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大關於貫徹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法》 情況的調研報告

欄目: 調研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7.64K

【概述】

人大關於貫徹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法》 情況的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SZZJ888”為你整理了這篇人大關於貫徹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法》 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人大關於貫徹實施《科學技術普及法》 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永修縣政府認真抓好《科普法》的學習宣傳與貫徹實施,全面履行《科普法》賦予的各項職責,通過“組織推動、廣泛發動、部門聯動、示範帶動”的工作方法,實現科普設施有所完善,科普隊伍逐漸壯大,科普手段不斷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教育明顯提高,為永修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科普法》在永修縣得到了較好的實施。2020年,永修縣順利通過了國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第三方評估驗收,圓滿實現了10%的目標。

一、基本情況

(一)強化上下聯動組織保障,形成大聯合、大協同的科普工作機制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科學普及工作,專門成立了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鄉(鎮、場、企業集團)和縣直各單位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明確了主管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形成了上下協同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大推進力度。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印發永修縣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的通知》。出台了《永修縣2019.7---2020.6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方案》;召開了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調度會,與各鄉鎮場企業集團簽訂了責任狀,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按四類重點人羣劃分重點工作,分別由縣科協、縣教育體育局等單位牽頭組織實施。

三是增強隊伍保障。2019年,啟動基層科協組織建設“3+1”試點,制定出台了《永修縣基層科協組織建設“3+1”試點工作方案》,探索將鄉鎮醫院院長、學校校長、農機站站長等“三長”納入基層科協組織,全縣18個鄉(鎮、場、企業集團)實現基層科協組織全覆蓋;今年6月,縣科協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班子,優化了人員結構;全縣各基層科協成立了33支科普志願者隊伍。

(二)廣泛開展科技行動,推進科技創新服務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助力創新服務發展。圍繞縣域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大力開展“院士工作站、海智計劃、遠航工程”建設,實施產品研發攻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市科協開展服務企業“雙百行動”為紐帶,積極為企業搭建校企專家服務平台,為白蓮鋼製品有限公司、華景鞋業等解決生產難題,開展產品研發與創新。充分利用中國科協信息平台,全縣有16家企業安裝了應用科技專利信息系統。積極舉薦優秀企業參與各類創新競賽,2019年星火有機硅廠2個科研團隊分別榮獲全省創新大賽一等獎和全國創新大賽優勝獎。

二是健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圍繞《創新型省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先後制訂出台了《永修縣鼓勵科技創新十條政策措施(試行)》、《永修縣鼓勵創新創業企業孵化扶持政策(試行)》、《永修縣企業研發投入後補助暫行辦法》、《永修縣降成本優環境深入推進新工業十年行動的若干意見》等扶持政策。通過政策引領,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開展科技創新。

三是推進產學研結合轉化。積極藉助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加快技術創新、改造升級。投資1.8億元的銀河表計“無人化”電錶生產操控平台已試運行,成為全國智能電錶行業首個全智能化工廠。卡博特公司和思科創新中心合作的工業升級4.0項目,即將開始智能軟件開發運用。

(三)多措並舉開展科普宣傳,推進全民科學素質邁上新台階

一是開展疫情防控科普宣傳。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縣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迅速行動,多方位、多渠道開展疫情防控科普知識普及,極大地增強了廣大羣眾科學防控意識,為有效阻斷新冠疫情傳播、奪取抗疫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舉辦各類科普主題活動。圍繞“科技惠民、科學普及”等科普主題,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科技工作者日、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普之春(冬)等系列科普活動。以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為重點,在社區舉辦“科普進樓宇”、“讀科普書籍”等社區科普活動。面向社區居民廣泛宣傳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應急避險、健康生活等科普知識,營造濃厚的科普氛圍。2019年,舉辦永修縣首屆農民創新創業大賽,《江西新聞網》和《九江政府網》都進行了報道,反響熱烈。

三是深入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大力開展科技技能培訓,縣科協每年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圍繞優質糧食、綠色蔬菜、特色果業等重點產業,邀請農技專家,廣泛開展各類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聯合縣農業農村局等部門,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培訓等。2020年,聯合縣人才辦、縣老科協舉辦“農業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主題培訓班,系統講解了農產品品牌建設,農產品線上線下營銷。縣老科協科技服務中心兩年來,累計培訓各類人員近4000餘人,縣人社局等相關部門組織不同層次的城鎮勞動者開展各類科技培訓、崗位學習近2000餘人,為提升廣大羣眾技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四是激發青少年學科學熱情。着力推進青少年科普,縣科協每年組織“科普大篷車”進校園,舉辦各類校園科普講座,組織青少年參加各類科技競賽、創新大賽和“科普夏令營”系列活動。今年12月初,聯合教體局、團縣委舉辦永修縣第一屆智能科技創新大賽,大大激發了青少年探索科學的熱情和興趣。縣科協、縣教體局、縣文明辦多方協作,搭建社會、學校、家庭“三結合”橋樑,關注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提升。在科學教育普及工作方面,在全縣國小三年級以上至國中部,都配備了一名專、兼職的科技輔導老師。

