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七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欄目: 教育教學方案 / 發佈於: / 人氣:3.14W

七年級語文教案人教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華南虎》

教材分析:

本詩創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期間。詩人在湖北咸寧文化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在桂林動物園裏見到了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但在“我”的眼中,這不僅僅是一隻通常意義上的老虎,而是另一個“我”。那“血淋淋的破碎的爪子”“破碎的牙齒”“鐵籠”都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當時在幹校的絕大部分學員都已回京或分配到別的城市,而自己是屬於少數不能入京的“分子”之一,心情是異常沉重。正如作者所説:這隻虎與我當時的境遇是何其相似啊!而“灰灰的泥牆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則深深震撼了 “我”,那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發自“我”的靈魂深處,詩人借虎喻人,全詩讚揚的是華南虎,表現的卻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渴望 .

教學目標:

1、通過詩歌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追求自由的精神,鄙棄庸俗,保持高尚獨立人格 .

2、培養學生通過鑑別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的能力 .

3、誦讀品味詩歌,瞭解詩歌形象的象徵意義,瞭解詩中的眾多形象所表現的深層意義,體會詩歌意境,把握詩歌主旨 .

教學重點:

1、學習鑑別關鍵語句,理清思路,整體感知,理解詩中形象的象徵意義 .

2、朗讀品味,鑑賞詩歌形象 .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分析,評析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意義,字裏行間所藴涵的深厚感情及哲理 .

課前準備:

熟讀課文,解決字詞 .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畫面,學生根據提示説一句完整的話:

虎嘯、魚遊、雁翔、萬事萬物 ,世界 。

二、初步朗讀全詩,熟悉課文內容

1、聽錄音(或聽教師範讀)營造氣氛,學生聽讀、欣賞、品味,自行正音 .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要求朗讀流暢、節奏合理、停頓恰當,語氣、語調符合文意 .

三、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出示思考題

1、課文中的華南虎處境如何?這是一隻具有什麼樣的個性的華南虎?它的個性有哪些詩句可以表現?

2、對華南虎,“觀眾”和“我”持什麼態度?你對“我”與眾人行為有怎樣的評價?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

1、它有着美麗的容貌和強健的形體,但它被囚於人類的牢籠中,遠離了廣袤的山林——它的精神家園。它本屬於大山與森林,屬於大自然的自由的兒子,現在卻被囚禁在鐵籠裏,供人觀看,呵斥、捉弄,這是一個扭曲生命的環境 .

華南虎有維護尊嚴、嚮往自由、蔑視世俗、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個性 .

有關詩句如:背對膽怯而絕望的觀眾 ,/ 安詳地卧在一個角落——高傲不羈 .

夢見了蒼蒼莽莽的山林——嚮往自由、追求獨立 .

灰灰的水泥牆壁上 /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溝壑——不屈服於壓迫、勇於抗爭 .

2、“觀眾”對華南虎“砸”、“呵斥”、“誘惑”,冷漠粗暴靈魂麻痺,這是一羣沒有獨立人格自我意識的羣體,有時還會助紂為虐;“我”良知未泯,從華南虎身上感到一種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靈魂被震撼而覺醒 .

四、深層研討,評論詩歌內容

1、朗讀詩歌,找出詩中最能震撼人心、表現主旨的詩節 .

2、探討詩歌的主旨 .

3、學習這首詩有什麼現實意義 .

4、展開聯想,拓展思路。作者説:“我終於明白……”請補充省略號的內容,談談這裏藴涵着作者怎樣的人生思索?

5、聯繫背景,你是如何理解華南虎形象及“觀眾”“鐵籠”“我”等的象徵意義的 .

教師點撥:

2、詩人以被囚禁在鐵籠中,失去自由還飽受摧殘嘲弄的華南虎形象為象徵,表現了自己及同類人在艱難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

3、這首詩作於 1973 年 6 月,正是“十年**”時期,那是個最沒有詩意的年代。詩人在幹校勞動改造。一次,他去桂林,在動物園裏見到一隻趾爪破碎、鮮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四隻破碎的虎爪憤怒絕望地把水泥牆壁刨出了一道道深深淺淺的血跡,那不馴的氣魄引起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回到幹校,寫下這首詩,表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對自由的追求。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這首詩表現中國正直、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不屈服於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滿誘惑的社會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獨立的人們,應該都能從這首詩中得到啟迪和鼓勵 .

4、省略號隱去了“我”的內心活動,“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溝壑”喚醒了“我”的內心,迫使“我”作一場靈魂的追問。“我”明白了被人類囚禁在籠中的不只是一隻老虎,而是一個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羞愧”一詞説明“我”在“不羈的靈魂”面前感到人類的庸俗、猥瑣和無知;那滴血的趾爪,那騰空而去的具有動感的形象,既是“我”對華南虎不屈靈魂的膜拜,也是“我”屈辱靈魂的覺醒,它讓 “我”看見了人類的希望。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處境同樣艱難,華南虎不羈的個性引起了詩人靈魂強烈的震撼,它喚起了詩人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激情。使詩人明白了在悲愴和困厄中,人應該超越苦難,拒絕庸俗,抵抗墮落,保持獨立、健全的人格奮然前行 .

