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平行四邊形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1.84W

平行四邊形教案(精品多篇)

平行四邊形 篇一

一、説教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是在學習了幾何初步知識、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以及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的,有助於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形,進而推導出面積的計算方法。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基礎,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又是後面學習三角形和梯形面積計算的依據。因此這節課的內容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於是我在教學時,將充分運用轉化遷移思想,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與實踐,引導學生用已學的舊知去獲取新知,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二、説教法學法

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通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利用知識遷移及剪、移、拼的實際操作來分解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等積轉化,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把握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等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

三、説學生

學生已經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些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知識基礎。但是國小生的空間想象力不夠豐富,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就要讓學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識和經驗,調動他們多種感官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

四、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按照三個維度的要求,本節課的目標確定為三個:

1、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運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相關的計算。

2、讓學生經歷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推導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通過轉化的方法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和一把剪刀。

五、説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知道了長方形面積公式,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推理的過程,通過“剪、移、拼”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係,把握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歸納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並通過運用面積公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六、説教學環節

我將整個教學過程劃分為四步:

1、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再現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和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温故知新,為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作好鋪墊。

2、用數格子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使學生感受到這種方法誤差大又有一定的侷限性,激發尋找另一種方法。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和什麼有關,讓學生帶着這個思考題進入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思維之中。

本環節教師呈現帶有方格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憑藉獨特思考,同桌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再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這樣設計,使得做到本節課的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做好鋪墊。

3、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為了驗證前面的猜測是否正確。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等積轉化的思想滲透開來。通過轉化,在舊知基礎上生長,而完成知識的自我構建與生成,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4、實踐運用,深化認識

數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在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之後,為了瞭解學生的掌握程度,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與應用達到熟練靈活掌握的目的,實現了學習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設計下面的分層隨堂練習:

(1)基本練習,檢測學生直接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的情況,並適時進行品德教育。

(2)深化練習,深化對推導原理的理解,加深學生對公式特徵的認識。

(3)開放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平行四邊形 篇二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理解的概念及其特性,並會畫的高。

(二)使學生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和的關係。

(三)進一步提高學生觀察、比較能力和作圖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和掌握的定義及其特性,畫的高是教學重點;理解長方形、正方形與之間的關係是難點。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複習準備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幾何圖形,觀察一下這些圖形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投影)

在明確它們都是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基礎上概括出: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是四邊形

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四邊形呢?

(學過的四邊形有長方形、正方形、.)

你能舉例説説哪些物體表面是嗎?

教師出示掛圖,讓學生初步感知。

我們已初步認識了,那麼什麼叫?它有什麼特性?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理解的定義。

首先出示一組圖形:

這些圖形是什麼形?它們有什麼特徵?

①動手測量。

指名一學生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檢驗一下,每個圖形的對邊怎樣。

其餘同學用三角板檢驗課本151頁3個圖形的對邊。

然後再用尺子度量一下每組對邊的長怎樣。

②抽象概括。

根據你測量的結果,能説説什麼叫嗎?

小組先議論一下,(可能説出每組對邊分別相等,也可能説出每組對邊平行)再讓到黑板上測量的同學説出檢驗與測量的結果,從而引出的確切含義。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板書)

教師強調説明:只要四邊形的每組對邊分別平行就能確定它的兩組對邊相等,因此的定義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

反饋:判斷下面圖形哪些是?(投影)

2.的特性。

同學們已經學過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穩定的特性,那麼有什麼特性呢?

(1)教師演示。

教師拿一長方形木框,用兩手捏住長方形的兩個對角,向相反方向拉。觀察兩組對邊有什麼變化?拉成了什麼圖形?什麼沒有變?

學生明確:兩組對邊邊長沒有變,變成了,四個直角變成了鋭角和鈍角。

(2)動手操作。

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並測量一下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

(3)歸納特性。

根據剛才的實驗、測量,引導學生概括出:有不穩定性。(板書)

(4)對比。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不容易變形。與三角形不同,容易變形,也就是具有不穩定性。

這種不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你能舉出實際例子來嗎?(如汽車間的保護網,推拉門、放縮尺等。)

3.學習的底和高。

(1)認識的底和高。

出示:

教師邊演示邊説明:

從一條邊上的一點到對邊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的高。這條對邊叫做的底。

(2)找出相應的底和高。

出示:(投影)

觀察上圖中,有幾條高?它們相對應的底各是哪條線段?

