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情況的報告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18W

關於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情況的報告

關於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均等化情況的報告

一、全縣教育總體情況

“十三五”期間,我縣教育以創建“雙高雙普”合格縣和教育強縣為契機,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根本,以加快學前教育發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促進高中教育跨越發展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普及學前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和質量,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每一個適齡兒童與青少年提供充分的、基本均衡的教育機會和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實現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全縣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實現區域內基本均衡,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基本完成,全縣教育結構更趨優化協調,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發展壯大,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

學前教育

全縣現有幼兒園193所,在園幼兒19364人,其中公辦幼兒園20所,入園幼兒3634人,民辦幼兒園173所,入園幼兒15730人。城鎮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97.8%,農村適齡兒童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95.7%,幼兒入園率逐年

提高。(職成幼教科)

義務教育

全縣公辦中國小169所,在校學生50021人。其中,公辦國小136所,在校學生31701人;公辦初級中學(含九年制學校)27所,在校學生18320人。現有民辦中國小7所,在校學生927人。國小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國中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9.97%,國中畢業升學率達到95.81%,國中輟學率控制在0.07%。全面貫徹《義務教育法》,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實現免試就近入學,“擇校熱”明顯降温,全縣義務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基礎教育科)

高中教育

全縣現有普通高中7所,在校學生15682人,普通高中教育迅速發展,中招改革成效顯著,大學聯考質量連年穩步提升。全縣共有省級示範高中1所,省級標準化高中6所。普通高中教育呈現多樣化、特色化、優質化、內涵式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增幅明顯。(基礎教育科)

職業教育

全縣職業中學3所,在校學生3446人,電工、鉗工、焊工等各類應用專業開設齊全,創建市級骨幹示範專業3個,先後建成周至縣職教中心實訓基地和周至縣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大力實施職業教育強縣富民工程和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全縣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職業教育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基礎能力進一步加強,基本形成了以職教中心為龍頭的職業教育新格局。(職成幼教科)

特殊教育

全縣特殊教育學校2所,其中公辦1所,在校學生69人,民辦1所,在校學生59人。隨班就讀保障體系和特殊教育體系基本完善。(基礎教育科)

二、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一是資金投入與教育發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受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我縣教育投入總量嚴重不足,全縣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縣部分農村國小仍存在辦公用房緊張,個別農村國小仍存在部室不全的現象,制約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二是優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優質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師資仍然緊缺,區域之間、校際之間,特別是城鄉之間的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還存在較大差距。國小教師老齡化現象較為嚴重,國中教師學科性缺員現象突出;職業中學專業課教師缺乏,幼兒園教師還存在一定缺口。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學校管理水平參差不齊需要不斷提升。學校教育理念還不夠開放,創新還不夠大膽,規章制度建設相對滯後,育人環境氛圍不濃,辦學目標和發展方向較為單一,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作用不夠明顯,教育評價機制不夠完善,學校特色化不夠明顯。

三、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加大經費投入,提供財力保障

1.切實依法保障教育經費投入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教育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嚴格落實《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保證教育財政撥款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使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從2019年起,全縣預算內教育經費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年增加,其中新增財力的20%用於教育;繼續落實好税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用於農村教育的政策。

2.建立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政策保障體系

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建立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出資和捐資教育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教育積極性,擴大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途徑,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3.完善各級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進一步完善中省財政和地方財政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逐步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落實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建立中國小食堂供餐經費管理長效機制。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培養成本的投入機制。學前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舉辦者投入、家庭合理負擔的投入機制,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疇。普通高中實行以財政投入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隨着財力增強,逐步提高高中階段教育財政投入水平。職業教育實行政府、行業和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等多渠道依法籌集經費投入的機制。完善學生資助體系,做好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的發放和資金管理工作;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標準;建立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高中階段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

4.依法管好教育經費

嚴格執行國家財政資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財經紀律。建立科學化精細化預算管理機制,科學編制預算,提高預算執行效率。加強學校國有資產管理,建立健全學校國有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管理制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加強對教育經費分配和使用全過程的監督與審計,提高經費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規範辦學行為,加強收費管理,嚴禁亂收費。堅持勤儉辦學,反對鋪張浪費,建設節約型學校。(計財科)

(二)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辦學條件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59700萬元,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61所,其中改擴建國小134所、國中25所、九年制學校2所。新建及加固改造校舍面積23.53萬平方米,改造運動場地39.84萬平方米;改造大門、圍牆、校園硬化綠化等附屬設施,配備課桌椅、圖書、教學儀器及教育信息化設備。(規劃建設科)