5、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象徵色彩。象徵,就是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間接地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囚在牢籠中的華南虎,代表着不屈的生命,執著的靈魂;與之相對的是禁錮自由,代表邪惡的鐵籠。通過兩者之間的激烈衝突,表現了詩人對精神自由、人格獨立的極度渴望 .

“觀眾”“嘰嘰喳喳”“膽怯而絕望”“可憐而可笑”——這是一羣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識的羣體。在詩中他們只是一羣蒼白,概念化的符號。他們無恥、卑微、無聊、自以為是,他們是冷漠、市儈,有時還會助紂為虐的羣體的真實寫照 .

“鐵柵欄”“鐵籠”“灰灰的水泥牆壁”作為對華南虎“專政”的工具,是人類製造出來的色彩陰暗、冰冷無情的囚具。愚昧的大眾蔑視老虎嚮往的“蒼蒼莽莽的山林”,他們不但對自己囚牢一樣的生活境況不自知,而且還想用同樣的牢籠囚住,一切生靈。精神的獨立,往往被眾生當成洪水猛獸,“兩道鐵柵欄”形象地表現了他們懦弱的心理 .

“我”也和其他人一樣,隔着鐵柵欄來“觀賞”華南虎。但“我”畢竟良知未泯,從老虎“像閃電那般耀眼刺目”的“血淋淋”的“悲憤” 中,“我”感到了沉寂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力量,感到了現世眾生的人格墮落。“我終於明白”,“我羞愧”,“我離開”,“我恍惚之中聽見一聲 / 石破天驚的咆哮”,這聲音來自“我”的靈魂,它代表了有良知、有思想的人靈魂的覺醒 .

六、誦讀品味,深入體會感情

1、朗讀指導

第一、二小節以敍述語氣為主,第三、四小節要讀出華南虎對人類的輕蔑,讀出它內心的孤獨和憂憤,更要讀出它的抗爭,最後一節是作者感情的高潮,要讀出作者的羞愧和覺醒後的激憤 .

2、學生自由朗讀,深入品味情感 .

八、鞏固拓展

根據提示自己寫一節小詩。

佈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積累詞語 .

2、課外嘗試寫一首小詩,寫出你喜愛的一個小動物的形象氣質 .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①反覆朗讀,感知內容,體會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③聯繫實際,廣泛閲讀,開闊視野。

教學重點

反覆朗讀,感知內容,揣摩詞語,品味語言。

課前準備

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課前佈置

學生去搜集關於春的詩文,以開闊視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入新課

課文中這一幅幅的畫面,讓我們在美麗的春光中陶醉,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動。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麗的,當我們帶着對美好景物的熱愛、讚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動出充滿對生命熱愛的美妙無比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迤邐的景色的雲海中起伏飄蕩。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就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春》,瞭解感知作者是怎樣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的。

出示目標,板書課題。

②感知內容

a、認知性朗讀,讀準字音,疏通字詞,朗讀中教師正音,學生圈點。

b、感知性朗讀,朗讀時記住課文內容,並將大屏幕上的畫面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重新排列,從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輪廓

春草圖——草報春

春花圖——花爭春

盼春——繪春春風圖——風唱春——頌春

春雨圖——雨潤春

迎春圖——人迎春

研讀與賞析

朱自清先生將自己的感情融於景物中,在他的筆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無不充盈着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以至於也撩撥起我們的喜愛之情。

①潛心精讀:

[問題組]

a、你喜歡朱自清先生描繪的哪一幅圖畫?

b、説説你為什麼喜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析好詞好句)

c、讀一讀,讀出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朗讀、思考、體味後,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每組推舉一人全班討論發言。全班討論回答,明確上述問題。

“説説你為什麼喜歡”一題,是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可以是一個詞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話寫得形象、生動。

[明確]

◆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鑽”字用得好,“鑽”表現了生命力頑強,寫出了春草而出的擠勁。“偷偷地”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這樣寫賦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識,富有情趣,惹人喜愛。“偷偷地”要輕讀,將“鑽”換成“長”或“躥”就平淡了,既沒有了那種頑強的生命力,語言也不生動形象了。

◆“嫩嫩的,綠綠的”本該在“小草”的前面,為什麼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單獨從句子中拿出來,主要是為了強調,突出了小草嫩綠的特點,同時使句子生動活潑,富有生氣。讀時第一個字重讀,後兩字要輕。將“嫩嫩的,綠綠的”放回原來應在的位置,作比較朗讀,體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着你——撫摸是一種温暖、親切、慈愛、幸春天是福,含有深情的感覺。

◆課文最後三段的三個比喻句,總寫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潑生動;春天是健壯的,她充滿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麼殷切。東風來了——報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賦予春以人的動作,表現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風是無形的,是難以描繪的。作者嫻熟地從觸覺、聽覺、嗅覺的角度,把無形、無味、五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色,有情有感。

學生還可以找出多處去理解、品味、鑑賞、朗讀。

[教師小結]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後,同學們針對自己喜愛的圖畫,抓住重點的字詞句,仔細品味、賞析,真正體味到了《春》一文準確生動、樸實鮮活、異常精美的語言。文章開頭寫盼春,以“腳步近了”始,以“領着我們上前去”終,起於擬人,終於擬人,體現了結構的美妙和嚴謹。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表現出作者嚮往春天、熱愛生活、充滿希望的真情實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讓我們追隨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脈搏,調集起我們對春天的讚美之情去朗讀全文。

②聲情並茂地朗讀,體會作品的意境、風格,讀出對春天的由衷的讚美,可以小組展開朗讀競賽,學生可以互評。看畫面朗讀,背誦。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閲讀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麼?

