巢老人的身體健康

眾所周知,酗酒、吸煙等是損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卻少有人意識到孤獨感也是影響健康的一大因素。有研究發現,社會孤獨感的危害等同於酗酒或每天吸煙15支,甚至比不運動所帶來的危害還要嚴重。而且孤獨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使人體血壓上升、壓力增大,還有造成抑鬱症的危險。孤獨感可以增加人體壓力激素皮質醇的分泌,皮質醇分泌增多可以削弱人體免疫系統,使人更容易生病7。總之,孤獨感會損害空巢老人的身體健康,孤獨感和軀體疾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方面,孤獨感可能增加軀體疾病的患病;另一方面,患軀體疾病的老年人由於軀體活動受限,可能體驗到更高水平的孤獨感。

2、影響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孤獨感容易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降低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有研究發現,孤獨感能削弱空巢老人的意志力和決心,降低老人的自控力,不利於他們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子女離家或子女去世後,老人最易產生無依無靠的孤獨寂寞感。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社會支持度低的空巢老人有可能因孤獨寂寞產生抑鬱心理,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求生意志降低,嚴重的將可能導致自殺行為出現。

三、消除空巢老人孤獨感的對策

(一)加強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提高空巢老人對孤獨感的認識

隨着我國老齡化、多元化的發展,空巢老人問題已不僅是家庭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將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提升到政府與社會層面來研究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話題。因此,我們應該在政府的主導下,家庭、社區、養老院等積極採取措施,以老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提高對孤獨感的認識。一旦遭遇孤獨侵擾,應積極調整心態,以科學方法應對。面對應激事件,鼓勵老人採用傾訴、宣泄、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娛樂活動等積極應對方式,避免或消除孤獨感的侵害。

(二)繼續弘揚“孝”文化,給空巢老人精神慰藉

在我國尊老、敬老的思想源遠流長,孔子的“夫孝,德之本也”、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都體現了我國重“孝”,重精神贍養的傳統。心理學家羅爾認為,空巢老人問題之所以是問題,主要責任應該在子女方面,他們在社會壓力的多重因素干擾下不知道怎樣才能與父母融洽相處,加強“孝”文化的弘揚應該説是緩解和解決空巢老人心理關愛的一個重要路徑。因此我們應繼續弘揚“孝”文化,鼓勵孝心孝行,積極關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親情撫慰他們的孤獨寂寞。畢竟親情關愛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需求,子女的精神慰藉可緩解或消除空巢老人的孤獨感。

(三)發揮空巢老人的主體優勢,構建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務體系

一些空巢老人在離退休之前是各自行業的優秀人才或社會有用之人,即使是那些表面看起來沒有任何能量的人都有可能隱藏着天賦。那些生活經驗、與困難鬥爭的品質,正好可以轉化為幫助空巢老人克服心理孤獨感的來源,並轉化為優勢,因此要積極挖掘併發揮空巢老人的這些優勢。通過政府領導、財政支持、社會援助等多方配合,建立完善的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服務體系,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養老護理人員、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的心理護理能力,給予空巢老人更多關愛與幫助,是解決空巢老人孤獨感的有效途徑。

空巢老人孤獨感的消除不僅是空巢老人個人和空巢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各環節都需要共同參與,協同配合的問題。因此,為切實解決好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問題,促進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個人、家庭、社區、社會以及政府部門都要關注空巢老人,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發揮養老護理人員、醫護人員的作用,這對於解決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問題,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社會影響。

管理心理學論文 篇四

摘要:管理心理學是通過研究個體心理活動及行為反應模式、探索合理的管理策略,從而調動個體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提高個體工作效率,最終完成團隊共同目標。在現今醫患矛盾突出、醫生工作環境不佳的社會大環境下,如何穩定住院醫師隊伍、如何較好地完成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等都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管理心理學在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的應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使其在實踐運用方面發揮出更現實的意義。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院畢業學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着我國衞生系統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的不斷推進,在當前醫患矛盾突出、醫生工作環境不佳的社會大環境下,不論基層醫院還是大醫院的一些住院醫師都面臨着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心理問題。目前,“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因其與培訓醫院之間形成的新型培訓關係,而使其成為各培訓醫院中的特殊羣體。“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面對已有政策的調整和新政策的推出能否具有積極態度,直接關係到住院醫師規範化培養這項醫改措施的成敗,也直接關係到所在醫院的現實效益和長遠發展。本文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闡述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現狀及解決對策。

