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2.6W

九年級語文教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學習目標 1.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

2、背誦課文,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語感。

課堂核心 核心

知識 《論語》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為人處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論世。

2、反覆誦讀。

《論語》十則複習

《論語》四則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季氏》)

⑨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無忘其所能⑥,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

【註釋】①[友諒]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諒,誠信。②[便辟(piánpì)]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於花言巧語,麗言不符實。⑤[所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無”。⑥[所能]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擇其善者而從之 (2)學而不思則罔 (3)可謂好學也已矣

15、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譯文:

(2)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16、按要求填寫下面的表格。 (4分)

《論語》十則複習試題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説:“學習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參説:'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譯文:孔子説:“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譯文:孔子説:“只讀書卻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譯文:孔子説:“仲由,我教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孔子説:“看見賢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在內心自己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國中三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沁園春·雪》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詞大意,並能説出作者的觀察順序。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及情感,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詩的學習,學生能夠增強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激發用語言描述所見美景,強化將情感寄予景中來表達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夠結合註釋解釋全詞大意,並能説出作者的觀察順序。

【教學難點】通過師生互動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及情感,提高對詩歌的審美和鑑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請學生背誦所學過的或者聽説過的關於學的詩詞,由此引入新課。

2、用多媒體出示毛澤 東生平以及本詞的寫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戰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 東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皚皚的塬上,面對祖國北方壯麗雪景,心潮澎湃,過後便寫下了這首詞。

二、整體感知:

1、字詞:

多音字:分、數、汗、還、朝。

難字:莽、嬈、競、騷。

2、錄音範讀:

讓學生邊聽邊想象本詞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領會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三、深入研讀

1、學生齊讀,邊讀邊思考如下問題

(1)上闋分幾層?寫法上有何特點?

明確: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句具體寫,長城、大河、山原,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動靜結合;後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運用了哪些寫作技巧描寫了景物的什麼特點?

明確: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裏冰封,千萬裏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3)“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麼會像白象在奔跑?

明確:“望”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説“舞”,“高原”因雄偉浩大説馳。化靜為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請學生以分組討論“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明確:“須”表明雪後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虛寫。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雲,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雲海茫茫,雪山巍巍,花鬆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豔多姿!

四、拓展延伸:

通過回顧和提問的方式請學生認識到,分析上闕的思路是:結構——意象——技巧——情感。然後請學生分組,照此思路對下闕分析,充當小老師,每組派一名代表自行講授。教師補充、點評和總結。

明確:

1、分三層。前兩句為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為第二層,評古;後三句為第三層,論今。

2、“江山如此多嬌”承上闋,“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

3、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略輸”、“稍遜”、與“只識”相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4、“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裏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概。“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後兩句的意思是:真正稱得上英雄人物的應該看看今天的無產階級,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

5、作者在下闋為什麼要議論評説古代帝王?

明確:作者以“往矣”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評古”是為了“頌今”。

最後全班齊讀這首詞,依照本課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誦,教師點撥,力求當堂成誦。

五、小結與作業

小結:總結這首詞的層次思路與寫法:

(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後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接着評説歷代帝王,最後深化開掘,抒發豪情壯志。整首詞始終洋溢着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從表達方式看,上闋寫景,虛實結合,動靜結合;下闋議論、抒情,“議”得恰如其分,“抒”得氣衝斗牛;上闋的描寫為下闋的議論、抒情作了堅實的鋪墊。

作業:

寫一段文字,描寫春雨或秋風(注意春雨的特點,200字以上)。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細品黛玉指點香菱學詩門徑、香菱談讀詩體會和香菱苦心寫詩的經過,從中得到閲讀和寫作的啟發;

2、體會文章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的傳神之處;

3、分析香菱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劇氣韻;

4、走進《紅樓夢》,推介小説經典片段,藉助網絡,瀏覽紅樓夢相關網站。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學傳薪,把握寫作津樑;

2、把握神態、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1、反覆品讀課文,至少精讀三到四遍,以寫作角度為突破口,把握全篇;

2、藉助網絡,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

二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定向

1、瞭解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

2、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大多數初讀者都會被它的博大精深、紛繁複雜、深奧難懂所嚇倒,常常是肅然起敬,望而生畏。沒有進人紅樓,就永遠不知它的真正偉大。

2、走進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問題:

①香菱有着怎樣的身世和處境?

明確:香菱是一個從官宦小姐淪為奴婢的悲劇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運:從小遭受災難,被拐賣,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裏,終於淪為侍妾,受盡x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後,香菱住進了大觀園,有機會接觸大觀園內這許多富於才情的少女們,特別是像林黛玉這樣的才女,萌發了強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從香菱刻苦學詩寫起的。

②結合作品內容討論:香菱是一個怎樣的人?從哪裏可以看出來?找出文中有關香菱學詩的神態和細節描寫,加以分析。

明確:精華靈秀,悟性極強。學詩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已到了“呆”“瘋”“魔”的程度。原來香菱是一個極富文學氣質的人,她早就想學詩了,但苦於沒有機會,只好自己弄本舊詩,偷空看兩首。進x觀園後,深藏在內心的精神飢渴一下子勃發起來,進園的當晚就來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學詩。黛玉熱情指導,列舉名作讓香菱閲讀。香菱拿了詩回來“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寶釵連催他數次睡覺,他也不睡。寶釵見他這般苦心,只得隨他去了”。在黛玉的誘導下,香菱的視野不斷擴大,當她進人創作衝動狀態時,形象光彩奪目:“連房也不人,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摳土,來往的人都詫異”;寫第三稿時“挖心搜膽,耳不旁聽,目不別視”,甚至夢中喊出:“可是有了,難道這一首還不好?”對這個一心撲在詩歌創作中的人物,作者準確地描繪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變化。精神食糧的大量攝人,使香菱的內心充實豐富起來,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藝術感受力很高,她一讀詩,眼前就能出現詩歌中那動人的形象。

