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超常智育的弱心理髮育案例分析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3.1W

超常智育的弱心理髮育案例分析

超常智育的弱心理髮育案例分析

成都市龍泉驛區靈龍國小校 毛豔梅

摘要:教學中發現班級裏智育發育明顯優於其他孩子的案例——該生知識面廣、思維敏捷、思考視角獨特,是普世意義上的成績優異的“優生”。但該生個性區別於其他學生,表現為“脆弱”“敏感”“孤僻”等。本文主要記錄分析該案例的矯治過程,以期為類似情況提供借鑑。

關鍵詞:超常智育 特殊個性 心理矯治

一、 案例主題

擬從案主個體的異常表現,追蹤分析原因,並進行對症輔導,糾正案主異常表現,幫助案主健康成長。

二、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況

案主姓名:劉小瑜(化名)性 別:女

年 齡:6歲學校年級:靈龍國小校二年級

籍 貫:成都市成華區輔導者:語文老師兼德育主任

輔導時間:2018年9月——2020年6月

案主是家中獨女,父母學歷均為本科,幼年隔代撫養,與祖母相處最多。其祖母為彼時年代的本科生,典型知識分子,非常看重孫輩智育,但缺乏科學育兒的方法,智育過早、過度,同時一定程度上忽視心理健康。

個案來源:上課請同學回答問題,因為個子比較小,偶爾會被“忽視”,這時的她會痛哭流涕,猛捶桌子,感覺內心受到極大的委屈,從而引起了我的關注。

(二)主要問題

1.學習成績特別好,表現出與實際年齡不相適應的成熟度;

2.容易在受到挫折的時候暴露出“乖張、暴躁、一根筋”這些情緒;

3.説話聲音極小,無法很好融入班集體。

三、 案例分析過程

(一)分析與判斷

1.原因分析

(1)幼年成長——過早強調智育,有悖皮亞傑“心理髮展階段説”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變現出來的一切,都和幼時的經歷有關。根據劉小瑜平時的表現,我及時和她的母親取得了聯繫,在交流以後我得知如下情況——案主是家中獨孫女,父母親、祖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正因為如此,對案主幼時的教育,作為家長,他們自認為有一套。因為孩子智商比較高,在3歲時已識得許多漢字,家長以此為榮,進而要求孩子學讀《三字經》。然而皮亞傑認為個體從出生至兒童期結束,其認知發展要經過這樣前兩個時期:a感知運動階段(出生至二歲),個體靠感覺與動作認識世界;b前運算階段(二至七歲),個體開始運用簡單的語言符號從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缺乏可逆性。據此,我們得知,在案主感知運動階段和前運算階段,缺失了這方面的學習和鍛鍊,精力用到了識文斷字上面,造成了學習能力有餘,運動表達不足,情緒過分壓抑的局面,繼而影響了心理健康。

(2)家長性格影響——祖母溺愛,使其個性嬌縱,自我中心

案主是家中唯一的孫女,父母親忙於工作,由祖母承擔撫養照顧的責任。在和其母親的交流中,她透露給我一個信息——案主在學走路的時候,經常摔跤,會因為疼痛哭鬧不止,為哄孩子開心,祖母會指着地面,振振有詞罵道:“打你、打你個不聽話的地,都怪你把瑜瑜弄摔跤了!”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一種消極且暴躁的情緒反應,養成一種“自我中心”的個性。

(3)教育環境——引導茫然,惡性循環

儘管案主的情況就明明白白擺在那裏,家長和以前接觸的教師能意識到這些問題的很多,但對其進行引導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僅憑以往的經驗套用在她身上,沒有很好地做到因人而異。致使孩子隨着年齡的成長“問題”不斷凸顯,得不到好的解決,日復一日,徒增家長的焦慮和擔憂,造成惡性循環。

2.個案判斷

綜合案主情況,她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過早、過分接受智育的兒童。成長於人際關係過分理性的家庭,失去了對他人的接納和認可,表現出對同齡人的不屑,得不到他人關注時,顯得暴躁、焦慮、衝動。

