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精選21篇)

欄目: 教學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1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1篇《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四年級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篇一: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

始豐國小邢袁玫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習近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能夠使學生對面積有進一步的認識,對使用“轉化”的數學思想進行學習有一定的理解,同時,也為接下去學習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打下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我主要通過讓學生進行觀察,猜想,操作,剪拼,比較驗證等活動經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從而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並利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對比新舊教材可以發現,教材幾乎沒變,仍舊呈現數方格的形式和割補法探究驗證的活動,説明教材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經歷推導的過程。同時新教材更重視學生嚴謹的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夠用較完整的語言描述剪拼過程和轉化後的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等量關係。

在導入環節中,我應用本單元的主題圖,喚起學生對圖形的回憶,再用比較花壇的大小直接引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呈現三年級下冊長方形的數方格的面積推導內容,引發學生的思考,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以藉助方格圖,從而呈現數方格的形式。在通過質疑“不數方格,能不能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是不是所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都和底與高有關”等問題激起學生的思考。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割補法,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小組討論,比較手中原來的平行四邊形和轉化後的長方形,交流它們之間的等量關係,從而得出結論。學生通過這樣自由探究的活動積極參與到數學學習中,真正經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推導過程。

在練習方面,我以書本練習為主。在例1教學後,馬上進行平行四邊形停車位的基礎練習,再對練習十九的第二題進行適當變式,以選擇題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在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中需要找到相對應的底和高。最後設計一個拓展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觀察發現同(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整個練習層次明顯,類型多樣。

可以説這次的整個教學設計想的比較多,比較細,也設計滲透“割補法”“轉化”等思想方法,雖然沒有花哨的設計,但是比較完整的。可是,在課堂中卻還沒有能力較好的呈現自己想要呈現的內容。

在數方格環節,我意外發現這個班的孩子大部分用了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我很開心,很想用好這個生成。但是,一不小心(應該是預設不夠),等數方格方法講完,過了快15分鐘。我開始慌了,這節課的重點還沒開始,怎麼黃金時間就沒了。

在推導過程中,學生出現了三角形和直角梯形,以及兩個直角梯形的情況,我悲喜交加。結果兩種方式都呈現,就沒有了學生完整説剪拼過程,也沒有學生完整描述等量關係……全部都是教師不斷講解。雖然學生最後面積公式會了,也會用面積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了,但是,這節課仍然是不成功的。

其實,出現那麼多問題與自己的“貪心”有關。自己的能力沒有達到處理那麼多情況時,要懂得取捨,有些可以簡單呈現,有些可以分開處理,而不是堆在一起(例如:操作和交流),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多經歷過程。

路漫漫……

篇二: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中的圖片情境引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加強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繫。讓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歸納的能力。通過拼圖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解決平行四邊形的有關問題經常連接對角線轉化為前面所學習的三角形。

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把一些圖片形象的展現給學生,可以為整節課提高效率,可以把一些題目很快的展現給大家,一些很難理解、複雜的東西可以通過視頻讓學生清晰的看到。

課堂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學生在自主探索概念和性質時,學生較容易通過直觀操作得到概念,探索出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但是在用圖形平移,旋轉驗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部分同學存在困難,所以教學時應通過實物演示或多媒體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變換,引導學生得出性質。

2、學生在對性質的説理和簡單的推理論證時,一些學生説理的過程缺乏嚴謹,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急於求成,應該注意引導。而且在今後學習中,不斷地訓練學生“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的意識。

篇三: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也很廣泛,學生在國小已經學習過平行四邊形,但國小階段學生只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概念,沒有涉及平行四邊形的定義、表示、性質和判定等。學習了平行四邊的性質和判定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下面説説我的感受:

1、注重讓學生經歷探索新知的過程。

從學生已有的認識和經驗出發,讓學生通過剪、拼兩個全等的三角形,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開始動手探究,讓學生親自經歷觀察、操作、想象、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必須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到併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很好的素材,給學生思考、探究、交流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愛學習數學的思想理念。。

2、注重直觀操作與説理的結合。

在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對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平分等性質時,老師必須有意識地讓學生進行有條理的思考,有規範的表達和交流。無形中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思考,自覺地用語言説明操作的過程,養成説理有據的習慣。在中學的教學中更注重抽象思維,國中的這部分教學需要對所思考的過程進行整理分析,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這就需要我們國中教師注重從中學的直觀幾何過渡到論證幾何,從簡單圖形的計算過渡到推理證明。

