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1W

為進一步摸清和掌握全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2018年12月中下旬和2019年4月初,調研組一行先後赴**縣、**縣以及市直相關部門,採取聽彙報、看台賬、訪現場、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全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瞭解。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關於全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全市文物資源資產分佈與管理情況

(一)文物資源資產分佈等情況

1、文物保護單位:全市各地共有各級各類文物點5768處,位居全省第一,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73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545處。

2、文物藏品:全市各地國有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總計近14.7萬件套。其中,珍貴文物數量共計3901件(套)。珍貴文物中,一級文物數量123件(套),二級文物數量438件(套),三級文物數量3340件(套)。 黃岡市博物館作為全市綜合性大館,館藏文物總數達4.1萬件(套),在全省各市州排第3名(前兩名分別是荊州博物館13.6萬件,襄陽博物館7.3萬件)。

3、文博場館:全市博物館、紀念館共計2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 13家,國有紀念館8家,民辦博物館1家,行業性博物館1家,總佔地面積42.94萬平方米,總展廳面積4.7萬平方米,基本陳列65個,臨時展覽53個,共策劃宣教項目7513項,實施教育活動2725次。

4、文博管理機構:機構改革前全市文博管理機構共有10個(除武穴以外均有文物局)。機構改革後保留文物局牌子的僅有2個。

5、從業人員:全市文物系統在編職工354人,其中,副高以上職稱35人,中級職稱117人。

6、免費開放:全市各地博物館、紀念館參與了免費開放的博物館共計22家, 2018年統計免費參觀人數數據共計為721.23萬人,其中,未成年觀眾197.41萬人,境外觀眾3.958萬人。

(二)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

一是全力推進普查,施行動態管理。2013-2017年,我市開展了為期5年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及分佈情況。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總數為147072件/套。建立了《**市國有可移動文物收藏單位名錄》及《**市國有可移動文物名錄》。系統掌握了全市國有可移動文物分佈和保存情況,建立了“文物身份證”和管理體系,初步實現本行政區域國有可移動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數據化管理。從而為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了依據,為各級政府統一配置與管理文物資源、充分發揮文物資源的社會效益提供了支持,也為文物的規範化、制度化管理和提高文物保護利用整體水平奠定了基礎。

二是落實主體責任,建立保護機制。市政府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對縣(市、區)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2017年3月,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文物保護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要求各縣(市、區)政府全面履行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做到“文物部門前置許可、規劃部門紅線控制、國土部門嚴格用地、公安部門配合打擊、財政部門資金保障、宣傳部門輿論支持”。**10個縣市區對包括革命文化保護單位在內的省保以上的文保單位,全面落實了“一處一策”工作機制,共簽訂市、縣、鎮政府及村、組、責任人的《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435份,簽訂《文物保護單位管護協議書》290份,製作《文物保護單位安全保護“一處一策”保護檔案》145冊。

三是落實“五有”措施,實施修繕保護。2012年成立市文物局、大別山革命遺址遺蹟保護局後,對5768處不可移動文物點,分批次啟動了“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保護檔案、有文物保護員、有羣眾動員大會”的“五有”保護措施。截止目前,全市各地累計投入“五有”經費300餘萬,安裝保護標誌兩千餘座,第一批次(共計1700處)“五有”任務全部完成,第二批次(共計1800處)“五有”任務已完成了70%。市文物部門組織專業力量,對境內不可移動的革命文化進行了複查,形成了革命文化名錄和基礎數據庫。在國家和省局支持下,先後對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指揮部舊址、段氏宅革命舊址、董必武故居、李先念故居、王近山將軍故居、陳潭秋故居開展了搶救性保護修繕工程,為全面實施革命遺址保護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四是爭取上級重視,保護革命文物。2013年6月,邀請湖北社科專家諮詢團開展紅色文化大遺址保護專題諮詢活動,為打造我市文物資源品牌提供決策依據。2014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先後就大別山紅色文化大遺址保護區建設作出重要批示,省文物局先後召開紅色文化大遺址保護利用專題研討會、鄂豫皖三省專題座談會。2015年我市紅色文化大遺址保護利用項目成功列入了國務院《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2016年11月國家文物局將大別山區紅色文化大遺址項目納入文物事業“十三五”規劃。2016年12月,我市紅色文化大遺址項目納入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三五行動計劃” 。2017年6月,鄂豫皖三省文物局啟動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戰略規劃編制工作,全市10個縣市區全部納入戰略規劃編制範圍。2018年2月,《**市革命遺址遺蹟保護條例》正式頒佈實施。

