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論文 / 發佈於: / 人氣:2.09W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隨着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全面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關愛學生成為我們廣大教師始終不變併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師形象。如何讓孩子們在心情舒暢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這就需要我們要不但備好課,更要對學生進行無限地關愛,給予他們最大的愛心,使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關鍵詞】國小語文;愛心教學;賞識教育

“敬業愛生”是全體教師長期來共同塑造的良好形象,隨着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實施,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全面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因此,關愛學生成為我們廣大教師始終不變併為之努力去塑造的教師形象。如何讓孩子們在心情舒暢的環境下能夠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這就需要我們要不但備好課,更要對學生進行無限地關愛,給予他們最大的愛心,使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此,本文筆者從所從事的國小語文教學實踐中探討如何關愛學生的學習,給予他們賞識教育的嘗試。

一、愛向全體同學

想讓學生學好語文,就要讓孩子們喜歡語文,讓他們感悟到語文的偉大美,也能對語文由此產生極大的興趣。作為老師所要做的應該是給予學生最大的愛,並且我們要傾向於全體同學,不能只是部分學生,否則就會引起學生認為的“偏向”。所以,對每個學生獻出愛心。因此,我們要關愛每一個學生,決不能放棄對他們的愛。我們要對學生給予尊重、寬容、公平,哪怕是智商低下的,那些好“惹是生非的學生”,更不能去諷刺、挖苦沒有按照教師意指去做的學生。首先,尊重學生。英國的哲學約翰洛克曾經説道:“家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屠格涅夫也説道:“自尊自愛,作為一種力求完善的動力,是一切偉大事業的淵源。”尊重是體現着人與人的精神境界。我們在孩子們幼小成長心靈中要給他們種下尊重的種子,教育是最能體現尊重的,因為尊重是人的第一需要,當兒童們成長的初期更要以尊重為基礎使他們長大成人。他們的幼小心理是在尊重的前提下走向成熟和豐富積累知識的。在學習中,孩子們時刻都想得到老師的尊重鼓勵,這樣才會產生一種學生更愛老師的情感,由此也會出現一種敬佩自己的老師,渴求他們所傳授的知識,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正像有的人説的那樣: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根據新課標的要求: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尊重為基礎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遞。我們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學生交朋友,通過尊重激勵學生聽課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們要使學生養成公平正直、仁愛善良、光明磊落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其次,公平關愛學生。平等待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教師不能給學生留下偏向的印象。特別在素日的學習生活中,注重那些細微的語言行為。例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回答問題,不能只是提問幾個學習好的學生,要面向全體學生,對問題深層的可以提問那些學習好的;對淺顯一點的問題可以問及基礎弱的學生。這樣就可以人人都能被提問到,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來。當和孩子們談心的時候,也要顧及到不同的孩子,在排座位的時候更要體現着公正平等的思想。我們在平時的講課中時刻都要注意到的:對學生不能説三道四、指桑罵槐;也不能讓孩子們沒有面子,下不來台;更不能隨便就會和家長回報,打小報告什麼的;不要在説話時涉及學生的生理缺陷;不要忽視學生的任何閃光點,等等。

二、多鼓勵學生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説道:“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滿含熱淚地欣賞他,擁抱他,讚美他,為自己創造的生命而永遠自豪。”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們作為教師更應該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了。通過賞識教育師生關係就會增近,學生更會喜歡自己的老師,繼而會更加地努力學習,越是這樣越好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讚譽,學生也就會奮發向上、鋭意進取。所以,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誇獎和表揚,從有利的方面進行誘導學生,激發孩子們的最大潛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和表揚,給予學生讚許的眼神等,讓孩子品嚐更多成功的喜悦,同時給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或期望,能夠激發出孩子自信和積極向上的進取力量。在批語的時候,多寫一些激勵的評語。這就會增強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甚至是創新精神。

