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03K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4、形成關愛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學重點:

1、理清了課文敍述的順序及線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

2、瞭解三隻貓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圖片欣賞:貓

2、作者簡介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學者、翻譯家。福建省長樂縣人,1920年底,與茅盾、葉聖陶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倡導者。曾創辦我國最早的兒童刊物《兒童世界》,並主編《小説月報》。抗戰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活動。抗戰勝利後,創辦《民主週刊》,被國民黨當局查禁。解放後歷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1958年10月率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阿聯酋,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他還是著名藏書家,逝世後,其家屬將近十萬冊藏書全部獻給國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説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3、檢查預習

字詞辨析

慫恿(sngyng):鼓動別人去做。

蜷伏(quán):軀體伏卧。

詛罵(z):惡毒地謾罵;咒罵。

澀(sè):不光滑。

悵(chàng)然:不愉快的樣子。

四、介紹寫作背景

《貓》最初發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了文學創作團體——文學研究會。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鄭振鐸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個性解放等問題。他在小説中毫不諱飾地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無辜,譴責專制、強權,弘揚公道、民主、博愛的思想和心情。

5、朗讀感知課文

1、這篇課文用第一人稱敍述了“我家”三次養貓的故事。請認真聽課文朗讀錄音,思考文章寫了幾隻貓?重點寫哪一隻?寫了3只貓,重點寫第3只貓。

2.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找出有關起止段落,劃分文章結構。

第一次養貓(1、2)第二次養貓(3—14)第三次養貓(15—34)

六、精讀課文

閲讀課文第一部分

思考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①作者從哪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

②家裏的人對這隻貓的態度怎樣?從哪些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來?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家裏人的態度是怎樣的?

①作者從貓“剛要來的時候”和”後來”兩個時間段來寫貓的形態,主要寫了貓的兩種形態。

一是自身的形態,剛來時是花白的毛,很活潑,白雪球似的。而後來,光澤的毛也污澀了,毫無生意,懶惰鬱悶。二是逗着玩的形態,滾來滾去,撲過來搶,又撲過去搶,後來卻是不肯出來,不理會。

②家裏人都很喜歡這隻貓,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條紅帶,或一根繩子,在它面前來回的拖搖着”;作者則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們,可以微笑着消耗過一二小時的光陰,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鮮與快樂”。因為小貓活潑可愛,一家人都很喜歡它。

③這隻貓最終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就已經埋下伏筆。

對於這隻貓的“病死”,三妹“很難過”,“我”心裏也感着一縷的酸辛。

朗讀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問題:①第二隻貓的”更有趣、更活潑”,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的?

從性情和本領等方面來表現。

“園中亂跑”“不怕生人”,“有時由樹上躍到牆上,又跑到街上”等是表現它的性情;

“會爬樹”“捉蝴蝶”“會捉鼠”,這是它的本領。

(2)畫出文段中表現家裏的人對它的態度的詞句,體會家裏人對它的感情。

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隻貓。主要詞句有“提心吊膽”“查問得好幾次”“笑着罵”“飯後的娛樂;是看它爬樹”等。

③這隻貓的結局怎麼樣?大家持什麼感情?

這隻貓最終亡失了。

對於這隻貓的“亡失”,三妹“很不高興”,作者也是“悵然”“憤恨”“詛罵”。

④家裏人對周家的丫頭,不知名的捉去貓的人所持的態度,説明了什麼?

家裏人責怪周家的丫頭,詛罵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

“周家的丫頭”代表着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不知名的奪去小貓的人”代表着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類人。

作者借第二隻貓的失蹤事件,表達了對那種不顧別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與鞭撻。

第二課時

研讀課文第三部分

1.默讀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隻貓的“可厭”,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的?

是從形態和性情等方面來寫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燒脱了好幾塊”“憂鬱”“懶惰”。

②對第三隻貓的厭惡,作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大家都不大喜歡它”“連三妹那樣愛貓的,對於它也不加註意”“它在我家仍是一隻若有若無的動物。”這幾句話在表現的角度上有什麼不同?

第一、三句話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個別人的角度,足見第三隻貓被人厭惡的程度。

2.自由誦讀第17-29段

請將“芙蓉鳥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發展的過程,給每一情節擬一個小標題,並説明為什麼這樣安排情節。

有六個情節,小標題可依次擬“買鳥”“凝望”“被疑”“蒙冤”“受罰”“真相”。

這當中前五個情節是詳細述談第三隻貓的不幸遭遇,把讀者置於疑雲中。直到最後一個情節,才用寥寥數語揭示真相,於是疑雲頓開。這樣安排,不僅使情節顯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讀者對第三隻貓的同情與憐憫。

3.讀第30一34段。

思考,在寫第三隻貓的結局時,用了哪些詞語直接描寫“我”的思想感情,並仔細體會這些詞語的含義。

作者用了“難過”一詞表達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對以前兩隻貓的亡失的感情,“難過”所表示的痛苦要強烈得多。因為自己的武斷,冤枉了第三隻貓;“我”深感內疚和自責。越是內疚和自責,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強烈。

七、合作探究

1、為什麼説“我的良心受傷了”?

因為我犯下了無法補救的過失,它就像針一樣,時時刺痛着我的心。

2、第30段採用了何種人物描寫手法?抒發了“我”怎樣的感情?