面對着這大好春色,你準備做些什麼?

你還有哪些問題沒解決?

學生討論後,可以向老師質疑,可以向同學提問,以形成對文章的進一步學習與探討。

[明確]作者筆下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如同一幅幅細緻的工筆畫,側重描繪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圖則是集中筆墨描繪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過細緻觀察,用心靈,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物,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情色彩。結尾以三個形象的比喻,進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創造力和無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説:“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春天是個美麗活潑的仙子”……古今中外寫春的作品很多,同學們可將自己蒐集的關於春的詩文互相交流。

[作業]

《我看秋天》,仿照《春》寫一篇文章,字數不限。

教學反思:

七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篇三

《海燕》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

二、理解象徵,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學習比喻、擬人、反覆的修辭手法。

四、附預習題如下:

1、朗讀這篇課文(二至三遍)。

2、本文可分幾部分?劃分的根據是什麼?

(要求在回答之前先標出段號,全文共十六段。)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奠基人高爾基寫的、謳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無畏的革命鬥志和堅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詩——《海燕》(板書)。

散文詩兼有詩和散文的特點。它以散文形式表現抒情詩的內容,是一種容量較大、運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詩。它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的舒放、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形式上,散文詩不分行排列,但它具有詩的意境和嚴格的音節、韻律。讀起來鏗鏘悦耳,非常動人,現在先請同學們各自朗讀一次。

二、檢查預習

1、正音。

竄(cuàn)呻 吟(shenyín) 蠢(chǔn)。

企(qǐ)膽 怯(qiè) 掠(lüè) 甩(shuǎi)。

摔(shuāi) 號(háo) 吼(hǒu)翡(fei)翠 蜿蜒(wan yan)。

2、詞語解釋。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高傲:驕傲,這裏是極其自豪的意思。

蜿蜒:蚯蚓類爬行的樣子,比喻彎彎曲曲地延伸。

掠起:輕輕擦過而舉起。

預言家:善於預先知道,説出將要發生的事情的人。

三、介紹作者、時代背景

作者:高爾基(1868—1936),蘇聯作家,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當過學徒、碼頭工、麪包師傅等,曾流浪俄國各地,經歷豐富。189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寫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905年和列寧會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響,1906年發表了長篇小説《母親》,反映了俄國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被列寧稱為是“一本很及時的好書”。高爾基的小説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劇本有《底層》等,除此以外,作者還寫了許多政論、特寫、回憶、文學論文等,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很大。

①高爾基在俄語裏的意思是“痛苦的”。高爾基要用文藝作品反映人民的痛苦,為人民的苦難而大聲疾呼,所以用了這個筆名。

②“海燕”在俄語裏是個合成詞,由(暴風雨)和(信使、預言家)兩個詞合成。作者當時已預感到革命的風暴將要到來,這使他很自然地聯想到這種鳥兒。

時代背景:19世紀末葉,西歐經濟危機蔓延到俄國,大批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勞動人民生活貧苦。再加上沙皇統治日趨黑暗,人民羣眾無法忍受,反抗情緒日益高漲。那時,正是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夕,馬克思主義已經在工人中傳播,工人運動此起彼伏,階級矛盾空前激化。高爾基親自參加了反對沙皇的火熱的革命鬥爭。他目睹反動軍警毆打、屠學生的罪行,於是滿腔義憤地寫下“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這篇小説描寫了一羣鳥兒的談話和爭論,用鳥兒的形象來表現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由於革命觀點鮮明,沙皇書報審查機關不準出版,只有結尾部分才得以發表,這就是《海燕》。為什麼這部分能發表呢?那是由於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才躲過了愚蠢的檢查人員的眼睛在這一時期。

四、朗讀《海燕》;試擬副標題。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目的是熟悉課文。

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下列幾個副標題均可適用:

勇敢的鬥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者 劃破烏雲的利劍。

五、理清結構

(一)分段。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暴風雨漸次逼近為線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即將來臨三個場面中進行描寫的。

2、劃分層次: (討論後歸納)

第一段(第1—6段)寫海燕對暴風雨來臨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寫海燕為暴風雨逼近而歡樂,而號叫;

第三段,(第12—16段)寫海燕在暴風雨即將要來臨時發出了勝利的預言。

(二)分析海燕的象徵意義:

1、課文三次描寫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請找出有關的語句並有感情地朗讀。你覺得海燕是怎樣的形象?那些詞語最能體現出海燕的這種精神?(學生討論後交流)

交流後總結:勇敢無畏,樂觀戰鬥,不但不畏懼暴風雨,而且呼喚暴風雨的到來。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烏雲和大海之間高傲地飛翔, 表現了海燕勇敢無畏的矯健姿態。

(2)“高傲”:這裏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説的自以為了不起,而是褒義詞,有意氣風發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視狂風烏雲,充滿自信,有壓倒一切邪惡勢力的英勇氣概。

(3)“碰”勇敢低飛,觸及海浪。 “衝”迅猛高翔,鋭不可當。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號叫” 體現了海燕的勇敢、樂觀。

(2)“飛翔” 到 “飛舞”更能體現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戰鬥中。

(3)“直衝” “穿過” “碰到” “掠起”體現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戰鬥力。

(4)“精靈”體現了智慧“深信”體現了樂觀、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第三段:“勇敢”、“高傲”都能體現它的勇敢無畏。

2、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這僅僅是寫海燕嗎?

