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河中石獸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35W

河中石獸教案(精品多篇)

河中石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積累文言詞彙。

3、瞭解“銘”的特點。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點

1、熟讀背誦。

2、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

教學難點

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的後兩句從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係着筆,強調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一定要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要躬行”至少有這樣兩層意思:一是學習過程中“要躬行”。在學習過程中的動腦、動手、動嘴就是一種“躬行”。學了文章詩篇要背誦,是一種“躬行”,自己練筆寫作,是一種“躬行”。二是獲取知識後還要“躬行”。這個“躬行”就是社會實踐,要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已學的知識,要通過社會實踐把書本知識化為己有,為己所用,還要通過社會實踐去鞏固、深化已學的知識。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

作者紀昀,字曉嵐。乾隆年間人,清代文學家。《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本文選自《閲微草堂筆》,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是以筆記形式寫成的志怪小説。

三、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

(一)朗讀,背誦課文。

(二)利用工具書及課後註釋,筆譯全文。

1、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

臨:靠近。河干:河岸 圮:倒塌。並:一起。沉沒在河中。焉:於此,在那裏。

譯文:

2、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

閲:經過 歲:年。 募:募集 求:尋找。竟:最後。

譯文:

3、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以為:認為 棹:划船。曳:拖 數:幾 跡:蹤跡

譯文:

4、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爾輩:你們這些人。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規律。是:這。豈能:怎麼能。為:被。暴漲:洪水。乃:這 湮:埋沒。顛:顛倒

譯文:

5、眾服為確論。

服:信服 為:認為是。確:正確

譯文:

6、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

凡:凡是 當:應當

譯文:

7、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蓋:因為。齧:沖刷。倒擲:傾倒。

譯文:

四、課堂總結

學習課內文言文要學會利用註釋。

五、佈置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默寫。

第二課時

一、檢查朗誦、背誦情況

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彙和句式

8、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如是:像這樣。已:停止。遂:於是。.溯(sù)流:逆流。固:固然。

譯文:

9、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如:按照。果:果然。然則:既然這樣,那麼。但:只。知:瞭解。其一:表面現象。其二:根本道理。 據理臆斷: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臆斷,主觀地判斷。歟::嗎。

譯文:

三、理解主題

1、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討論並歸納:

2、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1.練習冊。

2、背誦、默寫。

河中石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 熟悉並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敍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藉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24歲便中進士,31歲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敍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河中石獸》對於我們的思維和認識具有較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閲歷和經驗不同,其思維方式必然也會迥乎不同,對於事物的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難免受種種條件的侷限,但我們人類的認識畢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經常因為某些這樣那樣的原因而造成謬誤,有時甚至是集體的長期把謬誤當作真理頂禮膜拜,尤其是由於某些當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這些謬誤神聖化後,人們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傳統的認識豐富了人們的思想,但它同時也束縛了對事物的認識更新和發展。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萬象,我們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舊的思維或認識模式,仔細審察並研究客觀世界的規律。

《河中石獸》敍事簡約,與他一貫的寫作風格相同。全文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是划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就一定正確嗎?石頭的特性是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鬆散而輕浮,石獅沉到泥沙上,就會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講學家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嗎?老河兵因為自己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有關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的特性堅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鬆散而輕浮,流水不能沖走石頭,它的反擊的力量,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衝,泥坑越深,到了石頭的一半,石頭必然倒陷在泥坑裏。像這樣再衝刷,石頭就再倒轉,轉呀轉呀轉個不停,就會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這則短文重點在寓理於事,作者在最後一段很清楚地表明瞭寫作的意圖:“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既是對講學家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當在讀懂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同學們應廣泛聯繫實際,加深對課文主旨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啟迪。

河中石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棹”“傎”“圮”等文言詞語,疏通課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訓練文言文閲讀的能力。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逐步培養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部分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部分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理解。

三、課時課型:

兩課時(本課為第一課時)

四、教學方法:

串講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簡介

紀昀(1724-1805),清代文學家、學者。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給生字注音

2、解釋句中加點的字詞

三、教學過程:

自主學習

聽範讀課文錄音。要求:

(1)注意停頓和語氣節奏;

(2)標出疑難字詞。

合作共贏

(1)學生齊讀課文。

(2)結合課文註釋,利用工具書,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和釋義,分小組解分段落解決重點詞語解釋及句子翻譯,疏通文意。

(3)互相提問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及句子(被提問方答對問題,提問權交給該方,循環往復。)

文本探究

根據課文內容小組合作填寫下表

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河中石獸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藉助課文註釋,初步疏通文言文大意;

