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1.98W

目錄

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第一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第二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第三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第四篇:新發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查報告第五篇: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嘗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

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

(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

(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

(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

(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

(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

(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2014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

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

(二)農村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從生產結構看,還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格局,多數農户仍以經營傳統種養業為主,在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逐步失去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以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為主、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開發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從加工環節看,全市2014多家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中,糧棉油等傳統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佔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加工經營僅佔30%左右,而且初級加工多,綜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轉化率不到15%,畜產品、水產品多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常從產品結構看,傳統農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優質、高效、專用、生態農產品還沒有形成競爭優勢。全市除金鄉大蒜外,其它能夠拉動農民增收的特色產品還沒有形成區域規模優勢。

(三)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對照生產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內涵,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於低水平狀態。主要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孝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運行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廣大農民的質量標準意識不高,農產品生產中化肥、農藥、激素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農產品質量監測檢驗和認證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還存有諸多隱患,與國際標準化接軌的差距較大。

(四)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差,特別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後,初級市場特徵明顯,現有的有些市場的運作都是非市場化形式,市場本身只承擔了物業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經營產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亂雜,產銷有效對接不好,生產、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體數量多、規模孝素質低,組織鬆散,承載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處於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訂單農業、期貨交易、網上洽談等現代物流形式剛剛起步。

三、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

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發展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遵循市場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更高層面和更大範圍統籌協調,精心指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

(一)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提高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要堅持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不斷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進觀念的大更新和認識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解決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充分利用現有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各種宣傳媒體,採取短期學習、觀摩典型、算帳對比、經驗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等方面集中進行大規模的教育培訓,引導廣大農民進一步破除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園的思想,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激發其結構調整的熱情。另一方面,要解決基層幹部的思想認識問題。教育廣大基層幹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解決一些基層幹部因對結構調整認識不到位,怕擔風險而出現的信心不足,不敢調、不會調的問題;解決一些幹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造成調整規模孝檔次低、進展慢的問題;解決個別地方基層幹部怕挨批評,為應付檢查而調整,不管市場風險,不考慮經濟效益,不顧農~願的形式主義問題;解決一些幹部不耐心做宣傳引導工作,採取簡單生硬手段,強行讓農民調的問題。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把廣大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集中精力抓結構調整上來,形成全市上下一盤棋、步調一致抓調整的良好局面。

(二)以產業化為重點,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能夠與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和運作機制,也是落實市委培育五大產業體系的有效措施,必須圍繞主導產業、名牌產品、生產基地、利益機制、龍頭企業等產業化經營要素,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制定工商、税務、金融、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着力在優勢特色產業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選準產業支柱和拳頭產品,特別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禽、肉、奶、魚、果、蔬等名牌產品,在抓好30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抓好100家輻射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重點龍頭企業。二是培植主導產業和規模化基地。要從扶持專業户、專業村入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建設一批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甚至十幾萬畝以上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的主體。畜禽產業,要以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傳統名優品種為依託,加快建設生產和加工園區,膨脹發展規模養殖基地,提高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的跨越。圍繞建立比較完善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果產業體系,加快經濟林、苗木花卉和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把改進品質、擴大設施化栽培、提高複種指數作為瓜菜和優質糧棉油生產重點,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益。蔬菜產業,重點是建設無公害和綠色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通過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清除勞動力轉移障礙,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強化勞動力輸出全程服務等措施,開展好“萬人出境、40萬人出盛60萬人出市、100萬人轉移”活動,加快勞務經濟發展,使我市儘快成為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基地。三是正確處理龍頭企業和農户的利益關係,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使農户和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龍頭企業着眼長遠,履行龍頭的職責,及時給農户提共信息、技術、資金和物資支持,並將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返還給農户,調動農民向龍頭企業出售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實現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良性循環。

(三)以“三化”為目標,提升農村產業結構檔次水平。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統盤考慮,實現工農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尤其要大力推進“三化”進程。一是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隨着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確立,推行農業標準化已成為當前和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要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依託,大力宣傳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讓廣大農民儘快掌握標準化生產規範和操作模式。要加強現場調度,加快優質專用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的開發。二是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抓好民營經濟,放開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從事民營經濟,使其在投融資、税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對以農產品加工經營為主的企業,進一步解決產權、管理、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改變城鄉分割、分治的局面,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勢互補。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小城鎮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引導鄉村企業和民營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鼓勵農村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遷居。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鄉村合併的路子和方法,提高農民的聚集度。

(四)以服務為載體,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分散經營的農户之間架起橋樑,既是解決農民想致富、盼服務、缺技術、愁銷路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重要措施。一要強化信息服務,用準確的信息指導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按照“集中、統一、規範、效能”的原則,集中建設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市、縣、鄉、村信息網絡平台,形成全市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二要抓好流通服務,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常在充分利用農村現有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培育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常積極組織各類農副產品的展銷促銷活動,努力探索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扶持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個體或合夥創辦流通企業,引導他們加入經紀人和個體運銷隊伍,逐步建立起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村流通體系。三要搞好技術服務,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重要支撐。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夯實農業技術服務的基矗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引進、推廣成熟適用的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充分整合現有農業教育資源,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領辦示範園區,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

