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七年級數學論文_【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69W

七年級數學論文_【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數學小論文 篇一

一 、體驗學習的認識

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是帶有主觀經驗和感情色彩的認識,與個人的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數學學習中的體驗是指學生個體在數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學事實與經驗的理性認知和情感態度。因此,體驗具有以下特點:

1、體驗是對學習個體的重視。包括個體的各種生活經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情感態度。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學習是以學生個體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對知識主動建構的過程,更是使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發生變化的過程。

2、體驗是學習個體在數學活動中的行為、認知與情感的。整體參與。數學課堂上的行為具體表現為:看一看、摸一 摸、擺一 擺、拆一 拆、拼一 拼、折一 折、剪一 剪、畫一 畫等各種形式的感官活動。體驗除了感官活動,還需要猜測、類比、分析、驗證、歸納、推理等各種思維活動。課堂教學中,教師指令性的、沒有思考空間的各種操作活動並不是體驗,它僅僅是模仿性的機械操作而已。

3、體驗中的數學活動包括合作與交流。這是因為數學建構活動有其社會性質,也就是説,“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與分享,才能達到共同建構的目的

二、體驗學習的實施

(一 )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

1、課前關注學生值得體驗的內容。

中學生由於缺乏生活的經歷,有些知識學起來感到吃力,這就需要我門在教學這些知識之前,組織學生參觀或收集生活中相應的數學素材,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

如,在教學生認識鐘面時,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每人設計一個“鐘面”,於是,全班同學回家後紛紛行動起來,用紙殼、圖畫紙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鐘面製作起來,有不懂的地方請家長輔助製作。學生在親手製作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知識。結果在正式上鐘面這一課時,就顯得很輕鬆了,原本感覺很難講授的知識,學生對答如流,並且,還隨時地向老師提出了許多超出本節內容的東西。正是學生有了這些親身體驗,學生上課時思路打開了,非常投入,熱情很高,學習起來特別輕鬆。

2、課上開放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數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國小數學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生活實際。在教學中,教師只要把教材與現實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就能使學生體會到數學離不開生活,體會到數學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數學與生活掛上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並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這對於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探索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提供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

1、提供“玩”的機會,讓學生在玩耍中體驗。

愛玩是國小生的天性,是他們的興趣所在。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促進人們素質、個性發展的最主要途徑是人們的實踐活動,而“玩”正是兒童這一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教學中,可以把課本中的一 些新授知識轉化成“玩耍”活動,創造這樣的氛圍以適應和滿足兒童的天性。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拿着36本書讓學生按第一 小組分得這些書的1/3,第二小組分得這些書的2/6,第三小組分得這些書的3/9,進行分書遊戲。學生從爭論這樣分不合理,到結果每組分得的書一樣多,從中體驗分數的基本性質。

通過把課本中的新授知識轉換成“玩耍”活動,不僅使學生心情自然愉快、厭學情緒消失,而且還能從“玩耍”中自覺地探求有關知識、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選擇、有節制、有創造的方面轉化,所以會玩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學習的過程。

2、提供“做”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

“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也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因此,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創造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體驗學習的一 種方式

三、對“體驗學習”課堂教學實踐的幾點體會

1、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聯繫生活,使學生明白,數學是有用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生活問題。

2、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估計、想象、整理,在探索中體驗數學的巨大作用,成為學生認真學習數學的動力。

3、加強合作交流,重視應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應用能力。在學習中體驗,留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思維得到鍛鍊,情感得到體驗,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

總之,體驗學習是在素質教育大背景下產生的一 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中,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

七年級下數學小論文 篇二

七年級學生大多數是13歲左右的少年,正處於長身體、長知識的起始階段,他們好奇、熱情、活潑、各方面都生氣勃勃,但是他們的自制力卻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是這一學期來我教七年級數學的幾個案例分析:

一、精心設疑,激發學習興趣,點燃學生對數學“愛”的火花。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有了“興趣”這位良師,在學習上會變被動為主動。在教學中,特別注意以知識本身吸引學生,巧妙引入,精心設疑,造成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利用課本每一章開始的插圖,提煉出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共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思考題:小梅去文具店買鉛筆和橡皮,鉛筆每支0.5元,橡皮每塊0.4元,小梅拿了2元錢,問能買幾支鉛筆幾塊橡皮?