心理活動描寫。抒發了“我”愧疚、自責之情。

3、“我”的過失是什麼?(原文)為什麼有這樣的過失?

“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動物”

“我”沒有對鳥亡事件作冷靜的分析,沒有認真地調查研究便輕率地作出了判斷。

4、為什麼“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致死,這個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5、如果這隻貓沒死,你認為“我”有改正過失的機會嗎?為什麼?

6、選段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是什麼?選段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議論、抒情。表達了作者嚴於律己的思想感情。

7、為什麼寫兩隻可愛的貓的篇幅不如一個醜貓的篇幅長,到底發生什麼可怕事情?

“芙蓉鳥事件”

8、“我”根據什麼判斷是醜貓吃了芙蓉鳥?

①那隻花白貓對於這一對黃鳥,似乎也特別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對鳥籠凝望着。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曬太陽,態度很安詳,嘴裏好像還在吃着什麼。

9、以上證據是否確鑿?在這種情況下,“我”是怎樣想、怎麼做的?

不確鑿。“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這可憐的鳥的腿了,一時怒氣沖天,拿起一根木棒,追過去打了一下。……憤憤地,以為懲罰得還不夠快意。”被一隻黑貓吃了,而不是那隻醜貓。

10、從真相大白後,“我”的懺悔中我們能否説説“我”是怎樣的人?

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

11、對於這樣一個人,針對他使醜貓受冤而遭打而死這件事,你能否給他些忠告?

凡事不能單憑想象,主觀臆斷,重要的是弄清事實;對人對事不存偏見,要寬容、要仁愛。

八、歸納主題:

1、“我”家養的三隻貓,無論怎樣,結局都是不幸的,對於它們的悲劇命運,你有什麼感想?

弱小——命運不能自立。在不合理的社會中,它們的悲劇命運是具有必然性的。人的個性需要自我完善,不受歡迎的人,往往成為冤案的犧牲品。

2、本文主題是什麼?(結合練習一,來談自己的看法)

無論做任何事情,千萬不能憑個人好惡帶着某種私心和偏見,違背客觀實際情況去加以處置,否則就會出偏差,甚至造成無法補救的嚴重過失。

主題理解:

1、把“我”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我”是一個善良的、正義的、嚴於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或者“做人的道理”:人們應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觀臆測,妄下斷語,以致傷害無辜。

2、把貓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寫的側重點,本文的主題是:

揭示了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九、探究寫法

作者總共寫了三次養貓的經歷,哪一次是詳寫?為什麼不單寫這一次,而要寫另外兩次呢?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採用這種敍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詳細了第三次鋪墊對比(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稱的敍述方式,採用這種敍述方式有什麼好處?

作品中虛構的“我”,是三隻貓的主人,他喜歡前兩隻貓,厭惡第三隻貓;他就是前兩隻貓的悲劇的目擊者,又是第三隻貓的悲劇製造者。這樣,作者可以極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引起讀者共鳴,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體會:“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也是全文的結尾,它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在內容上是對全文的總結。

“我”目睹了前兩隻貓的不幸後,又親自制造了第三隻貓的悲劇,深感負疚,為了不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句話與文章的開頭遙相呼應,在結構上形成了首尾呼應的特點。

研討與練習二

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試體會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

第二隻貓丟失後,那一種失落感久久縈繞於心。奪人所愛的人太氣人了,叫人恨恨難消。養貓固然快樂,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難受。所以,好久不願意養貓。

第三隻貓的死,責任在我。一種負罪感永遠不能消除,見了貓就會觸發靈魂的傷痛,永遠愧對這類生命,於是才有永不養貓了的想法。

小結

本文寫的是貓,作者卻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達了同情、憐愛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組織材料的特點是前後連貫、首尾呼應,文章在結構上嚴絲合縫,條理清晰。

十、課堂練習: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消耗(hào)慫恿(Sǒngyǒng)詛罵(zǔ)蜷(quán)

二、作者是怎樣運用“伏筆”來寫前兩隻貓的命運的?找出課文中的原句

第一隻:“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東西,光澤的毛也污濕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勢。

第二隻:“它似乎太活潑了,一點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裏曬太陽”“總看見它在鐵門外邊。”“我們都很為它提心吊膽”——暗示了它亡失。

三、簡要分析我家不喜歡第三隻貓的原因:

因為它不如前兩隻貓好看,性情憂鬱、懶惰。

十一、作業:思維拓展

同學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養第二隻小黃貓時家中也養了一對黃色芙蓉鳥,鳥也被吃了,“我”會怎麼想、怎麼做?

板書設計:

第一次養貓(1、2)細節描寫1、表現“我”嚴於律己的精神。

心理活動描寫或者做人的道理。

貓第二次養貓(3—14)細節描寫

心理活動描寫

第三次養貓(15—34)細節描寫2、揭示生活中發生不幸的原因。

心理活動描寫

課後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饒頭、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將、十九”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瞭解寓言的文體特點及《伊索寓言》《韓非子》《淮南子》的有關文學常識。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節,領悟所藴含的道理。

能力目標

1、學習閲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巧妙、合理的想像,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像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意,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點

誦讀;教給學生“通過品味關鍵詞語理解寓言含義”的閲讀方法。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經驗,選定角度靈活理解寓意。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跟錄音仿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法感知寓言故事情節,理解關鍵語詞的表達效果。