3、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

不同的學生由於數學的知識和積累的經驗不同,他們的認知方式與思維方法也有差異性。教師必須注意這一點,在教學設計要預先設置好多樣化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問題,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都有參入到學習當中去,尊重學生解決問題有不同的水平。

教師要做好中學與國小教學的銜接:

(1)教師首先應該有意識的多瞭解國小的教學,多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好備教材、備學生。

(2)充分利用素材,通過一些有趣的例子展現數學的真實性,經歷操作的過程,體會推理的必要性。

(3)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好榜樣作用,注重直觀操作與推理説明相結合,多使用規範化的數學語言,板演規範化,讓學生多接觸規範化的數學語言。

篇四: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這周我們學校進行“全員參與課堂技能達標活動”。今天第二節是我講課。講課的題目是第四章《探索四邊形的性質》的第一節《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掌握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對角相等的性質。我課前讓學生剪好兩個全等三角形,我自己也做好了兩個全等三角形教具。

我覺得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拼、擺,探索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和性質,並結合上一章學習的圖形變換得出兩個全等三角形如何變換成平行四邊形。

2、整個課堂我盡力把主體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操作、探索得出定義和性質,並讓學生説出理由。

3、板書設計條理,能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系統歸納,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

4、在學生分組上黑板做完檢測題,讓組長評價。

下課後和同事交流,他們對我的這節課提出了切實的建議:

1、全等三角形的教具最好用兩個不同的顏色,而且標清角的符號,便於學生區別。

2、在組長評價完後,教師應作適當點撥,對出現的問題強調,並要求改正。

3、平行四邊形的舉例應在認識了什麼是平行四邊形後就進行。

每次聽課前,我都在思考怎麼樣上課才能更好的讓學生接受,但自己總是準備不充分,不能對課堂上的環節和細節做預設,希望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能夠更細心一些,使自己的課堂更完美。

篇五: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一、課前思考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

為了上好這節課,我上網查閲了不同的課例,基本分為兩種:

第一種(即教材的安排):

1、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數方格、割補法)

2、從中總結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3、練習總結

第二種:

1、結合情境先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驗證猜想,得出結論

3、鞏固練習

如果是第一種的話,上起來應該很輕鬆,水到渠成,但是對於提前學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孩子來説似乎缺少了學習的興趣,對於其他孩子而言思考也不夠深度。而且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沒有提前學過的孩子會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和長方形的一樣,也是長寬(即底邊鄰邊),而如果選用第一種教學方式的話,課堂上根本不會出現這種方法。

而如果我選用第二種教學方式的話,在孩子猜想的過程中會把所有的想法説出來,然後逐一驗證,最後確定正確的計算方法,最主要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錯的為什麼是錯的,對的為什麼是對的,讓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既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計算公式,又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激發起了那些未教先知的孩子的積極性。但是這樣上課的話沒有第一種方式輕鬆,會有許多的預設,但是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孩子動腦筋思考的課堂,才是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才是讓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升的課堂,這才是最重要的,最終確定思路。

二、教學嘗試(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片斷)

導入新課。

1、出示長方形框架

師:這是什麼圖形?

生:長方形

師:你會求它的面積嗎?

2、教師拉動框架變形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這是什麼圖形(平行四邊形)

師: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

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邊長鄰邊長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並板書

找底邊鄰邊的孩子説説自己的想法,同時板書他的思考過程

師:我覺得他説的挺有道理的,他運用了轉化的思想把平行四邊形拉成了長方形。

師:他們倆誰説的對呢?

3、教師繼續把平行四邊形框架越拉越扁,使學生慢慢對自己的想法產生懷疑。

師:你有什麼想説的?

生:在拉動的過程中,面積變小了

生:在拉動的過程中,底邊和鄰邊都沒有變,但是面積變小了

生:周長也沒有變

您現在正在閲讀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三文章內容由收集!本站將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學資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反思三師:那麼面積是不是變小了,我們結合圖形研究一下,看看其中的祕密在哪裏?