不,借海燕象徵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運用了象徵手法。(象徵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即所謂的託義於物。)除了海燕其他具體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徵意義。

3、總結,作者採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來描寫海燕的?

比喻、誇張(箭一般的)、擬人、反覆,使語言優美而有氣勢,增強了表達效果。

六:總結,

佈置作業:熟讀、背誦1—6節。

國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熟讀課文,會生字,能準確注音,排除字詞障礙

3、學生課前查閲相關背景資料,蒐集有關作者老舍的資料。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都經歷過冬天,那麼,石家莊的冬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説到北方冬天的時候,我們的腦海裏總是浮現出那白雪皚皚的畫面,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也會想到呼嘯的北風,迎面如刀割的凜冽寒風,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凍的蕭條畫面。總之,北方的冬天給我們的感受既有美麗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風。然而,在北中國有這麼一個地方,不但那裏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而且冬天裏沒有呼嘯的寒風,卻有着無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結冰,反倒冒着點熱氣,同學們,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嗎?今天,我們一起跟隨老舍的腳步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觀看濟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裏的温情吧。

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導入,給學生以親切自然之感,同時教師也點到了濟南的冬天與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處,給學生以提示。

二、驗收預習第一項,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出示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把易讀錯的字音和難寫的生字記在預習本上,並想辦法記住它。

(2)瞭解文章大意,想想濟南的冬天的特點是什麼?

(3)蒐集有關老舍的資料。

1、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驗收預習第一項。

過程:4人小組學習中1號同學當小組長負責組織輪讀課文,互相傾聽,彙集預習中讀音、生字詞問題,並互助解決,解決不了的由組長負責記錄在預習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學成果與遺留問題。

3、教師出示整理的本課生字詞和易讀錯的詞語。2號同學負責,在小組中讀正確。

4、檢查詞語能否讀正確。3號同學讀詞語。

5、再讀課文,要求讀正確、通順。

6、檢查課文朗讀情況。4號同學在小組讀課文。

設計意圖:本環節意在通過小組學習的主要形式驗收學生的認讀情況,小組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每個同學都能在團隊中負責,都有任務,鍛鍊、培養了每個學生的能力。

三、驗收預習第二項,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概括大意。

1、默讀課文,然後試着想一想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麼?

濟南的冬天——温晴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養學生概括文章的能力。這在教學大綱中對高年級段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四、再讀課文,感受。

1、教師設置情景導入,讓孩子們想象濟南的冬天的畫面。

2、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濟南的冬天的?

預設:去感受濟南的冬天。

3、配樂創設情境,朗讀體會濟南冬天的美。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之後,可以整體有序的理解文本,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可以讓學生交流的過程更加整合,使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討論有更熱烈,有更多的感受與同伴分享。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冬天的濟南氣候温和、山青水綠、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誰來説一説,文章圍繞 “濟南的冬天”主要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設計意圖:複習導入,回顧全篇,儘快讓學生走進文本,為後面賞析課文做好準備。

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這個不同尋常的“冬天”,品讀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圍繞中心話題,體會濟南冬天的特點以及作者的情感:

學生賞析濟南山、水

接着作者又寫了濟南的山、水,現在請四組同學的代表分別上台給我們介紹作者筆下的山水,其餘同學把書合上,從畫中,從同學的複述中感受濟南的山、水。

1、第一張圖片:陽光下山景圖。

請第一組學生代表上台根據圖片複述課文第二自然段內容。

教師提問:濟南陽光下小山有什麼特點?

教師引導下學生回答。

板書:陽光下的小山:温晴

2、第二張圖片:薄雪後山景圖。

請第二組學生代表上台根據圖片複述第三自然段內容。

教師指導背誦:根據學生複述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間順序指導背誦。

提問:濟南小雪的小山有什麼特點?

板書:小雪後的小山:秀氣

3、第三張圖片:城外遠望山景圖、冒着熱氣的綠水圖

設計意圖:使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對問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認識。

三、深入品讀課文,體會情感。

1、小組交流中心話題。

課文處處流露着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熱愛。現在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用心讀一讀,談談自己的感受,並在小組中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

預設點:

①“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用“小搖籃”比喻小山圍城的地理環境,用“看護者”比喻四周的的小山,加上温存體貼的撫慰,寫出這一圈小山的特別可愛。

②.“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睡着”、“喚醒”是擬人的寫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

③“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

“卧”字用得很貼切。濟南城外的小村莊被作者賦予了生命和感情,它們都“安適地睡着”,盡情享受這“温晴”的天賜。這“卧”字,正好與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相呼應,用擬人的手法寫活了濟南。

④雪後山景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鬆的翠與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寫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

在實際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可能會不定性的説到某一部分。教師深入學生回答,與之展開深入對話,有機結合在一起。

設計意圖:以一個問題,統領全課。課堂上,教師把寶貴的時間還給了學生,促進了學生的閲讀、探究、感悟。學生在思考和感悟文章的過程中,品詞析句,感情朗讀,深刻領悟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熱愛。

二、回顧全篇,拓展延伸。

1、向生活延展。

教師引導: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抓住了景物特點,你寫《家鄉的冬天》準備抓住什麼特點?