一、管理心理學的定義

管理心理學是一門綜合人文、社科、心理等多種學科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與團隊有關的個體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反應模式、團隊整個羣體的羣體結構與特徵以及整個團隊的行為規律,探討運用這些規律進行預測和控制一些不利於團隊整體目標的行為,以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可控成本的範圍內,最大程度地調動團隊內個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的學科。是研究團隊系統內個體與羣體、團隊結構、團隊內個體行為對於團隊整體的影響,從而預測和管理團隊內個體行為,提高整個團隊績效的學科。

二、管理中的重點

古往今來,個體作為團隊最基礎的組成成分一直是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中國古代的先哲亦充分認識到個體對於整個團隊的重要性,例如: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認為“兵事以民為本”;戰國末期韓國法家韓非所着《韓非子》中“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由此可見,個體是團隊的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組成成分,而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將有助於調動個體的工作積極性、改善團隊的工作軟環境、消除懈怠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提升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創造力,維護團隊穩定發展,實現團隊共同目標。

三、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目標和職責

目標:培養臨牀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牀醫療工作水平。1992年衞生部發文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在全國範圍內選擇一批醫院試點建立有規模的臨牀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並且與國際接軌引入競爭和分流機制,讓畢業醫學生以住院醫師的身份在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以提高臨牀實際能力為主的系統性、規範化培訓,完成由醫學生向臨牀醫生的轉變,從而向全國各級醫院培養、輸送優秀的臨牀住院醫師,促使住院醫師由“醫院人”向“社會人”的身份轉變,造就高水平臨牀醫生。

職責:各試點醫院在專家委員會指導下,制定醫院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相關政策,組織住院醫師的招聘工作,負責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日常管理及培訓工作,組織對二級學科住院醫師培訓的質量評估,辦理住院醫師培訓合格證書。

四、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現狀

經過近二十年的摸索,我們發現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還存在一些問題,尚待解決與完善。

1、在負責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院及部門乃至帶教老師對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重視程度方面。帶教師資參與意識不強、水平和責任心參差不齊、教學意識不高,導致培訓流於形式,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傾向,更有甚者任其在臨牀實踐中自行摸索,從而嚴重影響了培訓質量[2]。

2、在學員個人方面。由於醫學生的學制長達5—8年,導致學員到而立之年卻沒有立的資本。成家、養家成為時刻懸在學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住院醫師的收入,是單位給點,培訓基地給點,一個畢業五年的醫學生,獎金只有幾百塊,嚴重影響了積極性。丁香園的一份調查亦顯示:93。4%受訪者認為“規培醫生待遇不高”。這就導致了規培醫師隊伍的不穩定。

五、從管理的層面去面對亟待解決的問題

西方現代管理學之父、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管理的三大任務:實現團隊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員工具有成就感;處理對社會的影響與承擔社會責任。圍繞這三大任務,我們可以看到對於管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這一終極目標,從國家到個人我們有三個層面的工作可以做。

在國家層面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的圓滿落實與國家政策的支持指導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對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予以認定、支持和傾斜。除了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提供國家政策性指導、建立國家認證的培訓基地、為培訓基地提供物質上必備的培訓條件和技術、方法上的指導以外,解決規培醫師的執業註冊、職稱評審、社會保障、崗位聘用等問題,以解住院醫師的後顧之憂;對結束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師建立人才的流動機制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財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作為培訓基地的醫院在設備及人員薪資方面的資金投入。國家各級政府如能提供相應的經費給培訓基地,做到專款專用,解決醫院的後顧之憂。

在醫院層面上,作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在硬件方面落實教學場地、完善教學場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提供有力的支撐;在軟件方面保障規培醫師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培訓過程中的工資、夜班費、節假日的值班費以及工會的福利等。只有將規培醫師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同於醫院在職職工,才能相對減輕規培醫師的經濟負擔,同時增加規培醫師的歸屬感和被認同感。