2、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2)體會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逐步養成“調查出結論、實踐出真知”,切記遇事“主觀臆斷”的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文言文大意並能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1.理解文中“河中尋石獸”的四種方法;

2.體會文章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預習檢查,讀準下列白色字的字音

紀昀( )圮( )棹()

湮()齧()河干( )

募金( )曳()鐵鈀()

木杮( )暴漲()攜()

顛()擲()坎穴()

溯流()臆()斷歟()

(三)讀

1、學生自讀,聽出學生不會讀的生字;

2、教師讀,糾正學生的讀音障礙;

3、播放朗讀錄音,注重思想感情;

4、學生自讀,消除讀音障礙;

5、學生在讀,注意思想感情。

(四)作者、作品介紹:

紀昀,字曉嵐,清代著名學者,生性詼諧風趣,任《四庫全書》總纂官,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分古今圖書為經、史、子、集四檔,總名為“四庫全書”。

(五)翻譯

原文(第一段):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翻譯: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裏,兩隻石獸也一起沉沒在此。經過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錢財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隻石獸,最終也沒有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去了。划着幾隻小船,拖着鐵耙,向下遊尋找了十多裏也沒有找到任何石獸的蹤跡。

第二課時

(五)翻譯

原文(第二段):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翻譯:一位講學家在寺廟裏設館教書,聽了這件事後嘲笑説:“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在沙中,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顛倒是非嗎?”大家都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原文(第三段):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當求之於上游。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説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説:“凡是落入在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去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鬆軟浮動,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衝擊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蝕沙子形成坑洞。

越衝越深,當坑洞延伸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一定倒在坑洞裏。像這樣在沖刷,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顛倒是非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顛倒是非嗎?”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嗎?

第三課時

(六)古今異義

(七)詞類活用

(八)句式講解

(九)一詞多義

(十)賞析

1、總結尋找石獸的方法?究其原因?

2、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各自尋找石獸的尋找的位置、方法和結果。

3、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的辦法?

4、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5、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四、小結

兩隻落入水中的石獸,既未被河水衝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動沉入河沙裏,居然逆流而上了,到了數裏外的上游。作者以簡潔的語言,記敍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悟出了“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卻主觀臆斷,以致犯下錯誤或鬧出笑話的事例?與同學交流這類小故事,再説説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後的收穫?

六、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本課優佳學案的內容。

河中石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掃清文中的字詞障礙,熟悉課文內容

2、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實詞,培養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學法指導:

自主、朗讀、合作、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這個故事啟發我們:遇事要動腦筋多想想,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儘可能少鬧那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學家一樣的笑話。讓我們一起走近文本吧!

一、檢查預習。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pǐ)棹數小舟(zhào)曳鐵鈀(yè)

為暴漲攜之去(zhǎng)齧沙為坎穴(niè)

倒擲(zhì)溯流逆上(shuò)]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山門圮於河。圮:

(3)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譯: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2)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譯: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4.瞭解作者:

紀昀(1724~1805)清代學者、文學家。字曉嵐,一字春帆。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死後諡文達。紀昀學問淵博,長於考證訓詁。乾隆間輯修《四庫全書》,他任總纂官,並主持寫定《四庫全書總目》200卷,論述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考得失,辨文字,為代表清代目錄學成就的鉅著。

二、問題導學。

1.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三種: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於河水衝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2.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三、達標訓練

1.給下面加線的字注音。

圮於河( )棹數小舟( )曳鐵鈀( )

為暴漲攜之去( )齧沙為坎穴( )

2.解釋下面句中加線的詞。

(1)一寺臨河干。臨:____幹:__

(2)閲十餘歲。閲:______歲:____

3.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代學者、文學家________。字________。

板書設計:

課後反思:

補充:

河中石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彙,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

2、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生反覆誦讀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藉助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文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有何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明白課文闡述的道理,知道分析問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觀臆斷。

【教學重點】

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作家吳德鋒在他寫的《博物記趣》中有這樣的記載:西雙版納有一條河中有兩塊大石,它們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塊石頭被人炸碎,另一塊也隨之失蹤,大家都不知道這塊未炸碎的石頭到哪裏去了。

提出問題:十多年後,人們會在哪裏找到那塊失蹤了的石頭呢?