(五)以提高執政能力為契機,加強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就要立足農村現實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從政治上、戰略上思考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提高執政能力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重視和加強農村工作上來。當前,尤其要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放到重要位置,繼續堅持一把手親自抓,分管的同志靠上抓,職能部門的同志具體抓,堅持不懈,務求實效。要更新思想觀念。在謀劃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充分認識農業市場規律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把農業的自然屬性和市場屬性統一起來;充分認識農業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統一性,從經濟全球化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角度來配置資源;充分認識農業增產、增收、增強三者的一致性,以增收為核心抓增產,不斷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充分認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一致性,走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充分認識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要創新工作思路。破除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運用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兩種辦法應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把抓結構調整的主要精力放到依法行政、優化調整環境上,放到宏觀指導、制定政策上,放到培育龍頭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上,放到籌措資金、土地流轉等實際問題上。要轉變工作作風。市場常變,要求結構常新。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做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需要真抓實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要懷着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把農民調整結構中最盼、最願、最急、最難的事情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會運用民主的、法律的、説服教育和示範帶動的辦法,引導農民搞調整;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認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變化規律的能力和運用規律指導實踐的能力。

第二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濟寧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

察看現場、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

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

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2014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二)農村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從生產結構看,還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格局,多數農户仍以經營傳統種養業為主,在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逐步失去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以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為主、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開發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從加工環節看,全市2014多家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中,糧棉油等傳統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佔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加工經營僅佔30左右,而且初級加工多,綜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轉化率不到15,畜產品、水產品多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從產品結構看,傳統農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優質、高效、專用、生態農產品還沒有形成競爭優勢。全市除金鄉大蒜外,其它能夠拉動農民增收的特色產品還沒有形成區域規模優勢。(三)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對照生產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內涵,全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於低水平狀態。主要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運行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廣大農民的質量標準意識不高,農產品生產中化肥、農藥、激素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農產品質量監測檢驗和認證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還存有諸多隱患,與國際標準化接軌的差距較大。(四)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差,特別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後,初級市場特徵明顯,現有的有些市場的運作都是非市場化形式,市場本身只承擔了物業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經營產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亂雜,產銷有效對接不好,生產、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體數量多、規模小、素質低,組織鬆散,承載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處於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訂單農業、期貨交易、網上洽談等現代物流形式剛剛起步。三、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發展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遵循市場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更高層面和更大範圍統籌協調,精心指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一)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提高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要堅持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不斷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進觀念的大更新和認識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解決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充分利用現有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各種宣傳媒體,採取短期學習、觀摩典型、算帳對比、經驗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等方面集中進行大規模的教育培訓,引導廣大農民進一步破除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園的思想,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激發其結構調整的熱情。另一方面,要解決基層幹部的思想認識問題。教育廣大基層幹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解決一些基層幹部因對結構調整認識不到位,怕擔風險而出現的信心不足,不敢調、不會調的問題;解決一些幹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造成調整規模小、檔次低、進展慢的問題;解決個別地方基層幹部怕挨批評,為應付檢查而調整,不管市場風險,不考慮經濟效益,不顧農民意願的形式主義問題;解決一些幹部不耐心做宣傳引導工作,採取簡單生硬手段,強行讓農民調的問題。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把廣大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本文 來自本站:)統一到集中精力抓結構調整上來,形成全市上下一盤棋、步調一致抓調整的良好局面。(二)以產業化為重點,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能夠與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和運作機制,也是落實市委培育五大產業體系的有效措施,必須圍繞主導產業、名牌產品、生產基地、利益機制、龍頭企業等產業化經營要素,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制定工商、税務、金融、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着力在優勢特色產業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選準產業支柱和拳頭產品,特別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禽、肉、奶、魚、果、蔬等名牌產品,在抓好30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抓好100家輻射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重點龍頭企業。二是培植主導產業和規模化基地。要從扶持專業户、專業村入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建設一批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甚至十幾萬畝以上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的主體。畜禽產業,要以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傳統名優品種為依託,加快建設生產和加工園區,膨脹發展規模養殖基地,提高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的跨越。圍繞建立比較完善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果產業體系,加快經濟林、苗木花卉和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把改進品質、擴大設施化栽培、提高複種指數作為瓜菜和優質糧棉油生產重點,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益。蔬菜產業,重點是建設無公害和綠色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通過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清除勞動力轉移障礙,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強化勞動力輸出全程服務等措施,開展好“萬人出境、40萬人出省、60萬人出市、100萬人轉移”活動,加快勞務經濟發展,使我市儘快成為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基地。三是正確處理龍頭企業和農户的利益關係,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使農户和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龍頭企業着眼長遠,履行龍頭的職責,及時給農户提共信息、技術、資金和物資支持,並將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返還給農户,調動農民向龍頭企業出售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實現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良性循環。(三)以“三化”為目標,提升農村產業結構檔次水平。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統盤考慮,實現工農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尤其要大力推進“三化”進程。一是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隨着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確立,推行農業標準化已成為當前和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要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依託,大力宣傳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讓廣大農民儘快掌握標準化生產規範和操作模式。要加強現場調度,加快優質專用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的開發。二是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抓好民營經濟,放開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從事民營經濟,使其在投融資、税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對以農產品加工經營為主的企業,進一步解決產權、管理、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改變城鄉分割、分治的局面,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勢互補。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小城鎮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引導鄉村企業和民營企業向小城鎮集中,鼓勵農村人口向縣城和中心鎮遷居。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鄉村合併的路子和方法,提高農民的聚集度。(四)以服務為載體,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在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和分散經營的農户之間架起橋樑,既是解決農民想致富、盼服務、缺技術、愁銷路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向深度和廣度拓展的重要措施。一要強化信息服務,用準確的信息指導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按照“集中、統一、規範、效能”的原則,集中建設統一兼容、資源共享、高效適用的市、縣、鄉、村信息網絡平台,形成全市暢通的信息網絡體系。二要抓好流通服務,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在充分利用農村現有集貿市場的基礎上,培育大型專業批發市場,建設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積極組織各類農副產品的展銷促銷活動,努力探索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等新的流通方式。大力扶持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支持農民個體或合夥創辦流通企業,引導他們加入經紀人和個體運銷隊伍,逐步建立起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農村流通體系。三要搞好技術服務,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供重要支撐。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努力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推廣服務體系,夯實農業技術服務的基礎。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引進、推廣成熟適用的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充分整合現有農業教育資源,加強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充分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讓他們領辦示範園區,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五)以提高執政能力為契機,加強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領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就要立足農村現實和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從政治上、戰略上思考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提高執政能力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重視和加強農村工作上來。當前,尤其要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放到重要位置,繼續堅持一把手親自抓,分管的同志靠上抓,職能部門的同志具體抓,堅持不懈,務求實效。要更新思想觀念。在謀劃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充分認識農業市場規律與自然規律的一致性,把農業的自然屬性和市場屬性統一起來;充分認識農業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統一性,從經濟全球化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角度來配置資源;充分認識農業增產、增收、增強三者的一致性,以增收為核心抓增產,不斷增強農產品競爭力;充分認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自然環境的協調一致性,走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充分認識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一致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要創新工作思路。破除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運用宏觀調控和市場機制兩種辦法應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把抓結構調整的主要精力放到依法行政、優化調整環境上,放到宏觀指導、制定政策上,放到培育龍頭企業、搞活農產品流通上,放到籌措資金、土地流轉等實際問題上。要轉變工作作風。市場常變,要求結構常新。抓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做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需要真抓實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特別是主要領導要懷着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把農民調整結構中最盼、最願、最急、最難的事情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會運用民主的、法律的、説服教育和示範帶動的辦法,引導農民搞調整;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認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變化規律的能力和運用規律指導實踐的能力。