生説一説

師:把平行四邊形拉成長方形,雖然底邊等於長,鄰邊等於寬,但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等於長方形的面積,所以能不能用底邊鄰邊來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生:不能

師:剛才這個同學的猜想是錯誤的,但是我們仍然要把掌聲送給他,因為他運用了轉化的思想來解決這個問題,只不過在轉化的過程中面積發生了變化。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猜想是一種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猜想之後一定要有驗證。

師: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到底該怎樣求呢?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師:這個猜想對嗎?還有待驗證

生動手驗證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在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數學的基本思想,學會掌握一些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獲得獨立思考的自學能力。我在這節課中,以數學知識教學為載體,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發展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幾何圖形面積計算第一次運用轉化思想方法推導得出的。因此,本節課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明白什麼是轉化,深刻理解轉化的本質,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於轉化思想,本節課不再是滲透的朦朦朧朧,而是把這種學習方法明朗化,讓轉化本領成為學生思維的主角,並當作學習的一個重點讓學生掌握。

2、以探索解決問題為主線,運用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的數學學習方法,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探究能力。這節課,採用先讓學生大膽猜測,再進行小心求證的教學思路,我有意識地把經歷猜想與驗證藴涵在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數學活動中,當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獲得兩個合理的猜想後,教師不做否定,而是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檢驗,學生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思維頓悟自己發現錯誤的原因,這不但讓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而且讓學生經歷了探索解決問題的研究過程。

不足之處:

在對第二種猜想進行驗證的時候,有的孩子受第一種驗證方法(拉的方法)的影響,不知道該怎樣去驗證,還有的孩子對於驗證這種好像不太理解,因為平時學生獲取知識基本上都是水到渠成型的,而對於先猜想再驗證的學習方法接觸的少,所以學生不知道該怎樣進行,如果讓他們想辦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他們都會,但是換一種説法讓他們去驗證就不知道怎麼做了,説明孩子這方面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重視這方面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注重多滲透一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能力,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

篇六: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要求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教學活動,理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要通過折一折的活動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明白高與底是相互垂直的線段,並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空間想象的能力。

在設計這節內容時,我創造性地運用教材,創設情境以學生感興趣的魔術表演出示長方形框,拉一拉變成平行四邊形,再把抽象出的幾何圖形畫在黑板上,這樣直觀呈現,有利用培養學生的抽象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接着再出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和黑板上的平行四邊形,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特徵?

接下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驗證,教師提出合作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講台前彙報驗證過程、驗證結果,其餘學生補充,老師進一步完善。這樣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説出“什麼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水到渠成,再回過頭看書上是怎麼説的,老師補充通常我們説“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折高部分讓學生自學看書,動手操作,知道“折後兩部分底重合時”留下的摺痕才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線段。並追問“同一底上還能折出不同的高嗎?”讓學生繼續折,明白同一底上有無數條高,突破難點。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是:

1.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培養,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他們觀察、發現、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2.創造性地運用教材,領會編者意圖,把例1、例2結合在一起上,讓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有了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認識。

3.學生在揭示“平行四邊形的意義”時,百花齊放,言之有理,教師適時評價,最後迴歸課本,通常我們説“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

4.練習設計穿插在新授內容中,學生在學習了特徵後有小練,運用特徵解決問題,突破難點。在認識了高以後有小練,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最後還有綜合練習,拓展延伸,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5.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在本節課體現很充分,首尾呼應,相得益彰,彰顯了數學課的魅力。

不足之處:

1.課堂評價語言有些生硬,不生動,沒能水到渠成。

2.對課堂生成的資源利用得不夠好,以後還有待加強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篇七: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一、對教材的理解方面: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和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會畫平行四邊形的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以主題圖中的的兩個花壇比較大小,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平行四邊形,長方形面積學生已經會算,而平行四邊形的花壇面積不會計算從而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從而引出課題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教材通過兩種方法來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第一種是用數方格的方法,第二種是採用畫—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方面:

1、使學生通過探索,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本節課,我個人認為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的過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之間的聯繫,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三、在教學設計方面:

本節課我的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1、通過主題圖,我要完成這些任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複習,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比較,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2、讓學生提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猜想。

3、通過數方格,填表,對學生產生暗示,知道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具體的面積。

4、用剪—拼,動手操作,轉化的方法,讓學生觀察與長方形的關係,底=長高=寬,平行四邊形面積=長方形面積,再結合數方格的時候的暗示,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5、小結同學的猜想,進一步明確面積計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公式。