對於七年級學生,這個問題是常識,但這個問題是開放性的,這是一個求不等式正整數解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幫助小梅選擇合理的購買方案。

二、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改變課堂教學方法。

備課時要根據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確定教學的起點、深度和廣度,讓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性質”時,出了下面一道題:

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為5釐米,另一邊長為6釐米,則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許多學生考慮不全面,只得出周長是16釐米。於是,老師試着反問:“難道6釐米不能作為腰嗎?”學生立刻説出第二種情況周長是17釐米。

老師並沒有到此結束,又接着問:“5釐米的那條邊改成2釐米呢?”很多學生異口同聲地説:“10釐米和14釐米”。然後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草圖,並標上長度。

很快,有學生回答:“10釐米不對!只能是14釐米”。

老師抓住時機追問原因,學生齊聲回答:“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三、寓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於課堂教學之中。

數學概念、思想和方法是數學教育的靈魂,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講解,把常用的推理論證及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適時適度的教給學生,這有益於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有理數這一章特別突出了數型結合的思想,緊扣數軸逐步介紹數的對應關係,啟發學生從數與形兩方面去發現問題,去類比,去歸納,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中,我曾向學生提出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説出為什麼下水道的蓋子是圓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學生很快説出:因為圓形的蓋子美觀。我適時引導他們:“能否用我們學過的知識去解釋這個問題呢?”學生及時地聯繫所學過的知識去思考、交流。最後得出:因為圓的直徑相等,圓形的蓋子翻起時,不怕蓋子掉進井裏去這一結論。

四、把學生看成是教學的真正主體。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個別輔導、同桌交流、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形式就為學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主動由“站在講台上”變為“走到學生中去”,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以溝通、商討的口氣與學生交流心得體會,為學生解疑釋惑。這樣學生會親其師信其道,遇到什麼問題都願意與老師互相交談。

五、教學中要“活用”教材。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要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通過選擇和深加工設計出豐富多彩的課來。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的知識講活講透,形成具有鮮明個性和風格的教學方法。

在上週星期五,我上了一節“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應用”。

出示例題:小寶和爸爸、媽媽三個人在廣場上玩蹺蹺板,爸爸體重72千克,坐在蹺蹺板的一端。體重只有媽媽一半的小寶和媽媽一塊坐在爸爸的對面,這時,爸爸壓的一端仍然挨着地面。小寶眼睛一眨,借來了一副重量為6千克的啞鈴,加在了他和媽媽坐的這一端,結果爸爸被高高翹起。猜猜看,小寶的體重約多少千克?

所有的學生不知所措,課堂上竊竊私語,但就是沒有人舉手發言,我緊接着寫出了下面兩個不等式: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

爸爸體重=小寶體重+媽媽體重+啞鈴重量

學生恍然大悟,很快列出了不等式組算出了答案。

六、引導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問題。

生活是數學的寶庫,生活中隨處可以找到數學的原型。數學教學要儘可能貼近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用好數學,學會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觀察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如,學了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之後,讓學生回家測量煙筒的長度及半徑,第二天問部分學生,一截煙筒用了多少平米的鐵皮。

學習了利息計算後,讓學生計算:把500元錢存入銀行,怎樣存款更合算?學生先要到銀行調查利率,再選擇存款時間,存款方法,計算利息,找到最合算的存款方法。

七年級下數學小論文 篇三

七年級數學與國小數學間的銜接是指學習內容上的銜接、教師教法上的銜接和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銜接,三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七年級數學是中學數學的基礎,為培養學生的創建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終身發展,須從七年級抓起。

首先在教材內容上,國中《數學》第一冊,涉及數、式、方程和不等式等。這些內容均與國小數學中的數、簡易方程、應用題等知識相關。其次,七年級數學與國小數學相比,內容更豐富、抽象、複雜。以上決定了教師教法及其學生的學法與國小相比也不盡一致。因此教學中注重知識的銜接,也是培養學生三個能力,提高質量不可忽視的方面。

一、學習內容上的銜接

1算術數與有理數

國小數學是在算術數(非負有理數)中研究問題。而七年級數學是在有理數中研究問題。數域的擴充,無疑增強了難度。因而該銜接是起點、是關鍵。

(1)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具有相反意義的量,是引進負數的嚮導。

通過複習算術數説明其來自現實世界,從而引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而説明用算術不能表示它。順水推舟,負數出倉。

(2)逐步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

引入負數後,擴大了數系,首先應説明有理數與算術數的不同特徵。一個有理數由符號和數字二部分構成,同時應強調有理數是在算術數的基礎上建立的。其次講清其分類,與算術數比較,有理數的成員增加了一位——負數。

(3)有理數運算符號為首

有理數的運算是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符號,另一是數字。各類運算首先應根據法則確定結果的符號,再求結果,強調一個結果中,符號與數字並駕齊驅,同時正確為對,否則為錯。

2數與代數式

由特殊的,具體的,確定的數到一般的、抽象的、不定的字母,是一個知識的飛躍。因學生剛接觸,難理解,要善於引導,切莫操之過急。

(1)用字母表示數的優越性

國小學過的一些公式、法則、運算律等書寫沉長,用字母表示簡明扼要,可舉例用文字表達式與字母表示同一關係,讓學生領略其優越性。

(2)加深對字母a的認識

a是正數,—a是負數,是學生的一個誤區。為此首先應説明符號“一_”的作用,一是表示運算符號,如1—2;二是表示性質的符號,如2;三是表示某數前有“一”號,則為其相反數,其次説明,a表示有理數,而有理數由符號和數字構成。因此a本身包含着數字與符號,即a可正、可負、可零。同理説明—a。

