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研究生的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95W

研究生的論文新版多篇

碩士論文 篇一

摘 要:

隨着新《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和新《企業所得税法》的實施,税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關係問題更是成為人們研究的焦點。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在會計目標、確認與計量上具有一些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具體的體現在會計的要素上,比如資產、收入、負債、成本費用等的確認與計量上。本文擬通過以點帶面的研究,來探討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的區別與差異,並在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協調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財務會計 税務會計 差異 資產類

一、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確認、計量差異的理論根源

(一)會計目標不同

1、財務會計目標

財務會計目標是財務會計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對財務會計系統整體的構建和企業會計準則的制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關於財務目標一直有兩個觀點,一是受託責任觀,二是決策有用觀。2006年2月15日我國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明確提出財務會計目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可見我國目前的財務會計目標是,強調決策有用性,兼顧受託責任。

2、税務會計目標

税務會計從財務會計中分離不但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管理體制、徵納雙方的經濟利益和法律制度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針對税務會計的目標,蓋地教授認為,為實現企業的最終財務利益,税務會計目標應該具體劃分為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基本目標是遵守或不違反税法,即達到税收遵從,從而降低遵從成本;具體目標是向税務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於其進行税務決策、實現最大涉税利益的會計信息。概括來講税務會計有兩個目的:遵守税法和儘量合理避税。”

3、兩者比較

克拉尼斯基定律可以用來解釋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目標的差異。該定律是美國税制中一條著名的定律,它的基本內容是:如果納税人的財務會計方法致使收益立即得到確認,而費用永遠得不到確認,税務部門可能會因所得税目的允許採用這種會計方法;如果納税人的財務會計方法致使收益永遠得不到確認,而費用立即得到確認,納税部門可能會因所得税目的不允許採用這種會計方法 。克拉尼斯基定律只所以用來解釋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目標的差異,是因為財務會計制度為之服務的對象(投資者、債權人)和税法的服務對象(政府税收徵管部門)兩者之間存在利益衝突和由此導致的行為差異。

(二)確認、計量原則不同

1、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

新企業會計準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確認、計量原則,但是關於確認、計量原則卻處處散見於準則中。比如第一章總則規定,企業應當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把權責發生制原則作為了一項會計核算基礎;“會計計量”一章中規定,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明確指出了歷史成本的基本計量屬性地位。此外,新會計準則還引入了公允價值等計量模式。

2、税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

税務會計是以國家現行税收法規為準繩,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方法,連續、系統、全面地對税款的形成、調整計算和繳納,即企業涉税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一門專業會計。税務會計確認、計量以税法為準繩,因此,税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都隱含在税法中。結合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並通過對税法的抽象概括可以歸納出税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

3、兩者比較

結合企業新會計準則和税務會計相關規定我們製作關於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確認、計量原則對比表,從表中可以看出以下兩點:第一,有些原則名稱相同,如“相關性原則”、“歷史成本原則”等。雖然兩者名稱相同,但是由於目標的差異,導致其內涵亦存在差異;第二,有些原則是特有的,如“謹慎性原則”是財務會計特有的,“法定性原則”是税務會計特有的。

二、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差異表現-以資產交易事項為例

(一)計税基礎差異比較

税務會計中涉及到的税種比較多,為了方便將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的差異進行比較,本文以所得税相關規定來展開本文的研究。原因是所得税是税務會計中比較複雜而且非常重要的税種,採用新會計準則關於所得税的相關規定進行與税務會計所得税相關規定進行比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税》中規定:“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税基礎。”並對什麼是資產、負債計税基礎的定義給予明確:“資產的計税基礎,是指企業收回資產賬面價值過程中,計算應納税所得額時按照税法規定可以自應税經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負債的計税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税所得額時按照税法規定可予以抵扣的金額。”而《企業所得税法實施條例》也在税務處理中也提到了計税基礎的概念:“企業的各項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長期待攤費用、投資資產、存貨等,以歷史成本為計税基礎。”

新會計準則對資產與負債的計税基礎給予了明確的定義,但是税法卻沒有明確給出,只提到了資產以歷史成本作為計税基礎,對負債計税基礎沒有涉及。在會計準則中有關資產計税基礎是指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税時按照税法規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額。因此在資產存續期間,資產取得成本如果扣除按照税法規定的金額的餘額會隨着資產的折舊不斷的增加而有所減少,顯然這裏資產的計税基礎是會計上的概念,是由於計算性暫時性差異帶來的結果。

(二)資產減值差異比較

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資產的主要特徵,如果帶不來經濟利益,那麼就不能確認為資產了。我國企業所得税法規定:企業持有各項資產期間資產增值或者減值,除國務院財政、税務主管部門規定可以確認損益外,不得調整該資產的計税基礎。即税法不允許税前扣除資產減值準備。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資產的後續計量時賬面價值與計税基礎的差異。

(三)折舊攤銷差異比較

第一關於折舊範圍差異的比較: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的折舊範圍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企業應當對所有的固定資產計提折舊。但是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和單獨計價入賬的土地除外。企業所得税法詳細列舉了不得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房屋、建築物以外未投入使用的固定資產;以經營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固定資產。第二關於攤銷範圍差異的比較:新會計準則規定應當根據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情況,將無形資產劃分為使用壽命確定的無形資產和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在後續計量中,對於使用壽命確定的無形資產進行攤銷,對於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不攤銷,但持有期間每年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而税法中並不對無形資產使用壽命的性質加以區分,統一採用直線法進行攤銷。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不允許税前列支。

(四)公允價值差異比較

新會計準則對資產的計量除了強調歷史成本的計量屬性外,還引入了公允價值等計量屬性。但是税法基本上沒有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並且對公允價值計量帶來的損益變動也不認可。比如交易性的金融資產和可出售的金融資產,在會計上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的交易費用計入當期損益,而税法規定應計入資產成本,對於持有期間的公允價值變動,會計上要求計入當期損益並調整其賬面價值,而税法規定不確認持有期的公允價值變動。對於可供出售金融資產也是如此。