③通過塑造香菱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漚歌了香菱這個為精華靈秀所鍾愛的薄命女子。香菱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那薛蟠只會胡扯“女兒愁,洞房裏攛出了大馬猴”之類,是極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會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説“《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試作分析。

明確:《紅樓夢》在描寫人物時,女性無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評價説“《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曹雪芹以其精細的雕塑力,創造出許多個性鮮明、優美動人的女性形象。他不僅對裊娜風流的林黛玉,對有着炭火一般熱情而被生生撲滅了的晴雯,而且對那個不惜用生命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滿了強烈的同情和讚美。和封建社會蔑視女子、x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並且歌頌了女子的多才多藝,讚揚了女子反x反x的鬥爭精神。他曾這樣寫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子,鬚眉男子不過是些渣滓濁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棄男子,這就把幾千年來“男尊女卑”的地位顛倒過來,這樣的思想認識對封建統治階級宣揚的“男尊女卑”“夫為妻綱”的x綱常是一個猛烈的衝擊,充分體現出曹雪芹反對封建禮教的超人勇氣和遠見卓識。

第二課時

課時定向

1、理解文章內容

2、知識能力遷移

教學過程

一、要求學生默讀課文一至兩遍,整體感知課文。

香菱學詩黛玉教詩

香菱求教理論講解

香菱談詩欣賞指導

香菱做詩創作扶持

二、要求學生耐心再讀課文一至兩遍,歸納作品的主要內容。

1、在文中畫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詩要點的句子——講究基本格律、詞句新奇為上、立意要緊,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話進行概括,完成填空: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詩、詞句、立意)

3、歸納概括黛玉指導香菱從事學詩實踐活動的要點。多讀,“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讀名家,精讀詩禪、詩仙、詩聖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膽創作,要敢於想像。從以上歸納中,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和獨特體驗。

三、從文章中,我們不僅可以得到詩歌欣賞和創作的相關知識,還可以拓展到語文學習的其他領域,閲讀下面兩個片段,説説你得到哪些啟示。

四、由語文學習領域拓展到一切領域,你還可以得到哪些啟示和收穫?以“香菱學詩的啟示”為副標題,寫一篇隨筆。如“超級老師林黛玉”“做有心人”“轉益多師,不恥下問”“持之以恆,積微知著”等可作為參考題目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並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展圖片;2、環境破壞圖片。談話導入:20xx-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閲到的關於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2、人們為什麼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為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後半部分文字。説説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為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説説讀了這兩篇文章後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後。

讀一讀,從普通民眾、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為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在這次市級常態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台,回顧這一節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這節課是起始課,內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麼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會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閲讀最重要的莫過於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在閲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採用常用的閲讀方式,而是採用互動性閲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藉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閲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與文本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的構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於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衝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容就得到了本環節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合課文有關語句説説,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裏由於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的思考範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節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本,體驗文本內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容,裏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裏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析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這一主要環節。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為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學會在快速閲讀中準確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2、學習把人物放在文化背景中展示,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學會逐步深入地描寫內容。

3、瞭解猶太民族重視文化教育,重視培養生存能力的情況,瞭解猶太民族珍惜生命,嚮往和平的民族精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課文較長,在短時間內快速閲讀準確捕捉有價值信息要依靠課前充分預習。

2、引導學生探究猶太精神的來由及正確認識猶太精神的價值。

預習:

1、瞭解電影《索菲的選擇》、《辛德勒名單》的情節內容,瞭解猶太民族的苦難歷史。

2、課前收集作者鐵凝資料,瞭解其創作歷程。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導入

1、提示單元學習主題:迅速捕捉閲讀信息。要求快速閲讀文章,準確捕捉文中有價值的信息。

2、引入課文:板書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名字。

簡單介紹:馬克思(哲學,政治經濟學)、達爾文(生物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弗洛伊德(心理學)。

這些人的非凡的成就是在不同領域中取得的,但他們都屬於同一個民族:猶太民族。猶太民族中傑出的人物遠遠不止上述的幾位。為什麼猶太民族會如此的優秀?今天,我們就跟隨作家鐵凝一起通過一個在語言方面有出色成就的猶太青年去揭示這個答案吧。

3、請同學查看作家鐵凝的資料(新課程導學),回家後積累在《作家作品資料本》上。

二、組織學生快速閲讀課文,課後練習一,讀了本文後你會留有怎樣的印象,在這些印象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學生自由發言)(可刪除)

三、剛才很多同學都提到了戴維·費爾斯汀的傑出的語言才能,那麼作者在文中寫到了戴維的那些語言成就呢?(小組交流討論發言)

明確:四件事:1、閲讀中文長篇小説,2、流利的普通話,3、通過美國漢語水平高等級考試,4、還掌握了多門外語。板書:傑出的語言才能,優秀的猶太青年

四、戴維為什麼能夠取得這麼出色的成就?(小組討論交流發言)明確:是戴維的家庭造就了他出色的才能。戴維家是個什麼樣的家庭呢?從文中找到相關的描述。

明確:親情,和諧樸素而有剋制,彼此關切,能細緻地欣賞對方的好意;父母都有教育背景。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給了戴維處世的條理性和思維的獨立性,向難題進攻的巨大韌性和耐力。

板書:和諧的家庭氛圍,愛而不溺的教育

五、説到猶太人的家庭教育,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將帶什麼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回答是錢或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呢?”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説:“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能。因為智能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能就永遠跟着你。”

1、這個故事發生在幾乎每一個猶太家庭中,我想,戴維的父母在小時候也一定講過同一個或者類似的故事,一個家庭良好的氛圍和教育能夠造就一個傑出的人才,那麼是什麼造就了一個民族的眾多傑出人才呢?

