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研究性學習報告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42W

研究性學習報告新版多篇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一

指導教師:***

課題組成員:***

目標:希望在本次調查中,樹立節水意識,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內容:瞭解水污染的危害,水的用途, 水的性質極其水污染治理方法

目的與意義:我們通過及時調查分析,發現部分同學沒有形成節水觀念,對於水污染這一問題沒有高度重視。經小組討論確定以我們身邊的水為課題進行學習性研究。

任務分工:論文撰寫: 設計調查問卷:

發放調查問卷:訪 談:

資料查詢:

活動計劃:

1月29日-1月31日:討論研究內容,確定主題

2月1日-2月3日:擬訂實施方案

2月4日-2月5日:人員分工

2月6日-2月11日:開展研究課題

方 法:

1:對校內學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師詢問採訪,向校外10名家長和學生進行調查,並向受訪者派發問卷(可開展網絡問卷)。

2:通過網絡,書籍等方式搜查相關資料。

3:將網絡書籍中的相關內容,數據加以分析整理。

4:根據整理內容設立相關報告。

5:修改、整理報告與論文

可行性:分工明確,組員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關事務,將報告完成。

預期的成果:論文

(結合實際,附操作點,將調查結果反思等加入其中,運用一些名言,提倡同學們節水)

總結:同學們實踐能力增強,加強學生節水保護水的意識。

體會:在研究性學習中,同學們鍛鍊了實踐組織能力,不僅在學習上更加努力,也對節水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同學們能通過本次調查讓自己有節約的意識行動,從節約每一滴做起,更增強了工作能力,責任感。

教評: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鍛鍊了實踐能力,強化了節水意識。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二

眾所周知,資源是人類在地球上賴以生存的必要保證。人類為了滿足目益高漲的生活需求,不斷地加強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強度,甚至採用了掠奪式的開發手段。資源的枯竭已經使人類的生存面臨着嚴重的威脅。如何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資源已經是人類必須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進入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國目前正在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新階段,向2l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但面對我國嚴峻的資源現狀,如何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確保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的關鍵。因此,如何選擇一種更加合理、健康、節能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用盡量少的資源消耗去獲得更為豐富多樣的社會需求滿足,並且從體制建設上保障可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已經成為一個我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現實問題。

可再生資源即我們通常所説的廢棄物資源,其基本定義是:在社會的生產、流通、消費過程中產生的不再具有原使用價值並以各種形態存在,但可以通過某些回收加工途徑使其重新獲得使用價值的各種廢棄物的總稱(包括工業生產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粉塵等,農業生產的副產品,如農作物秸稈等以及生產生活中的廢棄物如廢鋼鐵、廢紙、廢塑料等)。這裏的再生,實際上是指廢棄物資源的再生利用。廢棄物資源在物質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環再生原料是人類社會工業技術進步的結果,也是保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持資源循環利用的必要手段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內在要求。

循環經濟理念是在科學發展觀的基本思想指導下,為促進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而發展起來的,其核心就是資源的循環利用。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有關組織提出可持續發展原則時,就把資源的永續利用作為其基本原則之一,是指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超過其自身的再生和更新能力,保障資源總量的穩定;對不可再生資源主要是循環利用,以實現降低資利用成本、能耗,保護環境的目的。

由於非再生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社會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是不斷增加的,這就必然產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自然資源的旺盛需求與自然資源逐漸減少和不足的矛盾,解決的辦法一是通過技術開發和研究,提高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率,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或者開發新的替代資源,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資源的需求。二是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即:工業生產的廢棄物、農牧業生產的副產品以及人們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城市垃圾。通過開發利用這些可再生資源,不僅可以減少社會發展對自然資源需求的壓力,還可以產生相當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對生態環境保護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從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積極開發利用可再生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我國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建立了遍及城鄉的廢舊物資回收系統,但我國目前廢舊物資回收市場比較混亂,廢物收購環節多、價格低,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老百姓收集並出賣廢舊物品的積極性不如從前,導致大量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廢舊物資作為垃圾被拋棄了,這又反過來增加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因而也增加了國家在城市垃圾處理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人。

1.1 已形成再生資源循環加工體系

多年以來,在國家一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國再生資源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已初步形成遍佈全國的網絡縱橫的再生資源循環加工體系,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2 再生資源處理能力高,回收量成倍增長

近些年我國很多城市開始採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收集不同類型的垃圾,並分別把生活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或燃料電池用燃料,先進的“垃圾發電”也已經被採用,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的循環和提純能力也大大提高,再生資源處理能力日益科學化。同時,我國每年廢舊物資的回收量也大幅增長,方便了人民生活,減少了環境污染,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大量再生材料,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3 再生資源的科技開發有新的突破