三、財務會計與税務會計差異的協調

(一)完善會税制度

首先要完善會計制度體系,主要作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加快完善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可以保證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縝密性;能減少準則制定過程中由於個人偏好或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從而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性。其次,加快構建我國税務會計理論體系,加快促進税務會計在我國的實施步伐。財務會計是建立在會計制度的基礎之上,而所得税會計是建立在所得税法和財務會計的基礎之上。第三完善税制:目前我國的所得税法還存在着不足之處:所得税法沒有建立起一套獨立的税前扣除標準和收入、費用的確認標準,基本上還是以會計制度為依據確認;對税前扣除項目列支標準規定過嚴,如企業廣告性支出的限額,對摺舊方法和折舊年限的嚴格規定等,使得為取得應税收入而發生的許多費用不能在税前足額列支,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也不利於企業的發展;税收優惠政策的實施主觀性、隨意性大,缺乏税法的統一性和嚴肅性。

(二)設立協調機構

我國會計準則與税收法規的制訂分別屬於財政部和國家税務總局,由於兩個政府部門的具體目標不同,各自制訂的政策法規難免出現衝突,但兩個部門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這就決定了企業會計準則與税收法規之間的一些暫時性差異可以通過兩者的溝通來協調。在制度層面加強兩個部門的溝通和配合,可以設立由兩個機構代表組成的機構,不論在法規出台前還是執行過程中都加強聯繫,有助於會計準則與税收法規的協調,同時也是加強反避税立法建設,完善會計準則與税收法規的重要途徑。

(三)增加涉税信息披露

目前,從財務報表而言,會計信息對税收的支持僅體現在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納税調整確定應納税所得額。税務人員對納税申報表中涉及納税調整事項的核查需要從大量會計資料中找出該業務發生時的原始憑證,既費時又費力。

税法嚴格地限制成本費用的可扣除性和扣除額度,從而形成了大量的税基保全差異。税基保全差異不可以簡單地消除,對於税基保全差異,應該對不合理的加以改善,對於應該承認其存在的可以通過建立税務會計進行協調。比如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等方面的所得税差異是税基保全差異,這一部分差異形成的主要是時間性差異,由於這種差異一方面對企業税負的影響不大,另一方面税法還能對企業折舊及攤銷起到一定的規範作用,所以這一差異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可以作適應的調整,其差異造成的納税調整問題可以通過建立税務會計進行協調。

參考文獻:

[1]王倩。我國會計制度與税法的差異及協調。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09:25-29.

[2林楓。會計制度與税法的差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2009:14-18.

[3]黃國成,王志成。新企業所得税與新企業會計準則:差異協調納税籌劃。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201-208.

滲透式教育的理論及特徵 篇二

1。滲透式教育的理論

德育教育一般通過施教者主動傳遞教育信息,受教者被動接受的過程實現,這種過程是典型的“顯性”教育。與之相對的,則是一種受教者對教育內容無意識接受,心理上未察覺的潛移默化式的教育過程,也被稱為“隱性”教育。我國曆史上有很多“隱性”教育的典型案例,比如“孟母三遷”,其本質就是通過環境“隱性”因素影響加強教育效果。1968年美國教育家傑克遜總結了“隱性”教育的相關特徵,進一步提出應該將教育內容設計在受教者所處的外部環境之中以更好實現教育效果的理論,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研究,形成了滲透式教育的相關理論。滲透式教育理論認為,顯性教育的過程目的明確,帶有一定的強制屬性,受教者被動接受的過程中可能產生應付態度影響教育效果。而按照相同的教育主題和內容,淡化受教者的角色意識,以環境、輿論、制度、服務等載體,以過程、時間、空間等維度延展,通過靈活生動、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能夠有效提升受教者的接受度,尤其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德育教育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滲透式教育的特徵

滲透式教育有其自身特點,遵循這些特點開展滲透式教育能夠促進過程的最優化和效果的最大化。第一,滲透式教育的目標具有明確性。滲透式教育的開展過程中應該圍繞明晰的目的、確定的主題設計滲透內容,否則,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可能會導致目的偏離,進而影響教育效果。第二,滲透式教育的載體具有多樣性。受教者所處環境是滲透式教育的載體集合,環境的多樣性就決定了載體的多樣性,不同受教者對某一教育內容根據載體的不同接受程度也有差異,因此教育內容應該滲透在多種載體之上,通過結合不同受教者的不同興趣點達到教育效果。第三,滲透式教育的受眾具有自主性。前文提到,滲透式教育着力淡化受教者的角色意識,從心理學來説其意義在於避免受教者因被動接受產生消極態度,相反,滲透式教育強調激發受教者自主性,使其處於一種自願的“自我教育”心理狀態下,主動獲取甚至發掘教育內容。第四,滲透式教育的過程具有愉悦性。滲透式教育與顯性教育在展現形式的最明顯區別就是“非課堂”的,在這個過程中,施教者與受教者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無課堂、跨時空針對教育內容的交互過程,受教者自然地主動發現並接受教育內容,其氛圍的和諧愉悦保證了教育效果。

3。工科高校研究生滲透式德育教育的開展維度

我國工科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緊湊有序,課餘時間和所處空間呈現碎片化、分散化的特點,顯性德育教育缺乏公共載體。在此情況下,德育教育應該主動結合研究生的培養環節,充分利用研究生個體的非課程教育時間和所處空間,通過生動的內容設計以滲透式教育的方式融合在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全時域、全空間”之中,以實現其教育目的。

碩士論文 篇三

摘 要:

本文通過對高等師範類院校舞蹈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融合個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感受,明確高師舞蹈教育的特色性,為高師舞蹈人才模式的建立與發展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建議。

關鍵詞:

高等師範院校 舞蹈碩士 人才培養模式

隨着當代社會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提高,藝術教育本身也不斷向更高的學術層次發展。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我國各高校紛紛擴充對藝術類碩士人才的招收和培養。作為高等師範類院校中舞蹈類碩士人才,並沒有形成有字可循的的人才培養流程和模式,尤其是作為在高等師範類院校的層面上進行研究,更是很難找到規範的模式性的範例。對此,筆者通過深入思考,結合日常學習感受,提出幾點高師舞蹈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希望能對此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盡微薄之力。