三、發揮率先垂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孩子們的成長。因此,我們作為教師要時時刻刻地注意自己的行為語言,做到言傳身教,使他們能夠耳濡目染。葉聖陶説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我們要在學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在這樣的氛圍薰陶下,學生良好的學習動力才能得以更好地激發。總而言之,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時時刻刻地對學生進行着賞識教育,特別是當今的新課標實施,更要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使他們能夠積極地發揮出創新能量,更好地達到教書育人。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文章分析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作用,包括滿足國小生生活化需要、符合語文教學發展,以及促進德育的自我發展。並探究了在國小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包括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採用生活實踐的方式滲透德育、情感薰陶中融入德育、在識字中展開德育。

關鍵詞:國小語文;德育;生活實踐

隨着時代的發展,德育在教學中的地位逐漸提升,德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發展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重視德育。在農村國小中,多數兒童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生計,長期在外打工,這就導致學生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孤僻或自卑等不良心理,嚴重影響了兒童的健康發展。文章以農村國小為例,探究如何將德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一、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作用

德育指對學生展開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及政治教育等,通常情況下,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同教學階段德育的內容也不同。其中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基本道德行為規範的教育,第二階段為公民道德與思想政治的教育,第三階段為世界觀及人生觀的教育。每個階段的國小生,接受的德育內容也不同。例如,在國小低年級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使學生明確做人的基本準則,同時還要培養做人的基本品質,其中主要包括善良、誠實、公平及勇敢等,並對集體主義有一定的瞭解,使其具有團結精神,熱愛祖國和人民,最終形成正確良好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一)提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國小階段是學生形成認知的重要階段,在此過程中滲透德育,能夠為學生今後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在國小語文課堂中,國小生由於還沒有完全形成認知,不能夠採用理性或感性的方式面對學習及生活中的事物,因此,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及理性思維。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形成全面的思想認識,最終提升學生融入社會的能力。其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尤其對於留守兒童,這種方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最終達到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二)符合語文教學發展

國小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中包含了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及表達能力等,當今時代,國小語文教學要想得到發展,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德育與國小語文教學相互結合,這種方式能夠不斷提升國小語文教學的內涵,使其長期穩定的發展下去。

(三)促進德育的自我發展

將德育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是德育自身的發展需求。在此過程中,德育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中,還需要將其與學生的生活及其他科目相互融合,這種方式能夠促進德育長期穩定的發展[1]。

二、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展開語文教學的主要工具,國小語文教材中有豐富的體裁,包括古詩、散文、寓言故事等,內容較為豐富,因此教師在將德育融入其中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內容,根據教學要求,制定針對性的教材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魯濱孫漂流記》這一課時,通過對文章內容的講解,需要讓學生知道獨立及探索精神的重要性。文中的魯濱孫也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勇敢的克服了困難,正是由於他具備這種不畏懼困難的精神,才能夠活下去。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課時對學生展開德育,這種方式能夠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充分結合,最終達到提升學生探索能力及培養獨立性的目的。

(二)豐富教學形式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教師需要不斷豐富、創新自身的教學形式,在此基礎上展開德育,提升課堂的新鮮感。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形象,進而體會語文學習中的真情實感,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的過程中,由於條件有限,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出村居中作者描繪畫面的圖片,其中草兒剛剛發芽、柳樹隨**動,黃鶯在樹上叫着,學生看到這種場景,一定會對本節課產生興趣。接着,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對文章展開自主學習,大致瞭解詩歌內容。最後,教師帶領學生對古詩展開細緻的講解,並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在此過程中會通過自己的理解體會文中詩人的情感,同時感受到詩人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在使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展開情感教學,最終達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2]。

(三)採用生活實踐的方式滲透德育

由於語文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其不僅僅侷限在課堂中,同時在生活中也能展開語文教學,如課外教學更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個性,解放兒童的天性。兒童內在的思想品德能夠在課外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展開一系列的課外活動。例如,教師在講解《小英雄雨來》這一課時,在講解完書本知識之後,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找和雨來有着相同精神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髮現自己身邊存在善良的人和事,通過向他人學習的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水準,形成樂於助人、善良的品質,最終達到提升學生道德素養的目的。