(三)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切實增強辦學活力

切實增強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高度共識,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堅持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程度的統一。從制度層面提高教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在重大教育改革實施前,進行合法性審查和風險評估,根據需要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改革實施中,加強檢查監督和定期評估,對於出現的問題及時妥善處理及動態調整,避免產生大的偏差,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確保人民羣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行使順暢,為重大教育改革付諸實施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建立鼓勵支持改革激勵機制,對改革成效顯著的學校,在資源配置、權力下放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支持。沿着系統設計、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的改革路徑,加強統籌,多措並舉,以點帶面,紮實推進。

堅持立德樹人,進一步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充分向學校放權,通過建立“管辦評分離”制度,明確各級責任,推進學校分類管理,規範學校辦學行為,發揮社會參與作用,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

按照“近聯、遠引、外拓”的思路,進一步擴大基礎教育對外開放力度,推行聯合辦學模式,加強與發達地區教育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優質、品牌教育資源。紮實推進優質、特色學校培育工程,力爭再培育6—8所學校管理水平高、教學質量好、辦學特色鮮明的優質、特色學校,增強優質教育的輻射力和聚集力,推動周至教育有好又快發展。

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和“名校+”改革。做到領導重視,教研帶動,全員參與。加強特色課程的開發和打造,做好“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工作,認真研究新形勢、新問題,拿出新方案,加快形成本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新常態”。加強分層教學研究與實踐,積極探索微課、慕課、翻轉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走出一條具有校本特色的課改之路,形成一校一品牌、一課一特色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增強發展潛力,聚集後發優勢。推動“名校+”改革工作實質化發展,切實發揮出實際作用,真正達到弱校變強,強校更強的效果,加速實現“九統一”的目標。(基礎教育科)

積極探索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工作。貫徹落實教育部《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和西安市教育局《西安市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方案及評價指標》精神,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堅持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制定本校學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方案和細則,探索建立教育質量管理的新機制,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推動學校育人模式改革。及時總結改革工作,積累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評價指標體系,細化評價標準,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教育質量評價制度。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實施師德素養提升工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好乾部五條標準”和“四有教師”要求,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規範結合起來,制定完善教育行業規範守則,使廣大師生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改進教師評價制度,發揮好綜合素質評價的作用,健全教師誠信檔案,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制定教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制定實施《周至縣中國小教師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加強教師參與職評違規違紀查處工作,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推進骨幹體系建設工程,加快三級三類骨幹師資隊伍培養與使用。實施全員素質提升工程。全面落實國培、省培、市培計劃,加大縣級培訓力度。加強培訓項目的過程監管和評估,抓實中國小、幼兒園校(園)長和教師全員培訓,十三五期間,對全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進行新一輪培訓,計劃培訓校(園)長和教師4萬人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能力測試,並將測試常態化。加大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加強校本研修成果應用。全面落實中國小教師資格國家級考試製度和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推進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實施全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到“十三五”末,全縣教師學歷達標率力爭達到100%。國小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25%;國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75%,其中研究生學歷達到2.5%;學前教育全體保教人員持證上崗,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其中大專學歷達到85%,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15%;高中教師本科學歷比例達到100%,研究生比例達到10%。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機制為重點,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全面實施全員崗位聘任,按照“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擇優聘用,優勝劣汰,探索教師合理流動與退出機制,認真解決好初級中學富餘教師的分流問題,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增強教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因地制宜,着力推動大學區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薄弱學校流動,實現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繼續實施城鎮教師支教計劃。落實“城鎮中國小教師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職稱),應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政策。職稱評定向邊遠地區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薄弱學科教師傾斜。完善教職工請假考勤制度,加強教師日常管理。完善教職工績效考核制度,不斷完善以工作績效為導向的學校教職工績效工資分配製度。以實施“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為契機,以深入推進“大學區”校長教師交流為載體,積極探索“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新機制,着力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落實編制科學、動態管理。推動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逐年補充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重點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按標準配置專業對口的英語、計算機、勞動技術、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按規定為600人以下學校配1名兼職校醫,600人以上配1名專職校醫;按規定配備學校安全保衞管理人員。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力爭達到1∶8。高中教職工與學生的編制比例達到1:12.5。