(民族精神)2、作者在哪裏發現了猶太的民族精神?猶太會堂,費爾斯汀拉比教她用希伯來語説“生命”與“和平”的時候。

3、請同學們在文章中尋找最能概括猶太民族精神的句子。(討論交流)

“正是對生命不衰的熱愛和對和平執着的祈禱,支撐着猶太民族不斷戰勝人類所能承受的最大苦難,使他們更加珍惜家庭和親情,重視知識、教育和文化,也更重視為自身的發展開創更理想的環境。”

板書: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生命與和平相愛,才造就了馬克思、達爾文、愛因斯坦和千千萬萬個戴維這樣傑出的人物。

六、作者在猶太會堂中找到了猶太的民族精神,找到了戴維何以如此出色的原因,為什麼還有後面的幾段文字呢?(小組討論交流)

1、最後這幾段,作者將探究發現的民族精神歸結到個人的身上,在戴維身上來印證這個結果,抒發自己的感受。

2、作者為什麼願意相信戴維小時候的願望與生命、和平有關?

明確:因為作者發現:猶太人經歷了苦難與屈辱具備了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使得猶太民族的智能和創造力非常突出,而如果我們都能把生命與和平緊緊結合在一起,那麼,我們,人類也能具備非凡的創造力!

3、在14段中,作者連用5個因為,有什麼好處?明確:展示戴維成長的人文環境,道出猶太民族文化發展的精神源泉。

小結:

從板書中我們可以看出:由於祖先的輝煌和千百年來的屈辱史的猶太人具備了熱愛生命與和平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孕育了猶太家庭和諧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造就了傑出的猶太人。作者在寫作時將這個探究的過程倒過來寫,個人——家庭——民族。這種寫作的手法叫做:以小見大。

九年級會考分數及科目 篇六

簡介

在中國屬於義務教育,是國中的畢業班,國中生一個重要歷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中取消畢業考試。學生只要在三年內所有課程的期末成績在及格線(總分的60%)以上(但部分地區仍需考試,排名),沒有任何處分或撤銷所有處分即可畢業。在實際生活中,學生肄業往往是由於自動退學,嚴重違反校紀、校規或違法犯罪而被開除,極少有因為其他原因而肄業。

會考分數

學生在九年級年級將面臨初級中學升學考試,即會考。會考的科目為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物理(70分)、化學(60分)、政治(70分)、歷史(50分)、理化生加試(15分)和體育加試(50分,體育分數可能會有變動),總分760分。

會考通常是每省統一試卷,北京地區的情況和其他省市不大等同(現統一為課標卷)會考科目為數學(120分)、語文(120分)、英語(120分)、物理(100分)、化學(80分)、體育(40分),其他科目如生物、歷史、地理、政治都進行統一畢業考試,不計入會考分數中,體育包括10分的過程性評價和30分實考項目,總分共計580分。而直轄市上海的會考尤為特別: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化綜合(90+60=150分)和體育加試(30分)。滿分630分。

有的地方則是地區出卷,如湖南婁底,石門縣等。各科所佔的比例較上也有所不同:語文(120分)、數學(120分)、英語(120分)、政治(100分)、歷史(100分)、物理(100分)、化學(100分),總分760分。體育要求及格就可參加會考,但體育成績對會考成績有影響,體育分數算進總分數。但是,一些地區仍有畢業考試。雲南省的會考:

原始卷面滿分值為:語文、數學、英語均為120分,物理、化學、體育、歷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學、信息技術學科均為100分,11個學科分值總分為1160分。音樂和美術以等級呈現。通過一定比例折算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分數。計入高中錄取的分值為:語文、數學和英語3個學科卷面分值滿分均為120分,按實得分的100%計入高中錄取總分;物理、化學和體育3個學科卷面分值滿分均為100分,分別按實得分的80%、50%和50%計入高中錄取總分;歷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學和信息技術5個學科,成績達合格及以上者每個學科按10分計入高中錄取總分,低於60分者按實得分的10%(按四捨五入取整數)計入高中錄取總分;有些地區思想品德開卷考試,也有的地區歷史將開卷考試

音樂和美術學科由學校自行組織考試,考試方式由學校自行確定,考試結果以等級呈現,分A優秀、B良好、C

當然,也有部分省份將會考命題權交給省級以下的市級,如江蘇省南通市會考: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20+30=150分)、理化綜合(90+60=150分),政史合卷(50+50=100分)體育加試(50分)。滿分750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會考:語文(15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化(90+60=150分)、政史(90+60=150分)、體育(50分)。滿分800分。

科目

九年級的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政治(思想品德、道德與法治)、世界歷史(小部分為歷史與社會)、體育、音樂、美術、生活實踐、化學。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寫的是草莓,實際上是通過它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受。

2、要學生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是一顆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題目;作者採用的是託物言志的手法,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

3、通過本課教學,應使學生了解時間是寶貴的,生命的演進是大自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青春歲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導學生要珍惜現在的寶貴時光,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素質水平,為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時安排:1課時

重點

1、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字詞。

2、瞭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手法。

難點

1、讓學生通過觀察事物進行豐富的聯想,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2、使學生真正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理解作者是怎樣由物及感的。

3、讓學生理解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和青春,怎樣才能生活得更有意義

教學設想: 本課是之前選取入進入國中的一篇教材,作為自讀課文難度也不大,學生讀後基本上能體會文章的主旨,懂得青春的寶貴。所以重點在於通過品味文章的語句,找出草莓引發聯想的語句,掌握文章託物言志的由物及人,由物及理的寫作手法,並進行有效的作文訓練,懂得觀察生活,感悟生活。

◆學生準備

1、課前認真通讀全文,找出自己的疑問。

2、找出本文的寫作手法

3 、瞭解作家作品和相關背景

自讀預習要達到對以下知識點的掌握:

