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76W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篇一

摘要:文章通過綜合有關調查研究結果與掃描大學生的實際表現, 宏觀透視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 分析了心理問題的表現並探討了加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取向, 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嚴峻性與加強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教育取向;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宏觀透視

大學生是我國青年隊伍中的一個特殊羣體。從總體上看, 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 由於主客觀原因的影響, 在大學生羣體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也存在着嚴重的心理障礙,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隨着社會的發展, 心理疾病已成為大學生休學、退學、死亡的主要原因。據北京16所大學的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 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的人數分別佔因病休學人數的37.9%, 因心理疾病退學的人數佔病退學總人數的64.4%, 並且因心理疾病休學、退學人數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福建師範大學以846名大學生為被試進行心理健康測查, 心理問題的檢出率為19.26%, 其中, 學業一般的學生有心理問題者佔26.21%, 學業優良的學生有心理問題者佔10.99%。研究表明, 大學生這個羣體總體上約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 存在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大學生佔總體的10%左右。從年級層次看, 一般來説, 大學二、三年級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差, 一年級學生次之, 四、五年級有心理問題者最少;從性別差異看, 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比男大學生嚴重;從專業特點看, 似乎是所學專業的學習和競爭壓力越大, 發生心理障礙的人數越多。

從各個高校學生的實際表現看,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弱, 心理素質較差, 反映出的心理問題較多。由於心理衞生知識的缺乏和對心理諮詢的不正確認識, 其中僅有極少部分的大學生接受了心理諮詢方面的專業性幫助。筆者的研究發現, 在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中僅有1/3的人能意識到自己有問題, 有1/4的人能主動求助於心理諮詢, 其中一些學生往往是由於自身的心理問題達到了一定程度, 才被迫求助心理諮詢的。這種狀況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發展, 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微觀掃描

1、環境應激引發的心理不適應

適應是人的本質特徵之一, 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機制。大學生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都是由於對環境變化的不適應引起的。這種不適應帶來的心理問題突出地表現在新生身上。第一, 對學校環境的不適應。學校環境對新生有重要的影響。大學新生遠離家鄉, 過上了獨立的集體生活。由於獨立意識與獨立生活能力較差, 給大學新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應激。這些應激一旦超過限度, 便容易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分散、環境適應困難, 以及煩躁、焦慮、頭痛, 甚至出現神經衰弱等症狀。第二, 心理角色的不適應。許多大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是學校中的學習“尖子”, 有強烈的優越感。進入大學後, 人才薈萃, 其優勢地位發生了變化, 他們可能不再是校園中的“寵兒”或超羣的佼佼者, 角色的突變使他們的理想大廈開始傾斜。他們會重新審視自身的價值, 自信心下降, 情緒一落千丈, 從此消沉、苦悶、一蹶不振, 甚至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和攻擊行為。第三, 學習方法不適應。中學應試中的“連年征戰”所形成的一套學習模式和方法, 使剛入大學的新生對於新的學科、新的內容、新的教學和學習模式不適應, 他們仍沿用已不適應的思維定勢與學習模式, 結果造成了學習成績及效率的不理想但又忽視學習方法的探討, 使之在學習問題上疲於被動應付, 心理上承受較大的壓力, 出現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反應和學習疲勞現象。第四, 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大學新生在入學前對大學環境和生活的嚮往與憧憬及自我設計的理想與現實單調的“三點一線”式的生活差異, 南、北方學生的倒位就學, 飲食、語言、生活方式的差別等造成了學生對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對這些環境的應激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2、學習負擔過重引起的緊張焦慮

大學生學習的課程多, 涉及範圍廣, 內容難度大、要求高, 與中學相比, 學習環境與方法差別大, 學習負擔和心理負擔重, 時間緊迫感強。據北京海淀區16所大學的調查表明, 每天學習時間在9~11小時的學生佔30%。這種“高、強、長”的學習壓力使大部分學生深感睡眠不足, 從而造成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率降低。緊張焦慮的累積導致學習疲勞和神經官能症等症狀。

3、人際關係複雜誘發的心理困惑

大學階段, 大學生以相對獨立的個體步入了準社會羣體的交際圈, 積極嘗試進行人際交往, 並試圖發展交往能力, 為將來步入社會做準備。大學階段面臨着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異性關係等較複雜、多維的人際關係, 由於大學生社會知識的缺乏和閲歷的淺薄及人格的缺陷, 又往往缺乏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技巧, 致使部分學生在人際關係上遭受挫折, 或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 或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 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4、人格缺陷引起的心理違常