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不斷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教職工生活現狀。落實好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充分發揮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的激勵機制,吸引並鼓勵優秀青年教師到邊遠地區學校任教,促進教育人力資源均衡配置。落實好相關財政資金,完善公開公示、定期督導檢查、監督舉報等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推進管、辦、評分離,推進管、辦、評分離,核心是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根本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關鍵是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健全客觀、專業的評價及反饋機制。把管、辦、評分離作為一項事關教育綜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務,編制試行學校管理改革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和實施辦法。

提升依法執教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對於教育事業就是依法治教,教師做到依法執教,教育行政依法治理,教師權益依法保護,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事科)

四. “十四五總體思路

以夯實教育基礎、促進教育公平、改善教育民生、提高教育質量、增強教育活動、維護教育穩定為核心,規範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特色發展高中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重視發展特殊教育為重點,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紮實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穩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重點任務

(一)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加強德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宗旨。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搭建德育平台,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加強德育課程管理,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三愛”教育(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和“三節”教育(節糧、節水、節電)活動長效機制。開展學校文化建設“新體系·大構建”活動,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導向作用,開展文化建設學校試點,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提高中國小生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通過發揮學校教育的龍頭帶動作用,社區教育的平台輻射作用,創設活動載體,逐步提升家庭教育的基礎保障作用,實現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的形成。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擴大科技教育覆蓋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養每位學生陽光、健康、快樂的心態,塑造完美人格。

規範辦學行為,堅持正確的教育政績觀和質量觀,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落實“西安市減負二十八條”。堅決規範招生入學、作息時間、補課行為、轉學借讀、收費行為、教師流動等方面的工作,把規範辦學行為作為迴應社會關切的突破口和切入點,不斷完善舉報制度,加強督導檢查,加大處罰力度,強化責任追究。堅持依法治校,強化自我約束,接受社會和新聞媒體監督,杜絕亂招生、亂收費、亂補課等社會反響強烈的違規辦學行為。

全面實施“學校體育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方案,以“達標爭優、強健體魄”為依託,實現每生每天鍛鍊1小時,每人至少參加2項陽光體育項目的目標。不斷加大體育設施投入,努力優化師資隊伍,全面提升教學質量,使硬件建設、管理水平、師資配備等基本達到國家標準。規範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確保95%以上的學生達到合格以上等級,30%以上的學生達良好以上等級。

加大藝術教育力度,繼續創建省市藝術教育示範學校。改進美育教學,全面深入探索藝術教育均衡發展規律和途徑。以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大力推進面向全體學生廣泛參與的藝術活動。挖掘學校及當地現有的藝術教育資源,探索我縣學校藝術教育發展新模式。加強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管理,提升藝術教育實驗縣整體水平。加大投入力度,切實提高學校體育與藝術教育基礎設施的硬實力,提升學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礎教育科)

(二)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推動城鄉學前教育協調發展,構建完善的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學體制。把加快學前教育發展作為發展教育、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任務,加大標準化幼兒園基礎建設力度,確保硬件環境達標,積極發展城鎮幼兒教育,將城鎮幼兒教育納入城鎮公共事業和城鎮建設規劃,優化城鎮地區幼兒園佈局結構,留足發展空間,增加供給。加大骨幹體系創建力度,採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幼兒園開展創建工作,到“十四五”末,力爭全縣幼兒園中省級示範園達到20%以上,市一級幼兒園達到40%以上。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將農村學前教育納入農村公共事業和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工程和校改園項目,充分利用好學校佈局調整後的富餘資源發展學前教育,形成以縣辦幼兒園為龍頭示範,鄉鎮公辦幼兒園為骨幹,村級公辦幼兒園為基礎,公辦為主體,民辦為補充,公辦園和普惠園共同發展的農村學前教育新格局。

重視幼兒健康成長。建立嚴格的幼兒園准入制度及考核評價制度,依法取締不合格民辦園,採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幼兒園開展創建工作,大力扶持註冊合格民辦園,並給予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嚴格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堅持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幼兒園教育常規管理,健全完善幼兒園辦園質量的監測與指導,規範辦園行為,切實糾正幼兒教育國小化、學科化傾向;探索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以公辦幼兒園為依託,開闢專門的早教場所、0—3歲親子教育中心,進行早教流動指導服務,促進早期教育工作有序發展。(職成幼教科)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8200萬元,新建10所公辦幼兒園,包括新建2所縣城幼兒園、4個農村移民社區幼兒園、及啞柏鎮、終南鎮等4個規模較大的鄉鎮各新建1所幼兒園。改造增設農村幼兒園25所,有條件的國小附設幼兒班,並配備玩教具,完善室外活動場地等配套設施。(規劃建設科)