學生寫簡要發言提綱,然後口述。

教師作綜合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全篇,由文本向生活延展,將語文打開。

①推薦閲讀:《沁園春.雪》

三、作業。

1、背誦整篇文章。

2、學了本文之後,你的感想是什麼?記錄下今天的收穫。可以採用詩歌、文字配畫等形式。

3、請你仔細觀察你家鄉冬天的景物,傾注你對家鄉無限熱愛之情,借鑑課文中的某些寫法,將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設計意圖:向書的世界引領,激勵着學生種下自己心中生命之花的種子。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掌握“匿笑、羅摩衍那”等字詞。

2.品讀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親情。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1.投入真情,反覆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2.利用想象,鑑賞詩歌,並嘗試藉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自己的感情。

一、導入課文

學生齊誦《遊子吟》,問:這首詩誰寫的?(我國唐代詩人孟郊),這首詩的主題是什麼?(歌頌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也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和深深的愛和尊敬)

有人説:世界上只有一種最動聽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聲音;世界上只有一個最美麗的身影,那就是母親的身影。母愛是是人類共同歌頌的永恆主題,因為她是人類社會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欣賞一首同樣以母愛為主題的散文詩--泰戈爾的《金色花》,讓我們共同期待這美的洗禮!

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作家、文學家,代表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園丁集》《吉檀迦利》。因作品《吉檀迦利》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二、我朗讀,我感悟

1.自由的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試着把握停頓,讀出情感。

正字正音(可在課前預習完成)

嗅()羅摩衍那()()匿笑()

禱告()沐浴()()花瓣()

2.齊讀,注意字音停頓,體會情感。(配樂:相約卡農)

3.抽讀或者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提醒注意聽,讀完以後,要點評讀得怎麼樣)

4.教師指導朗讀

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速和情感來讀?

語速:輕快、跳躍

情感:喜悦、母子之愛和兒童特有的頑皮

當你吃過中飯,

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

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

我便要//把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

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嗎?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説的話了。

5.分小組(分角色)朗讀

聲音大聲一點,吐字清楚一點,感情飽滿一點。希望你們能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母愛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6.這首詩寫了什麼事情?表達了什麼情感?

這首詩寫了孩子變成一朵金色花,然後與媽媽一起嬉戲玩耍,表現了純真的'母子之情。

三、我質疑,我探究

1.分組討論

(1)為什麼孩子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2)“我”與媽媽進行了哪三次嬉戲?分別表達了什麼情感?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卻説:“你這壞孩子?”

(4)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因為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嬌,而瞞着媽媽。

三次嬉戲:

母親做禱告時,“我”開放花瓣散發香氣。--表現出“我”對母親默默的關愛之情。

母親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表現出“我”對母親的牽掛之情。

母親去牛棚時,“我”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表現出“我”對母親的依戀之情。

因為媽媽找不到孩子,是多麼着急。何況一整天找不到兒子,那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但這種責怪恰恰反映了她對孩子的疼愛。

④《金色花》是以一個活潑、調皮、可愛的孩子的口吻來寫的,一開始,這個孩子就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長在樹的高枝上,“我”為什麼要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讚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着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四、我傾訴,我創作

但丁説:“全世界的母親是多麼的相像!她們的心始終一樣,每一個母親都有一顆極為純真的赤子之心。”母愛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着我們,誰不應該感謝母親、報答母親呢?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媽媽,假如我變成了……

你還想變成什麼美好的事物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呢?趕快寫出來吧。

示範:

假如我變成了一縷清風,要與你相伴,停在綠野田間,輕悄悄地在空中來回,又在樹間吟唱,媽媽,你會認識我嗎?

假如我變成了一葉青芽,為了好玩,停留在清明前的枝頭,安靜地在茶山中等待收穫,又在滾燙的茶水中起舞,要讓你品嚐到明前茶的清香。

假如我變成了一個夢,為了尋你,停在夜空的深處,悄悄地在睡夢中徜徉,又在記憶深處嬉戲,伴你直到天明。

假如我變成了…………

五、板書設計

媽媽“我”

做禱告時散發香氣

讀書時將影子投在書頁上

拿燈去牛棚時變回孩子,求媽媽講故事

母子情深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羚羊木雕》

一、課文整體理解

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這種矛盾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説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二、教學設想

《羚羊木雕》是作者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説。

該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目的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有關生字詞。

2、運用多種方法閲讀課文,重視閲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隨文講解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及敍述中的倒敍和插敍。

4、着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好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5、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係。從中獲得有益啟示,並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四、重點、難點