一、高師舞蹈碩士人才培養應注重“教”,更要注重“全面”、“多專多能”

當前高師藝術教育應從實踐出發,使社會需求與藝術教育相得益彰。而所謂高 師範類院校,其培養重點在於廣大的師資羣體,所培養的人才是未來中國教育的師資儲備。高師碩士人才培養更是如此,要注重“教”,更要注重“多專多能”。培養高師舞蹈碩士人才的過程,是從“學”昇華到“教”的過程。同時,在保證對本專業紮實學習的基礎上,兼顧聲樂、指揮、燈光、舞美等相關學科的基礎瞭解和掌握,也是當代社會綜合型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多專多能的舞蹈碩士培養趨勢將不斷形成和發展,對舞蹈碩士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二、高師舞蹈碩士人才培養體現在課堂教育中要“推陳出新”

高師碩士培養不可能離開課堂教育,如何使之更加豐富、新穎、有益於教育成果,也是目前高師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難題之一。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舞蹈專業技能表演與舞蹈理論研究並進。舞蹈是一門注重舞台表演的藝術,舞蹈碩士本身首先應具備較高的專業技能表演能力。所謂“會跳才會教”,在藝術實踐過程中進行不斷的技能練習和舞台表演練習,從中積累對舞蹈產生的理解,對舞台掌控能力的培養,及對舞台表演能力的提高。正所謂“只有體會才有發言權”。與此同時,在碩士人才培養這個階段,理論研究要從被動的學習向自主的研究昇華,在本科時期基礎理論積累的平台上,向縱橫與縱深兩方面不斷加深理解與充實,最終達到自主的創新研究。技能與理論兩者不能分離開單純發展,應結合起來共同發展,才能為碩士舞蹈人才培養搭建一個穩固的發展平台。

(二)“交流式”教學與導師“指導性”教育。進入碩士人才培養階段,死板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這個階段學生對知識的多元化需求,這時,“引導式”、“交流式”教學就成為更加適合這個階段的教學模式了。所謂“交流式”教學即導師與學生在互相討論和辯證中互相汲取富有新意的理念和想法,將原本死板的書面理論內容“活”起來,集思廣益。同時導師應從單純的“教授”角色轉為“指導者”、“引導者”。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課堂氣氛輕鬆熱烈又不偏離理論研究和嚴謹的學術風格

(三)課堂教學中知識的捕捉點要明顯。在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切記廣義的泛泛的知識點鋪灑,應着重捕捉其中有研究價值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討論研究,從中發掘出新的理念和知識點。從“小”到“大”,由“淺”到“深”,注重自主研究和思維創新。

三、高師舞蹈碩士培養體現在實踐教學中要“豐富多彩”

當前的高師舞蹈碩士培養絕不能拘泥於單純的課堂教學,而是要將藝術實踐作為舉足輕重的一部分,與社會需求與時俱進,從各個方面入手,使其呈現“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一)高師舞蹈碩士講座的開展。之所以要定時定期召開舞蹈碩士講座,其一是鍛鍊碩士人才自身整理思路、整合資料的能力。其二是使其敢於發表不同於他人的言論,提高口頭表述能力,培養創新性思維。其三是在眾多碩士人才齊聚一堂、言論自由的平台上,讓每個人的思維得以擴充和整合,在討論中學習與創新。同時也有利於緊跟舞蹈發展趨勢,走在思潮前列,避免思維陳腐,被時代所淘汰。

(二)高師舞蹈碩士交換生政策。高師的舞蹈碩士不但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區舞蹈教育發展現狀,定期到外校進行學術交流與學習也是很有必要的。學習其他院校碩士教育中的優秀教學手段與創新性的教學模式,看到其在碩士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利於審視我們自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不足,從而避免這些教學問題的進一步發展,防患於未然。

(三)建立研究生聽課機制。所謂研究生聽課機制是指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大量的廣泛的看課或聽課,從中積累學習經驗與教學經驗,從而豐富自身的表達能力和教學能力。

(四)大型藝術實踐活動的參與與編排。高師舞蹈碩士不但要會“教”,更要會“編”會“排”。這時,大型藝術實有意識的鍛鍊自身踐活動的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親身經歷這些活動的過程中,有意識的鍛鍊自身對大型排練的掌控能力,認真學習不同活動組織及編排者的排練手法,積極參與編導的創編過程,最大程度的汲取“實戰”經驗,彌補課堂教學中不能涉及到的實踐鍛鍊。

總之,高師舞蹈碩士人才培養應與高師特色的教學特點相協調,關注當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特定要求,準確定位富有高師特色的辦學方向,大膽嘗試,在不斷探索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在科學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及時更新觀念,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促使高師舞蹈碩士人才培養形成有跡可循的科學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左兵等。《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發展及其啟示》理工高教研究,2004.

[2]何雲坤。《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變革趨勢與改革對策》上海高教研究,1996.

碩士論文 篇四

一、興趣是學好美術課程最好的老師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學生本身對美術沒有什麼興趣,即使幸運地考取了美術院校,將來的發展也會比較困難。所以在學生的選擇上,一定要着重鼓勵真正愛好美術學習的同學進入美術特長班。而做為一名美術教師而言,我們常常都要面對的是出於各種學習目的的美術大學聯考特長生,特別是對於直奔大學聯考而來的學生,想辦法提高其學習興趣,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並長久地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這是我們美術教學的首要任務,繁重而艱鉅。

