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1.98W

國小數學教育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的論文 篇一

摘要:多媒體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國小數學教學改革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命,它為把整個數學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多媒體教學圖文聲像並茂,形象直觀生動,但教師必須注意適時運用,恰到好處,才能化平淡為神奇,獲得最佳教學效果。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在學生思維困惑處或關鍵處適時運用多媒體,又有利於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解題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多媒體 學科整合 捕捉時機 創新思維 主體作用教學方式創設情境 科學 合理高效

進入21世紀,以多媒體運用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正在引發教育教學的一場革命。在信息化進程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媒體與學科整合的形勢已刻不容緩,在學校教學中所佔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下面結合我的數學教學實踐,談一下我對於多媒體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幾點認識:

一、巧用多媒體以舊聯新

如採用這種“温故而知新”方法,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要找準舊知識和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並因情況而異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種是聯想式:如教《環形面積的計算》時,可做一框兩幅抽拉投影片。教學時,先出示兩兩半徑分別為5釐米和2釐米的圓,讓學生先計算出兩個圓的面積,然後啟發學生想:圓的面積和環形面積有什麼聯繫?能從兩個圓的面積得出環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最後老師演示抽拉投影片,把兩個圓重疊在一起,形成兩個同心圓。學生通過形象直觀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環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是用大圓的面積減去小圓的面積,從而實現了知識和方法的“遷移”。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鬆紮實。另一種是對比式,如教《有餘數的除法》時,先投影顯示六個梨、三隻盤子,指名學生到投影儀上把六個梨平均分放在三隻盤子裏,他們很快分完。這時老師在投影儀上又加一個梨,這時繼續讓學生把七個梨平均分在三隻盤子裏,結果剩下一個梨無法平均分趁勢讓學生思考這兩道題:什麼變了?什麼沒有變?剩下的數叫什麼數?通過觀察比較,學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數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餘數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數叫“餘數”,這樣既温習了舊知識又掌握了新知識。同時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這樣對知識得掌握也較為深刻。

二、運用多媒體,啟動認知

創設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是激發學習興趣,萌發求知慾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如教《循環小數》時,為了在課堂伊始使學生產生新奇感,啟動思維;同時也為分散教學難點,一位老師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紅綠燈投影片。上課開始時將此片映出後老師讓學生觀察投影片。並讓學生説出日常看到的紅綠燈,學生説出了交通崗上的紅綠燈,並説出了綠、黃、紅燈總是依次的變化。這時老師接着説:“它總是按一定的順序,不斷地重複出現,那麼我們就可以説紅黃綠燈總是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種現象叫循環現象。日常生活中有這種循環現象。數字運算中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今天老師就和你們一起研究。 這樣的教學導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難點,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興趣。由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直接轉入認識數字排列規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聲形並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以靜態為主,學生學習起來感到單調、枯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起點,是獲得知識的開始。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我們可以採用多媒體在教學中設計有趣的活動情境,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生活情景,使教學充滿趣味性和生活氣息,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學生就可以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快樂的學習。

例如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一課中,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直接拿出角告訴學生,會使學生對課堂知識感到乏味,在教學這節課時,我一改往日的手段,藉助多媒體設計了含有角的學生熟知的校園情境圖,並將角製作成一閃一閃的,讓學生從中找所發現的數學知道,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學習興趣非常濃厚,並且直接找到了和主要內容相關的知識,可見這個環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取得的效果非常可觀。

2、形象直觀展示,便於學生理解

國小生尤其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正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習慣於看得見、摸得着的東西,對生動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數學中有一部分知識是高度抽象的,對於國小生來説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那麼,怎樣去學習這部分知識呢?那就需要藉助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了,因為它能集聲、形、色等為一體,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從感知現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認知過程。

例如二年級下冊“平均分”的概念教學,可以藉助多媒體,出示分好的物體(每份分得同樣多),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然後讓學生仿造分一分,並説説發現了什麼,這時就會有很多學生會發現分得同樣多,這樣平均分的概念就的出來了,而且學生也是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

3、解放老師,服務學生

以往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都是採用的自制的教具,這些教具大部分都是老師自己製作,或是老師辛苦尋找的生活中的物體,這樣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耗時耗力,而在教學中也可能因為這些教具不完美給學生帶來很多學習上的麻煩,利用多媒體教學,這些弊端就可以完全避免,教師不僅可以很輕鬆的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也可以清楚的掌握所學知識。所以説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出現解放了老師,更好的服務了學生的學習。

四、多媒體教學突出學生為主體,做到“適時、適當、適度”

課堂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有賴於選擇恰當的教學媒體幫助學生作出各種學習反應。因此,多媒體必須同其他媒體相互協調,如與掛圖、板書、模型、演示等手段也相統一,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學實踐也表明,清晰的掛圖、優美整潔的板書、逼真的模型、動感十足的演示等對課堂教學效果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對各種媒體的運用在組合上要體現科學、合理、高效,須從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等方面來選擇、組合媒體。