1、重點: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敍述中的倒敍和插敍。

2、難點:①整體感知課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過是非曲直正的辯論,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係,從中獲得有益啟示,並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六、課型設計:探索式品讀型精讀課

七、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一套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幻燈片1):説明:學生分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只完成預習的部分內容。學生並將其自制成若干張資料卡片,同時教師也編入課件中。

(二)課堂教學

引入教學:(大約1分鐘)

1、導語

剛剛升入中學不久的你們,如春天的小樹在悄悄地長大,而且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可能事事聽從家長了。面對學習,面對友情,你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併產生矛盾,父母也許會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學習張之路寫的《羚羊木雕》。這篇微型小説講的就是發生在家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新課教學:

1、題目解説。(大約1分鐘)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這裏作者把《羚羊木雕》用來作為文章的標題。全文內容就是與它有很直接的關係。

第一,快速默讀、感知課文。(大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個學習小組。各組學習情況由教師、學生現場給予評價。

1、快讀要求。(幻燈片2)

一組:找出生字、多音字6個左右並查字典注音、解釋。

二組:文中有哪裏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由什麼事物引起?

三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況分析一覽表

內容時間事情敍述法線索

1開頭今天發現羚羊不在倒敍

以羚羊木雕的所屬變化關係為線索

今天要羚羊順敍

2上星期換褲子插敍

3昨天送羚羊

1今天要回羚羊順敍

結尾今天小結反問句

注:表中行書字部分由學生填寫。

2、學生默讀2分鐘後教師提問學生齊答。(幻燈片3)

①我為什麼要把“木雕”送給萬芳?

②“我”把羚羊送給萬芳時,萬芳送給我什麼禮物?

③爸媽為什麼非讓我把“羚羊”要回來?

④當“我”從萬芳那裏要回羚羊後,萬芳對我的態度怎樣?

⑤“我”為什麼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3、學生彙報自主學習情況,教師評定各組成績寫在黑板一角。

一組學生抽兩人上黑板寫字注音。有錯學生定正。

(幻燈片4,含注音)

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樹(shù)杈(chà)寒(hán)顫(zhàn)

三組學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組回答問題。

注:上述三組問題如有錯皆為本組或它組學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悟課文。(大約20分鐘)

教師要求:在每個學習小組中抽學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誦,但只讀人物對話部分,教師參與其中讀故事敍述者部分。可讀全文,也可只讀前半部分。

(幻燈片5)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發現師生閲讀中的問題。

媽媽故事敍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萬芳媽媽

3、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4、你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為什麼?

其餘同學思考: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

學生先評價出朗誦中的問題,並給各組計分。教師可將學生的喜歡以角色分成幾個方面。教師讓學生表述,學生相互辯論要擺事實講道理,並根據自己喜歡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説話的分寸。給表現好的組加分。

第一步,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是些:

喜歡萬芳。萬芳很仗義,我對不起她,但她對得起我。

喜歡我。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東西,還強迫我要回來。

喜歡父母。父母很愛我還買羚羊給我,我有問題極時教育我。

喜歡奶奶。奶奶為我好,站在我這一邊。

喜歡萬芳媽媽。對子女要求嚴格。

不喜歡媽媽故事敍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

第二步,教師應整體考慮是在學生第一步辯論時把下列問題一併解決。

問題拓展(幻燈片6)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為事情怎樣處理才好?

②我該不該把羚羊送給萬芳?父母逼我取回來,我送了該不該取回來?

③羚羊已送了萬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樣處理?

④怎樣才能避免這場不愉快的事發生?

三、品讀語言,練習對話。(大約5分鐘)

教師要求:1.跳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值得借鑑的對話語言,讀一讀,劃下來。

2、學生交流,自己選的語言與大家分享。

注意對學生所選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講明美在那裏?隨文講出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並一起講明寫作特色。

四、小結:(大約3分鐘)

先評定出各學習小組的成績,表揚表現好的學習小組和充分肯定同學們認真學習,深入思考,敢於提出問題並積極參與辯論解決問題的勇氣。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衝突。應該説,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當然更不能衝動,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非常理智地考慮問題。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五、練習:

寫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後後。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

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品味作者藴含在字裏行間的深厚情感。

教學用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引導學生翻看《中國歷史填充圖冊》,分析通遼市在一九三一年的歸屬。(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作者的距離)

師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我們通遼市歸吉林省管轄,一九三一年日本關東軍攻炸瀋陽,不到半年侵佔東北三省,我們通遼市也包括在內。當我們的先輩們背井離鄉,離開故土家園十年的時候。試想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離開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強烈的渴望回到家園?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我們的先輩當時的心境,隨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對家園,抒發對《土地的誓言》(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

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按要求聽讀課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師朗讀時對語氣語速重音等的把握和處理。

3、畫出自己深受觸動的句子或詞語,

4、學生交流各自的聽讀感受,整體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懷念、讚美、憂傷、憤怒等)

5、學生朗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暢、準確,並儘量讀出剛才自己所體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讀、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組,結合課文內容及所瞭解的東北信息,交流東北印象(包括歷史與物產)

2、教師拋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慾望與熱情:(出示投影片)

