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04W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新版多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一

知識與技能:

1、描述自己曾聽到、看到、感受到的瀑布。

2、品位文章整散結合、長短兼具的語言特點。

3、體會文章催人向上的積極精神。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壺口瀑布聲如奔雷的磅礴氣勢。

2、體會文中所表現的中華民族百折不回的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瀑布的美,激發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

希望學生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初步掌握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並學會分析運用。

學法:

朗讀法:通過朗讀,品味關鍵詞句,體會壺口瀑布的特點,初步掌握修辭的`表達作用,並學會運用。

探究法:理解課文內容,感受黃河的氣勢,祖國山河的壯麗,感悟作者在寫景過程中藴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以及黃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徵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短短一課時內,通過文字,去領會文章中所藴涵民族精神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難點:

理解黃河壺口瀑布特點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聯繫。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為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為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説:“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説:“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説:“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説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確教學目標

三、整體感知: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四、探究思考: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耶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為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説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説""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説""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為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敍"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為甚麼呢?因為"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説"。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為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為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説: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説什麼,可是,他沒有説"。奶奶是長輩,説話還有顧忌,因為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為人,左右為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為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説,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質教育、實施新課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下面是一篇20xx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歡迎各位老師和學生參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的懷念》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三組中的第三篇課文,屬略讀課文。

人間自有真情在,本組課文的字裏行間湧動着人間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一個“情”字,貫穿本組課文的始終,四篇課文就是四首美好情感的讚歌。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抒發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想溝通。它是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閲閲讀能力、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材的特點

《秋天的懷念》這篇略讀課文是現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史鐵生寫的,主要講述了一位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的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本課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感情真摯,無論是從能力還是情感上,都是學生學習的一片優秀課文。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有兩點:一是讓學生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接受一次“愛”的教育;二是提高學生的自讀能力。

(三)教學重點

讀懂課文的內容,領會樸實的語句中藴含着的豐富的情感。

(四)教學難點

作者是怎樣通過小事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深情的。

以上重點和難點要在教學中重點訓練,加以突破。

二、教學目標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確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本課的5個生字,熟讀生詞。

2、能力目標:(1)通過各種讀書方法,最終達到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使學生通過讀課文,讀懂課文,受到偉大母親的薰陶感染,感受偉大而無私的母愛。

制定本篇課文的依據是:第一,根據國小語文大綱對高年級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閲讀教學中的要求:閲讀程度適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內容,領會有一定內涵的詞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並有自己的見解,能領悟作者的一些表達方法,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根據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國小語文教材教法以及學生自身的素質,在教學中安排了好幾種學習方法,並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以閲讀提示為引子,使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通過讀書、思考、討論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這篇20xx年七年級上學期語文教案設計就為大家分享到這裏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敍户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鬆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為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佈置作業:

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寫出學習本文的感受,題目自擬,課下交流。

為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特別準備了這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教案以供參考!

教材分析:

《紙船》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託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藴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道德、情感、價值觀目標: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説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裏交流。閲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閲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閲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着一個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着地疊着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隻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託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二、初讀詩歌,指導朗讀

①教師配樂範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三、再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麼內容?

七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的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景的匠心。

2、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

3、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

【學習重難點】

1、理解課文在結構、語言上的亮點。(重點)

2、品味課文的人文情懷。(難點)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三峽的壯麗風光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歌詠它,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商隱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今有劉白羽的《長江三日》等,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更增添了三峽的美。今天,我們繼續來品味酈道元《三峽》一文的精妙之處。

二、自主預習

水是山的眼睛,酈道元是怎樣寫出三峽水的特色的?

