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訓詁學性質探究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3W

訓詁學性質探究論文新版多篇

訓詁學學習心得 篇一

學習訓詁學心得

我認為訓詁就是從多個層面研究古代漢語的,而古代漢語是我國的文化財產,如果不是歷代有文人把它們保留並傳承下來,或者在某個時期的人們不去學習的話,那麼就不有現在的人們在喜慶的生日宴會或結婚慶典時,就不會有司儀或主持人説出那樣動聽,含有祝福的話語了。假若這一切都已流失,那麼中國的語言歷史上將會空白。通過學習本學科,我對中文專業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寫本次論文也引發了我對中國古文化語言的思考,,我認為這是我最大的收穫,我想在課堂上學會了多少並不重要,學有所思所感,而後有所行動這才是可貴之處。

教師在課堂上總是鼓勵我們要自信,我認為在中問專業的課堂上,自信源於知識的豐富積累。但説實話,我在一開始並沒有選這門課,我感覺,這課會很枯燥乏味,可能會研究拼音,我拼音學得不好,我認為會對我期末的考試不利,但是由於想和寢友一起上課,所以就選了,馬上就要結課了,雖然這學期的課,訓詁學相對而言是不好過的,對於不上課的同學讓他們寫感受心得體會很難,但上與不上是要有區別的才公平,但我並不後悔,起碼訓詁學讓我覺得這學期有所收穫,從最初,我是在用逃避困難的態度不想選這門課,這也表明我對學習的態度是知難而退,迴避,沒有對學習的專研務實精神,但經過這短短兩個半月的學習,使我有了新的認識,我不敢説,我會怎麼樣,但至少我懂得了知識的重要性,當然,這不僅僅是對訓詁學這一學科的。

在訓詁學課堂上講到了許多我以前學過的知識,雖有點印象,卻也是隻知大概,到現在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例如 :《觸龍説趙太后》一文,高中學過,大學在古代漢語課上也曾是重點講解的,雖然拿出這篇課文我能讀通,但依然不能字字都懂,在訓詁學上又一次講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中的‘恕’字,是原諒的意思,而為何這樣解釋呢,現在才知道恕在《孝經》中最早提出,是“博愛”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由此演化而來。而王逸注“以心揆心為恕”中的‘恕’又出自《論語》中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以己度人,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我想學通一篇古文,要把涉及的個別字的出處書目都記住,以便學習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而能做到的人就應該是做學問的人。另外,學習古文有利於我們瞭解怎樣去處事,學習古人的思維,以及如何運用語言的能力。

習是成非: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到真時真亦假。也就是説往往人們習慣把錯誤的當作對的去説、去用,時間久了就變成通用的了,也就成了正確的。例如:課上講的望洋興歎變成現在的汪洋興歎,掎角(掎:從旁拉住,出自《左傳》)變成今天的犄角。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走樣了的古文化,另人擔憂,還好會有人去研究和探其根本。古文化是值得保留的,因為它我國語言文化的精髓。

學習古文化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學習古文,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古文化和傳承古文化,我們也間接做了文化的傳播者。同時有利於語言的發展,今天出現的新名詞,也多源於對古漢語的研究。我還記得在上大學時,有人問我,你學什麼專業,我説中文時,好多人的反映是一樣的,他們認為中國人還學中文有用嗎?他們的認識是膚淺的,而我也是上了大學中文系才知道,學好、學懂、學通中文專業中的某一科在某一時期的知識也是很難的。而對待學習知識,沒有吃苦的決心,務實專研的態度一切只是空想。

談訓詁學的學習心得(共 篇二

談訓詁學的學習心得

在這個學期裏,有幸學習了訓詁學這門課程,在此之前我對這門課程沒有任何瞭解,聽名字也覺得必定晦澀深奧,尤其在這個學期考研考公備考大潮,更使我在初期對次課程有所排斥。但我沒想到,授課老師與我所想截然相反。不是我設想的呆板晦澀,而代之以幽默風趣。不是我所認為的曲高和寡,而取之以貼合舊學。課堂上不時傳出同學們的笑聲,讓我們在備考枯燥期得到適當心理釋放。

我慢慢發覺,訓詁學並不是高不可探遙不可及的學科,他實際對我們曾經學習過的古文文言知識又進行了更細緻深入的解釋,釋意時使之言之有物有理有據。並且與此同時也分析古代書籍中的語法、修辭現象,從語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幫助人們閲讀古典文獻。簡單來説就是研究古代文字,其研究面相對獨立,以字為對象。學習好訓詁,對我們提高閲讀古書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説課堂上老師曾提問過的“考”和“老”,若我們沒有學訓詁學便極容易僅憑固有觀念對其理解產生巨大偏差。

