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3W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精品多篇

河中石獸閲讀答案 篇一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3.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閲十餘歲閲金經

B.一老河兵聞之陶後鮮有聞

C.轉轉不已待君久不至,已去

D.遂反溯流逆上矣意將遂入以功其後也

14.下列句子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求二石獸於水中嘗射於家圃

B.乃石性堅重乃取一葫蘆置於地

C.當求之於上流孔子云:何陋之有

D.如其言擇其善者而從之

15.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寺僧判斷石獸在下游,“順流下矣”,但到下游尋找了“十餘里,無跡”。

B.講學家判斷石獸應在原處,理由是“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

C.老水兵則判斷石獸在“上流”,是因為“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懂得用書本知識分析問題有時比實際經驗更可靠。

16.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每小題2分,共4分)

(1)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3.B聽説(A項:經過,經歷;閲讀。C項:停止;已經。D項:於是;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

14.A在(B項:表示判斷,“是”的意思;於是。C項:代詞,指代石獸;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無義。D項:代詞,他;代詞,其中的。)

15.D(實際經驗有時比書本知識更可靠。)

16、(1)這(石獸)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2分,意對即可。)

(2)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判斷嗎?(2分,意對即可。)

河中石獸閲讀答案 篇二

河中石獸

①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②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③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④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4分)

⑴一寺臨河干()⑵山門圮於河()

⑶閲十餘歲()⑷但知其一()

2、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4分)

⑴如是再齧古義:()今義:()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古義:()今義:()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項是()(2分)

A.聞之笑曰B.當求之於上流

C.一老河兵聞之D.其反激之力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4分)

⑴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翻譯

⑵然則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翻譯

5、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2分)

參考答案:

1、⑴靠近⑵倒塌⑶經歷⑷只

2、⑴這樣判斷動詞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學

3.D

4、⑴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河水沖走呢?

⑵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一點道理就可以主觀臆斷嗎?

5、事物的變化是很多的,不能憑主觀臆斷去判斷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三

文言文閲讀(14分)

【甲】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於河,二石獸並沉焉。閲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於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鈀,尋十餘里無跡。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湮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乙】河間有遊僧,賣藥於市,以一銅佛置案上,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其難治者,則丸不躍。舉國信之。後有人於所寓寺內,見其閉户研鐵屑,乃悟其盤中之丸,必半有鐵屑,半無鐵屑,其佛手必磁石為之,而裝金於外,驗之信然,其術乃敗。

15.選出下列斷句正確的一項(2分)

A.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B.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C.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D.有買者先禱於佛/而捧盤進之/病可治者/則丸躍入佛手

16下面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求石獸於水中賣藥於市B.以為順流下矣以一銅佛置案上

C.豈能為暴漲攜之去其佛手必磁石為之D.乃石性堅重其術乃敗

17.對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閲十餘歲閲:經過,經歷。

B.是非木杮是:對;正確(跟“非”相對)。

C.舉國信之舉:全。

D.驗之信然信:確實。

18.下面對選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文記敍了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而且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

B.甲文中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脱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看法。

C.乙文中游僧讓買者先向佛祈禱得到佛的幫助,從神奇現象上欺騙民眾,然後病能否醫治取決於藥丸是否跳入佛手中,從敬畏心裏上捕獲民眾。

D.乙文中騙術的原理是磁石有磁力,而鐵會和磁石相互吸引,自然跳到銅佛手中去了。

19.翻譯下面的文言語句。(4分)

(1)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2分)

(2)而盤貯藥丸,佛作引手取物狀。(2分)

答案:

15.D

16.A

17.B

18.B

19.(1)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況有很多,難道可以只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2)而旁邊盤子裏存放着藥丸,銅佛做出伸手拿東西的樣子。

《河中石獸》閲讀練習及答案 篇四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漫於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益石性堅重,沙性鬆浮,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逐反溯流遂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顱乎?”如其言,果得於數裏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腦斷款?

11、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2分)

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12、老河兵為什麼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水不能衝石/其反激之力/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解析:應先初步感知語意,然後抓住斷句標誌來準確斷句。“水不能衝石”主謂賓結構完整,“其”作代詞,一般位於語句開頭,故應在“其”前斷開;“其反激之力”是“齧”的主語,語句較長,其後應斷開;“必於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表意明確,且其結果是“漸激漸深”“至石之半”,所以其後應斷開;“漸激漸深”“至石之半”語意並列,所以中間應斷開。

考點:文言斷句。

12、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對象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解析:應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找出涉及人物“笑”的語句,然後分析原因並理解人物形象。原文中“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等語句寫出了老河兵笑的原因;“蓋石性堅重,沙性鬆浮……石必倒擲坎穴中”寫出他綜合考慮了石頭的性質、沙的特點及水的作用力,從而形成了“凡河中失石,當求之於上流”的觀點,充分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性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