(四)在情感薰陶中融入德育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德育的滲透。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創造出一定的情感氛圍,讓學生更加深入的體驗情感。例如,教師在講解《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建立相應的情境環境,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為同學展示圓明園的歷史圖片,烘托出情感氛圍,再為學生講解圓明園在被毀滅之前的宏偉壯觀,並與現在的殘骸形成對比,使學生產生圓明園被毀滅的悲傷。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文章的過程中體會文中豐富的情感,為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

(五)在識字中展開德育

我國教育綱領中規定,在國小階段,國小生需要對2500左右的漢字完成認識、拼讀及瞭解等,由此可以看出識字教學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德育,這種方式能夠擴大德育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範圍。我國在新課改實施之後,國小語文教學中的生字很多,提升了識字教學的難度,面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想提升學生識字學習的質量,就需要在其中滲入德育,豐富識字課堂的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膏”字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將該字體中的上半部分內容展開放大,縮小下半部分的字體,這樣在視覺上,該字體呈現出一種上大下小的形態,有一種下方承載着高大物體的感覺。同時再將該字按照正常結構書寫,讓學生觀察哪種書寫結構更為正確美觀,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掌握漢字書寫中的結構分配能力,將漢字書寫結構與做人的道理相互結合,使學生認識到團結師友的重要性,同時明白學習生活中為人處世的道理,最終將德育與語文識字教學相互結合,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3]。

三、結語

隨着人們對德育的重視程度逐漸提升,如何將德育滲透國小語文教學中,成為有關人員關注的重點問題。文章通過研究國小語文教育中滲透德育的方法發現,對其進行研究能夠有效提升德育的質量,同時還能夠使兒童養成良好的世界觀及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宋貴。教書育人,潤物無聲: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xx(5):57.

[2]王知樂。專業課程案例教學中滲透德育研究:以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專業公路養護技術課程教學為例[J].職業技術,20xx(7):48-49.

[3]李慶潔。潤物細無聲: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J].科技資訊,20xx(9):180-181.

作者:魏元淑 單位: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恆升鎮國小校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有些青年教師觀課歸來,常會説:“××課上得真好,我都被感動得流淚了。”聽了這樣的評價,筆者非常詫異:這是什麼評價標準?“感動得流淚了”是一堂好課的標準嗎?當然,一堂語文課能讓聽課的人流淚,説明這堂課在情感目標的達成上可能有過人之處。但是,僅僅讓人“流淚”,並不是評價一堂好課的主要或唯一標準。因為閲讀教學不是一般意義的閲讀,僅僅達到“流淚”是不夠的,它承擔着比“流淚”還重要的任務,如知識的獲取、能力的培養、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因為,語文教學説到底是打基礎的。

由此看來,一些教師並沒有做好觀課的準備,沒有掌握觀課的標準,或者被淚水迷惑了眼睛,影響了判斷,迷失了方向。這樣觀課,只能導致誤判,可能學不到“真經”。那麼,作為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應該如何觀課,並做出正確的判斷,學到“真經”呢?

一、帶上課標去觀課

這裏所説的“帶上課標”,意思是説在比較熟悉《語文課程標準》(當然,能帶上最好)的情況下去觀課。從觀課議課的角度講,課標是衡量一堂課的尺子。可是,不少觀課的教師根本不熟悉課標,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三維教學目標是什麼都不清楚。如果是在沒有“尺度”的情況下去觀課,就很難對一堂課的真偽、優劣、高下做出正確的判斷,甚至會被時下一些刻意煽情、得“意”忘“言”、追求花樣、追求舞台效果、取悦於觀課教師等情形的教學所迷惑、誤導。

如果説掌握課標理念比較抽象、有一定難度的話,那麼,有一個比較好把握的尺度,那就是用課標的“階段目標”去觀課議課,用“階段目標”去審視判斷。以課標中提出的詞句教學目標為例:

第一學段: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

第二學段: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

第三學段: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

從上述目標中,我們可明確四個問題:一是理解詞句的方法;二是理解詞句的要求;三是教學的階段性;四是目標的系統性。

如果用這樣的教學目標作為觀課議課的標準,那麼,三、四年級的詞句教學仍然停留在“理解詞句意思”上,沒有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去“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五、六年級的詞句教學還是停留在“理解詞句意思”上,沒有引導學生去“推想”詞句意思,更沒有讓學生體會其表達效果,這樣的教學,無論其多麼煽情,多麼巧妙,多麼藝術,都是不符合年段要求的,都沒有教在“點子”上,都缺乏對目標體系的把握和實施。