從而讓學生明確:從B點畫高,它的底是CD;從D點畫高,它的底是BC.

(3)畫的高。

同學們已經學過三角形畫高的方法,高的畫法與其相同,都用過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的方法。從一條邊上任意一點都可以向它的對邊畫高,但通常是從一個角的頂點向它的對邊畫高。這裏高要畫在內,不要求把高畫在底邊的延長線上。

同學動手畫高:152頁“做一做”。

4.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和的關係。

教師利用長方形框,拉動長方形的邊,使其變成不同的。還可把變成長方形,比較一下長方形和的異同點。

引導學生明確:相同點是兩組對邊都分別平行,所以長方形也具有的特徵,也屬於。不同點是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所以把長方形看作是特殊的。

比較正方形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明確:正方形也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個角也是直角,正方形也可看作是特殊的。因為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四個角是直角的共同點,而正方形還有四條邊相等的這一特徵,因此正方形還可看作是特殊的長方形。

這三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可以用集合圖來表示。

(三)鞏固反饋

1.説説什麼叫做?它有什麼特性?

2.在下面圖形中畫高,並指出它的底。

3.在下面圖形中,畫出兩條不同的高。

4.説一説、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係。

(四)作業 (略)

課堂教學設計説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直觀演示,操作實踐等手段,給學生建立明確的概念。

新課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讓同學利用前面講過的檢驗平行線的方法,檢查三個不同形狀的,然後再用尺子度量一下每組對邊的長度,讓學生從實踐中發現的特徵,從而抽象概括出的定義。

其次通過教師的演示和學生實際操作,發現的特性,就是具有不穩定性。

然後認識的底和高,並會畫高。

最後通過比較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行的異同點,明確它們的關係: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長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並用集合圖表示。

在教學或練習中,既要重視直觀演示,運用比較的方法,又要加強動手操作,量一量、畫一畫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既獲得知識,又提高能力。

板書設計 

由四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四邊形。

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

特性:不穩定性。

畫出兩條不同的高

平行四邊形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通過拉一拉長方形,初步認識並瞭解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2、通過圍一圍、畫一畫,剪一剪,學會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教學準備:兩個長方形相框(相同大小,可活動)

教學過程:

一、動手探索,多角度認識:

1、我們學了四邊形,怎麼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四邊形呢?

(板書:四邊形四條直邊四個角)

2、觀察老師做的長方形框架,這是不是四邊形?它還有什麼特徵?(對邊相 等,有4個直角)

3、拉動長方形框架,發生了什麼變化?(角、邊、形)

4、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平行四邊形。(完善板書)

5、看一看,拉一拉,你發現了什麼?(對邊相等,沒有直角……)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邊形都有這樣的特徵呢?在書上的平行四邊形上動手 量一量。

6、生活中有這樣的圖形嗎?

1)出示主題圖:為什麼移動門要設計成這樣的形狀呢?

2)展示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通過拉一拉的活動。

7、圍一個平行四邊形。

閉眼想一想,平行四邊形是什麼樣子的?請一個學生在講台的釘子板上圍一 圍。

8、你能在方格圖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嗎?(説出你是怎麼畫的)

鼓勵優生多畫幾個不同的四邊形。

9.“猜猜它是誰”:

1)我的背後躲着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看見一條長邊是5釐米,一條短邊是3釐米,你能猜出另外一條長邊和短邊分別是幾釐米嗎?為什麼?

2)我的背後躲着一個四邊形,它對邊相等,沒有直角,請問它是什麼圖形? 四、創設情境,欣賞平行四邊形 。

在哪些地方可以見到平行四邊形呢?