2、自讀與點撥相結合。所選四則寓言故事精短,構思新巧,且很富趣味,通過藝術地設計提問,把學生引入故事情境,激活學生的聯想想像思維,深入理解寓言的內容和感受人生哲理。

3、探究拓展法。通過探究、比較性題目的設計,如將故事情節作改變、刪節,看錶達效果的變化等,拓展想像空間,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打印好的作業講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師生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品味重點詞語,理解赫耳墨斯愛慕虛榮的性格和寓意;指導學生自讀《蚊子和獅子》,理解精巧構思和擬人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選講《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導入,如青蛙的肚皮、驢與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貪婪的狗、愚蠢的烏鴉等)同學們,這個饒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處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教師明確:《伊索寓言》)那麼,誰還能講出這部古希臘寓言彙編中的故事呢?(學生講述)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伊索寓言》中的兩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獅子》。請同學們從閲讀提示中圈點出有關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識要點。

二、資料助讀

投影顯示:

1、寓言

寓言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為內容的文學樣式。篇幅大多簡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擬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17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封丹説過:“一個寓言可分為身體和靈魂兩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體,所給予人們的教訓好比是靈魂。”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

2、伊索和《伊索寓言》

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希臘寓言開始歸於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其中大多是動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隸的思想感情。耶穌會傳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傳入中國。

三、師生共同研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學生自由誦讀,思考:恰如寓言詩人拉·封丹對寓言的形象概括,讀寓言,要從“身體”讀出“靈魂”,也即從所述故事讀出道理。那麼這則寓言在結構安排上有何特色?

教師明確:第一段講述故事,第二段點明寓意。

2、研習寓言的故事部分,感知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

反思

依照新課標要達到的三個維度目標,語文教學就是要紮實活潑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遷移能力,發揮學生的語感和思維,發展個性,健全人格。我在這堂課的學習中,重視體現學生的遷移能力的訓練。

1、首先開啟學生的思維,原來寓言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已經接觸很多,消除認為寓言很高深的情緒,讓學生很想了解寓言和其寫法。

2、點擊學生的興奮點,通過改編寓言讓學生了解到原來寓言的寫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取決於作者想告訴人們一個什麼道理,依照寓意來佈置寓言故事情節。學生個個躍躍欲試。

3、聯想與課外遷移,通過前幾步到了自編寓言時就水到渠成了讓學生主動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少數學生合作完成一篇),主動參與,挖掘學生的潛能,局部學生寫出瞭如《北風與太陽》、《狼與驢》等很有內涵的寓言。

4、體現教學機智,學生在我安排自編寓言時,有局部學生提到也可以寫如黑板與粉筆的題目時,我就順水推舟加了除了我給的四個寓言題目之外可以自擬題目,學生的發明力與主人意識得到了充沛尊重,提高了他們寫作的積極性。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20xx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的懷念》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第三篇課文,屬略讀課文。

人間自有真情在,本組課文的字裏行間湧動着人間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個“情”字,貫穿本組課文的始終,四篇課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讚歌。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想溝通。它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閲閲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特點

《秋天的懷念》這篇略讀課文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史鐵生寫的,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情感上,都是學生學習的一片優秀課文。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接受一次“愛”的教育;二是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藴含着的豐富的情感。

(四)教學難點

作者是怎樣通過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

以上重點和難點要在教學中重點訓練,加以突破。

二、教學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確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熟讀生詞。

2、能力目標:(1)通過各種讀書方法,最終達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讀課文,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制定本篇課文的依據是:第一,根據國小語文大綱對高年級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的要求:閲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國小語文教材教法以及學生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安排了好幾種學習方法,並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以閲讀提示為引子,使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通過讀書、思考、討論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篇20xx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特別準備了這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教案以供參考!

教材分析:

《紙船》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道德、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閲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閲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古代詩歌體裁的有關知識。

2.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能夠準確背誦並默寫,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過程與方法:

朗讀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反覆朗讀中啟發閲讀興趣,領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誦讀並背誦。引導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運用再造想像感悟詩歌內容。

教法學法:誦讀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欣賞品味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觀滄海》

1、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漸擴充軍事力量。“挾天子而令諸侯”後,先後滅呂布,敗袁紹,逐漸統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大勝。次年率軍南下,被孫權、劉備的聯軍擊敗於赤壁。他善詩歌,《步出夏門行》、《蒿里行》均用樂府舊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2、寫作背景: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脱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3、朗讀詩歌,理解詩句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Jié 臨:登臨 以:來,表示東臨碣石的目的是觀滄海

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交代了觀海的地點,顯得很質樸。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Dàn sǒng

何:多麼 竦峙:高高挺立

海水盪漾,是動態;山島聳立,是靜態,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再寫草木,仍是靜態描寫,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這是本詩的第三層,詩人藉助奇特的想象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是寫詩人的主觀感受。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這兩句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繫。

觀海目的,直陳其事,質樸。

全景:動靜結合,顯示大海的遼闊、威嚴和浩蕩氣勢。

欣欣向榮,側面寫大海的生機勃勃。

聲勢驚心動魄

虛寫表現了大海有包容大地、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顯示了詩人博大胸懷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

4、詩歌品析

詩句 內容 情感

敍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湧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藴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感情:

本詩借景抒情,詩人以洗練的筆法,神奇的想象,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藴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抒發了詩人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

寫法: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虛實結合,動靜結合。

《觀滄海》怎樣總寫?怎樣分寫?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幾句?