(四)加大投入夯實科普基礎,提升科普工作承載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科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各鄉鎮基本設置了科普宣傳欄,恆豐科協還專門拿出場地建立科普活動室。部分鄉鎮社區專門開闢科普宣傳陣地,部分縣直單位也將科普知識宣傳融入自身工作範疇。部分學校還專門設立了青少年科普活動室,建昌國小創建的森林科普館、湖東學校消防科技館等成為校內學生科普活動的重要載體。

二是科普示範效應不斷增強。加強科普陣地建設,注重發揮科普基地示範帶動作用,制定出台了《永修縣科普示範基地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先後建立了楊嶺村、柳陽村、麻潭村等多個村級科普示範基地,雲山綠海、古艾生物有限公司等4 家農業企業申報了省級科普教育示範基地,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效果。

三是科普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推動科普中國、科普江西落地應用,設立“科普永修”微信平台,精準推送科學知識。部分鄉鎮和社區利用電子科普視頻、電子屏、大型廣告屏等多媒體終端傳播科學知識,縣新聞媒體加大科普宣教力度,製作推出了更多羣眾喜聞樂見的科普作品,加快科普E站建設,全縣建有科普E站5個,促進科普活動線上線下結合,加大了科普信息定製化推送力度。

二、存在困難和問題

1、科普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全縣公益性科普活場所較少,現有的幾個校園科普館布展簡單,科技元素含量不高,體驗性不強,功能不完善,作用不明顯,對廣大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缺乏足夠的吸引力。

2、科普活動在永修縣開展還存在覆蓋面不廣、力度不大、深度不夠等問題,有的全面科學素質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沒有釐清科普工作自身的社會責任,科普意識及工作認同感不強,沒有將科普工作自覺融入部門工作,制度化、常態化工作機制尚未形成,《科普法》宣傳貫徹實施的廣度、深度、力度有待提升。

3、縣科協作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會力量,因人財物等條件限制,組織開展羣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難以經常化。縣科協現有4人,除科普工作外,還要承擔大量的與其他單位一樣的共性工作,人手不足制約了科普活動的開展,以至於開展科普工作的方式、方法、途徑單一,手段滯後,領域不平衡。另外經費緊張也是瓶頸因素。根據省市縣深化科協系統改革要求,到2020年,科普人均經費必須達到1元,目前為0.45元,差距還比較大。

4、一些偽科學的東西打着時髦的科學旗號招搖過市,混淆視聽,以假亂真,已構成一種社會公害,科普工作與偽科學作鬥爭的力度有待加強。

三、幾點建議

1、在編制 “十四五”規劃時,要體現好科協的使命與任務,要貫徹好中央精神,把握大局 ,緊跟時代要求轉變科普理念,創新工作手段,規劃設計出一些出彩的、有特色、有亮點的工作,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全民科學素質持續提升。

2、科普場館、設施建設要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基本建設計劃。對現有的科普場館、設施加強利用、維修和改造。對即將建成的“五館”合一的文體藝術中心內的科技館要提前謀劃好布展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元素和科普推廣效應。對永修縣科技創新產業如有機硅等要突出特色加以展示和推介。

3、科普工作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全面科學素質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結合各自工作、發揮各自優勢做好科普宣傳,開展科普活動,相關單位積極主動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要做好聯繫交流溝通工作,發揮部門聯動效應,匯聚各級力量將科普工作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同時將科普工作與精準扶貧、農業發展、創新創業有機結合,使科普工作更加結合實際,契合時代,努力開創充滿活力的科普工作新局面

4、要落實好科普工作保障措施,逐步提高科普投入,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要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招錄必要的科普人才;對在科普工作中作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5、企業、學校、醫院、農業示範園、吳城候鳥小鎮等是科普主陣地,要利用現有的科技、教育、文化、旅遊等資源,結合人民羣眾生活、學習、健康娛樂等需要,開展科普活動。督促公園、商場、車站、廣場等各類公共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加強科普宣傳。不斷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激發公眾對科技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