在個人層面上,我們還需要完成的任務包括如何使帶教老師和規培醫師具有神聖的使命感、促使帶教老師和規培醫師覺得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並具有成就感。

由於個體的生長環境、成長過程各不相同,致使個體的修養與品性不同。不同的個體對於各自的要求也是千差萬別的:出人頭地,衣錦還鄉,讓看不起自己的人佩服自己等等都可以成為個體的終極目標。而這些目標既可以是崇高偉大的,也可以是世俗簡單的,但其共同點都是積極向上的,是想要做點事情的慾望。先賢孔子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6]。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由此可見,作為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管理者如何去發現帶教老師的需求,如何去挖掘規培醫師的個人目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管理內容。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可見一個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則,即個體的終極目標與團隊的終極目標的協調一致。那麼,如何將帶教老師以及規培醫師的個體目標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終極目標———培養臨牀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牀醫療工作水平有效地整合起來,這將是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管理者的重大課題。

六、結束語

歸根結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管理所需面對的還是一個對於個體的管理問題,一個如何激發個體工作慾望的問題,一個有效整合個體目標與團體目標的問題。只有通過從國家到個人三方面的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實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培養臨牀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牀醫療工作水平這一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衞生部。關於實施《臨牀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行辦法》的通知[Z]。衞教發(1993)第1號。

[2]高鵬。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衞生人才,2010,(02):56-57.

[3]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教司副司長王辰。“2014清華長庚醫療改革發展論壇”講話[Z]。

[4]何珂。淺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中的醫學倫理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11,(Z1)。

[5]伍敏誼。試探如何提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參培人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J]。人力資源管理,2016,(04)。

[6]艾一玖,李智慧,林豔茹。基於住院醫師網絡管理平台對規範化培訓的促動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0)。

管理心理學論文 篇五

人才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激勵方式是人才管理極其重要的方式。如何通過激勵優化管理方式、提升員工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從獵人管理獵狗的故事出發,從管理心理學的理論視角,詳細探討了激勵因素的理論基礎以及帶給企業管理者的啟示,最後結合實際應用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互聯網上有一則廣為人知的獵人管理獵狗的案例。在案例中,獵人主要運用了管理心理學的激勵理論,獵人根據管理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不斷調整目標,採取不同的激勵手段,激發獵狗產生持續的工作動力。

總的來看,案例中的激勵又細分為幾個不同層次和階段:基本生存需要;工作績效差別獎勵;養老退休保障;股份制;人才培養計劃。這則案例給管理者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企業要充分了解員工不同階段的需求,科學制訂和實施激勵方案,從而充分激發其個人潛能及工作動機,最終實現個人價值和集體目標的統一。

一、激勵理論簡介

激勵即激發鼓勵,是人才管理的一個重要概念和核心內容。具體指企業管理者採取積極的手段,引導和激發員工產生內在驅動力,從而調動員工積極性、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朝着組織的共同目標努力。高效的激勵手段首先是獎勵的內容必須是員工所最需要的東西,同時獎勵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價值,呈排他性,最後激勵要把握“度”,合理運用,“過多過濫”和“不痛不癢”都起不到作用。

二、管理心理學中激勵的理論基礎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激勵問題的重要理論之一,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文章中首次提出。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階段分為五類,分別是: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五種需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逐步在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激勵要差別對待、因人而異,管理者要動態掌握員工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激勵。

(二)成就需要理論

成就需要理論(三種需要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該理論詳細闡述了實現激勵的三種需要:分別是成就需要、權力需要、親和需要。理論指出每個個體都存在這三種需要,但不同的人對此產生的重要性明顯不同。高級管理者更偏好權力需要,人際親和者更喜歡親和氛圍需要,而成就者更追求獲得成功的需要。具體來説,事業心強、有一定成就的人,偏好實現自我價值的權利需要;而對年輕人來説,成就需要與親和需要所佔比重更大一些。這個理論給我們的啟發是,要認真分析員工的需要並進行細分,從個體差異出發,針對成就、權力需要的員工,側重於授予榮譽和提升等級;而對於合羣和友誼的需求,則側重於營造和諧氛圍等措施。