課標同國家制定的其他行業的標準一樣,有最高權威性的指導、制約等作用。自覺地用標準,並學會用它作為觀課議課的尺度,我們就會心明眼亮,不會被那些花裏胡哨的教學所迷惑。

二、拿着教材去觀課

如果説帶上課標去觀課是審視、評判一堂課“教得怎樣”的話,那麼,拿着教材去觀課則是弄清一堂課“教的是什麼”,是以教材為依據對照、審視其對錯、偏正、深淺等。

如,不少教師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都運用了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用大段大段的像背台詞一樣的詩意般的語言進行煽情。乍一看,這樣的教學,手段多樣且先進,很“好看”,很時尚。但是課文所在單元的導語中明確提出:“閲讀本組課文,我們要用心感受字裏行間飽含的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感……”這是一個“讀出語言文字背後意思、語言內涵”的閲讀方法、能力的專項訓練。根據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和學習方法,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恰恰不適合運用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等,而是應着力引導學生靜心、潛心閲讀課文的語言文字,從字裏行間體會其包含的精神或情感,以此培養學生感受語言內涵、品評語言滋味的能力。例如,課文的第三段寫圓明園的各種景觀,運用了“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從這麼多看似平常的“有”字中,學生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圓明園景觀的多姿多彩、美麗壯觀,就能強烈而真切地體會到作者對圓明園美麗壯觀景象的自豪、驕傲、讚美之情,還能感悟到為後文寫圓明園化為一片廢墟,什麼都“沒有”了的無比痛心、惋惜、憎恨之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埋下了伏筆等。如果不是這樣,而是運用了大量的圖片、視頻、音樂等,那麼,“讀出語言文字背後意思、語言內涵”的閲讀方法、能力的這一專項訓練,又如何能夠落實?

也許有人會説,新課改不是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嗎?請注意,無論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其根本是“教材”,而不是隨便哪一篇文章。既然是教材,它就具有一定的規定性、制約性。我們用教材作為“鏡子”去對照、審視一堂課,就能比較務實、清楚地看出,在這堂課上,教師是把握了教材,體現了編者意圖,教在了“點子”上,完成了教學任務,還是隨心所欲,無視教材的規定性、制約性,不管學生學習的起點、年段性等。不然,手頭沒有教材,就有可能將那些把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資料堆積課、圖片展示課、鬧劇表演課等,正事沒做好、閒事忙不完的教學,誤認為是“超越文本”的“創新”做法。

三、調好角度去觀課

這裏所説的“角度”,是指觀課的出發點、聚焦點。據瞭解,不少青年教師去觀課,其角度不夠恰當,常常被一些表面的、吸引眼球的、刺激感官的做法所吸引。為此,筆者主張:以平靜的心態、審視的眼睛、充實的頭腦和調好的角度去觀課,力求不看熱鬧,要看門道。針對當前公開課和觀課議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聚焦語文因素。所謂“語文因素”,簡單地説,就是我們常説的“字詞句段篇、聽説讀寫書(書寫)”。看一堂語文課,關鍵是看這堂課有沒有這樣的語文因素,有多少這樣的語文因素,進而思考這些語文因素是如何讓學生獲得的。下面以《筍芽兒》這一課的教學為例,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看哪種教學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課例一】

師:(板書課題:筍芽兒)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新的課文,題目是——一起讀!(生齊讀)

師:(出示“筍芽兒”圖片,貼在黑板上)這就是“筍芽兒”。(滿懷激情地)筍芽兒就像剛剛出生的嬰兒,是那麼可愛。多麼可愛的筍芽兒,多麼嬌嫩的筍芽兒!我們帶上“可愛”的感情一起讀!(生齊讀)

師:筍芽兒,多麼可愛的樣子,多麼親切的名字!讓我們帶上“親切”的感情再讀!(生齊讀)

師:課文圍繞着這個可愛、嬌小的“筍芽兒”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充滿童趣、發人深省的故事吧!