第三篇: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濟寧市人大常委會農工委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三農”問題的指示精神,進一步加快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連廣生、許謙迎帶領調查組,在去年調查的基礎上,於今年9月中、下旬對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次調查採取聽彙報、召開座談會、察看現場、走訪龍頭企業和農户等方式,調查了除中區之外的11個縣市區,34個鄉鎮,27家龍頭企業,並走訪了50多户農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今年以來,全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1號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全黨抓經濟,重點抓調整”的總體思路,圍繞市人大常委會第6次會議提出的調整建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明確主攻方向,把握關鍵環節,狠抓措施落實,全市畜禽、林果、瓜菜、優質專用糧棉油和勞務經濟五大產業體系建設穩步發展,結構調整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整個農業和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總產值114.8億元,同比增長11.2%;農林牧漁增加值54.8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長20.7%。綜合分析,全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取得六個方面的成效。(一)宣傳發動廣泛,形成了良好的調整氛圍。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各級把能否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作為調整成敗的關鍵,堅持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入手,採取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廣泛宣傳,層層召開會議部署發動,外出參觀學習開闊思路,致富典型現身説法,算帳對比引導等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意義、任務目標和政策措施,激發廣大農民調整的積極性。鄒城、泗水、嘉祥召開10萬多人蔘加的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動員大會,任城、魚台、汶上、梁山組織由農業專家和致富典型參加的農業結構調整巡迴報告團進村入户宣講。初步統計,全市組織外出參觀考察3萬餘人次,舉辦專題報告會1200多場次,發放致富典型和效益分析表8萬餘冊。通過宣傳,廣大農民轉變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加深了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增收致富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端正了調整的態度,逐步實現了“要我調”向“我要調”的轉變。(二)規劃目標明確,把握住了調整方向。各地按照全市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立足當地資源、區位優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發揮比較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制訂了符合當地實際的三年調整目標和規劃佈局。全市計劃用三年時間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247萬畝,優質專用玉米154萬畝;大陸瓜菜260萬畝,大蒜105萬畝,反季節精細瓜菜76萬畝;勞務輸出60萬人,勞務收入30億元;新發展速生豐產林92萬畝,種苗花卉40萬畝,經濟林35萬畝;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名優水產品產量佔總產量的比重達到60%以上。各縣市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三年調整規劃。任城區“擴大苗木面積,擴大以瓜菜、甜葉菊為主的經濟作物面積,擴大以長溝葡萄為主的經濟林面積,擴大以優質生豬為主的畜禽養殖規模,擴大沿湖水產養殖面積,提高糧食作物品質和產量”;兗州市“發展三林一帶,構築三大示範區”;泗水縣“南北山區抓林果,泗河兩岸抓瓜菜,全縣上下抓畜牧,一年四季抓勞務,持之以恆抓水利”;微山縣“種植抓優質高效,水產抓名優增效,林果抓栽培管理,勞務抓協調服務,畜禽抓規模帶動”;金鄉縣“加快發展綠色、有機、生態農業,形成獨具特色的大蒜經濟”;汶上縣“抓亮點、重點突破,點帶面、整體推進,建設綠色大縣”;梁山縣“突破三大片,兩區加一灘,間作為主線,增效為重點”。(三)工作重點突出,取得了明顯的階段性成果。全市把“五條產業鏈”建設作為一項工作重點,採取措施,強力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果。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由去年58:42下降到今年55:45。各類經濟作物面積540.8萬畝,比去年增加47.5萬畝,其中瓜菜278萬畝,增加28.8萬畝;棉花162萬畝,增加17.5萬畝;花生98.6萬畝,增加1.2萬畝。林果業取得新的突破。全市共造林240萬畝,其中今春完成造林50萬畝,內有經濟林15萬畝,速生豐產用材林35萬畝;發展苗木花卉11萬畝;建設綠色通道1500公里 。畜禽業穩步發展。牛存欄42萬頭,羊350萬隻,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豬存欄280萬頭,同比增長4.3%。禽類飼養呈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33萬噸,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禽蛋22萬噸,增長6%;奶類1.8萬噸,增長37.4%。漁業放養力度加大。養殖面積達到61萬畝,同比增長18.8萬畝;水產品產量8.5萬噸,同比增長6.2%。農村勞務經濟發展強勁。全市以組織實施農村勞動力“東接西送、南上北下、技能培訓”三大工程為重點,努力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勞務收入。全市在縣外務工人員達到69萬人,新增勞務輸出18萬人,其中市外勞務輸出8.5萬人,新增勞務經濟收入4.25億元。農業龍頭企業建設步伐加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到220家,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的52家,過億元的32家,帶動各類生產基地230萬畝,帶動農户64萬户。兗州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快,現擁有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28家,其中固定資產超千萬元的13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10家,過10億元