部分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例如:猜疑、嫉妒、偏激、冷漠孤僻、喜怒無常等。這些個性的缺陷嚴重地影響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及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由此產生心理問題。當他們意識到自身不良的個性品質時, 在無力改變的情況下, 表現出消極的防禦反應及自我否定傾向, 引發更嚴重的心理疾病。

以上分析表明,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勢嚴峻, 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學校教育的一項戰略性任務。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教育取向

面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筆者認為,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完滿康強”觀和全面發展教育的新觀念, 提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隨着社會的發展, 健康概念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根據世界衞生組織 (WHO) 的界定,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而是一種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道德品質都趨於完滿的狀態。健康概念的發展使現代人追求一種人生最積極、更高層次的適應和更完善的自我實現, 從而形成了健康的“完滿康強”觀。“完滿康強”觀是全人類的理想, 是每個大學生的追求, 也是當代學校教育的工作方向。隨着健康觀的改變, 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涵也在發展, 全面發展教育不僅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教育, 還包括心理教育, 並且隨着社會的發展, 心理教育愈來愈顯示出它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因而, 高校應把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開展。

2、培訓教育工作者和管理人員,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培訓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 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 形成一支強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一方面使他們自覺地維護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使他們有意識地培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 通過自身健康的人格去影響和教育學生。現代心理衞生學認為, 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狀況, 比起他們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教育方法更能影響學生的發展。

3、普及心理衞生知識, 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心理的調適作用。許多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由於缺乏心理衞生方面的知識而導致的。他們迫切需要了解自身發展中的心理問題, 需要心理衞生方面知識的指導與幫助。鑑於此, 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中的牆報、黑板報、校刊、書籍、廣播、校園網絡等宣傳渠道或開展“心理衞生活動月”等活動, 向大學生普及心理衞生與健康方面的知識, 使他們能正確地認識自身發展中的一些心理現象, 喚起大學生對心理素質優化的自覺要求, 掌握心理調控的基本技能, 能對自身的心理問題進行“自助”, 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與發展自身心理品質。

4、成立專門的心理諮詢機構, 有針對性地排解學生的心理困擾。專門的心理諮詢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徑。近年來, 鑑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斷增多, 我國許多大專院校都設立了名稱不同的心理諮詢機構, 有的學校還安置了專門的或。通過專門的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心理測量、心理諮詢及心理治療工作, 排解大學生的心理困攏, 緩解或矯治大學生的心理疾病, 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5、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環節或途徑。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 從小在優越的環境中成長。教育的“温室效應”, 使得他們經歷貧乏、角色單一, 獨立能力、適應能力較差, 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形成的心理問題較多。因而, 學校應有意識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 讓大學生置身於社會實踐中, 瞭解社會, 接觸現實生活, 體味多彩的人生, 進行耐挫折教育、角色訓練和個性塑造, 從而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行為和堅強的自我。

6、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 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綜合化。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新思路。通過對學生生活史、發展史、成長史等的系統考查, 智能、人格、心理健康狀況的心理測查與行為分析, 諮詢記錄等手段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可以在短時間內深入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有利於對學生心理異常行為進行早期的預測、預防及矯治;有助於對大學生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許多院校實踐表明, 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有多方面的益處, 是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的綜合模式。

總之,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嚴峻的, 當代大學生表現出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樣的, 在此基礎上, 改善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取向也是多方面的, 這些取向必將在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篇二

一、大學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測量結果

1、大學生的自我概念狀況

①大學生自我概念總體情況。從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計分方法得知,大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得分處於中間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標準差值比較大,説明個體之間的差異比較大。

②大學生自我概念性別差異狀況。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但在其他維度和整體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女生的自我概念狀況明顯高於男生。

③大學生自我概念年級差異狀況。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心理自我、社會自我和自我行動三個維度上有差異,自我概念水平總體情況沒有差異。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①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從MHT計分方法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佔17%,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的佔77%,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佔6%。

②大學生心理健康性別差異狀況。大學男生和女生在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症狀、衝動傾向五個維度有顯著差異,整體水平差異不顯著。