明確:作者按自然時令來寫水,先寫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極寫水勢之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通過對比、誇張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漲後的水流之急。再寫水勢減小的春冬,“素湍”“綠潭”,兩種色彩、兩種情態,動靜交織,對比鮮明;“怪柏”“懸泉”“瀑布”,也是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山水樹木交匯其中,蔚為壯觀。“清榮峻茂”一句話四字寫三物:“清”字寫水,“峻”字寫山,“榮”“茂”寫草木。“良多趣味”,又摻入了作者的審美意趣,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寫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寫三峽秋景的清寒,並用猿鳴來烘托蕭瑟的秋天,讓人不勝淒涼。

三、合作探究

(一)歸納主題

《三峽》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現了作者深愛祖國河山之情,同時抒發了對漁民艱險、痛苦生活的悲憫。

(二)難點突破

為什麼“亭午”可以解釋為“正午”呢?

明確:“亭午”一詞,是“羲和亭午”一句話的省文,出自東晉孫綽的《遊天台山賦》,它的意思是“日至中天”。因為古代神話中的羲和是替太陽趕車的日神,所以古代詩文中常以“羲和”代替“日”。(《淮南子天文訓》:“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謂懸車。”高誘注:“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引自《太平御覽天部》)《釋和》謂“亭,停也”。《遊天台山賦》謂“亭,至也”。由此可見“亭”可以解釋為“停”或“至”,它是“羲和亭午”這個句子中的動詞。“羲和亭午”這個句子本來是易解的,後來緊縮成一個詞,省去了主語“羲和”,就變得費解了。

(三)美點尋蹤

1、佈局美。作者先寫七百里山勢,再寫夏水暴漲,繼寫春冬美景,後寫寒秋肅殺。因為,三峽的山不同尋常,不但多、連、高,而且峽間很窄。可想而知,江水通過這樣的峽谷必然比其他處更急,更壯觀。水漲總有水落時,一年四季,漲落有致。夏天江水暴漲,春冬“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秋天水枯谷空。由此,水成了串聯全文的一根紅線。

2、節奏美。江水通過三峽,時而像一羣奔騰的野馬,時而如調皮搗蛋的小鹿,反映到上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七百里山勢寫的是靜態,文氣平靜舒緩;夏水暴漲寫的是動勢,文氣劇變似異峯突起。這裏作者運用欲揚先抑,先弛後張的手法,前後節奏,反差強烈,一張一弛,扣人心絃。

3、過渡美。全文寫出四個層次,作者僅用了六個字,就把全文天衣無縫地榫接在一起。用“至於”自然導出夏水,一個“則”字暗示對比、巧妙地過渡到春冬。用“每至”引出肅殺之秋,用“故”總束第四層,引出漁者歌謠。

4、言辭美。課文受南朝文風影響,文句駢散相雜,運用了一些古漢語的修辭方式,互文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種。為避免行文的單調呆板,或適應文體表達的某些要求,把一個意思比較複雜的語句有意識地分成兩個形式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使這兩個語句的意義內容具有彼此隱含、彼此滲透、相互補充的關係,這種修辭方式就叫互文。這種句子翻譯時應併成一句。如:“隱天蔽日”,實際意思是“隱蔽天日”。

四、板書設計

三峽

佈局美

節奏美

過渡美

言辭美

雄偉壯麗

深愛祖國

悲憫漁民

五、課外拓展

三峽的美景不僅僅深深吸引了我們,更有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傾注全部的感情,難道吸引他們的僅僅是自然的山水嗎?餘秋雨曾在《文化苦旅》中這樣説:“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説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同學們,你們知道在這片神奇的山水背後藴含了哪些人文的痕跡嗎?

明確:這裏曾是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棲息之所;這裏曾是屈原、昭君的故鄉;這裏曾是金戈鐵馬的三國古戰場;這裏的縴夫文化和碼頭文化還被外國人稱為中國的“伏爾加船伕曲”,這些與自然、命運、意志的搏鬥之歌,正是中國人所特有的積極人生和進取精神。如果説三峽的美麗是大自然的創造,那麼三峽的靈魂則是歷朝歷代文人雅士的結晶。其實,正是三峽的山水成就了這些千古絕唱,而這燦爛的文化奇觀又使三峽聲名遠揚。

語文七年級上冊教案 篇四

十三山中訪友李漢榮

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1、以學生自讀為主,培養運用多種自讀的方法閲讀課文的能力。

2、調動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世界,體會詩情畫意般的美感。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説明出處

3、加強朗讀訓練,精彩片段要求背誦。

教學步驟

安排一課時

1、懸測:閲讀標題,懸測文章的內容,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2、速讀:抓住重點詞語,理清作者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劃出文中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説説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在山中拜訪了那些朋友?