五是加大文旅融合,助推產業發展。大別山紅色旅遊公路,貫通7個縣市、涵蓋38個紅色景點,使紅色旅遊景點“一線串珠”。我市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遊區”之一,成為湖北紅色旅遊的主體,“武漢—麻城—紅安—新縣—信陽”列入全國重點建設的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累計打造紅色旅遊A級景區20家,其中4A景區3家,創建紅色“旅遊強縣”1個、紅色“旅遊名鎮”1個。一批反映我市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鐵血紅安》、《紅安迴響》相繼完成,並在央視播出。紅安將軍影視城等紅色經典景區建成併成功運營。革命文化與旅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得益彰的格局初步顯現。

六是加強利用傳承,弘揚老區精神。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和歷史文物背後都有着眾多傳頌不息、膾炙人口的動聽故事。“十二五”期間,我市多數縣市投巨資建設了新博物館,從不同角度對文物資源、歷史文化進行宣傳展示。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成為全省、全國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每年約有200餘萬人次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學院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優秀社會實踐基地”。

二、黃梅紅安基本情況

我市歷史悠久,名人輩出,重大革命事件眾多,文物資源富集,黃梅、紅安兩縣最具代表性。黃梅縣歷史文物數量多、級別高,紅安縣革命文物富集、保護狀況較好。通過對兩地的現場調研和走訪座談,發現其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情況呈現以下特點:

(一)家底清。兩地職能部門對本地文物資源資產情況多次開展文物調查普查和認定申報。黃梅縣是文物資源大縣,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曆時5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共上報認定不可移動文物點693處(含龍感湖管理區15處),它們不均勻地分佈於全縣各地,尤以北部山區居多。這些文物點從類別上看,古遺址235處,古墓葬150處、古建築148處、古石刻36處、近現代109處;從保護級別上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四祖寺、五祖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66處。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全縣國有單位普查認定的可移動文物總數為8330件套。其中,博物館館藏各類文物共8298件套,已經鑑定的一級文物5件、二級文物29件、三級文物92件。它們是黃梅先民聰明智慧的結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和無可估價的寶貴財富。紅安縣文物資源非常豐富,根據第三次文物普查統計數據,紅安縣不可移動文物總計46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共41個文物點,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共33個文物點,紅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43處。根據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館藏文物統計數據,紅安縣國有單位可移動文物藏品總數18968件,其中一級文物14件,二級文物39件,三級文物130件。所有不可移動及國有可移動文物均已採集各類數據,建立了數據庫及電子、紙質檔案。 紅安縣469處不可移動文物中,191處產權歸國家所有,其管理機構分別為紅安縣文物事業管理局、董必武故居紀念館、李先念故居紀念館、紅安縣七裏坪文物管理所、黃麻紀念園管理處、七裏坪革命紀念館等;162處產權歸集體所有,其管理單位為文物點所在地村委會;116處產權歸個人所有,管理人為文物產權所有人或使用人。