[問題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詞語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讀這些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問題二]:作者是運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對故土的這種感情表達出來的?請舉例説明

3、生精讀課文,進行語言品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共同解決自學疑問,明確:

[問題一]: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他召喚我回去。

(小組四個人討論彙報,輪流有感情的朗讀句子,類似句子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換詞語就不能準確表達情感

[問題二]:(1)運用大量富於鮮明感情色彩的詞語,直接抒發感情。

(2)運用排比、比喻修辭表達加強情感的衝擊力。(如:“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怪誕的狂風”;“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噴湧着血液一樣”)

(3)人稱的恰當運用。(先用第三人稱“她”而不用它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隨着情感的越趨激盪,作者又將她改成第二人稱你直接傾訴對故土的感情顯得直接而迫切,產生了強烈的抒情效果)

小結討論內容:理解散文還要明確作者表達感情的技巧,瞭解他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

五、反思總結

1、反思學習本課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

2、總結自己寫作體會。

六、課堂小結

本課我們從欣賞景物、體會感情入手,瞭解作者通過描寫東北大地豐富的物產,美麗的景色,回憶自己在那土地上發生的美好往事,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懷念、眷戀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在我們這片灑滿熱血的土地上,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建設最美好的家園。

七、佈置作業(任選一題)

1、寫一首同名詩歌——《土地的誓言》,抒發自己對土地的感情

2、寫一篇短文描繪一下你印象中的故鄉,表達你對他的情感。字數不限。(寫過的可進行修改)

板書設計: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憶東北大地:

對故鄉的熱愛、

懷念、眷戀之情

豐富的物產

優美的景色

傾訴

回到母親(故鄉)的身邊,為她而戰鬥而犧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學反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刻的認識到:

一、語文與其他學科緊密相關

《土地的誓言》這篇課文的學習,沒有歷史、音樂、地理學科的輔助學生很難接受,單純在語文學科範圍內學特別枯燥無味。通過教師設計課前鞏固翻閲歷史知識,才能讓學生了解東北三省,頭腦中有印象及淪陷的歷史經過,課中很好的體會被淪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課時讓學生接觸地理知識,瞭解我們通遼市歷史上歸吉林省管轄,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平時看到學生不願讀書、寫作業,卻有興趣唱歌、抄歌詞,故與音樂老師藉資料給學生,投其所好,課上讓其唱、讀,給其一個施展才華的空間,順理成章的引導他們去寫作,使其有內容可寫,有格式可依。音樂的旋律使學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覺中促使他們願學、樂學、愛學、學好。

二、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是導演

教師在課前周密的設計環節固然很重要,但是實施是關鍵,它關係到一節課的成敗。本課教師設計的環節,都將學生自然推倒演員的位置上,教師的不適時機的引導,教師的配樂朗讀,將學生導入遙遠的戰爭年代,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有引導學生入境,將課文的內容清楚的理解;根據課文內容進行發揮創新寫作,教師時刻用生動的語言感染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盡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尤為重要

本篇課文結構清晰、語言生動,如按舊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學生無味的聽講,這節課只能講結構層次,語言特點,學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採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整篇課文僅用二十五分鐘左右時間,這樣,留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進行創新寫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活思維,提高寫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廣。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人生寓言》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並簡要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瞭解寓言的特點。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瞭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啟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後賞月時心態有什麼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後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為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閲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為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閲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為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為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閲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説:“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説:“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説:“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閒適”“牢牢盯着”“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啟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為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説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敍事為主(這是敍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敍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敍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説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為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歎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歎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為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説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説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啟發。

四、課內精讀

閲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為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本文是一篇富於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文章運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繪了鶴羣飛行於空中的優美姿態,記錄了鶴鷹之戰的激烈場面,讚頌鶴的羣體精神。如何體會鶴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鶴羣精神,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對文中'鶴鷹之戰'開始時鶴羣的驚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學重難點:

文章描寫細緻傳神,語言貼切富有表現力,可以藉此訓練學生的描寫能力以及語言領悟能力,在教學中宜注意加以引導。

教學過程:

一、激發情趣,導入新課。

二、介紹學習重點,交代學習方法,使學生學有方向。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初步瞭解文章內容。

1、快速閲讀全文,感受文章要點。

要求:給自然段標上序號。大致瞭解文章內容,如果有不理解的問題可以在書上標誌出來,也可以寫出來。

2、排除閲讀障礙,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詞句標出來,必要時查查工具書。

①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佇(Zh)立 綺 q )麗湮(y n)沒剽悍(p )盤旋(X n)

②結合課文,理解下列詞語的意義:

佇立:長時間的站立。 綺麗:鮮豔美麗。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敵眾:人數少的抵擋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隻鷹抵擋不住眾多鶴的攻擊。

無濟於事:濟,幫助。對事情沒有幫助,指解決不了問題。

盤旋:環繞着飛或走。本文指鶴羣環繞着飛。

(二)仔細閲讀文章,思考以下問題。

1、這篇文章是用第幾人稱寫的?