中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易集中,見識少,知識面窄,缺乏感性認識和實踐經驗,因此,可多采用幻燈、投影及多媒體,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這樣符合兒童思維、發展和認識規律,對高年級的學生則適當採用錄像媒體及計算機媒體等,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如果指導學生有方位的觀察,訓練學生的觀察力,就可用掛圖、板書、課件投影等。 多媒體輔助教學要以突出學生主體性為軸心,當代教學關注的核心要素是學生主題,重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顧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或讓學生脱離教師而單純地與機器交互學習,在實踐中我們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盡力提供給學生情感參與、思維參與、行為參與的機會,使學生真正做到動腦、動手、動口。運用多媒體進行綜合練習,就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想象、遷移等多種能力,促進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使用,還要考慮遵循學生的注意規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點。指向性體現了人的心理 活動具有選擇性。這種選擇 性不僅表現為選取某種活動對象,而且表現為心理活動對這些活動和對象的比較長時間的保持。集中性不僅指離開一切與活動對象無關的東西,而且也指對各種干擾刺激進行抑制,以保證注意的對象能得到比較鮮明和清晰的反映。 因此,如果課堂教學內容本身可能是抽象的甚至是枯燥的,而過於花哨的形式,如音樂、圖片、圖像、動畫等會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學生的心理活動很有可能指向那些輕鬆愉快優美的形式,並對這些本應是配角的東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對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卻所知寥寥,更不用説掌握了。

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師生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作為一名國小數學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讓電教媒體走進數學課堂,與其有效整合,給學生展現生動活潑的畫面,給學生創設愉悦有趣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 讓他們在數學課堂裏輕鬆地、自由地、快樂地學習,讓他們感受電教媒體所帶來的別樣美!

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閲讀課本的好習慣。 篇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

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也是專心傾聽的根本。

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儘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

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

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錶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説一説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説得好在哪裏?不足在哪裏?你給他什麼建議等等。

很多時候,都是由於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並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

在引導學生閲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閲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沒有認真閲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

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

對於後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於沒把題目讀完。

對於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着感覺做。

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

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閲讀的習慣是多麼的重要。

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的論文 篇三

摘 要:只有學習,沒有情境,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只有把學習置於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正如鹽放入湯中後,人們才能享用到美味的湯一般。

關鍵詞:有效情境新舊知識生活實例活動引入教學民主

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驗數學。情境對於數學教學,並非只是一種美麗的包裝,而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個實實在在的手段。在數學教學現狀中,存在着不少情境創設運用得偏頗之處,因此,有必要真實地認識情境的價值所在,並由此探討有效情境創設與運用的一些策略方法,以促進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就課堂教學情境的創設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讓新舊知識有機銜接,創設有效情境

新知識的學習總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教學新的內容時,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進行新舊對比,得到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從而掌握新的數學知識和技能。

我在教學六年級數學“正比例的意義”時,是這樣設計的:

1、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同學們,給你們1分鐘時間,你能完成幾道口算題?做對一題,得5分。”做後出示課件一表格,學生邊彙報,老師邊操作記錄。

2、“根據以上兩個量的變化,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口算題,訓練了學生的口算能力,又為新課作好了材料準備,隨着做對題數的增加,得分也會增加。學生很容易發現它們是成倍上升,潛意識中觸摸到了正比例的變化特徵。

兼顧學情,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自然引入新課;鞏固舊知,激發思維,引領探索,自主學習,過渡自然,一氣呵成。

二、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創設有效情境

如六年級“軸對稱圖形”的教學,學生對“照鏡子”都很有感觸,這一點可以幫助他們初步認識軸對稱。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認識軸對稱,藉助直觀教學手段是最好的選擇。我利用課件,各種生動的物體可以沿着直線翻折,並最終重合,這樣直觀的畫面給了學生很深刻的印象,對於理解“軸對稱”這個抽象的概念很有幫助。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出發,“軸對稱”這一概念的引入水到渠成,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要善於觀察,生活就是數學的源頭活水。

三、自主探究,活動引入,創設有效情境

如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筆者努力創設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在班內成立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宣佈了實驗任務後組員們便積極行動起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動手實踐後,開始彙報研究成果。有的組員説:“把土豆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容器中的水就會上升一段,這部分水的容積就是這個豆的體積。”有的組員説:“把一小袋沙子完全倒入長方體的容器中,只要測量出含有沙子的這部分長方體容器的容積,就等於算出了這袋沙子的體積。”有的組員説:“我們先把橡皮泥捏成了和這個石塊外形一樣的物體,然後再將這塊橡皮泥改捏成我們曾經學過的某個立體圖形,如正方體,計算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也就等於知道了這塊石塊的體積。”

用上述多種方法將這些不規則物體轉化為規則物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探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自主地去探索,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相互啟發,多種感官參與到自主探究性活動中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創設有效情境

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坦誠相見,國小生就會主動與教師親近,願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幫助。讓學生在愉快、寬鬆、自由、平等的環境中學習,保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學生學習就不會感到有壓力而產生興趣,自願接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積極嘗試創設和諧的情境,力求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如教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時,我對學生説:“今天你們來考考老師,請任意舉出一個最簡分數,老師馬上告訴你們這個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學生考老師,同學們別提有多高興,紛紛舉出了不少最簡分數,老師都一一給予了回答。起初學生有懷疑,經過驗算確認老師的答案是正確的,於是,由懷疑到信服,無形之中產生了“老師為什麼能這樣快地判斷出來”的疑問,一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就以極高的興趣進入到教學中。

情境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當,會使課堂生機勃勃,學生獲得有效的發展;運用不當,卻會淡化數學課堂的數學本質屬性,影響學生的課堂生成。作為教師,應當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自己,根據自身、學生的特點,結合教材實際,創設出合情合理的情境,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創設情境是一個不斷髮現、積累和創新的過程,在實踐中,教師要養成觀察、積累的習慣。“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讓學生有了對數學濃厚的興趣,他們就會由衷地感歎: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