(一)、作者簡介

伊瓦什凱維奇:即雅羅斯瓦夫·伊瓦什凱維奇,波蘭作家(詩人、小説家、劇作家)。他的詩集《另外的生活》(1938)、《奧林匹克頌》(1948)揭露了德國法西斯屠殺各國人民的罪行。《秋天的辮子及其他詩歌》(1954)、《陰暗的小道》(1957)、《明天收割節》(1963)、《一整年》(1967)等,表現了詩人對祖國、生活、大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中篇小説《聖女約安娜》(1943) 描寫17世紀波蘭修道院的生活,1961年被改編成電影。長篇小説《榮譽和讚揚》 (1956~1962)描寫波蘭貴族地主和其他階層人物的命運,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的生活。他曾三次獲得波蘭國家文學獎一等獎,1969年獲得世界保衞和平委員會授予的約里奧·居里金質獎章,1970年獲列寧獎金。

(二)、相關知識

草莓,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葉子有長柄,花白色。果實為紅色,肉質多汁,味道酸甜,供食用。有的地方也稱其為楊梅。

(三)字詞障礙

1、字音字形

枝柯(kē) 生意盎(àng)然 酣(hān)然 沁(qìn)人心脾

韶(sháo)華 荒誕(dàn) 惴惴(zhuì)不安

2、詞語註釋

[疏落] 稀疏零落。

[妖豔] 課文中指鮮豔,明麗。

[興味] 趣味、興趣。

[察覺] 發覺,看出來。

[色調] 課文中指色彩、景象。原指畫面上表現思想、情感的色彩及濃淡。還用來比喻文藝作品中思想感情的色彩。

[稟賦] 指人先天具有的體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質。

[心性] 課文中指性情、性格。

[再造] 課文中指重新改造。原指重新給予生命,多用於表示對重大恩惠的感激。

[若明若暗] 比喻對問題或情況有所認識卻不很清楚,也指對某事態度不明朗。

[馨香] 課文中指香氣、香味。

3、散文分為抒情散文和敍事散文。本文屬於抒情散文。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在聽完《青春舞曲》雖然歡快,但是唱出對青春一去不復返的無奈,再來感受一下席幕蓉的關於青春太倉促的詩句。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起程。/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無論我如何去追索/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羣嵐/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命運將它裝訂得極為拙劣/含着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這是一首能引發共鳴的席幕蓉的《青春》與本文的情感有所貼進,也能引發學生對青春的思考。為課文的理解作好鋪墊。

初步感知課文

思考文章標題為“草莓”,文章中寫了不同時節的草莓,分別有着怎麼樣的不同含義?

寫到了夏(六月)和秋(九)兩季的草莓。六月的草莓代表着青春的妙齡,而秋季的草莓代表着生命的成熟。這是一種類比的手法,有利展開文章的主旨昇華。

從標題展開去,由淺入深,體會到文章借草莓這一物象來表達深意的意圖。

深入課文

體會:既然是用不同時節的草莓來類比人生的不同生命狀態,為什麼前面三節都在寫夏季和秋季的景色,是不是與主旨相悖,這樣的環境描寫有什麼作用?

分別找出作者描寫六月和九月的句子,並進行對比。

六月:夏的芬芳

九月:過一天,兩天夏就會消失

景物的比較只是要突出,變化只是人們在不知不覺的。

作用:一方面表現了季節更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藉此引發下文對生命演變的聯想和感悟。

體物作者由景及物的寫作手法,並從中體會這種寫作手法對中心的表達作用。

品味語言,體會聯想的作用

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作者哪些聯想,通過聯想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懷?

這篇散文由一顆晚熟的草莓引發了對季節更替,生命演變的聯想,表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寫了對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懷。

通過品味作者引發聯想的語句,懂得作者寄予的思索,來探求文章的主旨。

作者體會到了的對生命的思考,感悟到青春不再的感懷,作者的感情抒發是不是消極的呢?

但作者並不是消極地感傷,而是感到了歲月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雖然時間飛逝,“深刻改變了我們的心性和容顏卻再造了我們的思想和感情。表現珍惜年華,積極進取的精神。

有所剝奪也有所增添,剝奪的是什麼,增添的是什麼?從現實中找出例子來説明歲月的剝奪與增添

秋盡時,季節的鬥轉剝奪了楓樹的蒼翠,卻增添了滿眼的楓葉如丹。

時光的列車,凋謝了居里夫人那美麗的容貌,卻增添了那跨越百年的美麗。

一方面是對文章句子的深入理解,一方面學以致用,能夠結合自已的體會而談。

聯想訓練(一)

聯想有關珍惜時間的經典語句

若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莎士比亞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青春是美妙的,揮霍青春就是犯罪—— 蕭伯納

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展開聯想,能夠豐富對課文進一步地解讀。更能讓學五明白青春易逝,應好好珍惜的道理。

聯想訓練

(二)

回憶有關託物言志的作品培養從普通生活中發現美,感悟哲理。

《白楊禮讚》

〈牆角的花〉

生活之中處處都有哲理

拓展對生活的感悟:

如鑽石的璀璨是經歷千錘萬打有何生活啟迪?

曇花一現怒放的生命,煙化瞬間的爛漫。

比較閲讀

與《心田上的百合化》

比較寫作方法上的異同

都是託物言志的方法

都用了類比手法

只不過一個是直接抒發情感,一個是通過擬人語氣寓言式揭露作者的感受。

增加閲讀的廣度,更加獲得對託物言志散文的特點感悟。

作業

寫作

請結合自己的體會以《生命的四季》寫一篇隨筆

選擇你喜歡的一種物體,寫出它的特徵和引發你對人生的感悟

鞏固聯想訓練的寫作

比較閲讀:兩篇都是託物言志的散文,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異同?

