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5.49K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多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一

《媽媽的賬單》原文

小彼得是一個商人的兒子。有時他得到他爸爸做生意的商店裏去瞧瞧。商店裏每天都有一些收款和付款的賬單要經辦,彼得經常被派去把這些賬單送往郵局寄走。他漸漸覺得自己似乎也成了一個小商人。

有一次,他忽然想出一個主意:也開一張收款賬單給他媽媽,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

一天,媽媽發現她的餐盤旁邊放着一份賬單,上面寫着:

母親欠她兒子彼得如下款項: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掛號件送往郵局10芬尼

在花園幫助大人幹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個聽話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計:60芬尼

彼得的母親仔細地讀了一遍,然後收下了這份賬單,什麼話也沒有説。

晚上,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邊找到了他想要的報酬。正當小彼得如願以償,要把這筆錢收進自己的口袋裏時,突然發現餐盤旁邊還放着一份給他的賬單。

他把賬單展開讀了起來:

彼得欠她的母親如下款項:

為在她家裏過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為在他生病時的護理0芬尼

為他一直有一個慈愛的母親0芬尼

共計:0芬尼。

小彼得讀着讀着,感到羞愧萬分。過了一會兒,他懷着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母親,將小臉蛋藏進了媽媽的懷裏,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進了她的上衣口袋。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母愛的無私與無價,懂得主動幫父母做事。

3、培養獨立的閲讀和質疑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一、巧設懸念,激發興趣

1、板書“060”

2、質疑:看到這個特殊的算式,你有什麼疑問?

3、(在算式下方打一個問號)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媽媽的賬單》這篇課文裏。只要同學們把課文讀懂了,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設計意圖:利用特殊算式設下懸念,充分利用學生的閲讀期待,讓學生帶着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循導自學,整體感受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平時你是怎麼學習這類課文的?

2、結合學生的發言梳理引導(讀一讀、想一想、畫一畫、議一議)。

3、自主學習。

4、交流閲讀收穫。

設計意圖:葉聖陶先生指出:“略讀指導需要提綱挈領,期其自得。”在學生自學前,梳理出富有彈性的學習方法,減少學生學習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又可提高學習效率。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交流問題。

2、帶着問題小組合作學習。

四、引導解讀,品味真情

1、(出示小彼得的賬單)讀了小彼得的賬單,你讀懂了什麼?

(結合瞭解彼得開賬單的原因、目的,理解詞語“如願以償”並指導朗讀)

2、品讀媽媽的賬單,體會情感:

⑴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讀賬單,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⑵結合自己的媽媽,想象一下十年來媽媽是怎樣照顧小彼得的。

⑶計算媽媽十年來的報酬,體會母愛無價與無私。

3、圖文結合,瞭解小彼得的轉變,體會母愛的偉大:

⑴從小彼得的神態、動作與表情中體會他的“羞愧萬分”。

⑵指導朗讀。

4、領會“060”的含義:

引導學生多角色、多層面地觸摸語言、揣摩語言,將無聲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讓學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體驗語言文字中所藴含着思想感情,將媽媽的賬單藴含的深刻情感步步推進,層層提升。

五、表達感受,抒發情感

作業超市:

我想對小彼得説:

我想對彼得的媽媽説:

我想對自己説:

我想對自己的媽媽説:

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心裏想説的話,使學生的現時感受和以往的積累相互作用,從而引導學生從感悟課文所講的道理,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總結深化,拓展延升

1、媽媽的賬單讓小彼得變懂事了,也讓同學們變得更懂事了,讓我們在心中永遠鉻記這份愛的賬單。

2、最後讓我們一起來朗誦《媽媽的愛》這首詩,再次感受媽媽對我們的那份關愛吧。

總結:我們在媽媽的愛裏天天長大,媽媽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愛,我們也應該學會表達對媽媽的愛,我想不僅是在節日裏為她送上一份小禮物,為她朗誦一首小詩,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幫她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

在拓展性閲讀中,學生的語言積累量不斷地增加,理解力不斷地增強。這樣,語言和情感就能在廣闊的精神空間產生共鳴。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1、創設情境

教師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看,今天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要去森林公園玩。路上有座橋,上面寫着:限重1噸。(出示課件)。看到這你想提出什麼問題?