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觀海所見、所聽、所感。詩人先勾勒水和山的全景,再寫樹木、百草分承山景,寫秋風、洪波分承水景。最後寫所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5、小結:

本詩的前六句寫的是實景,後四句寫的是虛景。這首詩借景抒情,將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壯志融合在一起,詩人以滄海自比,開闊的意境,雄渾的氣勢,也是詩人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的表現,詩裏洋溢着飽滿的激情,思想又很含蓄。

二、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作者簡介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還有“詩仙”之稱。著有《李太白全集》。

2、自主:題解,作者。

1、題解。

(1)聞:聽到,聽説。

(2)左遷:古人尊右卑左,即貶謫。

(3)龍標:今黔陽。

整體翻譯:聽説王昌齡被貶到龍標遙寄此詩。

2·作者。

李白:唐代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

3、王昌齡: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因“不護細行”被貶龍標(黔陽)尉。

3、讀詩品詩

指導朗讀詩歌

4、感悟詩意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聽説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伴隨着風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品詩欣賞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而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着“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敍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五溪,雄溪、樠溪、酉溪、舷、辰溪之總稱,均在今湖南省西部。)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

6、總結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探究

1、在詩中找出與懷化有關的內容。

答:龍標、五溪、夜郎。

2、作者為何要寫楊花與子規?

答: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節,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傳説它是蜀國國王杜宇魂化而成,叫聲淒涼哀婉。因此,可以説,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着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3、作者為何“寄愁心與明月”?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答:遠在揚州、行止不定的詩人只好把一片深情託付給千里明月,向老友遙致思念之憂了。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這裏既有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也有對當時現實的憤慨不平,有懇切的思念,也有熱誠的關懷。

4、本詩主題是什麼?

答:借月抒懷,表達驚訝、悲憤、同情、關切、安慰之情。

第二課時

學習《次北固山下》

1、聽錄音朗讀

2、【註釋】

①客路,當指驛道,是旅客來往所走的道路。鎮江是當時水陸交通的樞紐,故以“客路”與“舟行”相對應。②潮平,指潮與岸齊,因而兩岸顯得寬闊,這是春潮初升時的景象。③風正,指順風,且風力不大,所以帆是懸掛之形。④殘夜,夜將盡時分,太陽從東方升起,又因鎮江跟東海相距不遠,故稱海日。

⑤舊年,相對於新年而言,舊年未盡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謂“江春入舊年”。⑥鄉書即家書,指詩人寄給洛陽家中的信;舊謂鴻雁可以傳遞書信,故詩人有託書于歸雁之意。按:鴻雁傳書,實無其事。《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漢使求蘇武,單于謊稱武已死,後漢使得密報,知武在某澤中,於是也謊稱漢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隻大雁,腳上捆着蘇武從某澤中寄來的信,單于無可奈何,只好放還蘇武。

3、問題探究

問:詩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見的,為什麼詩一開頭就提到“客路”呢?

這是詩人的想像,很明顯,船到鎮江後,他要上岸再乘驛車轉往別的地方去。

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詩人在何時何地見到的景象?

在天將明未明之時,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長江之中

問: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圖景嗎?

問:為什麼要特地提到“潮平”?

為下句“江春入舊年”張本(鋪墊)

問:這個“舊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時間?

殘冬臘月

問:為什麼詩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書呢?

由於新年將到,這正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他卻不能回家,自然要寫一封平安家書,更何況他此刻看見了北歸的雁,必定要路經洛陽的——洛陽在鎮江西北方。

名句賞析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1、先説這兩句所寫的景象。

2、這兩種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都描寫了時序交替中的景物。)

3、這兩種景物跟詩人的鄉愁有關嗎?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舊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而詩人依舊在外奔波,不得回鄉,怎能不產生鄉愁呢?

探究:

讀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你還有什麼新的感受?

“海日”兩句就可以使我們產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且相信它會突破一切阻力出現在我們眼前。

比較賞析: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並不低沉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跟“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顯得開朗一些,是嗎?説説道理。

提示:殘夜未盡,而旭日已升;舊歲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嗎?(有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看誰能首先會背誦。

四、學習《天淨沙 秋思》

1、聽錄音朗讀

2、作者簡介

馬致遠 元代戲曲作家。號東籬,一説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務官(一作江浙省務提舉)。又曾加入過"書會",並與書會才人合編過雜劇。生平未詳,但從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瞭解到,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然而他仕途並不顯達,因此動了"終焉計",晚年退隱山林,以詩酒自娛。著有雜劇15種

馬致遠是個享有盛名的戲曲家。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傳得最多的一個。作品豪放清逸,後人認為近似詩中李白、詞中蘇軾。雜劇以《漢宮秋》為代表。

3、瞭解關於曲的知識。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天淨沙》《山坡羊》都是有標題的小令。

文學常識

散套

散曲

元曲 小令

雜劇

4、朗讀指導

讀一讀:提示:注意節奏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5、以詩作畫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僕僕的遊子,騎着一匹瘦馬,迎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緩緩前行。只見,纏滿枯藤的老樹上,幾隻歸巢的烏鴉在盤旋;潺潺流動的小溪上,一座小橋通向不遠處的人家;蒼涼的古道上,那孤獨的遊子將要飄到何方?太陽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遙遠的征途,浪跡天涯的遊子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6、賞析