這樣,我們就要儘量改變長久以來強迫、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機械、僵化的應試教學模式與純粹適應大學聯考的教學內容,這樣一味地講給學生聽,學生很難有興趣。所以,老師可以儘量採取啟發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用趣味性引導學生去接受知識。如在教學中,一幅作品如果單從其比例、結構、明暗、虛實、色彩等元素出發分析美術作品,學生很快就感覺乏味,失去興趣。這樣就需要老師多動腦筋,用創新性思維來處理好枯燥的教學內容,如講達芬奇的作品時加入達芬奇畫蛋、蒙娜麗莎的迷人神祕微笑等生動精彩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力;也可以在講解語言上下功夫,設計精彩的導入言語,幽默風趣、妙語如珠的講解評論,始終貫穿着鼓勵學生的話語,給學生“我也行”的信心,不斷激發學生奮發進取的精神與樂於參與的興趣;還可以充分利用錄像、投影、幻燈等多種媒體進行更加形象化的演示説明講解,突破課堂教學的限制,帶學生去聽聽講座,到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外出寫生甚至就去室外的操場去讓學生邊觀察邊講解。此外,美術專業有其獨特的思維方式,這就要求老師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注意思維訓練。

仔細分析與研究學生的年齡特徵,充分揣摩學生的個性心理來安排一些教學模塊,加強師生間的教學互動環節,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事物,去感受美,去鑑賞美,並勇於表達出對事物的審美感受,自己願意去動手並敢於動手。總之,不斷豐富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性思維,完善自身的整體藝術素質,這才是美術專業教學的核心與學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要求。

二、夯實基礎,循序漸進

俗話説:“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美術學習中打好基礎是關鍵。學習從無捷徑,必須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萬丈高樓平地起”這個道理不僅教師自己要明白,也要對學生講深講透。大多數美術教師都懂得美術專業各門課的大學聯考要求,也知道不能揠苗助長的道理。但高中美術特長班的專業教師在巨大的大學聯考壓力下,急於在學生身上出成果,往往顯得急功近利,過早的把過高的要求強加於學生的身上,造成學生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反而不知道美術專業各門課如何協調應對學習,作品中的問題也無法全面顧及,暴露出基本功不紮實的弱點,學生往往到大學聯考前沒有信心,戰戰兢兢地去應對大學聯考。這其實違背了美術教師的教學初衷。

其實大學聯考招生“厚基礎,寬口徑”的考核目標,更強調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規律,制定階段性教學目標,充分夯實基礎。一般來説,美術專業課程的學習順序是素描、色彩、速寫、設計,尤其素描和速寫是一切選型藝術的基礎,首先就必須學好素描、速寫兩門,然後是色彩,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演示方法,邊示範邊講解,特別是要注意關鍵點的講解,如抓形方面要抓結構,先方後圓,先整體後局部,最後再整體的科學作畫。在講解的基礎上就要強化學生作畫訓練,教導學生要有耐心與恆心,每天要堅持作完一幅畫,才能畫出整體效果,日積月累才能有所收穫。在作畫的方法方面,可以從臨摹開始,臨摹名家優秀美術作品,觀看老師的示範畫,學習與借鑑其較成熟的表現技法與處理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訓練。

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金無足赤,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美術特長生尤其如此,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來根據美術大學聯考教學大綱及學生報考專業來制定教學計劃,應要照顧好學生間的個性差異與不同興趣愛好,實施“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高中美術特色教育生源比較廣泛,有些學生文化基礎知識比較好,但專業技能上有欠缺,國中基礎就沒打牢。而有些學生不但文化成績好,而且專業知識面廣,頭腦靈活,有一定的藝術氣質。有些學生學習興趣很高,而有些學生的興趣難以持久,缺乏持之以恆的精神。這都需要教師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這樣教師可以在學生入學的時候,就根據學生成績以及相應的測試摸底,然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既要面向美術特長生中專業較差的這個“面”,同時也照顧到少數成績較好的學生這個“點”, 採取集中授課,統一講解與示範,然後逐一輔導,最後集中評價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儘量可能“吃飽,吃好”。 如在透視學與素描課程的教學上,從基礎入手,穩中求進,允許有些學習落後的學生,又鼓勵冒尖的學習,這才是和諧發展的教學環境。在掌握全盤的基礎上,要個別加強輔導,採用因人而異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生突出的畫作,多表揚,可在班級與全年級將其優秀畫作展覽,讓所有的同學都來參觀、評論學習,這樣可以起到先進典型的榜樣帶動作用,而高中學生的好勝心是比較強的,不甘落後甚至不服氣的心理定會鼓勵不少學生加班加點去作畫,並注意反覆改進自己作品中的缺點,又可以激發尖子學生更加努力向前,這樣整個班級學生出現你追我趕現象,可以使學習氛圍更活躍更濃厚。

當然,特別要注意在專業課練習過程中進行個別指導的環節,這很重要,要營造良好的師生關係,因人而異進行手把手的輔導。尤其對於專業水平不太高的學生,教師更要耐心指導,多鼓勵,多表揚學生,少指責,少批評學生,教學實行同時也要堅定“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信念。因而可以這樣説,作為專業教師,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 哪怕花大量的時間在這些學生身上作個別指導,修改一幅畫要化去相當長的時間都是值得的,要儘量讓所有的學生都感覺老師在關注重視他們,這樣才能幫助其重樹信心,努力向上。

四、開放土壤,尊重個性

長期以來由於受大學聯考的重壓,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跨過獨木橋,高中美術特長生教學不避直接染上功利色彩,一切以美術院校大學聯考評分標準為標準統一的評分依據。學生學習的目標就是如何去研究並適應不同院校的“畫風”,模仿其繪畫“路子”,以便獲得這些高等院校的認可,教師在判斷作品好壞時也就以考試要求作為惟一評價標準,簡單地給出一個等級評價(或優或良或差),長此以往對學生個性自由發展是一種嚴重的限制,抹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藝術的生命是講究“百花齊放”“異彩紛呈”與“求同存異”的,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就明確指明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鼓勵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學習活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基本的美術知識與技能,體會美術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形成有益於個人和社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其實就是鼓勵為不同興趣和專長的學生提供較好的施展平台。所以做為高中美術專業教師,我們應該明白大學聯考固然重要,但僅僅為適應考試而學習,不是對學生最大的幫助。

因而,美術作品要講求“求同存異”的評價思維,努力創造一個相對寬鬆與愉快的學習環境,注重基礎教學的相對規範性與完整性,在夯實基礎,掌握一定層次的繪畫基礎、設計基礎和表現技巧的前提下,着重培養美術特長生應具備的對形象的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思維能力、表現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充分彰顯學生的靈性,允許學生個性紛呈的藝術作品產生,並努力達到高校入學和適應於可待續發展的要求,這才是我們美術專業教師教學的職責。總之,立足於大學聯考但不僅僅附屬於大學聯考,關注基礎教學,並注重保護學生的藝術個性發展,才能為學生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根基。