(三)均衡發展義務教育

強化管理,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制。總體規劃,統籌城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切實縮小校際差距,加快縮小城鄉差距,努力縮小區域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成長。加強資源配置、政策制定以及宏觀調控力度,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改革,實現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全部接受義務教育,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健全留守兒童管理體系,優先滿足留守學生進入寄宿制學校的需求。確保適齡兒童少年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就學困難、學習困難等原因而失學,確保義務段中國小入學率保持100%,國中畢業合格率達到98%以上。教育資源滿足學校教育教學需要,開足開齊國家規定課程。教師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學校班額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力爭消除“大班額”現象,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

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業質量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引導學校按照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實施教育,引導社會按照正確的教育觀念評價教育和學校。(基礎教育科)

“十四 五”期間,計劃投資59700萬元,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63所,其中新建縣城新區初級中學和國小各1所,改擴建國小134所、國中25所、九年制學校2所。新建及加固改造校舍面積23.53萬平方米,改造運動場地39.84萬平方米;改造大門、圍牆、校園硬化綠化等附屬設施,配備課桌椅、圖書、教學儀器及教育信息化設備。(規劃建設科)

(四)擴大優質高中教育

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堅持以學生為本,努力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選擇需要,堅持以培養模式和課程建設的多樣化、特色化為核心,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堅持因地制宜,從地方和學校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尊重學生差異、個體體徵、智力和能力特點、性格特徵、興趣愛好和文化背景,因材施教,通過培養模式的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把每一位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勞動者。指導各普通高中學校建立符合教育規律與學生髮展需要的更加靈活、更加開放的課程體系,挖掘學校文化傳統,發揮學校和廣大教師自主開發課程的作用,逐步形成本校課程特色和辦學特色。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程,落實學生自主選課制度。加強教育教學管理,落實“普通高中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擴大普通高中優質資源,努力再創建省級示範高中2所。繼續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確保大學聯考質量穩中有升。(基礎教育科)

繼續加大普通高中改造及高中質量提升工程建設項目實施力度,“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21400萬元,實施7所普通高中改造項目,新建圖書綜合樓、學生宿舍樓、食堂餐廳總建築面積6.78萬平方米,改造標準化體育場2個,配備圖書、教學實驗儀器及教育信息化設備。(規劃建設科)

(五)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加大職業教育制度創新,調整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形成特色優勢專業5個以上,確保98%的應屆畢業生通過職業技能考核,對口就業率達到95%,15%以上應屆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深造;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高級技能人才,建立足夠數量的實訓基地,實現校企聯動發展,形成辦學規模化、學校市場化、專業行業化的職業教育特色。

重視職業課程建設。制定適應職業教育需要的課程標準,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習實驗教學環節,大力推進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和教材的改革,積極支持並大力發展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相關的專業,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運用,實施"一綱多本",建立教材准入制度,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實施課程改革與教材改革的工作機制。

完善職業教育辦學體系。強化政府管理職能,加快職業教育佈局結構調整,建立健全“政府統籌,分級管理,地方為主,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適度控制普通高中規模,擴大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加強以縣職教中心為核心的職業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職教資源整合工作,逐步把農業、衞生等行業、部門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整合到縣級職業教育中心,發揮職教中心在職業教育中的龍頭作用。積極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推進農村職業教育免費工作。充分利用中國小布局調整後閒置的教育資源,充實改善村、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辦學條件。(職成幼教科)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7300萬元,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項目,新建校舍2.28萬平方米,新建實訓用房5700平方米、實訓場地6000平方米、配備實訓設備。

(六)重視發展特殊教育

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加大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大力提升特殊教育水平,增加特教資源,加強特教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特教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切實保障殘疾學生受教育權利。

十四五”期間,計劃投資1000萬元, 進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擴建學生生活用房1000平方米,改造體育活動場地5000平方米,並配備康復儀器設備。(規劃建設科)