——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説成是“山中訪友”?

3、精讀:潛心與作品之中,品位體會,理解賞析,分析作品都寫了哪些內容,怎樣寫的,文章的藝術特色是什麼,等等,通過學生提問研討加以解決。

——你最喜歡文中的哪一段想象,為什麼?

——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各舉一例分析其作用。

——與《童趣》進行比較閲讀,進一步體會想象力給人們帶來的富有情趣的美好體驗。假設自己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口頭表述一段文字。

4、點撥:由教師歸納學生的問題,進行點撥,強調要點。

5、由學生歸納出本課的學習要點。(寫作手法,語言特色,人生感悟等)

5、反覆朗讀課文,反覆朗誦精彩片段,培養語感並達到會背。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五

(一)朗讀全文,內化情感。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四個省略號所表達的意思,並試着説一説省略的內容。

2、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你會有什麼感受?請你帶着這種感受朗讀課文。

(二)隨文練筆,加深感悟。

結合課後問題:你想對文中的母親、“我”和妹妹説點什麼?引導學生同人物對話,並寫下來。

(三)背誦語段,豐富積累。

1、按照課後要求背誦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2、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四)拓展延伸,推薦閲讀。

1、引進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有關文摘。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説:“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摘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有一個悽苦的夢……在夢裏,我絕望地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麼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説給她,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走進我的黑夜,驅之不去。

──摘自史鐵生《有關廟的回憶》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為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

──摘自史鐵生《合歡樹》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能瞭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點

3、能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創造能力。

5、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

二、重點難點

1、朗讀、背誦《天淨沙·秋思》

2、理解《天淨沙·秋思》所描寫的意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造思維

三、教學設想

1、以朗讀訓練為重點,體會寓情於景的寫法。

2、通過合作學習與交流,形成良好的學風,學會學習。

3、訓練想象、聯想,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時間: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進中學以來初次學習古詩,很高興能成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這裏,和大家一起共同學習古詩,請大家一起學習第三單元的第十五課《古詩十五首》。從現在起,我們就是親密的合作伙伴,願我們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們,有信心嗎)我們的課就要開始了,請先聽一段音樂,放鬆放鬆。(放第一框聽音樂)聽了這段音樂,有什麼感受這曲子是愉快的,還是悲傷的(學生談感受。)引:你認為怎樣的人可能有這樣的心境(失意的人,遠離家鄉的遊子,如馬致遠)對!真聰明!説到馬致遠,就説到正題上去了。今天,我們要學習馬致遠作的曲《天淨沙·秋思》。

我們説説馬致遠,誰來

馬致遠(1250一1321):字千里,號東籬,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描寫景物意境優美,語言凝鍊,流暢自然。(放第2框)

師:我還知道,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過着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鬱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天淨沙·秋思》,它的體裁的“曲”。

下面説説“曲”這種文體:

在中國古代文學長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詩最盛行,宋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新興的體裁就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是劇曲,一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説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就是有標題的小令。(放第3框)

2、理解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導學生朗讀。

古人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有專家説,讀書是與作家對話。總之,讀書是走進作家的內心世界,讓我們以朗讀來走進馬致遠,親近這位名家,讀懂這片漂泊羈旅的遊子之心。

下面請大家聽一遍朗讀,劃出節奏。(放第4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師: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讀來朗朗上口,大家喜歡嗎我們感受一下。(朗讀)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等、句式工整,