“固體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研究”曾經被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現已完成7個課題l4個專題。我國在再生鉛、再生鋁、再生鋅、廢鋼鐵屑、廢舊輪胎的利用等方面也都有新的突破,其中利用廢舊蓄電池回收鉛的生產與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回收率高達98% ;用易拉罐配製成“6063”或“38”號合金鋁;廢鋁熔鍊鋁硅鐵複合脱氧劑和鋁錳鐵複合脱氧劑,鍊鋼脱氧可節省A00鋁35%,已經獲得國家專利;廢舊輪胎細碎和改性技術及其應用也獲得成功,並開始在全國推廣。另外我國在垃圾發電和產熱技術及農作物秸稈綜合開發利用技術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2 我國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據測算,中國每年可以回收但沒有被回收利用的可再生資源價值約為350—400億元之多,可見我國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仍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2.1 綜合利用率低,浪費大

目前,礦產資源總回採率僅為30%左右,比世界平我國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李敬偉胡豔華胡日查均水平低2O個百分點,對共生、伴生礦進行綜合開發的只佔三分之一,綜合回採率不足20% ,採主棄副,採富棄貧,採易棄難,甚至掠奪式開採、嚴重浪費和破壞資源的現象相當嚴重。

2.2 法制建設滯後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我國系統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多年來,國家制訂了一系列鼓勵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政府和措施,但至今還沒有一部資源綜合利用方面的國家法律,資源綜合利用管理還沒有納入法制化管理的軌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

2.3 管理相對薄弱

主要表現在:資源綜合利用的標準化工作剛剛起步,還不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市場體系尚不完備,廢物交換和交易制度尚未建立起來;資源綜合利用的申報認定製度還未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統計指標體系不健全;資源綜合利用的信息網絡還未建立起來。

2.4 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不足

由於資源綜合利用是一項長期性、公益性事業,國家應有長期穩定的資源綜合利用税收優惠政策,在符合税法規範的原則下,以適當的形式固定下來。實行新税制後,國家先後出台了資源綜合利用減免所得税、部分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廢舊物資回收企業減免增值税的優惠政策,但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此外,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在資金上得不到保證,投入嚴重不足。目前我國沒有專項資金支持資源綜合利用,融資渠道沒有解決,資金籌措非常困難,因此一些技術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資源綜合利用項目難以安排。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三

一、課題的提出

本課題所説的“研究性學習”涵蓋了兩種含義。即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一種教育理念或策略。它可以滲透於學生學習的所有學科、所有活動中,主要是指研究性學習方式,同時也包括學科內的專題研究活動。從狹義上理解,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並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和研究探索為基本方式,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個性養成教育為歸宿的學習活動,它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的三位一體,極大地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深層內涵;它有利於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研究;它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台階。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研究目標

1、內容:

挖掘化學學科中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和信息;

化學課堂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模式;

化學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方法;

與化學教材相對應的各階段研究性課題等。

2、研究目標:

學生目標:

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體目標如下:

(1)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

(2)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提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學會分享與合作

(5)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

(6)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師目標:

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研究性學習主要圍繞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或提出研究任務,即建立問題的初始狀態。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用新穎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創設出若干問題,讓學生探討發現並提出新的問題;讓他們懷着強烈的求知慾去進行研究。

四、學科目標:

化學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教師通過生活實踐和社會調查、通過觀察實驗和奇趣事例、通過原有知識儲備、通過對某一問題的不同看法來創設問題情境,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熱情,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從而獲得較為牢固的知識。

究的基本原則、方法和步驟

1、基本原則:

(1)全員性原則: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名學生都在學習中獲得樂趣。

(2)綜合性原則:由於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每一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都會涉及到很多知識,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很自然地就在已學過的知識間建立一定聯繫,並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系統學習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的學習從學科的學習帶向綜合的學習,綜合應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期有所收穫。

(3)自主性原則:學生的學習內容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探索性原則: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知識,而是敏鋭地發現、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學習過程。

2、研究方法:實驗法

3、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 由教科室組織舉行系列講座,學習理論,設計方案。使教師和學生明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和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瞭解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程序。引導師生及學生家長提高認識,作好研究性學習的心理準備。

(2) 指導學生選擇課題,明確如何發現問題,怎樣歸類分析問題以及選擇課題的一些原則。

(3) 做一些課題研究的示範工作學科教師結合所教學科,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進行研究問題,通過提出問題——描述問題——提出假設——實驗論證——解釋結果——評價結果——問題解決的學科上展示,對學生進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指導。

(4) 培養課題研究的骨幹。通過學習,有的學生已着手開展研究,我們在各班培養一些課題研究的骨幹,以帶動全體學生。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具體任務是:

(1) 指導學生定課題。從身邊和生活中發現問題並研究課題。學校在課題選題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生選題比較有特色。一是圍繞學校學生學習生活,如食品中防腐劑的含量及對人體的作用,購買小食品的消費情況的調查;二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的課題,如房屋裝修的材料與污染情況調查、人體所需元素的調查,通過調查、查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2) 指導學生制訂研究方案

教師對學生所選課題就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目的、內容、方法指導、課題組成員的分工、具體實施的步驟等制定研究方案。