心田上的百合花

作者:林清玄

在一個偏僻遙遠的山谷裏,有一個高達數千尺的斷崖。不知道什麼時候,斷崖邊上長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剛剛誕生的時候,長得和雜草一模一樣。但是,它心裏知道自己並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內心深處,有一個內在的純潔的念頭:“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證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開出美麗的花朵。”有了這個念頭,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終於在一個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頂部結出了第一個花苞。

百合心裏很高興,附近的雜草卻很不屑,它們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這傢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説自己是一株花,還真以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頂上結的不是花苞,而是頭腦長瘤了。”公開場合,它們則譏諷百合:“你不要做夢了,即使你真的會開花,在這荒郊野外,你的價值還不是跟我們一樣?”

百合説:“我要開花,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關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為了完成作為一株花的莊嚴生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釋放內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時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開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瑩的水珠,野草們以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極深沉的歡喜所結的淚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開花、結籽。它的種子隨着風,落在山谷、草原和懸崖邊上,到處都開滿潔白的野百合。

幾十年後,遠在百里外的人,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趕來欣賞百合開花。許多孩童跪下來,聞嗅百合花的芬芳;許多情侶互相擁抱,許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感動得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温柔的一角。

不管別人怎麼欣賞,滿山的百合花都謹記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導:

“我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學習目的:

1、快速瀏覽課文,説出作者喜歡的是哪些事物,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2、瞭解作者的非凡經歷,説出給你的人生啟迪。

3、學會在敍述中恰當地穿插議論和抒情。

第一課時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組織學生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

用一句話介紹動情的介紹你所瞭解的作者。交流

2

快速瀏覽課文,説出作者大概寫了多少喜歡,作者喜歡的是那些事物。從這些喜歡,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樣的人生態度

讀讀、思思

交流、明確

3

組織交流

明確

二、理解性閲讀,品味語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問題探討:請你根據課文説説作者“觸摸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為一個有很多缺陷的人,她為什麼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

理解性閲讀課文,小組合作學習交流。

2

反覆誦讀文中你喜歡的詩意盎然的句子,談談你讀後的感受。

反覆誦讀文中詩意盎然的句子,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仿寫一段話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

結合課後探究練習四以“忘我是快樂的”為開頭寫一段話。

仿寫一段話

教學反思

課後學習:瞭解作者生平資料及帶給你的啟示。

第二課時

一、拓展性閲讀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組織

學生活動

1

學生説説海倫·凱勒不向命運屈服,戰勝殘疾走向成功的非凡經歷,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啟迪。

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談談對人生的啟迪。

學生書面準備後,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推薦代表在全班交流。

附:閲讀資料

天才與苦難

上帝象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天才,就搭配幾倍於天才的苦難。

世界超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位同時接受兩項饋贈,又善於用苦難的琴絃把天才演湊到極限的奇人。

他首先是一位苦難者。四歲時一場麻疹和強直性昏厥症,已使他快入棺材。七歲患上嚴重肺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療。四十六歲牙牀突然長滿膿瘡,只好拔掉幾乎所有的牙齒。牙病剛愈,又染上可怕的眼疾。幼小的兒子成了他手中的枴杖。五十歲後,關節炎,腸道炎,喉結核等多種疾病吞噬着他的機體。後來聲帶也壞了,靠兒子按口形翻譯他的思想。她僅活到五十七歲,就口吐鮮血而亡。死後,屍體也備受磨難,先後搬遷八次。

上帝搭配給他的苦難實在是太殘酷無情了。但他似乎覺得還不夠深重,又給生活設置了各種障礙和漩渦。她長期把自己囚禁起來,每天練琴十至十二小時,忘記飢餓和死亡。十三歲起他就周遊各地,過着流浪生活。除了兒子和小提琴,他幾乎沒有一個家和其它親人。

苦難是他的情人。他把她擁抱得那麼熱烈和悲壯。

其次,他才是一位天才。三歲學琴,十二歲就舉辦首次音樂會,並一舉成功,轟動輿論界。之後,、他的琴聲遍及法、意、奧、德、英、捷等國。他的演奏是帕爾馬首席提琴家羅拉驚異得從病榻上跳下來,木然而立,無顏收他為徒。他的親身使盧卡觀眾欣喜若狂,宣佈他為全國首席小提琴家。

他不但用獨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滿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個歐洲甚至整個世界,而且發展了指揮藝術,還創作出《隨想曲》、《無窮動》、《女妖舞》和八部小提琴協奏曲及許多吉他演奏曲。幾乎歐洲所有文學藝術大師如大仲馬、巴爾扎克、肖邦、司湯達等都聽過他演奏併為之激動。音樂評論家勃拉茲稱他是“操琴弓的魔術師”。歌德評價他“在琴絃上展現了火一樣的靈魂”。李斯特大喊:“天啊,在這四根弦中包含桌多少苦難、痛苦和受到殘害的生靈啊!”

上帝創造天才的方式便這般獨特和不可思議。

命運對霍金同樣十分殘酷。17歲時,他考取了著名的牛津大學,21歲時,卻患上了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醫生説他至多隻能活兩年半。就像正要開放的花朵遭到嚴霜的打擊,霍金的人生面臨着嚴重的挑戰。如果他在命運面前軟弱一下,對自己説“算了,反正一共只有兩年半了”,就可能痛苦的生活,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心裏想,反正就是一死,命運的能耐再大,最壞也不過如此。他對命運説:“隨你的便吧。”他對自己説:“時間只有兩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義的事,讓生命留下一點輝煌。”

疾病不斷地向他進攻。他的病情漸漸加重,肌肉一天天的萎縮下去,走路越來越不穩,連站也變得困難起來。為了與咄咄逼人的病魔鬥爭,他努力鍛鍊。他堅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樓。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 難地走上樓去。