(3)基本數學語言的培養

a是正數表示為__;n為整數時,偶數與奇數分別表示為2n與2n+1;a、b同號表示為ab;a、b異號表示為a/b等等,數學語言都應從七年級開始,循序漸進,特別在作業中強調儘量使用數學語言。

(4)列代數式的訓練

此項訓練可為應用題清除障礙、鋪平道路,可用國小具體的數再過度到式。

3算術解法與代數解法

國小中,解決應用問題學生習慣一般用算術法,即就是上七年級有的學生習慣於把問題用算術法來解,難以轉彎。

首先可由簡單的應用題入手,把二法對比,使學生逐步掌握代數法解題的一般步驟。其次用具體例子説明代數解法的優勢,使學生體會到算術解法套類型的複雜,代數解法的簡明。因此,做好這方面的銜接,是學生思維方法上的另一轉折,無疑對提高學生數學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應。

二、教法上的銜接

中學與國小學習內容上的差異,導致了二階段教學法上的不同。作為七年級教師有必要研究一些國小數學教學方法,吸取其優點針對七年級新生的特點優化教學方法。

1舊與新

用已有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技能,可按如下操作:

①結合新課分散複習國小有關數學知識

②複習形體計算公式結合代數式進行教學

③複習算術解法結合代數解法進行應用題教學

2講與練

根據七年級新生注意力不持久的特點,多采用講練結合的方法充分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不斷喚起其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其興趣與熱情。

三、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的銜接

國小到國中是學生學習生涯的轉折。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環境,使他們抱有新的希望,我們應善於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品質由此開始培養。

1繼續保持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在國小學生形成的許多良好習慣,如坐式端正,回答踴躍,聲音響亮,書寫端正,這是國小教師栽培的結果,倡導學生繼續保持。

國小教師教態親切,講課具有感染力,學生都在準備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七年級學生,我們應當愛護學生舉手發言的主動性,讓每個學生有發言的機會,否則會挫傷其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2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國小階段科目少,學習內容淺,儘管學法不妥,只要用功,亦能取得好成績。但到中學,科目倍增,學習內容加深,學習方法就成為突出矛盾。

七年級學生年齡小,基於國小的學習習慣,誤認為學數學就是做作業,課本是“習題集”,這就要求我們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指導學生閲讀知識的載體——課本,指導學生預習、鞏固、小節,要求學生對作業做到獨立完成,認真檢查,有錯就改。

總之,如何搞好七年級和國小數學的銜接問題,是提高國中數學質量,培養學習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環節,需我們在教學中不斷努力實踐和探索。

七年級數學論文_ 篇四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並能熟練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1、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難點: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性質3的運用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引入

1、下列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

A、2x-1≤0 B、2+3<12 C、-12x-6>-3 D、≥1 3x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質是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温故而知新,為新課做了墊基。

(二)講授新課

1、解方程:2x+3=1-x

意圖:方程與不等式的類比,讓學生在解例1時與解方程的異同作比較,加強比不等式性質 3的運用。

2、例1 解不等式3-x<2x+6,並把它的解集表示在數軸上。

(由學生獨立完成,再由四個組學生代表上黑板演示,師生共同評價)

意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自覺、主動地獲取新知。

師提出問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與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小組討論,並代表發言)

意圖:在課堂上發揮學生是學習的主角地位,加深學生對解方程與不等式的理解。在解不等式時對性質3的鞏固。

3、例3、例4

(學生獨立完成並小組代表上黑板演示,師再講評,對例3中的去括號及例4中的去分母學生易出錯處着重講評。)

4、歸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據及注意事項。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驟: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併同類項——把係數化為了。

注意:不等式兩邊同時乘或除以同一個負數不等號的方向要變號

(學生小組討論後再發言,師評價與總結)

(三)練習鞏固

練習1、判斷下列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什麼?

x (1)3x+2>x–1(2) 5x+3<0 (3)+3<5x–1 (4) x(x–1)<2x 2

2、解下列不等式,並把它們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1)3x+8<7x–12(2)2(x+2)≥x–4(3)x3x≥3+ 35

意圖:及時鞏固所學內容,進一步使學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四)小結

由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師再進一步強度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的注意事項。 意圖:把本節課的知識系統化,進一步讓學生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鞏固。

(五)佈置作業:達標檢測

[必做]解下列不等式,並把它們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出來

2x3 (1)2(1+3x)>20–3x(2)≥x–6 7

3x3x2[選做題](1)x取何值時,代數式的值比的值大? 34

(2)]已知y=4x–3,試求:當x取何值時,y>0?當y取何值時,x<0.5 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課內容,及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