(三)雙因素理論

“激勵保健理論”(又稱雙因素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該理論認為激勵員工的工作動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激勵因素,另一個是保健因素。激勵因素能給人們帶來滿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們的不滿,而不會帶來滿意感。雙因素理論對於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影響深遠,管理者為了保持員工的工作熱情,就要注意發揮保健因素;同時要多考慮發揮激勵因素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只有兩種因素同時起作用,才能充分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

(四)期望效價理論

期望效價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佛魯姆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首先提出。與前三種理論不同的是,佛魯姆認為,針對不同的員工,激勵的效果不同,即效用的大小決定於目標的感知效價和期望值。也就是一個人對目標的把握程度越高,所達到的目標的概率越高,激勵的力量就越大。管理者在進行激勵時一定要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係:努力與成績的關係、成績與獎勵的關係、獎勵與滿足需要的關係。期望效價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管理者要將每個員工內心深處的目標挖掘出來,協助他們制定詳細的計劃和實施步驟,並逐步引導、幫助他們實現目標。員工的目標越強烈,實現願望越迫切,責任感就越強,目標效果就越好。

(五)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為社會比較理論,由美國教授亞當斯於1967年提出。該理論重點研究工作酬勞與分配的公平合理性對員工積極性的影響。亞當斯認為,激勵制度首先要保持公平感,員工感到公平與否會直接影響其工作動機和工作熱情。具體要考慮三方面因素:一是對外具有競爭力;二是內部公平性;三是個人公平性。外部公平性和內部公平性指應參照同類外部單位或企業內部不同員工的獎勵和薪酬標準,並結合自身實際,保障其所得與所付出的勞動相一致。個人公平性是指企業內部類似的員工之間,薪酬決定於其對企業的貢獻程度。

(六)目標—動機理論

該理論指出,目標和動機本身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目標能把員工需要轉化為工作動力,對員工行為產生內在驅動力,同時在工作中不斷與既定目標相對照,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正,從而高效完成預定目標。心理學理論把目標稱為誘因(自變量),由誘因激發動機(應變量),最後達成目標的過程便是激勵全過程。該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合理科學的目標,可產生積極的激勵作用。

三、激勵理論在企業中的應用

(一)薪酬和評價方案要科學合理

薪酬方案和績效考評非常重要,可起到槓桿作用,有效激勵員工投身於工作。因此,管理者制定目標合理與否尤為關鍵,應當考慮以下幾點:①薪酬設計要突出績效和技能,強調多勞多得、多才多得,按對企業貢獻程度的大小制定不同的薪酬;②注重公開公平公正,避免製造矛盾,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能保持員工的心理平衡,利於團結士氣、凝心聚力、融洽關係;③績效考評體系要綜合全面,要注重發揮激勵與約束作用,表彰鼓勵先進,鞭策警醒後進,對於考核不合格的人員不得晉職晉級。

(二)激勵要因人而異、動態管理

這就需要首先對員工進行分層分類,目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員工的需求,並針對性地制定獎勵方案。根據相關理論,不同類別的人希望得到的獎勵是不同的。對於企業來説,在分類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員工需求進行細分,以採取合理的激勵手段。在持續激勵過程中,管理者要廣泛調研,深入思考員工的真正需求,才能夠使激勵的效果達到最大化,實現組織和個人和諧雙贏的目的。

(三)重視精神激勵的作用

雙因素理論啟發我們,在確保物質激勵效果的基礎上,必須注重發揮精神激勵的作用,把二者進行有效的整合,制定出一套合理先進的獎勵方案。在精神激勵中,情感關懷是精神激勵的重要方式。管理者應重視員工“尊重與自我實現”的較高層次需要,實現員工的個性化和創新性的發揮,從而給予員工榮譽感和責任感、歸屬感,員工才會感覺自己是企業的主人,才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因此,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員工的個人發展需求和職業發展傾向,科學制定個人發展規劃,並與組織的發展目標有機結合起來,使員工有信心、有幹勁,讓員工能清楚地看到個人發展的前途,從而與企業形成互相推動、榮辱與共的關係。