病情不斷的加重。霍金終於站立不住,坐上了輪椅;他的手指失去了活動能力,十個手指中,只有兩個還能活動。1984年,他説話已經相當困難,吐字不清,説幾個詞要花好長時間。1985年,他又得了肺炎,治療時切開了氣管,從此就再也沒有發出聲音,只能在心裏講話。後來,人們為他在輪椅上安裝了一台電腦和語音合成器。他用僅有的兩個完好的手指在鍵盤上敲出要説的詞,組成相應的句子,經過語音合成器發出聲音來。他就用這個辦法,進行學術交流,做學術報告。

命運帶給霍金的苦難實在是太多了,是常人難以想象,難以忍受的。但命運在他頑強的挑戰面前似乎退卻了,一個兩年半過去了,又幾個兩年半過去了,他還是堅強地活着。

但霍金向命運的挑戰,不僅僅是指它能活着,更是指它的創造。腳不行了,手不行了,嘴不行了,走路、吃飯、説話都要別人或機器幫忙,體重只有四十公斤。但是,他的大腦還很行。他讓助手把資料攤在小桌上,一頁頁的閲讀。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祕莫測的黑洞。他在大腦中想象着,論證着,推理着,計算着。他思考着宇宙從什麼時候開始,時間有沒有盡頭。他發現了黑洞的蒸發性,推論出黑洞的大爆炸,他還建立了一種非常美的科學的宇宙模型。

霍金成了偉大的天體物理學家。他寫的科學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風行世界,發行量達1000萬冊。他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成為只有像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才能躋身的盧卡遜數學講座的教授。霍金不僅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學界,也以他頑強搏鬥的精神征服了世界。他的事蹟表明,人是可以向命運挑戰的。

九年級語文人教版教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文言實詞含義。

2.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二)能力目標

1.文言閲讀理解能力。

2.有條不紊、清楚地敍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認識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認識我國口技藝人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1.文言實詞及部分虛詞的讀音、含義,訓練文言閲讀理解能力

教師講解重點、難解字詞,學生自譯,教師給予訂正、補充。

2.背誦全文,力求當堂背誦。

邊譯邊讀邊析,在理解的基礎上,多讀、背誦。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多讀文章(小組讀、個人讀、全班讀等多種形式),明確重點實詞的讀音及含義。

2.在讀懂文章的基礎上,複述3個場景的描寫。

3.通過分析,能找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能理解兩種描寫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你聽過口技嗎?什麼是口技?

口技是雜技的一種,是運用口部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的技藝,是藝人長期在實際生活中仔細觀察、專心揣摩、勤學苦練而獲得的。今天,我們學習的《口技》一文,便是描寫這一技藝的文章。

當然,我們今天不是用耳朵去捕捉聲音來欣賞,而是通過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來欣賞。這,又是一種享受了。(如有可能,可讓有這方面特長的學生表演一下,以創造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明確目標

1.瞭解文學常識,掌握部分文言實詞。

2.直譯全文(課堂上完成第一、五段,課下自譯完成二、三、四段)

(三)整體感知

1.結合《閲讀提示》及註釋①,請學生簡介文學常識,教師補充。

《口技》節選自清代人張潮編寫的《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作者林嗣環,字鐵崖,福建晉江人,清代順治年間(公元1649年)進士,著有《鐵崖文集》、《湖舫存稿》

2.朗讀課文

①範讀,請同學讀準下列字音。

頃qǐng 傾qīng 囈yì 絮xù 叱chì 間jiàn許 許hǔ 曳yè 幾jī

②學生自己小聲朗讀一遍。

③請幾個同學起來朗讀,檢查字音的掌握情況。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第一自然段

(1)掌握下列字詞的意義

善:擅長廳事:大廳、客廳施:放置會:集會,恰逢但:只

聞:聽見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請一學生依註釋翻譯,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這是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口技表演前的情況。介紹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藝、演出時間、舞台佈置、道具、聽眾的情況及開演時的氣氛。

特別注意“善”字,它是統領全文、連貫全文的關鍵字眼,全文的展開都緊緊扣住它。

(4)朗讀、背誦

教師提示,學生背誦,再留幾分鐘時間,學生自讀成誦,比比誰背得快。

(5)抽查背誦情況,鼓勵完成情況好的同學

比如:教師提示“表演者的情況”,學生齊背“京中有善口技者”;提示“演出時間”,背“會賓客大宴”;提示“舞台佈置”,背“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提示“道具”,背“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提示“聽眾情況”背“眾賓團坐”;提示“開演時的氛圍”,背“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以下當堂背誦同此,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背得快,記得牢。)

2.第五段

(1)朗讀第五段,注意幾個詞語。

絕:消失、沒有之:指屏風裏面

(2)學生直譯文段,教師訂正補充。

(3)分析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呼應,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簡單,也反襯了口技表演聲響的繁雜,熱鬧,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藝,而不是藉助於外物,突出“善”。

(4)朗讀、背誦(同上)

(5)抽查背誦情況。

3.第二、三、四段

(1)朗讀。

(2)結合註釋,自己翻譯。

(3)準備這三段內容的複述。

(五)總結、擴展

這節課我們熟讀了課文,一部分同學還當堂背誦了第一、五段,完成得很好,熟讀、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我們不僅要會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更要理解它所表述的內容,請認真做準備,下節課要求複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比比,誰複述得最好。

(六)佈置作業

朗讀、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上節課,我們熟讀、翻譯了課文,基本上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描摹出精采場面的,很值得我們學習。這節課,我們繼續研讀這篇文章。

(一)明確目標

1.掌握部分實詞。

2.複述第二、三、四段描寫的三個場景。

3.分析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檢查學生自譯第二、三、四段的情況

(1)部分實詞的詞義理解(請學生起來回答)

欠—打呵欠伸—伸懶腰其—他的乳—名詞,乳頭,動詞,餵奶畢—全絕—極、最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放鬆雖—即使中間—中間夾雜許許—擬聲詞名—説出股—大腿奮—捲起幾—幾乎、差點兒走—逃跑