2、複述文章主要內容。

3、梳理文章寫作思路,劃分結構層次。

提示:

這篇文章是運用第一人稱來寫的。'我'是鶴羣翔空全過程的目擊者,又是文中情感抒發者。運用第一人稱,可以使'我'的所見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沒有半點雕琢的痕跡。作者從南側羣山上空浮現一排小斑點寫起,一直寫到鶴羣向北飛去為止,敍述了自己觀察到的鶴羣翔空的全過程。其中鶴鷹之戰是重點,戰前,戰鬥,戰後,是三個大層次。戰前又有兩個小的層次,前一層寫'一'字形模隊的飛翔貌,後一層寫變換方向。戰後,也分兩層,一層是護送,一層是遠飛。

(三)深人閲讀,完成以下閲讀任務。

1.找出文章表現鶴羣飛翔於空中的細節。

2.找出文章表現鶴羣搏擊蒼鷹的`細節。

3.找出表現鶴羣救護同伴的細節。

(四)通讀,進一步思索以下問題,並從總體上體會全文的寫作風格和思想內涵。

1.作者描寫鶴悠然飛翔於空中的意圖是什麼?

2.在鶴鷹之戰中,一開始寫鶴羣'立即崩潰''驚恐萬分''陷入一片混亂',這些描寫是否破壞了鶴的形象?

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見到因車禍倒於血泊中的人,或看見寒風中沿路乞討的乞丐,或看見老人顫巍巍立於公共汽車中,人們~般作何反應。與鶴羣比較,體會鶴羣的可貴之處在什麼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辭方法是什麼?

5.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課文學習小結。

注意結合所學內容的主要點小結即可,突出學習收穫即可。

國中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十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懷念》是部編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文章以親情為主題,以不同的生活為背景,抒發了同樣感人至深的親情。學習本單元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多方面的教益。

作為敍事性散文作品,《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能夠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秋天的懷念》選自《史鐵生作品集》,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身患絕症的母親忍受着病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護他、照顧他的事情,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母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剛升入國中的七年級學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探究,尤其是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比較重,他們樂於發言,課堂上能與老師保持良好的互動,與同學積極合作、共同學習。但是也存在情緒不穩、浮躁等問題。鑑於他們的生活經驗所限,對於特殊境遇下如何體會深沉無私的母愛會有所困難。可能會遇到:理解問題、分析問題不夠深刻,語言表達不夠準確等問題。這都需要教師從不同層面給予合適的引導。

三、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已有知識及存在的問題,我確定了下列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通過母親的“好好兒活”,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教學重點:通過對母親的語言神態等描寫的品味,分析母親的形象,理解母愛的內涵。

教學難點:由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引發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的思考。

四、教法學法

(一)教法的運用: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方法進行教學,以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閲讀感知法:遵循閲讀的整體性原則,引導學生反覆閲讀文本,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

2、問題引導法:用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讀文本,引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3、啟發式教學:以啟發、點撥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同時利用小組合作,促進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

(二)學法的滲透:教是為了不教,本節課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滲透學法。

1、品評賞析法:學習過程中,對文中精彩的語句、段落進行品評、賞析、積累。

2、討論交流法: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討論交流,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3、小組合作法:隨着自主、合作、探究成為語文學習的新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了一種新的學習組織形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交流學習體會,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

在對教材和學生分析的基礎上,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基本原則,本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配樂朗誦《我與地壇》片段,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對母親的愛,進入主題,這篇書寫着母親對兒子愛的《秋天的懷念》。呈現片段:

那時的我,作為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着想,我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而這樣的母親,註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親。

設計意圖:聯繫本單元的內容,喚起學生曾有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為下文的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好情感鋪墊。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前提下閲讀文章,篩選信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作者在秋天懷念的是誰?

2、為什麼會在秋天懷念?

要求:邊讀邊在文中劃出相關的語段,瞭解文章的情節。

設計意圖: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閲讀,主動學習,做到“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同時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簡潔準確表達的能力。

(三)品讀課文,分析形象

通過熟讀、品讀文章,理解文章所藴含的情感,以深入理解文章,解讀人物。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母親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分析母親的形象。

2、母親是怎樣教導我要“好好兒活”的,理解母愛的內涵。

要求:品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母親動作,語言和神態的詞句,用不同的符號標出,並圈出重點詞,仔細品味母親“好好兒活”的含義,然後小組一起交流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讀、品讀文章,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補充背景,增進學生對寫作背景的瞭解,進而討論交流、分析鑑賞文中母親的形象,母愛的內涵,增強學生語言的感悟能力,以達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積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分析方法,感悟博大深沉的母愛,突出教學的重點問題。

(四)再讀課文,引發思考

在分析完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教師補充文章的寫作背景知識,讓學生再讀文章,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引發思考。

本環節設計的主要問題是:

1、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

2、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要求: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段落,帶着感情誦讀,思考。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好好兒活”的含義,把握文中“我”是怎樣“好好兒活”的?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結合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思考當下我們應該怎樣做到“好好兒活”,從而突破教學的難點問題。

(五)重讀課文,知識拓展

通過學生再讀文章,瞭解文章在敍述方式上的特點,從而拓展知識。

本環節設計的問題是:

1、瞭解敍述方法——“插敍”

2、文中插敍的內容和作用

要求:朗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插敍的內容,思考其作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敍事性散文常用的敍述方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日常寫作中掌握插敍這種方法技巧。