【課例二】

師:(板書:“筍”和“芽”)“筍”是個生字。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這個字。(生一邊説着筆畫,一邊用小手書空)

師:誰來讀一讀這個題目?(生按照標註的拼音讀)

師:(在黑板上加“兒”,成“筍芽兒”)現在加上了“兒”字,誰再讀一讀?(生讀)

師:你看,有這個“兒”字與沒有這個“兒”字,讀起來一樣嗎?

生:不一樣。沒有“兒”字,讀起來很難聽,很生硬。有了“兒”字,讀起來就像媽媽呼喊自己的孩子一樣,很親切。

師:還有不同説法嗎?

生:有“兒”字,就覺得“筍芽兒”很嬌小。

師:你看,這個“兒”字多重要呀!我們一起親切地讀讀這個題目吧!

師:(出示“筍芽兒”圖片,貼在黑板上)這就是“筍芽兒”。課文圍繞着“筍芽兒”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如果從尋找語文因素的角度來看,課例一沒有多少語文因素,不客氣地説,它是披着語文的外衣,沒幹多少語文的事。教師只是通過一次次外力煽情,強加於學生,使其讀出了“筍芽兒”的語氣,學生並沒有內化理解,沒有收穫到什麼。課例二,則語文因素顯而易見,可謂一舉多得:一是指導“筍”字的書寫(書空);二是讓學生讀準注音的“筍、芽”字音,也為讀好兒化音作鋪墊;三是在比較朗讀中,初步感知到兒化在表達上的作用;四是在朗讀中理解了“筍芽兒”的意思和體會到所表達的感情,即感情親切、樣子嬌小;五是滲透了學習語文的方法。而且學生的所獲所得不是教師灌輸的、強加的,是他們在巧妙的比較中自悟自得的。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兩個課例在教學理念、方法、經驗、水平等方面的明顯差距。

二是聚焦學生表現。特級教師賈志敏講過一個觀課“看學生,不看教師”的事例: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一個教育代表團到上海一所學校聽課。校長請貴賓們在學生後面入座,他們卻表示:“我們為什麼去注意老師呢?我們要觀看的是學生是怎樣學習的。”説着,紛紛把椅子挪到了黑板下面,面對着學生,靜靜地觀看學生上課。這個事例很值得我們反思,因為不少青年教師觀課與其相反,其角度常常錯位,不是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而是看教師課堂上的“表演”。加之當下有些公開課,其教學不是讓學生潛心讀書、沉思默想,而是把課堂搞得很“熱鬧”,教師過於強勢、搶眼,讓學生當配角,這就使得觀課者只關注教師如何教,忽視了觀察學生如何學、學得怎樣。這樣觀課就難以全面、正確地做出評判。

課堂是學生學習發展、施展才能的天地,學生是紅花,教師是綠葉,不可本末倒置。所以,我們在觀課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那些過於強勢、搶眼的教師“風采”、教學“藝術”所迷惑,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學生那裏,看學生學什麼、怎樣學、學得怎樣,然後通過學生的表現思考“為什麼”,即教師是用了怎樣的教法使其這樣的。這種“看學生,不看教師”的觀課角度實際是在“看門道,不看熱鬧”,能使我們學到“真經”。不然,有可能會被那種把課堂當紙,以學生為筆,用教材做墨,盡情揮灑着教師“風采”、教學“藝術”的教學所迷惑,甚至還會誤認為那是一種教學風格。

三是聚焦目標達成。語文是一門課程,它有明確的學習任務、要求,即學習目標。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達標。所以,看教學目標是如何體現、落實的,也是評價一堂課優劣、成敗的重要標準。由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是一個很“吃功夫”的問題,所以表現出來的情形就大相徑庭了。如,目標不明確,沒有航標亂行船、處處刨坑處處坑的有之;目標不準確,南轅北轍、隨心所欲的有之;目標不落實,只管“教過”不管“教會”,教學走教案、走過場的有之;當然也有目標明確,真正達標、教學效果好的教學。凡此種種,需要觀課者在自身比較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去把脈、評判。