(二)思路明。兩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黃梅縣成立了以分管縣長為組長和第一主任的黃梅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文化安全專業委員會,建立了文物協調工作機制和巡查工作機制,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黨政領導班子科學發展觀考核重要內容。從2016年開始,又按照原省文物局的統一部署,全面落實了文物“一處一策”保護工作機制。全面落實黨委、政府履行文物安全保護的主體責任。2016年12月,縣委、縣政府專門召開了全縣文物保護工作會議,下發了《縣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從深刻認識文物工作重大意義、準確把握文物工作總體目標、建立健全文物保護責任體系、實施五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充分發揮文物價值作用、嚴格落實文物保護責任追究和完善文物保護保障機制等七個方面對做好全縣文物保護工作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建立了政府主管領導牽頭的協調機制。建立了項目審批制度、行政執法聯動機制、文物安全工作聯席會議、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的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等,依法履行文物保護職責。縣綜治部門將文物安全作為綜治考核的內容之一,逐級落實了文物安全責任制。紅安縣政府自2017年至今,先後召開專題會議10餘次,研究解決全縣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部署文物保護利用各項工作。2016年,經湖北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了正處級機構“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董必武故居紀念園管理處)”,負責紅安革命文物保護及利用工作。2016年,縣文物局設立八里、高橋兩處文物管理所,與原七裏坪文物管理所形成縣南部、中部、北部三個管理片區,編制9人。

(三)措施硬。一是壓實責任。黃梅縣政府與各鄉鎮政府、各鄉鎮政府與所轄村(社區)、村(社區)與文物管理人,層層簽訂了《文物安全目標責任書》,構建了縣、鄉(鎮)、村(社區)、管理人或使用人四級文物安全責任體系,明確了相關人員職責。在全縣聘請了100多名文物保護員,縣文新廣局與各鄉鎮綜合文化站,縣文物局與全縣文物保護員分別簽訂了《文物保護單位管護協議書》,構建了縣文化文物部門、鄉(鎮)文化站、文物保護員三級文物安全保護管理網絡,明確了相關人員職責。紅安縣嚴格落實文物保護“一處一策”和“四有"要求,壓緊壓實各級責任,按照縣、鄉鎮,村、文物保護員四級管理機制,層層簽訂文物保護工作責任書,落實四級責任。二是推進“五有”。黃梅縣分四批公佈了全縣483處文物點的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和全縣678處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對333處文物點實施“五有”保護措施,按照整體部署、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原則,從2012年開始每年完成100多處,2015年底全面完成。紅安縣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43處紅安縣文物保護單位均已公佈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所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均已製作安裝了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標誌及説明牌,所有不可移動文物均按《文物保護單位記錄檔案編制規範》編制了電子、紙質檔案及備份。紅安縣文物局每年均在不同片區召開羣眾文物保護大會。三是落實經費。黃梅縣第三次文物普查投入經費69萬元,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投入50萬元,從2012年起,縣財政每年預算文物“五有”經費20萬元、文物安全經費5萬元,2018年增加文物保護經費12萬元。紅安縣按照“兩早三全四到位”(早謀劃、早部署,隊伍建設全覆蓋、設施配備全覆蓋、技術培訓全覆蓋,管理到位、巡查到位、責任到位、經費到位)的工作模式,持續加大對文物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近三年,先後爭取上級專項資金6500萬元用於文物保護修繕和展陳利用。縣政府將新增機構辦公經費、人員經費等納入縣級財政預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向省級財政爭取了每年400萬元的省級專項補助用於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運行補助和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同時,將文物保護與紅色旅遊、鄉村振興等工作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四是修繕保護。黃梅縣通過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了博物館新館、實施了五祖寺和四祖寺塔安防消防工程及靈潤橋、明月橋等維修保護項目,累計爭取資金達3000多萬元。紅安縣先後對61位開國將軍故居進行維修,保護修繕了列寧國小舊址、紅二十五軍軍部和鄂東北道委會舊址、中共紅安中心縣委會舊址、鄂豫皖省委會舊址等,復原建設了董必武故居紀念園,改擴建了長勝街,修復了七裏坪革命法庭和陂安南蘇維埃政府舊址,完成了湖北紅安幹部學院、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紀念館、李先念故居紀念園、鄂豫皖中心烈士陵園等重大項目建設。