(二)輔導策略

1.對案主的心理輔導

(1)多方面真誠關愛,獲得自我存在感

離開家庭和家長,幾乎沒有什麼可以讓案主感受到被關愛。除了學業,她幾乎找不到自己的長處。在觀察一段時間後,我抓住她穿戴漂亮的時機讚美她:“哇,今天的裙子好漂亮哦!”並在可能的情況下要求她笑一笑。在她舉手回答問題時多關注她,拿出足夠的耐心聆聽她那細如蚊鳴的説話聲,並誇獎她的答案如何精妙。

(2)摒棄溺愛,迴歸集體

對於在家被寵壞的孩子,最受不了的就是待遇的偏差,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的給案主傳遞“社會”的概念,讓她明白除了“家”,還有其他許多人,不會永遠有人寵着她,讓着她。有時她舉手仍然會被“漏掉”,面對她的消極情緒,和風細雨跟她講老師不是故意的,並徵求她的理解和原諒,培養孩子“懂道理”的個性。案主從來不欠作業,次次都完成得很好,表明她對於學習態度是緊張的,生怕出一點紕漏和差錯,這其實堪憂。在對其進行心理輔導一段時間後,她開始出現了偶爾忘記帶作業的情況,我開始滿心歡喜,這表示她的神經不再是時時刻刻繃得很緊,逐漸更多地迴歸孩子的天性。

(3)彌補運動缺失,體驗書本以外的樂趣

案主是個從書裏成長起來的孩子,小小年紀,看過的書,從書上學過的知識,比絕大多數同齡的孩子都要多。正因為如此,每次班級搞活動,案主會表現出對同伴的不屑,總是無法融入其中。為解決這個問題,在一次班級“老鷹捉小雞”的活動中,我將案主任命為“雞媽媽”,在責任感的驅使下,她幾乎使盡渾身解數,在遊戲的過程中,一面思考如何保護小雞,一面體會到了遊戲的樂趣。

2.與家長,任課老師和同學的溝通

(1)與案主的父母,祖父母

多次與案主父母,祖父母交談,指導其轉變家庭教育模式,擺正對孩子關愛的心態,不驕不躁,不寵不虐。多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與案主交談時減少理性交談的成分,彌補孩子的童真童趣,多允許案主和同齡的孩子玩耍。

(2)與案主的科任老師

案主的科任老師非常支持班主任的輔導計劃,儘可能多利用機會發現案主的閃光點,對她不採用言語較重的説教,增強案主與科任老師的親近感,獲得輕鬆,融洽的學習氛圍。

(3)與案主的同學

班裏的大多數同學對案主的態度是:一方面崇拜她優異的成績,另一方面又對她的性格無法理解,總和她玩不到一塊。我鼓勵愛玩的孩子主動邀請案主加入他們的遊戲,拿出一定耐心教授她。

四、案例評析

兩年的努力後,通過觀察,家長、科任老師及同學的反映,案主的孤獨傾向和衝動暴躁的情緒明顯減弱,學習焦慮明顯緩解,其心態和行為有如下轉變——

(一)案主以前憂鬱的笑臉上,常常露出屬於孩子的童真的笑容;

(二)案主有承受能力接受批評,並能夠正確對待,改正自身錯誤;

(三)案主從不會與朋友玩,變成了主動找朋友玩,甚至充當遊戲的組織者;

(四)能夠大聲表達自己的意願,從容對待上課舉手被老師“忽視”的問題;

(五)在家裏更為懂事,可以幫助祖母做一些家務事。

“一切表現都是教育的結果”,美國學者華生説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兒童,我可以把他們培養為醫生、律師、流氓等。”孩子的智力發育固然重要,但在心理髮育面前,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厚此薄彼,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1》[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2]盧軍:《教師成長關鍵詞》[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3]《心理(月刊)》[J],中國體育報業總社與法國樺榭菲力柏契出版社,2011年4月號,總第57期

[4](美)戴爾凱耐基:《人性的優點全集》[M],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