6、應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面積。

我認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是通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國小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上述教學片斷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幼兒園建築工地,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着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大多數同學認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為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令人驚喜的是,有的同學竟能發現兩種猜想有矛盾之處,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細想想,這雖出乎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説,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獨立思考時間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由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上面的教學片斷中,學生之所以能想到用割補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正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個公式能運用於所有的平行四邊形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四)初步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科學探究的方法是創新能力的必要基礎,是每個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縱觀這個片斷的教學過程,初步體現了“提出問題——大膽猜測——反覆驗證——總結規律——靈活運用”這一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對科學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瞭解,體驗到知識的產生都經歷了曲折艱苦的創新過程。而現有的教材較多地呈現了知識的結論,很少反映知識的產生過程。因此,我在進行教學時對教材進行了重組,在把握教材內涵的基礎上,把教材的知識結論變成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問題、發現規律的創新過程,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不僅使學生的智慧、能力得到發展,而且獲得了深層次的情感體驗。

篇八: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一課學生已經學習過有關四邊形的知識,已初步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對平行四邊形也有了初步的認識,認識了垂直與平行。學生頭腦中已經積累了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表象感知。這一節課除了讓學生探討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外,認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並且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這一課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一、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這次教學中,多次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時,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平行四邊形的特徵,然後進行驗證,最後進行總結,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交流---總結的過程,從而感悟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總結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時,也是先讓學生試總結,然後讓學生打開書,看一看書上的定義,這樣學生就會通過比較,很快地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在整堂課中、學生有觀察、操作、分析、和思考的機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泛的、自由活動的空間。

二、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用準備好的四條邊學生動手畫高這些環節學生利用三角板、量角器等文具進行驗證,學生邊動腦,邊操作、手腦結合,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在研究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特性時,讓學生動手操作拉一拉,感知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

不足之處:

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探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特徵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我利用小組合作,藉助三角尺、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課堂實踐後我發現學生合作的沒有深度,不能進入深入的交流。

改進措施:

先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自學提示,讓學生深度的分析問題,然後在展開小組合作,並給予小組合作討論深入的同學積分獎勵。

篇九: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學習習近平面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尤其是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藴含着轉化的數學思想。對學生以後學習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總結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體會:

一、遵循“猜想——驗證——推導——應用”教學過程。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以前,我先出示了“變、變、變”的遊戲,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學生脱口而出,我問他們根據是什麼?學生回答:“是猜的”。數學結論必須通過驗證才有它運用的價值,才能讓人心服口服。接着,我讓學生動手量、剪、拼、擺去研究,發現它的普遍規律。學生先用面積測量器量,然後又利用手中的材料,沿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再拼成長方形,由此研究發現拼成後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充分體現轉化的數學思想,歸納、驗證得出公式。整個過程由學生參與,驗證猜想公式的正確性。使學生得到一種直觀上的證明。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學生在運用公式時既知其當然,又知其所以然,對知識的應用達到了認識過程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合作交流,追異求新。

本節課教師儘量為學生説、想、做創造恰當的氛圍,創設必要的情境、空間,讓學生在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合作交流,增長才幹,提高能力。學生在剪、拼的過程中,有的沿高剪下一個三角形,有的是剪下一個直角梯形,拼成長方形,方法之多樣,令老師驚訝。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説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也體現了集體的智慧。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大“放”的力度。

學生在拼擺的過程中,方法雖然多種多樣,但語言表達不夠完整,教師有些着急,“導”得過細,以至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使一些想法不太成熟的學生,不敢説出自己的意見。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着重培養學生會“傾聽”的習慣,會傾聽老師佈置了哪些學習任務,會傾聽同伴發出了哪些見解,這樣才能在傾聽與交流中學會新知,感受樂趣。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儘可能加大“放”的力度,這樣才能更好地創設一個民主、寬鬆的學習環境。

篇十: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通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通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通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為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着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