尤其對於我們師範生來説,將來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必須要有紮實的文言功底。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特別是一些文言字詞的釋義,對於正確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寫作意圖極為重要。唯有正確釋義,方可使學生對文本融會貫通,方可真正解決學生對文言學習的“畏難心理”,同時,客觀準確地對文言字詞釋義,還利於我們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形成負有擔當的責任意識、發揮言傳身教的教育作用。如傳統訓詁學解釋詞義的三種方法:

一、形訓,即通過文字的形體結構。如“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

二、音訓,即用音同或音近的詞來解釋詞義。如“天,顛也”“户,護也”

三、義訓:直接説明詞的含義。如“阻、艱,難也”。這些放大對於理解文言有重要意義。

學期將盡,即將面臨的畢業壓力工作壓力撲面而來,我十分感恩在此學期遇到如此和藹親切的老師,讓我看到了學習的另一種形式。對這門課程諸多不捨感觸頗深:知識是一方面,而老師對於生活、學習乃至工作那顆樂讀樂學的心才更是值得珍藏的至寶。樂學勝於一切。希望我能把從這門課程學習到的知識熟練運用到今後的教育教學,也能將從老師身上學到的幽默樂觀投射到自己的實際生活。感恩!

訓詁學學習心得 篇三

[訓詁學學習心得] 説來話長,上學期期末選課的時候,看到“訓詁學”三字,心中甚是疑惑:這是幹嘛的?於是百度之:“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訓詁學是漢文古籍釋讀術,它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學科。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訓詁學不屬於語言學、語文學之範疇。訓詁學不等於語文學加語用學。

釋讀漢文古籍均從詞句入手,最終目的是弄懂文本的旨意。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語文學的一個部門,是綜合性學科,主要根據文字的形體與聲音,以解釋文字意義的學問。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詞義,尤其著重於研究漢魏以前古書中的詞義、語法、修辭等語文現象,但不等於語義學、詞義學。

話説上課幾周之後,我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首先是關於訓詁學的學習內容。在我的觀念中,我以為訓詁學就是把古代那些常用的字列舉出來,然後一條一條的講它的意思。這樣多沒意思呀!後來上過課才知道,訓詁學是根據情境和語境,來推敲那些字在古文中的意思。這樣一來,就不是硬生生的講字的意思,而是有情境有思考,同時也容易記住字的意思。

我感覺到,老師每節課講一些歷史故事,其中有人物對話,故事情節,可能最後還能告訴人一個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師在講解字詞的意思時,或而引經據典,或而信手塗鴉,將那些需要訓詁的字意講得清楚明白,一目瞭然,這讓我學起來更加輕鬆。另外,老師會抽同學起來標點,這一點我也覺得很大的考驗了同學們的文言文能力。

捫心自問,老師講過的也沒記住多少,主要是課前沒有預習,課後也沒有複習。不過還是有認真記筆記,知道了訓詁方式的一些術語:有一般形式的義訓、義界,還有特殊形式的互訓、形訓、聲訓,推原。而訓詁的方法有觀境為訓、因聲求義、據形索義、詞素分析,以及其它幾個不常用的方法。

總的來説,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學生,確實很有必要來上訓詁學這個課。

訓詁學研究方法有:

互訓,用同義詞互相解釋,如“老,考也”;“考,老也”。

聲訓,用聲音相似意義相同的字解釋,如“衣,依也”,説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形訓,用字形説明其來源和意義,如“小土為塵”,説明“塵”字的意思是“小土”,這個簡體字也是由此產生。 義訓,用當代的詞義解釋古詞的意義,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説“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訓,古代有的詞和現代意義相反,需要用反義詞註釋,如“亂而敬,亂,治也”,説明這個“亂”字,在此處作“治”的意思。

遞訓,用幾個詞連續解釋,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説明這個“庸”字用聲訓是從“用”字來的,但意思實際是“得”的意思。

一、指導中學語文教學

訓詁學的研究對象是古代的字義、詞義,它跟講授中學文言文的關係十分密切。

1、幫助準確解釋古書的詞義

2、幫助取捨進行決斷 在遇到眾説紛紜的疑難問題時,訓詁學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決斷,以決定取捨,避免盲從

3、幫助彌補注本的不足。

4、幫助糾正誤注。

5、使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指導古籍整理。古籍整理不外乎對古籍進行校勘、標點、註釋、翻譯,而這些工作都離不開訓 詁知識、