學生各抒己見。

揭示謎底:十多年後,有人在離原地十多裏的上游,發現了那塊失蹤了的石頭,經核對,它確實是本來位於十多裏外的下游那一塊。它是怎麼“遊”上來的呢?你們想知道答案嗎?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獸》,相信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案。

2、解題

河中石獸:河中:表示地點;石獸:像石獅子之類的物體。

3、作者簡介

二、積累字詞、疏通文意

1、學生自讀文章,勾畫出自己不會讀或沒把握讀準的字,

老師引導學生正音

讀準下列生字的讀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齧(niè) 溯(sù) 歟(yù)

2、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重點字的讀音,同時注意句子停頓及老師的語調語氣。

3、學生再讀,賽讀

4、對照註釋,疏通文意

小組合作完成,圈出有疑問的地方。教師巡視指導

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習所得和困惑之處

5、師生解疑

三、閲讀故事、明白道理

1、本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得出了怎樣的道理(原文)。

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在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故事。

道理:

2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在什麼地方找石獸。他們各自的依據是什麼?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尋找石獸的方法

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3、問題探究:為什麼 “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

學生討論

師生共同歸納探究結果:僧人只考慮了河流,忽略了石獸和沙的性質,講師考慮了石獸的性質和沙的性質,卻忽略了河流的作用,老河兵考慮了石獸的性質,沙的性質,河流的性質。所以最終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確的,找到了石獸。

師:好,現在回到我們上課前的那個問題,西雙版納那條河中的大石會在上游發現,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嗎?

原來炸另一塊石頭時,這塊石頭的基礎也被震壞,它喪失了屹立不動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説的水沖走石邊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時間中,它逐漸地向上遊翻滾了十多里路。它向上“遊”時經過之處,留下了一道明顯的溝,令人信服的説明,文中所記,確非虛言。這是現代版的“河中石獸”,這一有趣的自然現象,1980年4月當地的報紙作過詳細的報道。這故事不僅教育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對從事水中打撈也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4、討論:如果水中的石獸是這樣(展示圖片),那麼,它向上遊走的機率是增大了還是減小了?如果是一塊小石子呢?

學生討論,口頭回答上述問題

師:既然如此,那麼作者反問我們,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我們該怎麼回答?

生:不可據理臆斷。

5、談啟示:

(1)思考文章為何把講學家當作嘲諷的對象。

(2)學了《河中石獸》,回望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穫(懂得)了( )

河中石獸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1、閲讀課文,分清層次,概括大意,找出層次間的關係,理解課文的中心意思。

2、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是教學的重點。

2、文章中相關語句在翻譯上有一定難度,故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閲微草堂筆記》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以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紀昀軼聞】

紀昀,字曉嵐,他身子很是肥碩,生平最畏暑熱;做總裁時,在館內校書,適值盛夏,炎酷異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辮,危坐觀書。巧逢乾隆帝踱入館門,他不及披衣,忙鑽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見,傳旨館中人照常辦事,不必離座,館中人一齊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紀昀座旁,靜悄悄的坐着。紀昀伏了許久,汗流浹背,未免焦躁起來,聽聽館中人寂靜無聲,就展開了帷,伸首問眾人道:“老頭子已去麼?”語方脱口,轉眼一瞧,座旁正坐着這位首出當陽的乾隆帝,這一驚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紀昀不得無禮。”紀昀此時只得出來穿好了衣,俯伏請罪。乾隆帝道:“別的罪總可原諒,你何故叫我老頭子?有説可生,無説即死。”眾人聽見這句上諭,都為紀昀捏一把汗。誰知紀昀卻不慌不忙,從容奏道:“老頭子三字,乃京中人對着皇帝的統稱,並非臣敢臆造,容臣詳奏。皇帝稱萬歲,豈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豈不是頭?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稱子。這‘老頭子’三字,從此流傳了。”聰明絕頂。乾隆帝拈鬚笑悦。

三、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2、聽課文朗讀錄音,學生朗讀課文。

四、藉助註釋和詞典翻譯課文。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預習課後訓練題。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複習文言文加點字解釋。

二、思考問題。

1、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2、故事中主要出現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對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三、請學生口頭回答上述問題,劃分層次並概括各層次大意。

可分五層:一頭一尾,中間三層。

開頭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第一種尋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種不同的尋找方法;最後,由事而理,點明遇事不能“據理臆斷”。

四、總結四種尋找石獸的方法。

1、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藉助多媒體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多媒體演示】

(1)、學生演示。

(2)、教師演示。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2、師生共同歸納:

第一種 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 只考慮了流水,沒考慮石獸、泥沙。

第三種 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四種 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五、分析最後一層,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據常情主觀作出判斷。

2、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聯繫生活實際,更深入地領悟這一道理。

六、拓展閲讀:《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訓練題。

2、歸納本課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