要讀出一氣呵成、淋漓痛快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試一試。最後一句是散句,要讀得曲折跌宕,讀出落拓無助的生存境遇。試一試。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讀一遍。這樣朗讀我們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

(2)感受它的意境美

師:下面我們感受它的意境美。提示:怎樣的景、怎樣的人怎樣的情感

有人説,“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先請同學們散讀一遍課文,説説你頭腦中有怎樣的畫面請以“我彷彿看到了……”為開頭,説説詩句在你頭腦中再現的畫面。

如果學生有困難,舉例:“枯藤”、單説“藤”的形態是多樣的,把它置於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體了,我彷彿看到了枯萎的藤、頹廢的藤、沒落的藤、毫無生機的藤,於是枯藤這一意象渲染出淒涼、蕭殺的晚秋氣氛。同學們可以類推。

學生可能再現出的畫面有:

幾根枯樹纏繞着一棵棵禿樹,那凋零了的黃葉在蕭蕭的秋風中瑟瑟的顫抖,黃昏的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一片悲涼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現出一座小橋,橋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遠處還有升起裊裊炊煙的農家小院,那裏有安居落業的人們。

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飽嘗艱辛的遊子騎着一匹瘦瘦的老馬,在夕陽西沉的餘輝中,向遠方踽踽而行。

喔,同學們描繪的就是一幅悲涼的秋景圖。

師:請想想為什麼會有這些畫面即畫中有怎樣的人,傳達出怎樣的情感

明確:人們常説,“所有景語皆情語”。因為“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斷腸人的精神家園已化作了一片荒蕪,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滿目蕭然。於是作者眼中的藤、樹、馬、水都是蕭條的、淒涼的、無助的,其實是人的落拓與哀愁的寫照,這是以景託情,融情於景。這景無疑傳達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鄉之情,這景與人,境與情,自然意象與社會境遇,和諧的統一於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遊子羈旅之悲。請大家齊聲誦讀,讓我們將景語化為情語,體驗體驗遊子的悲苦與心酸。(朗讀)

師:通過朗讀,真正體驗到了作者窮迫潦倒,孤苦無依、顛沛流離的悽苦情思,感受到了作品的崇高與悲劇美。

(3)拓展

引:感受了這首小令的意境,我們來運用運用。

A下面的詩句都是寫秋的,請選出與《天淨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項:(放第5框)

a沅江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B、選出畫面的意境與《天淨沙·秋思》相同的一幅:(展示畫面)(放第6框)

3、創造性閲讀:

(1)點撥:美是具有啟示性的。《天淨沙·秋思》充滿了空白和不定點,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閲讀想象空間,請聽聽朗讀,你能夠想象和聯想些什麼(放第7框)

(2)分組討論,合作學習。我們分為六組,各選一個執筆,中心發言人,選取以下的一個問題,研究學習,把結果寫出來。老師為你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在這裏,人人都是創造者,大家要有充分的信心。

提示:可説説你最喜歡原作的哪一句,為什麼還可説説原作結構、某種寫作手法好在哪裏還可將原著改寫成散文,如景物,可作細膩描繪,人物可想象他顛沛流離的生活細節,可想象他的外貌、神態、心理等;也可將原作改作畫面;也可給原作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還可以聯想自己或他人的一段與原作類似的思念家鄉的經歷。也可聯想出一兩句古詩(或者與原作的意境相同,或者表達的情感相同)。總之,合理想象,大膽創新,努力豐富原作的內容,讓作品的生命在每一位同學那裏得到延長。討論開始,時間10分鐘。

(3)交流:以上問題有可能需要教師補充的有:

寓情於景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構思精巧,句法別緻。全曲五句,28字,容量極大,描繪出一幅絕妙的秋野夕照圖。18字,九種物象,一詞一景,無一個動詞,連綴巧妙,構成一個整體。因而,王國維説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同時,對後人影響很大。如徐志摩的詩作:《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煙,一片山,幾點雲彩。/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關於思鄉主題的詩句:

牀頭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詩》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灝《黃河樓》

讀古人思鄉的詩句,還會聯想到哪些你有什麼感想

台灣作家余光中的新詩《鄉愁》,表達台灣同胞盼望迴歸之情。還可聯想到現居美國的詩人彭邦楨的新詩《月之故鄉》表達在國外的華人、華僑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

月之故鄉天上一個月亮/水裏一個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裏/水裏的月亮在天上//低頭看水裏/抬頭看天上//看月亮,思故鄉/一個月亮在水裏/一個月亮在天上//

讀了後我們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小結:這堂課我們通過朗讀小令,將文字轉化為畫面,體會它的意象,從總體感受了小令的意境;再通過聯想和想象感受了作者繪秋的思鄉之情,進入它的藝術境界,我們的文學素養有一些提升。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九種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遊子思鄉之悲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閲讀欣賞一首詩(曲)的一般方法,1、從語言入手,再現畫面;2、從畫面感受意境;3、運用聯想、想象,進行再創造,進入它的藝術境界,豐富詩(曲)的內容。希望大家在課外閲讀中實踐。

六作業:朗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後面的問題。

半煙半雨江橋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惹春風。

1、體會《柳》的大意。

2、這首詩的意境、抒發的感情與課文各有什麼不同

3、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4、由“千絲萬絮惹春風”聯想出描寫春風的詩句。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著作有《漢宮秋》《青衫淚》《薦福碑》《岳陽樓》等。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其風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淨沙·秋思》最為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為“秋思之祖”。

二、故事背景

馬致遠仕途不順,長期漂泊,《天淨沙·秋思》就是馬致遠旅途漂泊時的作品之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現實的不滿。這首小令的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三、課文翻譯原文: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註釋:枯藤:乾枯的藤蔓。昏鴉:黃昏時要回巢的烏鴉。古道:已經廢棄、不堪再用的古老驛道。西風:秋風。斷腸:形容極度思念或悲痛。天涯:猶天邊,指極遠的地方。譯文: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滿了黃昏歸巢的烏鴉,蕭瑟的)秋風裏走着一匹瘦馬。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淒寒的夜色裏,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四;問題解疑

1、前三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對全曲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古詩文描繪畫面技巧法。作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白描手法,生動地描繪了一幅蒼茫悲涼的深秋晚景圖,寓情於景,為最後的抒情作鋪墊。

2、請説説“斷腸人在天涯”中“斷腸”的表達效果。

“斷腸”一詞為全篇的主旨所在,形象地突出了漂泊他鄉的遊子身處蕭瑟、淒涼之地,由於思念親人而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情感。

3、《天淨沙秋思》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寫有何好處

這首小令前三句共寫了藤、樹、鴉、小橋、流水、人家、道、風、馬九種景物,藤、道、馬等景物名稱之前冠以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景物帶上了鮮明的個性。一系列名詞組合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這些景物,極力渲染悲涼氣氛,烘托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之人的惆悵之情和內心的悲慼之感。

五、課文主題

通過描繪一幅絕妙的深秋風景圖,真切地表現了天涯淪落人孤寂愁苦的思鄉之情。

教學反思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作者由外界的事物觸發心有所感,便將之寄託給一個所選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種感情色彩,並製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使讀者在閲讀詩歌時能根據這個藝術天地在內心進行二次創作,在還原詩人所見所感的基礎上滲透自己的感情色彩。因此,對詩歌意象的探究是解讀和教學詩歌的要核,在詩歌鑑賞過程中,意象分析是起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的關鍵就在於,將這個抽象的概念還原為具體的詩歌名句中意象的感悟,使用舉一反三的啟發式教學。

我認為要讓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通過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引導學生感悟詩歌意境的美,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因此我以感受意象為引入,特別引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有一個思維的遞變過程的,再在這個感受的基礎上提出概念,學生很快就把握了意象的基本概念。在這點上學生的思維過程有一個截面的剖析。