課堂是充滿未知的,儘管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但課堂上所呈現出的效果,還是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後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上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沒必要讓已經遇到新問題的學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負擔,哪怕是微小的負擔。所以,我打亂了圖形與花壇原有的聯繫,沒有讓學生按課本上的方法去數,而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單純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釐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學生數好以後,説一説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説説你是怎樣數的?可惜的是由於緊張,這個環節給漏了。這成為本節課的一大敗筆。事後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只要數出來了,怎樣數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數據找規律。但客觀上講,這讓我失去了一個滲透割補法的機會。在數方格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把左側沿着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這時,我就可以隨即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可以為學生以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做好方法上的準備。

(2)面積推導中的意外收穫。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通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課前,我並沒有對學生抱太大的希望。學生能説出兩種方法就很不錯了。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演示的課件,以備不時之需。但學生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

“老師,我是這樣拼的。我從平行四邊形左上角開始,把多出來的一塊向裏折,就出現了一條線,然後沿着這條線剪下來,把它拼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就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王昱璇説。

“老師,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樣。我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對摺,然後沿着折線剪開,也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熊耀方法很獨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兩邊都剪下來,然後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覺得合適嗎?”我把判斷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不行,雖然也能變成長方形,但是,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少了兩塊。”劉子謙認真分析道。

“我們的目的是把平行四邊形變個樣,所以不能讓它缺損。”我肯定了劉子謙的説法。

“誰能幫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來的兩小塊加上就可以了。”易凡把剩下的兩塊小心翼翼地加在了一側,又把它拼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

“我把平行四邊形沿着對角線剪開,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劉子謙補充説。 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爭議。

“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説法。我剛才就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根本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我又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易凡拿着自己失敗的作品站上來説。

“為什麼都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這兩位同學拼得結果卻不同呢?”我把兩位同學的作品同時放在展台上,讓大家觀察。

“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長方形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有什麼特點?”我繼續引導。

“這條對角線,恰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看來,只有沿着高剪開才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我適時總結。

通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了,但是面積沒有發生變化。為後面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知識儲備。

這是我比較得意的環節。但功勞不在我,而在我的學生。

篇十一: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以小組合作為主,讓學生自主探究新知。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應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因此,我在講授到將已經認識的這些四邊形進行分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想一想可以怎樣分類時,學生考慮到可以按邊分,按角分,在分類的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多種分類的方法,再讓學生逐一彙報的過程中,我們漸漸統一了思想,按邊分將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分為一類,梯形單獨為一類,剩下的一般四邊形為一類。按角分,長方形,正方形為一類,其他的四邊形歸為一類。我覺得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體能動性,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研究,探索,發現獲得知識。

不足之處:應該加強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一個生動學習情境的營造,可以引起學生的新鮮感和親和感,使他們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輕鬆愉悦的環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比較多,這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如果本節課加入一個環節,讓學生藉助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框架,在動手遊戲中、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礎上,感悟、體會到三角形的穩定性以及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我覺得這節課會更加充實、活潑。

篇十二: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今天上午在興安二小講了一節《認識平行四邊形》的課,雖然備課的過程很痛苦,但是收穫非常多,下面就我課上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

1、在“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邊有什麼特點”這一環節,孩子們遲遲沒有出現“對邊相等、對邊平行”,而是無關痛癢的回答“邊是斜着的、邊是直直的……”類似的答案,於是我又多叫了幾個孩子回答,甚至找孩子到前面指着説,廢了好幾分鐘終於説出了我想要的。想了好久還是沒想明白,到底是我的問題提的有問題,還是環節上出了問題?

2、在驗證平行四邊形特徵這一環節,時間給的太長了,導致後面“高“沒有時間,以後要注意課堂上的時間分配問題。

3、驗證對邊平行時,推一推和量垂直線段長度其實是一種方法,是自己教參沒有分析透。

4、判斷點子圖上的圖形是否為平行四邊形,不能單純的看就可以了,要量一量、推一推或者是查一下點子數。因為既然是驗證就要有憑有據。

5、時間的分配問題真的是大問題,要引起我強烈的注意!!!