(3) 以班為單位進行開題報告,選聘指導教師,高一年級共確立了82個化學課題,化學子課題組對課題進行歸類和整理。

(4) 整合各方面力量,開展研究性學習。在確定課題後,我們整合各方面力量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集中活動和分散步活動相結合,重點從兩個方面讓學生實踐、體驗。一是蒐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通過訪談上網、查閲書刊雜誌、問卷等,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最後得出結論。二是調查研究。學生根據個人或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得調查結果,歸納出解決問題的重要思路和觀點。

(5) 對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評估。對課題研究進行陳述並展示所取得的效果,推動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在班級展示學生的調查報告,評估內容。重視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研究性學習的參與程序。

(6)課題組成員分工挖掘研究性學習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將設計研究性情景,調動學生自主學習。

(7)開展研究性學習公開課,

四、研究成果

我組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其中上研究性公開課有:

付曉豔:《氯氣》一課獲遼寧省重點協作校青年教師創新教學大獎賽一等獎

張玉潔先後上了兩節研究性公開課。課題分別是《鹵族元素》和《環境保護》。

效果顯著。

顧繡紅:《家庭裝飾與污染》一課,充分展示了學生的潛能。

陶萍和王恩成:《食品安全》別具一格。

候躍平:《環境保護》利用現代網絡技術,使課堂生動活潑。

我組有關研究性學習論文有:

候躍平:《研究性學習教師》被評為遼寧省優秀論文一等獎。

王恩成:《機遇與挑戰》獲第十七屆遼寧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項目

《角色轉換》獲遼寧省高中化學新教材研討會一等獎

《新課程與自學能力》獲東北地區走進新課程優秀論文一等獎

付曉豔:《淺談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獲東北地區走進新課程優秀論文一等獎

王霞寫出了《研究性學習初探》一文。

經過近一年的實驗和探索,研究性學習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一個課題組的學生認為: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研究對生產生活的重要性,而科學研究必須遵循科學的理論和掌握科學的方法,只有通過團結合作,才能有科學的決策,我們覺得學習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學生非常贊同把研究性學習引入課堂,滲透在學科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關心社會、關心他人的高尚情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的觀察、交往、研究能力得到顯著增強,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五、子課題研究小組

組長:xx

成員:xx xxx

執筆:xx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四

一、選題背景

在當代,工、農業生產活動中應用了大量機器。機器的廣泛應用,使摩擦力的影響越來越突出,如何利用有益摩擦及避免有害摩擦是節省能源的重要途徑,而摩擦力又以各種方式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摩擦力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引起了我們的興趣,因此我們選擇此課題進行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以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作用為切入點,運用中學物理所學的有關摩擦力的知識,研究分析摩擦力受何種因素影響,力求得到一些課本所沒有的知識,拓寬知識面,從而加深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有關力學知識。

本課題有較強的實踐性,通過組員實驗,研究分析生活實例,能提高自身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同時通過寫論文還能提高我們的文字表達能力,而組員間的配合也是對我們的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的考驗。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

1、驗證滑動摩擦力受正壓力及動摩擦力因素影響,並探索其它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

2、研究影響靜摩擦力的因素。

3、定性研究物體在流體中的運動時所受的摩擦力。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從新浪網、課外書籍中採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

2、實驗研究法 通過動手做實驗進行定量研究。

五、研究計劃

[一]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此階段為理論分析階段。明確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為接下來的實驗驗證階段確定研究方向。本階段計劃用七週,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確定研究課題

2、查閲文獻資料

3、設計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此階段為實驗驗證階段。通過一系列實驗,結合組員間的討論定下論文初稿,再通過指導老師的指導,進行補充修改。最後形成正式的研究報告、論文。本階段計劃用十三週時間,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1、進行實驗研究,取得實驗數據。

2、整理、總結研究結果。

3、撰寫論文。

4、成果展示。

[二]任務分工

1、查閲資料:XX

2、準備開題報告:XX

3、撰寫論文:XX、XX

4、成果展示:全體組員

六、可行性分析

1、課題本身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多種書籍都曾進行探討,有較充分的資料來源,且涉及的力學知識與中學物理教材緊密相連,使我們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現實性和合理性。

2、可利用每週學校研究性學習時間,週末及寒假進行研究活動,時間充足。

3、活動所需經費不多,活動工具簡單,都能由組員自行解決。

4、全體組員對課題有濃厚的興趣以及信心把研究做好。

七、預期成果:論文

八、成果表達形式:文字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在人類生活、生產中,摩擦力無處不在。摩擦力按其性質可分為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三種。不同性質的摩擦力,影響其大小的因素亦不相同。我們組選擇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進行研究,並粗略研究物體在流體中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研究至今,已取得一些成果。

首先對於滑動摩擦力,從課本中知道它與正壓力成正比。我們組員採取控制變量法,通過實驗準確驗證了在動摩擦因數一定時,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成正比這一結論。但因為動摩擦因數較難控制,只粗略驗證了在正壓力一定時,滑動摩擦力與動摩擦力系數成正比這一結論。由此,我們仍可得出f=μN這一公式。