純用白描勾勒出多幅圖景,極具藝術特色。曲的前三句只用了十八個字,便描繪了九種景物。

第一句的枯藤、老樹和昏鴉,構成了一幅蒼涼圖畫。第二句寫作者所見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幅畫因為有人家而更有生氣,流露出作者對此情此景的羨慕之情。第三個畫面是:在西風勁吹的茫茫古道上,一頭疲憊的瘦馬在行進中。與“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至此,作者把這三幅畫面又巧妙地組織在了一個大的圖畫當中,就渲染了一派淒涼蕭瑟的晚秋郊野風情,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夕陽西下”,天之將黑,千里奔波的遊子,家在何處?作者沒有説出,卻只道“斷腸人在天涯”,留給人無盡的想像。

正面: 枯藤老樹昏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側面: 小橋流水人家

對比映襯手法

曲子的 寫作手法:

描寫 借景抒情

抒情 情景交融

7、比較探究

天淨沙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體會這首曲的意境,説一説這首小令與馬致遠的小令哪一首更能打動人?説説你的理由。

8、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體會詩的意境,模仿《天淨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詩句 內容 情感

敍事 東臨碣石 觀海地點和目的 興味盎然,勝券在握

以觀滄海

實寫 水何澹澹, 總寫大海景象 動盪變化的時局需要

山島竦峙。總寫山島景象 一個主宰沉浮的偉人

樹木叢生,特寫山島之景 勃勃生機

百草豐茂。突出欣欣向榮景象 樂觀情懷

寫景 秋風蕭瑟,特寫海面之景 席捲宇內,蕩平諸侯。

洪波湧起。 突出驚濤拍岸景象 驚天動地

虛寫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開闊胸襟,

星漢燦爛, 包藴萬千的景象一統中國的抱負

若出其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 漂泊無定

寫景 離愁別緒

子規 不如歸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關懷、思念

主題:表達了朋友的關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灣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低沉、纏綿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並不低沉

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 渲染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遊子之悲

斷腸人在天涯。

寓情於景,表現了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

教後反思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故事情節,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2、品味細節描寫處,把握人物性格特徵。

3、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從咀嚼語言,從作者的寫作意圖,從一代農民父親的特點上正確而全面的理解“父親”這個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

合作討論法

點撥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

遲志強演唱的《父親》創設情境,老師作為中年人由衷的演繹歌詞內容。

二、詞語積累

易錯字和一詞多音的詞語積累

三、以“台階”為切入點,整體感知

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和梳理文章故事情節。(梳理思路圍繞“台階”來展開)

明確: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原因),父親不辭勞苦花了大半輩子造成一棟九級台階的新屋(經過),父親卻走向了衰老(結果)。

故事情節:想建台階——準備建台階——建造台階——建成台階

四、踏上台階,看農民父親

1、要求學生拋開資料書,通過與文本的親密接觸説説你所讀到的父親。

2、根據學生的解讀分類梳理學生所讀到的內容製作成幻燈片。

3、課堂上與同學們一起交流,商討父親這個人物形象。補充同學們的解讀,豐富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學會如何扣住文本進行人物鑑賞。

A、同學們基本讀到的已知內容:老實厚道、勤勞能幹、艱辛、吃苦耐勞、不服老、倔、倔強

B、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一:“有點虛榮”與“自尊心強”這兩點的爭鳴。預設:

這個點上引導同學們抓住第22段:“腰閃了一下。我就不讓他抬,他堅持要抬。抬的時候,他的'一隻手按着腰。”還有第28段:“他卻粗暴地一把推開我:不要你湊熱鬧,我連一擔水都挑不——動嗎!”這個生氣的父親,不願接受老了的事實。他的自尊與倔強的個性。

這個爭論的點,是作者同情農民父親的一個重點和難點:這位農民父親的特有的謙卑;贏得他人尊重的渴望。

C、部分同學對“父親”的個性化解讀三:懷念舊時光?

絕大多數同學所認為的“懷念以前的三塊青石板的日子”;三塊青石板鋪成的台階上見證着很多“快樂的時光”。

預設:

這個點的商討也是人物解讀的一個難點和有深度的思考,學生年齡尚小,與老牛拉破車的時代距離較遠,老師要助力學生。方法可補充一些助讀資料,引導學生去發現。設計問題如下:

1、“懷念”?九級台階造好了,為什麼父親的快樂沒有來到?

2、造新台階的日子用了大半輩子,有着太多的艱辛,但其中的“快樂”在哪?為什麼會很快樂?