(四)制定合理科學的目標

根據期望效價理論,合理的目標對員工可以產生極大的激勵作用,反之會打消員工積極性。因此,在設定激勵目標和實施措施時應注意:首先,設置的目標要考慮到員工現有的能力,讓他經過一定的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其次,要考慮組織的整體目標和員工自身發展的需要,綜合研究制訂方案;第三,要動態調整並因人而異,要及時掌握員工需求和能力的變化;第四,目標實現後要予以強化,對應有的獎勵及時給予,使其保持較高的效價。

(五)注重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長期形成的穩定的獨特的文化,它具有凝聚人心、提升士氣、實現員工自我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作用。培育優秀的、有激勵作用的企業文化要注意以下幾點:

1、企業必須掌握並尊重員工的合理訴求,以人為本,企業與員工之間應建立共榮共贏的夥伴關係;

2、企業要建立並暢通與員工的信息交流渠道,採納員工的合理化建議,羣策羣力,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改進公司的管理;

3、企業要高度關注員工的個人成長,幫助其科學規劃職業發展生涯,促進企業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的協調一致,共同成長與進步。企業管理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工程,其核心是對於人才的管理。激勵問題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高級管理者來説,讓員工持續保持熱情和工作態度特別重要。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情況,構建科學的激勵機制和目標,併合理地運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團體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讓員工感到企業在真正地關心自己、培養自己,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把企業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經營目標而努力工作,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經營效率。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篇六

一、國內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現狀與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對《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等文件的具體落實,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徑。受傳統心理學影響,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偏重心理健康的標準、正常與異常的區分、心理疾病的預防等消極心理學內容;在教學方法上,教師習慣於在單位時間裏傳授更多的知識,致使教學形式機械單一,充斥其間的是太多的講解,師生雙方缺乏教學熱情和互動,缺乏愉快的情感體驗,而且多數學生養成了被動的性格,缺乏求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筆者查閲統計了14個出版社1998~2010年出版的20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材或專著。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主要定位於心理問題的評估和矯正上,往往重心理疾病的診治輕心理問題的預防,重心理障礙的諮詢輕心理髮展的諮詢,對學生心理髮展教育不足。然而,消除負性心理品質不等於培養起了正性心理品質;知道了怎樣避免負性情緒,不等於學會了如何增進正性情緒;知道了怎樣克服悲觀、自卑、嫉妒等不良人格,不等於學會了如何發展樂觀、自信、寬容等積極人格。這種狀況不僅與課程以體驗性為主、加強自我教育的課程性質不相融,也違背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高素質合格人才的課程教學目標。

二、國內外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的應用現狀

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主要有以下兩大目的:幫助學生髮現他們的署名性格力量;提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些性格力量的運用。它旨在三個層面提高學生的幸福體驗。第一個層面是情緒層面,即,幫助學生多體驗正面、積極的情緒,並減少負面、消極情緒的體驗。第二個層面是生活投入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全心投入他們從事的事情中,儘量體驗“心理流暢”。第三個層面是生活意義的層面,即幫助學生在各種生活事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通過這一系列課程設置更關注人生的意義;更注重發掘學生的潛能;更注重教學活動的新穎性及學生參與性。國內外積極心理學課程理念的運用現狀和效果。

三、積極心理學新視角下構建大學生積極心理學課程體系

1、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的課程目標落實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目標。積極心理學發現,存在着具有緩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積極的人格素質或人格素養,諸如勇氣,人際關係技巧,理性,洞察力,誠實,堅韌,現實主義等品質,通過識別和增強人們身上的這些積極的人格力量,就能夠有效地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因而,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積極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成果與學生的生活聯繫起來,師生共同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提供積極體驗,教授積極應對方式,促進學生在情感、行為以及認知等方面的積極改變,達到塑造積極人格、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機能為課程目標。

2、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着重加強積極心理體驗和心理品質形成課程體系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形成三個明確的研究方向貫穿整個課程體系。一為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心理學提出了拓寬建構理論來論證積極情緒體驗在人類生活實踐中的顯著作用。二為主觀幸福感。這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內容,其核心思想是個體應該滿意地看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當前的生活,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三為積極的人格特質。積極心理學着眼於人格中樂觀、積極的層面,強調心理學應該通過對個體積極的人格品質的研究與探討,來促進個體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課程體系還需建立以活動為主線、以體驗為核心的心理健教育模式,只有將外部活動與內心體驗有機聯合起來,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情緒、感悟與提高,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與能力。