那麼動摩擦因數由什麼決定呢?我們知道動摩擦因數反映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反過來説就是物體表面的粗糙程度決定了動摩擦因數,而動摩擦力是兩個有不光滑接觸,有相對運動的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動摩擦因數也不是單獨由某一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決定的,而是由兩個有相互作用摩擦力的物體的接觸面粗糙程度決定的。

假如我們拿一支筆,一段小繩,把繩子纏繞在筆上,我們會發現繩子纏繞的圈數越多越難拉動,如果繩子之間有重疊的話,則更是難以拉動。這中間是否存在其它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呢?我們分析得到:繩子在筆上每繞一圈,繩子與筆之間就多了一圈(無數多個)接觸點,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多了無數處,即有更多的地方產生摩擦力,所有的摩擦力疊加在一起,便使合力增大了。若繩子中有重疊,則不止繩子與筆之間,連繩子與繩子之間也會有相互作用,阻礙對方運動。且這時繩子與筆的壓力除直接與筆接觸的繩子的壓力外,也包括繩子與繩子之間的壓力,這樣摩擦力便急劇增大,以致難拉動繩子。生活中,船靠岸時總是用繩子綁住岸上的樁,也是採用多繞幾圈繩子的辦法來增大摩擦力的。但這裏面並不包括除正壓力及動摩擦因數以外的其它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對於靜摩擦力,其產生原因是因為物體間有相對運動的趨勢。而相對運動趨勢產生的原因是有外力作用,因此,產生靜摩擦力的條件不僅包括接觸面不光滑、有正壓力,還需要有外力作用。在不超出最大靜摩擦力的範圍時,外力越大,靜摩擦力越大。一旦超出最大靜摩擦力的範圍,物體便開始運動,靜摩擦力變為滑動摩擦力。那麼最大靜摩擦力與什麼有關呢?經過實驗可知fmax=μN即最大靜摩擦力與靜摩擦因數和正壓力成正比,其中靜摩擦因數比動摩擦因數稍大,因為當外力等於動摩擦力時,物體受力還是平衡的,要使物體運動,就必須增大外力。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固定的,較少的,但其表現形式卻十分多樣化、複雜化、只有充分了解、控制這些因素,才能充分利用有益摩擦,避免有害摩擦,最大程度地改進生產,改善生活。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五

一、調查背景

20xx年5月,我校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開設了題為計算機硬件發展的研究性課程,至今已經有一年的時間,為了檢驗這段時間研究性學習的進展狀況,特作此調查。

二、調查目的

通過調查,對各類學生進行分析,剖析當前在信息技術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現狀,找出影響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各種因素,明確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深化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及學生心目中的意義,以便更深入,更有針對性地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

三、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鳳陽縣臨淮中學全體高二年級學生。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筆答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發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5份,有效問卷495份)、個別訪談、課堂教學觀察等。

四、調查問卷及結果統計(括號中為選擇該項的百分比)

1、你瞭解研究性學習嗎?

A:非常瞭解(69.8%)

B:一般瞭解(25.3%)

C:不瞭解 (4.9%)

2、你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感興趣嗎?

A:很有興趣(75.5%)

B:一般 (20.5%)

C:沒有興趣(4%)

3、你認為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主要在於?

A:改變獲取知識的途徑(20.8%)

B:形成創新意識、有利於終身發展(61%)

C:培養合作意識(18.2%)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

A:找不到資料(28.4%)

B:不知道如何研究(35.5%)

C:不會寫論文(26.5%)

5、當前在信息技術學科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

A:提升教師研究素養(45.5%)

B:學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環境(23.8%)

C:給一些自由時間空間(30.7%)

6、開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阻力來自於?

A:家長不支持( 28.9%)

B:大學聯考制度的約束(57.6% )

C:學校能夠提供的條件有限( 13.5%)

7、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好方式?

A: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50.2%)

B:充分利用雙休日時間開展研究性學習(29.8%)

C:在每學期中集中選擇三週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20%)

8、如何評價在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中取得的成果?

A:考試打分(20.8%)

B:老師給予評價(16.4%)

C:成果展評、師生共同評定等級(62.8%)

五、調查結果分析

1、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調查顯示,有75.5%的同學對研究性學習非常感興趣,僅有4%的同學對研究性學習提不起興趣,70.5%的同學認為研究性學習可以很大程度上鍛鍊能力;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學生支持研究性學習呢?我想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適應了當代中學生活潑、開放的特性,學生再也不願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了。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渴求,實際上是對解放個性、發展特長的渴求,對教育制度改革的渴求。

2、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困難、及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於使同學們形成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有益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由此可見,同學們對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都有清醒的認識,普遍認為研究性學習有益之處在於更遠的將來,是一種長遠的益處。調查數據也表明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找不到資料(28.4%)、不知道如何研究(35.5%)、不會寫論文(20.7%)等,這也正是有少數學生對研究性學習不感興趣的一方面原因。筆者認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事情,不應成為放棄研究性學習的理由。畢竟,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嶄新的課題。因而,要使研究性學習正常有序充滿活力的開展下去,就必須迅速加強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能力,提高指導效果,同時,學校應為研究性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面向學生開放圖書館、網絡教室),給學生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調查的數據和訪談我們發現這些也正是廣大學生的心聲。