今天的課對我的觸動挺大的,覺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進步了,講課比以前沉穩了,課堂的操控比以前有把握了,但是暴露出的不足也有很多很多,課堂上的突發狀況環節處理的不夠機智,時間的分配不清晰,要更加努力。

篇十三:平行四邊形教學反思

於是本節課安排如下;

首先,出示教科書的主題圖。先讓大家找出圖中的四邊形,並觀察,讓他們跟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初步感知這類圖形的特徵。接着出示課件,一個平行四邊形,讓學生觀察這樣的圖形有什麼特徵?邊有什麼特點,角有什麼特點?學生髮現對邊是相等的,對角是相等的。平行四邊形上出現一條紅色線條。從平行四邊形的左邊平移到右邊,學生髮現上下兩條邊的距離一樣,沒有變化。出示總結:由於它相對邊之間的寬度總是相等的,我們就説它的對邊是平行的。所以我們把這種圖形叫做平行四邊形。接着,讓學生説説在哪裏見過平行四邊形,此環節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的教學理念。

其次,講解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和特點。出示三角形框架和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動手拉一拉,學生髮現,得出規律:三角形不易變形(即穩定性),平行四邊形易變形(不穩定性)。同時讓他們例舉生活中的例子,那些是運用這個特性的。體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最後,讓學生動手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平行四邊形。老師先在課件上演示畫法,然後讓學生做書上的針對練習。通過動手活動,讓學生能更好地認識平行四邊形。 設計鞏固練習。練習往往能反映學生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應學生的應用能力。加入拓展練習,對優生增加難度。

篇十四:《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一節《平行四邊形》習題課中,我在第八小組擔當組長,我再一次感受到作為組長在小組學習中起始階段的核心作用。

1、小組長在組內主要作用是激勵,調控。在小組討論中,小組長需要積極的督促組員參與到思考交流中來,這是一門藝術。一般情況下,組長邀請第一發言人首先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他沒有任何看法,立馬邀請另外一個組員,這時,如果仍然不能回答,則需要給時間繼續思考,如果組長直接給出答案,組長成了灌輸式的小老師,組長的角色就發生了錯位。組長只能在組員回答完畢後進行點評,點評方法,點評基礎知識,並及時給組員鼓勵,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討論時間要把握適中。昨天的課堂中兩道題目給出了5分鐘,第八小組在我的協助下非常匆忙的結束了討論,可以想象其他小組的進度更加慢。所以一方面,老師給學生的討論時間要充分,另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中對於討論問題的設計要謹慎的把握。什麼問題需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能力,什麼問題的討論可能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這一些都需要課前設計中充分考慮。

3、小組成員的交流。小組成員交流中該如何有效或者高效的表達,包括學生在黑板中向全班同學交流時都要學會抓住問題的主幹,學會先表達問題的主幹,然後在細節上補充。比如,這節課講解一道題目的證明,要能弄清證明的關鍵的幾大步,然後根據小組成員的提問,有選擇性的補充每一步的細節。要學會這樣表達才能達到高效的交流。所以小組學習重要的是從關注知識轉變到關注學生學會表達。

篇十五:《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20xx年5月9日在xx市第一國小四年級三班上了我人生中第二次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課《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經歷、體驗、感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對這一堂課不是很滿意,因為之前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同學扮演國小生或者是講微課,腦袋裏想讓學生説什麼就説什麼,而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個真正的國小生,沒有充分的預設國小生的情況,導致和自己的預想有些出入。我整理了以下不足之處。

1、缺少課堂評價語言,缺乏語言組織能力,課堂也不活躍,沒能水到渠成。

2、不能拖拖拉拉在每一個環節都是平均用力沒有突出重點,時間準備不充分,還導致準備的課堂活動練習題沒講就下課了。

3、組織教學欠缺,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只能靠着提高分貝來吸引學生。

4、在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時,沒有去規範他們每一步該做什麼,而是讓他們照着樣子做,這種教法學生很有可能出錯。

5、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學具由於自己經驗不足,控場能力不夠,不能很好的掌控住學生。

6、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這一點我做的完全不夠,在課堂中我只顧講授知識,並沒有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例如拋出一個問題後沒有去追問。

雖然在課堂中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還需要改進,但是其實在一堂課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教學是一門永遠有着遺憾的藝術。希望自己能夠用心思考,不斷提升。讓課堂更加精彩。