(2)請了個同學起來翻譯這3個文段,一人一段,教師學生共同點評。

2.齊讀3個文段,準備複述

3.請幾個同學來複述,一人複述一個場景,比比誰複述得好。要求:(1)複述的內容要與原文相符,要抓住要點;(2)口齒清楚,語句連貫,要一氣呵成。

(請幾個同學和老師一起做裁判來點評)

4.分析這三個文段

這三個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藝人精心摹擬的'複雜而多變

的聲響所構成的三個場景。

(1)第一個場景

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後的喧鬧情景。

作者是怎麼寫“聲”的?(即按什麼順序描摹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2)第二場景

一家人鬧而復靜的情景

“縱聲”“漸拍漸止”,聲音由大而小,“微聞”聲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聞餘響。

(3)第三場景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3)這三個文段中,除了描寫口技藝人的表演外,還描寫了其他方面嗎?如果有,請一一找出來。

三個文段都描寫了聽眾的情緒變化,有“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歎,以為妙絕”,“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這些描寫是側面烘托,在於反襯與讚美藝人技藝高超。

(5)小結

以上三個場景,既從正面突出描寫了“善”,又從側面反襯與讚美了藝人之技的“善”。總之,三個場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節內容,再寫聽眾的情緒變化,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讚語,這種正面描摹與側面相結合的寫法,是本文一個顯著的特點。

整個口技表演是由簡單到複雜,由馳緩而漸趨緊張。三個場景,則猶如三個樂章。既各有不同的“樂”趣,又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文章按表演順序依次描述,第一個場景描寫四口人五聲齊發,形成第一個波瀾;第二個場景主要起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聲情潛伏;最後一個場景是整個表演的高峯,情節發展的高潮。

文章寫得波瀾疊起,變化萬端,動人心魄。

(三)總結、擴展

口技表演者技藝“善”,作者對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繪聲繪色,亦“善”。這種描寫方法,給人生動形象,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之感。希望大家仔細體會。在日常寫作中,能抓住特點,運用這種傳神的描寫。

(四)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2.背誦全文。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十

九年級語文教案

《月下獨酌》

知識與技能:

1、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3、學習對月光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內容,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並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及詩歌中的名句。

2、以誦讀促思考,通過反覆吟誦品味詩歌的意境,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難點背誦課文,學習佳句。

一、導入新課

1、以李白有“詩仙”之美譽引出作者介紹,請學生吟誦學過的李白詩篇。

2、簡介寫作背景。學生背誦自己知道的李白詩篇。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簡介作者,為課文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詩人是一人在飲酒還是與人共飲?學生根據預習回答。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

二、初步理解,整體把握

1、運用多種誦讀方法,理解詩歌大意。

2、詞義答疑,出示重點詞。除課下注釋外,可補充:“徘徊”:來回走。

三、深入研讀

1、既然詩人在獨飲,為什麼要寫成“三人”?具體是哪“三人”?

2、如何看待談笑風生的'成三人'?

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

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3、'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表明作者怎樣的心境?

可惜,月亮卻遠在天邊,它只能掛在高高的蒼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飲;影子雖然近在咫尺,但也只會默默地跟隨,無法進行真正的交流。

4、月”、“影”伴“我”月下飲酒,看似詩人自得其樂,場面熱鬧,實則寫盡淒涼孤獨。讓學生通過讀,沉浸到文本中,品味詩歌的深層內涵。本部分是學習的重點、難點,教師要適時指導,點撥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進行感悟。

四、深層探究

1、怎樣理解詩歌最後兩句?

1、李白究竟為何孤獨?

(1)大凡天才都與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當的差距。

(2)他的追求與探索也常常會被人誤解。

(3)他對現實人生的領悟與拒絕,讓他感到孤獨。

2、李白如何看待自己的孤獨?

(1)”永”__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獨憔悴”的地步也是絕不會後悔、絕不向世俗低頭的

(2)”期”__李白明白自己的孤獨處境,但卻陶醉於這一處境

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這些'無情'之物,為一生的知己,這可真是此時無情勝有情了。

2、揭示詩歌的主旨。自讀,

詩人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在仙境中重逢,可見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孤單落寞。讀-品-悟,感悟本詩的深層內涵。

4、詩仙,既然是”仙”,就有超越平凡庸俗之處,就會憑虛御風,飄逸高潔,如同高高掛在斗牛之間的一輪清輝。李白的月亮,皆源於孤獨。李白___”仙而人者”。

五、總結全詩

1、點明全詩的情感脈絡。

2、想象在詩中的作用。由獨而不獨,到不獨而獨,獨到不獨的過程,體會詩人看似自得其樂,實則淒涼孤獨的複雜感情。揭示本詩的情感內涵及寫作特色。

六、佈置作業

《從軍行》

一、導入

《從軍行》是漢代樂府《平調曲》名,內容多數寫軍隊的戰鬥生活。這首詩是借樂府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

二、評講

賞析全詩:

(一)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

來犯,出征,圍城,苦戰。(最後抒懷)

(二)首聯:

1.分析“烽火”這一意象。

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台。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台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

一個“照”字運用了誇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3.賞析關鍵詞“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4.發端警竦

(三)頸聯:

1、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裏,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為什麼用典雅、莊重的詞語?既説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2、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鐵騎”與“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

“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

3、賞析“繞”字。

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

4、“牙璋”才“辭鳳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

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

(四)頷聯:

1.作者是怎樣做到“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

第三聯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鬥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着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迴盪在邊地沙場之上。這裏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裏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鬥聲面。那麼大的一個激戰聲面,只用了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

2.體會詩人描寫戰爭的手法?