3、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阻力

通過調查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大學聯考仍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攔路虎,調查數據表明有52.6%的同學認為當前開展研究性學習最大阻力來自於大學聯考;訪談中我們知道雖然他們對研究性學習亦抱有很大的興趣,希望得到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40.7%),這是發自學生內心的呼喚;但同時他們對大學聯考的競爭形勢也充滿了擔憂。學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究竟如何支配呢?我想作為一名教師,理應從更加廣泛的時空和以更加深遠的見識去考慮問題,提升教學品位,引導學生合理的分配時間,處理好備戰大學聯考與參加研究學性學習倆者之間的關係。

4、在高中信息技術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

調查發現有50.2%的學生認為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即“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的方式。從訪談的情況來看,學生認為把研究性學習和正常的教學(實際是接受性學習)對立起來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應該把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這樣同學們心理上更能接受。同時有29.8%的學生認為可以利用雙休日時間,20%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每學期中選擇一段時間開展研究性學習;結合訪談,我們瞭解到在現行考試製度下,在每學期中選擇一段時間集中開展信息技術學科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利用雙休日時間理論是可行的。但也存在很多困難,一方面學生課後作業多,另一方面在雙休日學生很難集中在一起,更談不起合作研究了,這樣即便最終有了成果,也只是摘摘抄抄,失去了研究性學習應有的本義,不如不開展。筆者綜合各種情況,認為採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是比較妥當的。

5、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在研究性學習結題後,我們需要對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進行評價。調查數據顯示有62.8%的學生贊成用成果展評,師生共同評定等級的方式進行評價。這一數據有力的表明學生非常看重對客觀成果的評估,體現了學生看重做事的有頭有尾和希望得到真正的體驗;同時也表明了學生非常看重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為此,在評價過程中,我們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活動過程評價與研究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要形式。

六、調查後的幾點建議

1、加強教師的研究素養

教師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加強教師的研究素養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研究素養的加強應重在:

①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上世紀40年代著名學者林漢達説:“假如文字是礦工使用的鐵鋤,那麼學問是這鐵鋤所開出來的礦物。”他説:“中國曆來的讀書人大半的努力全在美化他的工具上,他把鐵鋤檫亮了還不夠,再把鋤的尖頭鑲了金、嵌了玉,又把鋤柄改為象牙的了,費了一生的光陰,只做成了一柄鑲金嵌玉的鋤頭,什麼礦也沒開。”要知道,光有一把鋤頭,是什麼作用也沒有的。教師的職責,不在幫助學生佔有或獲得一柄“鑲金嵌玉”的鋤頭,而是要能夠用一把普通的鋤頭也能開採出“金礦”來,這樣的教師方為稱職的教師。

②掌握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要讓教師瞭解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原則、方法、程序、評價等相關知識,至少要使教師在正常的教學中,能夠做到“滲透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意識”,具有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師的開放、懷疑的思想。

2、加快考試改革的步伐,尤其是大學聯考制度的改革。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六

在開放的情境中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學習,提高能力,我們在研究性學習中不斷收穫,得到鍛鍊,提升自我。

這是我們對本次研究性學習的真實體會。

在劉老師的策劃組織下,我們組員參與調查研究了劉克祥老師的研究課題。

下面我們就將聯繫實際情況,具體談一談在研究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一、準備充分 目標明確

在研究性學習的初期階段,我們組員都感到有點不耐煩,遇到研究學習的困難的時候,劉老師一直在我們身邊鼓勵我們,並且耐心地為我們進行指導。還告訴我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調查什麼內容,調查的具體對象是誰,調查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想取得什麼樣的調查結果,採用什麼樣的調查方式等等這些具體的事項,才能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調查研究。這令我們頓時恍然大悟,於是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安下心來做準備。終於,過了近一個月,我們終於完成了這個研究性學習任務。

二、團隊精神 合作至上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單憑一人之力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完成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是合作,是整個團隊,是大家共同的努力。這讓我們深有體會,在這次研究性學習中,我們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開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頭尋找相關資料,沒有分配任務,開會討論,等到組內開會召集時,才發現,不是有的資料沒找到,就是同樣的資料找了好幾份。組員們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互相埋怨,而是趕快聚到一起開會商議補救之策。我們將任務分割成幾份,派給組員,大家同時工作但側重點不同。比如這個組員負責找關於賈寶玉的,另一個找林黛玉的,還有一個又找薛寶釵的,等等。如果有的組員提前完成任務,也會熱心主動的幫助別的組員。正是因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幫助,以集體的利益為主。在四個人之間,合作的關係依然緊密,如果查找到與其它組員要找的有關的資料,大家都會拿出來共享,正是由於這樣,雖然研究任務很重,我們卻也沒有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團隊的精神在每個人心中,合作為了共同的目標。