如,識字教學,我們要看是平均用力、泛泛而教,還是音、形、義有所側重地教。有的字問題出在字音上,看教師是否有意識地強調;有的字問題出在字形上,或筆畫、部件,或結構、筆順,看教師是否給予點撥;有的字問題出在字義上,看教師是否着力引導等,並且還要看這些重點、難點問題是否真正解決、落到實處。也就是不僅看其“教過”,關鍵是看其是否“教對、教會、教好”。總之,觀課角度是當下觀課者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角度不當,會迷失思考的方向,做出誤判,導致誤學。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明確指出:“教育是什麼?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過程中,國小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是“學有所成”的重要保證,那麼,如何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那麼,在國小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良好的識字和寫字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也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所以要從小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畫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髮現識字策略、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策略,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園內、在家裏、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要自覺地識記。

二、養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閲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閲讀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最常用的工具書為字典、詞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

三、傾聽、交流的習慣

我們無論在課堂中,還是在與學生的交談中都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聽力,使他們會聽。雖然“滿堂灌”教學不可取,但培養學生們靜靜聽講的習慣卻是必要的。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只有靜心聽取了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表達自己的意見,聽是與人交流的關鍵性一步。在學生已有聽説能力的基礎上,要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包括傾聽、表達、應對的能力以及文明的態度和良好的語言習慣。

四、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策略,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紮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為此,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卷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

五、讀書看報的習慣

在信息化時代,閲讀將是人們蒐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閲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閲讀,必須大量地閲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我們要不斷推選、推薦各種適合學生閲讀的書刊,引導學生認真閲讀,養成廣泛的閲讀興趣。

六、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瞭解現實生活的策略,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説過的,“你要仔細觀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麼性格,有哪些特點,隨時注意,隨時記下來。這樣的記錄很重要,它能鍛鍊你的文字表達能力……刮一陣風,你記下來,下一陣雨,你也記下來,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裏需要描寫一陣風或一陣雨,你沒有這些積累,就寫不豐富。這樣日積月累肚子裏的貨就多起來。”

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閲讀教學時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隨着國內外教學成果的不斷突破,國小語文閲讀的教學逐漸走上了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在田內,我們對開放性語文閲讀教學理念進行了多方的嘗試與探索,本文將就如何實現開放性閲讀教學的進一步發展作出研究。

關鍵詞:國小語文 開放性教學 閲讀教學

國小語文教學中,閲讀教學是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培養,所以歷來受到多方重視。在國小語文的多年教學實踐和課改實施中,許多教學工作者探尋和總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高效教學方法,其中就包括開放性語文閲讀教學。

1 開放性閲讀教學的內涵與實際意義

開放性國小語文閲讀教學是一種相對於傳統的閲讀教學而提出的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原有的封閉式的教學弊端,不再以課本、課堂和教師為中心,而是以生活經驗為指導,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良好素材,將學生的閲讀學習建立在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上。開放性閲讀教學是一種自由、動態的教學模式,由於它建立在生活和社會的基礎之上,所以也具有現代性、社會性,同時,開放性閲讀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思考,所以也具有主體性,這種閲讀教學方式,突破了原有的封閉式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更自由、自主、高效地學習語文閲讀,具有先進性。

2 開放性閲讀教學的特徵

2.1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開放性的閲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而這要以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礎來進行構建。開放性的閲讀教學,旨在將閲讀教學中學生與老師、與作者的對話關係放大,使之更加自由,為學生閲讀提供更加自由、獨立的空間。讓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能夠自主閲讀。老師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是一個引導者的形象,在閲讀教學中,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沒有束縛地在課堂上學習、思考,大膽想象,大膽提問,大膽反思。