繪聲繪色,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

(五)尾聯:

頷聯反跌尾聯: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衞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三、課堂小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裏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採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了敵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這首詩情調慷慨激昂,可以説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

四、佈置作業: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於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2.結構:

詩的前四句皆敍“左遷”,後四句轉寫“至藍關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敍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的憂怨。

3.譯詩: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課堂小結:1.這首詩敍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四、佈置作業: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雁門太守行》《別雲間》教案1

〈一〉、導入新課

播放《雁門太守行》的朗讀錄音,讓大家在欣賞錄音中感情朗讀的同時體會詩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簡介

由學生給大家介紹,教師作適當的補充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少有詩名,曾受到韓愈的賞識。27歲病逝。今存詩240餘首,藝術上,他熔鑄了前代積極浪漫主義的傳統,以奇特的想象,濃豔的色彩,瑰麗奇峭的語言,形成了他幽冷濃豔、虛幻荒誕的獨特風格,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李長吉歌詩》傳世。《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説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

夏完淳,抗清英雄,這首詩是他被捕之後,押解離鄉之前所作。雲間,松江的古稱。

〈三〉、檢查預習工作

1、請學生齊讀課文

2、請一個同學再範讀一遍,注意指點他的句讀,情感。

〈四〉、對照註釋自讀課文,弄請文章的大體含義,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記錄下來,等會共同商榷。

〈五〉、詩歌賞析:

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小組討論,能夠回答的放手給學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師引導點撥:

問題

1、詩歌的中心主題是什麼:

明確:《雁門太守行》描寫了邊城危急的戰鬥形勢,歌頌了守城將士們誓死報效君王的決心。悲壯!

2、首聯頷聯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畫面?請學生學會從賞析的角度回答。

明確:首聯“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黑雲壓城,暴雨欲來,堅固的城牆似乎要被摧垮。“黑雲”,象徵敵情,“甲光”,寫我方軍情。詩人以象徵的手法,誇張的手段,描繪了平藩將士們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壯雄渾的背景場面。

頷聯“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寫的是平藩隊伍進軍途中的景象。這兩句的意思是一派肅殺的秋色,悲壯的軍號響徹原野,邊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漸凝成了紫色。夜色降臨,將士們還在角聲中奮勇前進,表現了出征將士們的同仇敵愾和不畏艱險的戰鬥精神。

3、頸聯寫出了戰士們什麼樣的精神狀態。

明確:頸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詩人抓住“紅旗”“半卷”這一軍中特有的標誌描寫進軍的速度——快。抓住戰鼓“聲不起”寫寒冷至極,進而寫出了將士們不畏寒冷,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精神,再現了作戰的地點和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情景。

4、尾聯在全詩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尾聯“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是全篇的點睛之筆,是平藩將士們愛國情懷的正面直接抒發。這兩句詩運用典故,意思是説為了報答皇帝的恩德,將士們願意手提寶劍效死疆場。在這裏,詩人交代了將士們不畏嚴寒,英勇殺敵的原因。正所謂“身首離兮心不懲”,“鬼魂魄兮為鬼雄”,為全篇做了一個有力的收束,同時昇華了主題。

5、請以個同學嘗試着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寫作特點:

詩人運用了獨特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獨特的藝術想象,運用了象徵、誇張、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體等方法,抓住特徵描寫事物,使戰鬥場面有聲有色,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6、讓學生模仿這一課,自己品味賞析第二首詩歌《別雲間》:

本詩通過被捕離鄉時情懷的抒發,表現了作者對即將永別的故鄉的依戀和自己誓死不屈的決心。文章始終圍繞“別”字抒情述懷,是本詩的主要藝術特點。一、二句寫再別。作者過去三年別家鄉是為作“羈旅客”而別,即為抗清事業而奔走。而今天是作為被捕囚犯而別的。三、四句寫別情。因前後“別”時的處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前時之別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復。而這次別後則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對破碎河山流不盡自己傷心之淚。五、六句寫死別。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別,和前次別不同。前次離別故鄉,是懷着慷慨的心情參加抗清,別還容易,而此次卻難了,此去必當一死,死後家鄉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戀憂慮。七、八句寫別後。作者別後成了鬼魂,也還關心着故鄉,與還要歸來在空中看後繼者率領部隊起來抗清。作者將別時的感受層層寫來,絲絲入扣,真摯地表現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這一結尾,它感情由悲而壯,格調由低沉而高亢,顯示了詩人的沖天豪氣。“又”字充滿感歎之情,顯得極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能些大義凜然的正氣之詩?自己也試着寫一首看看能寫出什麼韻味來。

《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教案1

【賞評】:

這是一首送別詞。詞中以輕鬆活潑的筆調、巧妙別緻的比喻、風趣俏皮的語言,表達了作者送別友人鮑浩然時的心緒。詞的上片着重寫人,起首兩句,運用風趣的筆墨,把景語變成情語,把送別時所見自然山水化為有情之物。當這位朋友歸去的時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對他都顯出了特別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彷彿變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動的眼波;而一路上團簇糾結的山巒,也似乎是她們蹙損的眉峯了。山水都變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為友人鮑浩然歸途中懷着深厚的懷人感情。

三、四兩句,點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處,是“眉眼盈盈處”。“眉眼盈盈”四字有兩層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麗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個人。因此“眉眼盈盈處”,既寫了江南山水,也同時寫了他要見到的人物。此二句寫送別時的一往情深卻又含而不露。

上片寫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達了惜別深情;下片則直抒胸臆,兼寫離愁別緒和對友人的深情祝願。過片兩句,正面點明送別。作者用兩個“送”字遞進,將作者“黯然銷魂”的愁苦之情描寫得極為深切。加上作者自己家離長江不遠的如皋,欲歸不得,羈旅之愁益覺難以為懷。結末兩句,是詞人強壓心中沉痛之情而對遠去的友人所作的美好祝願與叮嚀:希望友人到江南後,千萬要與美好的春光同住。這兩句,一反送別詞中慣常的悲悲切切,寫得情意綿綿而又富有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