三、體會其中的好處

原以為高中生活只是緊張的學習,其實非也。

高中生活原來是如此多彩的。就以“研究性學習”這個課題來説吧,開始還不知道它有何意義,自開學到現在,這個過程帶給我們許多學習的情趣和全新的感受。

從一定角度看來,研究性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完美人格。以往的教育主要以應試教育為主,它的表面性,片面性局部性和機械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不利於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而研究性學習具有學習內容的綜合性與開放性,學習主體的參與性與自主性。學習過程的創造性與多樣性 ,學習評價的多元性與社會性等特點,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和特點恰恰可以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民主的,自由的,寬鬆的,向上的學習氛圍,這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

研究性學習轉變了我們的學習觀念,和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以我的小組而言吧,説它簡單,最終成果只是一個簡單的結果。但是,真是搞起來,要多方面考慮,還要收集有關資料,再加以運用,這自然會遇到許多麻煩,它給我們很大創新空間和實踐機會,轉變我們對學習和生活缺少獨立思考新發現的一些依賴觀念,改變我們“死讀書”的學習方式,創造另一種學習的風氣,營造更優的學習環境。這對學習科學文化的學生來説也是一個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良好機會。同時,研究性學習也促進同學們學會交流,學會合作。這個我在學習研究中有切身的體會,像哪個同學有何特長、愛好,對事情處理的態度,協作能力如何,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反映出來。我作為本組的組長,有時在分配工作過於疏忽,執意按自己的意願去做,結果造成某些缺漏和過失。幸好還不算嚴重,否則我真無地自容,組員也沒有責怪於我,反而給我補遺拾漏。我想,這不僅僅是一種責任,還有我們感情的橋樑在起着作用吧。這段日子,我們一起外出調查,一起查閲資料,一起總結分析,一起解決問題。經歷瞭如此之多,組員之間不知不覺中建立了友誼,加深昇華了友誼,這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無疑會起巨大的作用。

我們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激發了自由創新的熱情,培養了獨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學精神,同時提高了我們協作能力和社會交際能力,正好填補了我們在課堂上學習的不足。我想這是研究性學習的最大意義。

以上就是我們在本次研究性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它讓我們得到了鍛鍊,無論是社會交往的能力,還是自身的學習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七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義及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閲讀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國中生的語文課外閲讀現狀實在令人擔憂。我們曾經對自己學校的九年級和七年級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面窄、時間短、量少、不得法,每天閲讀時間少得可憐,40%的學生平均每週閲讀3小時以上,20%的學生平均每週閲讀2小時以上,25%的學生平均每週閲讀1-2小時,甚至還有15%的學生每週閲讀時間不足1小時。對於魯迅、冰心、老舍、曹雪芹、吳承恩、施耐庵、安徒生、格林這幾位作家的作品,閲讀過的學生所佔的比例較高,但我們瞭解到,其實,對於這些名家,他們也僅僅看過少量的幾篇文章,根本談不上深入的瞭解。此外,對於一些外國作家,卻只有少部分學生閲讀過。可見,學生的閲讀面較為狹窄,閲讀的深度也不夠。

語文課外閲讀活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智力並形成學習能力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課外閲讀,用形象的話來説,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課外閲讀,在學生面前展現了一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奇妙世界。它指導學生認識人生,熱愛生活;它召喚學生張開思考的風帆,在書海中遨遊;它啟迪學生仰以察古,俯以觀今,尋求信仰的力量、精神的支柱;它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發展個性,建立自己的知識結構。《語文新課程標準解讀》:“國中生要學會制訂自己的閲讀計劃,廣泛閲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可見,課外閲讀舉足輕重。

當前中學生的閲讀需求呈現單一性和簡單性問題。對文本的閲讀,處於淺閲讀階段,一如大眾對影視作品的需求,追求故事情節的波瀾、跌宕起伏,讓自己知道的故事比較多,從而多些生活談資;再者獲得些心中有卻不甚明朗的理性認識,殊不知這些理性認識是很廉價的。而對作者的行文思路,構思技巧,遣詞造句,謀篇佈局等比較專業的閲讀要求,學生們表示沒有想過。顯然學生的閲讀需求是較低層次的,沒有站在學習者的角度考慮。他們的閲讀目的、需求亟待提高。

課外閲讀的一個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大量的閲讀中既訓練思維,增長心智又接受美的薰陶和浸染,養成自己的文學素養。在閲讀中關注作者對某一現象是怎樣思考的,即作者是怎樣想的,把握他的思維脈搏,學習別人的思維。回過頭來再看看自己是怎麼思考的,從而在比較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在閲讀中我們要感受作者所刻畫的美,品味美,沐浴美,形成美感。最終用思想養成思想,用美生成美。