篇十六:《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對於性質,從教材的呈現方式看,我以問題為線索,通過觀察──猜想──驗證──推理證明等一系列數學活動,以自主探索、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獲得.如何真實的反應教材本意,突出性質的探索過程?如何徹底將學生的被動接受轉為主動發現?我認為八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語言表達及邏輯推理能力,若直接讓學生觀察圖形──提出猜想──簡單度量──推理論證──給出結論,這樣難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同時,也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其是對於性質的證明,在僅有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如何解決線段相等、角相等這一推證難點也將因教學方式的生硬而變得更加難以逾越,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我注重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比較為主線,以師生互動、自主探究、分組合作為主要方式,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貼近原有經驗,使學生主動學數學,探究學數學,快樂學數學,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互動生成的動態結構模式,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篇十七:《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的面積和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基礎上教學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的掌握,對學習後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所有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是本節課的重點,整個教學過程由複習準備導入新課,進行新課,鞏固練習,課堂小結幾個環節組成,在複習中,教師先讓學生回答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以喚起學生對平行四邊形認識的回憶,在通過把一個可拉動長方形鐵框拉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使學生看到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為後面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新課突出了三個環節,一是引導學生初步探究,通過提出一個客觀的實際問題,如果有一塊很大很大的平行四邊形草地,還能用數方格的方法計算它的面積嗎?小組討論。用問題激起學生再次探究,可以把要探究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什麼圖形呢?二通過學生實際操作,用不同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並通過操作,觀察,找出平行四邊形與所拼的長方形的內在聯繫,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三是引導學生會用公式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解決實際問題,在練習中,一定要做到一練一小結,提醒學生要注意的問題。

在拓展練習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計算面積所必需的條件,並根據條件正確地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效果還不錯,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

這節課也有幾個地方聯繫不夠緊密,新課轉折不夠嚴密,練習強化不夠具體,操作時間不夠充分。

如果今後再上這節課,要注意練習的多樣性,要注意語言表達嚴謹性,還要加強動手操作的訓練,如讓學生計算一些沒有直接告訴底和高或近似平行四邊形要求它的面積,讓學生去量出需要的條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篇十八:《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這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説並不陌生,他們在三年級的時候初步接觸過平行四邊形,瞭解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模型,所以這節課的設計就從生活中的實物導入。

第一步:觀察實物,抽象圖形

我找到了一些圖片讓學生觀察,其中有單位門口的活動門、多功能衣架、樓梯的扶手……,學生從中抽象出圖形。(多媒體出示)

第二步:動手操作,合作探索

然後用學具擺出這樣的圖形,學生的個人學具不能擺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出現矛盾衝突點,這時擺出的圖形是不規則的四邊形,由此引出平行四邊形的概念。

接着讓他們同桌合作,利用兩個人的學具合作擺出一個平行四邊形,通過這個過程找到平行四邊形的一個特徵:對邊相等。然後繼續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其他特徵或特性,小組合作,利用擺好的平行四邊形合作探究。教師在組間巡視,可以做學生引導者、傾聽者、合作者、欣賞者,充分了解孩子的收穫,為下面的教學做準備。這段時間有的學生問我可不可以看看書,我説當然可以,説明你可以尋找資料了!15分鐘後讓學生彙報,我把他們收穫按照定義、特徵、特性進行歸類板書,學生對自己小組的收穫進行講解,尋找實例,理解掌握。有的孩子在看書的過程中認識了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他們也很熱情地向同學們介紹,我讓他們進行了畫高和底的練習,然後讓學生介紹自己對高和底的認識,特別是引導孩子們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高有無數條,同底的高相等。

第三步:拓展延伸,課後解題

讓學生利用本節課知識,做一個美麗的平行四邊形,把你的收穫和問題寫在上面。

總之,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基礎,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機會,嘗試提出問題,然後在合作中解決問題。發展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篇十九:《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依據的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真正讓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做到了讓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剪、拼、觀察,思考,最後得出結論,盡力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較好地探索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體驗整個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應用,課堂上做到手、眼、口、腦全到,努力使課堂達到“輕負、優質、高效”。

主要教學環節

1、活動單引領。整節課的學習,討論、交流、展示都以活動單為引領,設計問題明確,有層次,有梯度。從一開始的“温故知新”設計不同圖形的數格子是為本節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做鋪墊,給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交流合作時,給學生提出明確的合作要求:兩人合作,先剪拼再觀察思考,填寫活動單,交流討論,得出結論,小組展示,這樣的程序讓學生在討論交流時有依託而不是盲目地討論,防止討論交流熱鬧而合作流於形式。