3、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促進體驗式與合作式的教學改革方式

1.案例式體驗教學。案例式體驗教學主要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將有關案例提供給學生,組織學生閲讀、分析、思考、討論,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中進一步理解理論原理,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紮實掌握理論知識的目的。案例式體驗教學中每位個體在發揮自己智慧的同時,也學習了其他人的智慧,這在加深學生對重要觀點、原理的理解,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2.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指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和表演要求,讓學生扮演某種人物角色,演示某種行為方式、方法與態度,達到深化學生的認識,感受或評價“劇中人”的內心活動和情感體驗的目的。實踐表明,只要運用得當,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起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3.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是一種在團體的情境下教育者(活動中一般稱領導者)引導或者協助個體在諸如人際關係、價值觀、自信心等某個具體方面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深刻的體驗。如將團體心理諮詢的理論技術運用到心理教育課程,注重其相互之間的多向溝通,學生在課程外以問題討論、分享參與等多種學習方式領會知識、探討問題,在輕鬆、和諧的氣氛中學習掌握自我成長的方法。

4.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課程評估強調實證性來檢驗課程效果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設置強調是以實證研究為基礎,主張對開設的課程都進行深入、全面的心理學跟蹤調查,並予以多樣的統計分析(Seligman,Ernst,Gillham,Reivich,&Link-ins,2009)。賽利格曼教授特別強調積極心理學的課程與干預評估要像醫學那樣嚴謹,具有深入的數據支撐。

管理心理學課程論文 篇七

一、全面改革教材體系。

師範類院校的公共心理學教材體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學的體系,主要闡述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和心理產生的生理機制。這些內容可以為心理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但對師範生來講難度較大,而且與他們要從事的教育工作關係不大。另外,師範生將來面對的是中國小生,他們應該瞭解中國小生的心理髮展特點,而普通心理學是以正常成年人為研究對象,這就與師範院校的培養目標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師心理學教材應全面改革教材體系,刪減實踐意義不大的內容,如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內容,壓縮普通心理學基本理論、生理基礎等內容,以擺脱普通心理學體系的限制;適當增加應用性、實踐性強的內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心理等內容。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能使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促進自身發展,成為健康發展的專業人才。

二、改革教學內容。

針對目前心理學教材存在的理論知識無法實際應用的問題,同時也為了提高師範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必須進行課程內容的改革。

首先,增設可操作性知識,如心理實驗、心理測量等內容。在心理學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實驗的內容,使心理學知識更直觀、形象,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通過心理實驗內容的學習,可促進學生有效地理解、記憶,輕鬆地掌握理論知識。如在學習認知過程內容時,以往過於注重心理現象規律的介紹,導致學生只記住了規律的文字描述,卻不會用這些知識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心理現象。引入心理實驗後,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通過操作實驗加強理解,實驗結束後還要及時討論總結這些心理現象、心理規律在教學實際中應如何利用。這樣就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他們主動從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問題的習慣。

其次,增設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心理健康知識是高師生必須具備的。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中國小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可以幫助高師生在將來的教育教學實際中解決中國小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要促進中國小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教師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關調查都顯示出中國小教師中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數逐年增長,而教師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鑑於此,應對高師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內容的教學,使其在進入工作崗位後能儘快適應,並且在以後的工作中能適當、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消極心理狀態,同時,還能有效對抗由於職業倦怠給教師帶來的巨大損耗。

三、改革教學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學課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方法單一。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課時便難以投入其中,以致於學生最後只記住了一些心理學概念和心理現象的名稱。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習是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習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應讓高師生切身感受到學習的愉快,為其以後的教學提供可以模仿的行為範式。也就是説,除了沿用傳統的講授法外,還應結合多種方法,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1、心理實驗。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實驗教學的比重。對認知過程的各章內容的學習,應在理論學習後利用心理學教學軟件讓學生在實驗室進行實驗,如記憶廣度、注意的分配、錯覺等實驗。這樣可以讓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體化、形象化,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個性心理的內容,則可結合心理測量,如進行氣質、性格、能力等的測量。這樣既可以達到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可以達到了解和掌握高師生心理健康水平狀況,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師蒐集整理教育教學中的典型案例和學生關心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然後讓學生從心理學視角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最後由師生共同討論,總結如何解釋隱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現象,如何利用所學的心理學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利用心理學知識解決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對教學進行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3、教育見習。通過在實習基地的教育見習,不僅是讓學生真實體驗教學實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觀察每個教師的教學技巧。如怎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言語和肢體語言對教學有什麼影響,如何利用非言語信息影響學生等。利用課後評價對教師的教學技巧進行總結,既可以促進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學會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