的2家,有2家企業被省政府確定為重點扶持的龍頭企業,其中綠源公司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扶持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以華龍、正龍、華豐三大方便麪生產企業為主體的糧食加工企業羣和以綠源、嘉隆為主體的畜禽加工企業羣,該市每年可加工轉化糧食130萬噸,加工肉雞、肉鴨2800萬隻,保證了優質農產品全部實現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四)培植生產基地,出現了一批主導產業和產品。各縣市區本着做大做強的原則,積極探索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路子,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產業和產品。特別是以無公害綠色瓜菜、苗木花卉、速生豐產林、中藥材等為主的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生產基地規模不斷膨脹。目前,種植業形成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基地230萬畝和以金鄉為中心的90萬畝大蒜基地,以魚台為中心的20萬畝圓葱基地,以泗水縣泗水鎮、楊柳為中心的10萬畝優質西瓜基地,以任城李營為中心的10萬畝苗木基地和以南張為中心的3萬畝甜葉菊基地,以任城喻屯、金鄉胡集、嘉祥金屯為中心的5萬畝甜瓜基地,以曲阜、泗水為中心的6萬畝中藥材基地,以微山、梁山為主的5萬畝蘆筍種植基地;養殖業建成了1260餘處規模養殖場區,年出欄萬隻以上的禽場562處;林果業形成了100萬畝的速生豐產林基地、90萬畝的經濟林基地和23萬畝的苗木花卉基地。(五)強化服務措施,克服了調整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圍繞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一家一户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各地從強化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的服務入手,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幫助農民克服調整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是產前重點抓信息服務。以市坷垃網為依託,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網絡終端向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專業村、專業户延伸。二是產中重點抓技術服務。以解決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難題為重點,採取送科技下鄉、舉辦專題講座、發放明白紙、培訓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指導。濟寧市農科院在任城區喻屯鎮、嘉祥縣金屯鎮、金鄉縣胡集鄉舉辦“甜瓜穴盤育苗技術現場觀摩會”,近200名農民技術員和瓜農接受了技術指導,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產後重點抓農產品營銷服務。在抓好農產品推介宣傳,搞好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銷售的同時,充分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從重點產業和產品入手,抓了訂單農業,全市訂單合同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任城區喻屯鎮組織機關幹部進駐大中城市,幫助農民銷售甜瓜,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全程重點抓資金服務。市、縣、鄉都分別出台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優惠政策,加大了投入力度。全市今年用於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資金已達1.8億元,其中鄒城市達到6000萬元。全市各級農業銀行累計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放季節性流動貸款7.6億元,出口退税4435萬元,簽發銀行承兑匯票2.77億元。同時,農業招商引資也成為一個新的亮點,汶上縣南站鎮引進益普山莊有限責任公司建立圓葱生產基地,目前該公司已投資360萬元。(六)各級領導重視,確保了調整工作的順利進行。各級不但把搞好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一項經濟工作,而且作為一項政治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同志靠上抓,有關部門具體抓,並以高度負責的精神沉到基層,抓好每一項措施的落實。市、縣、鄉實行了領導包保責任制。市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加強了工作調度。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已召開大型專題調度會議4次,一些縣市區還實行了定期調度制度,做到了及時掌握情況,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全面開展。泗水縣實行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直接調度結構調整制度,每週至少調度鄉鎮書記、鄉鎮長一次。堅持了嚴格考核。市產業化辦公室組織140餘人,採取抽樣調查和重點項目考察相結合的辦法,從2月中旬至3月中旬,對2014年度全市農村五大產業體系建設工作進行了全面考核,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對位居前列的3個縣市區、5個先進部門以及18名有功人員給予了隆重表彰獎勵,發揮了抓先進,帶後進,促全局的作用。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總體上看,全市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邁出了較大步伐,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別是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的形勢相比,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工作開展不平衡。從縣市區、鄉鎮之間比較,全市大部分地方的幹部羣眾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形成共識,措施有力,工作進展快,成效比較明顯。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畏難發愁,認識不深,動作不大,進展不快,形不成大規模,沒有大變化,更有甚者,有的地方至今仍處於不願調、不會調、不敢調的狀態,工作成效不明顯。有的地方複種指數已經超過300%,三種三收或四種四收,而有的僅為200%,仍沿用傳統的一麥一棒種植模式。金鄉縣糧經比已達到1:9,但有的縣糧經比6:4,相差甚遠。從各產業之間比較,種植業結構調整相對較快,林牧漁業形成主導性產業較慢,農村二、三產業明顯短腿,一產不優、二產不強、三產偏弱的格局未得到大的改變。(二)農村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從生產結構看,還沒有突破傳統農業的格局,多數農户仍以經營傳統種養業為主,在土地、資源密集型農產品逐步失去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以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為主、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農產品開發還沒有形成大的規模。從加工環節看,全市2014多家農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中,糧棉油等傳統產品加工經營企業佔到60%以上,果品、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加工經營僅佔30%左右,而且初級加工多,綜合加工和精深加工少,全市蔬菜、果品的加工轉化率不到15%,畜產品、水產品多以初級產品進入市場。從產品結構看,傳統農產品仍占主導地位,優質、高效、專用、生態農產品還沒有形成競爭優勢。全市除金鄉大蒜外,其它能夠拉動農民增收的特色產品還沒有形成區域規模優勢。(三)農業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對照生產專業化、佈局區域化、經營一體化、服務社會化、管理企業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內涵,全市的農業產