從而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噸”是什麼?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小動物們能過橋嗎?……

2、瞭解學習起點

師:關於“噸”的知識,同學們已經有哪些瞭解?指生回答。

(根據幾個班的教學實踐,每班都有少數學生知道:噸是一個很大的質量單位;有大貨車、有的電梯上看到“噸”;還知道1噸等於1000千克……)(出示貨車圖)

3、談話揭題

師:同學們對“噸”的知識有不少的瞭解,那麼“1噸”到底有多重?噸與千克又有什麼關係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噸的認識”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們喜愛的小動物去森林公園玩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瞭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確定教學的側重點,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親身體驗,建立“1噸”的概念

師:“1噸”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師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學生介紹。

(2)每組發給1袋10千克的大米,從前往後傳一輪,並説説感受。

(有的學生説輕,有的説重)

(3)讓學生選出一名“大力士”來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幾袋這樣的大米。

(學生站着,教師一袋一袋的遞加,直到搬不動。要求其他學生喊“加油”,並認真觀察“大力士”的表現。搬後請“大力士”説説感受。)

(4)想象推算。

讓學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覺如何?

引導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於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後相互交流各自的體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個人、3個人有什麼感覺?

(3)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計算,小組4個人共重多少千克?

“老師,老師,那我們全班同學加在一起有沒有1噸重啊?”一位高個的男生喊道。這時我抓住時機,先引導推算出40位同學約1噸重,再請全班同學起立(全班只36人),還請一位聽課的老師加上我自己(共約1噸),一起“跳一跳”。(感受一下1噸物體落地的感覺)

3、小組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約1噸呢?介紹用字母“T”來表示。

4、舉例説説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重量要用“噸”作單位?為什麼?

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什麼時候會用到噸做單位呢?1噸大約等於()頭牛(500千克一頭牛)一桶油100千克()桶水泥50千克()袋?

(1)很多物體重量的總和;(如100袋大米;50桶水等)

[“噸”對孩子們來説是抽象的,通過讓學生搬10千克的大米,抱一抱同桌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推算、估計、想象。並通過“大力士搬大米”、“全班同學加老師跳一跳”的遊戲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藉助“100袋10千克的大米”、“40位同學的體重”等具體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噸”的概念表象。在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推理和想象幫助學生建立“噸”的概念,同時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計能力。]

(2)很重的物體的重量;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如鯨的體重,大象的體重;厚街標誌的雕塑,海月巖公園的石頭等)

(3)交通工具的載重量;

説一説生活中什麼東西的重量大約是1噸?

師:猜一猜,什麼叫載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如:電梯的載重量大約是1噸;(大約20個大人)一輛卡車的載重量大約是10噸。如果超過這個重量,就是超載,極有可能出危險。汽車超載不僅毀壞地面,還威脅到人身安全,被大家叫做“公路殺手”。因此我們平時坐車是要千萬小心,不要擠車或電梯,萬一超載很危險。

生活中用噸作重量單位的東西有很多,如鋼鐵、水泥、煤等等。

5、填上合適的質量單位

(1)貨車載重4()

(2)明明體重35()

(3)一個雞蛋的重量是50()

(4)我國廣東籍的舉重運動員陳燮霞,在奧運會上以212()的總成績打破奧運會記錄並獲得08年奧運會首面金牌。

(5)虎門港碼頭停泊的一艘貨輪能載重30()

(二)噸的單位換算

噸和千克的關係:師:我們已經知道了1噸=1000千克,你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嗎?(課件出示)

(1)一隻河馬約重那3噸,想一想:3噸=()千克?5噸呢?你是怎麼想的?

(2)一隻大象重約6000千克=()噸你怎麼想?

四、應用

1、把合適的體重與對應的動物連起來。

[利用“噸”知識,結合生活實際對學生進行交通安全教育。]

2、解決導入時主題畫的問題

(出示畫面並出示每隻動物的體重)

小熊400千克

小馬300千克

小牛500千克

小鹿100千克

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他們能一起過橋嗎?誰來回答,限重1噸,他們不能一起橋。

它們能同時過橋嗎?為什麼?你有什麼方法讓他們過橋嗎?

3、課後延伸(數學日記)

回家,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跟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取哪些節水的方法?請寫一篇數學日記。

五、總結

師:學了這節課同學們有什麼新的收穫?

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日記”能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滲透節約用水的思想教育。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三

《奇怪的大石頭》原文

李四光是我國的地質學家。

小時候,他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捉迷藏的遊戲。每次他都愛藏在一塊大石頭的後面。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一聽到小夥伴的腳步聲,他就悄悄圍着大石頭躲閃。大石頭把他的身影遮得嚴嚴實實的,小夥伴圍着石頭轉來轉去,也找不到他。時間長了,他對這塊大石頭髮生了興趣:這麼大的一塊石頭,是從哪兒來的呢?