4、模擬教學法。這是根據角色扮演的方法,圍繞中國小生常見的問題,如怎樣吸引學生注意力、如何解決學生厭學情緒等,設計問題情境。然後,讓學生分別扮演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將其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整再現。最後,教師組織學生對其解決方法進行討論總結。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使高師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靈活運用心理學知識。

5、觀看經典影視作品。在教學中可適當觀看一些經典的心理學電影,如《愛德華大夫》、《第六感》、《美麗心靈》等,通過撰寫觀後感引起學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具備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悦納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學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瞭解自己,即結合自己的經歷,分析自己的個性特徵及其形成的原因,並提出完善與發展的措施。

總之,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如何才能為基礎教育培養出高質量的教師是高等師範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為此,我們應在高等師範教育培養目標的規範下,進行公共心理學課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摘要:心理學是師範生的必修課之一,也是提高師範生從業技能的重要課程之一。但目前,高師公共心理學教學存在很多問題。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必要對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進行教學改革,以確保師範院校的教學質量,為基礎教育培養出合格的專業教師。

管理心理學論文 篇八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管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當前企業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並且探討了管理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關鍵詞:

企業管理;管理心理學;應用分析

現代企業管理日益複雜,但實際上,企業管理也是指對人的管理,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實際上也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員工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此如何提高企業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應該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任務。下面,筆者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對基本概念和存在問題的剖析,分析在企業管理中調動企業員工工作熱情的幾點策略。

1、管理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管理心理學最早是閔斯特伯格以及泰勒在20世紀初共同提出的,後來經過梅奧的“霍桑實驗”後,管理心理學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管理心理學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發展,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成為一門正式的、獨立的、完整的科學體系。管理心理學根據字面理解,主要是指心理學、管理學的交叉部分,主要是為了分析社會中人們相互作用下的各種心理活動,因此管理心理學就是為了研究、分析人們心理活動內在規律的一門學科。企業管理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分析企業領導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的心理活動,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羣體,並且分析企業決策以及行為對於企業各項生產活動造成的影響。

企業管理心理學主要應該思考以下兩方面問題:①領導決策以及行為,具體是針對團隊建設問題以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問題。②研究個人的心理活動,具體研究內容時員工的薪資分配、工作人員的培訓以及選拔。管理心理學可以為企業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以及指導,提高企業管理的合理性、科學性。

2、現代企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代企業管理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對於任何企業而言,只有工作人員每天都充滿熱情和激情,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可以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目標。但是,目前大部分企業僅僅侷限於眼前短期利益,管理上缺乏超前意識,無法以一種長遠發展的眼光思考問題。很多企業在對員工的管理方面,只是考慮員工的物質需求,並沒有考慮員工的精神需求,這樣無法充分調動企業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工作效率低下,降低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最後會選擇跳槽,導致企業人才流動性較大,不利於企業的生產和發展。筆者主要基於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總結了現代企業管理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企業內部工作氛圍不和諧

企業是由企業領導、管理層人員以及基層人員共同組建的一個大家庭,只有家庭內所有成員一起維持,才可以滿足家庭的經營需求。通常情況下,企業內部人員的人際關係對於整個企業的健康發展都有直接的聯繫,企業內部員工之間是否可以和睦相處,對於整個企業內部的辦公環境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如果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無法和諧相處,就會製造一種緊張的工作氣氛,企業員工之間在工作過程中也不能很好的協調、配合,這樣會大大降低了企業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最終會影響到企業的發展。因此工作氣氛不協調也是影響企業工作人員工作積極性的一個重要因素。