業化經營還處於低水平狀態。主要是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檔次低、輻射帶動能力不強,運行機制不健全,農產品加工增值鏈條短。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廣大農民的質量標準意識不高,農產品生產中化肥、農藥、激素以及生態環境污染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農產品質量監測檢驗和認證尚未形成完善的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還存有諸多隱患,與國際標準化接軌的差距較大。(四)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差,特別是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宗農產品批發市場少;交易模式和手段落後,初級市場特徵明顯,現有的有些市場的運作都是非市場化形式,市場本身只承擔了物業管理者的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經營產品的作用;流通渠道多亂雜,產銷有效對接不好,生產、流通存有很大盲目性;流通主體數量多、規模小、素質低,組織鬆散,承載品牌能力差;流通手段仍處於現貨交易的原始集散階段,訂單農業、期貨交易、網上洽談等現代物流形式剛剛起步。三、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的發展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必須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遵循市場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更高層面和更大範圍統籌協調,精心指導,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標準化和產業化進程。(一)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提高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認識。要堅持在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實踐中不斷解放思想,用思想的大解放促進觀念的大更新和認識的大提高,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農民和基層幹部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方面,要解決農民的思想認識問題。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教育培訓,充分利用現有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和各種宣傳媒體,採取短期學習、觀摩典型、算帳對比、經驗交流等形式,在提高實用技術和專業技能等方面集中進行大規模的教育培訓,引導廣大農民進一步破除安於現狀、小富即安以及固守田園的思想,強化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激發其結構調整的熱情。另一方面,要解決基層幹部的思想認識問題。教育廣大基層幹部牢固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思想,解決一些基層幹部因對結構調整認識不到位,怕擔風險而出現的信心不足,不敢調、不會調的問題;解決一些幹部做了一些工作,就沾沾自喜,自我感覺良好,造成調整規模小、檔次低、進展慢的問題;解決個別地方基層幹部怕挨批評,為應付檢查而調整,不管市場風險,不考慮經濟效益,不顧農民意願的形式主義問題;解決一些幹部不耐心做宣傳引導工作,採取簡單生硬手段,強行讓農民調的問題。要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發動,把廣大幹部羣眾的思想認識統一到集中精力抓結構調整上來,形成全市上下一盤棋、步調一致抓調整的良好局面。(二)以產業化為重點,拉長做強五大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能夠與現階段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經營方式和運作機制,也是落實市委培育五大產業體系的有效措施,必須圍繞主導產業、名牌產品、生產基地、利益機制、龍頭企業等產業化經營要素,堅持不懈地抓下去。一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制定工商、税務、金融、財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着力在優勢特色產業中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選準產業支柱和拳頭產品,特別是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市場競爭力的禽、肉、奶、魚、果、蔬等名牌產品,在抓好30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抓好100家輻射能力強、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的重點龍頭企業。二是培植主導產業和規模化基地。要從扶持專業户、專業村入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建設一批集中連片萬畝以上、甚至十幾萬畝以上的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使其成為區域經濟的主體。畜禽產業,要以魯西黃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鴨等傳統名優品種為依託,加快建設生產和加工園區,膨脹發展規模養殖基地,提高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加快畜牧大市向畜牧強市的跨越。圍繞建立比較完善的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果產業體系,加快經濟林、苗木花卉和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把改進品質、擴大設施化栽培、提高複種指數作為瓜菜和優質糧棉油生產重點,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產效益。蔬菜產業,重點是建設無公害和綠色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通過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清除勞動力轉移障礙,加強勞動力轉移培訓,強化勞動力輸出全程服務等措施,開展好“萬人出境、40萬人出省、60萬人出市、100萬人轉移”活動,加快勞務經濟發展,使我市儘快成為重要的勞動力輸出基地。三是正確處理龍頭企業和農户的利益關係,形成良好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使農户和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引導龍頭企業着眼長遠,履行龍頭的職責,及時給農户提共信息、技術、資金和物資支持,並將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返還給農户,調動農民向龍頭企業出售農產品的積極性,進而實現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户的良性循環。(三)以“三化”為目標,提升農村產業結構檔次水平。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跳出“三農”看“三農”,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放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中統盤考慮,實現工農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尤其要大力推進“三化”進程。一是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隨着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的確立,推行農業標準化已成為當前和今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重大而緊迫的任務。要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品質結構為重點,以科技進步為依託,大力宣傳普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知識,讓廣大農民儘快掌握標準化生產規範和操作模式。要加強現場調度,加快優質專用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食品的開發。二是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抓好民營經濟,放開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支持各類人員從事民營經濟,使其在投融資、税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與其他企業享有同等待遇。對以農產品加工經營為主的企業,進一步解決產權、管理、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問題。三是加快城市化進程。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經營”的要求,加快城市建設步伐,改變城鄉分割、分治的局面,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勢互補。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小城鎮建設的多元