“全過程”德育滲透及其重要節點 篇五

對研究生個體來説,自進入學校之後,到畢業之時,即其接受培養的全過程。在整個培養過程之中,研究生個體之間的身心狀態、思想狀況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差異,但是在一些節點也存在着共性的需求,這些節點就是滲透式德育教育開展的最好時機。

1。結合入學環節,開展融入教育

站在新的學習生涯的入口處,研究生相較本科生來説一般具有較為明確的發展目標,但對於實現目標的途徑卻沒有相關經驗,另外,工科生培養時間短、培養內容多的特點也需要研究生儘快適應新的環境。在這個過程節點,需要德育教育從精神傳承、學業導航、身心健康、溝通融合四個方面加強對研究生德育滲透,實現其完美“融入”。做好融入教育的基礎是要營造温馨盛大的迎新氛圍,通過校園佈置、生活服務、助貧助困等拉近與研究生的心理距離,讓其在充滿歸屬感的前提下更好接受教育信息。在精神傳承層面,可以通過組織開學典禮、參觀校史館等活動實現學校傳統和校園文化的滲透;在學業導航層面,可以通過院士、專家見面會等形式為新生答疑解惑;在身心健康層面,可以通過團隊訓練等素質拓展培訓做好保障;在溝通融合層面,可以通過專題書刊贈閲、媒體平台相關信息推送達到效果。

2。結合畢業環節,開展愛校榮校教育

在即將離開學校走向社會的節點,研究生對母校的留戀之情最容易昇華為愛校榮校的深厚情懷,激發這種情懷最有效的滲透式教育方式就是通過儀式感極強的畢業典禮或學位授予儀式,由學校知名導師為畢業生援正流蘇,由校長、導師、校友向畢業生深情寄語,愛校教育內容會滲透和沉澱在畢業生的記憶中。同時,作為學位文化符號的相關設計作品也會給研究生留下深刻記憶,比如象徵學校學術文化神聖性的學術權杖,可派發給每個畢業生的畢業徽章,可作為獲得學位象徵的學位憑證,可自行設計帶有濃厚學校文化積澱的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等等,這些設計作品可以通過紀念品、照片、影像資料等形式融入愛校教育的內容並長久保存下來,不斷激勵畢業研究生以母校為榮和報效祖國的堅定志向。

3。結合第一課堂,激發研究生創新創業意識

研究生通過第一課堂獲取學科知識,而在第一課堂之外通過組織多種層次的學術活動,可以滲透學術交流和創新意識激發的教育內容。對研究生個體來説,參加國際、國內、校內等不同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所提升的方面也有所不同。國際學術交流因經費和資源限制,目前難以覆蓋大多數研究生,因此應側重於少數拔尖創新人才的能力提升,同時也可以通過組織這部分學生的返校交流來擴大影響面;國內學術交流多通過競賽、暑期學校、博士生論壇等形式,更多的是對第一課堂知識和技能的再次提升,研究生通過競技、交流可以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不足,進而推動第一課堂的學習;校內學術交流更多應該以沙龍、座談的形式常態化開展,側重於研究生的思維啟迪。在國家發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背景下,高等學校理應為國家輸送大批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業潛質的畢業生,相對於本科生來説,研究生價值觀相對成熟,科研課題創業成果轉化的可能性更大,因而更需要為之提供完善的創業教育平台和豐富的創業資源。創業教育的體系化是其完善與否的重要量度,通過選修課、沙龍、諮詢等提升研究生創業素質,通博士學位授予儀式過創業大賽營造濃郁的創業氛圍,通過基地建設為研究生提供試驗平台,通過對接投資基金組織為學生企業孵化提供通道,並廣泛挖掘和形成創業校友的互助網絡,就可以為研究生的創業意識培養搭建一個龐大的滲透式創業教育體系。

4。結合就業需求,推進研究生助管育人工作

對於大多數研究生來説,就業代表了其學業生涯的終點和事業生涯的開端,就業成為其最關注的熱點,同時職業能力也成為其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想獲得的能力之一。研究生“三助”工作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其中的助管工作與研究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有極大的相關性,可以將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實現職業能力提升統一起來。為了實現助管崗位對研究生提升責任意識、積累職業經驗、增長知識才乾的隱性教育作用,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完善助管工作體系:第一是建立完善的助管培訓體系,包括全覆蓋的基礎培訓、模塊化培訓和日常培訓,通過滿足學生的共性需求和差異化需求實現教育目的;第二是要設置合理的資助金額,按勞取酬是職業素質的基本內容,同時助管津貼也可以提升研究生生活水平,增強崗位對研究生的吸引力,資助金額可以參照高校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第三是要強化崗位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通過定期召開政策交流會等形式強調助管崗位的首要作用是研究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上述三個方面提供研究生職業能力提升的保證,並在研究生就業之前開展工作,以實現教育目的。

5。結合畢業論文撰寫,提升研究生學術道德水平

學術道德是研究生的道德底線之一,應成為研究生的基本行為準則,但教育施加的過程如果和論文撰寫的過程脱節,容易削弱教育效果。各高校可以按照研究生論文開題、中期、論文撰寫等環節,尋找恰當時機開展學風學術道德的規範化教育。同時,教育不應該只通過講座的單一形式開展,應通過宣傳冊、媒體等多種形式向研究生傳遞正反兩方面的內容,並把相關內容滲透在導師講述、同學溝通之中,以案例教育替代政策教育,以事實教育優化理論教育,逐步實現學生由心態上“不敢不遵守”、制度上“不能不遵守”向道德上“不想不遵守”的逐步過渡,並形成隱性的道德約束。