2.2 開發學生的閲讀感受和體會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在閲讀過程中,每個學生對同一片文章都有着不同的認識和看法,開放性的閲讀教學的特徵之一,就是注重學生的這種個體感受,並將它放大,讓學生能夠自由地感知,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中每個不同的藝術視角,鼓勵孩子對文章作出反應,這些孩子的直接感受,是學生在閲讀時所產生的最原始的認識。而重視情感體驗,也是新課標下對閲讀教學的重要要求,這體現了閲讀的本質和靈魂,讓國小閲讀教學能夠回到閲讀應有的軌道上。

2.3多樣的教學手段

多樣的教學手段在如今教學中都會用到,在閲讀教學中,要實現其開放性,也免不了使用多樣的教學手段來實現教學效果,而這也是開放性閲讀教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首先,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體現在閲讀內容的選擇上,教學內容的選取決定着閲讀教學的整體水平。對於國小生而言,閲讀教學的重要步驟或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興趣,為將來的閲讀水平打好基礎,所選內容也要淺顯易懂,避免使閲讀成為學生的負擔,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讓知識能夠深入學生心靈。

3 開放性閲讀教學發展策略

3.1開展探究式閲讀教學

探究式閲讀是開放性閲讀教學的重要體現。在閲讀教學中,學生的自主性是最重要的部分。閲讀的內容確定、方式選取和閲讀結果的評估都由學生參與甚至自主決定,將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到極致。探究式的閲讀教學,也要注意鼓勵學生敢於質疑,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國小生對於世界的認識偶着自己的獨特看法,也許並不是正確的,但這是他們思考的第一步,我們要鼓勵這樣的思考,鼓勵他們質疑。具體落實到課堂中時,老師在教學時,要為學生提供提問的時間,重視這些疑問,利用這些疑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探討問題營造良好的氛圍。

3.2 營造學生參與的開放教學氛圍

開放性的閲讀教學宗旨在於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能夠發掘與培養出來的。人的創新慾望與積極的情緒息息相關,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對某位老師有獨特的親近感,會對某種類型的文章有獨特的喜好,這些興趣都可以成為激發創新慾望的良好契機。其次,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營造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在課堂中,老師要與學生成為一起學習的好夥伴,平等地交流,給學生創造敢於思考、暢所欲言的環境,同時,老師也要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思考氛圍。

3.3 確立多階教學目標和多樣化評價模式

在進行閲讀教學時,要確立多階的教學目標,以適應國小生的特殊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同時,多階的學習目標也有利於教學的有序展開。國小階段的閲讀教學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更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日後學生的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所以,多階的教學目標有利於教學步驟的有序,促進閲讀教學的開展。

同時,在進行學生評價時,除了採取傳統的老師評價方式,也要採取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新穎的評價方式,學生評價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認識的機會和平台,使學生能夠站在評價者的角度上重新學習文章。另一方面,也要豐富各類評價的方式和評價標準,看到學生的多方面優點,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使學生能夠有信心、有興趣學習,從而提高閲讀學習的能力。

3.4豐富教學內容

隨着社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多樣化,課本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知識的需求。特別是語文學科,是一門多變的、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語文中的閲讀也一樣,多反映社會問題,與社會發展是同步的,所以,課本上的知識遠遠不能夠滿足教學需求,要達到教學效果,就要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性地結合教學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經驗,緊跟時代,多方收集閲讀資料,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使閲讀情景更加逼真,從而渲染良好的閲讀氛圍和環境。同時也要注意,教學內容的豐富要在學生生理和心理適應的基礎上進行設置,不能夠設置於學生年齡和接受力不符的教學內容。

4 結語

國小的語文教學是學生人文知識的積累和奠基階段,而語文閲讀學習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隨着社會和教學的發展,國小語文閲讀教學也有了新的發展要求,開放性的閲讀教學是我們先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閲讀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建設有着積極地作用,但是,開放性的閲讀教學在發展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髮現,不斷提高,從而真正實現國小語文閲讀教學的開放性。

參考文獻:

【1】張穎.借鑑接受美學理論.構建語文閲讀教學新模式[J].內蒙古教育:基礎教育綜合版,20xx(1):26-28.

【2】祝禧.文化,語文的一面旗幟——我對“文化語文”的理解與實踐[J].人民教育,20xx(22):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