扣住第28——31段的內容精讀,帶動學生對前文勞動所產生的“快樂”的理解。

明確:父親是一代農民的代表,勞動就是生命,在勞動中獲得尊嚴!不能勞動的現實擊垮父親,並不是戀舊。對父親的殺傷力之大足可以完全擊倒父親,作者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和憐惜。

D、部分同學的個性解讀四:為目標而不懈堅持努力。

父親在台階上尋找人生的高度,是一種追求和願景,目標實現後,人也老了。人生往往會為一個並不確定的目標去奮不顧身。當願望似乎已經實現了的時候,我們卻突然覺得無所事事或者説目標達成的一刻就是美好結束的一刻。這篇小説刻畫父親這個人物形象就是這樣豐富和立體。

五、從“台階”走下來,看“命若琴絃”

拓展到史鐵生《命若琴絃》主人公老瞎子的命運,豐富對人生目標、對生命的認識。

生命就是過程,如溪流一路奔流一路歌,最終歸入大海,化為寂靜。一路的奮鬥,才是生命的精彩,亦如史鐵生的《命若琴絃》——

主人公老瞎子彈斷了120根琴絃,理想實現了,復明的藥方就落空了,他才明白:“過程就是好好活着”。史鐵生,失去雙腿,患尿毒症,靠透析活下來,生命與他而言就是苦難,但他從不説勇敢和堅強,從叫囂戰勝病魔,順其自然地活下去,“專業是生病,業餘是寫作”,命若琴絃,繃緊了弦,把該彈的靜靜地彈下去——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生活。

是鳥兒就要在空中飛翔,是不能飛翔也照樣在空中結網。

這是生命之苦,換一個角度看,也是生命之美吧。

板書設計:

台階李森祥

台階三級九級

父親謙卑、勞動者需求的尊嚴

作者的情感:敬仰與憐惜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徵展開描寫,並在景物描寫中融入自己鮮明的印象及感受的寫法。

2.體會文中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學習形象生動的描寫景物的方法。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並引導他們培養審美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1.引入新課。

2.初讀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和脈絡。

3.細讀,分析課文。

第二課時

1.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3.反覆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作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引入新課。

作者老舍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作家,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他所寫的小説《駱駝祥子》和話劇《茶館》等作品,在中國現代文壇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其散文也寫得清新優美,《濟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題目《濟南的冬天》明確地交代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濟南位於山東省內,它的南面,距市中心五里有著名的千佛山,東接佛懋山,西邊南馬鞍山、四里山,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都是小山,最高的千佛山,海撥也只有285米。濟南的冬天與北中國的其他地方的冬天的氣侯截然不同。

那麼,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我們邊學習邊領略。

二 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課文,同時自己、詞典弄清生字、生詞的音和義。

三 初步領會課文的大概內容和脈絡。

1.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出示自學提綱,要求學生重點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① 濟南的冬天總的特點是什麼?

② 文中具體描寫了哪些景物?

③ 作者怎樣展開對景物的描寫?

2.組織學生就上面三個問題展開討論,明確:

全文圍繞濟南的冬天温晴這個特點,描寫了濟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先從自己感受的角度總括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然後具體描繪了濟南暖冬的三幅畫圖:陽光下濟南全景、雪後山景的秀美、濟南冬天的水。

四 細讀、分析課文。

引導學生逐段細讀課文,要求他們在自讀的同時提出問題,展開討論,並指導他們就文章各段的內容、描述方法和語言,在課文一旁的空白處寫些簡要的批註。

各段問題和提示如下:

1.第1自然段

① 課文從什麼角度寫出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段與下文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作者把濟南與住慣了的北平比較,又與他剛剛離開的倫敦比較,再與熱帶比較,突出了濟南冬天温晴的特點,很自然地發出濟南真的算個寶地的由衷讚歎。所以,可以從全文最後一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看到作者寫本文的目的,就在於對濟南的讚美。這段的對比方式,是一種曲折行文的手法。

這段課文總寫了濟南的冬天温晴的特點,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了鋪墊。因此,這段與下文是總分關係。

② 課文中的響亮是什麼意思?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一句,如果把聲字去掉,可不可以?為什麼?

明確:響亮一詞,一般用來指聲音宏大。但根據上下文意思來判斷,在這裏是指晴朗得刺眼。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是説濟南冬天的風並不猛烈,是柔和的,如果把聲字去掉,就説成了沒有風,不切合實際。

第二課時

(繼續細讀、分析課文)

2.第2自然段

作者怎樣描寫濟南古城的地理環境?作者是從什麼角度來寫濟南的可愛的?

明確: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兒,這是濟南地理環境的特徵,也是濟南温晴的原因。作者從人的感受和對人的心理描寫,來表現濟南的可愛。作者把濟南比作嬰兒,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比作小搖籃,用擬人的方法寫城:在天底下曬太陽,暖和安適地睡着;寫山: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再現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明靜、温暖和舒適的特點。

濟南人由於身在温暖冬天而引起對温暖的春天的聯想,但眼前春天並未到來,他們卻又並不着急,而且臉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表現了濟南人對這慈善冬天的真切留戀,也洋溢着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3.第3自然段

這段也是寫山,是小雪點染了山之後的景色。那麼,作者從什麼角度描寫了哪些景物?議論後在全班交流。

明確: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鬆、黃草和薄雪等景色。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的看護婦,是對小雪後矮鬆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鬆寫出雪的形態。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到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是小雪後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的方法描繪了夕陽斜照下雪色嬌美的情態。作者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方法,再現了冬天濟南周圍的小山,在白雪與藍天的相映中的雪色與草色、雪光與日光交融的情態。

4.第4自然段

① 作者在寫了冬天濟南温晴、秀氣之後,把視線放到城外的景色。作者以城內的狹窄與城外的寬敞對照,用小村莊來點綴出山坡,以小雪點染屋頂,這樣,讀者就看到了濟南的全貌。

② 在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這裏為什麼用一個卧字,和文章的什麼地方相呼應?

明確:卧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盡情享受這温晴的天賜。這卧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5.第5自然段

① 作者是怎樣寫水的温晴的?