“全時域”德育滲透及其實現方法 篇六

工科高校研究生培養過程緊湊、科研任務量大,學業之餘的公共時間較少,研究生個體的時間也呈現出碎片化的狀態,且在這樣的時間之內研究生渴望休息放鬆的主觀意願較強烈,這也給滲透式德育教育提供了機遇,如果能夠把德育教育內容以寓教於樂、愉悦身心的形式填充到研究生各個課餘時間段之內,充分考慮研究生個體差異化的成長需求,就能夠從“全時域”維度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利用暑期開展集中社會實踐,提升研究生責任意識

關於通過社會實踐途徑完成研究生價值塑造和責任意識提升的研究很多,這裏不再贅述。從時間角度來説,工科高校研究生社會實踐更多是依託科研院所、企業等進行科技社會實踐,因此暑期成為最優選擇。首先,企業招聘大多在秋季學期啟動,對用人單位來説,需要在暑期提前瞭解對口高校畢業生整體情況,對研究生來説,在擇業前瞭解企業生態有助於形成更準確的判斷;其次,應該堅持通過規範化、長效化和基地化的方式提升社會實踐實效性,建立標準化的項目申請審批制度,公開公正招募社會實踐隊員,搭建學術論壇、參觀調研、志願服務等多種類別的社會實踐平台並通過基地建設鞏固高校和相關單位的合作關係;第三,應該統籌安排北上廣、沿海城市等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實踐活動批次,充分激發研究生服務社會的意識。

2。利用碎片化時間設計傳播內容,推進研究生全媒體建設

伴隨着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微信、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和自媒體平台迅速吸引了大量受眾,與之相伴的是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閲讀的習慣廣泛形成。對於工科高校研究生來説,學業、科研任務的繁重更使其時間碎片化程度較高,而微信、微博閲讀不僅成為多數研究生的生活習慣之一,更成為校園文化和輿論的新陣地,這也就給德育教育提供了內容滲透的空間。工科高校應該通過傳統紙媒、網站、微信、微博和校內宣傳場所建立一體化的全媒體平台,並形成有效的內容組織模式和聯動式的媒體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增設媒體平台的應用功能,比如查成績、查補助、查教室、查校車和互動式的投票等功能,以貼近學生愛好,吸引學生羣體,繼而實現教育功能。

3。利用課餘時間開展人文素質講座,加強人文沁潤

工科高校因資源和時間的'限制,所培養的研究生通常在人文素養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部分高校近年來相繼啟動的人文素質建設項目就是為彌補這一不足,也取得了值得借鑑的良好效果。通過邀請各行業、各領域,尤其是工科高校所缺乏的人文素質類名師名家來校,以講座、交流、表演等具體形式將文化知識傳遞給研究生,尤其是對某一領域具有愛好的特定研究生羣體、社團等進行鍼對性開展,可以有效實現教育目標。在時間的選擇上,可以利用課餘時間的選修課集中時段或者週末進行,這也符合研究生在課程培養外休息的同時陶冶情操,用文化藝術沁潤心靈的需要。

4。利用閒暇時間組織研究生特色文化活動,滿足研究生情感需求

研究生羣體與其他羣體有一些共通的文化需求,但也有屬性明確的羣體特色文化,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生的文化更加註重健康,更加結合導師,更加關注情感,這種特定情況也是與研究生缺乏鍛鍊時間,與導師朝夕相處,年齡層接近婚戀的現實情況相一致。因此,開展與上述特點相適應的文化活動更能夠實現德育教育目標。比如以課題組為單位進行的團體競技體育活動、跨學校跨專業開展的情感活動、為博士生舉辦的主題集體婚禮、邀請導師共同參加的體育比賽等等,都能夠受到研究生的歡迎,這些活動對研究生健康意識提升、促進師生關係融洽、釋放情感需求等方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相關活動應該選擇閒暇的、研究生身心最為放鬆的時段開展,以達到最佳效果。

碩士論文 篇七

摘要:

本文從民商法的相關概念説起,着重闡述了現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之中,民商法存在的意義和作用,希望謹以此文,給相關行業的從業者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

民商法;市場經濟;作用

因為在市場經濟進行運作的過程之中會出現多種經濟利益關係,一旦這些利益關係之間產生衝突或者矛盾,就需要使用民商法進行調整,以保證我國市場經濟能夠正常運行。民商法的適用範圍主要是在交易過程之中,對相關人員在經濟市場中的權力與義務進行限定,所以民商法能夠有效保證在市場經濟之中交易的安全,規範經濟市場中的各種交易行為,保證在市場經濟環境之下,正常的交易流程。整體來説,民商法在促進市場經濟制度以及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中,發揮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中國民商法制度的概括

中國民商法相關法規主要是為了滿足中國市場經濟目標和需求方的使用所制定的,民商法建立的初衷就是規範和擴展中國的相關民商活動,由此完成鼓勵良性競爭與企業之間進步向上的法律法規。中國民商法在其法律體制當中佔據有相當重要的位置,並且也是中國法律構成中重要一環,所以民商法在國家建設的層面上,對國家相關法律的健全工作有着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而在市場的交易環節中,最直接的行業規範法則也是民商法,也正是因為民商法的存在,保障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交易雙方當事人的交易安全。

從律法的角度來説,怎樣規劃不同執法部門之間的工作細節,主要面對的是調節對象,也就是法律定義下的社會關係。民商法作為我國的重要律法,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於規範這一些市場中交易雙方的社會關係。當下,我國的民商法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之下,該框架的確立,同時也讓民商法有了明確的指導思想。若是不存在市場經濟,民商法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民商法從世界法律的發展史來説,從古希臘到中國現代,如果沒有民商法的相關條款加以約束,會讓國家與企業的運行陷入癱瘓。加之當前中國企業的信用部門缺乏相關律法的監督,就更會讓我國市場經濟建設步履維艱。所以,民商法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衞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成果,並且促使其穩定健康發展,同時對企業的信用進行強有力的約束,並健全相關的企業信用機制。