1、訓詁與校勘 通校勘是校讀古籍的先決條件。

2、訓詁與標點 正確理解古書的文意,是對古書進行斷句和標點的前提,而要正確地理解古書的文意,必須通訓詁。

4、訓詁與翻譯近代學者嚴復論翻譯,有信、達、雅之説。翻譯古文亦然。

三、指導辭書編纂

1、參照體例,吸收成果,引用方法

2、糾正舊辭書在釋義上的謬誤。掌握了一定的訓詁學知識,懂得了訓詁的條例和方法,可以發現和糾正字典辭書在釋義上的個別失誤。

3、考索和補充被漏略了的義項。訓詁學是研究字、詞義的學問,它的研究成果可以為辭書編纂提供豐富的資料,從而使辭書不致將應列的義項漏略掉;已經漏略掉的,還可以在重新訂時加以補充

訓詁學 篇四

解釋古書意義的叫注,對註文進行疏通解釋的叫疏,疏即正義,疏解時一般不突破原書的範圍即屬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訓詁學術語。指在作疏時完全依照註文詮釋,疏只是以注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解釋發揮,但不對注進行糾正、反駁。不改變舊注的任何觀點,這種做法,是唐代註釋家的成例。

右文就是形聲字的聲符,形聲字一般形符在左,主義;聲符在右,主聲。所謂“右文説”就是指形聲字的聲符除了表示讀音外,還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聲符相同的形聲字,意義往往相通。右文説是我國傳統語言學中的重要理論,在文字學、訓詁學、語源學、詞典學、古音學等領域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爾雅》十九篇之名稱

一、《釋詁》,二、《釋言》,三、《釋訓》,四、《釋親》,五、《釋宮》,六、《釋器》,七、《釋樂》,八、《釋天》,九、《釋地》,十、《釋丘》,十一、《釋山》、十二、《釋水》,十三、《釋草》,十四、《釋木》,十五、《釋蟲》,十六、《釋魚》,十七、《釋鳥》,十八、《釋獸》,十九、《釋畜》。

《説文》 四大家:段玉裁著《説文解字注》,桂馥著《説文解字正義》,王筠著《説文句讀》,朱駿聲著《説文通訓定聲》。

聲訓:就是用語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來説明一個詞的意義,聲訓之名由此而來。《釋名》就是採用的此法。

公子重耳對秦客(檀弓下《禮記》)

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雖吾子儼然在憂服之中,喪亦不可久也,時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圖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辭焉!喪人無寶,仁親以為寶。父死之謂何?又因以為利,而天下其孰能説之?孺子其辭焉!”

公子重耳對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喪父死,不得與於哭泣之哀,以為君憂。父死之謂何?或取有他志以辱君義。”稽顙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顯以致使於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顙而不拜,則未為後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則愛父也;起而不私,則遠利也。”

晉國獻公的喪期,秦國穆公派人慰問公子重耳,並且説:“寡人聽説:失去國家(君主權)常常在這個時候,得到國家(君主權也)常常在這個時候。雖然我的先生您恭敬地在傷心的服喪期間,居喪也不可太久,時機也不可失去啊,年輕人要謀劃啊!„„公子重耳(便)對(秦國的)客人説:“君王賞臉慰問流亡的人我重耳,(我)在父親死去居喪(的時候),不能參與到哭泣(表達)悲哀的喪禮中去,而讓您操心了。父親死去這叫做什麼樣的事情啊?(我)哪裏還有其他的圖謀來辜負您(來慰問我)的情義啊?”

訓詁學作業 篇五

經濟學院國貿系市場營銷專業 崔雅秋 ***675 訓詁學作業:

用聲訓的方法,釋“直”

經濟學院國貿系市場營銷專業

崔雅秋

***675

聲訓,又稱音訓,是指通過語音分析詞義,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解釋字義,推求字義的來源,説明其命名的原由。聲訓可分為四種:同音、雙聲、疊韻和音轉相近。聲訓起源很早,先秦古籍中時常可以見到。漢代應用較廣,劉熙的《釋名》就是聲訓的專書。當時的聲訓,有時是出於主觀臆測,尤其是關於事物命名的解説,不可盡信。直到清代,才有了較為精密的方法,運用“因聲求義,音近義通 ”的原理來研究訓詁,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例如“衣,依也”,説明這個“衣”在古書中是當作“依”的意思。

在《詩經·魏風·碩鼠》中有這樣一句話:樂國樂國,爰得我直。可以運用聲訓中同音的方法來解釋“直”字。“直”、“職”古音都是章母,職部,入聲,音同假借。因此,“直”就是“職”的借字。職,引申為“所”,《管子·版註釋》“得春職”即“得其所”,《漢書·宣 帝紀》“毋令失職”即“毋令失所”,所以 ,在這裏“直”與“所”同義,作”所在、去處“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