當堂檢測也是有一定的層次。先是根據公式計算,再次是告訴兩個底一個高,讓學生判斷用哪一個底,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底和高必須是對應的,然後是實際應用,這樣有梯度的設計練習,分散了難點。讓學生學習有了坡度,從而獲得成就感,最後還為學有餘力的學生設計了拓展延伸,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

2、學習結果當堂展示。尤其是合作交流和鞏固練習部分。這樣更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思維,鍛鍊思維和語言的條理性,而且有利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比如在合作交流展示時,要兩人合作,語言表達能力較好條理清晰的學生負責彙報,擅長動手操作的學生展示剪拼成長方形的過程,這樣有利於發揮學生的特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有更大的提高。的在小組合議為什麼沿高剪開時,學生不一定能回答準確,但通過小組合議以及和其它組的質疑對抗中,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有一種通過討論後,自己得出結論的喜悦,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3、彙報模式有約定俗成的語言,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注意力集中,眼手腦全到,才能使課堂更有效,彙報時學生必須要有呼應,一是對知識的理解,二是對彙報學生的尊重。

當然高效課堂這種模式還夠熟練,還要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小組建設方面,很多的細節還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細化和加強。

這節課我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對學生彙報沒有及時跟進評價。

2、對學困生關注不夠。

3、時間把握不夠準確,還需進一步努力改進。

篇二十:《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進行教學。

一、滲透“轉化”思想,引導探究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能夠為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轉化”是數學學習和研究的一種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採用了“轉化”的思想,先通過數方格求面積發現數方格對於大面積的平行四邊形來説太麻煩,然後根據觀察表格中的數據,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能與誰有關,該怎樣計算,接着引出你能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學的什麼圖形來推導它的面積。學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來探究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樣啟發學生設法把所研究的圖形轉化為已經會計算面積的圖形,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接着,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為學生架起由具體到抽象的橋樑,使學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轉化過程,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突出了重點,化解了難點

二、重視操作試驗,發展能力

本節課教學我充分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習數方格,讓學生剪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強化學生參與意識,我引導學生運用實驗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的關係,高與寬的關係,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到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利用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敍述出來,以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這樣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發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運用轉化的方法推導面積計算公式,可以有多種途徑和方法,我沒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一種固定或簡單的方法上,我尊重學生的想法,結果學生採用幾種剪拼方法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來推導面積。

三、注重優化練習,拓展思維

練習設計的優化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本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練結合,既有坡度又注重變式。

第一題告訴學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邊形面積,規範格式,檢驗學生是否達到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第二題出示含有多餘條件的圖形題,強調底和高必須對應,學習上更上一個層次。第三題考察學生靈活運用公式求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第四題認識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現不要學生計算,引導學生撕開它們的面積相等嗎?並説明理由,讓學生明確兩個平行四邊形共底,根據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它們的高也相等。本課練習能促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新知。

篇二十一:《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的教學反思

20xx年5月9日在**市第一國小四年級三班上了我人生中第二次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課《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我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經歷、體驗、感受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對這一堂課不是很滿意,因為之前面對的都是自己的'同學扮演國小生或者是講微課,腦袋裏想讓學生説什麼就説什麼,而現在面對的是一個個真正的國小生,沒有充分的預設國小生的情況,導致和自己的預想有些出入。我整理了以下不足之處。

1、缺少課堂評價語言,缺乏語言組織能力,課堂也不活躍,沒能水到渠成。

2、不能拖拖拉拉在每一個環節都是平均用力沒有突出重點,時間準備不充分,還導致準備的課堂活動練習題沒講就下課了。

3、組織教學欠缺,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只能靠着提高分貝來吸引學生。

4、在驗證平行四邊形對邊平行時,沒有去規範他們每一步該做什麼,而是讓他們照着樣子做,這種教法學生很有可能出錯。

5、學生準備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學具由於自己經驗不足,控場能力不夠,不能很好的掌控住學生。

6、數學教學的核心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這一點我做的完全不夠,在課堂中我只顧講授知識,並沒有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例如拋出一個問題後沒有去追問。

雖然在課堂中一些地方不夠完善還需要改進,但是其實在一堂課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教學是一門永遠有着遺憾的藝術。希望自己能夠用心思考,不斷提升。讓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