例如,依據企業的業務與產品的特性,相關監管部門需要規定該企業每6個月要修改一次對客户的交易預警和對企業政策進行開展相應的修改工作,企業需要針對高信用的用户延長其預警時間,並將工作的進程變得更加有側重方向。隨着當前我國企業之間的競爭愈發白熱化,企業的信用水平也會成為衡量企業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為了加強對企業信用水平的監督作用,相關的執法部門可以按照民商法的相關規定,增強對企業信用的管理。並且依照民商法,相關工商部門除了需要增強對企業的監督之外,更需要保障企業的合法權利,對於企業的專利、商標等,工商部門應該及時督促相關企業進行上報,並對企業資質信用良好的企業進行表揚,保護企業的合法權利。

二、市場經濟中民商法的構成作用

(一)判定民事案件的法律定位、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民商法最為顯著的特點是將民事主體的判定工作放到重要的法律地位,民商法中明確規範了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權力與所需履行的義務,是我國國民與法人之間從事市場經濟活動必要的前提,只有規範了民事主體在法律上的相關權利和義務,才可以讓這些民事主體充分享受法律所賦予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規範他們所必須要履行的相關義務。民商法中的相關規範章節,可以有效調動這些民事主體開展市場經濟活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並且,因為這些民事主體之間頻繁的交易行為,才使得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史便是最強有力的一個證據,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還處於計劃經濟時期,私營企業和個體户之間的合法權益沒有法律的保障。在施行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健全了相關的私營企業與個體工商户權益細則,制定了《民法通則》等一系列民商法,給予了私營企業和個人之間合法的法律地位,並明確了他們所享有的權益和必須要承擔的義務,為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正是因為這些民商法的出台,讓這些個體私營企業在我國得以飛速發展,並且其市場規模也正不斷的增大,運作也逐漸朝着良性化、合理化的軌道邁進。民商法的出台,也讓外資企業加入到我國市場經濟的大軍之中,它們在中國的民商法之下被賦予了合法的權益與義務,並與國內的私營企業之間展開了良性競爭,更好地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依靠認定民事主體賦予相關法人財產所有權

民商法通過認定民事主體,賦予了相關法人的財產所有權,有效保障了我國公民可以自由、獨立開展市場經濟活動,並且有承擔相關責任的能力。公民擁有了財產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便可以自由處置自己的財產,在市場經濟當中,這一點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對於市場經濟的經營者而言,如果無法處置自己的合法財產,就無法進行相關的市場經濟活動。而在民商法當中,也針對這一點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如果相關當事人沒有法律規定的註冊資金,抑或是資產來源不明,則依法不能開具相關的營業資質的許可證明,並無法從事相關的市場經濟行為。不僅是中國,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有類似的法規,因為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中,唯有按照相關的法律,認定當事人財產的佔有和處置的權力,才可以真正保證當事人財產的合法性,不會因為當事人因為非法經濟來源或者是爭議財產、來源不明的財產而可能導致的在市場經濟運作過程中秩序混亂。並且在進行市場經濟交易的過程當中,一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或是非法佔有,相關受害人才能夠使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例如使用法律手段命令相關人員停止對受害人財產侵害、賠償損失等。再有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下,經營者往往都需要面對較為殘酷的市場競爭,而優勝劣汰也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若是相關經營者因為經營不善導致破產,出現這樣的情況時,相關經營者就必須要根據自己所認可的經濟實力進行債務償並負擔相關的民事責任,並防止相關責任人員非法轉移其個人財產。

(三)民商法中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起到科學技術的推動作用

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之下,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往往會在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當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國,民商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顯得尤其關鍵。在世界上眾多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當中,民商法對於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也都給予了加強,在美國,為了保護相關創作人員的知識產權,特別修訂了專利法、著作法等一系列細化法案,以做到切實保護當事人知識產權的目的。。而在我國的民商法之中,同樣也對我國公民的知識產權給與了保護。這些保護措施的出台,有效地保障了知識權所有人的合法權利,並且加速推動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進程。

(四)民商法對民商為主體的市場行為進行了規範

保護市場經濟秩序,不管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社會主義社會之中,都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如果缺少對市場經濟秩序的有效監管,就會讓市場經濟陷入無序競爭的混亂狀態,並同時讓市場經濟陷入癱瘓。所以,施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在制定相關的民商法時都遵循市場經濟交易活動當中應該遵守的相應原則。例如,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交易人雙方享受的權力平等,並且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開展公平合理的交易行為,雙方必須要遵守誠信原則,這就是在市場經濟之中進行交易所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在法律的約束下,一旦違背了這些原則,就是違背了相關的法律,當事人不但要受到法律的處罰,更要受到公眾輿論的批評。所以,以民商法作為依據,可以有效針對市場交易中的相關細節進行規範,保證在經濟市場之下交易的公正、公平、公開。

三、結語

在我國的法律中,民商法位置顯著,處於基本法的地位,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對於市場經濟的規範運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立法人員應隨着市場經濟在我國的不斷髮展與成熟,在現有民商法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與改良,保證民商法符合中國的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趙萬一,趙吟。論商法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現代法學,2012,04:60-73.

[2]王存學。民法商法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

碩士論文 篇八

[摘 要]

當交通達到一定得數量就會引起交通擁擠,其中概括了引起交通擁擠的三種原因,原因一是車輛的快速發展;二是人們的工作流動;三是城市道路的佈局。當交通擁擠出現後,各個國家都要採取措施解決問題,我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大量修路;二是採取擁擠收費。

[ 關鍵詞 ]

交通 交通擁擠 擁擠收費

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展現着交通與社會發展的光輝歷史。秦修馳道,漢通西域,隋代趙州橋,晉代盧溝橋,唐宋時代的驛站,無不彰顯了交談發展的歷史功績。自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的交通發展又迴歸到快速道,交通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交通基礎設施從落後到強大,交通管理體制正在從傳統的計劃經濟下的制度安排全方位向市場經濟體制下制度轉化。交通技術水平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隨着交通的進一步發展,隨之給我們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交通擁擠。

一、交通擁擠產生的原因

交通擁擠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行為與其需求的失衡,換句話説就是交通供給與交通需求出現矛盾。

(1)隨着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私人小汽車也跟着快速增長,我國又是一個人口大國,特別是在大城市,幾乎每個家庭都擁有一輛小汽車,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交通量,這樣車輛的發展與道路的發展不協調,勢必出現交通擁擠的現象。