進行意象分析只能舉一反三,所以我選取了一些典型的詩歌意象來進行分析,月的意象和柳的意象主要是思考它們具有什麼樣的文化意藴,怎樣成為詩歌意象的。學生在這兩組的意象分析中,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力,是出乎我們預料的,這是教學的生成性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引導學生形成了意象分析的方法。學生自然而然的就得出,意象分析必須注意意象的特點品質和詩人情感之間的微妙關係。

在分析意象組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想象和聯想進行再創造,意象之間似離實合,似斷實續的狀態被學生還原了。如在分析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一幅蒼涼悲壯的秋行圖。原來景是人眼中的景,而人是天涯斷腸人,所以第一層形成的動靜相迭的事態描繪的其實是天涯淪落人那種顛波流離、潦倒無依的曲折境遇和哀惋悽苦的多重心態下的情感軌跡。學生亦能從這樣畫面的還原和情感的體驗,將詩歌意象通過鑑賞昇華為一個境界,也就自然得到了意境的審美昇華。

詩歌鑑賞的教學,應該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感知體驗,從此來培養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養。在過去的詩歌教學中,由於應試專家和老師們精心炮製詩歌鑑賞的解題技巧,學生並沒有進行真正的鑑賞活動,而是追求技巧的運用和答案的要點的完整性,跳過了感知和想象的心理層面。我認為詩歌鑑賞的教學要充分尊重審美心理的形成規律,從術語、文化知識的抽象的植入轉變到文化感悟的培養,展開合理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有關詩句的意象、意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杜牧的生平及創作風格。

2、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

3、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4、熟讀、背誦《過華清宮絕句(其一)》《題烏江亭》。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特點歷史事件的看法,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教學難點:

瞭解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歸納、演繹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之前我們學了李白、杜甫的詩,今天從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小李杜”的詩。大家知道“小李杜”是誰嗎?

二、課前預習

1、文學知識小測

杜牧:字(牧之),(晚唐)時期詩人。因祖居長安下杜樊鄉,因稱“杜樊川”。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以區別(李白)(杜甫)。著有《樊川文集》。

2、杜牧的詩作

七言律絕見長,俊爽圓淳,風流華美,氣勢豪宕而情韻纏綿,並常能寓諷諭、感慨於景物描寫中。詠史詩成就最高,他運用史料去重新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把歷史、現實和個人思想融合在一起,不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闡發自己對歷史的獨特見解,十分有新意。稱為“二十八字史論”,其中多有詩人深沉的歷史感慨。他的詠史名篇有《泊秦淮》《過華清宮絕句》《赤壁》《題烏江亭》。

《題烏江亭》賞析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會昌中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烏江亭”即現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項羽自刎之處。

歷史記載:項羽潰圍來到烏江,亭長建議渡江,他愧對江東父兄,羞憤自殺。

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失敗的教訓,惋惜他的“英雄”事業歸於覆滅,同時暗寓諷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當地指出勝敗乃兵家之常這一普通常識,並暗示關鍵在於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説勝敗的事,不能預料。

次句強調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麼算得上真下的“男兒”呢?“男兒”二字,令人聯想到自詡為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於“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於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了他的氣節。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後關頭,如果他能面對現實,“包羞忍恥”,採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或未易量。

末句“捲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而這樣急轉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捲土重來”的情(本站★)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餘,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議論不落傳統説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説其事,筆調都與這首類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謂這首詩“好異而畔於理……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捲土重來,決矣。”清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中則反駁胡仔,説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

其實從歷史觀點來看,胡氏的指責不為無由。吳景旭為杜牧辯護,主要因這首詩借題發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題烏江亭》問答題

題烏江亭

作者: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亭》

1、閲讀《項羽本紀——烏江自刎》,簡要概括故事

2、作者如何看待烏江自刎這一歷史故事?

3、什麼是詠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