第四篇:新發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查報告

新發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查報告

張福山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農產品市場特別是對以農業經濟為主體的阿榮旗產生深遠的影響,地怎麼種?種什麼好?種什麼能賺錢?是廣大農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實事求是的確講,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我國乃至我旗的農產品市場帶來了很大的衝擊,暫時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但這也是我國謀求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關鍵是我們怎樣尋找辦法來保護農產品生產和農民利益,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如何使我旗的農產品與世界更好的對接,如何使我鄉的農產品走向世界,是我們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從現在起我們就要奮起直追,做好結構調整這篇文章。今後的農業生產,要走精準農業之路,集約化經營,朝着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無公害農業的方向發展。

一、新發鄉產業結構調整現狀

(一)大力發展“馬鈴薯立鄉”戰略,積極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

新發鄉在全旗“十五”計劃提出“穩糧、擴經、增飼”發展思路中找出切合實際的結構調整路子,幾年來,新發鄉立足本鄉實際,積極發展水稻、馬鈴薯產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推進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2014年我們提出了“馬鈴薯立鄉”戰略,走農業產業化經營路子,依託地緣優勢和“奈倫”、“瑞雪”等大型澱粉企業,全力實施馬鈴薯基地建設,今年各種作物種植面積:馬鈴薯達

到4.2萬畝,其中覆膜馬鈴薯2014畝,大豆1.2萬畝,玉米1.1萬畝,葵花1.5萬畝,水稻1.5萬畝,白瓜籽3000畝,甜菜4000畝,雜糧1萬畝,牧草1.2萬畝,蔬菜1000畝,其中訂單農業4.5萬畝,僅馬鈴薯一項可以為農民增加收入500萬元。全鄉農業糧、經、飼種植比例達到4:4:2,一、二、三產業結構達到83:7:10,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成效,種植業結構進一步趨於合理化,同時我們積極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協調農業、畜牧等部門每年舉辦事10餘次科技培訓班,每年培訓農民1000人以上,有效提高了農民整體素質和科學種養意識,去年我們還成立了新發鄉馬鈴薯協會,專門負責研究、引進、推廣、調換優質馬鈴薯,兩年來共引進優質脱毒種薯600噸,有力推進了“馬鈴薯立鄉”戰略。

(二)全面實施乳、肉、草戰略,推進畜牧業發展。

近年來,為響應旗委、旗政府發出的“牧業富旗”的號召,按照“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的要求,大力發展農村畜牧業,鼓勵和引導農民走農牧結合的道路,加大了對畜牧業的政策、資金、服務的扶持力度,兩年來,共發放畜牧業專項貸款260萬元,發展養畜專業村屯3個,養畜專業户286個,在全鄉範圍內形成了“北羊、南鵝、沿道奶牛”的發展格局,民族村的農牧結合户比例也達到了14%。同時強化畜牧防疫,對從外地引進的牲畜進行嚴格的檢測、檢疫,防疫密度達到100%,確保不發生大規模牲畜疫情給畜牧業發展造成損失。截止目前,牲畜存欄達到6.8萬頭(只),白鵝8.7萬羽,

畜牧業已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畜牧業佔全鄉經濟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三)大力實施退耕還林戰略,促進柞蠶迅速優化升級。 林業作為綠色屏障關係着農牧業的穩定發展,農牧業離不開林業,離開林業生產活動的單一農業生產活動是不穩定的,極端脆弱的,林業與農牧業之間存在着單向的依存性,沒有林業對農牧業的保護和支持、農牧業不可能正常發展,隨着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加速推進,黨中央、國務院把林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擺到了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保持生態可持續發展,今年我鄉退耕還林1190畝,滅荒造林3980畝,三北防護林業1200畝,共補植樹木10萬株(穴),把植樹造林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鄉政府號召大養柞蠶,認真做好柞林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2014年放養柞蠶213把,宜蠶柞林2萬畝,其中聖水村150把,唐王溝村60把,章塔爾村3把,蠶業收入160萬元,蠶業作為羣眾快速致富的特色產業,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放養柞蠶投資少、收益大、投入產出比隨科技含量的增加可達1:7-10,而且時間短、見效快、不與農業爭時間,農民利用農閒季節六十餘天,一般每人養蠶收入可達萬元,今後一段時間,我們把重點放在實施科技興蠶,促進蠶業優化升級。

二、新發鄉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方向

同在一片藍天下,同一自然環境中,同一生產條件下,有的農民豐收了,有的農民欠收,尤其在新世紀的今天,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是我們當前需要認真思考,研究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為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種植經營觀念,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改變目前農村的種植現狀。

我旗作為我國北方土豆的主產區這一,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各鄉鎮均有種植,但一直以來把土豆當作缺乏營養的糧菜兼用型低級食品對待,工業深度加工滯後,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再者我旗土豆種植粗放,大部分農户仍以使用本地品種為主,年復一年,退化嚴重,產量低下,近幾年由於“奈倫”等幾個大型澱粉廠落户阿榮旗有效地拉動旗域經濟的發展,新發鄉搶抓機遇,成為全旗土豆栽培種植的排頭兵。