(2)第二個原因是大部分居民的工作地點與居住地點相距較遠,如北京舊城區每天就有20多萬人出城工作。這樣勢必增加交通量,造成交通交通擁擠。交通擁擠不是一個突發的事件,需要慢慢積累而形成。

(3)最後一個擁擠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城市道路喜歡規劃成環狀,一環套一環,導致環心的交通壓力特別大。環心一般都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所在地,環外的人每天要去環心工作,這樣勢必造成嚴重的交通擁擠。我國城市道路網布局有幾種形式,如:棋盤形,佈局嚴整、簡潔,有利於建築佈置,方向性好,網上交通分佈均勻,交叉口交通組織容易,但直線係數大,通達性差,過境交通不易分流,對大城市進一步擴展不利;帶形,建築物沿交通軸線兩側鋪開,公共交通佈置在主要交通幹道範圍內,橫向靠步行或非機動車,有利於公共交通佈線和組織,但容易造成縱向主幹道交通壓力過大,不易形成市中心;放射形,交通幹線以市中心為形心向外輻射,城市沿對外交通幹線兩側發展,形成“指狀”城市,這種佈局具有帶形佈局的有點,同時縮短了市中心的距離。缺點是中心區交通壓力過大,邊緣區相互間交通聯繫不便,過境交通無法分流;環形,這種佈局通達性好、非直線係數小、有利於城市擴展和過境交通分流等優點。基於上面幾種道路網路的優缺點分析,我國喜歡採用環形道路網絡,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形佈局更能體現中央集權。

二、交通擁擠原理

1、唐斯定律

目前每個國家針對交通擁擠的解決辦法各有不同,我國剛開始主要採取的方法就是修建道路,後來發現這樣一種情況:每一條新修建的道路很快就會出現交通擁擠,導致路越修越擁擠這樣一種局面產生。這是什麼原因呢?針對這一現象,早在1962年,美國著名的交通管理工程師安東尼。唐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唐斯定律”:新建道路最初固然降低了出行時耗,但同時也誘發交通需求和轉移交通需求,也就是説修路越多越會誘發發展交通的慾望,因此,增加道路實際上只會使交通擁擠現象變得更為嚴重。而與新修建道路的其他平行道路的交通量就會減少。這是因為它們的交通量被新建道路吸引過去了。其實在長遠的角度來看,在不採取任何措施的情況下,這條新修建的道路的交通量會慢慢減少,達到不擁擠。可能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不明白,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不採取措施,道路會自動擁擠消散。接下來將給大家介紹另外一個理論原理,也是交通分配裏有名的Wardrop原理。

2、Wardrop原理

在介紹Wardrop原理之前,大家應該都知道每個駕駛員在道路上行駛時,都會消耗一定的時間和費用,且在每條道路上行駛時,它們的時間和費用是不同的。我們把時間和費用稱為道路的阻抗函數。每個駕駛員在行駛的過程中,一般都是要考慮時間和費用,它們一開始會選擇新修建的道路,因為新修建的道路路況好,設計車速高,行駛所需時間和費用較少,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駕駛員選擇新修建的道路,新修建的道理的供給和需求很快就會失去失衡,也就是前面所説的唐斯定律,就會出現交通擁擠。隨着道路擁擠的加劇,時間和費用就會增加,從而會導致某些駕駛員改變其出行線路,選擇費用和時間較少的另外一條平行道路行駛,但是也有一些駕駛員不是這樣認為他們不計較時間和費用,會繼續在道路上行駛。最後導致新修建的道理和與之平行的老路的交通量趨於平衡,都達到它們的供給水平。這就是Wardrop原理。

三、解決方案

最近幾年中國解決交通擁擠問題從交通管理出發,借鑑國外的經驗,採取擁擠收費的方法緩和城市交通。

交通擁擠收費就是對行駛在擁擠路段上高峯時段的車輛徵收額外費用。提高出行者的出行成本,使部分出行者調整出行路徑,利用經濟槓桿作用來調整出行車輛在城市路網空間和時間上的分佈,減少擁擠區域道路交通流量,可以達到緩解城市中心區或易擁堵路段交通擁擠的目的。本人認為在我國大城市很有必要採取擁擠收費,如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本來就是人多地少,當不實行擁擠收費,道路就變成了純公共物品,每個人都想佔有,特別是有小汽車的家庭,在居住小區佔有一個停車位,工作上班的地方也佔用一個停車位,如果還要出行,在商業區也要佔用一個停車位,這樣一輛小汽車就佔用了3個泊位,嚴重的浪費了土地資源。

另外沒有小汽車的家庭看到其他人佔了便宜,也要想盡辦法買車,多佔用公共資源,這樣惡性循環,大城市就越來越擁擠了。這個時候就要對有車一族要收取一定的額外費用。因為人們對使用道路不會有成本上的考慮,每個車主出行時計算的只是個人的邊際費用,沒有考慮到由於加劇了道路擁擠而影響到其他用户的行駛速度、燃料消耗和時間損失,還有環境污染和潛在的交通事故所產生的額外的社會成本,也就是擁擠費用。通過收取擁擠費用,保證用户在作出出行決策時考慮自己出行強加給其他用户的外部不經濟,從而在大到用户平衡的同時達到了系統最優,因而提高了交通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大到緩解道路擁擠的目的。其本質而言,道路擁擠收費就是利用經濟槓桿實現交通的最優化分配,通過道路擁擠收費改變道路需求曲線的位置,使得在相同的價格下人們的交通需求得到抑制。

四、總結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解決交通擁擠主要從這兩個方面着手,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需要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措施和手段,爭取在未來幾年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參考文獻:

[1]王煒 過秀成:交通工程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林高星:“唐斯定律”與燃油税改革[J]。研究與探索,2007

[3]張梅青 馮燕:擁擠收費;緩解我國道路交通擁擠的有效途徑[J]。交通管理,2008

[4]王慶雲:中國交通發展的演進過程及問題思考[J]。交通運輸系統與信息,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