明確:課文緊扣暖字,寫水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寫水中的水藻把終年貯藏的綠色全拿出來,所以它不忍得凍上。水還多情地讓長枝的垂柳在水裏照個影兒。讀到這裏,讓我們感受到濟南的冬天真是風情萬種,使人留戀不捨。

② 作者是如何收束全文的?

作者緊扣亮字,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從河水的清亮引出整個空間的清亮,並把紅屋頂、黃草山、灰樹影都溶入其中,在天水一色的廣闊背景下,描繪了冬天濟南瑰麗的色彩。在此鋪墊下,以高度概括而充滿激情的句子這就是冬天的濟南自然而然地收了尾。

五 引導學生小結課文的寫作藝術。

1.讓學生再將課文默讀一遍,要求邊讀邊找出作者的各個觀察點。

明確:作者在不同的觀察點上,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濟南冬天的特有美景;第二段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第三段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後的山景;第四段從城內往城外,寫雪後山村的景色;第五段由俯視到仰視,寫出整個濟南的形象。作者正是從多個不同的角度的觀察,才生動形象地寫出冬天濟南温晴的這個特點。

2.學生再議論,歸納課文的各種表現手法。

明確:

① 用自己以前生活過的地方(北京、倫敦),與濟南對比,從而突出了濟南冬天的温晴,使人們確實感到它是寶地。

② 作者不僅細緻觀察和描寫冬天濟南的景色,而且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告訴讀者,以此來感染讀者,使讀者有如臨其境的感受。

③ 巧妙地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把冬天的濟南寫得脈脈含情,把作者感情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

六 反覆朗讀課文。

朗讀前要指導學生怎樣讀出感情來,如朗讀課文時可根據文中描寫景物展開想象,腦海中映現作者描繪的畫面。

七 指導學生作文。

可帶領學生外出,實地觀察某處的景物特徵,仿照課文,寫一篇題為《__的冬(春天)》的短文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親”這個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

3、掌握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2、用問題引導學生把握內容,分析人物。

3、採用討論、質疑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去關心中國農民的生活壯態。

教學重點

把握故事內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父親形象的意藴和組織材料的詳略安排。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課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一位愛心、愛護兒子的慈父的身影,今天我們大家學習的李森祥的《台階》將以小説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即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呢?

二、自瀆感知,整體把握

李森祥簡介:浙江衢縣人。1975年18歲時參軍入伍,1987年開始從事業餘文學創作,發表以《國小教師》、《台階》為代表的一批短篇小説作品。李森祥的小説以農村、軍營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人尤其是農民的質樸形象。

三、積累字詞

凹凼尷尬煩躁涎水門檻撬開大庭廣眾微不足道

四、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準備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學生活動:用第三人稱複述課文內容,抓住能表現人物主要特點的情節複述。

2、思考下列問題

(1)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2)父親是怎麼造起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4)故事的敍述線索是什麼?

3、討論,明確

(1)“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覺得自家的台階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階,羨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2)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決心,開始漫長的準備。他終年辛苦,準備了大半輩子,終於造起了有九級台階的新屋。一輩子的心願得以實現,心頭的喜悦真是無法形容。

(3)父親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新屋落成了,人卻衰老了,身體也垮了。

五、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最讓你感動的描寫父親的語句,有感情地讀一讀,説説使你感動的原因(即體現父親的什麼特點)。

分組討論,明確:

立下造屋目標,併為之付出長期艱辛的勞動——要強、勤勞、頑強;

建成新屋的喜悦、侷促、不自在——淳樸、善良、謙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體——不服老、倔強。

(2)總結父親的形象特點

父親是中國農民父親的典型形象,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敬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着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當新台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2、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點撥: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3、掌握寫作特點

為什麼新屋的主體工程寫得簡略,造台階寫得詳細?

點撥:詳略是由文章的中心而定的。本文以“台階”為線索來塑造父親的形象,所以主體工程可以略寫,造台階要詳寫。

教後反思

從悽楚、辛酸中走來的父親,可能他們的願望、追求,在兒子的眼裏,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他們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堅忍不拔、拼命硬幹的生命因子,就是支撐事業輝煌的砥柱。讓我們從心底祈願,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級台階的勞苦的父輩們能盡享這份收穫和喜悦,感謝父親!

同時,這篇小説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三分之二的人口在農村,但農業生產力還相對落後。像文中這位父親生活的艱難,根源在於農村經濟落後。我們有責任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為實現小康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並識記文中生字、生詞。

2、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及意藴。

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的敍述角度,試用第三人稱説説本文的故事梗概。

2、學習抓住關鍵語句來理解故事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標:

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從而聯想到自己的父親,感悟自己的父親。

教學重點:

1、能夠用第三人稱複述小説的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分析“父親”的形象。

教學難點:

感悟主題,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採用討論、質疑等方法使學生動腦動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教具安排:

幻燈片小黑板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好教學設計和多媒體課件,並佈置學生預習。

2、學生課前預習課文,瞭解生字詞和文章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圖片(天壇祈年殿、中山陵)

師介紹圖片中台階的豐富意義,普通老百姓家的住房也有台階:它有什麼意義呢?下面,讓我們隨着當代作家李森祥老師的步伐,踏上又一個台階。

(板書:台階李森祥)

【導語設計用圖片中的台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二、出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1、理解並識記文中的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把握父親的形象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聯繫生活,感悟父親。