新發鄉地處北緯47度線上,晝夜温差大,土質鬆軟非常適合土豆生長,而且種植土豆投入少、產量高、管理方便、抗拒自然災害能力強、種植效益好,種一垧地大豆與種一垧地土豆的效益比較: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出售土豆比出售大豆每垧地多收1100元,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全旗大田作物經濟效益相比較,掙錢的作物順序是:水稻——土豆——玉米——大豆。新發鄉的土豆生產,圍繞澱粉加工的需要,下大力量推廣脱毒種薯,引進、繁育早熟、高產、高澱粉品種,目前,引進的早熟品種有早大白,東農303等,脱毒種薯有費烏瑞它的等高澱粉品種克新一號等,這樣調整後,即可為市場銷售提供方便,又可以調整農時,以利豐產豐收,改變以往那種土豆銷售、儲存、推廣上的困難,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同時,政府通過政府引導,典型示範等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種植馬鈴薯。

新發鄉產業結構調整立足本鄉實際,瞄準市場搶抓機遇,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提高科技含量,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逐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牧草業過渡。

內蒙古阿榮旗新發鄉政府

第五篇: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縣政協農業委員會根據工作安排,於2014年3月中旬至下旬,組織部分政協委員開展了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專題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情況

(一)農村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經濟結構日趨合理。2014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6.87億元,比1997年的4.72億元增長45.55,平均每年遞增7.6。

其中,農業產值38217萬元,林業產值518萬元,畜牧業產值24790萬元,漁業產值4086萬元。分別比1997年增長了37.6、——12、53、55.4。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14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農村經濟結構中,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持續下降,外出務工收入不斷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變化為2014年的0.6:0.4。全縣糧食、經作、畜牧、漁業四項產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調整到2014年的16.89:41.34:36.1:5.97。經濟作物產值比值上升了15.44個百分點,糧食產值比重下降了16.11個百分點,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日趨合理。

(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導產業成效顯著。2014年,全縣農業土地使用面積49.3萬畝(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42萬畝),用於糧食生產的面積27.9萬畝,佔57,用於多經及生態農業的面積21.4萬畝,佔43。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比例由1997年的79:21調整為57:43,糧食與經濟作物的產值比由1997年的40:60調整為28:72。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種植和畜禽養殖已成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的四大主導產業,湧現了一批專業村、組。2014年,我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5.38萬畝,總產量21.5萬噸;水果成片種植面積6.92萬畝,總產量5.26萬噸;花卉苗木種植面積2.95萬畝;出欄肉兔163萬隻、家禽1073萬隻,水產品養殖面積近2萬畝、產量10200噸。四大主導產業的產值達到38308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8,已大大超過糧油產值。

(三)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壯大,產業化經營健康發展。至2014年底,全縣共有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2家,其中市級4家,縣級21家,街道、鎮鄉級27家。固定資產總額18619萬元,產值56922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9948萬元。龍頭企業用地21823畝,從業人員29550人,帶動農户16767户,農民從中獲得收入7540多萬元。另外,全縣還有種養殖專業大户1700多户,專業市場4個。新型農村合作組織12個,擁有會員1818人,帶動農户5176户,服務範圍主要是蔬菜、種子、水果、水產、蓄禽等方面,作用發揮較好的有廣東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獅子太山果協、健龍蓮藕協會等。這些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為我縣農業結構調整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農村土地有序流轉,農村勞動力轉移效果明顯。2014年,全縣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已達80856畝,流轉率為19.24,涉及農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4.4萬人,佔農村總勞動力的52.1,其中第一產業內部轉移12014人,佔8.34,使農村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龍頭企業還使用了大量臨時性、季節性用工,全縣農民從龍頭企業產業化經營中獲得純收入人均達到160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難。一是各級各部門思想認識不到位,工作無力度;二是農業結構調整規劃實施差,發展零散。如十萬畝優質梨種植,成片的規模較大的果園不多;三是部分農民思想觀念落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喜歡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業,不願調整農業結構;四是由於農民經濟基礎薄弱、信息閉塞、技術缺乏,加之風險大,想調整結構卻不知如何調或者不敢調;五是部分農民信息不靈,盲目跟着別人調,導致農業結構調整低水平重複,同類性農產品大幅度增加。由於對市場行情的變化規律把握不準,調整後見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損失,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六是農產品加工鏈條短、保鮮、包裝、儲運、銷售體系相對落後,農產品增值不大;七是農業受自然災害、市場行情的影響大,又缺乏農業種養業和自然災害保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

(二)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技術服務滯後。農民在生產與經營中多數“各自為政”,走公司+農户+基地或合作經濟組織+農户+基地生產模式的不多,主要是農業龍頭企業少,規模小,象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這樣有帶動力的少。新型農村合作組織少,規範化程度低,其示範帶動作用不夠強,全縣象獅子太山果協和健龍蓮藕協會作用發揮較好的合作組織不多。龍頭企業、專業大户、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業主與農民之間採用訂單農業、按利潤返還、按股分紅方式合作的少,影響了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因此,農業生產難以形成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的格局,不利於形成規模優勢、創特色品牌。加之我縣農技服務體系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主要是從事農技服務工作的專業人員太少,全縣農技專業人員僅佔在崗人員的14,加之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技術指導服務不力,農業結構調整出現了重發展輕管理的現象,

-

不能提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的技術指導與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進程。