李四光跑去問老師,老師想了想,説:“這塊石頭恐怕有幾百年的歷史了,我小的時候它就在那兒了。

“是誰把它放在哪兒的呢?”

“聽説天上常常掉下來隕石,也許它就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吧!”

“這麼重的大石頭從天上掉下來,力量一定非常大。它應該把草地砸一個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為什麼沒卧進土裏去呢?”

“這我可説不上來了。”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爸爸也説不清楚。

這塊突兀的大石頭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沒有一塊石頭呢?這個問題李四光想了許多年。直到他長大以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裏甚至上千裏。

後來,李四光回到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他終於弄明白了,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裏來的。經過進一步的考察,他發現在長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紀冰川活動的遺蹟。他的這一研究成果,震驚了全世界。

【教學目標】

1、認識“考、秦”等5個生字。會寫“著、藏”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奇怪、、地質學家”等20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3、讀懂課文,體會李四光勤于思考、善於動腦、不懈追求的可貴品質,並學習這種品質。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

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內容寫具體的。

【教學準備】

1、蒐集李四光的生平、圖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詞卡片。

3、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你見過大石頭嗎?如果你見到一塊大石頭,你是否會產生一些疑問?我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就對一塊大石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七課《奇怪的大石頭》。

2、過渡:看到課題,你想到了什麼?你還想知道什麼?同學們想知道的很多問題,我們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簡介(結合課後的資料袋和自己蒐集的資料,説一説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各自輕聲朗讀課文,注意讀準生字,把課文讀通順。

2、檢查預習情況。

(1)認生字:教師出示生字詞,學生認讀,交流自己的識字方法。

(2)指導生字書寫:逐字指導,學生通過觀察總結應該怎樣寫。

(3)教師點撥下面的詞語。

隕石:大的流星在經過地球大氣層時,沒有完全燒燬墜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質較多或全部為石質的隕星。

地質學家:從事地球物質形成和地殼構造研究,以探討地球的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家。

第四紀:地質歷史的最後一個紀。約從距今250萬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兩極地區,積雪由於自身的壓力變成冰塊(或積雪融化,下滲凍結成冰塊),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傾斜方向移動,這種移動的大冰塊叫做冰川。在地質上的新生代第四紀,氣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許多地方被冰川覆蓋,稱第四紀冰川。

秦嶺:橫貫我國中部,東西走向的古老褶皺斷層山脈。我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

3、教師播放課文範讀,學生聽讀,思考:課文圍繞大石頭寫了一件什麼事?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三、自由朗讀課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業設計

1、教師點擊課件,學生隨堂完成。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多讀幾遍。

第二課時

一、鞏固新詞,朗讀課文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學生認讀並組詞。

2、分組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感受體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課文講的是李四光小時候的事。小時候他常常和小夥伴們一起圍着一塊巨石捉迷藏,讓我們一起前往現場,去看看這是一塊怎樣的巨石,他們是怎樣圍着巨石捉迷藏的。

請大家自學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這是一塊怎樣的石頭?

(2)李四光和夥伴們怎樣圍着石頭捉迷藏的?

(3)小夥伴圍着石頭轉來轉去找不到李四光,這是為什麼?

2、感受好問精神

時間長了,李四光對這塊大石頭有了疑問。他首先想到的是問老師,李四光是怎麼問的?老師是怎樣回答的?李四光聽後是怎麼想的?同桌之間對問對答。

引導學生思考:聽了老師的回答,李四光的疑問解決了嗎?為什麼?

3、解開巨石之謎

李四光又跑去問爸爸,他爸爸也説不清。最後這個疑問得到解決嗎?怎麼解開的,請大家讀最後兩自然段。

讀後交流:李四光怎麼解開這塊巨石之謎的?

教師主要引導:

(1)李四光思考這個問題想了許多年;

(2)長大後到英國學習了地質學,明白冰川可以推動巨大的石頭旅行幾百裏甚至上千裏。

(3)李四光回家鄉專門考察了這塊大石頭,終於明白這塊大石頭是從遙遠的秦嶺被冰川帶到這裏來的。

(4)對這塊巨石的研究引導他發現了什麼重大成果?

帶着問題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