針對以上情況,我、周秀華、曾嵐嵐三位教師確立本課題並在所任班級實施,期望能夠對學生有所幫助。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新《語文課程標準》把中學生的課外閲讀,尤其名著閲讀擺到了比較明顯的位置。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閲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如何提中學生名著閲讀質量的新難題,因此,加強中學生名著閲讀的策略研究勢在必行。據瞭解,我校九年級學生的課外閲讀量遠遠低於這一要求,學生的閲讀興趣不濃,閲讀時間少,方法有待提高,為此,在學校教研室指導下,與學生討論後開展此項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閲讀名著積極性。對國中學生而言,“研究性學習”只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三)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趨勢

目前國外研究性學習呈多樣化趨勢,其特點或圍繞着問題等的提出和解決來進行學習活動,或使研究性課程呈現出多層面的開放性,或更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過程。在我國從教育文化積澱和現實條件來看,實施研究性學習既是更新教育觀念的過程,又是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提高的過程,更需要全社會的支持。

名著閲讀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有利於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他們受用終身的精神底子。教師對於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在名著閲讀過程中出現的障礙和問題,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和疏通,使學生能望其門而入,領略名著的無限風光,讀出滋味、培養興趣、領悟內涵,最終就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而如今的中國,各種流行閲讀正在迅速興起,閲讀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閒性和大眾化,使中學生的閲讀重心發生了轉移,也使名著閲讀面臨着巨大的障礙和危機。

(四)創新之處

研究性學習的本質在於,讓學生親歷知識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學會獨立運用其腦力勞動;追求“知識”發現、“方法”習得與“態度”形成的有機結合與高度統一。

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侷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不但知道如何運用學過的知識,還會很自然地在已經學過的知識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繫,而且,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新的知識。課堂上最大的創新之處在於學生對年代久遠的小説、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有自己的解讀,能夠根據自己的閲歷和生活經驗理解和詮釋書中的故事,學生的課堂發言、討論、表演、提問以及課後的總結,讀後感都充分説明了這一點,老師的講堂變成了學生的發言堂,教師退居幕後,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和看法,有效提高了閲讀興趣。學生在學習方法上有了改變,嚐到了“當家作主”的甜頭,極大增強了自信心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學生對“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的學習方式進行實踐,體驗這種閲讀方法的益處。

2、關於名著閲讀方法的自我探索,找到自己喜歡的有效的讀書方式方法,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3、對《名人傳》《格列弗遊記》《傅雷家書》等中外著名小説以及魯迅冰心等適合國中學生閲讀的名家散文名著進行研究性學習,拓寬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培養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

三、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從研究之日起,針對參加試驗班級學生名著閲讀情況和閲讀水平進行調查分析。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各種相關文獻,瞭解研究動態,不斷提升教師認知能力,提高教師指導水平。

3、個案研究法: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挖掘、整理、分析,探索學生名著閲讀方面及閲讀方法上的成功經驗與不足,及時矯正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針對各階段的分期工作,適時進行總結,發現不足,及時提出改進意見,以確保課題研究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還可以採用對比研究法、談話法、抽樣調查法、統計法,並藉助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檢測、研究。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步驟

為使課題研究順利進行,並能取得實際效果,我們初步設想,本課題研究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以《名人傳》為例來説明各部名著閲讀的實施步驟)

(一)導讀階段(安排1—2課時)本階段,

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名著導讀”的相關內容,並向學生補充導讀材料,如作者生平,寫作背景,思想內容及藝術特點簡析等,讓學生對作品先有個大體的瞭解,然後佈置閲讀任務、明確閲讀要求、統一閲讀進度。另外,教師還應指導學生掌握一些閲讀長篇小説的基本方法。

(二)積累性閲讀階段(安排10周左右)本階段要求學生以泛讀為主,每週閲讀十回左右的內容。每週設計作業如下:

1、摘抄語段:摘抄本週閲讀到的精彩語段,並做簡單點評;

2、內容概括:概括本週閲讀的內容,不少於500字;

3、寫讀後感:每篇圍繞一箇中心來寫,力求有自己的見解,不少於500字。(考慮到學生差異,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從以上作業中任選其二來完成。)本階段,教師以培養學生閲讀興趣,形成良好閲讀習慣為中心目標,每週抽查學生作業並做有針對性的指導。在逐回閲讀完全書後,安排1課時,由學生髮言、討論,教師歸納、總結。

(三)探究性閲讀階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階段安排學生精讀有關情節,指導學生重點分析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米開朗基羅的形象,並以“我眼中的×××”為題寫一篇作文,然後按學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進行分組交流,最後推薦出優秀作品展評。

2、瞭解小説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安排2課時)由教師開設一次“名著欣賞專題講座”,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名著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然後,組織學生根據講座指導,查找資料,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嘗試分析小説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四)總結階段(安排1周左右):本階段準備開展《名人傳》影視欣賞、讀書筆記展評、讀書經驗交流會等活動,一方面繼續調動學生課外閲讀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幫助教師檢測學生的閲讀成果。

四、活動評價

每學年進行一次活動評價,包含參照學生讀書筆記等材料進行的過程性評價,和通過設計名著閲讀試卷對學生進行的總結性評價。

五、課題組顧成員及分工

課題負責人:

