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河中石獸》古詩文原文和譯文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5.82K

《河中石獸》古詩文原文和譯文精品多篇

《河中石獸》賞析 篇一

此文講述了一則非常有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學者之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之人的嘲諷,亦告訴了人物認識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這一道理。全文層次分明,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敍述,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節簡單、語言簡練,讀來卻耐人尋味。

全文層次清晰,其行文結構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裏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划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學者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確,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眾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瞭解,因而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

文章結尾揭示了主旨:“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憑主觀猜測而下判斷歟!”像和尚和道學家那樣“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況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作者對此類一知半解而又自以為是的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又指明瞭認識事物的方法和途徑: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於事,給了人們非常深刻的啟示。

此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其中所藴含的哲理,卻是耐人尋味的。它説明天下的事物雖有其共同規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發展變化的。現實中的許多生活經驗,其實都能證明這一點。這也就是這篇文章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河中石獸》作者介紹 篇二

紀昀 jǐ yún (1724年6月-- 1805年2月),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後諡號文達,鄉里世稱文達公。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政治人物,直隸獻縣(今中國河北獻縣)人。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代表作品《閲微草堂筆記》。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三

文言文閲讀(14分)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乙】河間有遊僧,賣藥於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户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15.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2分)

A.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B.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C.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D.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16下面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求石獸於水中賣藥於市B.以為順流下矣以一銅佛置案上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其佛手必磁石為之D.乃石性堅重其術乃敗

17.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閲十餘歲閲:經過,經歷。

B.是非木杮是:對;正確(跟“非”相對)。

C.舉國信之舉:全。

D.驗之信然信:確實。

18.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記敍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B.甲文中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脱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讓買者先向佛祈禱得到佛的幫助,從神奇現象上欺騙民眾,然後病能否醫治取決於藥丸是否跳入佛手中,從敬畏心裏上捕獲民眾。

D.乙文中騙術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鐵會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銅佛手中去了。

19.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2分)

(2)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2分)

答案:

15.D

16.A

17.B

18.B

19.(1)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2)而旁邊盤子裏存放着藥丸,銅佛做出伸手拿東西的樣子。

《河中石獸》 篇四

清代: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轉轉 一作:再轉)

《 河 中 石 獸 》 篇五

【 yuán wén 】

註釋: 篇六

1、臨:靠近

2、幹:岸邊。

3、山門:寺廟的大門。

4、圮:倒塌。

5、並:一起。

6、閲:經歷。

7、棹:船槳。這裏作動詞用,划船。

8、設帳:講學,教書。

9、究:推究。

10、物理:事物的道理。

11、木柿:木片。

12、湮:埋沒。

13、顛:通“癲”,瘋狂。

14、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15、齧:本意是“咬”。這裏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16、坎穴:坑洞。

17、如:依照。

18、臆斷:主觀判斷。

譯文: 篇七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裏,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歷十多年,和尚們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游。於是划着幾隻小船,拉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跡。

一位學者在寺廟裏設立了學館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説:“你們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石獸埋沒於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很佩服,認為是正確的結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説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説:“凡是丟失在河裏的石頭,都應當到河的上游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鬆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衝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衝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衝越深,衝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裏。像這樣又衝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於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了;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嗎?”

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游的幾裏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