三、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儘管各級政府在加強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管理難度較大。由於保護意識不強且交通不便、信息封閉、手段落後、村民搬遷、外出打工等原因,分佈在廣大農村地區的部分文物保護單位或文物點無人看管,有些舊址舊居產權歸屬農民個人,管理工作難度大。部分遺址遺蹟遭受自然風化十分嚴重。

(二)文保經費短缺。市縣兩級投入的經費主要以養人為主,一些急需搶救、保護、維修和利用的文物資源,沒有辦法保護和利用。

 (三)宣傳推介不足。革命文物資源是我市最大特色,但未能挖掘總結提煉出大別山精神內涵,文物資源未能納入“書香荊楚 文化湖北”工程,傳承渠道和方式十分有限,加之推介不足,至今多數本地人還不知道本地文物資源中有多少個全國第一。不知道是紅軍的故鄉。

(四)開發利用滯後。大別山區文化內涵挖掘與開發利用結合不緊,部分具有重要文化價值與古建築藝術價值的文物資源未能發揮作用。文物景點“可玩、可看、可互動、可體驗”不多,無法吸引和留住遊客。

(五)監督力度不夠。文物保護主體責任在各級政府,市本級和縣市區均未建立起文物資源資產情況報告制度,縣市區政府未定期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

四、幾點建議

 (一)認識要加深。文物藴含光輝歷史、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管理好黃岡文物資源資產是保管歷史、傳承文明、延續血脈的工作,任務艱鉅,使命光榮。不能讓珍貴的文物資源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遺失和損毀,這是對歷史負責,是對先輩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大事。把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抓實、抓好,就抓住了文化特色和品牌,可以理直氣壯地在國家和省級層面爭項目,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推介我市,可以激發全市750萬人民自豪感、責任感,增強同心幹事的合力,是發揮我市比較優勢,實行差異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規劃要加力。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編制規劃,對全市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進行科學頂層設計。按照“保護為先,重在歲修”的思路,建立保護名錄,設立保護區域,明確保護措施,確定保護對象,持續推進實施“有保護範圍、有保護標誌、有保護檔案、有文物保護員、有羣眾動員大會”的“五有”保護措施。要聘請國內一流文化和旅遊產業規劃專家,策劃產業項目,編制產業規劃,將文物資源與旅遊項目結合,與申報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結合,無縫對接《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和即將編制的《鄂豫皖三省大別山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戰略規劃》,以項目帶動文物資源保護,以文物資源資產推進項目建設。

(三)管理要加強。要督促各級政府建立健全文物保護機制,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做到有人辦事。每年要對本地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情況進行一次深度檢查,對文物資源開發利用情況進行一次認真研究,要落實部門聯動機制,各負其責,形成合力。通過政府、市場同時發力,通過制度與機制的不斷創新,調動各方力量共同推進文物資源資產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開展。

(四)投入要加大。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擔”原則,市級財政應設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文物資源資產管理,用於“五有”措施的落實。各縣市區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文物保護利用,對瀕臨倒塌損毀的重要遺址遺蹟,儘快開展搶救保護與維修。

(五)利用要加快。要抓住新一輪鄉村振興、扶貧開發、生態建設等項目實施機遇,把文物資源開發納入其中,做好文旅結合文章,加大文物資源宣傳推介力度,以文化為魂,以旅遊為體,以商業為力,引入全域旅遊理念,培育文物資源為支撐的研學旅行和體驗旅遊精品線路,把文物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紅色軍事體驗遊、大別山水生態遊、歷史文化懷古遊、中醫健康養生遊、創意農業參與遊、禪宗文化修心遊”結合,與古民居、古村落保護結合,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與環境保護結合,與精準扶貧結合,將文物資源、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大別山區城鎮化建設之中,融入革命傳統教育之中,融入重大文化項目建設之中,加快開發利用,加緊文旅融合,做大文旅產業,讓大別山煥發紅色魅力,實現黃岡大別山區文物資源與綠水青山共存、共融、共興格局,造福老區人民,促進老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