成功之處:平行四邊形是幾何圖形中,學生即將認識一個新朋友,怎樣學生學會簡單辨認平行四邊形呢?通過複習長方形,對長方形特徵的複習,再拉一拉,讓學生觀察什麼變了?什麼不變?再給這種新圖形命名,我認為還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接着讓量一量書上的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然後,學生示範圍一圍,畫一畫加深對平行四邊形的`認知。其次,對比拉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得出不穩定性。最後通過觀察例舉,猜一猜鞏固認知。

不足之處:因為我擔心學生不能備好學具,於是一手操辦。學具準備不充分,在課堂上學生只能通過觀察,利用對長方形舊知的遷移,認識平行四邊形及其特點。圍一圍的操作範圍小,馬上進入畫一畫環節。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就開始畫長方形,並沒有把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區分開來。於是“沒有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成了學生畫圖的要求,但是在要求之後,部分學生都排除了水平畫法和垂直畫法,都在方格紙上畫傾斜的平行四邊形,這樣難度大幅度增加了。疑惑:這是在哪裏出了岔子了?幸好在説你是怎麼畫的?通過比較讓學生了解怎樣簡便的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同時鼓勵能正確得畫出傾斜的平行四邊形。但是,又多佔據了一些課堂時間。總缺乏課堂練習。

重新設計應該注意的地方: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圍平行四邊形的活動中,在學生畫平行四邊形之前,應讓學生説説畫時應注意的地方,同時在學生畫時出現不規則的地方讓學生展開討論。預設出學生畫時可能出現的錯誤,先畫兩條與方格重合的現,再畫兩條斜邊。畫完後總結最佳畫法:先把直邊畫對了,斜邊再連線就可以了。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案 篇四

設計理念:

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國小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兒童的理解來自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因此本節課重在:1、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抓住問題的關鍵(平行四邊形的特徵)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圖形之間的聯繫,在活動過程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增強應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元化。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37-39頁的內容。

教材與學情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本節課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第二層次,認識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出現對於豐富學生對現實世界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本節課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構建直觀的、形象化的平行四邊形表象,不僅能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學習方法,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同時也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學習習近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知識奠定基礎。

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有關“圖形與幾何”的知識和經驗,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間感。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就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有了初步的認識,一年級下學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本單元認識四邊形時對長方形、正方形邊和角的特徵進行了進一步的學習,可以説學生對平面圖形的感知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現,在生活中有部分學生接觸過,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要注意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藉助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具體情境,學生才能比較容易掌握。教學中還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學具和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體驗的活動空間,引導學生直觀地認識平行四邊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在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使學生能夠識別平行四邊形,知道平行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性和對邊相等的基本特徵。

2、根據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會在方格紙上畫平行四邊形。

過程方法:

1、使學生在觀察、動手操作、想象,情境描述等活動中,通過有條理的思考和簡單的推理,經歷體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的過程,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形成表象,進而發展空間觀念。

2、通過剪一剪,畫一畫,改一改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問題,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情感態度:

1、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體會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數學應用意識,增強對“圖形與幾何”的學習興趣。

2、通過多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容易變形的特徵。

學具準備:長方形框,每人一長方形紙,尺子,剪刀。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各種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瞭解問題。

1、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教師手拿可變形的長方形框架

回顧舊知:長方形邊和角有什麼特徵?

師推拉長方形框讓學生直觀感受長方形框變成平行四邊形框的過程。

揭示課題:像這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

師:這節課餘老師將和同學們一起來認識平行四邊形。(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把平行四邊形放在與長方形的聯繫中揭示,讓學生在這樣的圖形體系背景下學習,初步瞭解要研究的問題,達到回顧舊知、引出新知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先進的思維方式--遷移。】

二、抓住關鍵,建立表象。

1、動手操作,感悟特徵。

學生動手推拉長方形框。

生動手操作,師巡視,給學生充分“玩”的時間。

思考:拉長方形的一組對角,長方形的邊和角有什麼變化?

2、交流彙報,描述特徵。

師:仔細觀察這個平行四邊形,説一説,它有哪些特徵?

思考:用什麼辦法知道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老師也想和同學們再玩一玩這個平行四邊形,我們邊玩邊説(推拉過程)這樣叫容易變形,對邊相等,這條邊的對邊是這條邊,還有另一組對邊是這兩條邊。

【設計意圖: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從知識的邏輯順序和大數學觀的背景中引導學生初步發現平行四邊形和已學的長方形之間的聯繫,抓住問題的關鍵,讓每一位學生通過推拉長方形框,既動手又動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性,從而發現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培養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聯繫生活,深化表象。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也見過平行四邊形?