錢明霞:中教一級,語文組組織,負責本次課題研究工作的組織與管理,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收集整理研究過程中的各種資料,撰寫開結題報告。

課題組成員及分工:

曾嵐嵐:星村中學高級教師,有着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主要負責課題組研究的理論指導工作。主要負責活動課攝影安排和總結整理工作。

周秀華:星村中學教師,深受學生的喜愛並深深地愛着學生。有着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功,都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主要負責材料的收集,組織相關實踐活動。

六、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及呈現方式

1.學生讀書筆記,學習心得、手抄報等相關材料。

2.研究課題組“活動課”“研究課”相關資料。

3.課題研究反思、階段性總結及結題報告等。

4.撰寫相關論文等。

七、主要參考文獻

1、埃明達。美法韓日《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j]。內蒙古教育,20xx(8)

2、胡慶芳,程可拉《當今美國中國小研究性學習的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20xx

3、王愛芬《國外及我國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綜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4)。

4、錢旭升《我國研究性學習的研究綜述》[j]。教育探索,20xx

5、黃朝兵《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人才》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xx

6、李漢雄《中學生課外名著閲讀的`重要性及方法》甘肅省基礎教育網絡教研。20xx

研究性學習報告 篇八

一、研究背景

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發明逐漸走邁人們的生活。家用電器更是為我們提供了方便與豐富我們生活。而與同時,一個隱形殺手的潛伏在人們的四周。它無色無味,也許在短時間內不被人們發覺。可久而久之,它便威脅到我們的生命。為此,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研究,瞭解更多的輻射危害,尋找出可以防輻射的方法,給予更多人幫助。

二、生活中的電磁輻射

電磁輻射是一種物理現象,是指“能量以電磁波形式由電源發射到空間的現象”。電磁輻射有兩大類:一是自然界電磁輻射源,來自某些自然現象,如雷電、颱風、太陽黑子活動與黑體放射等。二是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人工型電磁輻射源,來自人工製造的若干系統或裝置與設備,其中又分放電型電磁輻射源、射源電磁輻射源及工型頻電磁輻射源。

三、電磁輻射的危害

1969年~1982年,美國與裏州有951名男子死於腦瘤,當時該地區在發展多項電器工業,而這些人之中大部分就是電工或電器工程師。對此,得克薩州癌症醫療基金針對這一些人進行抽樣化驗,發現好多人的癌細胞比一般人的生長速度快24倍。吸收電磁輻射過多,會導致胎兒變形、骨髓早死、白內障、肺致病死性損傷。

四、有效防護電磁輻射措施

1、縮短一次接觸電磁輻射的時間

2、使用防輻射護膚霜。

3、別把家用電器都集中在一起使用。

4、假如有應用手冊,該根據指示規範,保持安全操作距離。

5、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6、當電器不用時,最好將電源關閉。

五、各家用電器的輻射量。

也許這些電器的電磁輻射不是很大,然而我們卻不可忽視。電磁輻射有一個累計效應,偶爾一兩次看不出什麼毛病,但日月累積到一它程度就會慢慢對人體產生危害。

注意:對人危害三大要素

a、輻射源的強度

b、受輻射的時間

c、與輻射源之間的距離

六、調查周圍人羣對電磁輻射的認知程度。

為了更深入的研究,我們深入周圍身邊的人們,其中多數都是我們的親人,在一次調查中,點共調查了20人,其中男的有12人,女的有8人。知道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危害的人有8人,知道皮毛的有7人,5人可以説一點都不知道。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有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麼是電磁輻射。為此,更加地堅定我們對電磁輻射的研究。

七、組員的感受

我們都認為了解電磁輻射是很緊要的,廣大的人民羣眾在使用家用電器並不知道電磁輻射是對人體有危害的。就算知道的也不以為然,並不重視,久受電磁輻射的危害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因此,我們認為是否國家可以宣傳電磁輻射的危害。這樣的話,應該可以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八、疑難問題

電器在使用過程中是否產生的電磁輻射都是相同?

每一種電器的使用是否有一個安全的距離?

九、參考文獻

1、《電磁波傳播與研究》

2、《電磁波》 黃宏嘉 著

3、《電磁波傳播原理》 候傑昌 著

調 查 問 卷

親愛的阿姨叔叔:

您們好,這是我們的一個調查問卷,我們想了解您對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認知程度,謝謝您的合作。

1、您知道電磁輻射嗎?

① 知道 ② 不知道

2、您知道電磁輻射的來源嗎?

① 知道 ②不知道

3、對電磁輻射的危害,您有防範過嗎?

① 有 ② 沒有

4、一般您是怎樣防範?

①不與電器接觸過近

②使用防範工具

③擦防護輻射霜

④其他方法

5、長久接觸電器,您出現過什麼症狀嗎?

① 有 ② 沒有

6、以後您會對電磁輻射有嚴加防範嗎?

① 會 ②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