2.2工作人員的自主發展空間相對較為狹窄

大多數企業並沒有為員工提供一些很好的學習機會,導致員工的專業知識以及技能不能及時更新和完善,很難跟上市場經濟的發展,進而使企業員工的業務技能相對落後,很難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而且,很多企業並沒有給工作人員提供很好的升職機會,員工的發展空間也比較狹窄,很多工作人員沒有機會將自身的特長充分發揮出來,侷限了員工的自主發展。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有自己的特長,企業只有全面、深入的挖掘工作人員的內在潛力,才可以有效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工作人員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為企業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2.3企業內部分配缺乏科學性、合理性

現階段,很多企業內部管理中在員工分配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最主要的是分配不均問題。企業員工分配不均的原因一般主要是由於企業員工分配情況並沒有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導致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企業領導人員以及企業員工的思想觀念滯後,並沒有和市場發展保持同步,仍然堅持以往陳舊、落後的思想觀念,創新力不足,不利於企業的創新和發展。傳統的觀念認為企業管理只需要企業可以正常運行,在短期內可以獲得可觀的利益即可,缺乏全局發展觀念以及超前意識,這種墨守成規的觀念會嚴重侷限企業的發展。其次,現代企業很多都沒有制定健全的管理體制,這也是導致企業的缺乏核心市場競爭優勢,企業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之一。

3、管理心理學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的實際應用

3.1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企業內部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氣氛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企業員工的心情,進而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能夠充分調動企業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首先應該在企業內部營造一種和諧、輕鬆、愉悦的工作氣氛,為此,企業員工和領導之間,員工和員工之間應該做到相(下轉63頁)(上接61頁)互信任。企業是一個大家庭,工作人員每天都會在企業中工作、生活,只有做到相互信任、彼此真誠相待、互敬互愛,才可以營造一種和諧、愉悦的工作氛圍。當然,企業領導人員也應該充分尊重、信任員工,相信工作人員的能力,多為他們提供一些自主發揮的平台和機會,平時多和員工們交流、溝通,瞭解他們的工作情況,有時候給予適當的指導,建立和諧的上下級關係,和員工之間能夠融洽相處。

3.2為員工提供更大的發展平台

現代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發展,一定要給員工足夠的自信,為員工提供更大的發展平台,深入、全面挖掘出員工的內在潛力,使員工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企業贏得更多的利益。基於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很多員工都渴望實現自我價值,為企業員工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才可以使工作人員時刻保持工作熱情,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為此,企業領導者應該全面瞭解企業內部每一位工作人員自身的特長、性格,為每一位員工安排最合適的工作崗位,並且協助他們制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科學定位自己的職業發展,確定自己的奮鬥目標。其次,企業定期應該安排一些培訓活動,組織企業內部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以及技能培訓,及時更新工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和市場發展保持同步,不斷引進先進的思想觀念以及新設備、新技術。這樣不僅有利於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也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利益。在企業管理活動中,企業管理人員一定要站在員工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充分考慮到工作人員的實際需求,並且儘可能滿足員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進而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企業的創新和發展。

3.3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創新

對於企業發展而言,內部管理機制是重要的基礎保障,企業內部管理機制的科學、合理性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管理水平,也會影響到企業各項經營活動的順利開展。企業管理機制和企業員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企業應該以工作人員的切身利益為中心,在管理心理學的指導下通過管理體制幫助糾正企業員工懶散的工作習慣,使工作人員能夠重新認識自己,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並且幫助員工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這樣才可以同時滿足員工的物質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留住人才,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3.4提高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

企業應該根據國家出台的相關勞動法規等文件建立一個系統、完善的內部勞動保障體系,具體包括退休制度、用工制度等。企業應該多關心工作人員的生活狀況,幫助員工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解除工作人員的後顧之憂,使工作人員能夠安心的為企業工作,增強員工的歸屬感。其次,企業應該制定科學的分配製度,確保員工的生活,不要讓員工承擔過大的經濟負擔,而且應該為員工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使員工能夠舒服的投入到工作中,進而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

綜上所述,人才是現代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企業想要成功,必須企業員工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為此,企業應該為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為員工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積極創新企業內部管理機制,全面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為企業發展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