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平行四邊形圖片,感悟易變形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4、初步應用,識別圖形。

出示練習九第1題。

提出疑問:為什麼這些圖形不是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平行四邊形在實際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通過讓學生説、找説明幾何圖形無處不在,啟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去思考,使學生懂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三、應用知識,操作體驗。

1、剪一剪

師:如果要把這張長方形紙變成平行四邊形形紙,該怎麼變呢。

用課件演示長方形紙變成平行四邊形的過程。

思考:如果長方形紙對摺的次數越多,剪出來的平行四邊形越 ( )?

學生動手剪一個自己喜歡的平行四邊形。(播放音樂,師輔導需要幫助的同學)

【設計意圖:應用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這一共性的知識進行操作,在剪一剪中對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關係進行了梳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加以鞏固、辨析。通過觀察想象 “長方形對摺的次數越多剪出來的平行四邊形越接近長方形” 釋放學生想象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感悟數學的極限思想。通過梳理,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今後學習習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畫一畫。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方格紙,根據自己的想像畫一個平行四邊形吧!

展示學生不同的畫法。

3、改一改

做書上練習九第3題。師巡視感受學生不同的解題策略。

師:同學們會用這麼多的方法把畫錯的圖形改成平行四邊形,餘老師佩服你們。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充分的體驗認知後,設計了“畫一畫”、“改一改”。本環節的練習設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具有開放性、層次性,趣味性。通過練習完善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在解決問題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且滲透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聯繫。】

四、表述呈現,體驗成功。

説一説,想一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放鬆一下,做個遊戲:遊戲的名稱叫“我説你猜”。

老師出示圖形的名稱,一個同學描述圖形的特徵,其他同學猜圖形的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我説你猜”這樣的變式練習讓學生對所學的圖形特徵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是對學生認知的強化,學生必須掌握每個圖形的特徵才能透過現象抓住本質,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刻。】

五、反思評價,小結收穫。

1、自評學習過程

師:回憶一下剛才的學習過程,讓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你收穫了什麼或者懂得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思評價,並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個活動中,你獲得了什麼?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和反思學習的習慣。】

設計思路: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誌。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澱,是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的。為此本節課的設計思路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動手操作,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做”數學,使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成為探索者、發現者。本節課通過由“長方形到平行四邊形”轉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並通過剪一剪、畫一畫、改一改等數學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學生只有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才能真正經歷觀察、猜測、想象、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

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思考者。

讓學生運用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特徵進行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在“改一改”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親身經歷圖形的修改過程,並展示學生多種修改方案,把學生的多種思維過程充分暴露出來,讓學生感受解題策略、方法的多樣化。

平行四邊形教案 篇五

導學目標:

1、經歷並瞭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探索過程,使學生逐步掌握説理的基本方法。

2、探索並瞭解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能根據判別方法進行有關的應用。

3、在探索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

4、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

導學難點:根據判別方法進行有關的應用

導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導學過程:

一、快速反應

1.如圖,四邊形ABCD,AC、BD相交於點O,若OA=OC,OB=OD,則四邊形ABCD是__________,根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圖,四邊形ABCD中,AB//CD,且AB=CD,則四邊形ABCD是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拼成的四邊形如圖所示,圖中的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嗎?

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號表示:

4. 如圖:在四邊形ABCD中,2,4.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嗎?為什麼?

在圖中,AC=BD=16, AB=CD=EF=15,

CE=DF=9。

圖中有哪些互相平行的線段?

二、議一議

1.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

三、平行四邊形的判別方法:

(1)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兩組對邊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3)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4)兩條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四、練一練:

1.判斷下列説法是否正確

(1)一組對邊平行且另一組對邊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

(2)兩組對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

(3)一組對邊平行且一組對角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

(4)一組對邊平行,一組鄰角互補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 )

2.有兩條邊相等,並且另外的兩條邊也相等的四邊形一定是平行四邊形嗎?

3.比一比:如圖,四個全等三角形拼成一個大的三角形,找出圖中所有的平行四邊形,並説明理由。

五、師生共同小結,主要圍繞下列幾個問題:

(1)判定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方法有哪幾種?

(2)我們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這幾種判定方法的,這樣的探索過程對你有什麼啟發?

(3)平行四邊形判定的應用

六、課後鞏固:課本P107習題4.4第1題和第2題

七、課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