【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三、檢查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李森祥,浙江衢州人。1986年發表作後迅速成長。他的小説以、軍營兩大生活為主要題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動的普通的質樸形象。其作品獲《小説月報》第四屆百花獎。他也是電視劇《天下糧倉》編劇之一。

(2)、字詞積累

涎()水籌()劃凹()凼尷()尬黏()性頭()顱揩()一把

四、自主、合作學習

(課件展示)讀書之境界:

讀懂人物

讀懂作者

讀出自己

下面就請同學也像攀登台階一樣,開始我們本節課的學習之旅吧。

(一)、細讀課文,讀懂人物

閲讀小説,首先要了解她的故事內容,下面我們就來攀登第一級台階

師:快速瀏覽課文,用第三人稱概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求講清楚:

1、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屋子?

2、父親是怎樣造成有高台階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麼樣了?

師:我們知道了父親造高台階新屋的不易,讓我們進一步的走進這位父親的感人形象。

跳讀課文,劃出文中最讓你感動,最能表現父親形象特點的語句。以“從……看到了父親是一個的人”為題説一段話。

師生共同總結父親形象:勤勞、頑強、淳樸、善良、謙卑、倔強、要強、有志氣、不甘人後、愚公移山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

【學生通過兩次不同要求的朗讀,特別是在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中要,要抓住重點。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為下一步教學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二)深入探究,讀懂作者

師:我們從作者的動情描繪中感受到了父親的勤勞、淳樸、堅強、謙卑,那麼作者通過造台階塑造這一人物形象,要表達什麼樣的中心呢?(可以多角度考慮,不要侷限於一種)

(參考: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三)情感昇華,讀出自己

小説作品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它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們讀了《台階》中的父親,想起了生活中無數的父親……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攀登第三級台階。

1、首先請大家欣賞一首歌曲《父親》。(播放歌曲)

一曲《父親》唱出了天下父親的辛酸和快樂。是啊,父親是登天的雲梯,撐起子女的未來;父親是拉車的牛,承載家庭的重擔;父親給我們一片藍天,父親給了我們一方沃土。父親是我們心中永遠的太陽。此時此刻你一定想對父親説些什麼呢?準備一下,來説一説。

【此環節把課本和生活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了《台階》一文,我們看到了父親偉大的品質。但這篇文章的魅力決不而已。其感人之處更在於深含着那種淡淡悽楚和辛酸,我們在探究文學魅力的同時,更應關注偏遠農村生產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的現狀及深受傳統思想束縛的愚昧。對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説,應將億萬農民的幸福銘記在心,奮發圖強、努力學習!

【此環節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了系統、完整的印象。】

五、佈置作業:

回家之後為父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九

一、複習導入:

秋天是個多情的季節,最易讓人產生懷念之情,尤其是當秋菊怒放時。今天,讓我們繼續陪同作者去看菊懷人吧!(齊讀課題)

上節課,我們已經對作者史鐵生的遭遇和經歷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誰用簡潔的語言和我們分享一下你上節課的收穫。

二、讀文感受母親的忍。

1、當作者這樣對母親喊叫時,母親是怎樣的反應?她做了什麼、説了什麼?

出示課件: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説:“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生讀)請大家再默讀這句話,對於“撲”“抓”“忍”。你是怎樣理解的?

①母親“撲”下去的會是什麼?

②抓住學生的手問:“母親抓住我的手”,“抓”住的僅僅是我的手嗎?

③請再默讀這句話,看看母親“忍”住的除了哭聲,還有什麼?請大家再回到課文當中,找一找,看看母親哪些忍的細節讓你感動?圈一圈,畫一畫。簡單批註

預設一:忍住病痛

師:你們知道肝癌有哪些症狀嗎?帶着你們的體會再讀母親的話。

預設二:三個悄悄

1、“這時,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動靜。

2、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地看着我。

3、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預設三: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現出央求般的神色。

拓展:

1、“秋菊能傲霜,風霜重重惡。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陳毅《冬夜雜詠·秋菊》)

2、“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元稹)

3、菊花“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宋《全芳備祖》)

通過老師剛才的介紹,現在你對母親為什麼要帶我去看菊花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了?(生自由交流)

2、師生合作讀,“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訣別。鄰居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生病的兒子,還有那個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孩子們,多少年過去,兒子終於明白母親那句沒有説完的話。你們讀懂了嗎?你能替她説完嗎?

3、一起來讀讀描寫菊花的句子。

下面同學就結合這句話,可以小組合作,好好討論討論,可以自己思考,他們究竟懂得了該怎樣好好兒活?

4、出示照片,讀讀他在《病隙碎筆》中的這段話,看看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到了怎麼樣的一種境界。

(出示課件讀:生病也是生活體驗的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

師:對這樣一位作家,因為他對生命的尊重和熱愛,我願意鄭重地向大家推薦這幾本專著——(課件出示:推薦書目:《我與地壇》、《病隙碎筆》、《務虛筆記》)

5、同學們,咱們再來看看課題,史鐵生懷念的究竟是什麼?再讀課題。

板書設計:

9、秋天的懷念

我(倆)(們)暴怒無常好好兒活

母親撲抓忍

相信各位同學和老師已經適應新學期的生活,上文為大家推薦的七年級上冊語文一單元教案的內容,相信大家都會仔細閲讀,加油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