③大學生心理健康年級差異狀況。大學三個年級只在學習焦慮和衝動傾向兩個維度差異不顯著,其他各個維度和整體水平差異極顯著。

3、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

①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對大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的得分,與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可見:自我概念與MHT因子呈負相關,換句話説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諸項目與心理健康呈正相關,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態測量分數上得分越高;所有顯示出正常的負相關的相關項都不是顯著相關,就是説從總體上來看,擁有較強自我概念除了極個別的項目上表現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説在這20%範圍內,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對心理健康水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具有較強的自我概念水平幾乎是在全部情況下導致了學業焦慮。

②不同年級大學生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各維度相關分析。相對於大二和大三,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與心理健康問題呈顯著正相關,意味着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對其學業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而不是正面影響。然而大二和大三階段學生卻表現出更多適應了屬於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對學業焦慮發展出有效的調節機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對學習焦慮的影響最為顯著。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和自我概念對男生的心理健康影響較為顯著。大學女生社會自我和自我批評對心理健康影響最為顯著,道德倫理自我和自我滿意對心理健康影響較為顯著。

二、大學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結論及建議

1、研究結論

①自我概念狀況。大學生自我概念的總體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異比較顯著,因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發展規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國小高年級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而男生在國中以後心理髮展才會有比較大的進步。不同年級的自我概念水平差異不顯著,但在一定維度上呈現遞增的情況。從理論上來説,自我概念發展的總體水平應該是隨着年級的遞增而遞增,出現這種沒有差異的情況可能是因為樣本容量過小,採集的樣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狀況。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的學生佔據統計數量的大部分大學生普遍面臨比較重的壓力,大學三個年級只在學習焦慮和衝動傾向兩個維度差異不顯著,其他各個維度和整體水平差異極顯著。

③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相對於大二和大三,大一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與心理健康問題呈顯著正相關。由於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級,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學習身上,由於相比其他年級來説其更需要在學校適應和學齡階段轉變適應以及新的學習方式適應,新班級、新教師的適應在花費更多的精力,對學習的過分關注而導致的學業焦慮也就變得理所當然。隨着自我概念的不斷成熟,高年級的學生可能認識到學習只是自我發展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全部,這樣學習焦慮的程度才會有所下降。大學階段,男生成績動機中所含的競爭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於女生,女生成就動機中的認知成分高於男生,在大學,附屬動機對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結論:大學生自我概念總體處於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兩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但是在其他維度和整體水平上存在極顯著差異;不同年級的大學生自我概念水平沒有差異;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正態分佈,大部分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自我概念水平差異顯著。

2、改善建議

大學生的自我概念處於從兒童期到成人期的過渡期,紊亂無序。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大多是屬於與自我概念發展有關的問題,為了保證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及青年本人通力合作。首先,父母要改變觀念,正視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以理解、尊重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認識自我與環境。其次,學校要肩負起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責任。一方面,學校要從根本上改變只重分數和升學率,使學生形成健康而準確的學業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心理教育,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髮育特點有了解,防止其因無知而帶來的社會問題。最後,大學生本身要自立。大學生要了解多方面的充實自己,要有服務他人的意識,堅信能做個更好的自己。這樣才能建立準確的自我概念,正確面對自我和環境。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應對策略

內容摘要: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對於當代大學生非常重要,大學生要保持心理健康,需做到:第一,加強自我心理調節;第二,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第三,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獲得心理諮詢知識。關鍵詞:1.心理健康; 2.大學生; 3.心理素質; 4.心理調節; 5.心理諮詢

這學期,我選修了周生江老師開設的大學生心理衞生這門課程。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學習,我學到了許多有關於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學習,有助於我更好的認識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説,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項原則: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其

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而心理障礙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它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衝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後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心理障礙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表現在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和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跨世紀人才的培養,一項關於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願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係不和而逃避羣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髮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

那麼,如何才能克服這些問題,使打學生擺脱這種現狀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鍊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髮展的意義上説,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

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髮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複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衝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裏邀遊,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範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係,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二,積極參加業餘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餘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餘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餘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三,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諮詢機構,獲得心理諮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諮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諮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諮詢是指通過人際關係,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諮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説,心理諮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諮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係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諮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諮詢,為諮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

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佔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