(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實施師德素養提升工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好乾部五條標準”和“四有教師”要求,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規範結合起來,制定完善教育行業規範守則,使廣大師生內心有尺度,行為有準則。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改進教師評價制度,發揮好綜合素質評價的作用,健全教師誠信檔案,將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制定教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意見,制定實施《周至縣中國小教師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加強教師參與職評違規違紀查處工作,加大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力度。落實“師德一票否決制”。培養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推進骨幹體系建設工程,加快三級三類骨幹師資隊伍培養與使用。實施全員素質提升工程。全面落實國培、省培、市培計劃,加大縣級培訓力度。加強培訓項目的過程監管和評估,抓實中國小、幼兒園校(園)長和教師全員培訓,十三五期間,對全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進行新一輪培訓,計劃培訓校(園)長和教師4萬人次。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能力測試,並將測試常態化。加大教師培訓基地建設,加強校本研修成果應用。全面落實中國小教師資格國家級考試製度和教師資格定期註冊制度,加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推進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實施全縣中國小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計劃,到“十三五”末,全縣教師學歷達標率力爭達到100%。國小教師專科及以上學歷達到85%,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25%;國中教師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75%,其中研究生學歷達到2.5%;學前教育全體保教人員持證上崗,教師學歷合格率達到100%,其中大專學歷達到85%,本科及以上學歷達到15%;高中教師本科學歷比例達到100%,研究生比例達到10%。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以轉換用人機制和搞活用人機制為重點,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校長負責制,全面實施全員崗位聘任,按照“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則,擇優聘用,優勝劣汰,探索教師合理流動與退出機制,認真解決好初級中學富餘教師的分流問題,合理配置教師資源,增強教師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因地制宜,着力推動大學區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加快建立和不斷完善義務教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薄弱學校流動,實現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繼續實施城鎮教師支教計劃。落實“城鎮中國小教師晉升高一級教師職務(職稱),應有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政策。職稱評定向邊遠地區及體育、音樂、美術等薄弱學科教師傾斜。完善教職工請假考勤制度,加強教師日常管理。完善教職工績效考核制度,不斷完善以工作績效為導向的學校教職工績效工資分配製度。以實施“大學區”管理制改革為契機,以深入推進“大學區”校長教師交流為載體,積極探索“縣管校用”的教師管理新機制,着力推進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落實編制科學、動態管理。推動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逐年補充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到教師隊伍中來。重點解決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按標準配置專業對口的英語、計算機、勞動技術、體育、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按規定為600人以下學校配1名兼職校醫,600人以上配1名專職校醫;按規定配備學校安全保衞管理人員。幼兒園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力爭達到1∶8。高中教職工與學生的編制比例達到1:12.5。

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不斷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教職工生活現狀。落實好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充分發揮鄉村教師生活補助的激勵機制,吸引並鼓勵優秀青年教師到邊遠地區學校任教,促進教育人力資源均衡配置。落實好相關財政資金,完善公開公示、定期督導檢查、監督舉報等制度。

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教育規劃綱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推進管、辦、評分離,推進管、辦、評分離,核心是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激發學校辦學活力;根本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依法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責;關鍵是擴大社會參與,建立健全客觀、專業的評價及反饋機制。把管、辦、評分離作為一項事關教育綜合改革全局的重要任務,編制試行學校管理改革方案,明確責任分工和實施辦法。

提升依法執教能力。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對於教育事業就是依法治教,教師做到依法執教,教育行政依法治理,教師權益依法保護,推進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建設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八)規範發展民辦教育

認真貫徹《民辦教育促進法》,規範發展民辦教育,形成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辦學為輔,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和諧發展的格局。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的監督和管理,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支持各類民辦學校創新體制、機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規範民辦學校法人登記。完善民辦學校法人治理結構。依法落實民辦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人員構成、運行方式和決策程序等規定,完善民辦學校監事制度。理順理事會或董事會與學校行政的關係,保障校長依法行使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職權。嚴格民辦學校準入制度,健全民辦學校變更、退出機制。依法建立和完善民辦學校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落實法人財產權,防止侵佔、抽逃、挪用學校資產和資金。加強對民辦教育的評估,規範辦學行為。(職成幼教科)

(九)加快繼續教育的發展

建立統籌全縣各個領域的繼續教育領導管理體制,整合各方面教育資源,調動社會各部門、各行業發展繼續教育的積極性。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統籌擴大繼續教育資源,增強各類學校的開放性,拓展教育功能和服務面。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開放的繼續教育及公共服務平台,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

(十)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

“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全縣中國小校多媒體設備“班班通”、“校園網”、多功能室等數字化校園硬件設施建設全部達標,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結合我縣中國小教育信息化發展與應用現狀,參照《西安市中國小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達標實施方案和評估細則》,啟動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達標評優工作,力爭到2018年全縣90%中國小校信息化建設達到標準。

推進陝西教育人人通綜合服務平台應用工作,逐步實現全縣90%以上的教師開通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優質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活動,並逐步向學生和家長開放。啟動全縣中國小教師新一輪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組織一支中國小信息技術骨幹教師團隊,充分發揮其示範、引領作用,提高全縣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