(三)農業結構調整項目規模小,檔次低,精品少。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項目,除温氏集團、渝西渝川公司、三業茶葉公司等項目規模較大之外,普遍規模較小,檔次較低,產品精品少。農業的標準化生產嚴重缺乏,無公害農產品少。部分農產品有比較優勢,但推廣擴張差,產業規模無法做大做強。如無公害蔬菜種植,主要集中在璧城街道,在全縣的推廣較差,種植面積和產量上不去;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有了一定規模,但是一般品牌多,叫得響的品牌少,無法實現高效益;梨子發展分散,成片的有規模的不多,目前產量低,效益不高。到目前為止,全縣種植梨子7.4萬畝,年產量1.5萬噸,畝平產量205.5公斤,畝平產值380元。在觀光農業方面就一個荷香苑,但規模小,檔次低。從總體來看,我縣農業結構調整好的項目少、精品少,而且總結利用差,提升推廣差,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户的示範帶動作用發揮不夠理想。

(四)農產品加工與營銷服務落後。由於受傳統農業生產思想的影響,農業生產一般重產量不重質量,重實用不重加工、包裝與銷售。現有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加工鏈條短,加工技術落後,銷售方法原始,銷售人員缺乏,致使農產品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同時,由於集貿市場、專業批發市場、一體化經營以及營銷大户的缺乏,市場供求信息不靈、銷售渠道不夠暢通,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影響了農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從四大主導產業來看,有一定加工能力和營銷能力的僅風味源兔加工、光寧珍禽加工、渝西渝川等幾個企業,而水果、蔬菜基本無儲藏、保鮮、加工企業。

(五)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制約了農業結構調整。我縣農業生產區內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重要基礎設施,還遠不能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由於部分農業生產區域內道路不暢,原料、物資、農產品無法運送,農民和投資者想調整結構、擴大規模也無條件,加之用水用電無保障,用電按照營業用電收費等原因,影響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如蔬菜種植,交通條件較好或緊靠公路的地方的蔬菜單價,要比交通條件相對較差的地方的蔬菜單價要高。丁家的兒菜每斤要高5分錢,璧城的蔬菜每斤要高出1角5分至2角錢,差距明顯。

(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缺乏資金投入,發展困難。農業生產除業主和政府投入外,吸納社會資金少,投資渠道單一。農業生產貸款難,限制了農業的投資規模,制約了結構調整。政府對農業的資金投入有限,除個別街道辦事處外,鄉鎮政府基本未安排資金投入農業發展。農業業主的資金投入後,無法實現再次抵押融資,不能實行滾動發展。加之農業生產週期長,風險大,利潤薄,積累少,資金週轉慢,投資回報期長等原因,致使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缺口進一步拉大。

三、意見和建議

(一)進一步研究和制定有利於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政策和措施。一是進一步調整和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發揮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作用。二是進一步研究改革農業扶持專項資金、退耕還林資金的使用和撥付辦法,要切實改進扶持農業項目和龍頭企業的方式,在扶持對象上,重點扶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項目、龍頭企業,把它們做大做強,發揮其幅射帶動作用。農業扶持資金應主要用於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生產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最大效能地發揮農業扶持發展資金的作用。對龍頭企業要實行動態管理,認真統計考核,做到能進能出。三是加大對農業工作、農業招商引資、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户等的評選、表彰、獎勵力度。四是建立農副產品運輸的綠色通道,減免運輸環節的各種費用,降低農副產品的運輸成本,增強我縣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的收入。

(二)對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進行調整修編。隨着我縣鎮鄉、街道行政區劃和村規模的調整,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應對我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進行修改調整。農業發展規劃調整應以培育主導產業、發展區域特色產品、創名牌產品為重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打造農業產品優勢產業帶或優勢區域。在堅持城郊型經濟和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的前提下,農村應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因此,在農業用地中,應擴大一般農田保護區的用地規模,縮小基本農田保護區的用地規模,以利於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認真做好《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宣傳貫徹工作,積極引導農民的耕地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向農業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流動,形成土地適度集約經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三)突出主導產業和特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觀光農業。結合我縣農業產業特徵,進一步優化和發展優質伏淡季水果、無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禽兔這四大主導產業,大力培育精品,發展精品,全面提升主導產業的檔次。同時,還應培育和發展新的優勢產業和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農產品加工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效益。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把一、三產業特別是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第三產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堅持走高效生態農業的路子,推進農業結構的調整。特別是在璧青公路沿線以東,縣域公路主幹道兩旁,以及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培植我縣新的旅遊觀光景點,提高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走優勢開發、規模發展之路,使龍頭企業成為科技含量高、規模大、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努力探索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户利益、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發揮龍頭企業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綜合服務社、專業協會等合作組織,充分發揮它們在生產、技術、銷售、信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和培育新的農業龍頭企業,特別要引進加工型和出口創匯型農業龍頭企業。

(五)做好農業技術服務、信息服務以及資金籌集工作。在農技服務方面,首先要解決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和農技隊伍不穩的問題,其次是提高農技人員的科技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工作,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區,大力普及農業適用技術、新技術,推進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上檔升級。在收集和發佈有關農業的信息方面,縣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新聞媒體、計算機網絡等廣泛發佈農業生產、銷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時準確地收集、分析、預報、發佈國內外市場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產、金融、行情等動態信息,為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服務。在資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資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門還應積極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小額貸款和更多的信貸支持。採取設立農業風險基金、農業扶持資金等方式,為農業結構調整、農業風險性投資提供保障。

(六)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創造條件。應加大農業生產區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設施的規劃和實施力度,加大投入,改善農業生產區域內的生產環境。要把農業信息化網絡建設和向專業户延伸工作納入議事日程,安排專項建設資金,及早實施。用信息化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户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服務。

psz小編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關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情況”的調查報告

xx鄉產業結構調整調查報告

汝城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查

關於新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調查情況

關於進一步優化調整我區產業結構的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